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种,主要是通过观察人体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它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人迎寸口诊法的相关内容。
人迎、寸口,指的是脉搏的两个部位。
人迎脉指的是人中下,寸口脉指的是手腕处。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触诊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根据变化的情况,医生可以判断病人是属于实证还是虚证,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观察面色在中医诊断中,观察面色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人的面色可以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通过观察面色,医生可以判断病人的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判断病人属于实证还是虚证。
面色红润、气色鲜明的人,往往是体内有热,阳气过盛,属于实证;而面色苍白、气色晦暗的人,则可能是气血不足,阳气不足,属于虚证。
观察舌苔舌苔是人体的生理反应之一,也可以反映出疾病的情况。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湿度等情况,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
舌苔白腻、湿润的人,往往是体内有湿热,消化功能减弱,属于湿热证;而舌苔淡白、干燥的人,则可能是气血不足,阴液亏虚,属于虚证。
观察脉象脉象也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观察脉象的速度、强弱、有无等情况,可以判断出病人的病情。
脉象沉细数而弦的人,往往是气血不足,阳气亏虚,属于虚证;而脉象弦数而滑的人,则可能是肝郁气滞,阴寒证等。
人迎寸口诊法是一种全面细致的诊断方法,在观察人迎、寸口、面色、舌苔、脉象等方面都需要非常仔细地观察和分析。
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准确性高:由于人迎寸口诊法多方面综合分析,因此在诊断准确性上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病人的病情。
灵活性强:人迎寸口诊法不局限于一种疾病,而是适用于各种疾病类型,因此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病情。
适用范围广:人迎寸口诊法可以用于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包括感冒、发烧、胃肠炎、慢性病等,适用范围广泛。
中医把脉的“寸口诊法”
中医把脉的“寸口诊法”
中医在我国流传至今,目前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中医诊断以“望闻问切”,那诊脉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就简单介绍一下:
1、把脉的部位:临床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诊脉取寸口依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汇聚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为太渊穴,是脉会之处。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盛衰与脾胃功能强弱有着密切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也起于中焦脾胃功能的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2、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关尺三部又可施浮、中、沉三候,这就是寸口诊法中的三部九侯,。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望诊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医望诊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人迎寸口
诊法主要通过观察人的面色、舌象、声音等多个方面来判断人的身体状况,为中医诊断提
供重要依据。
人迎寸口诊法的“人迎”即指人的面部,是通过观察人的面容、面色来判断人的病情。
中医认为面色是体内脏腑功能的反映,通过仔细观察面色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人的体质。
面色苍白可能说明气血不足,面色黄疸可能说明肝胆功能异常,面色红润可能说明气血充
盈等等。
面容是否憔悴、是否出现痘疮等也可以从中判断出身体的状况。
“寸口”,即指人的声音。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状况。
通过仔细倾听
人的声音,可以从中判断人是否有身体不适。
声音沉重可能说明气血虚弱,声音异常细小
可能说明肺脏功能异常等等。
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望诊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人的面色、舌象、声音等多个方
面来判断人的身体状况。
虽然这种诊法不能完全取代其他中医诊断方法,但它便捷、直观,往往能够提供重要依据,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
人的面色、舌象、声音等来初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健措
施。
寸口诊脉的方法
寸口诊脉的方法以寸口诊脉的方法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种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
寸口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触摸患者手腕上的寸口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症状。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寸口诊脉的方法和相关知识。
寸口诊脉是中医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通过触摸患者手腕上的动脉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经络和脏腑都与手腕上的寸口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通过触摸寸口可以了解人体的脏腑功能是否平衡,以及可能存在的疾病症状。
寸口诊脉的方法是非常简单的。
首先,医生会请患者将手腕伸出,然后用三指(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压患者手腕上的动脉,这个位置就是寸口。
在按压的过程中,医生会观察脉搏的节律、力度、速度等特征,并通过触摸来判断脉象的变化。
根据寸口的触摸感受,中医将脉象分为多个类型,如浮脉、沉脉、细脉、数脉、虚脉、滑脉等。
每种脉象都代表着不同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症状。
例如,浮脉往往表示阳气亢盛,沉脉则可能表示阴虚阳亢,细脉可能表示脏腑功能不足,数脉则可能表示病情严重等等。
寸口诊脉的方法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触摸寸口,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体质,了解其脏腑功能是否正常,从而指导治疗和调理。
例如,对于肾虚的患者,医生可以触摸寸口来判断肾脏的功能状态,并针对性地进行药物治疗或调理。
在中医诊断中,寸口诊脉也可以用于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通过触摸寸口,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和病变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寸口诊脉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诊断方法,它需要结合其他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诊断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的能力。
因此,在进行寸口诊脉时,医生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以及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来综合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症状。
寸口诊脉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触摸患者手腕上的寸口来了解其身体状况和疾病症状。
中医脉象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以上是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也是体察脉象的基本要点。脉象的辨别,主要依据医者指下感觉,因此,医者察脉,必须反复练习指感,细心体察,尤其是对脉象的位、数、形、势等更应反复体察,将各种脉象要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脉象,才能正确的分辨各种病脉。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其他相关
脉象口诀歌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
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2.环境宁静时诊脉 即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呼吸调匀,气血平静,同时诊室保持安静,以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3.脉不少于“五十动”现在临床上以每手不少于1分钟为宜,以有利于辨别脉象的节律变化、初诊和久按指感之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的意义。
(三)诊脉体位
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垫上脉枕,以便于切脉。
影响因素
综述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察觉脉搏的变化来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状况可以通过脉搏的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寻找脉搏的特征对于判断疾病的种类和程度非常重要。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是指医生在诊断病人时,会用手指按住病人的腕部(寸口)察看脉搏的变化。
具体的寸口包括左右手的尺部、中部、关部三个区域。
医生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仔细观察、感觉脉搏,并将观察到的变化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来进行诊断。
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因为脉搏的变化很微小,容易被忽略或误判。
而且不同疾病的脉搏特征也不尽相同,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总之,中医寸口诊脉的方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说是中医医术的精髓所在。
- 1 -。
独取寸口诊脉法操作步骤
独取寸口诊脉法操作步骤独取寸口诊脉法,是中医诊断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触摸人体寸口脉搏的跳动情况,来判断人体内脏器官的状况。
这一方法是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那么,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独取寸口诊脉法的操作步骤。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独取寸口诊脉法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包括:先吩咐患者伸出手,将衣袖推到肘部以上,找到寸口,并让患者保持清静、放松,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
二、触寸口接下来,医生应该用左手食、中、无名指,或右手同样的三个手指,用适当的力度按压在患者寸口上,左手按左腕的寸口,右手按右腕的寸口。
按压的力度要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和脉象的情况,应该是轻描淡写的,切忌过于用力,以免影响判断结果。
三、观察脉象在触寸口的过程中,医生应该用专业的眼光观察患者的脉象。
寸口脉搏的早晚、迟缓、弦紧、涩滑等情况,都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脏腑、经络的状况。
同时,医生还应该注意寸口脉搏的长度、深浅、规律程度等。
四、分析判断根据对患者寸口脉搏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应该判断出患者身体的状况。
比如,寸口脉搏迟缓、涩滑,可能反映出患者身体有湿热之症;而寸口脉搏细弱、无力,则可能表明患者体内元气不足等等。
根据不同的情况,医生可以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详细询问最后,医生还需要与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
医生应该询问患者身体的症状、发病时期、个人习惯等情况,并仔细记录下来。
这些信息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总之,独取寸口诊脉法是中医领域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涉及到了中医的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
医生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才能更好地进行独取寸口诊脉法,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寸口诊法原理
寸口诊法原理引言: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和摸诊人体的寸口,可以了解人体的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本文将介绍寸口诊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寸口诊法的原理1. 寸口的选择:寸口是指体表上与脉搏相对应的位置,常用的有手腕部的尺、寸、关三寸口和足踝部的胫、跟两寸口等。
这些寸口选取的依据是寸口处血脉丰盛,脉搏较易触摸到。
2. 寸口的观察:寸口诊法首先是通过观察寸口的外部表现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例如,寸口的颜色、湿度、温度等可以反映内脏的运行状态,寸口的皮肤是否有斑点、瘀点等可以反映血液循环的情况。
3. 寸口的摸诊:寸口诊法的核心是通过摸诊寸口来判断人体的脉搏情况。
中医将脉搏分为浮、沉、细、数、缓、急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对应不同的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通过摸诊寸口的脉搏,可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情况。
二、寸口诊法的应用1. 诊断脏腑功能:通过寸口诊法,医生可以了解脏腑的功能状态,如心脏的搏动频率和力度、肺脏的通畅程度、肝脏的气血状况等。
这对于判断脏腑功能是否正常,及时发现疾病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诊断病理变化:寸口诊法可以通过观察寸口的外部表现和摸诊脉搏的变化,判断病人是否存在病理变化。
例如,寸口的颜色苍白、湿度过大、温度过低等可能与贫血、血液循环不畅等疾病有关。
脉搏的浮起、细腻、缓慢等可能与心脏病、肺病等有关。
3. 判断病情轻重:寸口诊法可以通过观察和摸诊寸口的变化,判断病情的轻重。
例如,脉搏的急、数、细等可能与病情较重有关,脉搏的缓、沉、弱等可能与病情较轻有关。
这对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4. 评估治疗效果:寸口诊法可以通过观察和摸诊寸口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例如,病人的寸口颜色、湿度、温度等恢复正常,脉搏的类型和节律改善等可能意味着治疗效果良好;反之,寸口的异常和脉搏的异常可能意味着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寸口诊法作为传统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和摸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的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寸口诊脉法的名词解释
寸口诊脉法的名词解释寸口诊脉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触摸、观察和分析人体脉搏的变化,以达到判断人体脏腑功能状态的目的。
一、寸口寸口指的是人体手腕正中的一段位置,中医学中将其分为三个位置,分别是尺泽、尺关和尺中。
寸口是人体经络的重要交汇点,也是脉搏在体表最显著的表现之一。
二、诊脉法诊脉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触摸脉搏的速度、强度、整齐度以及形态变化,来判断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病情情况。
中医将脉搏分为寸、关、尺三个位置,通过对每个位置的触诊来判断病情的变化。
三、寸口诊脉法原理寸口诊脉法是基于中医学的经络理论和脉搏的形态学分析原则建立起来的。
中医认为,人体有十二经脉贯穿全身,而手腕寸口处正是其中之一。
通过触诊寸口的变化,可以了解到脉搏的快慢、强弱、紊乱度以及形态变化,进而判断人体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和病理变化。
四、寸口诊脉法的应用寸口诊脉法是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来评估人体脏腑的状况和身体的健康程度。
通过触诊寸口,可以判断脏腑的功能是否正常,评估病情的轻重和病因的归属。
同时,寸口诊脉法还可以用于辨证施治,根据脉搏的变化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五、寸口诊脉法的特点寸口诊脉法是中医学诊断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非侵入性:寸口诊脉法通过触摸手腕部位的脉搏变化来判断身体状况,不需要进行任何刺激或进入体内,具有非侵入性的特点。
2. 综合性:寸口诊脉法结合了中医学的经络理论、脏腑功能和形态学分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综合观察和分析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整体的健康状况。
3. 精细化:寸口诊脉法对于脉搏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包括速度、强度、整齐度和形态等变化,可以提供更为详细和精确的信息。
六、寸口诊脉法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寸口诊脉法虽然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寸口诊脉法只能提供相对粗略的信息,无法像现代医学的仪器设备那样提供定量的数据。
黄帝内经中寸口脉的诊脉法
黄帝内经中寸口脉的诊脉法展开全文黄帝内经中寸口脉的诊脉法所在栏目:黄帝内经分享:782次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寸口脉的诊脉法【原文】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
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寸口脉中手促上击(1)者,曰肩背痛。
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
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脉沉而横(2),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寸口脉沉而喘(3),曰寒热。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
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
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
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
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坚曰胀。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
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4),曰难已。
【注释】(1)促上击:急促有力,上搏指下。
(2)横:即脉有中断之象。
(3)喘:有动甚的意思。
(4)不间脏:是指相克而传,如新病传肺,是火克金。
【白话详解】诊脉要懂得从寸口脉的太过和不及来辨识疾病,寸口脉象应手而短,主头痛。
寸口脉应手而长,主足胫痛。
寸口应手急促而有力,上搏指下,主肩背痛。
寸口脉沉而坚硬,主病在内。
寸口脉浮而盛大,主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主寒热、疝瘕少腹疼痛。
寸口脉沉而强硬,主胁下有积病,或腹中有硬积疼痛。
寸口脉沉而动甚,主病寒热。
脉盛大滑而坚,主病在外。
脉小实而坚,主病在内。
脉小弱而涩,是为久病。
脉来滑利浮而疾数,是为新病。
脉来紧急,主疝瘕少腹疼痛。
脉来滑利,主病风。
脉来涩滞,主痹证。
脉来缓而滑利,为脾胃有热,主病热中。
脉来盛紧,为寒气痞满,主胀病。
脉与病之阴阳相一致,如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病易愈;脉与病之阴阳相反,如阳病见阴脉,阴病见阳脉,病难愈。
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即使患病,亦无什么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及不间脏而传变的,病难愈。
【按语】本段主要论述了寸口脉的诊脉法。
在《内经》中,寸口脉诊脉法与三部九候(天、地、人)诊脉法及阴阳(人迎,寸口)脉诊法并存,至王叔和《脉经》对寸口脉诊脉法有较大的发挥,也是目前的主要诊脉法。
寸口诊法
寸口诊法
寸口又称气口,脉口。
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脉搏,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1.寸口部分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为关部,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脉诊病原理
《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寸口部处于桡动脉,该脉所在桡骨茎突处,其行径较为固定,解剖位置亦较浅表,毗邻组织比较分明,方便易行,便于诊察,脉搏强弱易于分辨。
常用寸口三部分候脏腑
3.诊脉方法
(一)时间
诊脉时间,以清晨未起床,未进食时为最佳。
由于脉象是非常灵敏的生理与病理信息,它的变化与气血的运行有密切关系,受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清晨未起床,未进食,机体内外环境比较安定,脉象比较清晰地反映机体的基础生理情况,同时亦比较容易发现病理性脉象。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观察人体脉搏的方式判断身体
健康状况。
其中,“人迎”位于颈部,是主动脉不分支的起始处,“寸口”位于手腕部,
即手掌腕背部指内侧的一条动脉。
通过按压这两个部位,中医师可以观察脉象的性状,从
而判断疾病的原因和症状,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人迎寸口”诊法源于《黄帝内经》。
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了“刺人迎”,即通过刺激人迎位来观察脉象,了解身体状况,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素问·灵
兰秘典论》中提到,“春夏之交,南北之时,常以点人迎为常,强身固形,不令肝气乘高,肺气太虚,强阴固阳,疏水消肿。
”
在现代医学中,人迎寸口诊法被广泛应用。
常用来检查血压、脉搏和心率等生命体征,也用于诊断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脑梗塞等疾病。
在中医临床上,通过观察人
迎和寸口位的脉搏变化,中医师可以判断人体内各种脏腑的功能状态,例如肝、心、肾等,进而制定中医治疗方案。
人迎寸口诊法非常简单易学,但需要精准、细致地观察和感受脉搏的变化。
在观察人
迎位时,需注意不要按压太过用力,避免刺激颈动脉而造成疼痛或其他不适。
在观察寸口
位时,需避开发育不良者、妊娠期、肥胖、手部受伤或血管畸形者等情况。
此外,也需要
注意按压的力度和时间,避免产生误诊。
总之,“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检查方法。
通过准确地观察人体脉搏的变化,可以帮助中医师诊断各种疾病,并制定治疗方案,
是中医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重要手段。
流传千年的“寸口脉”诊法,它的秘密却鲜为人知
流传千年的“寸口脉”诊法,它的秘密却鲜为人知《难经》是古代医经之一新经络全书共八十一难新经络其中关于诊脉的部分新经络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新经络体现了对脉学的重视新经络它首先新经络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脉诊方法根据现有的医学文献记载,最早提出“独取寸口”的理论是《素问·五脏别论》关于“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论述,但诊法中并未有“独取寸口”之法新经络但《难经》开篇即提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新经络本书不仅涉及了寸口脉的长度问题,还提出了寸、关、尺的概念,自此脉诊开始应用三指诊法,其简便的操作及理论上的创新,使“独取寸口”得到推广新经络在人的十二正经,也就是手足三阴三阳中皆有动脉。
这里的动脉不要理解成西医的动脉新经络中医的动脉就是新经络你从外边新经络能够看到新经络摸到新经络这个就叫动脉新经络中医讲“按之其动应手”新经络你能够触觉和感知到新经络1、十二正经都可以在某些地方摸到动脉,但是为什么要独取寸口?也就是为什么扁鹊传承的这一派特别强调独取寸口?我们现在的中医诊脉就是诊寸口脉,为什么会有这种做法?这就是扁鹊传下来的“独取寸口”新经络在《内经》时代新经络比较提倡遍身诊法新经络也就是十二正经的动脉都要诊而且讲究新经络三部九侯新经络上中下新经络天地人新经络但是扁鹊的学问新经络就特别强调独取寸口便能决五脏六腑的死生吉凶为什么会这样?新经络扁鹊在《难经》第一难新经络就提出这个问题新经络那么新经络什么是寸口脉?新经络寸口脉就是手太阴肺经的太渊和经渠穴的这个地方新经络两手分为寸关尺新经络一共是六部脉新经络就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新经络我们原来讲过新经络脉就是经络新经络经和络都可以叫脉新经络这里指的是手太阴肺经寸口这个地方。
手太阴肺经它是全身经络的大会,所以我们诊寸口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你五脏六腑的全部信息新经络脉之大会的会就是聚会的地方,《灵枢·动输》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治疗方法,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知识。
该方法通过观察人体的迎穴和寸口的变化,以及对相关症状的分析来诊断和治疗疾病,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人迎寸口诊法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人体的迎穴和寸口反映了人体的生命力和脏腑功能的运转情况。
当患者某一部位或器官出现问题时,相应的迎穴和寸口往往会出现特殊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快速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从而制定出恰当的治疗方案。
其次,人迎寸口诊法可以辅助其他治疗方法。
许多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而人迎寸口诊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病症的位置和性质,从而增强其他治疗方法的针对性和疗效。
比如在针灸疗法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迎穴和寸口变化来选取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手法,从而增强针灸治疗的效果。
另外,人迎寸口诊法也有助于预防疾病和提高身体免疫力。
通过长期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了解不同人群患不同疾病的概率和风险,从而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关注重点。
同时,针对不同的疾病,医生也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方法来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降低患病的风险。
最后,人迎寸口诊法也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治疗方法。
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法,如手术、化疗等,人迎寸口诊法无需用药或进行切除手术,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使患者能够更加安心和放心地接受治疗。
总之,人迎寸口诊法是一种古老而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广泛的适用性。
随着中国传统医学的普及和发展,相信这种方法会在未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寸口诊法
中医教研室 吕昆
一、独取寸口
• 寸口的位置: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 的搏动。 1.寸口为脉之大会
独取寸口 原因
2.心主血脉
3.位置固定脉位表浅
二、脉诊的具体方法
• 1、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目诊脉 • 2、布指:中指定关,疏密有度
• 3、运指: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布指的变化来 诊察脉象,按照指力的轻重,我们分为举按寻三 种。 • 轻取为举:指医生的手指轻轻的按在寸口的位置 • 重取为按:指力较重,按至筋骨。 • 中取为寻:1、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以诊脉。 • 2、有寻找之意:时轻时重,时左时右 以体察脉象。
•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 • 单诊:用一个手指诊查一部脉象的方法。
三、正常、流利 • 有神:(1)应指有力柔和;(2)节律整齐。 •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寸口诊法名词解释
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也被称为脉诊。
它是通过触摸和感知人体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寸口诊法中常用的一些名词解释:
1. 寸口(Cun Kou):寸口是指人体手腕处的尺脉和关脉,通常使用中指和食指按压触摸。
2. 脉搏(Pulse):脉搏是心脏搏动引起的血液流动在动脉中所产生的搏动。
寸口诊法主要通过触摸脉搏的强度、速度、节律等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3. 行气(Qi):行气是指脉搏的有力度、有节奏地传导,反映着气血的运行状况。
正常情况下,脉搏应该有充足的行气感。
4. 和谐(Harmony):和谐是指脉搏的节律和稳定性,反映着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正常情况下,脉搏应该和谐有序。
5. 虚实(Deficiency and Excess):虚实是指脉搏的强度和滑利程度,反映着人体的气血充盈程度。
虚表示气血不足,实表示气血过盛。
6. 沉浮(Sinking and Floating):沉浮是指脉搏的深浅程度,反映着人体的阴阳升降状态。
沉表示阴降、阳升,浮表示阳降、阴升。
7. 缓数(Slow and Fast):缓数是指脉搏的速度,反映着人体的生理状态。
缓表示气血运行缓慢,快表示气血运行迅速。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理解寸口诊法中涉及到的相关术语和概念。
在寸口诊断时,医生会综合分析脉搏的各个特征,结合病史和其他症状,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治疗方案。
请注意,寸口诊法需要经验和专业知识支持,在进行任何诊断前,应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也论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舌头、脉搏、脉象等来确定病症的方法,也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
人迎寸口诊法在中医医学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从人迎寸口诊法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临床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迎寸口诊法的基本原理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原理是以舌诊、脉诊为主要手段,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苔质等来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变情况;通过触诊脉搏、脉象来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变情况。
通过舌脉的观察和触诊来了解病人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的变化,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人迎寸口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也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的原理是以气、血、脏腑、经络为依据,通过舌诊、脉诊获取病人的生理、病理信息,进而为中医的四诊(望、闻、问、切)提供了重要依据。
舌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依据。
人迎寸口诊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适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它可以用于内、外、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个专科的诊断和治疗,也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比如在内科方面,可以通过观察舌头状况和脉搏来诊断各种脏腑疾病,如心脏病、肺病、肾病等;在外科方面,可以通过脉搏观察和舌头观察来诊断骨折、关节疾病等;在妇科方面,可以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和脉搏的变化来诊断各种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等;在儿科方面,可以通过观察舌头、脉搏的变化来诊断各种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感冒、发热等。
人迎寸口诊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适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可以为中医医师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从而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
人迎寸口诊法作为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它可以帮助中医医师及时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变情况,为后续的治疗和调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寸口、跌阳诊脉法
寸口、跌阳诊脉法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
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
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
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
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医切诊中的寸口、跌阳诊脉法,供中医爱好者们学习讨论。
寸口脉主五脏,为脉之大会;跌阳脉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故寸口、跌阳脉合诊,既可诊断五脏之气,特别是心、肺之有余不足,又可诊断后天脾胃之气,
故更为全而,认证更为准确。
如日: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
跌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腹满肠鸣”。
心肺俱虚,气血不足,则寸口脉迟而涩,脾胃气衰,则趺阳脉微而迟,又感于
寒邪,阳不外达,故手足厥逆,腹满肠鸣,甚则影响膀胱,小便不利。
又如
“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日沉。
跌阳脉浮而数,
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日伏,沉伏相搏,名日水”。
此指水气病的
寸口、趺阳相参诊脉法。
寸口主上焦数为有热,迟指尺脉迟为主里,水湿气盛,湿与热相搏为里水,而且趺阳脉浮而数为有热,热与水互结,水湿泛溢则为浮肿,水湿内停则为小便不利。
[转载]寸口诊法精巧
[转载]寸口诊法精巧原文地址:寸口诊法精巧作者:刀郎部落酋长相类脉:1、伏脉:重按着骨,始可应指。
“推筋着骨始得。
”临床意义:见于邪闭、痛极。
2、牢脉: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着不移。
临床意义:见于阴寒内盛。
1、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3、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
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
●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
●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
●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
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
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
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影响因素多难于准确把握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
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
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
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
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经络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
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 他时间就不能诊脉,汪机认为:“若遇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总的来说,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在特殊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
以上所举的几家学说,其分歧点在于大小肠和三焦,而主要的分候五脏的观点是一致的。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
左寸可候:心与膻中; 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 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 右尺可候:肾与小腹。分
这种分配方法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为原则的,即是体现了上(寸脉)以候上(身躯上部),下(尺脉)以候下(身躯下部)的原则。
6.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脉搏跳动五十次中有没有出现结 、代、促脉。但必要时可以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总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
但必须指出,寸关尺分配脏腑,其所候的是五脏六腑之气,而不是脏腑之脉出于何部,正如李时珍所说:“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之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
此外,也有不分寸关尺,但分浮中沉,左诊心肝肾,右诊肺脾命门,以候各脏病的,这是因病情危急,而求其根本的一种办法。诊老人 、虚人、久病、产后等也可用此法。
(2)寸口脉的分部及脏腑配属: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 ,名曰关。”即以高骨为标际(桡骨茎突),其稍为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这就和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名同而实异。
寸口诊法
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其位置在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寸口分配脏腑的几种学说比较表)
(1)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
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素问·五脏别论》说:“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又指出:“十二经脉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之义。
5.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另外,还提示医生诊脉时,要虚心冷静,思想集中,全神贯注 地体会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且易哭闹,4.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
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体会举、按、寻之间的脉象变化。
寸关尺分候脏腑,首见于《内经》,按照《素问·脉要精微论》所叙述的是:
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
后世对寸关尺分候脏腑,大致均以《内经》为依据而略有变更。如《难经》以小肠 、大肠配心、肺,以右肾为命门;《脉经》以三焦配右尺;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三焦、命门、小肠配右尺;《医宗金鉴》则以左寸候心 、膻中,右寸候肺、胸,左关候肝、胆、膈,右关候脾胃,两尺候两肾,左尺配小肠、膀胱,右尺配大肠,又以三部分候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