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科技学院课程论文

学院:药学院年级:2013

姓名:杨燕学号:s**********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课程名称:《自然辨证法概论》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学生:杨燕

药学院 2013 年级,学号 s2013010112

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本文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看来,它既是第一生产力,一种社会价值和精神文明取向,又是一种多种职能的产物。当代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进下具有正确的研究领域与发展前景。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观生产力社会价值发展前景

引言

基于对于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探索,在人类历史上被称作“科学的世纪”的19世纪,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科学终于从统治欧洲长达一千多年的黑暗的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束缚被解放出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天文学,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了宇宙不是静止的,而是时刻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这一理论提供了重大依据。19世纪是同样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各种新的发明和创造运用于机械化大生产,从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革。科学孕育着新的理论,科学创造着社会的文明,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以及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将科技这种间接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使人类社会由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进入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且也不断提高人们改变生活的能力。随着世界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认清与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如何正确运用科学技术思想来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人们对马克思科学技术观重要性的理解应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1],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它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般生产力,在本质上具有客观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技术则是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包括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在本质上具有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主观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2006 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明水平的主要标志”[2]。人类社会为实现其历史进化所必需的条件几乎无一不是靠科学技术。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包括两种:一种是以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这类显性要素存在,另一类是以科技、教育、管理这类软件要素形式存在。科技这种间接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向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渗透。马克思分析指出了在科学和技术的推动下,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能够不断提高,从而论证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的强有力杠杆。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改造自然,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不断地创造着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的物质,从而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历史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自身也不断得到改造。人类通过自身在大自然中的实践,学会与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并不断的进行总结归纳,发明出可以维持与丰富生活的技术手段,历史演变再次有力地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是一种社会价值和精神文明取向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与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互动,存在着科技社会化进程。所谓科技社会化,是指将科技知识及蕴藏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等通过一定的渠道渗透到社会之中,为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

受,并且内化为自觉的社会生活规范的过程。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经济与社会功能,毛泽东果断提出:“要下定决心,搞尖端技术。”邓小平多次重申与强调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江泽民不仅强调科学技术具有强国富民的重要作用,而且多次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胡锦涛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科学技术那种实事求是、客观而公正的本性,否定迷信、不承认教条的革命精神,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创新意识,学术自由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观念,为真理和正义而义无反顾的科学品格等,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是值得借鉴的。“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3]这一论断,告诉我们:搞好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科学技术不仅促进了人的思想革命化和科学化而且还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繁荣的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旅游等事业将人们带入了开放的多样的生活方式中,这种种现象进一步的表明科学技术带给我们很多发展社会经济的机遇,较快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提高我们的智力水平和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三)科学技术是一种多重职能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运用辩证法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需要以现象为基础,以客观的态度正确的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在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富裕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类困惑的全球性问题,使现代人陷入了困境。在自然方面,不恰当的科技应用和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己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在社会方面,科学技术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却拉远了人们的心理距离,交往的情感因素被滤去;在人自身方面,人类精神家园迷失,心灵无处安顿,面临根本的信仰危机。科学技术的基本职能和价值目标就不只是开发自然、驾驭自然、索取自然,而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使社会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人类文明日臻昌盛。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了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途径。最大程度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