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和干预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措施共4页文档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措施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做出的违反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和自己学习,最终影响全班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效率下降的行为。
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问题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
几乎每节课都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而且可能发生在每位学生身上。
为此,本文拟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作初步讨论。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概括起来,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10种类型:(1)顶嘴、插话或接话;(2)吵嚷、起哄;(3)交头接耳;(4)玩弄手中物品;(5)相互打闹;(6)注意力不集中;(7)无精打采、神情疲倦;(8)羞怯、害怕回答问题;(9)静坐不发言;(10)反应迟钝。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1.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关。
例如,有的教师讲课之初就说:“今天我心情不好,都小心点儿。
”显然,这种说法是陈旧教育观念的体现,课堂上仍要保持以教师为中心,维护教师的“权威”。
这与新课改强调“师生平等,以学生为主体”背道而驰。
另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上。
2.教师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
例如,一位教师讲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讲完等腰三角形后,要求学生以前后4人一组,讨论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这时各组学生便开始相互交谈,互相打闹。
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管理几个小组,但另外的小组仍继续交谈、开玩笑。
老师花费近15分钟的时间来控制课堂。
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初衷是好的,但由于对课堂的掌控不当,使课堂秩序难以维持。
3.教师管理措施不当教师对学生施以体罚,会使学生因压力过大而爆发出过激性行为。
虽然惩罚能暂时控制课堂,但这显然不是维持课堂秩序的好方法。
这样不仅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怨恨情绪,诱发攻击性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4.学生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均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易被外界新鲜事物所吸引,从而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具体来讲,课堂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行为,以及某些适应不良的行为。
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问题行为与后进生等问题学生概念不同。
后进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通常有较多的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则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行为而言的,其主体可能是后进生,也有可能是班级中的学生。
另外,问题行为的消极程度具有不稳定性。
因此,不能将这两个概念相混淆。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在处理日常课堂问题行为时,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以最少干预为原则,就是要用最简短的干预纠正学生的行为。
许多研究发现,花在保证学生纪律上的时间量与学生的成绩呈现出负相关。
处理日常不良行为时,教师要尽量做到既有效又无须打断上课。
如果有可能,在处理不良行为时,课还应照常进行。
下面我们来讨论处理典型纪律问题的策略。
这些策略是根据中断上课的程度排列的,前面的策略中断程度最小,后面的策略中断程度最大。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及其控制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及其控制[摘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生与教学要求和课堂规范不一致并且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行为者自己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
教师必须对教学中的问题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及时进行控制。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行为控制一、课堂教学中问题行为的类型课堂教学中问题行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
美国的威克曼(E.K.Wickman)把破坏课堂教学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
而布罗菲(Brophy)和罗尔肯帕(Rohrke)则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行为分为三类:(1)属于教师的问题。
学生的行为使教师的要求受挫,从而引起教师的不快或烦恼。
(2)属于学生的问题。
由于意外事件或他人(除教师外)的干扰,学生的要求受到挫折。
(3)师生共有的问题。
师生彼此使对方的要求和目标受到相同程度的挫折。
这一分类方法把教师的问题行为也列入其中,有启发意义,应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
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问题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品行方面(或叫做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人格方面(或叫做内向性)问题行为。
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背逆性行为等。
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会直接干扰课堂教学,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
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则多少带有“神经质”的行为,即通常说的“退缩行为”。
这类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教学秩序构成直接威胁,但却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有极大的危害。
有关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问题行为的产生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影响因素集中在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方面。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地加以控制。
二、课堂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控制1.建立课堂教学规则。
教学活动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生机勃勃、活泼好动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规则,就不能将这几十个学生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之中。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策略
浅谈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策略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
主要表现有:上课不专心、思想开小差、看课外书报、交头接耳、吃东西、偷吸烟、摆弄试验器材、早退、迟到、擅自离开教室、恶作剧等等。
广义的课堂问题还包括忧郁、厌学等等心理问题。
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影响教学质量。
国外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有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后来大多数都顺利成长为适应良好的成年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因此,我们应当用一种积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及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并采取及时、有效的策略予以应对。
但不少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并不让人乐观。
他们在应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表现为:(1)在言语上,不顾事实和学生的心理感受,常侮辱、讽刺、挖苦、奚落、嘲笑或辱骂学生;(2)在行为上,特别是在处理违纪学生或差生时,表现得简单、粗暴,甚至攻击、体罚学生。
这样的反应只会促使问题持续下去,甚至进一步恶化。
因此,教师务必尽力寻找令人满意的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策略。
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拙见,拿来与同行们交流,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及时终止1.关注学生的一切异常行为。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有以下行为:(1)从语言和行为上攻击老师和同学。
(2)欺骗、撒谎、盗窃,故意损毁他人物品等品德不良行为。
(3)带有厌烦情绪甚至是恨意执行老师交代的事情。
(4)课堂上说话,私自传递东西等干扰课堂的行为。
(5)不做作业或课堂练习,精力不集中等懒散行为。
2.及时进行早期干预。
在把握了学生的异常行为之后,尽量做到问题行为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有效预防,而不是发生之后才加以矫正。
大多数学生都有几种类型的问题行为,他们希望使用这些行为获得期望的结果。
3.积极关注、强化良好课堂行为。
大多数行为是由于强化的作用而持续发生的,所以当学生表现出目标行为,像安静的学习或完成任务时,教师应立即通过言语表扬或其他方式进行强化,使其逐步巩固下来,有利于抑制或终止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地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
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年长儿童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他们的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
因此,瑞格等人捡出有24%的学生思想开小差;在廖全明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学生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
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优选稿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
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处理策略(全文)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析及处理策略课堂上学生的行为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教学组织。
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要途径之一。
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活动的不良行为。
这样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
根据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心理学家将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种是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另一种是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
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主要包括行为恶劣、过度活跃、不能与同学和谐相处、上课不专心听讲,严峻时甚至有欺骗、逃学行为;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主要包括胆小退缩、极度的沉默寡言、神经过敏、孤僻离群、间或表现为过度焦虑或是烦躁不安等。
有的学生问题行为会严峻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如侵犯他人的推撞、打骂、爆笑或追逐行为;过度亲昵的窃窃私语、传递纸条、交头接耳或擅换座位行为:有意惹人注意的口出怪音、怪异动作、敲打作响或做滑稽表情行为;冲突纷争的打架斗殴、恶意指责、彼此争吵或相互攻击行为:盲目抵抗权威的不听从指挥、反对班干部或有意不遵守课堂规定行为等。
有的学生问题行为虽然不至于扰乱课堂秩序但是会影响课堂组织教学和教学效果,如上课时胡思乱想、凝神发呆或心不在焉;或是抄袭作业、乱写乱画:或是迟到早退、不予参与课堂活动等。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是问题行为产生的内因,但是这些问题行为的出现全部归咎为学生也是不公平的、不客观的。
任课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教学实施者,其课堂组织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技巧也是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或说是外因。
因此要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做客观的分析。
1 学生自身因素是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一个班级集体里,学生的组成是复杂的,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要求和行为举止不尽相同,特别是有个别学生可能课堂纪律意识比较差,对学习缺少热情和兴趣,成绩也不理想,缺乏得到同学认可和老师激励,在课堂上存在一些问题行为因素,主要包括:(1)厌烦。
学生数学课堂问题行为原因以及干预决策
学生数学课堂问题行为原因以及干预决策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如干扰其他同学,扰乱课堂秩序,违背学生守则及教师的合理要求以及一些不适当的退缩、羞怯、应付反应等。
职高的数学课与职高的专业关联不大,但又是课程标准中必须开设的。
作为一名职高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看到的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体包括下列两种行为:1、过度行为。
例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讲与课无关的话题,有些学生做其它课的作业,有些学生习惯性的搭话,甚至有些学生玩手机,有些女学照镜子化妆。
2、不足行为。
例如有些学生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就是俗称的发呆,有些学生不参与小组的问题讨论,有些学生不做习题,不执行教师的合理的活动安排等。
二、学生数学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从一名职高教师的视角来观察,职高学生的数学课堂问题行为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四点:(1)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
由于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世俗观念影响和在招生工作中总是把职业中学的录取批次放在最后,这些学生一直以来饱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家长的呵斥,因此他们身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在家长、老师、及老同学面前低人一等。
因此在课堂上产生一些问题行为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2)对学习内容的不感兴趣。
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中既有文化课,又有专业课,这一点与初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学生的生源素质持续下降,而职高的数学课程设置标准却变化不大,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学生学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其次,由于学生的基础学很差,初中的数学没学好,他们在数学课上就像听天书,时间长了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自觉。
(3)对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相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来说,职高的数学课理论性有所加强,内容相对枯燥,如果教师能适时地调动课堂气氛还行,可是大部分职高的数学教师认为职高学生差、学习习惯不好,因此注重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模仿程度和复制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需要,这样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相对就开始降低,那么学生难免就对学习的兴趣开始降低。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及应对策略-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及应对策略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本文中,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在课堂上扰乱课堂纪律以及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效率的不良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有很多种,大致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扰乱课堂秩序,例如喧嚣、推搡、低声私语、随便讲话等;一种是学习效率低,例如走神、意志力薄弱、抄袭、厌学等。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一)扰乱课堂纪律1.大声说话,引起教师和同学注意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喜欢在班级很安静的时候发出大声、怪声,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思路,分散其他同学听课的注意力。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会采取训斥的方式,意图制止在课堂上大声说话的学生,但是有时会发现适得其反。
学生在遭到训斥后,不但没有停止,反而继续扰乱课堂秩序。
2.侵犯他人,影响同学学习“老师,XX拿我橡皮!”“老师,XXX打我!”这是小学低年级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状况。
由于小学生的自控力等各方面都还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诸如此类打扰别人的动作,不但自己没有学到知识,还会影响他人学习。
3.动作亲昵,交头接耳在班级里,一位教师面对数十名学生。
教师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自己稍不留神的时候,就会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这种状况经常发生在女生中。
教师发现后一般都会适当提醒,有的学生会停下来,但过一会儿发现教师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时,又会忍不住小声嘀咕。
4.摆弄物品,吸引周围同学注意小学生有时会把小玩具、小布偶带到课堂上摆弄,其他学生会容易被这些新鲜物品所吸引。
对于小学生来说,新鲜的玩具或是漂亮的彩笔,都要比上课学知识有意思得多。
自控力稍差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把玩具拿出来,趁教师不注意在下面摆弄,更糟糕的是,在其周围的同学也会受到影响,课堂纪律遭到破坏。
5.自我约束能力差,课上随便说话小学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的情况,很容易受其他学生影响。
教师在忙于写板书时,往往一回头,会发现三五成群的学生聊了起来,那些本该认真看教师板书的学生在这段时间会被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影响,同时打断教师的思路。
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及矫正措施
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及矫正措施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不爱听讲、讲话打扰他人、无视纪律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会详细讨论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并提出一些矫正措施。
一、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1.不爱听讲小学生语文课程中,很多内容偏重于文字理解、积累词汇和理解文章的能力等。
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充分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理解和记忆。
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年幼的生理条件,他们很难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和集中,容易出现分心、玩弄文具等问题。
2.讲话打扰他人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与同伴交流,容易受外界环境刺激,这就使得他们往往忍不住会在语文课堂上讲话,并且容易打扰到他人的学习。
讲话问题不仅干扰了课堂秩序,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忽视纪律小学生正处于对纪律的认知和理解的阶段,他们对纪律的理解不够深入,往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无视纪律。
比如迟到、随意走动、不按时完成作业以及无视课堂秩序等。
二、矫正措施1.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是矫正小学生语文课堂问题行为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1)设计有趣且互动的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创设有序的课堂环境,包括整洁的课桌椅、清晰的课堂规则和安静的学习氛围等。
(3)赞扬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建立规范的课堂纪律小学生对纪律的理解和遵守有限,因此,教师需要制定一套规范的课堂纪律,并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和说明。
以下是一些建议:(1)明确纪律要求,比如准时到课、不随意走动、安静听讲等,并定期复习和强化。
(2)建立奖励机制,为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表彰,并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
(3)处理违反纪律的行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如口头警告或适当的体罚等。
3.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小学生的特点是喜欢活动、喜欢与同伴互动,喜欢创造和探索。
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探究
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探究引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小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包括扰乱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听讲等。
这些问题行为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问题行为的特点1.多种形式: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交头接耳、玩手机、随意走动等,形式多样。
2.个体差异:不同小学生在问题行为上存在差异,有的行为更为严重,有的行为较为轻微。
3.与年龄有关: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他们的年龄相关,年龄较小的学生可能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
4.与性别有关:男女生存在差异,男生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女生相对较少。
二、问题行为的原因1.注意力不集中:部分学生在上课时难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容易分心。
2.兴趣不浓厚:对某些课程内容,学生可能没有浓厚的兴趣,导致在上课时表现不佳。
3.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些家庭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4.个体特点:个体差异也会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有的学生天生就比较活泼,难以保持安静。
三、问题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学:问题行为会导致教学内容无法顺利传达,影响教学进程。
2.影响他人学习:问题行为的学生会对其他学生的学习造成干扰,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3.产生负面情绪:问题行为容易引起教师的不满,导致教师情绪变化,对教学进行惩罚,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
四、应对策略1.提高课堂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游戏等方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建立正确价值观: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
3.采取正向激励:教师可以给予表现好的学生奖励,通过正向激励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家校合作:家长应与教师建立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问题行为出现时的问题。
结论: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一种常见现象,对教学效果造成不利影响。
了解问题行为的特点和原因,采取相应应对策略,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处理
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处理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上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律,妨碍、干扰课堂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有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影响因素或环境因素(校内环境、校外环境)造成的。
故而,当课堂问题行为发生时应考虑影响因素再进行处理,以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我认为可以强化策略以鼓励、表扬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
这种强化策略包括社会强化、活力强化、榜样强化。
在这里我只说一下活力强化,它是当个体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是给予机会,让其展现优秀的一面。
也可以运用暗示策略,比如:信号暗示(突然停顿、眼神暗示、提高音量等)、使用幽默、创设情境、有意忽视、提问学生、转移注意等,从而停止问题行为。
也可以采用直接纠正法制止课堂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遭遇的。
教师要认清问题行为的性质,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或认真防范、及时矫正,避免它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观察,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准确判断,采取相应的策略。
总之,要有效制止、杜绝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应有良好的课堂管理策略,良好的课堂观察能力和正确掌握和运用控制课堂的技能.,才能处理好课堂问题行为,让课堂有序、有效进行。
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和干预
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和干预策略崇福镇芝村中心小学杨根兴【内容提要】对于课堂问题行为,作为教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为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去面对并力求解决的。
本文力求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分析课堂问题行为心理成因,确定其性质。
提出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的方法:营造良好和改善师生关系的心理氛围,课堂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排除和消除干扰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如:课堂秩序的组织,教学媒体的使用,注意教师自身的形象,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等等,从心理辅导技术对“行为矫正”这个问题来说,单一的教师干预对于复杂的行为问题的改变,特别是那些由于内在刺激引起与维持的问题行为的矫正效果并不显著,因为复杂的问题行为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教师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还必须以师生的配合为前提。
【关键词】问题行为性质干预策略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如果课堂出现了学生的问题行为,并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秩序,就无法不进行有效的教学。
因此,对于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教师要认真分析心理成因,确定行为的性质,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达到行为矫正。
首先我们要弄清的是问题行为的性质。
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行为标准,不能按正常的行为规范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行为。
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
而问题行为与学习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概念不同。
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往往有较多的问题行为,但在正常的班级里,其人数很少。
而问题行为则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种行为而言的。
同时,问题行为无疑是消极的,但没有说明消极到何种程度,显然属于模糊概念。
不过这种模糊概念恰好如实地反映了问题行为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而且除了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之外,优秀的学生有时也可能发生行为问题。
一、问题行为的类型从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性来看,可以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外向性且有攻击性行为,如:活动过度,行为粗鲁,上课不专心,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严重的有逃学。
13 第5章 第3节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
(四)保持公正和一致 公正性是儿童最为注重的品质之一。 保持连贯性和一致性,不能朝令夕改,不能因时间、 自己的心情或其它个人因素而随意实施干预。 考虑具体的情境和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实施情境 化的干预。 一致性的关键不在于形式或技术上的一致,更为重 要的是态度和内容的一致。
教师:对啊。你要重做作业,明天又有新作业,这样你的任 务不是更重了吗? 小明:对 教师:好。你愿不愿意从现在开始按时完成作业?这样你就 不会落后,也不会没完成作业而紧张。 小明:愿意。 教师:很好。有没有想过一个帮你按时完成作业的计划呢? 小明:没有。我可以试试。 教师:好的。你能想出一些办法吗? 小明:我可以…… 教师:很好。这样你就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你觉得你能坚持 多久呢? 小明:长期坚持下去。 教师:太好了。这样我明后天就可以看到你完整的作业了。 (第二天)小明:我做到了。 教师:很好。我早就知道你能做到。继续坚持。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二)认知:生态学的观点 生态学观点:将行为放在情景中进行研究,注重内 部动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个假设: 行为取决于个体对给定环境的解释方式; 进行解释的有效方法不止一个; 如果解释变了,行为也就变了; 行为上的变化会影响他人的感知与行为。
格拉瑟七步法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
(五)坚持到底 将干扰秩序的问题行为完全中止。 不彻底的干预也会导致其他学生的不满及对 规则的轻视,从而产生更为消极的影响。 坚持到底应当避免采取威胁或最后通牒的方 式;坚持到底也并非指以强制或惩罚使学生 屈服。
Give Me Five
当教室里很嘈杂时,老师不扯开大嗓门喊:“安 静”,“不要讲话”,而是镇静地举起一只手,学 生看到的话也将手举起,教室也安静了。 1.Eyes on the speaker(眼睛注视说话者) 2.Mouth Quiet(嘴巴不讲话) 3.Be Still/Freeze(不动) 4.Hands Free(手不拿任何东西) 5.Listen(专心听) 学生知道其含义,通过反复训练巩固。
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及其调适
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及其调适教师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及其调适所谓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其教育观念指导下所采用的,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师职业角色期待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对学生以及自身身心产生消极影响的不正确、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问题的表现1.不良的教育教学体态仪表教学体态仪表是一种无声语言,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潜在教育。
教师的体态仪表问题主要包括:(1)仪表不适:衣冠不整,不系钮扣;蓬头垢面,不修边幅;追求新潮,打扮奇特,缺乏庄重等。
(2)滥用手势和动作:不当的、多余的手势和动作。
(3)目光问题:目光呆滞,闪烁不停或者游离不定;不和学生目光交换;害怕学生的目光;目光冷漠或者不屑一顾等。
(4)表情问题:板脸上课、滥用表情、夸张过度、严肃认真有余而亲切自然不足等。
2.不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这种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许多教师都有意无意地在使用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包括:(1)教学方式单一: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单向传授,不设问,厌恶学生提问,师生间不进行反馈和交流,不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不因材施教:对全班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没有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
(3)表扬和奖励使用不当:过分、多余、绝对、不公以及该表扬不表扬等。
(4)滥用批评和惩罚:体罚(下跪、揪耳朵、扇耳光、打手心、掌嘴、罚站、赶出教室、动作定型、面壁思过等)、罚款、罚作业等。
(5)言语中伤:说话粗俗,讽刺、挖苦、训斥、责骂、人身攻击学生等。
3.随意的教育教学行为这类问题具有隐蔽性,与教师教学态度、自身素质和个人修养相关,包括:(1)教学无计划:不看不学不熟悉大纲,无学期授课计划和课时安排;不认真执行课时计划,任意增加或减少课时;授课中缺少统筹安排;作业布置目的不明确,作业分量、难易程度、需要时间都缺乏周密考虑。
(2)教案不规范:无教案上课;教案中缺少重点、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小结等关键内容;照抄参考书。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一般以惩罚性应用、奖励性应用以及启发性应用三种形式进行:
1、惩罚性应用:指对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需要采取的对策,如处罚、纪律处分等,目的是让学生尊重教师,遵守规章制度,使其能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2、奖励性应用:指在学生表现良好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保持良好的课堂行为,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启发性应用: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谈话、讨论等方式,来启发学生去正确理解课堂行为,并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建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和干预策略
崇福镇芝村中心小学杨根兴
【内容提要】
对于课堂问题行为,作为教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为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去面对并力求解决的。
本文力求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分析课堂问题行为心理成因,确定其性质。
提出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的方法:营造良好和改善师生关系的心理氛围,课堂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排除和消除干扰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如:课堂秩序的组织,教学媒体的使用,注意教师自身的形象,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等等,从心理辅导技术对“行为矫正”这个问题来说,单一的教师干预对于复杂的行为问题的改变,特别是那些由于内在刺激引起与维持的问题行为的矫正效果并不显著,因为复杂的问题行为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教师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还必须以师生的配合为前提。
【关键词】问题行为性质干预策略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如果课堂出现了学生的问题行为,并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秩序,就无法不进行有效的教学。
因此,对于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教师要认真分析心理成因,确定行为的性质,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达到行为矫正。
首先我们要弄清的是问题行为的性质。
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行为标准,不能按正常的行为规范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行为。
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
而问题行为与学习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概念不同。
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往往有较多的问题行为,但在正常的班级里,其人数很少。
而问题行为则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种行为而言的。
同时,问题行为无疑是消极的,但没有说明消极到何种程度,显然属于模糊概念。
不过这种模糊概念恰好如实地反映了问题行为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而且除了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之外,优秀的学生有时也可能发生行为问题。
一、问题行为的类型从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性来看,可以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外向性且有攻击性行为,如:活动过度,行为粗鲁,上课不专心,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严重的有逃学。
这一类的问题所导致的课堂纪律问题可直接扰乱课堂秩序。
例如:同学间推来搡去甚至打骂,讽刺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行为;高声谈笑,口出怪音,敲打物品,扮鬼脸等过意引起同学注意的行为;过意不遵守规定,不听从指挥,反对班干部管理,过意顶撞老师的行为。
另一类是内向性的退缩性行为,如:沉默寡言、胆怯退缩、孤僻离群,或者神经过敏,烦躁不安、过度焦虑。
而导致课
堂纪律,课堂行为问题的有:上课时候定神发呆,胡思乱想,心不在焉,不愿意发言,静坐位置做白日梦,胡乱涂写,抄袭作业等无目的行为,胆小害羞,叫到发言就想哭,浑身发抖等异常行为,这虽不构成对课堂纪律的严重干扰,也影响教师正常教育活动的开展并且是教学效率低下。
二、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外向攻击性行为从心理素质看,一方面是个性心理的表现,较多的男生比较好动,不易控制自己的行为,更多的还带有侵略性,把作弄同学当作自己的乐趣。
学习基础较差,教学内容引不起他的兴趣,更难于投入教师的问题去思考探讨,在课堂上觉得无所事事,为了填充课堂时间,旧跟其他同学交头接耳,闲聊课间趣闻,生活中感兴趣的事。
诸如如何玩电脑游戏,课间游戏等内容。
有时好奇心作怪,换换座位。
无聊控制不了动作时,敲打桌子和盆子,引起同学注意,在同学面前充“硬汉”。
而县向性的孩子的表现除来自于心理素质不良以外,具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基础,如;胆小、懦弱、敏感、害羞。
再加上现在的家长因独生子女过分的溺爱孩子,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感。
有的同学也因为学习基础差,对学习和发言产生了学习焦虑症,焦虑的表现在,上课提心吊胆,忐忑不安、当老师提出问题时,把头低垂,害怕被老师提名发言。
由于经常性的学习挫折感,提起学习便会产生烦恼。
不知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担心不被同学接受。
诸如此类,也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影响了学生的潜能的开发和发展。
三、心理干预策略上述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的属于客观性的。
我们平时说的“江山易改,秉性难易”。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固有的遗传素质要改变他,一朝一夕是难于完成的,这需要我们有长期的心理准备。
要有“反复抓,抓反复”的工作恒心。
属于后天型的,即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教师教育所存在问题引起的且是师生间长期的对立关系而引起的。
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仔细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状会改变的。
(一)、营造良好和改善师生关系的心理氛围,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无论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的性格的学生,他们都有一定的自尊心,良好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需要教师的激发和鼓励,并且需要教师真心诚意的去爱护每一个学生,只要他们真诚的从心底里接受自己的老师,那么教师的工作开展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基础。
活动中要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接近学生,拉近师生关系的距离。
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教师用很多时间来钻研教材,备课、批改作业。
在学生的心目中的教师,总有一中高高在上的感觉。
他们觉得老师的话人人都要听,出了问题老师有权惩罚,教师的权利大的很。
老师是大人,有的话不能对老师说,这种学生的错觉,无形中隔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因此,我们要尽一切可能接近学生。
如,和学生一起商量如何开展班队活动,他们需要开展的一些活动,只要不违背原则,就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并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去。
出去旅游时,和每个同学
一起合个影,一起乘乘碰碰车,一起做游戏,融入到他们的情景中。
如果每当他们看到与老师的照的像片,那种亲切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
搞野炊活动,和他们一起切采、做菜,他们的劲头就来了。
节日里,给一些学生打个电话向他们的节日祝福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二)、课堂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排除和消除干扰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这是对课堂问题行为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
1、课堂秩序的组织。
课堂上,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或偶发事件,如,窃窃
私语,搞小动作、睡觉,走神等,这是老师不要轻易中断讲课,当众批评指责学生,否则,不仅会打乱正常的课堂秩序,而且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师生关系也受影响,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出现这样的事情,可以点名让他回答问题,虽然可能他因不认真听课回答不出问题,但他已经觉察到自己不认真听课而造成的尴尬,接下去会认真听课。
也可以去抚摩一下他的头。
还可以突然终止一分钟,让学生注意到你的声音停止而重新回到课堂上来,无论怎样,尽可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处理好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
2、教学媒体的使用。
随着计算机教学技术运用到课堂上来,这为生动、形象的呈现各种图象、音频、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激发情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在运用这些媒体资料时必须注意认真选择,运用时要适度、适当,运用太多会适得起反,使学生沉浸在五彩缤纷的图象资料中,也会干扰课堂秩序,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取不到好的效果。
3、注意教师自身的形象。
课堂上教师的教态要得体。
因为教师的仪表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
因此,教师上课穿着要整洁大方,教态要大方。
讲好普通话清晰的表达上课内容,还应该使用好体态语言,手势、表情等。
4、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方法。
正像所讲的媒体使用那样,生动、形象的内容呈现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无论是导入还是结课,教师都要动脑筋想办法,采用新颖、生动、多样。
教学内容难易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这是从教师一面如何干预学生课堂的问题行为。
从心理辅导技术对“行为矫正”这个问题来说,单一的教师干预对于复杂的行为问题的改变,特别是那些由于内在刺激引起与维持的问题行为的矫正效果并不显著,因为复杂的问题行为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教师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还必须以师生的配合为前提,如果学生不解决认知问题不了解行为矫正的目标,便无法与教师合作。
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确定问题行为矫正的具体步骤。
1)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行为,教师应让学生解决认知问题,通过个别谈心,明辨是非。
2)、与学生一切制定解决问题行为的具体目标。
3)、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与强化的时间安排。
4)、排除维持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
5)、以良好的行为逐渐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
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还需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能从学生的看法和感受出发去处理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潜力的场所。
参考文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读本》郭瞻予
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