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型特点+考场破题+命题预测)15种热考题型十一 角度综合类非选择题(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角度综合类非选择题
考题示范
(2013·江苏·T22)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
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l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答题指导】
1.命题立意:本题以一幅地图和两段文字史料为载体,借助“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这一知识,用概括材料、辩证认识、表现、归纳等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挖掘材料信息,解答问题:
(1)步骤:依据材料出处找信息→审清设问明确依据→学科语言组织答案。
(2)材料一有效信息及推论:
(信息l)材料的出处:“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
(推论)这段标注信息丰富,既标注了时间——l926年;又出示了相应政治事件——北伐战争。
(信息2)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阎锡山、国民党等力量的管辖区域分布。
↓
(推论)可回答第(1)题中的第一问,并据此得出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了以打击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北伐战争。最后一问则需依据所学知识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辩证认识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3)材料二有效信息及推论:
(信息l)材料的出处:“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
(推论)表明了所述史实的时限和国别。
(信息2) “低估了中国民众……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
↓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推论)本段材料阐明日本没有看到中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认军事实力远胜中国,可以在短时间内打败中国,需要结合材料一中国的政治状况来完成第(2)题中的第一问。
(信息2) “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
(推论)民族凝聚力是指为了共同抗日而空前加强的民族团结。需要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及国共合作抗日的史实来概括回答第(2)题中第二问的“主要表现”。
(4)材料三有效信息及推论:
(信息l)材料的出处:“1982 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
(推论)出处表明“时间:l982年;书写者:廖承志;材料形式:书信”等信息。
(信息2)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
↓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推论)概括材料信息得出“政治愿望”为希望两党以民族复兴大业考虑,放弃一党之私,进行再次
合作。第(3)题的第二问需要把三则材料高度概括并结合所学多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结局: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
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
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
题型特点
1.此类题型风格多样,多角度综合命题较多。例如:
①(2013·北京·T37)计时——记时——纪史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古代纪年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2)阅读上表,对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国际标准时间的历史进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分析国际标准时间
形成的历史条件。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备注:本题涉及“特点”“历史条件”“阶段特征”“史实整合”“评价”等多种考查方式。)
②(2013·四川·Tl4)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图4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备注:本题涉及“变化”“作用”“判断”“原因”“史观”等多种考查方式。)
2.题型特点:此类题型不仅取材丰富,以多种类型、富含信息的图文为载体,更是侧重于设问角度的广泛性,考查信息解读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多种类型问题的能力。
3.设问标志:设问中包含着明确细致的解题所需信息,应在审题时加以把握,特别是分清设问的类型,如“背景条件类”“过程类”“特点类”“措施表现类”“影响类”“观点评析类”“认识启示类”等。
4.命题特点:本类型试题考查方式多样,回答问题所需的资料可能涉及较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强,多角度、多层次、涉及面广,属于偏难题型。
考场破题
1.充分挖掘材料信息。无论哪种类型的材料,也无论哪种考查角度,材料解析题都要以读懂材料为前提,这就要求考生特别关注带有核心信息的材料的各个组成部分。
2.审题成为重中之重。此类题型涉及的考查角度较多,需要对设问精心研读,明确其考查的依据、限定条件、分值等具体要求,切忌答非所问。
3.所学知识可做支撑。此类题型考查中多涉及背景类、措施类或影响类的叙述,往往是就某一重要时段或典型事件展开命题,这要求考生有意识地通过分类整合和专题训练等方式将所学知识纵横比较、牢固掌握。
4.组织答案明确规范。基本要求是按照不同类型的答题要求逐一按需作答。要有段落划分、序号标记和相应语言提示,要用历史学科语言完整表述而非只给出个别关键词。
命题预测
1.“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主线,描绘了近现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百年坎坷寻梦”
材料一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