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品《行走的人》来解析罗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大师。据美国传记作家戴维·韦斯所著的《罗丹的故事》一书记载,罗丹一生共创作了56个铜像、56个大理石像、193个石膏像、2000多张草图和素描。他的创作如此之丰富多彩,以至于涵盖了人生的全景:从婴孩子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恨,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无不在其作品里得到生动传神的体现。因此,奥地利诗人R·M里克尔由衷地称赞罗丹:“他是一切,绝对的一切”,意思是说罗丹用了那么多千变万化的雕像,给我们看人世可悲可喜可歌可泣可爱可怖的种种相,并且让我们看见生命的真实和艺术创造的意义。在罗丹的双手和塑泥的接触中,里尔克看见创造的进行、创化的秘密、神的创造实证,于是懂得了诗的意义和诗人的

使命。

的确,罗丹在雕塑史上创造了奇迹。他的许多作品诸

如《青铜时代》、《加莱义民》、《思想者》、《吻》等等,都

在不同时代的观众心日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但是,

在我看来,最为独特的、最能激起人心灵震颤的、最可以

解析这位雕塑艺术大师的作品还是《行走的人》。这个雕塑

是罗丹在1877年为了洗清嫌疑而创造的。事情是这样

的:1877年春,罗丹的第一件重要作品《青铜时代》

在巴黎沙龙参展中,由于人物动态自然生动,形象塑造逼

真,被指控展出了用模特儿翻制的“模型”。最后,罗丹不

照任何模特儿,当众塑造了这件男裸体像,一个没有头的

人体,正在迈步行走,罗丹取名《行走的人》。罗丹洗清了一切嫌疑,此举轰动了整个法国,使他一举成名。

尽管《行走的人》不能代表罗丹的一切艺术成就,但是,它在罗丹的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它,我们可以解析罗丹。

首先,从《行走的人》这个作品,我们可以透析到罗丹的作品创作理念。1.一个无头大步向前走的男裸体,毫不犹豫,勇往直前,好像有一明确的目的,他好似要带领全人类走向一个目的地,这也许是人类存在的意义,就好比雨果说的:“我前去,我前去,我并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但是我前去。”并且《行走的人》表现的这种精神状态,也好似人超越自然力而岸然前行,任何自然的阻力都抵挡不住主体精神力量的显现。由此表明了罗丹反对学院派的固定、呆板的程式化艺术理念,他要从现有的模式中走出来,创作属于自然中的艺术。2.《行走的人》中雕像没有头部和双臂,但在这残缺的躯干下,观者能感觉到作品中蕴涵的无穷动能,一人坚定地走在风云叱咤的大气里。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一行走的动作,就会发现,这样的动作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似乎违背了自然。然而,对于自然,罗丹始终将其奉为艺术家心中的女神,认为只有怀着对自然恭敬之心,并真实表现自然的艺术家,才是真正合乎于他所信奉的真实自然的法则。罗丹曾说“塑造只是表现外表;我却在外表之外,兼表内心,这当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看到的是全部的…真‟,不只是外表的…真‟。真实的自然

并不只是人们眼中的自然,更多的是艺术家心中的自然。罗丹的心中,行走是一段时间的动态,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他将行走的连串动作分别呈现在人体各个部位上,观者视线随之移动,产生雕像活动和行走的感觉。作品表达的是一段时间内的行走动作,而非我们行走的某个瞬间状态。所以,把

罗丹雕塑说成是印象主义的,并不准确。事实上,要完美

表现人体行走一连串动态的过渡,需要透彻了解各个动作

的衔接关系。他有一套自己的方式,在研究人体时,总是

让模特自由自在地在工作室里活动,而不是让他们机械地

摆出某个造型。而那些为了愉悦人的眼睛,改变自然,将

丑陋画成美丽的艺术家,完全是失败者。这个思想也在罗

丹的《老娼妓》中集中体现出来。《老娼妓》是根据法国

诗人维龙诗歌《美丽的欧米艾尔》塑造的。雕塑刻画了一

个被岁月摧残的妓女形象。她屈膝而坐,低垂着头,荆棘

般皱纹布满全身。四肢如同枯干的树枝。干瘪的乳房,松弛的腹部也都无言地证明了老娼妓失去了一切女性的美。震撼人心的真实感让当时很多妇女都不敢直接面对这件作品,她们害怕自己的将来也会是这样。如此“丑陋”的雕塑,艺术上却是美丽动人。我们能感受到罗丹对于人性、人类命运以及人的悲剧性的理解与思考。在罗丹的眼里,只有真实和自然才具永恒魅力。

其次,《行走的人》还展现了罗丹雕塑的一个重要创新之处——即注重材料自身的质感表达,这对后来的现代主义雕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作品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创作者塑造材料的特殊手法,青铜在这种处理手法下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细腻、流动的质感。这与他接受了印象派画家的影响有关。罗丹也非常注重传统,致力于复兴古典雕塑的神韵。他的大理石雕塑《吻》与《思》等,包含了很多来自多那太罗和米开朗基罗的东西,米开朗基罗的那些未完成作品让罗丹心醉神迷。但从《行走的人》来看,更多的是罗丹打破了以前雕刻是纪念碑上的纪念像,是装饰庭院、喷泉、回廊、宫室、教堂的形体。它们的社会任务、政

治任务、装饰任务先于艺术表现。罗丹把雕刻变

成了表现思想的工具,个人抒情的工具,艺术表

现占了首位。雕刻被从广场的基座上拉下来,建

筑物上拉下来,变成诗,变成哲学,变成自由的

歌唱。罗丹给了雕刻以思想性,也给了雕刻以新

的生命。在罗丹那些纪念碑的作品中,像《巴尔

扎克》、《雨果》、《加莱市民》等,所以在评审的

时候,总会引起大的争论,这就不足为怪了。罗

丹的雕刻在精神上是反纪念碑的,在形式上也是反纪念碑的。他的雕刻宜于放在内室,容人走近,细细地环绕着观赏、冥想……

第三、从《行走的人》这个作品,我们能够看到,罗丹是一位十分关注社会现实。而且对现实社会中的弱者、受害者给予特别关爱的艺术家。从这个角度讲。罗丹是一位具有强烈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雕塑家。我们知道,在罗丹所生活的时代,即19世纪末叶,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垄断阶段。这时期,社会所有问题和矛盾都尖锐暴露出来。罗丹站得高,看得远,对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罗丹斗决心用雕刻的刀来对社会作深人的剖析。而《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