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创伤并发骨髓炎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慢性骨髓炎是一种骨髓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骨髓纤维化或增生,病情进展缓慢但症状严重,常伴有贫血、骨痛、出血倾向和感染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西医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效果局限且易出现耐药性,且副作用较大。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骨髓炎患者,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本次观察旨在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50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采用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结合西医药物治疗;另外50例为西医治疗组,仅采用西医药物治疗。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主要症状等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2%,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的76% (P<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的贫血、骨痛、出血倾向和感染等症状均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经过1年的随访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呈现出长期稳定的疗效。

而西医治疗组的疗效相对较差,总有效率为78%。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骨髓炎患者的治疗中显示出相对更好的疗效。

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医药的针对性治疗能够调节患者的气血平衡、祛除湿邪等,改善患者的体质和抵抗力;而药物治疗能够控制炎症的进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两者相结合,能够发挥双重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中医药在治疗慢性骨髓炎时,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减轻了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方法,其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更多病例中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慢性跟骨骨髓炎26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慢性跟骨骨髓炎26例临床观察

最短 半年 ,最 长 7年 。左侧 8例 ,右侧 1 8例 ;窦 道形 成 1 9 例 ,软组 织 缺 损 伴 骨 外 露 4例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感染 1 7例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感 染 6例 ,表 皮 葡 萄 球 菌感 染 3例 。两 组 在年 龄 、性 别 、病 程 等 比较 无 显 著
灼 热 ,有 明显 的骨 压 痛 和 患 肢 叩击 痛 ,苔 黄 ,脉 数 , 加薏苡仁 1 5 g ,穿 山 甲、川 芎 各 1 2 g ;若 患 肢 肿 胀 , 疼 痛剧 烈 ,皮肤 掀 红 ,灼 热 ,内 已酿 脓 ,苔 黄腻 ,脉
洪 数 ,属热 毒 炽 盛 者 ,加 浙 贝 母 2 0 g , 白芷 、连 翘 各
丹皮 、生地 黄各 1 5 g 。 4周 为 1 疗程。
3 疗 效 观 察
1 8例 ;金 黄色 葡 萄 球 菌感 染 1 8例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感
染 7例 ,表皮 葡萄 球菌 感染 1例 。对 照组 2 6例 中 ,男 1 6例 ,女 1 0例 ;最 小 年 龄 4 6岁 ,最 大 6 9岁 ;病 程
性 差异 ( P >0 . 0 5 ) ,具 有 可 比性 。 2 治 疗 方 法
3 . 1 疗效 标 准 :参 考 国家 中 医 药 管 理局 颁 布 的 《 中
医病 证诊 断疗 效 标 准 》 _ 】 的疗 效 评 定 标 准 。痊 愈 :患
者 全 身或 局部 的症 状 、体 征 消失 ,其 患骨 的窦 道完 全 闭合 或是 患骨 的创 面完 全 愈 合 ,其 原病 灶 处 无 死骨 残
西 医结 合疗 法 治 疗 本 病 2 6例 ,取 得 良好 疗 效 。现 将
结 果报 告如 下 。

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

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

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摘要] 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

联合应用西药、手术及中药治疗慢性骨髓炎,在接受治疗的20名慢性骨髓炎患者中,痊愈15人,好转4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为95%。

因此,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确切。

[关键词] 慢性骨髓炎;中西医结合;骨科疾病慢性骨髓炎是一种不易根治的骨科疾病,多是由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迁延不愈而导致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骨科金属固定物植入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接受这类手术后后的患者发生骨内感染的情况越来越多。

因此,我国慢性骨髓炎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计20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6人。

患者的年龄在1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岁。

从病变的部位上看,病变在股骨的患者8人,病变在胫骨的患者4人,病变在肱骨的患者6人,病变在尺骨或桡骨的患者2人。

从病因上看,由血源性感染引发此病的患者10人,由开放性创伤引发此病的患者7人,由其它组织感染引发此病的患者3人。

从病灶组织细菌培养的结果上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者9人,感染溶血性链球菌者5人,感染大肠杆菌者4人,感染绿脓杆菌者2人。

1.2此病的诊断标准①有患急性骨髓炎的病史或由外伤引发骨组织感染的病史。

②患处发生肿痛已持续1个月以上。

③患肢已出现增粗、增长、缩短或畸形,患处的肤色已经发生了改变,或是患肢的活动已经出现障碍。

④患骨表面上的窦道始终无法愈合,且窦道内经常产生脓液。

⑤x线的检查结果显示,患骨内发生病变的面积较广,患骨的髓腔已经变窄或消失,髓腔内有单个或多个散在的骨质破坏区或是由骨壳包围的骨空洞影,患骨内有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坏死骨组织或瘘管等。

2此病的治疗方法2.1西药及支持疗法:联合使用多种强有力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辛钠、头孢噻肟钠等)控制患者体内的炎症和感染,并为其静脉注射营养液合剂(内含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脂肪乳等)、血浆或白蛋白等高营养药物以补充其体内大量流失的营养物质。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40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实行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恢复良好;无一例患者出现皮瓣坏死情况,创口一期愈合占90.0%,二期愈合占7.5%,复发率占2.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骨髓炎具有控制感染、消除死腔、彻底清创、建立完整骨支架、固定与恢复皮肤软组织覆盖的显著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创伤性骨髓炎;中西医结合;抗生素中图分类号R2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8—0131—02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指由于医源性或外伤等原因造成的慢性骨髓炎症,而炎症是因细菌感染局部骨组织导致的[1]。

创伤性骨髓炎的病情较为复杂,临床上对此病治疗较为困难,且病情易复发;再加上软组织与合并骨的缺损,更难治疗。

临床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常用方法为分期手术,其总原则为先控制感染,然后消除创面,但修复骨缺损的治疗只能在骨髓炎治疗稳定的3~6个月后,此手术治疗方法所需时间较长,无形中延长了患者的病程,且行分期手术治疗费用较高,给患者带来一定经济负担[2]。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对40例创伤性骨髓炎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分析40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7~63岁,平均45.8岁。

病程18 d~2年。

患者入院治疗时,均发现有骨缺损、骨外露并出现窦道流脓情况,皮肤软组织也出现缺损,组织缺损面最小2 cm×1 cm,最大21 cm×10 cm。

患者骨缺损长度为1~12 cm,平均6 cm。

此外,进行医学影像检查后发现,5例患者骨髓腔消失,病骨骨端变粗,生长出大量新骨,骨皮质密度增高。

其他35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死骨,5例出现骨膜反应。

入院时,17例患者体温正常,所有患者体温在37.5 ℃~38.5 ℃,局部红肿8例。

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

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

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摘要】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

方法选择适当时机施行手术清除病灶,局部开放换药,西医抗生素、中药清热解毒扶正治疗。

结果疗效满意,复发率极低。

结论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有利于骨髓炎彻底愈合。

【关键词】骨髓炎;手术;中西医治疗由于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上升,骨折病员增多,内植材料广泛应用,加之病菌普的耐药性增强。

尽管现代医疗技术提高,骨髓炎仍有较高的发生率。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成为医疗界的难题,也是病员的特大不幸。

近5年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12例,获得满意效果。

避免了局部使用抗生素或静脉长期使用抗生素耐药或二重感染。

因此推广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是切实可行的。

应用情况如下:1 资料一般资料:本组共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12—68岁。

时间最短2年,最长42年;部位胫骨7例,跟骨2例,股骨1例,跟跗骨1例,双侧髂骨、股骨、一侧胫骨伴膝关节1例。

病因骨折手术后感染5例,无骨折、外伤感染3例,有局部裂伤2例,踝关节扭伤针灸感染2例。

2 治疗2.1 治疗原则:手术病灶清除,局部开放,中药换药,全身静脉抗生素、中药交替使用,中药扶正。

2.2 方法:术前纠正全身情况,局部取标本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

1周后实施手术将死骨取出后,病骨处凿成碟形。

创口开放,创面明胶海绵和生肌玉红膏纱条充填。

对于死骨较小,软组织炎症侵润面积不大,没有窦道或窦道较小的慢性骨髓炎,可手术摘除死骨。

稀碘伏或甲硝唑冲洗净炎性后缝合伤口。

术后3-5天取出充填物。

三黄液冲洗,出血者生肌玉红膏纱条填塞换药,无出血者,三黄液纱条引流,外涂生肌玉红膏换药。

使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2周后停用抗生素,中医清热解毒,神功内托散加减服用。

7-10天后根据再次取样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使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2周后停用抗生素,中医清热解毒药剂服用。

中西医交替使用。

同时中药扶正。

骨科创伤并发骨髓炎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骨科创伤并发骨髓炎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骨科创伤并发骨髓炎的中西医诊治进展摘要】慢性创伤后骨髓炎无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较困难,实验室、影像学及同位素检查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确诊需通过活检培养。

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病灶是有效治疗骨髓炎的前提条件;根据药敏培养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也是治疗的关键;局部应用抗生素可在病灶部位释放高浓度抗生素,全身毒性不良反应小,而合适的载体还能填补清创后的骨缺损,但易产生耐药而影响疗效,如果配合中医辨证施治往往受到奇效。

此外,皮肤软组织缺损需通过合适的皮瓣或肌皮瓣来修复。

该文就创伤后慢性骨髓炎诊断、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骨髓炎创伤中西医诊治进展【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294-02慢性骨髓炎大多是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导致病情发展的结果[1-2]。

如急性骨髓炎的致病毒力较低,或患者抵抗力较强,也可能起病伊始即为亚急性或慢性,并无明显急性期症状。

本病多发生在长管骨骨干,常见于股骨和胫骨。

在病变不活动阶段可以无症状,骨失去原有的形态,肢体增粗及变形,皮肤菲薄,色泽暗,有多处瘢痕,稍有破损即引起经久不愈的溃疡;或有窦道口;长期不愈合,窦道口肉芽组织突起,流出自味脓液,因肌肉的纤维化也可以产生关节挛缩。

急性感染发作时表现为疼痛,表面皮肤转为红、肿、热及压痛,有全身发冷、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2-3℃,可合并病理骨折或脱位。

X线片上死骨表现为完全孤立的骨片,没有骨小梁结构,骨质致密,边缘不规则,周围有空隙;CT片可显示出脓腔与小型死骨。

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治疗手段很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没有统一的方法[3-5]。

1.诊断慢性创伤后骨髓炎诊断需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

骨髓炎临床表现各异,典型症状有局部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等。

绝大多数患者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但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必要时可行同位素骨扫描。

诊断的金标准是通过活检取死骨进行组织学和微生物学检查[6]。

骨髓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一)

骨髓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一)

骨髓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一)【摘要】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病,是化脓性细菌感染涉及骨膜、骨质及骨髓的疾病。

中医对该病病名、特点及病因病机早有论述,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病理亦有详细阐述,分析探讨中西医对骨髓炎的诊疗特点,以便更好地全面认识该病。

【关键词】骨髓炎骨疽化脓性细菌感染中西医结合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髓腔、骨和骨膜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主要以感染、骨膜下脓肿、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反复的炎症刺激骨膜增殖、局部增大为特点。

1中医1.1病名古代文献把此病称为“疽”或“骨疽”,有时痈疽并提。

《内经》指出其特点是“骨腐肉枯”“内伤骨,为骨浊”,明代陈实功又称为多骨疽,以其疮内有死骨,死骨多是其特点,故“人以为多骨痈也”。

由于患病的部位不同,有较多的名称,如生于大腿外侧者,称附骨疽;生于大腿内侧者,称咬骨疽;只生在股胫部者,称股胫疽;只生在手足腿膊等处,溃破后出腐骨的多叫多骨疽。

本病特点为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1〕。

1.2病因病机《医宗金鉴》云:“痈疽原是火毒生。

”人体受到阳邪侵犯或脏腑结热,五志化火等,使人体循环不息的气血功能破坏,经络阻塞,而形成局部的气血凝滞,或蕴结于肌肉,或停留于筋骨,气血蕴结,不通则痛。

不能疏通,郁久化热愈盛,遂使血肉腐败,“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

”《疮疡经验全书·腐骨痈疽论》云:“夫贴骨痈者,即附骨痈也,皆附骨贴肉而生,字虽殊而病则一。

此病之发,盛暑身热,贼风入于骨节,与热相搏,复遇冷湿,或居劳太过,两足下水,或久卧湿地,身体虚弱而受寒邪,然风热伏结,壅遏附骨而成。

”其致病因素,概括起来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具体有:余毒流注,筋骨损伤,外感六淫,七情内伤,房室过度。

《外科正宗·腐骨疽论》曰:“夫附骨疽者,乃阴寒入骨之病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慢性骨髓炎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慢性骨髓炎临床观察

表 1 骨 折 愈 合 结 果 评 价
1 . 2 治疗方法
1 . 2 . 1 手 术 治 疗 所有 患者 入院后 均取 窦道深 部分 泌物 ,送 检细 菌培养 及
2 . 2 功 能 恢 复 结 果 评 价 优 1 4例 ,良 5例 , 可 3例 , 差 2例 , 优 良率 7 9 . 1 7 %( 见
度 相 差 <2 . 1 5 c m;
表2 功 能恢 复结果评 价
3 讨 论
3 . 1 关 于 手术 时机 的选 择
世 界最新 医学信息 文摘 2 0 1 4年第 1 4卷第 2 9 期

3 6 3
中西 医 结 合 ・
中西 医结合治疗外伤性慢 性骨髓炎 临床观 察
孟凡喜 , 柴 志勇
( 营 口开发 区中心 医院 骨外科 ,辽 宁 营 口 1 1 5 0 0 7)
摘要 : 目的 观察 中西医结合 治疗 外伤性慢性 骨髓 炎的临床 疗效。方法 对 2 4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采用病灶清除 ,植骨 , 外 固定 架固定 ,并结合 中药 内服治疗 。采 用 I l l i z a r o v方法应 用与研 究学会制定 的对慢 性骨髓 炎愈合及 功能恢 复的评 价 方法 进行评价 。结果 随访时 间 8— 4 7个月,平 均 2 7 . 7 8个 月。愈合情 况:优 1 6例 ,良 3例 ,可 3例 ,差 2例。功 能 恢 复 情 况 :优 1 4例 ,良 5例 ,可 3 例 ,差 2例 。结 论 中 西 医 结合 治 疗 外伤 性 慢 性 骨髓 炎是 有 效 的 治愈 率较 高 的 方 法 。 关键词 : 骨髓 炎 中药 内服 手 术 中 图 分 类 号 :R 6 8 4 文 献 标 识 码 :B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3 1 4 1 . 2 0 1 4 . 2 9 . 2 8 1 U 引 舌 外伤性 慢性 骨髓炎 是一 直 以来 是创伤 骨科 领域 的一个难 题 。现代 医学 的 治疗 主 要 是依 靠 联 合应 用 大 剂量 抗 生 素 的 内治 或 局 部 用药 ,配合 手 术清 创 引 流及 修 补 骨缺 损 等 措施 以促 进疾 病 的恢 复 。但此 病往 往容 易复 发 ,并且 缠绵 难 愈 。 我院自 2 0 0 9年 1 0月 至 2 0 1 3年 4月采 用 中西 医结 合 的方法 治疗 慢性 骨髓炎 2 4例 ,取 得 了较好 的疗 效 ,现报 告如下 : 日常生活 ⑤丧失 工作 能力 。 优 : 是指 能工作 , 无其 他 四项 ; 良 : 能: 作 , 有 其他 四项 中一 至 二项 ; 可 : 能工 作 , 有 其它 四项 中三至 四项 ; 差 : 不能 工作 。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慢性跟骨骨髓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慢性跟骨骨髓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表 2 两 组 治 疗 结 束 后 的各 项 血 液 指 标 情 况 对 比
创 伤性 慢 性跟 骨骨 髓炎 为 临床 较常见 疾 病 ,主要 由急性 化 脓性 骨 髓 炎迁 延 所致 , 病程 长 , 易复发, 对 患者 的生 活及 身 体健 康 造成 严 重影 响 。 因此 , 临床 采取 有效 措施 治疗该 病 的意义 重大 c l l 。 笔者 选取 5 O 例创 伤 性慢 性 跟 骨骨髓 炎 患者 ,分别 采 用常 规西 医 和 中西 医结 合治 疗, 旨在 为 临床制 定合 理治疗 方 案提供 科学 依据 , 现报 道如 下 。
内蒙古 中髓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曾 远 ( 广 东省 中山 市 中 医院 中 山 5 2 8 4 0 0 ) 摘 要: 目的 : 探 讨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创伤 性 慢性 跟 骨骨 髓 炎 的临床 效 果。方 法 : 选取 2 0 1 3 年5 月~ 2 0 1 6 年5 月我 院收 治 的5 0 例创 伤性 慢 性 跟 骨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一 般 资料 : 将5 0 例 创 伤性 慢性 跟骨 骨髓 炎 患者 , 按 随机 数字 表法 . 3 两 组拔 管时 间 、 V A S 疼 痛评 分对 比 : 观察 组拔 管 时间 ( 1 0 . 4 8  ̄ 2 . 9 ) d , 分 为对 照组 和 观察组 , 每组 2 5 例 。对 照组男 性 1 6 例、 女性 9 例, 年龄 2 V A S疼痛 评 分 ( 3 . 0 1  ̄ 1 . 2 2 ) 分 , 对 照组 拔 管 时 间 ( 1 6 . 2 3  ̄ 3 . 5 ) d , V A S疼 1 8 ~ 7 0岁 、 平 均 年龄 ( 5 8 . 5  ̄ 2 . 2 ) 岁, 病程 1 ~ 5年 、 平 均病 程 ( 3 . 1 ± 0 . 6 ) 年; 4 . 7 4  ̄ 1 . 8 6 ) 分, 观 察 组拔 管 时 间 、 V A S 疼 痛 评 分 均 低 于 对 照 观察 组 男性 l 5 例、 女性 l 0 例, 年龄 2 0 ~ 7 1 岁、 平 均年 龄 ( 5 9 . 2  ̄ 2 . 4 ) 岁, 痛评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创伤后慢性骨髓炎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创伤后慢性骨髓炎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创伤后慢性骨髓炎疗效分析慢性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病之一,常由急性骨髓炎转化而来,骨折感染所占比例也较大,闭合性骨折感染发生率为05~7%,开放性骨折约为27~43%[1],因其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缠绵难愈的特点,其治疗仍是骨科领域的难题。

现就我科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部位火器伤后慢性骨髓炎疗效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选择2000~2012年在我院就诊的手足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23例,年龄18~46岁,平均352岁,病史为6月~12年;全部病例均经X线检查诊断,合并有瘘道者26例。

12治疗方法:针对创面有脓肿可行手术切开引流,存在脓腔较大及死骨是彻底清除病灶坏死组织。

并根据脓液细菌培养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一般应用2~4周,同时口服抗生素4~8周;在此基础上配合中药外敷熏洗治疗,中药方剂组成:桑枝、黄芪、黄柏、野菊花、槐角、大青盐及艾叶、三七等。

用法:桑枝25g、黄芪25g、黄柏25g、野菊花25g、槐角25g、大青盐25g、艾叶30g、三七30g,加水完全浸泡中药后,浸泡2h,继续加水1倍左右,文火煎20min,取汁存渣,再次加水等量文火煎40min,两次药液混合后应用。

先熏,待药汁冷却至能耐受温度,将感染部位浸渍于药液中,或者用纱布浸药液反复外敷患处。

每次外用1h以上为宜,每天可根据创面情况增加外洗次数,一般3~5次。

每次洗完后,局部以浸有药汁的纱布覆盖,7d为一个疗程,休息2d后继续应用直至创面愈合。

[2-4]13总体疗效标准:显效:全身中毒症状消失,局部红肿、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骨折端或窦道停止流脓,血常规检查正常;有效:全身中毒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局部红肿、疼痛减轻,骨折端或窦道流脓减少,血常规检查4×109~12×109/L;无效:全身中毒症状减轻或无明显改善,局部红肿、疼痛无明显减轻,骨折端或窦道流脓未减少,血常规检查10×109/L以上。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的研究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受到重视。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既融合了中医的经络理论和针灸疗法,又借鉴了西医的先进技术和药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为目标。

本文将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的意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可以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骨科疾病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学认为,骨科疾病往往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通过调理经络、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和骨关节炎的缓解。

而西医则通过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手段,可以快速减轻疼痛和修复受损组织。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可以综合利用二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的方法1.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骨科疾病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用,以及针灸疗法。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并促进骨折愈合。

中药外用则可以通过贴敷或熏洗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患部,起到镇痛和消炎的作用。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经络,改善局部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骨科疾病的效果。

2. 西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骨科疾病主要包括非甾体消炎药、镇痛药和骨密度调节药物。

非甾体消炎药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镇痛药可用于缓解骨科疾病引起的疼痛症状;骨密度调节药物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等与骨科疾病相关的疾病。

3.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按摩、理疗和康复训练等。

按摩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理疗则通过热疗、电疗等手段,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和肌肉僵硬等症状;康复训练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强化肌肉力量,改善关节功能。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的研究进展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疾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例如,在骨折愈合方面,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并增加骨密度;在骨关节炎方面,中药内服和外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和炎症反应;在骨质疏松方面,研究发现中药可以调节骨代谢,提高骨密度。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慢性跟骨骨髓炎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慢性跟骨骨髓炎的临床观察
光 明 中 医 2018年 6月 第 33卷 第 11期 CJGMCM June 2018.Vol 33.11
·1625 ·
效 ;三七 可 发 挥 较 强 的 消肿 止 痛 、止 血 化 瘀 的 治 疗 功 效 。可 有效 保 护心 肌缺 血 ,增 加冠 脉 血 流 量 和 心 肌 耐 缺氧 ,同时 可对 血小板 聚 集发 挥抵 抗功 效 ,避 免形 成 血 栓 。DPN选 择 复方丹 参 滴 丸联 合 前 列 地 尔联 合 治 疗 , 可对 代谢 异 常进 行有 效 改 善 ,在 扩 张 血 管 的 同 时对 血 管 内皮功 能形 成保 护作 用 ,改善 微循 环 和神经 营养 ,促 使 受 到损 伤 的神 经快 速 修 复 和再 生 ,使 神 经传 导 速 度 显 著 提升 ,对 临床症 状 进行 改善 。
关键词:附骨疽;创伤性慢性跟骨骨髓炎;中西医结合疗法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8.11.044 文 章 编 号 :1003.8914(2018).11.1625-03
Clinical 0 bservation on Com 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 estern n edicine in the Treatm ent of Traum atic C hronic 0 steom yelitis of C alcaneus LIU Jiquan‘ LIU Yuping W ANG Yuhui LU Bo
57.58.
麦 伟 华 ,岳 瑞 文 ,魏 爱 生 ,等 .复 方 丹 参 滴 丸 对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 GDF一15水 平 的影 响 [J].内蒙 古 中 医 药 ,2017,36(12):2-3. 石 振 峰 ,李 蕾 ,王 珂 ,等 .复 方 丹 参 滴 丸 对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 早 期 周 围神 经 病 变 的 作 用 [J].糖 尿病 新 世 界 ,2017,20(8):174—176. 徐 黎 ,陈 秋 霞 .前 列 地 尔 对 老 年 2型 糖 尿 病 周 围 神 经 病 变 改 善 及 预 后 的 影 响 [J].中 国 老年 学 杂 志 ,2016,36(10):2386-2388. 安 小 勤 ,孙 俊 福 ,江 静 如 ,等 .甲 钴 胺 联 合 前 列 地 尔 治 疗 糖 尿 病 周 围神 经 病 变 的 疗 效 及 安 全 性 [J].实 用 临 床 医 药 杂 志 ,2016,20 (5):50-52,56. 俞 丹 璐 ,沈 秋 燕 ,周 强 ,等 .高 剂 量 甲钴 胺 与 前 列 地 尔 治 疗 糖 尿 病 周 围 神 经 病 变 的 疗 效 观 察 [J].浙 江 l临床 医 学 ,2017,19(5):

慢性创伤后骨髓炎诊治进展

慢性创伤后骨髓炎诊治进展

价值 的信 息 , 确 诊 需通 过 活 检 培 养 。彻 底 清 创 、 除 坏 死病 灶是 有 效 治 疗 骨髓 炎的 前提 条件 ; 据 药敏 但 清 根 培 养 试验 选 择敏 感抗 生素 也 是 治 疗 的 关键 ; 部 应 用 抗 生 素 可 在 病 灶部 位 释 放 高 浓 度 抗 生 素 , 全 身 毒 局 且
慢性骨髓 炎患者 3 ~7 为多病原感 染 , 2 0 以金黄 色葡萄球菌最 为常见 。根据药敏培养试验选择 敏感抗生 素也是有效治疗骨 髓炎 的关键 。在 过去 的几 十年 中, 随 着 抗 生 素 的 广泛 应 用 , 黄 色 葡 萄球 菌 , 其 是 耐 甲氧 西 金 尤 林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感 染 逐 年 增 加 。 K ee s 9 美 国 l n 等_ 对 v ] 院内感染调查发现 , 20 至 0 3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 染率高 达 6 .  ̄ 。传统抗 生素主要有 万古霉 素和庆 大霉素 , 44 o / 疗 效确切 , 价格便 宜 , 治疗骨 髓炎 的主要抗 菌药 , 是 但其 有 耳毒性 和肾毒性等不 良反应 , 在使用时需监测 肾功能口 。 目前研究较 多的新型抗生素有达托霉素 和利奈 唑胺 。达 托霉素是环脂肽类 抗生素 ,03年 经美 国食 品药 品监督 20 管理 局( D 批准应用于皮肤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 菌 F A) 血症 的治疗 , 其对革 兰阳性菌 如耐 甲氧西林金 黄色葡萄 球菌 、 万古 霉 素 金 黄色 葡 萄 球 菌 等较 敏 感 。H l m 耐 ot o 等_ 将达托霉素应用 于 2 j 5例足和踝部骨髓炎的治疗 , 剂 量 为 6 / g平均 治疗 3 mg k , 8天 , 发现其 中 1 6例显 效 , 8例 有 效 , 例 无 效 。但 其 疗 效 与 药物 剂 量 的 关 系还 需 进 一 步 1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骨科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骨科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骨科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磕磕碰碰、跌打损伤那可是常有的事儿。

就拿我邻居家的小王来说吧,他呀,是个热爱运动的小伙子。

有一回打篮球,不小心摔了个大跤,把脚给崴了,那叫一个惨!当时脚踝就肿得跟馒头似的,疼得他直咧嘴。

这就是典型的创伤骨科疾病。

创伤骨科疾病,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头疼。

它包括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等等,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还有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在处理这些创伤时,通常会依靠手术、固定、药物等手段。

比如说骨折了,西医会先进行精准的复位,然后用钢板、钢钉等进行固定,再配上消炎止痛、促进骨头愈合的药物。

这种方法直接、迅速,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一些紧急的问题。

但咱中医也有自己的一套绝活儿。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对于创伤骨科疾病,中医会运用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理身体,促进气血运行,加速伤势的恢复。

就拿中药来说吧,有很多经典的方剂专门用于治疗跌打损伤。

像活血化瘀的桃红四物汤,能够促进淤血的消散;还有续筋接骨的续断接骨汤,可以帮助骨头更快地愈合。

而外敷的中药,更是能直接作用于受伤的部位,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针灸推拿那就更神奇了。

通过刺激穴位,能够疏通经络,调节气血。

我曾经亲眼看到一位中医师傅给一位手腕受伤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那一根根小小的银针扎下去,患者原本疼痛难忍的表情渐渐舒缓了。

再说回我邻居小王,他受伤后先去了医院,西医给他做了详细的检查,确定了没有骨折,只是严重的软组织损伤。

医生给他开了消炎药和止痛药,还嘱咐他要好好休息,把脚抬高。

可是过了几天,肿胀还是没有明显消退,疼痛也依旧存在。

后来,小王经人介绍去看了中医。

中医给他开了几副活血化瘀的中药,还让他每天用中药泡洗受伤的脚,同时配合针灸和推拿。

没过多久,小王的脚就开始消肿了,疼痛也减轻了很多。

他高兴地跟我说:“这中西医结合治疗还真是管用!”在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骨科疾病的案例可不少。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摘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摘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摘慢性骨髓炎,祖国医学称之附骨疽,现代医学认为多由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经久不愈反复发作,以致骨质的破坏和增生并进,形成死骨、窦道和脓腔,属临床的常见病和疑难病之一。

临床从1984年3月至1986年10月收治了5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经两年以上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1性别及年龄: 50例中,男33例,女17例; 年龄最小13岁、最大57岁,其中20岁以下16例.20~29岁5例,30~39岁8例,40岁以上21例。

2病变部位: 胫骨16例,腓骨2例,股骨14例.股骨颈2例,髂骨3例,桡骨5例,尺骨4例,肱骨4例。

3病程: 最短3个月,最长28年,平均6.7年。

临床分类和治疗方法Ⅰ类: 素有骨髓炎病史,再次发作时,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流脓,伴全身发热畏寒,血沉增快,X线摄片提示有骨包壳和死骨形成,本组18例。

入院先拟中药清热解毒、化瘀透脓、内服骨髓炎Ⅰ号方,主药: 金银花、紫花地丁、赤芍、当归尾、穿山甲、路路通、生甘草,外贴青敷膏。

当病情稳定、病灶局限,一般3~5天后,行手术病灶清除,留引流管庆大霉素稀释液冲洗5~7天,术后改服中药四妙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Ⅱ类: 窦道久溃不愈,或溃多愈少,常排出死骨、患肢变形、增粗,皮色暗黑,隐痛不舒,X线摄片提示有死骨、窦道或脓腔,本组23例。

入院先手术消除病灶,髓腔内填氨苄青霉素,切口一期缝合,同时内服中药温阳通脉,扶正化瘀,骨髓Ⅱ号方,主药: 鹿角霜、草乌、白芥子、忍冬藤、乳香、没药、鸡血藤、炙黄芪、炙甘草。

Ⅲ类: 病灶常肿胀、疼痛,有时破溃后自愈,遇劳复发,X线摄片常提示长骨干骺端可见圆型低密度区,并有小片死骨,或骨干硬化、髓腔闭封,本组9例。

入院治疗如脓肿未破者,外敷回阳玉龙膏温经活血,解毒消肿,已破者外用拨毒生肌散祛腐生新,中药内服骨髓炎Ⅱ号方去草乌、乳香,加皂角刺、天花粉,同时口服灭滴灵。

陈xx,男,45岁。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外伤后慢性骨髓炎48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外伤后慢性骨髓炎48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外伤后慢性骨髓炎48例基金项目:本课题为张家口市2012年度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221010D)。

【关键词】外伤后慢性骨髓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导管介入治疗;疗效分析【中图分类号】R681.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88-02我院自1999年以来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后慢性骨髓炎,并导管介入局部供血动脉内注药的方法,共治疗48例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999年4月~2012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下肢外伤后慢性骨髓炎患者48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52岁,病史为6月~1年。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X线分型[1],分为硬化型8例(1667%)、蜂窝型8例(1667%)、死骨型27例(5625%)和纤维化型5例(1042%)。

12治疗方法: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应用抗生素,治疗采用改良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导管置于病变侧,股动脉造影,查找病变局部供血动脉,在局部供血动脉内注入抗生素。

留置导管1周,每日进行2次导管内给药,抗生素剂量按常规全身静脉用药计算。

同时应用中药熏洗外敷或浸泡患处[2-4]。

1周后拔管,拔管后按上述方法继续外用中药,并配合红外线热疗。

对于疗效不明显者,均行病灶清除手术治疗,术后局部抗生素液灌注,负压引流。

所有病例治疗时间为3~5周,平均32周。

13总体疗效标准:显效:全身中毒症状消失,局部红肿、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骨折端或窦道停止流脓,血常规检查正常;有效:全身中毒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局部红肿、疼痛减轻,骨折端或窦道流脓减少,血常规检查4×109~12×109/L;无效:全身中毒症状减轻或无明显改善,局部红肿、疼痛无明显减轻,骨折端或窦道流脓未减少,血常规检查10×109/L以上。

2结果21治疗后总体临床疗效分析:对于48例慢性骨髓炎患者介入并中药治疗后,显效30例(625%),有效13例(271%),无效5例(104%),总体有效率(896%)。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创伤后骨髓炎1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创伤后骨髓炎1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创伤后骨髓炎16例徐晨阳;武建楠;王桂敏【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6例患者采用清创、引流、及全身支持疗法的同时才采用中药内服、外用的治疗方法.结果16例患者治愈率达到(75%),总有效率达到100%.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创伤后骨髓炎疗效较好.【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2(021)006【总页数】1页(P991)【关键词】急性创伤后骨髓炎;中西医结合【作者】徐晨阳;武建楠;王桂敏【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平县中医院,河北滦平068250;河北省滦平县中医院,河北滦平068250;河北省滦平县中医院,河北滦平0682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2创伤后骨髓炎多发生于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

急性期的感染以髓腔内感染最为严重,可有高热、寒战等毒血症症状。

滦平县中医院院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此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07年4月至2010年7月在滦平县中医院住院的急性创伤后骨髓炎病例16例,西医诊断依据参考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外科学》[1]。

全部病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总数均升高,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6~35岁,平均9.6岁;发病1~3 d;因开放式骨折术后感染者12例,因骨折切开复位术后感染者4例;股骨6例,胫骨10例。

按CirnyMader[2]根据骨髓炎涉及的范围及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分类,其中骨髓性骨髓炎4例,感染主要限于内骨膜;浅表性骨髓炎12例感染局限于骨表面,没有需要处理的死腔,无局灶性骨髓炎及伴有骨周围的广泛软组织感染的病例。

骨折均稳定。

根据患者的生理状况进行分级。

患者机体的代谢状态和免疫状态正常,损伤部位血运良好,无其他合并症。

1.2 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彻底清创,可采用清除创口内异物,坏死组织及游离的骨碎片。

敞开创口引流,以免脓液流入骨髓腔。

骨髓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骨髓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骨髓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李盛华;宋江润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24)6
【摘要】骨髓炎是一种常见病,是化脓性细菌感染涉及骨膜分析、骨质及骨髓的疾病.中医对该病病名、特点及病因病机早有论述,现代医学对其病因病理亦有详细阐述,分析探讨中西医对骨髓炎的诊疗特点,以便更好地全面认识该病.
【总页数】2页(P778-779)
【作者】李盛华;宋江润
【作者单位】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69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慢性跟骨骨髓炎的临床观察 [J], 刘继权;刘玙平;王玉辉;卢博
2.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 [J], 王溪淳;杨雯琪;廖建平;王永建
3.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护理体会 [J], 李霞;仲崇华;高芳;时亚玲
4.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研究进展 [J], 李素那;钱丽旗;战大伟;郑彬丽;马建丽
5.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慢性跟骨骨髓炎的效果 [J], 李宏伟;李文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创伤并发骨髓炎的中西医诊治进展发表时间:2014-06-30T16:38:38.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5期供稿作者:李福勇[导读] 慢性骨髓炎大多是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导致病情发展的结果。

福勇(广西隆安县中医院 532799)【摘要】慢性创伤后骨髓炎无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较困难,实验室、影像学及同位素检查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确诊需通过活检培养。

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病灶是有效治疗骨髓炎的前提条件;根据药敏培养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也是治疗的关键;局部应用抗生素可在病灶部位释放高浓度抗生素,全身毒性不良反应小,而合适的载体还能填补清创后的骨缺损,但易产生耐药而影响疗效,如果配合中医辨证施治往往受到奇效。

此外,皮肤软组织缺损需通过合适的皮瓣或肌皮瓣来修复。

该文就创伤后慢性骨髓炎诊断、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骨髓炎创伤中西医诊治进展【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294-02慢性骨髓炎大多是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导致病情发展的结果[1-2]。

如急性骨髓炎的致病毒力较低,或患者抵抗力较强,也可能起病伊始即为亚急性或慢性,并无明显急性期症状。

本病多发生在长管骨骨干,常见于股骨和胫骨。

在病变不活动阶段可以无症状,骨失去原有的形态,肢体增粗及变形,皮肤菲薄,色泽暗,有多处瘢痕,稍有破损即引起经久不愈的溃疡;或有窦道口;长期不愈合,窦道口肉芽组织突起,流出自味脓液,因肌肉的纤维化也可以产生关节挛缩。

急性感染发作时表现为疼痛,表面皮肤转为红、肿、热及压痛,有全身发冷、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2-3℃,可合并病理骨折或脱位。

X线片上死骨表现为完全孤立的骨片,没有骨小梁结构,骨质致密,边缘不规则,周围有空隙;CT片可显示出脓腔与小型死骨。

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治疗手段很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没有统一的方法[3-5]。

1.诊断慢性创伤后骨髓炎诊断需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

骨髓炎临床表现各异,典型症状有局部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等。

绝大多数患者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但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必要时可行同位素骨扫描。

诊断的金标准是通过活检取死骨进行组织学和微生物学检查[6]。

X线平片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若出现骨质减少、虫蚀样改变及周围软组织肿胀,则强烈提示存在骨髓炎。

CT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广泛,不仅见于骨病变相邻的肌肉、肌间隙或皮下组织,还可累及远隔部位;脓肿样囊腔及骨膜下脓肿形成;软组织内出现气体、脂液平面和窦道等,这些均是骨髓炎的可靠征象。

2.治疗2.1彻底清创慢性骨髓炎治疗较困难,骨感染灶周围由硬化和相对缺血的骨质包绕,外面覆盖增厚的骨膜和瘢痕化的肌肉、皮下组织,抗生素很难到达局部,因此清除坏死病灶是有效治疗骨髓炎的前提条件。

慢性骨髓炎时正常与坏死组织分界很难判定、清创范围的确定尤为重要,过度清创会导致骨缺损、骨不连。

清创不足则易使感染复发。

Zalavras等发明了一种新的扩髓装置,由钻头和导管系统组成,可在扩髓的同时灌注和抽吸,不仅能最大程度地清除坏死组织,而且可降低由于髓内压增高引起的不良反应;将其应用于11例胫腓骨骨髓内感染病例,发现经处理后全部治愈。

2.2选择合适的抗生素[14-18]慢性骨髓炎患者32%-70%为多病原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

根据药敏培养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也是有效治疗骨髓炎的关键。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逐年增加。

目前研究较多的新型抗生素有达托霉素和利奈唑胺。

达托霉素是环脂肽类抗生素,2003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应用于皮肤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菌血症的治疗,其对革兰阳性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较敏感。

利奈唑胺属唑烷酮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杆菌敏感,口服吸收好。

利奈唑胺有可逆性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视神经及周围神经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建议使用超过4周时需检测血常规、视觉及神经功能[11]。

2.3中医辨证辅以治疗。

中医认为慢性骨髓炎多因患者体质虚弱,或疾病引致体虚,余毒残留体内,风寒湿邪乘虚窜犯筋骨,经脉被阻失活,以致血凝气滞; 或因外伤后导致局部经络损伤,气血运行受阻,则瘀滞不行,久瘀则生热,热盛肉腐则为脓,从而致病;更有肾精不足,阴寒之邪乘虚而袭,寒毒凝滞内郁,热而败骨。

据此发病机制临床将其分为热毒炽盛型、脾肾阳虚型和气阳两虚型: (1)热毒炽盛型: 主要表现为体温高(38.0℃以上),伴有窦道流黄色黏稠脓液,局部红肿明显,舌红苔黄,脉洪数等。

(2)脾肾阳虚型:体温多数正常,局部稍有红肿疼痛,可伴有畏寒乏力症状,舌淡苔薄,脉沉缓无力。

(3)气阳两虚型: 体温多在37.5℃左右,脓液清、稀而淡薄,局部肿痛且有轻微灼热感,舌红,脉细无力。

根据不同分型有针对性的辨证施药,对此三型分别施以清湿泻火、益肾补脾和益气养阴的方剂治疗:(1) 清湿泻火方: 用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或者用具解毒泻火功效的银花、泽泻、车前子、蒲公英、茯苓、川莲、黄柏等。

(2) 益肾补脾: 用人参健脾汤加减,或以患者情况给予具托里解毒之功效的黄芪、党参、白芍、金银花、川芎、牛膝、熟地、甘草等。

(3) 益气养阴: 用养荣丸、八珍汤或补肾益气汤加减。

同时,对于有窦道形成的患者可以使用中药油纱外敷,方如: 黄芩24g,黄连30g,黄柏18g,黄芪30g,虎杖9g,地榆15g,当归30g,麻油500g。

2.4皮肤软组织缺失修复[7-10]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后往往留有皮肤软组织缺损, 伤口难以闭合, 成为影响手术疗效的一大因素,常需采用软组织转移充填皮肤软组织缺失, 其方法有局部带血管蒂肌瓣转移、显微血管吻合的游离组织瓣转移等。

带血管的肌肉组织转移可增加血供, 从而改善局部生物环境, 这种血供增加有助于机体防御能力、抗生素转运及骨和软组织愈合, 因此常应用局部肌瓣转移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

3.小结慢性骨髓炎患者通常有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和以后反复发作的病史。

当患者处于病变不活动阶段时无明显症状,而当处于发作期时临床特征比较明显。

主要表现在:骨在炎症作用下失去原有形态,患肢显著增粗或变形,皮肤局部红肿伴有多处瘢痕;或皮肤上有经久不愈的窦道,瘘口有瘢痕肉芽组织和脓性渗出,用探针可经窦道直至骨骼。

炎症静止时,可无明显症状,瘘口可暂时封闭。

当患者身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导致骨髓炎急性感染发作,表面皮肤红、肿、热、痛及压痛,体温升高1℃~2℃。

已闭塞的瘘口可开放,排出脓液,偶尔有死骨排出。

由于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比较突出,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给予彻底的清创和冲洗、简单而稳妥的固定、减少手术时间及创伤、全身应用抗生素及有效预防创伤后骨髓炎发生,是治疗开放性骨折严重并发症的关键[12-13]。

慢性创伤后骨髓炎一旦发生,采用有效载体局部应用抗生素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通过合适的载体将抗生素释入局部不但可大大增加感染区抗生素浓度,还可避免全身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载体材料需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干扰骨再生、无毒性及抗生素可持续释放等优点,一般要求载体为多孔结构以便为成骨细胞的长入提供支架,同时需有可塑性以适合不同形状的骨缺损。

但目前已有的载体均存在不少缺点,例如PMMA生物相容性差、释放率低,CPC载入的抗生素少、为爆发式释放、释放时间过短,且PMMA和CPC在体内均不能降解,须二次手术取出,给患者增加了痛苦。

因此,可吸附抗生素或抗菌剂且有良好缓释性能、优良生物活性和成骨活性的新一代可吸收材料,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重要临床意义[19-20]。

祖国医学则认为,该病或因风寒湿邪乘虚侵入或因跌打损伤致患者发病,初期如治疗不当或不彻底,毒邪内陷,腐脓流注。

又因久溃耗气伤阴,机体正气不足,祛邪无力,使邪毒流连难尽,死骨与邪毒相搏,湿瘀互结。

因此,该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彻底清除病灶,消灭死腔,同时改善局部血供,以促进新骨形成及组织修复。

中医从整体出发,辩证施治,辅以活血去腐、生肌长骨之方,外治加以化瘀消肿。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长补短,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总之,中西医治疗本病方面各有所长,临床中应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分别对待,适时将中西医方法相结合应用能达到奇效。

参考文献[1]HarryB,Skinner.现代骨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2.[2]Brad Parsons M D,Elton Strauss M D,FAC S.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osteomyelitis[J]. Ame J Surg, 2004,188( Supply) : 57.[3]鲍磊,周雪锋,于庆才,等.应用庆大霉素缓释珠链治疗慢性骨髓炎[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7):1351-1352.[4]林顺英,陈智,陈爱,等.塞透派勒链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5,16(6):109-110.[5]阎作勤,张光健,刘成安,等.头孢呋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珠链的体内外释放[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0(9):152-155.[6]陶天遵.新编临床骨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81-782.[7]朱盛修,卢世壁,张伯勋,等.游离肌皮瓣转位或移植应用于创伤性慢性骨髓炎[J].中华外科杂志,1983(6):369-370.[8]贺长清,陈言汤,王福建,等.皮瓣肌皮瓣移植在修复重建外科中的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5,18(3):198-199.[9]刘雪涛,张成进,李忠,等.髂骨皮瓣移植修复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皮质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9):928.[10]刘兴炎,葛宝丰,甄平.采用带血管腓骨移植一期修复慢性骨髓炎大段骨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0,23(3):165.[11]Weber O,Graveus S,Henkel S,et al.Pelvic osseous infections:clinical outcome and surgical treatment[J].Z OrthopUnfal 2008,1: 146.[12]陈平泉,陈银星,王正安.关节镜治疗股骨下端慢性骨髓炎合并化脓性膝关节炎[J].中国骨伤,2006,19(5):303.[13]Stange I D,Bauwens K,Sehouli,et al.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nal 2 ysis of antibiotic for bone and joint infections[J].Lancet Infect Dis,2001.1: 175.[14]颜志坚,麦伟,李涛.96例骨髓炎病原菌调查及耐药菌分析[J].现代医院,2005,5(1):34.[15]廖新华,廖瑛.慢性骨髓炎的综合治疗[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2):1833-1834.[16]刘兴炎,葛宝丰,甄平,等.采用抗生素局部介入治疗慢性骨髓炎[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9):605-606.[17]Ohtsukah,Yokoyamak,Higashik,et al.Use of antibioticimpregnated bone cement nail to treat septic nonunion after opentibia fractures[J].J Tramma, 2002,52: 364.[18]Sudhakar G,Madanagopal,David Seligson,et al.Theantibiotic cement nail for infection after tibial nailing [J].Orthopedics,2004,27(7) : 709.[19]董晓俊,李跃京,张朝阳,等.拔罐疗法在治疗慢性骨髓炎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2006,14(4):26-27.[20]汪银峰,阮洪江,范存义.慢性创伤后骨髓炎诊治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8,29(3):10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