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之的用法PPT讲稿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之”课件(25张PPT)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之”课件(25张PPT)

代词
1、代指人、物、事 例: (1)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
(2)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狼》
动词
1、“到”、“去”、“往”、“到……去”,后面跟表示地点的名词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 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 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 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应用练习
下面句中“之”字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妾之美我也,畏我也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答案: A、C、D三项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B项“之”字做主调间结构助词,取消 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故答案B
应用练习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代词,代指书具
2、代词,代指仲永
3、代词,代指仲永所作的四句诗
4、结构助词“的”
5、代词,代“仲永之通悟”
6、助词,调整音节
仲永出生五年,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 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 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就能立刻完成,并且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助词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PPT优秀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PPT优秀课件

“之”:无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4、 “之” +动词 “之”作代词,代前面 出现过的人、事、物。 • 5、 名词+ “之” +动词 “之”:宾语提 前的标志,不译。
学以致用
读《曾子烹彘(zhì )》, 解释文中“之”的意义。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你)还,顾反 为女杀彘(zhì ,猪)。”妻适市来,曾子 欲捕彘杀之④ 。妻止之⑤曰:“特(只) 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 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 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这样 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遂烹彘。
趁热打铁
中考真题
•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 •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B
愈战愈勇
探究:“之”的用法三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主谓之间,无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 探究:以上句子中的“之”在结构上又有什么样的 共同特点?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你知道“之”有哪些基本的意义和用法呢?
• 之的用法是否有规律可循呢?
才华初露
探究:“之”的用法 一
1、请快速说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 (1)皆布衣之士也 。 (2)荆之地方五千里 。 之: 结构助词,“的” 2、探究:以上两个句子中的“之”在结构 上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
文言文虚词 “之”
的用法及意义
中考对文言虚词的考试要求
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PPT优秀课件下载(20张)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意义PPT优秀课件下载(20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作业 • 1、选一篇文言文课文,找出文中的“之” 加以训练,巩固本堂课所得。 • 2、用本节课探究“之”的用法规律的方法, 探究文言虚词“而、以、其、于”的意义 和用法。
谢谢指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之”:无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4、 “之” +动词 “之”作代词,代前面 出现过的人、事、物。 • 5、 名词+ “之” +动词 “之”:宾语提 前的标志,不译。
学以致用
读《曾子烹彘(zhì )》, 解释文中“之”的意义。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你)还,顾反 为女杀彘(zhì ,猪)。”妻适市来,曾子 欲捕彘杀之④ 。妻止之⑤曰:“特(只) 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 之⑥教。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母欺 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这样 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遂烹彘。
趁热打铁
中考真题
•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 • 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B
愈战愈勇
探究:“之”的用法三
1、快速看题,说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及用法。 (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主谓之间,无义,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 探究:以上句子中的“之”在结构上又有什么样的 共同特点?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用法ppt课件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义与用法ppt课件

知识梳理
(一)课文回顾
上次学习的课文《过秦论》中,“之”字出现的频率:
过秦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 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 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 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 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 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 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 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 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 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 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 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国家无事。
2.用在人名之间。无实义,可不译。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①烛之武言曰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四)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可不译。 格式:“中心词(名词)+之+定语+者”(“者”有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文言虚词“之”的一种用法“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PPT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文言虚词“之”的一种用法“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PPT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主谓间取消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独立性
“我死”,可以独立成为一句话。但 在这句话里它只是一个分句。这种情 况在文言文中也必须加“之”。
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语法现象,但不用加“之”, 叫作主谓短语做句子成分
我认为小明很快乐
主语 谓语
宾语
思考下面这几个句子中的“之”的含义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2.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之”字在文言文里用法很多,可以作动词、可以作代词、可以作助词、 可以作语气词、可以作连词、还可以作兼词等。 “之”字作助词时的用法之 一,就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的确切意思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这个结构没有独立性, 只是句子中的一部分(或为单句的一个成分,或为复句的一个分句)。这种 用法的之是不用翻译的
两狼之并驱如故
两狼并驱
主语
谓语
表状态,主语
谓语
两狼并驱如故
两狼并驱这种状态像原来一样
两狼之并驱如故
起标志作用即主谓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
例: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立志”有主语“人”,有谓语“立志”,可以独立成句 的,但在这句话里它只作了一个句子成分——主语,谓语是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必须加“之”
谢谢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精选优秀ppt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精选优秀ppt

六、音节助词。用在描画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 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 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百亩之田,树之以桑。
3、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 并方 。
4、填然鼓之。
七、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夫晋,何厌之有? 2、宋何罪之有?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在〞主谓短语中,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作音节助词:补足音节用
5、作为宾语前置 和定语后置的标志:
课堂练习
1、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 作代词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音节助词
3、先妣抚之甚厚。〔<项脊轩志>〕 作代词 4、儿之成,那么可待也。 〔<项脊轩志>〕在主谓间 5、何陋之有?〔<陋室铭>〕 宾语前置的标志
7. 吾欲之南海 作动词
“之〞用法的归纳
一、作代词
பைடு நூலகம்
有什么规律 可循?
①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马说>〕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之〞字在动词后普通作代词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1、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普通来说“之〞字后接表处所的词,“之〞字作动词……
6、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在主谓间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宾语前置的标
9、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字的用法课件35张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字的用法课件35张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
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老师。
• 二、作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翻译时可去掉 •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译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 • 译为: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 大概都出于这种情况吧?
的“师”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师之”即为“以之为师”,亦即“把他当作 老师”。)
•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译为:(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 • 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
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第二个“之”
• 三、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去掉 •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译为:我是向老师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之”用
在主语“其年”和谓语“先后生于吾”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即取 消句子独立性),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谓语动词“知”的宾语。)
•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之”用在主语“师道”
和谓语“不传”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 语。)
• 3、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译为: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之”用在主语“人”和谓语“无惑”之间,使原
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 (四)“其”作副词,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

文言虚词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课件

文言虚词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ppt课件
则忧其君。 定语后置 D.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
牛刀小试 试归纳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
1.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去,往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凑音节 3.顷之,持一象笏至。凑音节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去,往 5.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去,往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去,往
归纳4:特殊用法
1.结构助词,多用于时间词 后,凑足音节,无义;
2.动词,“去,往”。
尝试练习
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
是C
A. 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主谓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B.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 ①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
亦不甚惜。
代词,它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代词,他们
D. ①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坐定,高丽使问曰:“君何之?”

知识汇总
1.代词,指代人,他/他们; 2.代词,指代物,它/它们;
充当宾语
3.指示代词, 表近指,这(件事)/这些;
4.结构助词,定中之间,“的”; 5.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定中”这两种用法?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不译
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译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课堂PPT)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课堂PPT)
之 《牧童评画》中“ ”的学习
邵阳县塘渡口镇第五完全小学 王玲玲
1
同学们,《牧童评画》是我们接触到的
第一篇文言文,其中有这样两句话:一牧童 见之。 处士笑而然之。这两个“之”都
是代词,但替代的对象却不同。第一个“之” 代指书画,第二个“之”代指牧童的评论。 一个字可以代替很多个字。” 这个代词“之” 就像那些替身演员一样,可以代替很多角色。
如:如欲之南海,何如? 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5
练一练
1、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之:作动词,往……去
2、之二虫又何如?
之:作代词,这,那
3、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之:作助词,的
6
2
“之”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法:
1、作代词 (他,她,它们 )
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之:它,指狼)
我见相如,必辱之。
(之:他,指相如)
3
“之”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法:
2、作助词 (的)
如: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
“之”到……去)

文言虚词详解——之+++课件(共14张ppt)

文言虚词详解——之+++课件(共14张ppt)
(3)为魏郡太守(担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不)及 (3)即以其言应诏( 回答 )
(1)撒盐空中差可拟。 撒把盐到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为什么不说日食后剩下的太阳,就像初升的月亮呢? 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久而音节久助之词,,由不译爱生痴,因爱生恨,竟代恨词,之代入小骨红。
故曰:男子之结嘴构,助词骗“人的之”鬼,勿信勿信!切勿早
恋!
巩固精练
一僧欲之南海,询于唐僧,久之,唐僧不之应。其独
动词,“去”
音节助词 代词,指“僧”
往,其待也与?均之二策,此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
代词,“这”
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以下句子成分
1、牛吃草。
~~~
主语+谓语+宾语。
2 、(肥 胖 的)牛(快 乐 地 )吃(嫩 嫩 的)草 。 ~~~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3、路灯亮了。 主语+谓语
“之”字的用法
1、作动词,译作“去”“到”“往”,一般在句中做谓语;
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之+地点】
1.之字可代人事物 2.用作动词“去到往” 3.定名之间译作“的” 4.其他助词可不译
例句故事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小明,吾班之富贾也;小红,吾班之班花也。小
明心倾之代,词,求代之小不红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传
书言:红红吾爱,予独爱结卿构之助不词“卑的不”亢、清丽脱
俗。红见代信词回,之代小:明吾何善宾之语有前?置的汝标言志之,吾必 改。明九牛二结构虎助之词力“费的”尽,红不代词为,所代动好,的地遂方终。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课件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课件
例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和氏》),这句话中的“乃”字用于连接两个有先后关系的词语“王使玉 人理其璞”和“得宝焉”,表示它们之间是承接关系。
选择连词
选择连词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选择项,表示它们之间是选择关系。常见的选择连词有“或”、“抑” 、“非”等。
例如:“抑君似鼠,唯臣为能君之似象也”(《左传·定公十年》),这句话中的“抑”字用于连接两 个选择项“君似鼠”和“臣之似象也”,表示它们之间是选择关系。
“谁”常常用于询问人 或事物的名称,比如在 《论语》中,“谁为德 也”常常被用来询问某 个人的名字或身份。
“孰”常常用于询问比 较级或最高级的人或事 物,比如在《战国策》 中,“孰与”常常被用 来询问某个人或事物与 其他人或事物相比如何 。
“奚”常常用于询问时 间、地点、方式等,比 如在《史记》中,“奚 以知其然也”常常被用 来询问某个事件发生的 时间、地点等细节信息 。
动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直接发出的 ,而是主语主观认为宾语发出的。例如:“孟明视之。”( 孟明视齐国为敌。)
意动用法的特殊形式:在文言文中,有些意动用法可以通过 特殊的形式表达,如“以……为……”的结构。例如:“沛公 欲王关中。”(沛公想把关中作为自己的封地。)
04 连词的用法
并列连词
1.D “此”常常用于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
表示强调或区别。比如在《史记》中,“此 ”常常被用来强调某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
疑问代词
01
02
03
04
05
疑问代词是指用来提出 问题的代词。在文言文 中,常见的疑问代词有 “何”、“谁”、“孰 ”、“奚”等。
“何”常常用于询问原 因、方法、方式等,比 如在《左传》中,“何 如”常常被用来询问某 件事情应该怎么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4.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二)结构助词“的” 、于厅事之东北角。
2、是寡人之过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魏,多变之国也。
(三)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义。 (1)一般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表 示时间持续的状态。
1.怅恨久之。
2.顷之,烟炎张天。
3.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2)用在人名之间。无实义。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2、烛之武言曰
(四)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格式:“中心词(名词)+之+定语+者” (“者”有时省略)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 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这,此
一、作动词,“到……去”、“往”、 “到”。
格式:人名或人称代词(有时省略) +之+地名或表示地方的名词:
1、(陈涉)辍耕之垄上。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吾欲之南海,则何如?
二、作助词 (一)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不译。 格式:主语(名词/代词)+之+谓语 (动词/形容词)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D.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解析:B项第一个”之“,代词,代逃兵;第二个” 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与“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中的“之” 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指示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 “那”、“那样”等。 1.渔为甚异之。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1.(2009.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B.发兵捕之,久不得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课件
(一)动词,到……去 。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 志;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 志;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 节,没有实在意义。 (三)代词。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不 同的一项是( A )
A、遂使之行成于吴 B、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 C、越国之宝器毕从 D、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五)宾语前置标志。放在倒置的动(介) 宾短语之间,可不译。 格式:宾语(名词)+之+谓语(动词)。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宋何罪之有?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三、代词: (一)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在 动词后作宾语。 格式:动词+之。
1.具答之。
2.又数刀毙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