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教学导案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古文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内的生字词,疏通课文字词句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学习重难点】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预习互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曾.益()拂.士()教学相长.()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入法家拂士: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举.于版筑()空乏..其身()人恒过.()而后作.()征.于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孟轲是我国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后世将其二人并称其为“________________”。
【设问导读】1.第1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3.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5.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自学检测】1.本文是一篇,按照“举事例——_______——正反论证作阐述——得出结论:”的结构思路,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观。
《文言文二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文言文二则》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基本语法结构;2. 掌握《文言文二则》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3.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言文翻译能力。
导学内容:一、文言文的特点和基本语法结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具有奇特的特点和语法结构。
其特点主要包括:1.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应用古代汉字;2. 句式结构多为主谓宾,较为简洁明了;3. 应用许多古代汉字和词汇,需要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4. 语气周密,表达含蓄,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来理解文章的含义。
二、《文言文二则》内容和主题《文言文二则》是两篇经典的文言文文章,分别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这两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态度。
其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强调君子之间交往应该淡泊如水,不要过于热情;而小人之间交往则容易陷入甜蜜的陷阱,易受诱惑。
导学步骤:一、导入环节1. 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的特点和基本语法结构;2. 提出问题:你觉得文言文和摩登汉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二、进修《文言文二则》1. 学生阅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探讨作者的用意;3. 学生尝试翻译文章,理解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三、拓展延伸1. 学生阅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探讨作者的用意;3. 学生尝试翻译文章,理解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四、总结归纳1. 学生总结文言文的特点和基本语法结构;2. 学生总结《文言文二则》的主题和要点;3. 学生展示翻译效果,进行互相进修和交流。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文言文二则》的翻译练习;2. 思考并写出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导学案评判: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基本语法结构,掌握《文言文二则》的内容和主题,并提高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凿壁偷光》等文言文二则教案及课后练习
《凿壁偷光》等文言文二则教案及课后练习“逢”半包围结构,先写辶上面的部分。
:辶书写顺序:点横折折撇捺。
“卒”独体字结构,注意下面的横写得长一些,基本压在横中线上,竖压住竖中线。
2.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3.读后学生评价,【出示课件16】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
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可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6.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弃”是“放弃”的意思,“之”在文中指“老婆婆”;“还”是回去,到学校去的意思。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出示课文大意:【出示课件17】磨针溪,坐落在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板书:李太白放弃学业老婆婆铁杵成针)遍的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
这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显现,可谓水到渠成。
备课素材【作者介绍】祝穆,字和甫,初名丙,其先新安(今安徽歙县或曰建阳)人,徙居崇安(今属福建)。
洙(1221-?)父。
与弟癸同从朱熹受业,后被荐为迪功郎。
八下22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22、《古文二则》导学案黄春霞周斌黄松梁荣卿当涂掌事()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即更刮目相待)(2)此非恶声也()(3))(7)狄将其部曲百余家(5•翻译下列句子。
学习目标: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闻鸡起舞”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自相鱼肉”等成语。
(一)基础知识 1请学生动手查找整理作家作品有关资料 2.自由朗读全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孤岂( )欲卿( 狄( )少有大志(左丞相睿(•)以为军谘() 涉猎( ) )蹴琨觉()祭酒即更( )刮目相待) 此非恶声也(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人思自奋( ( ))(5)大王诚能命将出师(蒙乃就学( (''自相鱼肉()及鲁肃过( 蹴琨觉•('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夜闻鸡鸣,蹴琨觉(5) 郡国豪杰,必有望凤响应者4 •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 掌事: 但: 多务: 孰若: 遂: (四).探究应用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3 .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4.品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的含义。
1.谈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祖狄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2.文中刻画了祖狄怎样的形象?3.“闻鸡起舞”这一情节是否偏题?4.交流讨论:说说祖狄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将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三、拓展延伸:“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你能从你积累的名言警句中选择两句劝学吗?《孙权劝学》导学案问题解答(三),5.( 1)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语文版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祖逖()蹴( )恶()骁健()
廪()铠仗()
2、解释加点的字
蹴琨觉
因起舞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非复吴下阿蒙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二.目标展示1.导入主题2.熟悉目标
三.探究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示
1、读文:(1)教师范读。
(2)学生组内互读。
课题
《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疏通文意,归纳文章主旨。
2、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语气词等)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重点、难点
1、体会对话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
使用说明: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故事。
4、祖逖是在什么情况下力主北伐的?
——〖1〗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了半壁 江山。
〖2〗皇帝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使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
〖3〗沦陷区人民已遭残害,人人想着自己奋起反抗。
5、祖逖力主北伐,这一主张得到了司马睿的支持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
——因司马睿素无北伐之志,所以只是敷衍的态度,但祖逖即使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作准备。
3、文中有些语句已浓缩为成语,试着把它们写出来。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 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 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 。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导学案文言文两则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文言文两则》,使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用法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导学重点】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用法和特点。
【导学难点】理解文言文的古代人物形象和情节。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与学生交流文言文的学习目的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到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文言文两则》这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那位文学家在文章中表现得比较出色?为什么?(3)作者运用了哪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4)对这两篇文章的感受和思考。
2. 学生自主完成阅读后的思考和总结,然后就每个问题展开讨论。
三、合作探究1. 小组合作,学生们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展开小组合作探究。
四、引导讨论1. 分类讨论所学文言文的特点和用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心得。
五、梳理归纳1. 教师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所学文言文的基本用法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进行板书。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文言文两则》,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得到了提高,文章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也让学生受益匪浅。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和讨论的形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提高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也对文言文的特点和用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文言文的阅读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文言文两则》,使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用法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导学重点】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用法和特点。
【导学难点】理解文言文的古代人物形象和情节。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与学生交流文言文的学习目的和重要性。
八年级《古文二则》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古文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内的生字词,疏通课文字词句意,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学习重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预习互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曾.益()拂.士()教学相长.()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入法家拂士: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举.于版筑()空乏..其身()人恒过.()而后作.()征.于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孟轲是我国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后世将其二人并称其为“________________”。
【设问导读】第1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漸傯鯛鰒拦縋鳆鲻皲槳賃贤戶滨鈰嬌齿項侣绚潷诀澀艫袜龍亚骥罂麸爭鳳拟偽籴渾搖澩鸳醬狹径鴯忧祕龜紕挡遲駘吗绦陘骣绦遞迟紜眯擇绲佇續硕楓詡。
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自学检测】本文是一篇,按照“举事例——_______——正反论证作阐述——得出结论:”的结构思路,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精品教案
14《文言文二则》导学案③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弗若:不如。
然:这样。
3.疏通全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
(2)小组合作交流课文大意。
(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采取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自主学习不等于放手不管,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
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合作学习刚好弥补了学生自学的不足。
领悟道理,深化认识1.启发思考,领悟道理。
(1)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交流,相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学的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3)是什么原因使后一个徒弟“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①学生交流讨论。
②理解句意。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4)他们俩学下棋时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①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
②理解“专心致志” 一词。
③词语积累: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这两个人的表现吗?(一心一意心不在焉)2.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体会。
(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应当专心致志的意识)3.练习写字,巩固延伸。
4. 同桌互相讲故事。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在此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义由文本回到现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2课时《两小儿辩日》A 课时目标1.会写“辩”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 点的。
>教学过程板块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反思及同步练习(精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同步练习1.学会“援、射”等生字。
2.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以及遇事要多思考,敢于质疑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4.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蕴含的道理。
搜集古代名言、孔子、孟子画像。
2课时第一课时一、逐层铺垫,设境激趣。
1.交流中国古代名言师:课前我请大家搜集一些中国古代的名言警句,有所收获的同学请冲我挥挥手!(生挥手,指名交流)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与弟子们合著《孟子》一书,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学弈》就出自其中。
二、身临其境,人文合一。
1.引入故事情境出示课件:古乐声中,画面进入了战国时代。
一家棋社门口张贴了张告示,上书四行字(配音):弈秋棋社今日招徒,一朝学成终身不俗,广纳天下贤人雅士,齐聚书卷路150号。
2.寻访棋社,拜师交友在弈秋的棋社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读《学弈》这篇课文。
读时注意参阅课本上的注释。
3.检查交流(1)生读(2)师范读。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配乐范读)(3)学生接力读,教师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诲、鹄、缴、弗。
三、化整为零,沐浴书香。
1.小组故事会试着结合课下注释,将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评一评故事的优缺点。
2.小组合作探究。
(1)你认为文中的弈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的。
(2)你喜欢哪一个徒弟?为什么?(3)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四、品读课文。
1.你认为文中的弈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的。
(我认为弈秋是个棋艺高超的人,从文章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可以看出。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1《文言文二则》精品导学案
21《文言文二则》导学案一、新课导入1.出示插图,板书课题——文言文二则2.什么是“文言文”?3.PPT出示:“文言文”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二、目标引领知识与能力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参考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5.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会句读,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小组交流,学会通过词句理解意思,学会查阅资料,完善理解句意和文义;熟读成诵,初步感受文言文表达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三、字词运用(一)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 打击乐器B.膨胀C.发动D.弹1.锣鼓.队的队员们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A)2.好政策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B)3.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D)4.老师鼓.励我们坚持练字。
(C)(二)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巍巍乎若太山。
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伯牙把锺子期看作知音,仅仅是因为锺子期能听出他弹奏高山和流水的曲子吗?2.锺子期死后,伯牙为什么把琴摔坏,终身不想再弹琴呢?四、示范朗读(全文配音朗读)五、《伯牙绝弦》(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1.问题引领:(1)读诗句,这些诗句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2)你从《伯牙鼓琴》第一句话里感受到了什么?2.学习提示:(供教师参考)(1)PPT出示表达友情的古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文言文二则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文言文二则》导学案第一课时引言:《文言文二则》为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教材之一,本导学案将以两则文言文文章为基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言文应用能力。
一、标题:《文言文二则》导学案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运用能力;3.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文言文二则》中的两则文章;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表达方式;3.运用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进行仿写和表达。
四、教学内容:1.《文言文二则》中的两则文章(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文章);2.文言文基础语法知识;3.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通过介绍《文言文二则》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2.学习:分析两则文言文的文章内容和语言特点,重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3.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的仿写练习,加深对文言文语言特点的理解和运用;4.总结:对《文言文二则》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更多文言文经典作品,拓展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研究。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检测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2.组织文言文作文比赛,评选优秀作品,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3.定期进行文言文的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反思与展望:通过《文言文二则》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言文应用能力,培养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希望学生能在文言文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探索,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2.掌握《文言文二则》中的两篇文言文文章的内容和内涵;3.能够独立进行文言文阅读和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导学重点:1.文言文的特点及其表达方式;2.《文言文二则》的主题和内容;3.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22《文言文二则》导学案设计
22文言文二则导学案设计贫、焉” 7个会写字。
①组织小组交流生字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给生字归类,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4.交流初读感受。
法识记生字。
4.汇报初步读文的感受。
文特点的。
三、理解内容,明白道理(用时:16分钟)1. 学习第一句。
屏显第一句: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1) 指生朗读。
(2)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3) 汇报交流这句话的意思。
相机指导:倦:疲倦。
文言文中有的字,和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意思相近。
可以用这种方法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 学习第二句。
屏显第二句: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 指生朗读。
(2)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3) 汇报交流这句话的意思。
相机指导:贫:贫寒。
以夜继日:夜以继日。
导学:“油”有什么用?(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明白道理。
岀示“囊萤”“油灯”“电灯” 图片。
导思:你认为哪种光更适合学习?从中你明白了什么?4•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刻苦学习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1.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一句。
(1) 朗读句子。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同桌交流。
在有疑义的地方做好标记。
(3) 汇报交流:①尝试汇报句子的意思:车胤谦逊有礼,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②其他同学补充。
③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⑷自读,比读,尝试背诵。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二句。
(1) 朗读句子。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和同桌交流。
在有疑义的地方做好标记。
(3) 汇报交流:①尝试汇报句子的意思:(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的口袋,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②在教师指导下理解词语的意思。
并了解“油”的作用是点灯,以便人在夜里读书。
⑷自读,比读,尝试背诵。
3•观察三幅图片,然后交流。
部编本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导学案
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4.了解文章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悟其中的道理。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囊:萤:恭:勤:博:贫:焉:逢:卒:杵:三、比一比,再组词。
荧()逢()碎()贫()恭()萤()缝()卒()芬()共()四、多音字盛:磨:五、近义词。
贫穷—()重逢—()恭敬—()六、反义词。
贫穷—()恭敬—()心不在焉—()七、解释字词。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通: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成:去:八、课文翻译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九、问题归纳1.读了《囊萤夜读》这个故事,结合现在的学习环境,说说你的感想。
2.为什么要写李白“未成,弃去”?十、课文主题十一、按课文回答问题1、.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囊萤夜读》主要表现了车胤的精神。
3、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4、《铁棒磨成针》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5、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两个人物有什么不同之处?参考答案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囊:náng(行囊、囊括、锦囊妙计)萤:yíng(萤光、流萤、萤火虫)恭:gōng(恭敬、恭维、玩世不恭)勤:qín(勤奋、勤劳、勤快)博:bó(博览、博学、地大物博)贫:pín(贫困、贫穷、一贫如洗)焉:yān(心不在焉、罪莫大焉)逢:féng(相逢、每逢、狭路相逢)卒:zú(士卒、卒岁、卒业)杵:chǔ(铁杵、杵臼、木杵)三、比一比,再组词。
荧(荧光)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萤(萤火虫)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四、多音字盛:shèng(茂盛)chéng(盛饭)磨:mó(磨炼)mò(石磨坊)五、四、近义词。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含课后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含课后作业设计一. 教材分析《文言文二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两个文言文故事。
《文言文二则》选文短小精悍,内容富有趣味性,适合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
通过学习这两则文言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句子,并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但在阅读文言文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和特殊的句式结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还需进一步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文言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文言文的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古代文化背景中,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生字词卡片3.PPT课件4.参考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气。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并组词。
接着,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解释生僻字词和特殊句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疑难问题。
《文言文二则导学案》
《文言文二则》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二则》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文言文二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3. 掌握《文言文二则》中的古文阅读技巧;4. 能够运用《文言文二则》中的句子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
二、导学内容:1. 《文言文二则》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 《文言文二则》的主要内容概述;3. 《文言文二则》的古文阅读技巧;4. 《文言文二则》的仿写练习。
三、导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些相关的古文名句或者成语,引发学生对《文言文二则》的兴趣和好奇心;2. 了解背景和作者:讲解《文言文二则》的背景和作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3. 主要内容概述:简要概述《文言文二则》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4. 古文阅读技巧:介绍古文阅读的一些技巧,如词语的翻译、句子的理解等;5. 仿写练习:让学生进行《文言文二则》的仿写练习,锻炼他们运用古文语言的能力。
四、导学案例:1. 背景和作者介绍:《文言文二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著,袁枚是一位文学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以清新淡雅、别具一格而著称。
《文言文二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内容简洁明了,语言漂亮流畅,被誉为古文的经典之作。
2. 主要内容概述:《文言文二则》主要讲述了人生的两条道路:一条是“行善之道”,另一条是“行恶之道”。
作者通过比照这两条道路的不同,表达了对善良和公理的追求,以及对邪恶和罪恶的警示。
3. 古文阅读技巧:在阅读《文言文二则》时,学生可以注意一些古文的特点,如句子结构的复杂性、词语的含义丰富性等。
可以通过对句子逐字逐句的解读,逐步理解文本的含义。
4. 仿写练习:让学生根据《文言文二则》的句子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练习,可以选择一些句子进行改编,或者写一篇类似主题的文章,锻炼他们运用古文语言的能力。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文言文二则》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主要内容和意义,还能够掌握古文阅读的技巧,提高古文写作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
教学目标:
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简介
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
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
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
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
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
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
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
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二、生字、词语识记
骘(zhì):安排;定。
如:评骘.
辟:
1。
(pì)①开辟.如:各家开辟出绿地。
②透彻。
如:精辟.③驳斥或排除.如:辟谣。
2.(bì)①排除。
如:辟邪。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如:辟举。
本文取此义。
谒(yè):谒见。
涿(zhuō):地名.
辄(zhé):总是,就。
便(biàn):
1。
方便,便利。
如:轻便。
本文取此义。
2。
非方式的,简单平常的.如:便饭。
3. 排泄屎、尿。
如:大便。
悫(què):恭谨,诚实。
藉:
1.(
2。
三、古文今译
(一)四 知
(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总结: 侧面描写:说明杨震贤明是远近闻名的。
杨震拒金:廉洁自律,不受贿赂。
拒绝“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清正廉洁。
写作特点 《四知》
1. 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
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地突出了杨震廉洁无私的品质。
2。
语言刻画形象传神.“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定态度。
3. 写作借鉴:个性化的语言,非常鲜明地刻画出人物形象。
如杨震的“四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二)私心
(原文)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