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导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中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民族理论的概念及作用民族理论是研究和解释民族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以民族学为基础,通过对多个层面的民族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以期理解民族与族群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进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民族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支持:民族理论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对象和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
2. 社会认同: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特点,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凝聚民族共识。
3. 解决矛盾:民族理论能够揭示民族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和谐与稳定。
4. 促进发展:民族理论可以为民族群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
二、民族政策的概念及分类民族政策是国家对于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促进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民族政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平等保护政策:即保护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2. 多元融合政策: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生发展,建设多民族共和国。
3. 文化保护政策:即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4. 经济扶持政策:即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5. 教育培养政策:即通过教育和培训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三、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践不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实践中的具体措施:1.中国:中国采取了多种民族政策,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各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
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共同风俗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俗、惯例,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
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
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中原:发源于中原地域、以黄河和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开创者。
公元前21世纪,XXX的儿子XXX突破由各部落首领选举共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史称夏朝。
由部落联盟向民族过渡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
在夏朝的基础上,商人、XXX相继建立了本族统洽的王朝:夏、商、XXX、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糊口模式,已具有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中原民族共同体。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是指自治机关既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又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机关。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心得体会(精选5篇)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心得体会(精选5篇)民族理论在学科发展中体现出的特点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发展性。
通过学习民族理论,谈谈个人心得体会。
关于民族理论与政策课心得体会怎么写?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大家!民族理论与政策课心得体会篇1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理论水平,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大家纷纷表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民族团结的表率,并畅谈党的民族政策好,学习上我都每堂课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发言。
在短短的培训时间里,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我的理论水平、知识素养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在学习内容安排上,此次培训可谓是精心谋划、精益求精。
不仅有提高思想和理论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知识》,更有提高工作能力的《犯罪心理学》,还有与我们工作密切相关的《人权法》等等,可以说教以致学,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各位教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给我们做了深入分析和讲解,让我们听到了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对民族宗教知识有了更详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我们的工作领域更加广阔,工作对象更加复杂,工作方式更加多样,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这些都对监狱民警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应变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这次培训就是帮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学习的大门,不仅在理论知识上获得了一笔财富,更强化了我们不断学习的意识,增强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
学习让人的思想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
作为一名年轻民警,不断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累经验是不可或缺的,对我今后的工作来说,无疑将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今后,我要在本职工作中不断磨练、自我加压,勤练、苦练,将组织的信任、领导的关心转化为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争取达到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要求,为推进监狱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研究民族关系、民族发展以及国家如何通过政策手段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还与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紧密相关。
以下是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一些试题及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 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A. 民族的起源和发展B.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C. 民族意识的形成D. 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答案:B2. 在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依据是()A. 民族平等原则B. 民族自决原则C. 民族融合原则D. 民族自治原则答案:A3. 下列哪项不属于民族政策的范畴?()A. 语言使用政策B. 文化保护政策C.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D. 经济优惠政策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民族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A. 保障民族平等B. 促进民族团结C.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答案:ABCD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研究内容涉及()A. 民族的起源和演变B.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C. 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D. 民族政策的法律基础答案:ABCD三、简答题1. 简述民族平等原则在民族政策中的重要性。
民族平等原则是民族政策的基石,它要求国家在法律面前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这一原则有助于消除民族歧视,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关键。
2.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包括:(1)在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自治机关由当地各民族人民选举产生,保障了民族的参与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3)自治机关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可以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法规和政策;(4)旨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四、论述题1. 论述如何通过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政策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制定和实施针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和发展潜力;其次,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投资和创业,以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居民收入;再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和公共服务,提高民族地区的对外联系和开放程度;最后,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当地居民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民族理论与政策
民族理论与政策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介绍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强调民族理论与政策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意义使学生掌握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运用民族理论与政策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1.3 教学内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定义、内涵和意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民族理论与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中的民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民族理论与政策解决问题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理解和观点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研究报告,检验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掌握程度第二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族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让学生掌握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内涵、目标和发展阶段2.2 教学内容民族的定义、特征和分类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内涵、目标和发展阶段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关系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关系,分享自己的观点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民族理论与政策关系的理解和观点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研究报告,检验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掌握程度第三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让学生掌握各个时期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3.2 教学内容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各个时期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案例分析法:分析各个时期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实践成果和经验教训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各个时期民族理论与政策特点和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观点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研究报告,检验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掌握程度第四章:民族理论与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民族理论与政策在解决现实民族问题中的作用和方法4.2 教学内容民族理论与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民族理论与政策在解决现实民族问题中的作用和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理论与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中的民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民族理论与政策解决问题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民族理论与政策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和观点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研究报告,检验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掌握程度第五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特点和意义让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5.2 教学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特点和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特点和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民族理论与政策解决问题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和观点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研究报告,检验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掌握程度第六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主要内容6.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发展等。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论文范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论文范文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的愿望,因此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篇一:《浅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它揭示了民族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民族理论的纲领和方法。
在学习民族理和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们具有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念。
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工作,略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学创新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以来就很重视民族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制定了许多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是每个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1 课程目标上,老师要做到知识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学生们在掌握了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让学生科学的认识我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根源,使同学们树立各民族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世界观,让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
培养他们热爱少数民族,热爱中华民族,使学生们形成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团结,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的正确民族意识。
作为党培养的优秀知识青年,我们应当处理好这些关系。
让学生们成为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知识点归纳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知识点归纳在考研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民族理论的相关知识,然后再探讨民族政策的内容和实施。
一、民族理论1. 民族概念:民族是指在地理、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的人群。
民族的形成有地理分布、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2. 民族特征: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包括血缘关系、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
这些特征是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3. 民族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包括包容、融合、共生以及矛盾和冲突。
维护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政策1. 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民族政策的核心原则,即各个民族在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民族平等既是符合人权和社会正义的要求,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础。
2. 民族自治:民族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
它既是多民族国家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自治依法行政,保障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权益和自主权。
3. 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是民族政策的核心任务。
加强民族交流与融合,促进民族和谐稳定,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
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关系1. 民族理论的基础:民族理论是指导民族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它对于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可以为民族政策的科学化提供理论支撑。
2. 民族政策的目标:民族政策旨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文化传承,加强民族团结与认同。
只有在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
3. 相互促进与落实: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民族政策是民族理论的具体化和落实,而民族理论则为民族政策提供指导和基础。
通过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归纳,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民族问题的本质和重要性,同时也能认识到民族政策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绪论一、中国民族概况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至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03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实践
中国的民族概况
中国民族构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拥有56个民族。汉 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 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 数民族。
民族分布特点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 布在边疆和山区,呈现 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民族发展历程
中国各民族在历史的长 河中共同发展,形成了 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结词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民族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探讨了民族如何产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过程。
详细描述
民族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因素等。在形成过程中,民族会逐渐形成 共同的文化、语言和地域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也会发生演变,包括文化融合、语言演变、社会变革等。
02
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民族理论的基石 。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 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 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 视。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路径与策略
加大扶贫力度
针对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加大扶贫投入, 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
加强教育公平
保障各民族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
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化 的发展与繁荣。
05
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未来发展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的界定 民族理论的学习方法与意义
一、民族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学科体系
1、民族理论的界定 2、民族理论的学习方法与意义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根底。
1、民族理论的创立、开展及其作用; 2、民族、民族问题的产生、开展的客观规律; 3、民族观的表现、作用及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三、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目的和方法
2、 学习方法 〔1〕要坚持用唯物的辩证的方法看问题,即我们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地、开展地、联系地看待问题。 〔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待问题。 〔3〕要坚持把纵向与横向比较结合起来研究问题。 〔4〕要坚持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思 考 题
什么是民族理论? 怎样理解民族理论是一门新兴而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第二编: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中国的民族概况; 2、中国的民族关系及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3、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三编: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少数民族经济建设政策; 3、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政策; 4、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5、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7、团结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的统一战线政策; 8、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政策; 9、新时期我们党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目标。
〔3〕与历史学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全过程,让人们了解社会的过去及开展;民族理论只对民族这一社会历史中的现象、范畴作研究。
〔4〕与民族史学 民族史学着重研究民族开展的全过程,是每个民族的历史,也就是追溯各个民族的起源、形成、开展和变异;民族理论只对规律进行研究。 同时,民族理论还与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法学、艺术、伦理学等学科有关系,并应用这些学科的许多优秀成果来研究民族的一般特点和普遍规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民族差别存在;
2、历史上遗留下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以及在经济利益的各种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 内容 性质 实质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 隔阂、歧视、仇恨和冲突 对抗性 阶级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摩擦、不满、纠纷和矛盾 非对抗性 不平衡与共同繁荣问题
2、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
3、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三、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二者的主从关系;
2、正确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
四、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
1、民族问题是前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总问题一部分。
4、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认清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2、认清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掌握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民族发展的类型和趋向
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
(1)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
(2)资本主义民族;
(3)社会主义民族。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形成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的缓慢性;
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于我国社会实际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的和谐与提升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只有深入理解和学习民族理论,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政策,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首先,学习民族理论可以加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
学习民族理论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发展需求,使不同民族之间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有助于打破彼此的陌生感与隔阂。
通过深入了解我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差异,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国家认同感,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学习民族理论有助于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发展需求,可以补齐民族发展的差距,促进民族共同繁荣。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各民族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环境,使各民族都能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与权益保障。
只有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才能够夯实国家的发展基础,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再次,学习民族理论有助于解决民族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中国具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学习民族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民族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有助于寻求解决之道。
同时,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民族政策,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与融合,减少民族矛盾与冲突,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最后,学习民族理论可以丰富我国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繁荣。
中国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体系,不同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语言、宗教、服饰、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民族理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可以推动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于我国社会实际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是指一群有共同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人们。
不同的民族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成为了人们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围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展开讨论。
民族理论是指对不同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特征进行研究的学说和观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提出了很多关于民族的理论,如社会认同理论、文化相对论和拉斐尔理论等。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民族的形成原因、民族认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提供了实证性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指导。
其中,社会认同理论认为,民族认同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个体通过与群体的联系来塑造和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而群体通过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规范来塑造和维持自身的共同认同。
文化相对论则认为,民族认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没有绝对的主观和客观标准。
拉斐尔理论则强调了民族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认为民族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民族政策是国家为了处理和管理多民族社会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在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等,民族政策被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存在差异,但都以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和发展为基本原则。
在国家层面上,民族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各民族的基本权益和人权,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和实施民族地区自治、双语教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等政策,以及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
然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民族政策需要在尊重个体权利和维护国家统一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其次,民族政策的执行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情况,不能一刀切或者简单搬植。
此外,民族政策还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实现经济繁荣和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承担单位:马列教研部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2月5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12月11日〕批准〔〕批准日期〔2022年12月11日〕(一)课程性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国家规定在民族地区及民族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及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我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1、基本理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理论性和政策性很强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课程理念。
2、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以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为线索,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为主线,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升“四个认同”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
(三)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后续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学,通过学生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掌握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分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民族和世界民族的基本状况。
(2)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
(3)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道路。
2、能力目标(1)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2)自觉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3)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民族观。
3、价值目标(1)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 副本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特点: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导向性、知识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内容:1、关于中国和世界民族及民族关系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民族和民族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原则、途径和方式的学说中国民族关系历史和现实的特点:1、从国家宏观决策讲,是党和政府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的前提2、从解决民族问题的技术层面讲,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3、从国民凝聚力的微观层面讲,是保证各民族成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基本条件民族政策: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即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政策民族政策分类:1纵向:总、基本、具体2、横向:政治平等、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3内容: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政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政策措施(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作出的具体的规定)马克思的书:论犹太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论波兰、论波兰问题、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摩尔根一书摘要、家庭-私有列宁的书:关于民族问题的批判意见、论民族自决权、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关于党在民族方面的当前任务斯大林的书: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论民族问题的提法、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目的:通过向各族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以及国情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方法:1、坚持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方法2、坚持辩证的看问题的方法3、坚持唯物的看问题的方法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大分散、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物产众多、资源丰富;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民族关系: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社会科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关注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认同和政策制定。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政策两个方面探讨民族问题,并对其重要性和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民族理论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通过分析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在理论层面,我们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出发,对民族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学术见解,从而深化对民族多样性的认识。
其次,民族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针对多民族社会中民族问题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相待、和谐合作和共同发展,确保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经济等差异性,力求实现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制定民族政策时,需要充分了解民族之间的特点和需求,依法治国,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权益。
在当今世界上,各国都面临着民族问题的挑战和困境。
全球化进程加速以及移民流动增加,带来了更多的民族交融和文化冲突。
因此,通过开展民族理论研究,加强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由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涵盖了56个不同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命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究和实施。
中国以“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旨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中国注重民族平等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
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民族地区发展规划、民族经济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等。
通过实施这些政策,中国为各民族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环境,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第一讲 绪论、第一章
中国最早的茶马互市
中俄互市贸易旅游区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会盟是指民族政权双方通过缔结合约的 方式来解决民族矛盾,处理民族关系。 会盟——对盟约双方的经济都起到积极 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以社会成员的身份相互交往,发生各 种关系,这些都不属于民族关系。只有为我们以民族成员 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交往和联系的关系才属 于民族关系。 在私有制社会中,历代统治者实质上都是实行民族剥削和 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间均无真正的平等可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废除了各民族内部原 有的私有制度与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制度,从根本上消灭 了产生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胡锦涛同志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 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 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范畴,是指 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思想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 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见在经济上是依存和 互补的关系,从总体上看,可以概括为战争与和 平的两种形态。 战争是私有制下结局民族矛盾的重要方式之 一,但战争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利于民族的发展, 最终遭受灾难的还是各民族人民,因此,通过和 平方式来解决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就成为 历史上各族人民经过选择而经常采取的处理民族 关系的一种主要方式。
绪论
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 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
从内容上看
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 的某一方面而作出的具体的规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章1.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⑴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⑵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⑶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⑷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3.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民族发展研究为重点,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中心,以民族现实发展研究为主要内容。
4.民族问题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5.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⑴.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⑵.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⑶.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第二章1.是谁最早把民族定义翻译介绍到中国?梁启超2.民族定义:⑴.斯大林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⑵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构成民族的六要素:①共同历史渊源。
②共同生产方式。
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
⑤共同风俗习惯。
⑥共同心理认同。
4.从民族自然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民族识别的重要性(意义):⑴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⑵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⑶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6.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和就近认同。
7.个人能够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其民族成分在其18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18周岁由本人决定,20周岁是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民族经济发展政策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创造优厚物质条件,才能从根本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加速发展各民族的经济,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民族理论政策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也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政策。
这是根据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和整个国家的情况采取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一、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少数民族由于遭受国内反动统治阶级、本民族剥削阶级、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的压迫,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束缚,使各民族都处于极度贫困和愚昧落后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成功地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解放,但是自身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同汉族地区发展比较起来,差距还很大。
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贫困面大,而且贫困程度最为严重。
从贫困面的分布看,列入“八七计划”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贫困县有257个,占43.4%。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地理环境封闭,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滞后,扶贫攻坚的难度较大。
以新疆为例,解放前,新疆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当时的新疆交通运输相当落后,没有一寸铁路,公路也特别少,没有农场和成规模的良田,工业企业几乎全是私营小作坊,新疆只有1 所大学,9 所中学,1355 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9.8%,全疆文盲率高达90% 以上,人口平均命不到30岁。
新中国成立 60年来,新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各族群众得实惠的时期,但是,由于自身发展基础薄弱,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制约,新疆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同汉族地区比较起来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2007 年全国人均GDP 为18934元,而新疆为16999 元,差距是1935元,再来看收入情况,2008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3元,收入比两年前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新疆落后全国平均水平至少两年,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新疆的落后更是明显,2.少数民族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少数民族经济在新疆整体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8 年,新疆总人口为2130.8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94.5 万人,占全疆人口的60.8%,没有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新疆经济难以持久地又好又快发展。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2008 年棉花总产量达301.55 万吨,棉花总产、单产和人均占有量均位居我国首位,原油产量2722万吨,成为国家第二大原油产区,天然气产量达到24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
特别是伊犁河谷、塔额平原、焉耆盆地三大奶源基地建设离不开少数民族群众的养殖技术,积极发展巴旦木、苹果、香梨、红枣、葡萄、哈密瓜等特色树种。
我国的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经济不行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草原、森林、水利资源等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占绝对优势,煤、石油等储量也丰富。
这既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也是加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2.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有2100多公里陆地边境线,这里大都是少数民族居住区。
要巩固国防,把边防建设成为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需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以新疆为例: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公里,自东向西然后再向南,哈萨克族聚居的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以及伊犁河谷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与蒙古国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相邻,南疆三地州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五国接壤,边境线长2335 公里,要巩固国防,把边防建设成为钢铁长城,需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把边疆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起来,搞好民族关系,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少数民族经济的的重要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民族问题的重要性等,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
二、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既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又是中国的根本利益。
1.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2.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国家的根本利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中国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体现。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特别需要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特别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中国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
中国有几十种民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比汉族居住的地方面积要宽,那里蕴藏的各种物质财富多得很。
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是不行的。
”[1]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需要少数民族群众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假设没有少数民族的热情支持和参与,假设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毫无可能的。
就像周恩来同志讲的:“我们不能设想,只有汉族地区工业高度发展,让西藏长期落后下去,让维吾尔族长期落后下去,让内蒙牧区长期落后下去,这样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要所有的兄弟民族地方,区域自治地方,都现代化。
”[2]另外,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跟汉族地区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
为此,国家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扶持与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这不仅有利于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状况,而且还有利于完善中国的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缩小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改变内地和边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走科学发展之路。
加快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一。
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2003年3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系统总结50多年民族工作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这是我们党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一大创新。
2005年5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两个共同”的主题又作了深刻的阐述。
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
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及其辨证关系。
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保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
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
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
”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做好民族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要把经济搞上去。
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经济工作放在民族工作的首位,把发展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作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1.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①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尝试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帮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新中国成立前夕,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民族工作会议)②、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类法规明确规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规定。
1954年地宪法,1982年宪法,以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③、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内容决定必须帮助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1)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于改革开放的认识:开始于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同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1988年4月13日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
1990年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
1992年1月至2月,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珠海、上海各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
即"南巡讲话"。
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中国改变了过去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2)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