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比空难 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空难的心理学分析案例

空难的心理学分析案例

杆使飞机抬头,向上爬升了2500英尺,这使飞行速度一分钟内下降超过90节,随之
触发飞机的失速警报。
当时飞机正在35000英尺高空巡航,空气稀薄导致升力下降,突然爬升极 易引起失速,失速的同时又导致飞机获得的升力进一步降低,形成恶性循环。飞 机开始像“秤砣”一下下坠。 此时伯宁本应向前推动驾驶杆让飞机俯冲以获得速度,但他却一直向后拉 杆,甚至在另一副驾驶机罗伯特要求接管飞机并向前推杆时,伯宁仍向后拽着驾 驶杆,两人相反的操纵被相互抵消,飞机姿态没有改变。关键时刻,机长杜波伊 斯回到驾驶舱,但此时距离坠海只剩90秒,高度只剩2000英尺,包括近地警告在 内的各种警告信号已响作一团,当他终于弄清楚状况并大声命令伯宁向前推杆时 ,一切都太晚了。
求机组使用“罗佐”1号航线,并重申在过“图拉”时报告。
最关键的错误:塔夫里手动输入“罗佐”的第一个字母R,FMC立即给 出以“R”开头的导航点名称,通常,距离最近的导航点“罗佐”会显示为第 一个。但是,“罗佐”已经被删除,显示的是132英里外的另一个机场。 但是塔夫里不假思索地选择“第一个”并按下了执行键,而这必须是经 过两名驾驶员确认后的操作。他们甚至也没有注意到面前的电子导航图上的 航线发生了变化。于是,飞机开始按FMC的指引左转。漆黑的夜空中,没人 知道横在面前的,是一座一万英尺高的山峰。 飞机以300英里的时速和每分钟1200英尺的下降率朝死亡飞去,一分多钟 后,当近地警告刺耳地响起时,焦灼不堪的两名飞行员试图拉起飞机,但之
谢谢欣赏
飞行记录仪数据显示: 机长正轮换休息已离开驾驶舱,副驾驶大卫•罗伯特替换了他,但控制飞机的 是副驾驶凯德里克•伯宁,两名副驾驶分工不明,紧急时刻出现了相反的操纵动作, 为后来的悲剧埋下隐患。 驾驶舱外用来测量飞行速度的皮托管有结冰的现象。皮托管结冰后,产生了 错误的速度读数,使自动驾驶仪自动关闭,同时发出了警告音。突如其来的告警使 得飞行员十分诧异,接手控制飞机的副驾驶伯宁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问题。 其实皮托管结冰的时间很短暂,不会超过1分钟,它会自行解冻并恢复正常的 速度读数,自动驾驶仪断开后,飞行员只需保持稳定飞行即可。但伯宁却拉动驾驶

洛克比空难案

洛克比空难案

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法院的关系: 根据《联合国宪章》,安理会是在维持国际和平 与安全方面负主要责任的机关,但不是唯一负责 任的机关。安理会就某个问题作出决议,并不排 除国际法院也作出同样目的的决定或行动。例如 当安理会讨论在德黑兰发生的美国人质问题时, 并不妨碍国际法院受理美国提出的“在德黑兰的 美国外交和领事人员案”。但根据宪章,所有会 员国,联合国的一切机关或机构,都有遵守《联 合国宪章》的义务。当安理会已作出决议并号召 会员国采取行动的时候,作为联合国司法机关的 国际法院如果指示与安理决议精神不一致的临时 措施,那是有违国际法院的职责的。并且,国际 法院也无权对安理会决议的合法性 进行审查。
洛克比空难引起的1971年 《蒙特利尔公约》解释和适 用问题案
利比亚诉英国,利比亚诉美国 国际法院 1992
目录
相关背景 案情简介 争议焦点 双方主张 法院的判决及理由 案件评述
相关背景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从德国法 兰克福市经伦敦飞往纽约时,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 炸,导致270人死亡。美英经3年调查,认定空难系两 名利比亚情报人员在飞机上放置炸弹所至, 并分别在本 国对两名嫌疑犯提出刑事指控。1991年11月27日, 美英共同声明,要求利比亚交出嫌疑犯并承担官方责 任,交出所有证据并对受难者家属进行赔偿。利比亚 拒绝了两国的指控及引渡要求,表示它将自行审理上 述案件。 1992年1月21日,在美英的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通 过第731号决议,要求利比亚政府立即对空难事件中 的恐怖主义行为作出一切有效反应,为消除国际恐怖 主义作出贡献。但利比亚没有遵守该决议。
案情简介
法院于1992年6月19日发布命令,规定双方提 交诉辩状的时限。在规定时限内,利比亚提交 了诉状,英美两国就法院的管辖权和利比亚请 求的可受理性(the admis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提出初步反对主张 (preliminary objection)。关于实质问题的 程序即告暂停。 1998年2月27日,法院对初 步反对主张作出两项单独判决,肯定了法院的 管辖权和利比亚请求的可受理性。

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空难事件——洛克比空难

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空难事件——洛克比空难

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空难事件——洛克比空难本文导读:苏格兰小镇洛克比由于一场国际空难而名声大振。

这一场空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而且造成了美国和利比亚之间长达十几年的纷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空难发生后,美英两国情报机构组成的调查组立即对空难展开调查,并最终于1990年秋天宣布了调查结果:空难的主谋是两名利比亚情报人员。

他们的身份分别是前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主任阿里·穆罕默德·迈格拉希,以及他的下属拉明·哈里发·弗希迈,他们将炸弹藏匿在行李中,带上了103航班。

美英两国认定利比亚高层参与制造了这起空难事件。

次年11月14日,美英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利比亚交出凶手。

利比亚虽然拘留了弗希迈和迈格拉希,但拒绝把他们交给美英两国。

为了迫使利比亚交出嫌疑人,联合国安理会曾多次通过决议,对利比亚实施包括空中封锁、武器禁运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措施。

1996年,美国又通过达马托法法案对在利比亚石油、天然气领域年投资4000万美元以上或违反联合国对利比亚制裁规定的外国公司实行制裁。

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利比亚被迫同意交出两名嫌疑人,但同时也提出对两人的审判必须在英美以外的第三国进行。

1998年,美国、英国和荷兰三国同意在荷兰按苏格兰法律对两名被告进行审理。

1999年4月,弗希迈和迈格拉希被移交给联合国代表,并前往设在荷兰的苏格兰法庭受审。

2001年1月,法庭判处迈格拉希无期徒刑,后来将刑期改为27年。

弗希迈被无罪释放。

2003年8月,利比亚与美英达成协议,同意对洛克比事件遇难者家属支付总额约27亿美元的赔偿。

同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3票赞成、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第1506号决议,决定解除联合国因1988年洛克比空难和1989年法国联航空难事件而对利比亚实施的长达11年的制裁。

尽管洛克比空难悬案已经有了初步结果,但有关洛克比空难引发的争执的疑问还远没有结束。

洛克比空难案

洛克比空难案

洛克比空难案论洛克比空难案所涉及的国际法问题陈静(法政学院10法学1班)摘要:1988年12月21日,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的美国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炸,这一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的恐怖事件造成机上259人和地面11人丧生。

1991年11月,苏格兰总检察长和美国大陪审团指控两名利比亚人费希迈和迈格拉希在飞机上放置炸弹,导致飞机坠毁,并要求利比亚将被控嫌犯交付美国或英国审判。

利比亚虽然拘留了费希迈和迈格拉希,但基于“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坚持不肯将嫌犯引渡给英美审判。

最后,利比亚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同意交出两名嫌疑人,但同时也提出对两人的审判必须在英美以外的第三国进行。

1999年4月,两名嫌犯在位于荷兰的苏格兰法庭受审。

此次审判涉及多方面的国际法问题,如恐怖主义、引渡、管辖权等问题。

关键词:洛克比空难案;国际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管辖权;引渡;1963年《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东京公约》;1970年《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海牙公约》;1971年《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蒙特利尔公约》一、洛克比空难案(一)事件简介1988年12月2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在苏格兰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坠毁,造成机上259人和地面11人丧生,其中包括189名美国人。

空难发生后,美英两国情报机构组成的调查组立即对空难展开调查,并最终于1990年秋天认定这次空难系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经理费希迈和利比亚特工阿卜杜勒·迈格拉希所为。

次年11月14日,美英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利比亚交出凶手。

利比亚虽然拘留了费希迈和迈格拉希,但拒绝把他们交给美英两国。

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利比亚被迫同意交出两名嫌疑人,但提出对两人的审判必须在英美以外的第三国进行。

1999年4月,费希迈和迈格拉希被移交给联合国代表,并前往设在荷兰的苏格兰法庭受审。

2001年1月,法庭判处迈格拉希无期徒刑,后来将刑期改为27年。

盘点史上最惨重的十大空难事故

盘点史上最惨重的十大空难事故

盘点史上最惨重的⼗⼤空难事故1、特内⾥费空难——史上最⼤空难 1977年3⽉27⽇,在西班⽛北⾮外海⾃治属地加那利群岛的洛司罗迪欧机场,也就是今⽇的「北特内⾥费机场」,⾃宽机⾝喷⽓式飞机投⼊运⾏以来,航空界⼀直担⼼的事情终于发⽣了。

随着巨⼤的撞击声,荷兰航空公司和泛美航空公司的两架波⾳747客机就在机场跑道上相撞了,当消防员赶到事故现场时,发现⼀架飞机起⽕了,不过幸好⽕势没还那么凶猛;⽽另⼀架飞机已经陷⼊了⼀⽚⽕海,显然已被⼤⽕烧得⾯⽬全⾮。

2.洛克⽐空难——史上最着名的空难之⼀ 洛克⽐空难发⽣于1988年12⽉21⽇。

当⽇,泛美航空103号班机执⾏法兰克福-伦敦-纽约-底特律航线。

它成为恐怖袭击⽬标,飞机在苏格兰边境⼩镇洛克⽐上空爆炸,270⼈罹难。

这次炸弹袭击被视为⼀次对美国象征的袭击,是九⼀⼀袭击事件发⽣前最严重的恐怖活动。

此次事件亦重挫泛美航空的营运,该公司在空难发⽣的三年之后宣告破产。

 3.⽇本航空123号班机空难事件 ⽇本航空123号班机空难事件发⽣于1985年8⽉12⽇,班机是波⾳747-100SR型,飞机编号JA8119。

搭载509名乘客及15名机组员,从⽇本东京的⽻⽥机场,预定飞往⼤阪伊丹机场。

飞机在关东地区群马县御巢鹰⼭区附近的⾼天原⼭(距离东京约100公⾥)坠毁,520⼈罹难,包括宝冢剧团着名演员北原遥⼦,名歌星坂本九。

但有4名⼥性奇迹⽣还(1名未执勤的空服员、⼀对母⼥以及1个12岁⼥孩)。

此次空难事件是世界上牵涉到单⼀架次飞机的空难中,死伤最惨重的。

4.乌柏林根空难 难以想象的空中相撞,两架飞机在平流层结结实实的撞在⼀起。

俄罗斯巴什克利安航空第2937次班机,是⼀架图154型客机,原计划由俄罗斯⾸都莫斯科飞往西班⽛的巴塞罗纳。

DHL快递公司第611次航班,是⼀架波⾳757-200SF型货机,原航线是从巴林国际机场经意⼤利的贝尔加莫国际机场飞往⽐利时的布鲁塞尔。

两架飞机于当地时间(UTC)2002年7⽉1⽇晚上21时35分在德国南部康⼠坦茨湖畔邻瑞⼠的城市乌伯林根附近的半空中相撞。

经典空战案例

经典空战案例

经典空战案例
1. 洛克比空难(1988年):一架波音747客机在前苏联领空被一枚导弹击中,导致机毁人亡。

这起空难是由于苏联在未经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将客机误认为间谍飞机而发射导弹。

2. 乌克兰马航MH17航班空难(2014年):一架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客机在乌克兰领空被击落,机上298人全部遇难。

这起空难是由于乌克兰东部冲突中的反政府武装使用了导弹击落客机。

3. 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1999年):北约在南斯拉夫战争期间,对位于贝尔格莱德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进行了误导制导炸弹攻击,导致3名中国外交人员死亡。

这是一起因空中侦察错误和导弹制导失误而导致的悲剧。

4. 萨特金空难(2001年):一架西藏航空的客机在尼泊尔境内坠毁,导致129人遇难。

这起空难是由于飞机在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时遇到了严重气流引发的空中结冰。

5. 赫尔辛基事件(1952年):苏联战斗机与一架瑞典民航客机在芬兰领空相撞,导致所有52名乘客和机组人员遇难。

这起事件引发了国际间对苏联领空侵犯的抗议和谴责。

这些都是空战中的经典案例,展示了空中冲突和飞行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导致悲剧发生的各种因素。

洛克比空难案

洛克比空难案

3、利比亚的请求是可受理的。 从安理会731、748、883号决议的具体内容 从安理会731、748、883号决议的具体内容 来看,安理会从未要求利比亚将两名嫌疑犯移 交给英美两国。法院应根据联合国宪章来解释 这些决议,根据宪章,安理会不能要求利比亚 将本国国民移交给英美两国。因而利比亚的请 求是可受理的,并不受安理会748、883号决 求是可受理的,并不受安理会748、883号决 议的影响,而且决定一项请求可受理性的关键 日期应该是提交请求之日。
1992年 1992年3月31日,安理会通过第748号 31日,安理会通过第748号 决议,认为利比亚未对731号决议作出 决议,认为利比亚未对731号决议作出 充分和有效反应已构成对国际和平与安 全的威胁。限利比亚在4 15日前交出 全的威胁。限利比亚在4月15日前交出 嫌疑犯,否则将面临包括空中交通禁运、 武器禁售、关闭利比亚航空公司业务在 内的一系列的制裁。但利比亚仍拒绝将 疑犯引渡给美英等国。748号决议所规 疑犯引渡给美英等国。748号决议所规 定的制裁遂于4 15日生效。 定的制裁遂于4月15日生效。
而联合国安理会所作的决议也并未明确要求利比亚 必须将疑犯引渡给英美两国,而是要求利比亚对该 恐怖主义行为作出有效反应。之后安理会对利比亚 进行制裁是因为利比亚没有对疑犯进行审判,没有 作出有效反应,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了威胁,并 不是因为利比亚没有引渡疑犯给英美。所以英美两 国强迫利比亚把疑犯引渡给它们审讯是没有法律根 据的,特别是在利比亚本国法律规定不允许把本国 国民引渡给外国审讯的情况下,强迫利比亚把其本 国国民觉给它们审讯,是有悖国家主权原则的。
案情简介
之后 ,诉讼进入审理实质问题的阶段。法院 发布了一系列命令,确定双方提出相关诉讼文 书的时限,双方均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 同时,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利比亚于1999 同时,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利比亚于1999 年4月5日将两名疑犯移交到荷兰由苏格兰特别 法庭进行审讯 ,安理会主席也宣布中止对利制 裁。洛克比事件出现了转机。

经典飞机失事案例总结与启示

经典飞机失事案例总结与启示

经典飞机失事案例总结与启示飞机作为现代交通工具中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一种,为人们的出行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然而,飞机失事的发生也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深刻的教训。

回顾历史上的经典飞机失事案例,总结其中的原因和启示,对于提高航空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典飞机失事案例1、特内里费空难(Tenerife Disaster)1977 年 3 月 27 日,两架波音 747 客机在西班牙特内里费岛的洛司罗迪欧机场跑道上相撞,造成 583 人死亡,这是航空史上最严重的空难事故之一。

当时,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起飞,与正在跑道上滑行的泛美航空公司的飞机相撞。

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沟通不畅、指令混乱、机组人员判断失误以及机场设施和管理的不足。

2、日本航空 123 号班机空难1985 年 8 月 12 日,日本航空 123 号班机在从东京飞往大阪的途中,由于后舱壁破损导致液压系统失效,最终失控坠毁,520 人遇难。

此次空难的原因是维修不当,在之前的一次维修中,飞机的后舱壁没有得到正确的修复,导致在飞行中出现破裂。

3、洛克比空难(Lockerbie Disaster)1988 年 12 月 21 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 747 客机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炸坠毁,造成 270 人死亡。

经过调查,这起空难是由恐怖分子在飞机上放置炸弹所致,凸显了当时航空安保措施的漏洞。

4、法航 447 号班机空难2009 年 6 月 1 日,法航 447 号班机在从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的途中坠入大西洋,机上 228 人全部遇难。

事故原因是飞机的空速管结冰,导致飞行数据不准确,机组人员在应对突发状况时操作失误。

二、飞机失事原因分析1、人为因素机组人员的失误是导致飞机失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包括操作不当、判断错误、违反规定、沟通不畅等。

例如,在特内里费空难中,机组人员未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指令,导致了两架飞机的相撞。

洛克比空难 案例分析

洛克比空难 案例分析

案例:洛克比空难引起的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的解释和适用问题案所属章节: :第七章航空法1988年12月2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航班在飞行途中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炸,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造成地面若干人员伤亡。

1991年11月,苏格兰指控两名利比亚人将炸弹置于飞机上,炸弹爆炸致使飞机炸毁。

利比亚也指出这种行为构成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的第1条意义上的罪行。

苏格兰指控两名利比亚公民有破坏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嫌疑后,美国和英国于1991年11月21日发表联合声明如下:(1)利比亚必须交出所有被指控犯罪的人受审,利比亚必须为利比亚官员的行为承担责任;(2)利比亚必须揭露它所知道的有关该犯罪的一切事情,包括所有为此事件负责的人的姓名,许可全面接触所有的证人,完全得到文件和其他物证;(3)利比亚必须给付适当的赔偿。

1992年2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731号决议,敦促利比亚政府对英、美的要求立即作出全面有效的反应以便消除国际恐怖主义。

利比亚主张《蒙特利尔公约》是双方处理这一罪行的唯一适合的现行公约,美国受该公约的法律义务的拘束。

美国应依该公约规定行动,而且有关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及嫌疑犯的问题也只能依该公约处理。

1992年3月3日,利比亚向国际法院对美国提起诉讼。

利比亚在其请求书中提出,利比亚完全履行了《蒙特利尔公约》的一切义务,而美国违背了并继续违背它依该公约第5(2)条、第5(3)条、第7条、第8(2)条和第11条对利比亚应尽的义务。

这些条款规定了对犯罪的管辖和引渡问题。

利比亚认为,利比亚收到对两名嫌疑犯的指控后,即按照《蒙特利尔公约》第5(2)条的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建立它对该两名嫌疑犯的管辖权。

利比亚还采取措施确保嫌疑犯留在利比亚以便对他们提起刑事诉讼。

利比亚着手对事实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将案件提交给有权当局以便起诉。

利比亚未将嫌疑犯引渡给美国,因为利比亚和美国之间无引渡条约,利、美之间也无《蒙特利尔公约》第8(2)条规定的引渡罪犯的基础,因为该条规定的引渡受被请求引渡国法律的限制,而利比亚法律禁止引渡本国公民。

史林拍案 1988年洛克比空难

史林拍案    1988年洛克比空难

史林拍案1988年洛克比空难,泛美航空103遭恐怖袭击,空中爆炸解体,共270人罹难,飞机上大部分是美国人。

英美调查机构动用最高侦讯手段,从百万残骸碎片中确定利比亚恐怖分子所为,联合国即对利比亚实施11年制裁,最终迫使卡扎菲付出27亿美金赔偿(空难家属各一千万)。

1988年12月2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在苏格兰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坠毁,造成机上259人和地面11人丧生,其中包括189名美国人。

空难发生后,美英两国情报机构组成的调查组立即对空难展开调查……1989年1月中旬,西方有些报纸报道说,泛美103次航班的失事,很可能是以色列的“摩萨德”制造的一起惨案。

叙利亚国防部长塔拉斯将军在1月21日接受科威特《火炬报》记者访问时支持这一说法称:“以色列‘摩萨德’的一名特工将一个藏有炸药的袋子交给一位美军,让他带上飞机,并给他30万美元作为报酬。

这位特工说,袋子里是价值50万美元的钻石,需要偷运入美国。

”据一些人士分析,以色列炸毁泛美103班机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嫁祸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破坏美国和巴解的对话,离间美国和巴解的关系。

然而以色列却断然否认此事,并指责叙利亚国防部长的指控是荒谬的。

不仅如此,以色列的“摩萨德”反而通过一些渠道散布消息说,在以伊拉克为活动基地的一个巴勒斯坦游击队组织中,有一位出身工程师的领导人。

多年来此人一直在研制精巧的起爆器和塑料炸药。

言下之意是说泛美103班机的爆炸失事与这个组织有关。

有关塑料爆炸物的来源问题,线索纷繁复杂,互相矛盾,所以根本搞不清楚。

1989年12月29日,美国悬赏50万美元,捉拿造成洛克比镇空难的凶手。

据说美、英、联邦德国的情报机关和保安机关使用了包括卫星在内的多项高技术,对恐怖分子及他们的组织经济活动的场所用微波进行了千万次窃听,然后进行计算机的分析处理。

美英两国情报人员发现虽然103客机上的爆炸相对地小——在220英尺长的机身旁边炸出一个20平方英寸的洞,飞机的解体十分迅速。

从“洛克比空难案”透视国际法院的司法审查权

从“洛克比空难案”透视国际法院的司法审查权

从“洛克比空难案”透视国际法院的司法审查权一、洛克比空难案情简介1988年12月22日,由伦敦飞往纽约的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飞机上一枚炸弹爆炸,飞机在苏格兰的洛克比山上坠毁。

经过几年的详细调查后,美国地方法院对两名利比亚人提起诉讼。

美国、英国要求利比亚引渡这两名犯罪嫌疑人,但被利比亚拒绝。

1992年1月21日英、美两国将该事件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安理会敦促利比亚答应他们的引渡要求。

1992年3月利比亚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利比亚按照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有权拒绝引渡,并请求国际法院依据《国际法院规约》第41条采取临时保护措施。

1992年3月31日,当国际法院尚未对是否采取临时保护措施作出裁决时,安理会通过了748号决议。

该决议要求利比亚引渡两名利比亚人;如果利比亚不引渡,安理会将对利比亚实施全球性制裁。

[1]国际法院在1992年4月14日的两项命令中,均以11?5票通过下列命令:国际法院在本案目前的情况下,没有必要根据国际法院规则第41条指示临时保全措施。

[2]二、洛克比空难案的难题:国际法院的司法管辖权的提出洛克比案的特殊之处并不在于安理会与国际法院在同一事件中的平行活动,[3]而是在于此案中的当事国分别向安理会和国际法院提出了不同的请求:美、英向安理会提出的请求是有关于制裁恐怖主义行为的政治争端,而利比亚向国际法院提出的请求是有关于条约解释适用以及引渡的法律问题。

法院在该案中所面临的真正难题是:国际法院作为国际社会主要的司法机构是否有权力审查安理会决议的合法性?实质上洛克比案所触及的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国际法院的司法审查权。

这一问题随着安理会的机制在冷战结束后得以激活,安理会的权力日益膨胀的现状下开始受到国际法学者的普遍关注。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和逻辑模式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学术上的探讨,本文在对这种探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条约解释的逻辑模式从国际法的层面对国际法院司法审查权的合法性进行考察。

洛克比空难案例分析

洛克比空难案例分析

洛克比空难案例分析洛克比空难是指1988年12月21日,美国洛克比市附近发生的一起空难事故。

当时,一架名为泛美航空103号班机的波音747客机从英国伦敦飞往美国纽约,途中在苏格兰斯科特兰县附近的洛克比附近发生了爆炸事故,机上27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此次空难是由于一颗藏在行李里的炸弹引起的,该炸弹是由利比亚恐怖组织策划并放置在航班中的。

这次空难不仅造成机上人员的无辜死亡,也对洛克比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地面上11名市民丧生。

首先,此次空难引发了利比亚和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由于炸弹是由利比亚恐怖组织策划并放置的,美国指责利比亚政府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次恐怖袭击。

美国随即对利比亚实施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包括冻结利比亚在美国的资金,限制航空和外交往来等。

同时,美国要求利比亚引渡犯罪嫌疑人,但利比亚政府拒绝了这一要求,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其次,洛克比空难导致了国际航空安全体系的。

事故发生后,航空界加强了对登机乘客的安全检查,加强了行李和货物的安全审查。

此次空难对国际航空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国际民航组织等机构加强了对恐怖袭击的警惕,并加强了航空安全技术的发展。

此外,洛克比空难还导致了一系列的法律诉讼。

泛美航空和保险公司之间展开了长时间的索赔和赔偿谈判,关于赔偿的数额和责任的界定引起了争议。

最终,泛美航空公司同意向每一个受影响的家庭支付赔偿金,但具体数额没有披露。

洛克比空难是一起悲剧性的事件,对于受害者的家庭和朋友来说,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然而,这起空难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和,使得航空安全得到了更为重视。

在政治上,此次事件改变了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态度,加强了对恐怖主义的打击。

总之,洛克比空难是一起具有重大影响的空难事件。

它不仅导致了270名无辜人员的死亡,也对国际社会和航空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法律诉讼。

这次空难的悲剧提醒我们,在航空安全和反恐方面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

历史上的空难回顾word精品文档23页

历史上的空难回顾word精品文档23页

凤凰新闻客户端编辑王月兵【导语】最新消息,据越南媒体,今晨消失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已确认坠海。

如消息确实,这将是继2009年法航空难之后,又一起震惊世人的飞机失事。

目前,搜救生还人员和调查事故起因是当务之急。

回顾历史上著名的洛克比空难和法航空难,每一次的搜救和调查过程都对航空史有着巨大的影响。

●空难的特殊性: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还率极低飞机事故概率远远低于陆上及海上交通工具,但由于飞行的特殊性,通常空难中所有的乘客和机上的服务员和机师很少会幸免于难,全体罹难的概率远远高于部分生还或是全员生还。

根据调查,大约90%的空难发生在飞机起飞或降落的过程中,因此这两个阶段也是飞机最容易出事故的时候。

导致空难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在于飞行员的操作失误,大约占到了空难总数的51%。

此外,恶劣的气候、飞机故障和人为破坏也是造成空难的原因。

●此次马航失踪飞机空中解体的可能性非常大,乘客生还希望更是渺茫根据马航失踪波音777的数据,马航MH307航班于北京时间01:02失去联系,当时位于北纬4.7073度,东经102.5278度,航向25°,飞行速度867公里/小时,飞行高度10668米。

飞机最后一次向地面传回数据时下降了200多米,并且从24度转向333度。

南航机长周剑称,已知数据显示,飞机很可能遇到危险天气。

200米的高度差距,说明飞机调整了高度层,在躲避突发情况,而剧烈的颠簸会导致飞机结构损伤,导致危险。

@Flightradar24是国外知名航空应用Flight radar 24的中文官方微博,他们也发布了自己接收到的数据:我们的雷达接收装置的最后一批数据是从FL350下降到0。

所谓FL就是flight level,350是35000英尺,换算之后是10668米,也就是说飞机的高度从10688米直接降到了0米。

有网友发微博称:在听CRI News Radio,刚才有采访到一位老飞行员,他的意思就是空中解体了,理由有三:1)最后一次联系中飞行高度下降200米,说明遇到异常天气 2)大幅度调整飞行方向,说明这是一道过不去的坎儿,硬闯不可能只好进行紧急规避 3)这架飞机机体以前遭受过结构性损害,剧烈规避动作极有可能导致空中解体。

洛克比空难案中涉及的国际法知识

洛克比空难案中涉及的国际法知识

洛克比空难案中所涉及的国际法知识1988年12月2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航班在飞行途中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炸,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并造成地面若干人员的伤亡。

1991年11月,苏格兰与美国指控两名利比亚人将炸弹置于飞机上,导致飞机爆炸坠毁。

1990年秋天,由美英情报机构组成的调查组宣称获得一名利比亚特工人员的日记,认定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经理费希迈和利比亚特工人员迈格拉希涉嫌制造洛克比空难。

1991年11月14日,美英发表联合声明,指责这两名利比亚人参与策划洛克比空难事件,要求利比亚交出凶手。

经过国际社会长期不懈的调解努力,利比亚和美英于1998年8月达成一项妥协性协议,同意在中立国家荷兰设立一个苏格兰法庭,根据苏格兰法律对两名利比亚人进行审判。

一、此次利比亚对在航空器内的犯罪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963年《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东京公约》中规定:禁止任何人于航空器上触犯刑法之犯罪行为或危害航空器及所载人士或财产或危害航空器上良好之秩序于纪律的行为。

根据1971年的蒙特利尔公约对危害航空器飞行安全罪的定义--“任何人非法的故意的用任何方式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内放置一种会破坏该航空器或使其不能飞行或对其造成损坏而将会危及其飞行安全的装置或物品”。

所以两名利比亚已经构成危害航空器飞行安全罪,并应该接受惩罚。

二、美国和英国于1991年11月21日发表声明要求:(1)利比亚必须交出所有被指控犯罪的人受审,利比亚必须为利比亚官员的行为承担责任。

(2)利比亚必须披露它所知道的有关该犯罪的一切事情。

这是国家在国际法上的义务,利比亚有保证其领土内之情况不威胁国际和平与秩序的义务,而在有上述情况发生时利比亚应该有义务披露有关犯罪的情况,并应该配合调查。

三、关于公约的适用问题。

利比亚于1992年3月3日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它提出自己完全履行了《蒙特利尔公约》的一切义务,而美国违背了并继续违背该公约第5条、第7条、第8条对利比亚应尽的义务。

一道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分析题

一道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分析题

一道企业战略管理的案例分析题(泛美航空公司)2011-6-18 11:58泛美航空公司是美国境外的一家航线最广、历史最久的航空公司,也是美国国家航运业的化身。

经过50多年的发展,至1980年初已成为全美第三大航空公司。

1927年,美国的航空业还处于初创时期。

这一年泛美航空公司创建。

30年代初,特里普为美国首次开通了恒月太平洋的航线,泛美从此声名鹊起。

到40年代后期,泛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具备了全球航运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泛美与政府间合作密切,取得了迅速发展。

1980年,泛美公司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老旧费油的20架B707客机,选择洛克希德制造的L1101—500型宽体客机。

但就在此时,与波音707性能相似,但成本更低的新型飞机纷纷上市,如麦道公司的MD80、波音公司的波音757、波音B767等。

相形之下,11101—500型飞机的单位风行成本,都明显比新机种高得多,泛美公司为此后悔不迭。

为了摆脱困境,泛美公司不得不抛售一些贵重的非空运财产。

但尽管采取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在1988年美国8家最大的民航公司排名中,泛美仍位居最后。

1990年7月开始的美国经济衰退和接着爆发的海湾战争,使所有的美国航空公司清淡。

泛美公司更是捉襟见肘,于1991年12月4日宣告破产,成为该年倒闭的第三个美国大民航公司。

问题:1.泛美公司的陨落原因是什么?2.对你有何启示第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油价上升(主要是航空用油),导致其公司运行成本提升,并过高;第二,泛美公司开辟的长途航线,增加了用油的损耗;第三,泛美公司机型由于后期的收购,导致复杂异常,并且在收购后没有很好的融合文化,导致内部的文化分异以及在工作的困难;第四,1988年洛克比空难(泛美航空103号班机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炸)使泛美航空雪上加霜,成为其破产的直接导火索。

深层解析:首先,泛美航空公司没有适应时代的变化,(其破产时代正处于节能,减少出行费用的时期,其远航线路由于为了追求高享受的机内空间,导致座位较少,从而导致票价居高不下;同时,此时期其开辟的国内短航业务失败,是其核心原因);第二,政治的因素。

洛克比空难中的幸运者

洛克比空难中的幸运者

洛克比空难中的幸运者作者:吕秀娥来源:《侨园》2019年第10期喝酒忘了登机贾斯旺特·巴苏塔是美国一名前汽车修理工,1988年12月21日,他在伦敦希斯罗机场买了一张机票,准备搭乘泛美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客机返回美国纽约。

贾斯旺特本来是到英国贝尔法斯特市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当婚礼结束、他准备搭乘飞机返回美国时,一些当地的亲戚都赶来希斯罗机场为他送别,他们决定邀请贾斯旺特到机场楼上的酒吧喝杯酒。

可他们进了酒吧就没完没了喝了起来,喝得忘了上飞机时间。

当贾斯旺特突然想起还要搭飞机回美国时,客机已经快起飞了。

被怀疑是恐怖分子仅差几分钟而错过了这趟航班,贾斯旺特感到懊恼透顶,他在机场大厅中溜达,心想只能在候机厅里熬一夜了。

当贾斯旺特在候机厅长椅上睡了一会儿,竟然被几个警察带上了手铐,关进了希斯罗机场的警察局。

事后他才知道,他所要登机的泛美航空103航班升空后38分钟,就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发生了爆炸,机上259人和地面11人全部遇难。

希斯罗机场警方通过调查发现贾斯旺特是唯一没有搭乘这架飞机的乘客,而他的手提箱却已被送到了客机的货舱中。

希斯罗机场警方将贾斯旺特“逮捕归案”后,以为这场空难的恐怖元凶已被逮住了。

家人以为他已遇难希斯罗机场警方对贾斯旺特进行了无休止的审问,直到贾斯旺特讲述了他来英国的目的,以及他会见英国亲戚后,英国警方才发现他们闹了一个乌龙,贾斯旺特是无辜的。

为了证实贾斯旺特的话,英国警方与他妻子通了电话,而此时,他妻子已从电视上看到了洛克比空难的消息,她知道丈夫购买了这趟航班的机票,以为自己成了寡妇,正在家中嚎啕大哭。

而当英国警方打来电话,她還在电话中伤心地啜泣:“我从电视上知道了发生的一切。

我丈夫乘坐的飞机坠毁了。

”英国警官告诉她,她丈夫并没有遇难,并且就坐在他旁边。

经过认真核实,英国警方终于证实贾斯旺特是个安分守己的美国公民,和这起空难毫无关系。

当贾斯旺特与妻子通话时说:“亲爱的,感谢上帝让我阴差阳错逃过了这一死亡劫难,这是我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

洛克比空难的原因是什么?

洛克比空难的原因是什么?

洛克比空难的原因是什么?洛克比空难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空难之一。

1988年12月1日,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航班在从法兰克福飞往纽约的途中,在苏格兰的洛克比镇上空发生爆炸,机上259人和地面上的11人因此丧生。

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一生还,而且由于飞行记录仪的电源被切断,飞机最后时刻的状况以及机组人员和乘客的反应都没有被记录下来。

空难发生后,英国航空调查局对此事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调查。

最终发现,一身蓝色的婴儿连体套装碎片上有炸药的成分,根据残存的成分,警方推断出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有人在一个有婴儿服装、雨伞的行李箱内放置了一个280-400克的塑胶炸弹,并且将这个行李放置在了前货物舱里。

这枚炸弹将机身炸出了一个130平方厘米的洞。

虽然这个洞不大,但是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飞机迅速解体。

据事后分析,在爆炸发生后的3秒钟内机翼已经同机身分离,氧气面罩也掉落了出来。

但是由于前货物舱距离飞机通讯系统非常近,爆炸切断了通讯系统的电路,因此飞机没有发出求救信号,导致了这起惨案。

事后调查显示,炸弹放在这个地方是偶然的。

这是一颗定时炸弹,按照原先的预计,飞机会在爱尔兰海上空爆炸,沉入海底。

但是由于那天天气的原因,飞机在陆地上空爆炸了。

最终查明,凶手是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的前保安主管阿卜杜拉·巴塞特·阿里·迈格拉希(Abdelbaset Ali Mohmed Al Megrahi)和他的助手阿明·哈里法·费希迈(Al Amin Khalifa Fhimah)。

后者其实是一名利比亚特工。

利比亚当时的国家元首卡扎菲拒绝交出这两个人,联合国因此从1992年起对利比亚实施了长达7年的制裁。

洛克比案终有断利美之争战犹酣

洛克比案终有断利美之争战犹酣

洛克比案终有断利美之争战犹酣
于颖
【期刊名称】《当代世界》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 今年1月31日,设在荷兰宰斯特军营的苏格兰特别法庭终于对被称为"世纪大审判"的洛克比空难案作出了最后裁决,宣布两名利比亚籍被告之一迈格拉希策划炸毁美国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犯有杀人罪,判处终身监禁,20年内不得假释;另一名被告费希迈无罪释放.法官在宣判书上指控说,迈格拉希在马耳他将一枚炸弹放置于将要飞往德国法兰克福的飞机上,他本人非常清楚,这枚炸弹将要转移到一架客机上,而这架飞机将与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航班在伦敦衔接.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于颖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入世:人才竞争战犹酣 [J], 苏伟
2.洗牌速度加快诸侯争战犹酣——2005中国服装展会综述 [J], 鲁卫;
3.竞争战犹酣名牌即“命”牌——谈谈湖北实施名牌战略问题 [J], 未央;
4.香港零售业争战犹酣 [J], 祝春亭
5.美国2000年大选:角逐犹酣 [J], 姜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洛克比空难引起的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的解释和适用问题案
所属章节: :第七章航空法
1988年12月2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航班在飞行途中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炸,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造成地面若干人员伤亡。

1991年11月,苏格兰指控两名利比亚人将炸弹置于飞机上,炸弹爆炸致使飞机炸毁。

利比亚也指出这种行为构成1971年《蒙特利
尔公约》的第1条意义上的罪行。

苏格兰指控两名利比亚公民有破坏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嫌疑后,美国和英国于1991年11月21日发表联合声明如下:(1)利比亚必须交出所有被指控犯罪的人受审,利比亚必须为利比亚官员的行为承担责任;(2)利比亚必须揭露它所知道的有关该犯罪的一切事情,包括所有为此事件负责的人的姓名,许可全面接触所有的证人,完全得到文件和其他物证;(3)利比亚必
须给付适当的赔偿。

1992年2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731号决议,敦促利比亚政府对英、美的要求立即
作出全面有效的反应以便消除国际恐怖主义。

利比亚主张《蒙特利尔公约》是双方处理这一罪行的唯一适合的现行公约,美国受该公约的法律义务的拘束。

美国应依该公约规定行动,而且有关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及嫌疑犯的问
题也只能依该公约处理。

1992年3月3日,利比亚向国际法院对美国提起诉讼。

利比亚在其请求书中提出,利比亚完全履行了《蒙特利尔公约》的一切义务,而美国违背了并继续违背它依该公约第5(2)条、第5(3)条、第7条、第8(2)条和第11条对利比亚应尽的义务。

这些条款规定了对犯罪的管辖和引渡问题。

利比亚认为,利比亚收到对两名嫌疑犯的指控后,即按照《蒙特利尔公约》第5(2)条的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建立它对该两名嫌疑犯的管辖权。

利比亚还采取措施确保嫌疑犯留在利比亚以便对他们提起刑事诉讼。

利比亚着手对事实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将案件提交给有权当局以便起诉。

利比亚未将嫌疑犯引渡给美国,因为利比亚和美国之间无引渡条约,利、美之间也无《蒙特利尔公约》第8(2)条规定的引渡罪犯的基础,因为该条规定的引渡受被请求引渡国法律的限制,而利比亚法律禁止引渡本国公民。

根据《蒙特利尔公约》第11(1)条的规定,利比亚向美国寻求有关利比亚提起刑事诉讼的司法协助,利比亚有关当局提出双方合作在美国进行调查,但遭到美国的拒绝。

美国明确表示对按照《蒙特利尔公约》进行诉讼不感兴趣,相反,美国想阻止利比亚依其国内法行使刑事管辖权,迫使利比亚交出嫌疑犯,阻止利比亚履行该公约第7条规定的义务,把该案提交给有关机关以便起诉。

美国这些做法构成对《蒙特利尔公约》有关条款的违反。

利比亚请求国际法院判定并宣告:(1)利比亚完全履行了,《蒙特利尔公约》规定的义务。

(2)美国已经违背并继续违背它依《蒙特利尔公约》第5(2)条、第5(3)条、第7条、第8(2)条和第11条对利比亚应尽的法律义务。

(3)美国有义务立即停止这种对条约的违反和停止对利比亚使用一切武力或威胁,停止一切对利比亚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的
侵犯。

1992年3月3日,利比亚政府紧急请求法院指示应迅速采取的临时措施,以保护利比亚的权利。

利比亚在请求书中断定美国表示它可能寻求和对利比亚施以经济的、空中的和其他制裁,如果利比亚不遵从美国的要求,美国不肯放弃对利比亚使用武力。

利比亚认为,按照《蒙特利
尔公约》中可适用的规定,这种行为明显地是不合法的和不适合的,尤其是在利比亚完全遵守该条约的时候。

利比亚请求法院指示临时措施如下:(1)禁止美国对利比亚采取任何旨在强迫利比亚将嫌疑人交给利比亚境外的任何司法机关的行动。

(2)确保不以任何方式采取损害利比亚在
其所提及的法律诉讼中的权利。

1992年3月28日,在法院庭审时,美国提出法院应拒绝对该案指示临时措施。

利比亚请求法院指示临时措施是要束缚安理会对其权力的行使,以及阻止安理会在处理有关指控利比亚
犯有国家恐怖主义罪行的争端上采取行动。

1992年3月31日,安理会通过748号决议,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行动,决定利比亚政府必须毫不拖延地执行安理会731号决议,利比亚政府必须绝对停止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行动和对恐怖主义集团的一切援助,必须以具体行动迅速表明其谴责恐怖主义,并决定呼吁一切国家于1992年4月15日采取安理会制定的制裁措施,直到安理会决定利比亚政府已执行了上述
决定。

利比亚认为,安理会的748号决议侵犯了《蒙特利尔公约》给予利比亚的权利的享有和执行,并且侵犯利比亚的经济、商务和政治权利。

利比亚认为该决议与利比亚要求法院指示临时措施是相矛盾的,但这不能使利比亚的请求不可接受,因为安理会和国际法院在法律上没有上下级之分,各机关执行各自的权力。

利比亚认为安理会的决议违反国际法,安理会利用其权利把该情事定性为宪章第七章所述的情事纯粹是将其作为避免适用《蒙特利尔公约》的借口。

美国则强调,安理会决议为当事双方赋予的义务若与任何其他国际条约义务相抵触时,按照《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制度,这些义务优于国际条约义务。

法院认为,作为联合国的会员国,利比亚和美国都有义务接受和执行安理会依《联合国宪章》第25条作出的决定。

这个义务初步看来也包括接受和执行安理会748号决议中的决定。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103条,会员国对于安理会作出的决定的义务优于它们依任何其他国际条约包括(蒙特利尔公约)所承担的义务。

法院指出,无论在通过该决议前的情况如何,现在不能认为利比亚主张根据《蒙特利尔公约》享受的权利适于用指示临时措施来保护。

此外,利比亚请求指示的措施可能会损害根据安理会
748号决议初步看来美国所享有的权利。

根据上述理由,法院以11票对5票裁定本案的情况不需法院依规约第41条执行其权力指
示临时措施,并于1992年4月14日作出命令。

1999年4月初,利比亚交出两名被指控的嫌疑犯由海牙国际法院审判。

《国际法教学案例》梁淑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p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