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性气体的危害与防护

合集下载

讲稿5窒息性气体课件

讲稿5窒息性气体课件

配合专业人员进行事故调查
配合专业人员对事故进行调查,查找 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类 似事故再次发生。
2023
PART 04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症状与 治疗
REPORTING
中毒症状
呼吸困难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典型 症状是呼吸困难,患者 可能感到窒息、气喘或
呼吸急促。
头晕乏力
中毒后,患者可能会出 现头晕、乏力、眩晕或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其他来源
其他来源包括实验室、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场所,这些场所可能产生各种 窒息性气体,如氢气、氯气等,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人类活动如燃烧煤炭、木材等也可能产生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023
PART 03
窒息性气体的预防与控制
REPORTING
硫化氢(H₂S)
硫化氢是一种有臭鸡蛋气 味的气体,主要来源于下 水道、垃圾填埋场等。
氯气(Cl₂)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 激性气味的气体,主要来 源于工业生产过程。
窒息性气体的危害
急性中毒
致癌性
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窒息性气体可 能导致急性中毒,出现头痛、恶心、 呕吐、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 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建立应急处理程序
制定窒息性气体泄漏等紧急情 况的应急处理程序,确保员工
能够迅速、正确地应对。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
一旦发生窒息性气体泄漏,立即启动 应急预案,组织员工迅速撤离现场。
佩戴防护装备
在撤离过程中,务必佩戴个人防护装 备,如防毒面具、化学防护眼镜等。
报警并通知相关部门

窒息性气体

窒息性气体

(一)窒息性气体分类窒息性气体中毒是最常见的急性中毒。

据全国职业病发病统计资料,窒息性气体中毒高居急性中毒之首,由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急性职业中毒总死亡数的65%。

根据这些窒息性气体毒作用的不同,可将其大致分为三类。

1.单纯窒息性气体属于这一类的常见窒息性气体有:氮气、甲烷、乙烷、丙烷、乙烯、丙烯、二氧化碳、水蒸气及氩、氖等惰性气体。

这类气体本身的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若在空气中大量存在可使吸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导致机体缺氧。

正常情况下,空气中氧含量约为20.96%,若氧含量小于16%,即可造成呼吸困难;氧含量小于10%,则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2.血液窒息性气体常见的有: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苯的硝基或氨基化合物蒸气等。

血液窒息性气体的毒性在于它们能明显降低血红蛋白对氧气的化学结合能力,从而造成组织供氧障碍。

3.细胞窒息性气体常见的是氰化氢和硫化氢。

这类毒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内的呼吸酶,阻碍细胞对氧的利用,故此类毒物也称细胞窒息性毒物。

(二)窒息性气体的毒性作用窒息性气体的主要毒性在于它们可在体内造成细胞及组织缺氧。

而缺氧引发的最严重的恶果即是脑水肿,严重者导致伤员死亡。

(三)窒息性气体中毒症状1.缺氧表现缺氧是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共同致病环节,故缺氧症状是各种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共有表现。

轻度缺氧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力障碍、头痛、头晕、乏力;缺氧较重时可有耳鸣、呕吐、嗜睡、烦躁、惊厥或抽搐,甚至昏迷。

但上述症状往往被不同窒息性气体的独特毒性所干扰或掩盖,故并非不同窒息性气体引起的相近程度的缺氧都有相同的临床表现。

及时地治疗处理,使脑缺氧尽早改善,常可避免发生严重的脑水肿。

2.急性颅压升高表现(1)头痛。

是早期的主要症状,为全头痛,前额尤甚,程度甚剧,任何可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如咳嗽、喷嚏、排便,甚至突然转头均可使头痛明显加重。

(2)呕吐。

是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症状,主要因延髓的呕吐中枢受压所致,但窒息性气体中毒所致脑水肿以细胞内水肿为主。

有毒有害气体危害防护措施

有毒有害气体危害防护措施

有毒有害气体危害防护措施常见有毒有害气体按其毒害性质不同,可分为:①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它是化学工业常遇到的有毒气体。

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②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

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1.刺激性气体的危害与预防许多工业生产过程都存在刺激性气体,如电焊、电镀、冶炼、化工、石油等行业。

这些气体多具有腐蚀性,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可造成急性中毒。

刺激性气体对机体的毒作用的共同特点,是对眼、呼吸道粘膜及皮肤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

一般以局部损害为主,但也可引起全身反应。

“三酸”蒸气既可刺激呼吸道粘膜,也可引起皮肤烧伤;长期接触低浓度酸雾,还可刺激牙齿,引起牙齿酸蚀症。

氯、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水溶性大,遇到湿润部位即易引起损害作用。

如吸入这些气体后,在上呼吸道粘膜溶解,直接刺激粘膜,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增加,产生化学性炎症反应,出现流涕、喉痒、呛咳等症状。

氮氧化物、光气等水溶性小,它们通过上呼吸道粘膜时,很少引起水解作用,故粘膜刺激作用轻微;但可继续深入支气管和肺泡,逐渐与粘膜上的水分起作用,对肺组织产生较强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严重时出现肺水肿。

刺激性气体的预防重点,是杜绝意外事故,防止跑、冒、滴、漏,并作好废气回收及综合利用。

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机械化和管道化采用自动控制技术,自动调节以维持正常操作条件,防止事故发生;提高设备的密闭性,防止金属设备腐蚀破裂;根据生产工艺特点选用合适的通风方法。

加强个人防护,大量接触酸、碱等腐蚀性液体毒物时,应穿戴耐腐蚀的防护用具,如聚氯乙烯、橡皮制品、橡皮手套、防护眼镜、防护胶鞋等;戴防毒口罩或防护面具;涂皮肤防护油膏。

加强健康监护,做好岗前及定期体检,发现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肤病或皮肤暴露部位有湿疹等疾患、眼及鼻、咽喉、气管等呼吸道慢性疾患、肺结核(包括稳定期)以及心脏病患者,不应做接触刺激性气体的工作。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要点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要点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要点
窒息性气体毒性大,对职工的健康危害大,中毒死亡率高,因此,做好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预防的主要措施是:
A.减少窒息性气体产生的来源。

应改革生产工艺,尽量以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能产生窒息性气体的物质。

如电镀、应尽可能采用无氰电镀新工艺;鞣革液配方,应尽可能减少硫化钠的用量等等。

B.密闭、通风,消除窒息性气体。

凡能产生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气体的工序,均应严加密闭或安装局部抽出式通风。

C.严格遵守安全操作制度。

氰化物的保管、使用和运输,应有专人负责,容器应有明显的标记、加盖,严格请领制度。

在对下水道清理前、矿井爆破后,以及用氰化物熏仓库之后,均应充分通风,经测定浓度确认安全后方可进入作业区。

D.加强个人防护。

进入危险作业区的职工,必须佩戴好防毒面具和安全带。

有条件的单位,应设一氧化碳、氰化物的自动报警仪,防止发生意外。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应急与救护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应急与救护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应急与救护窒息性气体过量吸人可造成机体以缺氧为主要环节的疾病状态,称之为窒息性气体中毒。

(一)窒息性气体分类窒息性气体中毒是最常见的急性中毒。

据全国职业病发病统计资料,窒息性气体中毒高居急性中毒之首,由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急性职业中毒总死亡数的65%。

根据这些窒息性气体毒作用的不同,可将其大致分为三类。

1.单纯窒息性气体属于这一类的常见窒息性气体有:氮气、甲烷、乙烷、丙烷、乙烯、丙烯、二氧化碳、水蒸气及氩、氖等惰性气体。

这类气体本身的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若在空气中大量存在可使吸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导致机体缺氧。

正常情况下,空气中氧含量约为20.96%,若氧含量小于16%,即可造成呼吸困难;氧含量小于10%,则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2.血液窒息性气体常见的有: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苯的硝基或氨基化合物蒸气等。

血液窒息性气体的毒性在于它们能明显降低血红蛋白对氧气的化学结合能力,从而造成组织供氧障碍。

3.细胞窒息性气体常见的是氰化氢和硫化氢。

这类毒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内的呼吸酶,阻碍细胞对氧的利用,故此类毒物也称细胞窒息性毒物。

(二)窒息性气体的毒性作用窒息性气体的主要毒性在于它们可在体内造成细胞及组织缺氧。

而缺氧引发的最严重的恶果即是脑水肿,严重者导致伤员死亡。

(三)窒息性气体中毒症状1.缺氧表现缺氧是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共同致病环节,故缺氧症状是各种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共有表现。

轻度缺氧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力障碍、头痛、头晕、乏力;缺氧较重时可有耳鸣、呕吐、嗜睡、烦躁、惊厥或抽搐,甚至昏迷。

但上述症状往往被不同窒息性气体的独特毒性所干扰或掩盖,故并非不同窒息性气体引起的相近程度的缺氧都有相同的临床表现。

及时地治疗处理,使脑缺氧尽早改善,常可避免发生严重的脑水肿。

2.急性颅压升高表现(1)头痛。

是早期的主要症状,为全头痛,前额尤甚,程度甚剧,任何可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如咳嗽、喷嚏、排便,甚至突然转头均可使头痛明显加重。

窒息性气体的危害与防护

窒息性气体的危害与防护
窒息性气体的危害与防护
窒息性气体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有害气气和惰性气体)和化学性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两大类。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本身无毒或毒性甚微,但当环境中该气体含量增多致空气中氧含量相对减少,可引起该环境中的人因缺氧而窒息,化学性窒息性气体进入人体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影响了血红蛋白的携氧与氧的解离,并抑制组织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影响氧在组织内的传递、代谢发生障碍,导致细胞缺氧,引起所谓“内窒息”。

窒息性气体()——【职业卫生学】

窒息性气体()——【职业卫生学】
• 含碳物质的不完全燃烧 • 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钢、炼铁 • 机械工业的锻造、铸造 • 各种锅炉,加热窑炉、焙烧等 • 家庭用煤炉、燃气热水器 • 汽车发动机尾气 • 化工工业 • 燃气制取
CO泄漏的燃气锅炉
19
毒理和毒性
• 吸收:呼吸道
• 分布:80%~90%与Hb (原卟啉IX的Fe2+)结合 HbCO
3
职业发病
• 最常见的急性中毒 • 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急性中毒总死亡人数的65%。
4
窒息性气体中毒 (asphyxiating gases poisoning)
• 是指由于吸入窒息性气体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 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引起的一 系列中毒表现 • 以神经系统症状最为突出 • 通常发生于局限空间作业场所 • 可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累积
• 不妨碍氧进入肺部,但吸入后,可对血液或组织产 生特殊化学作用,使血液对氧的运输、释放或组织 利用氧的机制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 气体。 • 特点:供氧充足 • 可分成两类 • 血液窒息性气体:CO • 细胞窒息性气体:HCN、H2S等
8
血液窒息性气体
• 这类气体可阻碍 Hb与氧结合,或影响 Hb 向组织 释放氧,影响血液氧的运输,从而导致机体缺氧 窒息。 • 常见的有:CO、NO、苯胺、苯的氨基、硝基化 合物蒸汽等。 • 也称细胞外窒息。

10%~15%与含铁的肌红蛋白结合
• 排泄:以原形态从呼气排出,常压下半衰期 320 min
• 毒性:人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 为 600mg/m3/10min,

5000ppm/5min,或 240mg/m3/3h
• 吸入最低致死剂量:5726 mg/m3/5min

窒息性气体中毒护理PPT课件

窒息性气体中毒护理PPT课件

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员工对窒 息性气体中毒 的防范意识
定期检查设备
01 定期检查通风设备,
确保其正常运行
03 定期检查防护设备,
确保其完好无损
02 定期检查气体检测设
备,确保其准确无误
04 定期检查报警设备,
确保其灵敏有效
05 定期检查消防设备,
确保其可用可靠
4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死亡的现象。
3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症 状包括:头晕、头痛、 恶心、呕吐、呼吸困
难、昏迷等。
2
窒息性气体包括: 一氧化碳、硫化氢、
氨气、氯气等。
4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 防措施包括:加强通 风、佩戴防护设备、 避免长时间接触高浓
度窒息性气体等。
常见窒息性气体
● 一氧化碳 ● 硫化氢 ● 氨气 ● 氯气 ● 氰化物 ● 氮气 ● 甲烷 ●苯 ● 光气 ● 氟化氢 ● 砷化氢
保持患者呼 吸畅通,必 要时进行人 工呼吸
04
监测生命体 征,如呼吸、 心跳、血压 等
05
及时拨打 120急救电 话,寻求专 业医疗救助
医院治疗
紧急处理:迅速脱离中毒环 境,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治疗:根据病情,给予 高流量吸氧或高压氧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解毒剂、抗 炎药、镇静剂等药物进行治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 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
1
案例一:某工厂 工人在密闭空间 作业时,因吸入 过量硫化氢气体
导致中毒。
3
案例三:某实验 室研究人员在实 验过程中,因操 作不当导致氯气
泄漏中毒。
2
案例二:某家庭 主妇在厨房烹饪 时,因燃气泄漏 导致一氧化碳中

《窒息性气体中毒》课件

《窒息性气体中毒》课件

1 一氧化碳 (CO)
无色无味,会导致窒息和中毒,主要源自燃 烧器具、汽车尾气和煤气。
2 氮气 (N2)
无色无味,可占据空气中的大部气味,高浓度可导致呼吸 困难和致命的肺水肿。
4 苯 (C6H6)
无色液体,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高浓度可 导致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害。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症状和体征
1
症状
呼吸困难、头晕、视觉模糊、恶心、呕吐、乏力、意识丧失等。
2
体征
皮肤苍白发绀、嗜睡、心跳加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或下降等。
3
严重症状
窒息、心脏停跳、昏迷、呼吸衰竭等紧急情况。
急救措施和处理窒息性气体中毒的方法
急救措施
1. 迅速将受害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 2. 打开受害者的呼吸道,保证通畅。 3. 进行心肺复苏(如有需要)。 4.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穿着防护服装
根据环境要求,佩戴适当的防护 服装,以降低暴露风险。
总结和重点提醒
• 窒息性气体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中毒情况,可能导致窒息和死亡。 • 了解常见窒息性气体的性质、毒性和危害性。 • 注意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症状和体征,及时采取急救和处理措施。 • 预防是最重要的,应遵循正确的应对策略和安全措施。
处理方法
1. 排除中毒源头,停止接触有毒气体。 2. 保持休息,避免过度活动。 3. 密切监测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4. 遵循医生和急救人员的指导。
预防措施和常见应对策略
戴着气体面罩
良好的通风系统
在有可能暴露于有毒气体环境时, 佩戴有效的气体面罩以保护呼吸 系统。
确保居住和工作场所有良好的通 风系统,及时排除有毒气体。
各种窒息性气体的毒性和危害性
一氧化碳 (CO)

窒息性气体

窒息性气体

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一) 缺氧表现:是各种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共 缺氧表现:
有表现。 1、轻度缺氧 轻度缺氧: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 轻度缺氧 定向力障碍、头痛、头晕、乏力。 2、较重缺氧 较重缺氧:耳鸣、呕吐、嗜睡、烦躁、 较重缺氧 惊厥或抽搐,甚至昏迷。 上述症状往往为不同窒息性气体的独特毒 性所干扰或掩盖。
(1)脑血管因缺氧反射性扩张,引起血流淤 滞导致脑水肿。 (2)缺氧引起的细胞内水钠大量潴留,形成 广泛的细胞内水肿。 (3)缺氧性损伤亦使血管内皮通透异常,使 血管内液体渗入细胞外间隙,造成脑细胞间隙 水肿。 (4)脑血管内皮细胞还可因为缺氧性损伤而 发生肿胀,造成局部血管狭窄或堵塞。 以上变化会进一步减少脑组织的血液灌流, 加重脑缺氧。
3、慢性CO中毒: 、慢性 中毒: 中毒 长期反复接触低浓度的CO可引 起类神经症状和对心血管系统有不 良影响。
(五)治疗与处理:重点在纠正脑缺氧。 治疗与处理:重点在纠正脑缺氧。
五、处理原则:要尽快给予解毒、 处理原则 要尽快给予解毒、
给氧等治疗
1、阻止毒物继续吸收:转移病人脱离现场, 阻止毒物继续吸收 清洗污染皮肤,除去已经污染的衣物。 2、解毒措施:针对不同的窒息性气体,采取 、解毒措施: 不同的解毒方法。 3、氧疗法:应及早实施抗缺氧特别是抗脑缺 、氧疗法: 氧措施。应在中毒后迅速给予高浓度氧。 有条件还可使用高压氧治疗。 改善脑组织灌流: 4、改善脑组织灌流: 维持充足的脑灌注压,改善微循环状况, 缺氧性损伤的细胞干预措施,可用抗氧化 剂,钙通道阻滞剂进行干预。
硫化氢急性中毒分级与处理原则: 硫化氢急性中毒分级与处理原则:
分级 刺激反应 轻度中毒 诊断标准 眼、鼻、咽喉部等刺激症状。 处理原则 从事原工作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窒息性气体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窒息性气体

⑵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神经精神后发症) : 指 少数急性CO中毒意识障碍恢复后,经2~60天的“假 愈期”,又出现严重的神经精神和意识障碍症状。 a)精神及意识障碍呈痴呆状态,谵妄状态或去大脑 皮层状态; b)锥体外系神经障碍出现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表现; c)锥体系神经损害(如偏瘫、病理反射阳性或小便失 禁等); d)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如失语、失明等,或出 现继发性癫痫。 头部CT检查可发现脑部有病理性密度减低区;脑 电图检查可发现中度及高度异常。 约10%患者发生此病,部分经治疗后恢复,有些留 下严重后遗症。 危险因素:
⑶后遗症:精神异常症状、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损 害、颅神经和脊神经损害。
⑷慢性影响:是否可引起慢性中毒尚有争论。神 经衰弱症候群、心血管系统症状和体征。
7.实验室检查:
①血中HbCO测定,是重要依据和特异性指 标。HbCO如果高于10%,可提示有较高浓度 一氧化碳接触史,对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参 考意义。血中碳氧血红蛋白于脱离接触环境后 可较快地降低,并与临床表现程度有时可不平 行 ,8小时以上测定的结果无临床意义。
⑶接触反应 出现头痛、头昏、心悸、恶心等症状,吸人新鲜 空气后症状可消失。
⑷诊断及分级标准
4.1 轻度中毒 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表现者:
a)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 b)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者。 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
4.2 中度中毒 除有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 为浅至中度昏迷,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 者。 血液HbCO浓度可高于30%。
d)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如失语、失明等,或出 现继发性癫痫。
头部CT检查可发现脑部有病理性密度减低区;脑 电图检查可发现中度及高度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窒息性气体的危害与防护
窒息性气体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有害气体。

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性窒息性气体(甲烷、二氧化碳、氮气和惰性气体)和化学性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两大类。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本身无毒或毒性甚微,但当环境中该气体含量增多致空气中氧含量相对减少,可引起该环境中的人因缺氧而窒息,化学性窒息性气体进入人体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影响了血红蛋白的携氧与氧的解离,并抑制组织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影响氧在组织内的传递、代谢发生障碍,导致细胞缺氧,引起所谓“内窒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