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体制.doc
中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中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内,中国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地前进着,不断地适应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公共财政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因此,对于如何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实现财政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中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公共财政体制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制度,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
其次,公共财政体制关系到财富和资源的集中和分配,影响到社会公平和正义。
再次,公共财政体制是政府运作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机制,直接涉及到基层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中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动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压力: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阶段,面临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升级、新形势下的全球化等诸多挑战,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2. 国际财政环境的变化:全球经济化趋势下,国际财政环境的变化和影响不容忽视。
国际市场的变化需要我们寻找新的公共财政政策,才能不断优化财政制度,提高财政效率。
3. 公共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公共需求的不断增长促使公共财政体制不断改革和创新。
三、中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态势在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中,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1. 经济结构的升级: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和巨大发展,但这种快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
公共财政体制要适应新的经济结构,加强与经济结构升级的有机关联,不断拓展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
2. 社会发展与治理:在中国的加强治理和推进社会发展中,公共财政体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公共财政体制需要完善预算管理和监管机制,推进目标管理等事项,不断提高财政效益。
中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难点和对策
中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难点和对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中国公共财政提供了充足的财源,但同时,也让中国的公共财政体制出现了许多问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了改革公共财政体制的决定,旨在为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但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面临着许多的难点,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从税收、跨部门协调、公共支出和财政监管等四个方面论述中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难点和对策。
税收改革的难点和对策在中国,税收一直是经济结构体系和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改革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非常困难的方面。
首先,税收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的征收能力和财政可持续性。
税率虽然直接影响政府税收的数额,但不应只看重税率。
税制因地制宜,给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企业提供差异性的税收优惠,也是税收实现差异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次,税制设计的合理性,不仅可以让中国的税收更加规范化和公平化,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
最后,不同税种之间的征管体制存在问题,企业征收税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税种、不同业务的行为进行分析及政策调整,建立一体化的征收管理系统。
跨部门协调的难点和对策中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因此跨部门协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不同的部门经常出现对共同项目或事项有不同意见和意见差异的情况。
因此,建立一个公共财政体系的不同部门间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是中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之一。
具体来说需要,采用科学、合理、透明的公共财政监管制度,加强公共财政管理,使各部门的协调更加高效。
公共支出的难点和对策公共支出是公共财政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度集中的政治和部门管理决策、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以及高度集中的财政资源分配和支出决策困扰中国公共财政体制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我们应当通过政府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建立更加公平的征收税费和货币政策等,同时通过公共机构的部门确定长远的公共资源分配和使用途径,实现有序、公正的公共支出。
公共财政制度体系
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公共财政制度体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公共财政收入、支出、预算、转移支付、收支监管、信息公开、社会保障和税收制度等为主要内容。
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政收入制度财政收入制度是公共财政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税收制度和政府收费制度。
在财政收入制度中,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种类繁多、征收范围广泛,是政府实现各项职能的重要保障。
政府收费则是政府提供特定服务或准公共服务所收取的费用,一般具有补偿性、受益性和特定的目的性。
二、财政支出制度财政支出制度是公共财政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方面,主要指政府预算内和预算外的财政支出。
政府预算内支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支出;预算外支出主要包括国债利息支出、金融机构呆账核销、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支出等。
三、财政预算制度财政预算制度是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基础,是政府实施各项财政政策的重要依据。
财政预算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等环节。
在预算编制环节,要求科学预测财政收入和支出,合理安排预算资金,确保政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和地方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两种形式。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主要包括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等;地方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等。
五、财政收支监管制度财政收支监管制度是确保财政资金合规使用、防范廉政风险的重要措施。
财政收支监管主要包括对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监管,以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审计监督,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管等。
六、财政信息公开制度财政信息公开制度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重要举措。
财政信息公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政府预算及执行情况、政府决算及审计报告、重要政策法规文件等。
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及其构建
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及其构建作者:张红梅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4期作者简介:张红梅,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财政与区域经济,江苏徐州,221009摘要:公共服务型财政以满足全社会公共需求为目的,具有公共性、服务性、效益性、透明性、诚信性和规范性等特征,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公共服务型财政建设应当逐步调整公共收入、规范公共支出、健全财政政策,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关键词:公共服务型财政;服务型政府;公共需要;分税制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建设服务型政府现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
笔者认为政府职能结构决定着财政支出结构,故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脉相承的,建设公共服务型财政体制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一、公共服务型财政的内涵及其特点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
与之相适应,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居于主导地位,其职能范围大而宽,几乎囊括了生产、投资乃至消费的各个方面,称为“国家财政”,是生产建设性财政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于1998年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
“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使公共服务型财政在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提升。
公共财政是指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
用于履行政府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公共财政的本质仍是“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不再以生产性、建设性、投资性、全能性为特征;而要体现公共性、服务性、效益性、透明性、诚信性或规范性。
(一)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服务型财政最基本的特点。
一是公共财政运行以满足全社会公共需求为目的。
公共需求是当社会或者众多个体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包含两方面意思:受益的外溢性和受益的整体性。
什么是公共财政
所谓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 缺陷。
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有市场经济体制,必有公共财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是一种紧紧捆在一起的双边互动的关系。
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财政,才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正确认识推行公共财政的意义,明确其特征,找出当前推行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形式公共财政管理Gsoft一体化系统构架1、税收收入。
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收入形式,是世界各国公共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约占各国经常性公共收入的90%以上;2、债务收入。
债务收入包括国内发型的公债,国库券,经济建设债券,向国外政府、各级组织和商业银行的借款等。
3、国有资产收益。
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凭借其资产所有权取得的股息、红利、租金、资金占有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资产转让及处置收入等。
4、政府费收入。
指政府各部门收取的各种费用和基金性收入,包括行政执法过程中收取的各种规费和公共财产使用费。
它们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
我国现阶段政府费收入主要有5类:①规费收入;②共产使用费;③特别课征;④各种摊牌性费用;⑤特许金。
5、其他收入形式。
指上述几种收入之外的政府各项杂项收入,常见的有:①罚没收入;②对政府的捐赠;③“通货膨胀税”。
实质地震类突发事件公共财政应急机制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安体富教授认为:“公共财政就是财政,而财政从来就是国家(或政府)财政”,“公共财政属于公共经济,是其核心内容”,“公共财政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财政原理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财政是不同的。
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制度公共财政是指国家、地方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运用财政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管理的一种制度。
公共财政制度是指在公共财政范畴内,根据国家制定的财政政策和经济目标,通过各种财政手段来实现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一套规则和制度安排。
一、财政制度的概述公共财政制度是国家财政体制的基础,具体包括财政预算、财政收支、财政监督、财政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1.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是指国家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通过核定收支计划并进行安排和管理的一种制度。
财政预算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两个层级,中央预算是国家层面上的财政预算,地方预算是地方政府层面上的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在编制过程中需遵循财政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
2.财政收支财政收支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范围内,收入和支出的一种制度。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非税收入,包括个人所得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事业,以及行政管理和军事防卫等领域。
3.财政监督财政监督是指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种制度。
财政监督主要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层面。
内部监督由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进行监督,外部监督由审计机关、监察机关以及人大代表等进行监督。
财政监督的目的在于防止财政资金的滥用和浪费,保障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
4.财政管理财政管理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资金的管理活动。
财政管理主要包括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财政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等方面。
财政管理旨在通过科学的财政制度安排和管理手段,实现财政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益性。
二、我国公共财政制度的特点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中央与地方财政权力合理分配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实行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并立和分权,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负责一部分财政事权,形成了合理的权力分配机制。
中央财政主要负责全国性的经济和社会事务,地方财政则主要负责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务。
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所谓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缺陷。
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就是支持和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虽然我国的公共财政管理已具雏形,然而,我国在建立公共财政,用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计划财政管理模式的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财政供给“越位”和“缺位”并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供养范围过大,包揽过多,特别是对那些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延伸干预过多,大大超出了政府职能范围和财力承受水平。
相反,应由政府承担的一些社会公共需要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保障,却让市场竞争主体去承担。
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将财政支出逐步向重点领域倾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
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财政预算的约束力逐步下降,财政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重点支出的需要,教育、农业等发展领域的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相反,大量的资金却被用于许多非重点领域,导致财政对国家重点支出项目难以实施更加有力的资金保障。
3.政府收入机制不规范。
政府收入机制的不规范突出表现为税收的费化和收费的“越位”问题严重。
社会公共权力缺乏相应的制约,导致众多公共权力机构直接介入分配领域,严重影响相关领域正常运行。
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现象屡禁不止,公共秩序得不到保证,公民的权利更无从谈起。
税收“缺位”和收费“越位”并存的现象,必将直接导致收费规模的扩张和政府收入机制的混乱。
同时,也将严重影响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保障来源。
在正确认识公共财政体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同时,运用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手段,去缓解解决体制中的缺口和不足,是必要的,这对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应对这些问题,相应的对策有以下几点:1.财政资金应突出公共性,逐步退出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
公共财政与财政政策
公共财政与财政政策公共财政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的一种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公共财政的概念和作用,以及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和作用公共财政是指政府通过征收税收、发行货币、进行支出和借贷等财政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和发展的一种手段。
公共财政的主要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宏观经济调控:公共财政通过调整税收政策、财政支出和财政投资等手段,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通过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政府可以刺激或抑制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周期的平衡和稳定。
2. 分配调节:公共财政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支出,对社会财富进行合理分配。
通过适度的财富再分配,政府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 资源配置:公共财政通过税收和支出的调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激励和财政支出,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财政支出、债务和货币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和管理的一种经济手段。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和发展。
1. 制定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和发展需求。
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就业情况等指标,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目标和执行方案。
2. 财政支出控制:财政政策的实施中,政府需要控制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通过合理的财政支出预算和资金管理,确保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 税收调节:财政政策通过调节税收政策,对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或增加税收的方式,调节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4. 债务控制:财政政策需要合理管理和控制债务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债务发行和管理,调节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维持经济金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财政第二版
公共财政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本书从中国国情出发,系统阐述公共财政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力求体现公共财政的改革与实践发展,突出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民主性、法治性、透明性和绩效性等基本特征。
全书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公共财政基本理论、公共财政职能、公共预算、政府采购、政府债务、公共支出、税收、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财政学专业教材,也可作为财政管理干部培训教材及自学者的参考书。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概念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政府向公民(或纳税人)提供的一定量的服务或利益分配,以及由此形成的政府与市场、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基本关系。
它是相对于“市场财政”而言的,其本质是国家以社会公共需要为表现形式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关系。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它既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1. 公共性: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建立的财政类型,这是公共财政最基本的特点。
2. 民主性:公共财政是与民主政治紧密联系的财政,是民主制的财政。
它强调的是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实现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监督。
3. 法治性:公共财政必须依法理财,按规则运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按照法律来规范,政府收支要依法进行。
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财政法律制度,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司法监督和人民代表的监督。
4. 透明性:公共财政要求政府活动公开透明,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和政策取向。
5. 绩效性:公共财政强调政府活动的效果和效益,要求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三、公共财政的作用1. 提供市场失灵所需的公共品和服务。
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国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是政府职能的主要方面。
2. 实现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的职能。
第八章公共财政管理
第八章公共财政管理本章是重点第一节公共财政管理概述1、公共财政的含义?是指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2、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以弥补市场失灵为行为准则;(2)为市场经济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3)非市场营利性;(4)法制性。
3、公共财政管理的定义?公共财政管理定义为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总和。
4、公共财政管理的定义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1)公共财政管理的主体是公共部门;(2)公共财政管理包括计划(预算)、资源取得、分配、监督等环节在内的全部内容;(3)公共财政管理是一项技术性的活动;(4)公共财政管理技术是多元的;(5)公共财政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履行。
5、公共财政管理的目标有哪些?(07试题)(1)效率;资源的有效配置。
(2)公平;通过转移支付,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保障。
(3)稳定。
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6、公共财政管理的地位?首先,公共财政管理是对公共资源进行直接管理,必然使其在政府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其次,在西方国家,公共财政的政治背景,使公共财政管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重要舞台之一。
再次,公共财政管理是一个变动性很大的领域,因而具有更多的活力。
7、公共预算的含义: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
一般包括公共收入预算和公共支出预算两部分。
第二节公共预算管理8、公共预算的特点有哪些?(1)计划性;(2)透明性;(3)全面性;(4)法律权威性;(5)政治程序性。
9、公共预算的分类有哪些?(1)按不同的政府级别:可分为中央公共预算和地方公共预算。
(2)按不同的编制形式:可分为单式和复式预算(3)按不同的预算作用时间:可分为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4)按不同的收支管理范围:可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公共预算管理的定义:公共预算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中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演变脉络
中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演变脉络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已经步入了攻坚阶段,税收收入作为国家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其改革对中国公共财政体制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从1978年之后,中国财政领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都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演变脉络,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一定程度的整理,以更好的理解公共财政的相关内容。
标签:公共财政;财税体制改革;演变一、公共财政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演变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有学者用到过公共财政或相似的概念。
但真正意义上与实际结合并为领导决策层重视起来,用于指导财政改革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
英文中的财政概念是用“public finance”来表达的,用中文直译即“公共财政”,如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图·埃克斯坦的著作《Public Finance》由张愚山翻译为《公共财政学》。
然而“finance”在英文中本身就有财政金融的概念,加上“public”是为了明确财政的意义,因此在西方语境中国家财政与公共财政并没有区别。
而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并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习惯上把资本主义社会的财政称为“公共财政”,而把社会主义社会的财政成为“国家财政”。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的转轨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于是“学术界和实践层越来越倾向于从财政支出规模的压缩上寻求出路”。
根据西方公共财政理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是市场,只有在市场失灵出现时,政府部门的介入才是必要的,于是便有了消除越位、补足缺位以及纠正错位的说法。
越位指的是政府管了不该管的、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或市场失灵领域的事,如经营性和竞争性的生产领域的投资、由财政负担经费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和既可以享受财政支持同时可以作为商品盈利的应用型研究领域。
缺位指的是政府本该管理的属于社会公共需要或者应对市场失灵的事情没有做好,如社会保障体系的欠缺、收入分配的合理调节等方面。
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五大着力点
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五大着力点2005年1月7日8:58公共财政是指市场经济中,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其逻辑前提是“市场失灵”,核心概念是“公共产品”,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
公共财政一方面为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实现其职能提供财力,另_方面又从财力上制约和规范政府职能的范围,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应适应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活动范围和工作方式应由计划经济时代的无所不包,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真正做到“市场能做的,政府就不要去做;市场不能做或做不好的,政府就要去做。
”准确界定政府职能,消除“三位”现象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界定政府的职能、限定政府的权力、让政府退出市场.当前,之所以还存在着政府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等现象,﹁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政府究竟应当行使哪些职能还缺乏比较准确的界定。
各级政府尤其是多数地方政府仍将发展经济、开辟财源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责,把公共服务作为第二职责。
不少地方政府直接筹划和投资竞争性项目,而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长期不足,缺口很大,越是基层财政,上述表现越突出,矛盾也越尖锐。
公共财政还没有从它“错位”、“越位”的领域完全退出,而“缺位”的领域明显进入不足。
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主要具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主要职能。
过去政府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方面比较到位,但在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方面还相当滞后。
因此,应对我国政府现有的职能事项进行逐一鉴别、筛选,这样既可以消除“错位”,把日益膨胀的机构减下来,激发出政府的活力;又可以消除“越位”,把政府不该管的、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务让位于市场;还可以消除"缺位",把政府该管的、本属于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情真正管好。
只有按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要求去纠正好“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归位。
公共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范
公共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共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保障财务资金的安全性和合规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共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或政府控股的单位,承担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依法使用政府资金开展公益事业的单位,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单位。
第三条公共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遵循公开、公平、合法、诚信原则,依法合规运作,确保财务资金使用合理、安全、高效。
第四条公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财务法规和政策,加强内部控制,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规范化、信息化。
第五条具体财务管理工作实行由单位负责人负总责、财务负责人具体执行、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
第六条公共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内部审批程序等内容。
第七条公共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
第八条公共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财务信息系统,确保财务数据的及时、准确、完整。
第九条对于财务管理中的违法行为,单位应当依法追究责任,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合法合规。
第二章财务管理机构第十条公共事业单位应当设立财务处或财务部门,负责全面协调、管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财务处或财务部门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一)编制、实施、监督单位的财务预算;(二)核准、支付和收取单位的各项费用;(三)管理单位的账务、票据等财务文件;(四)开展财务核算、监督和检查;(五)财务统计和分析等工作。
第十二条财务处或财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效果和结果,防范财务风险。
第十三条财务处或财务部门应当配备专业财务人员,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或执业证书。
第十四条财务处或财务部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当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第十五条公共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对财务处或财务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其工作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公共财政体制重要性
公共财政体制重要性近年来,公共财政问题已成为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热点,财政理论界将其视为我国财政体制根本性改革的关键,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也纷纷在公共财政这个大标题下尝试着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实践。
尽管多年来我国许多财政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公共财政的性质,但更多的只是“外围战”,尚未触及财政旧模式的核心,这就决定了我国财政虽已初步具有公共财政的轮廓,但离真正的公共财政尚有相当距离。
因此,为推动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对公共财政的本源、公共财政同我国社会环境的相容性、在我国推行公共财政的重要性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我国推行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性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公共财政。
历史证明,无政府主义的市场经济或者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的成本很高,并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形式,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引导。
通过对市场行为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达到资源配置最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公共需要,这一公共需要呼唤政府的公共财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所面对的基础,已从作为行政附属物的企业和个人,转到了独立的市场主体上来,财政的“独立主体性”正在形成,财政活动也正转到为经济主体的公共利益提供服务上来,成为满足经济主体公共需要的基本手段。
国家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时就被充分认识到,而起调控作用的财政应采取公共财政的形式,则是近些年才被我们逐渐认识到的。
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国家财政不应是延续计划经济诸多特征的传统财政,而应是与市场经济的公共需要相适应的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
所谓硬环境,就是要能保证市场的物资流动、资金流动和信息流动畅通。
这种市场环境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所谓软环境,是指能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并有一套相应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游戏规则”的实行。
2.公共财政是提高政府支出效率、遏止腐败的一剂良药。
中国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措施
中国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措施公共财政预算是指政府每年进行的收支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国家财政的收支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预算体制也不断加强和完善。
不过,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调整,公共财政预算体制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和调整。
本文将从路径和措施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发展,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路径1. 国有企业的财政监管国有企业是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一大组成部分,其财务状况对国家财政影响很大。
为了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管,中国政府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国资委和各级政府监管机构,规范国有企业的财务报告和审计制度等。
此外,政府还要下放区域政府或下级单位审批财务支出的权力,加强财务审计和反腐败工作。
2. 政府预算管理政府预算管理是中国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国家财政部着力加强财政预算的编制和实施,同时重视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
为了确保预算的质量和执行情况,并节省开支,政府监管部门还要进行财务审计和管理制度评估,并制定相关法规和指南,辅助地方政府管理财务预算。
3. 增加透明度和公开度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越来越普及,公共财政预算也应更加透明和公开化。
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增加信息公开渠道,完善对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和舆论监督,提高政府公信力,防止腐败和公款浪费。
措施1. 加强政府预算编制和实施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政府应加强与媒体和社会的沟通和互动,做好政府工作的主动公开和解释,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政府财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公开网站、财政支出信息公示平台等透明度平台,让公众能够了解政府收支的情况。
2. 完善和推广政府预算制度与管理政府预算制度的完善和推广非常关键。
政府应通过改革和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流程,提高政府预算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
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授权支付:是国库集中支付的另一种方式,是指预算单位按照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确定资金用途,根据财政部门授权,自行开具支付令送代理银行,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单位零余额账户或特设专户,将财政性资金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财政直接支付:是国库集中支付的一种方式,是指预算单位按照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确定的资金用途,提出支付申请,经财政国库国库执行机构审核后开出支付令,送代理银行,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财政零余额账户或预算外资金支付专户,直接将财政性资金支付到收款人或收款单位账户.以钱养事:就是对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基本公益性农技服务,由政府出钱,面向市场,购买服务,变“养人”为“养事”。
2006年以来,我县为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构建了“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行为社会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新型农技服务体系。
这种“政府花钱买服务,农民群众得实惠”的服务新机制,初步达到了“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提高公益性服务水平”的目标要求,受到了广大基层干群的普遍欢迎。
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臵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正确认识推行公共财政的意义,明确其特征,找出当前推行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尽管经济出现困难有客观原因和企业自身经营原因,但政府自身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一是政府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不强。
政府受到传统的习惯性思维定势影响较深,权本位、官本位传统思想还比较严重,往往把自己定位在经济和社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位臵,服务意识薄弱。
很少意识到是企业通过纳税,形成财政收入,维持着政府的正常运转,政府是建立在税收基础上,企业法律上与政府是平等的,政府应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
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财政政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家的公共财政也在财政政策的指导下得以有效管理和利用。
本文将探讨财政政策和公共财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财政政策对公共财政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和公共福利。
一、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的概念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和借贷等方式,对经济进行引导和操纵,达到宏观经济调控和发展目标的总体方针、政策与措施。
财政政策的目的是通过调节收支平衡、调整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为履行职能所产生的财政活动和财政管理体制的总称。
简而言之,就是指政府通过各种税种和收入以及支出和债务,为实现公共利益和经济发展提供或改变资金来源和使用的过程。
公共财政主要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和财政债务等方面。
二、财政政策对公共财政的影响财政政策对公共财政的影响主要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支出和借贷等渠道来实现。
首先,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税率、税收范围和税收结构对公共财政产生影响。
调整税收政策可以影响社会资源分配,推动社会产业结构和税收负担的优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利益。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税收收入能够得到合理调节和利用,将有助于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和财政实力。
其次,财政支出也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政府通过公共财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投资和调节。
政府通过投资和开支来落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包括货币流动以及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投资。
如果公共财政能够合理地对各种公共事业和资金使用进行管理,将会有效推动国家的经济、社会和公共服务的发展。
最后,借贷是财政政策另一项重要功能,政府可以通过国内和国际借贷来调节社会资源分配,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通过借贷,政府可以弥补负债和运作缺口,以满足财政支出需要。
财政与国家职能公共财政管理
财政与国家职能:公共财政管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财政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职能之一。
财政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政府有足够的资金来履行其职责和义务。
公共财政管理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开支和财政政策来管理公共资源,并确保这些资源被有效地分配和使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财政与国家职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共财政管理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财政与国家职能财政是国家职能的核心之一。
国家职能主要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职能。
财政的职能是确保政府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来履行其职责。
在现代国家中,政府的支出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国防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这些支出需要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而财政就是负责管理这些资金的部门。
财政的职能还包括财政收支管理、税收政策制定、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等一系列工作。
在现代社会中,财政不仅是政府的一个部门,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财政的作用不仅在于筹措资金,更在于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来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增长,保障社会公平。
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性公共财政管理是指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筹集、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一系列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财政管理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府的合法性。
1. 提高经济效益公共财政管理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制定、财政支出的合理安排和预算的执行来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政府可以提高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合理的财政支出,政府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社会福利水平;通过预算的执行,政府可以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2. 促进社会公平公共财政管理还可以促进社会公平。
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政府可以实现财富的再分配,弱化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公平。
同时,通过财政支出的合理安排,政府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
3. 保障国家安全公共财政管理还可以保障国家安全。
通过财政支出投入国防建设,政府可以提高国家的安全防范能力,确保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安全。
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收入什么是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收入是政府为了供应政府公共活动支出的需要,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管理等职能而从企业、家庭等社会目标群体中所获得的一切货币收入的总和。
公共财政收入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从而决定着政府活动的范围,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因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公共财政收入的管理,科学设定财政收入的规模、结构,明确规定财政收入的范围、形式,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收入制度以实现政府的经济意志,促进公共财政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效实现政府的各项管理职能。
公共财政收入的形式公共财政收入一般包括税收、公债、非税收入三种形式。
税收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获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政府调节经济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
公债是政府在资金持有者自愿的基础上,按照信用原则,有偿l地获取公共收入的一种手段。
相比于由法律预先规定的税收而言,政府可以根据公共收支的状况,更加灵活地确定是否需要发行公债来调节经济、平衡收支。
非l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公共收费、罚没收入、特许权收入、国有资产收益与境l 内外机构和个人捐赠等多种形式。
公共财政收入的作用公共财政收入的作用基本上有两大方面:一是收入作用。
政府获得较多的财政资金,又不伤害人们的投资和劳动热情,并使收入过程中成本耗费最少。
二是调节作用。
财政收入是政府调节社会经济的重要工具。
具体表现为:(1)收入再分配。
通过税收,缩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体现公平。
(2)改善资源配置。
通过1差别税收、奖限政策,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使资源优化配置。
(3)稳定经济。
根据不同经济波动周期调整财政收人,高涨时,增加财政收人,衰退时,减少财政收入,使经济稳定发展。
公共财政收入的特征1.公共性公共财政收入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的,并且在使用上应强调公共参与决定,而不是由少数官僚集团或个人以国家的名义来随意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财政体制摘要:地方政府服务水平的高低,公共制度安排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区域社会的和谐,从而也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公共制度中,地方财政制度在建设服务性政府方面又发挥着微观而又具体的指导作用。
本文拟对地方财政职能转换的背景因素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怎样建立地方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设想。
关键词:和谐社会服务性政府公共财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进行了新的定位,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就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或“服务型政府”。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是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在新的历史背景和任务下,政府应当扮演引导者角色,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相应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就显得更为必要。
服务型政府及其职能的建设,公共制度建立健全,特别是公共财政安排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安定。
一、从公共财政看服务性政府建设的现状及欠缺公共财政是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的分配活动,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安排,其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监督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应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制性四个基本特征。
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在区域范围内的社会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职能高度集中、具体控制,政府主导了大部分资源的配置。
在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的比例一直比较高。
政府把大量的财政资源用于经济建设,甚至是竞争性领域的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对诸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提供。
表一:中国财政公共支出结构(%)纵向相比,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虽然这些年有所下降,但在2004年仍然高达总支出的27.85%;从横向看,表2反映出中国在公共服务与经济建设方面的比例关系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比例关系之间的差距。
这表明:仅从公共财政角度定位,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方面投入显然不足,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建设型政府,离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去甚远。
在我国,由于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地方财政承担了大部分的支出责任,特别是省级以下的地方财政担负着相当沉重的支出责任。
地方政府县乡两级共同提供庞大而重要的公共服务,包括70%的预算内教育支出和55%~60%的医疗支出。
地级市和县级市负责所有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救济。
在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和救济几乎总是由中央政府提供,而教育和医疗是中央和省级的责任。
地方政府承担大部分的支出责任但只能控制小部分的税收收入,地方财政无法保证政府所承担的很多事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就更为窘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受到挑战。
二、建设地方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在于构建地方公共财政地方政府是拥有相对独立利益的主体,中央与地方实施的财政包干制,大大刺激了地方财政片面追求财政收入。
竞相发展“价高税丰”产业,由此导致的“投资饥渴”、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的恶果至今犹存。
而在农业、交通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和社会建设、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投入则相对不足。
市场经济以及工业化的推进,完全打破了原有地方财政职能的生存条件,产生出促使地方财政职能转变的多种条件和因素。
(一)市场经济打破了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基础条件,对经济的调控由直接变为间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只能采取间接调控的方式去干预经济。
在此背景下,地方财政收支行为只能围绕着满足区域内社会公共需要为核心来安排。
任何超越“公共性”范围而介入经营性、竞争性的活动都是对市场有效竞争的损害。
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方财政更多的是转向实施间接调控。
(二)政企分开,促进了地方财政职能的转变政企分开使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以往企业履行的政府职能(如企业办社会、小而全、大而全)剥离出去交由政府或社会去做;另一方面,政府代行的企业职能也还原给企业独立承担(如企业亏损补贴),政府职能从统管国有企业、直接插手微观企业的决策转到通过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所有的企业创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上来,从企业剥离出来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责也由政府承担起来。
因此,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基本理顺,促进了地方财政职能的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财政职能的重新界定奠定了基础。
(三)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增长引发的社会矛盾加大了公共产品需求规模,地方财政职能的转变迫在眉睫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增长加快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效率提高以优胜劣汰为条件,加之有一部分社会成员属于非资产所有者,而且制度不免有非公平竞争的地方,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并不是被合理的分配,很多人失去了理应享受到的福利(如国有企业兼并、破产、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障、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培训等),这是市场经济发展中难免要遇到的矛盾。
同时,工业化推进所带来的城市化又极大的扩张了公用事业的需求规模(如公检法建设的力度要加大,基础教育、基础科研、卫生保健以及社会公共基础工程和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支出扩大等)。
转变地方财政职能、建立地方公共财政已不容回避,而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财政职能转变的基础上构建地方公共财政,已成为建设地方服务型政府的根本。
三、建立地方公共财政框架体系需重新界定地方财政职能一般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流行是“政府—企业—个人”三部门经济。
在西方经济学中,用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S表示储蓄,G 表示政府支出,T表示政府收入,西方国家“政府—企业—个人”三部门经济总量均衡模型如下:C+I+G=C+S+T(1)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等式(1)调整后可得:(C-C)+(I-S)=(T-G)(2)等式(2)表示政府财政收支差额等于社会投资与社会储蓄差额。
由此可见,政府财政收支关系对于社会总供求平衡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四部门经济,借用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如果用G1表示中央政府支出,G2表示地方政府支出,T1表示中央政府收入,T2表示地方政府收入。
我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四部门经济总量均衡模型如下:C+I+G1+G2=C+S+T1+T2(1)等式(1)调整后可得:(C-C)+(I-S)+(G1-T1)=(T2-G2)(2)等式(2)表示地方政府收支差额等于消费供求差额、投资储蓄差额、中央政府收支差额之和。
通过以上模型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对于地方经济总供求平衡同样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地方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关系直接影响国有地方经济部门、企业的活动,可以促进收入分配制度、财政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而影响本地区的消费、投资、储蓄的总量结构和社会的发展建设。
地方公共财政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本地区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调整产业结构、选择支柱产业、立足于地方管辖区域内实施调控,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中央政府无法起到的作用。
因此,地方财政职能的重新界定应以有利于建立地方公共财政为准则,以满足区域内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和谐为导向,放弃不该管的,把该管的管好,使地方政府及其财政供给的“越位”、“缺位”并存问题得到解决。
具体来说,与地方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地方财政职能的界定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一)资源配置职能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便捷的条件。
2、充分运用财政贴息政策,调动社会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看好的不同所有制企业,予以财政贴息。
3、把财源建设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重视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上,重点支持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通过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资金支出效益和优化产业结构。
(二)收入分配职能地方政府要结合十七大精神,配合财政部将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加大税收调节力度,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努力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
1、完善个人所得税、利息税的征管,尽快出台遗产税与赠与税,加大对高收入阶层的调节。
2、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
逐步增加城乡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要视财力状况,逐步增加财政供给人员的工资;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适当加大城市下岗职工社会保障支出。
3、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扶贫力度,扩大扶贫资金中救济性支出。
针对城市困难、低收入居民,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居民,必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扶贫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困难户的救济性支出,解决尚存的温饱问题,保持地区间均衡发展。
(三)投融资职能地方财政作为区域经济的社会资金运动的枢纽,具有控制资金流量和结构的功能,影响到货币流通及供给,从而成为协调社会资金总供需的重要手段。
地方财政投融资活动(包括财政信用),将有效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包括结构政策和组织政策),执行区域性的经济政策和政府宏观管理的意图,消除瓶颈制约。
财政投融资主要作用于基础产业、公共设施以及科技开发或企业无力投资的领域,协调产业发展,鼓励要素自由流动,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优化经济环境(包括监督)的职能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地方财政,还具有调节社会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矫正经济信息等优化环境的功能,否则宏观调控是不可能的或无效的。
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趋利性、盲目性以及外界对其运行施加的种种影响,必然导致宏观环境失衡和经济秩序紊乱,结果带来整体效率的丧失。
财政有一个对经济起稳定的作用,这就是“内在稳定器”。
地方财政是通过对外界影响产生“抗逆机制”,甄别经济信息而发生作用的,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恰如其分的联结起来,消除或减弱不公平竞争影响,实现经济的有效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统一。
四、建立地方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设想(一)完善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财政决策的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缺乏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财政决策的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是地方公共财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尽管宪法赋予了人代会在财政活动上的根本权限,但目前除少数的宪法条文、税法和每年人代会通过的预算文件外,就基本上不存在其他财政立法了。
财政活动中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严重,个别人主观随意决策,乱批条子、乱上项目而导致公共财政严重损失。
尽管受到报章杂志的揭露和谴责,尽管各种政府报告、决议及其他文件也三令五申要求克服与改进,但随意决策的现象至今而无法杜绝,表明社会公众对财政权限的制约能力仍是相当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