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有了一定认识,并且意识到:以“科学技术动力观”为构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它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多重职能,树立起“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大科学观;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式。
“科学技术动力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开创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实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有效契合的新境界。
一、首先,先谈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1)的科学技术思想。
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2)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指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急需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及时解决运动中的问题,使运动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上去”。
4)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一再强调要造成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不能没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
他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2)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改革开放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论命题,成为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核心。
2)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4)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5)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6)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2、国外学者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 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西方科学哲 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 到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 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 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 对科学的理解。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 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3、技术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 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 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 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 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 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 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 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 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 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 学”。 第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 革命的力量。” 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 动,是一般生产力。 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 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 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 就范”。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 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 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 —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 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 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 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 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 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 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 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 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 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2.国外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 会的决定力量。 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 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 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 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 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 评价。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 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 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 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 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变化终将导致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又将导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彻底改变。
西欧各国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金钱,资本统治一切。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因此,产业革命的完成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但是,它造成了大量贫困的人们流离失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825年以来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更是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二者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特征包括:鲜明的时代特色、立足现实的实践性、显著的创新性、坚持自力更生的自主性和为民、利民的人本性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引言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
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他们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镌刻了时代的烙印,紧密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求。
[1]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涵科学技术观是一种关于技术的发展规律与本质的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观分析了技术的体系结构、本质与属性,与此同时分析了这种发展影响社会系统的途径,并探讨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技术的实践性。
人对自然界的实践水平与能动关系总是技术在本质上的反映,技术总是代表着人对自然界的利用的一种活动和过程。
从根源上说,实践活动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的。
也就是说,技术不只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目的的实践活动,它更是生产劳动的过程和手段。
科学与技术从一出生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把自然物在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加工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人造物的劳动活动,就是技术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与融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对于科学技术的关系与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和技术观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引导,以及科学技术如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融合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和技术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着眼于社会历史、经济发展和人类解放等问题,对科学的观点高度重视。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客观存在的规律的认识和反映,是人类走向真理的阶梯,是揭示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工具。
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中,科学是一种客观的、实证的、理性的认识,它以实际挖掘和实证验证为基础,以事实和理论的结合为中心,以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逻辑为工具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
科学的发展是不断深化人类对世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在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中,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和生产力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们生产和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引导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引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为社会服务的产物,应该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和社会进步提供支持和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以人的尊严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不能忽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平等。
2. 科学技术的应用探索: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技术的应用应该符合社会的现实需要和人民的利益,同时也需要保证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和风险防范。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探索科学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
3. 科学技术的民主管理: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该实现民主管理,防止科学技术成为少数人的垄断和控制工具。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公有性和社会化,鼓励人民群众参与科学技术的决策、管理和应用过程。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技术本质的追问推荐理由: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科研人员的必备观念。
作为石油特色鲜明的学校里的一名工科生,如果想在科技技术领域有所成就,必然涉及到对于科学技术本质的探寻。
自然辩证法课程中本章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思想指引,系统的讲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技术论,并对技术辩证性质给出了解答,这正是从事科研工作人员所必备的人文知识素养。
马克思主义社会技术观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
从事科研工作起步阶段的研究生需要理性认清科学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能解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技术输出和技术引进,才能解释在技术转移中的条件和限制。
2.认清技术的种种属性对于探寻科研大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课程之前,从没有这么认真的思考过技术本质如何,总是模模糊糊的对技术概念有些似有似无的认知。
课程给我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认知世界,从此我知道了原来技术本质的奥秘有那么多。
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中立性和价值性等等。
经典的论断,至今言犹在耳:我们在科学技术工作中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迎头赶上,重点跟踪,有所突破,同时又要扎实地、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包括做好重要的及细小的技术改良。
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近代科学对目的论的祛除,遮蔽了事物的意向结构,导致了技术中立论,并且技术中性论是有局限的。
3.自然辩证法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重要性日益突显。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和工程活动以自然界发生的改造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它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和核心。
科学技术应该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而不是盲目追求自身发展。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服务于整个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技术观中还强调了人的创造性和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自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是人类社会劳动的结果。
人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的劳动创造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首先,科技进步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研发出更加高效、智能的工具和装备,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科技进步也为生产力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创新,从而掀起了新的生产革命。
科学技术还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它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加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加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首先,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支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鼓励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
其次,需要加强科技研发与产业生产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使科技进步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许多各种不同的便利和改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的观点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详细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第一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资本主义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为它自己的灭亡准备着条件。
”这句话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是马克思主义中对科学技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生产力的提高则是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力是生产和创造的技术水平,也就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标准。
而科学技术,则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生产中,科技不断的促进和支持产品的流程和制造,从而促进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用科学技术来创造生产力的核心,就谈不上科技和生产力的分裂。
它们是相互作用的,彼此之间不可或缺。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无法独立于社会的其他方面。
除了科学技术,社会中的政治、法律、文化、道德等受到影响的领域也需要同样的发展。
生产力的提高需要有社会上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物质技术基础,那么科学技术即使再先进,也不会对生产力发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第二章:科学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全方位的影响。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探讨科学技术怎样影响着社会和历史进程。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深远地塑造我们的社会形态和根本性质。
科技的进步可以帮助增强生产力,但同时也可能扰乱社会稳定性。
这是因为技术进步是一种无情的力量,可能让一些原本稳定的社会结构瞬间崩塌。
因此,人们需要更好的控制技术进步的速度和方向,来保证它们符合人类的需要和利益。
与此同时,理性地运用科学技术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比如,把科技运用于农业生产,为满足人类口腹之欲节约了大量人力和物资。
而社会化的和可持续化的技术采用,也使得社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并减轻了成本负担。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两种意义上的科学
“一种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经验陈述或形式陈述,以 及由一定时间内被人们接受了的科学知识所构成 的理论和数据的一种集合。根据这种观点,科学 总是一种典型的完成了的产品,因为它出现在教 科书和论文中。”
另一种观点将科学理解为“由科学家们的活动或 行为构成”,即一种作为人类行为的科学。 这种意义上的科学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 社会学、科学政治学、科学伦理和道德等学科的 研究对象。对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引导未来的发展方针。
2.科学的含义及特征
什么是科学? 科学很独特吗? 作为知识科学与其它知识有何区别? 科学划界有何标准?
2.1 科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科学?
词源学考察:
➢ 中国: 科举(宋代陈亮,“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
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 围内成立
-结论的表述要系统、 严格、精确、明晰
2.2 科学的特征
可检验性
—命题要在可控的条件下 可以接受实验的检验
—批判性 “科学行为的标志是甚 至对最珍爱的理论都持某种 怀疑,盲目信仰某种理论不 是智力上的美德,而是智力 上的罪过。” ——拉卡托斯
2.2 科学的特征
可错性或可变性
2.1 科学的含义
➢ 英文中的“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思是 “静观的知识”。——与实践的知识相对立。 康德:“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
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包括自然科 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现在德语中依然保留着这层含义)
科学是与知识有关的,而作为知识系统,科学的陈述必须是 有根有据、是真的陈述;
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我们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作用以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深邃且富有洞见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人类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比如,自动化生产线的出现,让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确,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创造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
从传统的制造业到现代的信息技术产业,从农业的机械化到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创新引领着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变革。
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导致了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在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着社会向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孤立的,而是受到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应用往往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的不平等。
例如,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惜采用落后的、污染严重的生产技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当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我们能够更加合理地规划和利用科学技术资源,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还关注到科学技术对人的影响。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科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
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 然界的理论关系”, 是一般生产力。
第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 是“真正的知识”,“ 科学就在于把理性方法 运用于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 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负面效应 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1)科学技术在自然领域的变异 (2)科学技术社会领域的变异 (3)科学技术在人类自身领域的变异
科学异化问题
科学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异化就是对原 初目的的背离。
“异化”概念被认为是马克思《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思想。
科学异化是现代科学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甚至有人提出,科学已经失去了控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 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 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 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 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 结构组成。
科技异化的体现(案例)
富士康“连环跳”
科技使寿命的延长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技术异化。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并没有直接论及 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 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深人考察了资本主义 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 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 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 的影响。-----科技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观的理解,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丰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的。
关键字: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引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应该是排除形而上学因素,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是“人类理论进步”。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涉及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也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在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一书中,他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了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各种概念、方法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微分过程的辩证性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马克思根据微分过程的辩证性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这些新成果新突破动摇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家头脑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面对自己脑中的旧观念与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之间的矛盾,自然科学家们感到困惑和茫然。
恩格斯认真的分析来了多位科学家的最新成果后,指出,这些自然科学家的新成果,是打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统治地位的突破口。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从他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与科学技术相分离,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他们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是分不开的。
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且也不断提高人们改变生活的能力。
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湖北科技学院课程论文学院:药学院年级:2013姓名:杨燕学号:s**********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课程名称:《自然辨证法概论》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学生:杨燕药学院 2013 年级,学号 s2013010112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本文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看来,它既是第一生产力,一种社会价值和精神文明取向,又是一种多种职能的产物。
当代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进下具有正确的研究领域与发展前景。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观生产力社会价值发展前景引言基于对于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探索,在人类历史上被称作“科学的世纪”的19世纪,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科学终于从统治欧洲长达一千多年的黑暗的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束缚被解放出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特别是天文学,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了宇宙不是静止的,而是时刻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这一理论提供了重大依据。
19世纪是同样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各种新的发明和创造运用于机械化大生产,从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革。
科学孕育着新的理论,科学创造着社会的文明,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以及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将科技这种间接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使人类社会由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进入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指导了我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和实践。
它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为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原则1.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技术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科学技术创新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的关键,而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基础。
2. 科学技术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制度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统经济形态的冲击和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的不断革新。
3. 科学技术是劳动者解放和人类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解放劳动者的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和生产效率,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摆脱了重复劳动和繁重体力劳动的束缚,为人类创新和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 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
科学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实践意义1.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加强社会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体系,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观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文章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发展,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阶级性、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分析其在指导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精髓和要义,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根植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观点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加强剥削和压迫,而不是用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将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又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一)对科技的理解●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精神武器、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的本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一)科学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2、国外学者●3、科学的本质特征●知识体系、认识活动、社会建制、文化现象●1954年贝尔纳:“科学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方法、知识、信仰、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等种种形象,体现出不同的本质和特征”。
●科学可以作为一种建制。
●一种方法。
●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
●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
●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
●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科学”概括为以下一些基本方面:(1)科学是一种准确的判断。
(2)科学是事实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
(3)科学是种种知识单元通过它内在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4)科学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武器和工具。
(5)科学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一项社会事业,一种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总体上考察科学技术,阐释了重要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五)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
”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
马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从经济、政治学以及文化和伦理有深刻的影响。
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社会理论为基础。
由于其对现代科学技术
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社会和政治评价,它以伟大的引导影响着许多发展中国
家的科技创新。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是复杂的社会运动,它是人类文
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和影响的概念,而且它的
指导力量是无可争议的。
他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基于人类发展的历史
进程来决定的,而不是单纯的个人活动。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是社会性的,它不仅仅是
个人智慧的结果,而是艰苦劳动和价值共同所形成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
变了社会和经济面貌,它是一种新兴文化和价值观,它代表着社会框架的
变迁,表明人类进入更高级的文明景观。
从经济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
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精神和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素质,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确保人们拥有更多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更多弹性,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还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理论、伦理研究和政治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建立更大的完整性和方向性。
马克思的分析思维将科学技术的发展视为一种社会运动,它在用短期目标来实现长期方向的同时,也将社会性的属性纳入其中,促进正义、公正和正确思想的发展。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种既考虑实用性又关注社会问题的观点,它以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立法和伦理研究为基础,以此来指导发展中国家,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哲学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哲学作为一种基本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中。
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人们不断地关注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技术哲学,以此来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社会的物质条件对人类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对于科技的定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质技术”的发展。
在这种理解下,科技被视为一种工具,用来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和创造价值。
马克思主义同时关注科技的社会影响。
科技的进步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组织形式、制度和文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的进步必然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人们对于科技进步的崇拜则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现代科技哲学。
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渐渐形成了对于科技的浪漫幻想。
人们相信科技的进步是万能的,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科技进步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环境问题、经济不平等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科技的进步中积极地进行反思和探讨。
三、科技哲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科技哲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哲学学科,它的核心是对科技过程及新科技产生及应用的现象、原理、规律及问题等进行深入探讨,以发掘科技中包含的哲学思想。
而科技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则相得益彰,其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现代科技发展相结合,对于探索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哲学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对于科技的新的认识方式,这种新的认识方式是基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思考而形成的。
它使人们能够更综合地考虑科技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科技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四、科技与社会:新挑战与新机遇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也在不断改变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科技学院课程论文学院:药学院年级:2013姓名:杨燕学号:s**********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课程名称:《自然辨证法概论》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浅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学生:杨燕药学院 2013 年级,学号 s2013010112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本文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看来,它既是第一生产力,一种社会价值和精神文明取向,又是一种多种职能的产物。
当代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进下具有正确的研究领域与发展前景。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观生产力社会价值发展前景引言基于对于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探索,在人类历史上被称作“科学的世纪”的19世纪,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科学终于从统治欧洲长达一千多年的黑暗的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束缚被解放出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特别是天文学,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了宇宙不是静止的,而是时刻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这一理论提供了重大依据。
19世纪是同样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各种新的发明和创造运用于机械化大生产,从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革。
科学孕育着新的理论,科学创造着社会的文明,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以及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将科技这种间接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使人类社会由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进入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
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且也不断提高人们改变生活的能力。
随着世界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认清与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如何正确运用科学技术思想来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人们对马克思科学技术观重要性的理解应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1],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它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般生产力,在本质上具有客观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
技术则是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它包括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在本质上具有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主观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006 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明水平的主要标志”[2]。
人类社会为实现其历史进化所必需的条件几乎无一不是靠科学技术。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包括两种:一种是以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这类显性要素存在,另一类是以科技、教育、管理这类软件要素形式存在。
科技这种间接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向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渗透。
马克思分析指出了在科学和技术的推动下,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能够不断提高,从而论证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的强有力杠杆。
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改造自然,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不断地创造着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的物质,从而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历史过程。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自身也不断得到改造。
人类通过自身在大自然中的实践,学会与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并不断的进行总结归纳,发明出可以维持与丰富生活的技术手段,历史演变再次有力地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是一种社会价值和精神文明取向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与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互动,存在着科技社会化进程。
所谓科技社会化,是指将科技知识及蕴藏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科学信念和科学精神等通过一定的渠道渗透到社会之中,为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并且内化为自觉的社会生活规范的过程。
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经济与社会功能,毛泽东果断提出:“要下定决心,搞尖端技术。
”邓小平多次重申与强调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江泽民不仅强调科学技术具有强国富民的重要作用,而且多次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
胡锦涛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科学技术那种实事求是、客观而公正的本性,否定迷信、不承认教条的革命精神,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的创新意识,学术自由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科学观念,为真理和正义而义无反顾的科学品格等,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是非常有益的,是值得借鉴的。
“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3]这一论断,告诉我们:搞好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也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素质。
科学技术不仅促进了人的思想革命化和科学化而且还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繁荣的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旅游等事业将人们带入了开放的多样的生活方式中,这种种现象进一步的表明科学技术带给我们很多发展社会经济的机遇,较快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提高我们的智力水平和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三)科学技术是一种多重职能的产物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运用辩证法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需要以现象为基础,以客观的态度正确的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
科学技术在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富裕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类困惑的全球性问题,使现代人陷入了困境。
在自然方面,不恰当的科技应用和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己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在社会方面,科学技术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却拉远了人们的心理距离,交往的情感因素被滤去;在人自身方面,人类精神家园迷失,心灵无处安顿,面临根本的信仰危机。
科学技术的基本职能和价值目标就不只是开发自然、驾驭自然、索取自然,而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使社会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人类文明日臻昌盛。
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了人-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途径。
最大程度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技术活动,就是一种最好的应用与结合。
这样,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充分检验了社会技术的存在观、真理观、实践观、价值观。
目前,为了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首先我们要实现科学价值观的转变,从认为科学的功能在于为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服务到与自然协调及全面发展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再次,技术的应用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人类创造的一切技术都应该与自然的法则相一致的,抛弃工业文明的“硬技术”,用生态文明的“软技术”替代之。
最后,生态文明要求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要纳入到保护自然和建设自然,推行生态化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研究趋向与发展前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从国内外关于科学技术观的研究现状来看,有三个问题是学界讨论的焦点[4],一是科学技术知识是否被社会建构的问题;二是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技术实践二者谁应是建构科学技术观的核心;三是未来对科学技术的反思是否应从科技哲学内部的一元研究走向多元反思。
针对如何正确把握科学技术观的一些研究进展,目前人们不仅仅重视对单个人物或学派的科学技术观研究,而且更加强对科学技术观的整体发展趋势、演进特点的研究。
国内外学界从科学技术知识或科学技术实践的视角来对反思科学技术时,也重点从人文主义这一反思科学技术的重要维度,对人文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系统梳理。
总之,未来的科学技术观研究应是对传统狭隘的科学技术观的超越,立足于已有科学技术观基础上的一种继承与扬弃,我们只有在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观现代演进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找到科学技术观的超越之路,建立一种对于科学技术的全新审视。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他们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深刻的观点。
这些观点可统称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技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的一百多年时间中,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社会各个层面的作用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即在质上和量上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巨大变化。
科学技术功能观、科学技术战略观、科学技术人才观、科学技术和谐观及科学技术创新观在现代化社会中以取得进一步的升华,推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运用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以此参与现代生产和交往,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最终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在最广大的人民最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依靠其发展的基础之上,指明中国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结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内涵的深度理解,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还是一种社会价值,具有多重职能的特征,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在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概括与总结,为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理论思维方法的指导。
针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认识,我们要吸取科学技术的精华剔除糟粕,正确培养科学技术观念,在科学研究中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育,遵循社会、经济、环境协调一致原则,闯出一条中国式的可持续性的知识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1] 郭贵春. 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2]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6,( 2) .[3]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6.[4] 艾志强. 当代科学技术观研究述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