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教学课件(含同步教案和习题)
同步教案
提示1:双击右侧图标可打开同步资料。
提示2:同步资料包为压缩文件,需安 装解压缩软件才能打开。 提示3:打开后可根据需要进行编辑, 打印,保存。
点此下载
3. 短诗五首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出同音字。 命运的航船应该由你自己掌duò( 舵),因此——
你不可懒duò( 惰),观察、控制、调整,各项职责都 是你的;你不可急躁,遇到情况,你应该少duò( ) 脚,多跺动脑;你不可duò( )落,始堕终保持积极昂扬 的精气神,才可以通过激流险滩。
《风雨吟》中诗人借助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形象 地表达了“我”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时产生的被动、 困惑、孤立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
《统一》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认知——所有的叶、 花、果实、树木,每个种类内部没有差异,隐喻这个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表达了诗人追求人类平 等、和平、统一的理想和信念。
学习了本课,我们不仅对诗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 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情达意。
课堂小练
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C.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B.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C.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D.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悼亡诗,诗人不惧路途遥远, 不惮耗时之长,来到友人墓畔祭拜,情不自禁地想到了 自己寂寞困顿的处境。诗人描绘了一个在黑暗中等待黎 明的孤独者的形象,表达了对亡者的祭奠与怀念,对生 命之旅的感慨与反思。
《断章》以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的流转,阐 述了世间人物、事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的哲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五首》课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品析《月夜》
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冬夜的“霜风”“月光”代表着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中国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 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 着”是挣脱,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 奋斗精神。
品名句
关键词: 短诗之韵
导思2.如何理解《断章》 中“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析意象
导思4. 《月夜》中,与大 树“并排立着”的“我”, 让人感受到怎样的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 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短诗五首》
圈点要求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 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 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 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 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 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品析《断 章》 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
主旨: 在严寒下不妥协, 在孤独中不退缩, 这首诗表现 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 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阅读方法解密 考点: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中考占2-3 ) 答题思路: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 的人物、事理或情感。分析象征意义,第一,找到本体 和象征体;第二,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第三,了解 文章的时代背景及写作意图,揣摩出象征意义。【象征 意义分析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月夜》PPT优秀课件
重难点,涉及阅读提示
3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重点
学习目标
学习仿写小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写作目标
品格素养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哲思,提高自我思想境界, 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预习资料速查
作
者
简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
介 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
写作特色
1.读来朗朗上口,别具韵律美。 首先,这四个句子的结构形式颇类似于从前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三句半”,虽然最后的“半”句比一般的“三句半”的“半”(一般 只有二字或三字)长了一些,但由于该诗第三句特别长,第四句就显得短 了。用半个句子收尾,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感。
写作特色
其次,这首诗的“韵”非常特殊。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 “着”,但读起来并不显得重复、拖沓。这主要是因为“着” 在此作为词的后缀出现,是虚化的。诗歌真正的“韵”落在倒 数第二个字,即第二句的“照”和第四句的“靠”,所以读起来 音调和谐。这两句不仅用了尾韵,也用了头韵,即第二句开头的 “月”和第四句的“却”,使其韵律感更强。
4、“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对此的感悟。
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艰难处境诗人表现出的 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他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 着。
诗歌主旨
诗歌主旨
《月夜》写在霜风与月光下“我”与一株树并排立着,阐述 了“做人要自立,不依靠别人”的道理。表现了“五四运动”前 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
月夜
沈尹默
走近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 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 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 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3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重点
学习目标
学习仿写小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写作目标
品格素养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哲思,提高自我思想境界, 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预习资料速查
作
者
简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
介 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
写作特色
1.读来朗朗上口,别具韵律美。 首先,这四个句子的结构形式颇类似于从前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三句半”,虽然最后的“半”句比一般的“三句半”的“半”(一般 只有二字或三字)长了一些,但由于该诗第三句特别长,第四句就显得短 了。用半个句子收尾,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感。
写作特色
其次,这首诗的“韵”非常特殊。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 “着”,但读起来并不显得重复、拖沓。这主要是因为“着” 在此作为词的后缀出现,是虚化的。诗歌真正的“韵”落在倒 数第二个字,即第二句的“照”和第四句的“靠”,所以读起来 音调和谐。这两句不仅用了尾韵,也用了头韵,即第二句开头的 “月”和第四句的“却”,使其韵律感更强。
4、“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对此的感悟。
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艰难处境诗人表现出的 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他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 着。
诗歌主旨
诗歌主旨
《月夜》写在霜风与月光下“我”与一株树并排立着,阐述 了“做人要自立,不依靠别人”的道理。表现了“五四运动”前 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
月夜
沈尹默
走近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 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 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 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第3课《月夜》课件(共17页)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时代背景
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 他所参与的《新青年》,是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 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而新诗的出现,正是当时的人们追 求“科学”与“民主”,追求人的个体的觉醒,追求思 想解放、个性独立的象征。
初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诗歌节奏、了解诗歌内
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月夜
3* 短诗五首
月夜 沈尹默
新课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 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 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 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年~1971年6月1日),字中、 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 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 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著名学 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 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 志编委。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 “北大三沈”。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通过对“霜风、月光”景物的描写交代事件发 生的时间为夜晚;渲染了清冷、幽远的氛围;烘托 人物孤独的心情;为后文抒发追求人格独立和追求 自我意识做铺垫。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 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 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
月夜图景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 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 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月-夜》课件PPT
文体 知识
概念
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 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 诗、自由诗、现代诗。
形式 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特点
① 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 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 遵循一定的韵律。
② 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 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
结构 梳理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交代 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
“我” 顶高的树
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人格独立 思想自由
主旨 归纳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通过“我” 与高树并立但并不倚靠的形象,展现出“五四 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 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
从后两句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后两句诗写“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 靠着”,并无孤独之感,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一个个性 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这也是“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典型特征。
深入探究
③ 观念新: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 和见解。
字词清单
多音字
( zhe )吹着
( zhuó )着落
着 ( zháo )着急
下棋时下出的高明 的着数;泛指好办
( zhāo )高着儿 法、好主意。
串句记忆法:你这着(zhāo)儿真绝,让他干着(zháo) 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圈画《月夜》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12.词四首 (共33张PPT)
表达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描写(神态_、__细__节;描从写语)言,风写格出上词看人是在夜里酒醉后挑 _亮__灯__观_看__宝__剑__,__表__达_词__人__渴__望__早_日。奔所赴以战,场词杀作敌者的在急题切目 心情。 中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⑥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⑦消得:值得。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B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写凭栏望远,以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抒发愁
思苦绪。 B.“拟把”三句,写词人狂饮高歌,“一醉”而“春愁”
尽消。 C.最后两句为千古名句,反映出词人对心上人忠贞执着
【解析】抒情主人公想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 的感情。
(狂后气者) 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感。 11.词中“又何妨!”一句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 自己并联不系在上意下自句己,的说衰说老该,句希表望达朝了廷作能者够哪重些新情重感用。自己, 给__自__己__机_会__去__建__功__立_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豪放词派的代表。 B.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到了宋代,有些词 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
“·”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C.《渔家傲·秋思》的上片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了一幅 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
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D.解《析破】阵“子描·绘为真陈实同的甫战赋斗壮场词景以”寄有之误》,的此作词者是是作辛者弃在疾。此 梦词中通追过忆描当绘年真沙实场的生战涯斗,场并景非,实表景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
⑥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⑦消得:值得。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B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写凭栏望远,以景物描写渲染悲凉气氛,抒发愁
思苦绪。 B.“拟把”三句,写词人狂饮高歌,“一醉”而“春愁”
尽消。 C.最后两句为千古名句,反映出词人对心上人忠贞执着
【解析】抒情主人公想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 的感情。
(狂后气者) 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感。 11.词中“又何妨!”一句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 自己并联不系在上意下自句己,的说衰说老该,句希表望达朝了廷作能者够哪重些新情重感用。自己, 给__自__己__机_会__去__建__功__立_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豪放词派的代表。 B.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到了宋代,有些词 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而词牌与题目用
“·”隔开,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C.《渔家傲·秋思》的上片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了一幅 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
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D.解《析破】阵“子描·绘为真陈实同的甫战赋斗壮场词景以”寄有之误》,的此作词者是是作辛者弃在疾。此 梦词中通追过忆描当绘年真沙实场的生战涯斗,场并景非,实表景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 (共23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韵译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 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 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 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 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文本解读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 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 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 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 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 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 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 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 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 “月夜”的背景。
【唐】杜甫
导入新课
目标导航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 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 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 和心灵的震撼。
作家回眸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文题释义
月夜忆舍弟
点明了时间
点明了人物
点明了事件
文化常识
家大舍小令外人
谦词与敬词的用法,过去有个七字诀:“家 大,舍小,令外人”。
先说“家大”。“家”是用于对别人称自己 长辈和年长的平辈的谦词。例如自称父亲为 “家父”或“家严”,母亲为“家母”或“家 慈”,叔父为“家叔”,哥哥为“家兄”等等。
文化常识
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越是看起来极简单的人,越是内心极丰盛的人。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月夜忆舍弟》PPT课文课件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 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 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 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 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 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 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 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白话译文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主旨点睛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 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 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 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 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诗词注释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3《短诗五首》PPT课件【部编本九年级语文下册】 (1)
的既有信心又有迷惘的复杂心情。 风雨中的"大地"仿佛在翻动颠簸,茫茫的
"郊原"犹如起伏动荡的人海,"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房舍里的
我面对“大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经验的舵手,不知道方向在哪。
“年轻舵手的心”“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
困惑无助、忧惧不安的心理。另外一种理解为:把郊原比作大海,房舍比作
在作者笔下,“繁多”与“统一”是对立统一的,“繁多”的是个性, “统一”的是共性。“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看似不合实际,但换个角度, 果实都是树木经历一番风雨后,由花孕育出来,用以繁殖后代的,其生长过 程与目的是一样的,由此看来, “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既然如此,那么 “所有树木”也都有相同的经历,因此“无非一棵”。进而可以联想到,
《短诗五首》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短诗五首》,这是现代诗,现代诗也叫“白话诗”, 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现代诗在内容上有美丽的想象, 平凡中看到不平凡;在思想上:要写出动人的情意。就是说,要加入个人 的情感和体会;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现代诗是写对我们所生活的 这个时代的感受,并且是用现代的语言来写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诗歌 去感受诗人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吧。
新知讲解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诗歌蕴含的情感、哲理。 2.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意境,品味含蓄的语言。 3.感受诗人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
新知讲解
朗读诗歌。(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月夜》沈尹默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新知讲解
作者简介
新知讲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月夜忆舍弟PPT课件
思考题
1.从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 乡明”两句。源自月夜忆舍弟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最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 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 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有《杜工 部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 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 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 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 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 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 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 情的真实记录。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
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 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 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 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 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点明“月夜”的背景。
课堂小结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 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 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 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 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 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 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 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 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 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5] [6]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短诗五首(共28张ppt)
海涛( tāo )
装饰( shì )
霜风( shuāng ) 寂寞( mò ) 舵手( duò )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 属的东西,使美观。
舵手:掌舵的人。
寂寞:孤单冷清。
自主 探究
品味课文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月夜》:在清冷中不乏坚守。
《萧红墓畔口占》:虽孤寂、悲凉而 又充满惋惜、敬佩。
《月夜》:对比衬托(环境与人物的对比、反衬; 树与人的对比、正衬)和隐喻。
《萧红墓畔口占》:象征(红山茶)与反讽(闲话)。
探究 特点
总结手法
《断章》:对举互文和隐喻。 《风雨吟》:动静结合、隐喻象征。 《统一》:铺垫、衬托。
检测小结
这五首短诗中,你认为哪一意象最能触动你?
《月夜》中的“我”与“顶高的树”并立,却不依 靠树木,立于天地之间,展现着自我的风姿和人格的 独立。
自主 探究
品味课文
《统一》:主要的意象是叶、花、果实、树木、大地。 叶、花、果实、树木这些意象是从数量和形体等形式上 认知的。对“整片大地是一朵花”的认知,可从本质与 哲理等内涵上去理解,其中蕴含着“一花一世界”的禅 意。前几个意象铺垫蓄势,后一个意象势成定格。
合作 探究
探究旨意
这几首短诗,诗人直面他们所处的时代,各 自表达了什么主旨?
《月夜》:在寒冬月夜的清冷中,诗人追求 人 格独立,像一棵笔直的树,立于天地间。
《萧红墓畔口占》:走出悼亡的孤寂、惋惜, 探索人生的奥秘,获得一份超然的宁静。
合作 探究
探究旨 意
《断章》:自然之美,蕴含哲理——人不 应被一些世俗观念束缚,而应透悟人生与 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
沈尹默《月夜》PPT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本诗前两句在 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仰望写月夜之景,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 干,暗含时光流转之意,表现出月夜的静寂,其作用是 衬托虫鸣声的清脆欢乐以及给人的心灵震撼。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 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 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 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 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 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作者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 多。但他的这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 在当时独具一格。
月 夜 ( 刘方平 )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 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 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 斗星都已横斜。
说说“新”字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
这个“新”字写出了敏感的虫儿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 的春的气息,从而发出了第一声鸣叫,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 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
北宋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 实际上刘方平在他之前就在《月夜》中成功地表现过 这种诗意体验,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2、 默写全诗。
3、 《月夜》的作者是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但这首小诗却写得别 具一格,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其诗歌风格。
示例1:前两句仰望写月夜之景,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 干,暗含时光流转之意,注重明暗对比和构图,富有画意,语 言平实清丽,淡雅隽永。
前两句仰望写月夜之景,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 干,暗含时光流转之意,表现出月夜的静寂,其作用是 衬托虫鸣声的清脆欢乐以及给人的心灵震撼。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 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 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 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 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 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作者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 多。但他的这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 在当时独具一格。
月 夜 ( 刘方平 )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 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 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 斗星都已横斜。
说说“新”字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
这个“新”字写出了敏感的虫儿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 的春的气息,从而发出了第一声鸣叫,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 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
北宋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 实际上刘方平在他之前就在《月夜》中成功地表现过 这种诗意体验,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2、 默写全诗。
3、 《月夜》的作者是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但这首小诗却写得别 具一格,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其诗歌风格。
示例1:前两句仰望写月夜之景,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 干,暗含时光流转之意,注重明暗对比和构图,富有画意,语 言平实清丽,淡雅隽永。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ppt课件杜甫月夜
kān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地名,在今陕西富县) 守望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古代妇女梳的一种环形的发髻)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帷幔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
月夜
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
今夜鄜州月, 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 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月 夜
联想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 以至夜深不寐,鬓湿臂寒。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有人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中有 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 是哪两个字,并请简要说明理由。
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 感,形象生动;“湿”写云鬟,“寒”写玉臂, 表现了妻子对诗人的忆念之深而“独看”之久。 “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 反照诗人看月之久,忆念之深的痛苦现实;表 现诗人对妻子的情深爱切,思念之苦、真是言 有尽而意无穷。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 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 “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 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独看——双照 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朗读: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月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夜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 甫 《 月 夜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月夜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杜 甫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711-770)
杜甫,字[ 子美 ], 唐代著名诗人。诗中尝 自称 少陵野老 。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 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 性格和奋斗精神。
诗歌赏析
3.分析《月夜》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 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 ”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 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 “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 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 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诗歌赏析
1.《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 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 “海”“舟”“舵手”等等,想象画面并描绘出 来。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 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 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 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 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 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萧红一生身世坎坷,1942年1月22日, 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得不到正常的治疗, 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朗读诗歌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诗歌赏析
1.“口占”是什么意思?“口占”一词有着怎样的 意味?
诗歌赏析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诗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 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 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 ,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 。
统一【智利】聂鲁达作名片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 歌》等。
写作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
诗歌赏析
3.分析《月夜》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 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 ”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 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 “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 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 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诗歌赏析
1.《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 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 “海”“舟”“舵手”等等,想象画面并描绘出 来。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 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 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 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 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 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萧红一生身世坎坷,1942年1月22日, 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得不到正常的治疗, 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朗读诗歌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诗歌赏析
1.“口占”是什么意思?“口占”一词有着怎样的 意味?
诗歌赏析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诗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 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 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 ,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 。
统一【智利】聂鲁达作名片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 歌》等。
写作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3* 短诗五首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部编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一单元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2* 梅岭三章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全册课件【完整版】目录
0002页 0089页 0116页 0198页 0230页 0263页 0303页 0355页 0396页 0413页 0461页 0520页 0522页 0596页 0671页 0686页 0767页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 月夜 断章 统一 写作 学习扩写 5 孔乙己 7* 溜索 写作 审题立意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 12 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满江红(小住京华)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第四单元 谈读书
3* 短诗五首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部编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一单元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全册课件【完整版】
2* 梅岭三章
2020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全册课件【完整版】目录
0002页 0089页 0116页 0198页 0230页 0263页 0303页 0355页 0396页 0413页 0461页 0520页 0522页 0596页 0671页 0686页 0767页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 月夜 断章 统一 写作 学习扩写 5 孔乙己 7* 溜索 写作 审题立意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 12 词四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满江红(小住京华)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第四单元 谈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应和了五四时期追个 体独立与解放的时代风潮。形式上,每句以 虚词“着”字结尾,显示了某种坚韧与执著, 与主题相得益彰。
《月夜》是新文学诞生后的首批成果之一。 “在 中国新诗史上,算是一首散文诗”,且“具新诗的美 德”,“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康白 情)。孙玉石将《月夜》诠释为“觉醒了的一代人的 声音”,并详细分析了此诗所寄寓的“人格独立的情 怀”;他还将此诗推为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的先声, 认为“它透露了萌芽形态的象征主义新诗诞生的信 息”。
四种物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耐人寻味,前两种 物象深广幽远,构成全诗的背景。后两种物象具体 突出,构成整个场景的焦点。
“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立,把人与树置 于同等地位。想一想,一个人在清幽寒冷的月夜 在山林中与树相伴,是怎样一幅画面?
但是,诗人没有流露出丝毫落寞的情怀,却于 淡淡的孤独中透露出某种遗世独立的淡定从容。 “却没有靠着”一句,进一步强化了彼此的独立、 完整和自足。
讨论会
1。从主客对应的角度谈谈该诗中客观环境 与主体状态的关系。 2。你认为该诗与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相关 吗?
月夜
沈尹默
作者介绍
沈尹默(1883-1971),浙江 吴兴人。我国杰出的学者、诗人、 书法家。早范大学, 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 得力战士。
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曾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 北平大学校长等职。民国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 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 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 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 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居上海, 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
49年后,他先后参加了上海市政协、市博物馆、 市文管会、中国画院、市文联、市文史馆的工作, 亲自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 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主席他的工作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文本解读
全诗仅四行,却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和谐统一的 “月夜”场景:霜风,月光,高树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