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合集下载

真菌性腹膜炎的诊治及护理

真菌性腹膜炎的诊治及护理

真菌性腹膜炎的诊治及护理一、诊断1.临床表现:真菌性腹膜炎的症状常常非特异性,常见的表现有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等。

但这些症状也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很难准确诊断。

2.实验室检查:通过在腹腔积液中检测真菌标志物,如(1→3)-β-D-葡聚糖,可帮助确认诊断。

此外,还可以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帮助确定真菌的种类。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或MRI检查可以帮助鉴别真菌性腹膜炎与其他腹膜疾病的区别,如阑尾炎、胆囊炎等。

二、治疗1.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腹膜炎的治疗原则是给予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根据真菌的种类和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卡泊芬净等。

2.推荐联合治疗:真菌性腹膜炎常常与细菌感染同时存在,因此推荐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联合治疗,以防止细菌感染的发生和进一步恶化。

3.外科干预:对于严重的真菌性腹膜炎,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腹腔中的真菌和感染灶,减轻病情并改善预后。

三、护理1.病室环境的控制:对于真菌感染的患者,应保持病室内干燥、通风良好,并定期进行消毒。

2.血管通路护理:减少血管通路的使用次数和时间,定期更换输液管和袋,并保持通路通畅,预防血源性感染的发生。

3.个人护理: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服,定期更换床单和毛巾,预防真菌的感染和传播。

4.营养支持:加强营养支持,增加蛋白质摄入,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5.监测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6.心理支持:真菌性腹膜炎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帮助其积极面对疾病。

总之,真菌性腹膜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医护人员综合运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在治疗过程中,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外科干预,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心理支持,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真菌性腹膜炎的诊治及护理

真菌性腹膜炎的诊治及护理

提供心理支持:为患者 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 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归 属感
01
03
02
减轻焦虑情绪:通过沟 通和陪伴,帮助患者减 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04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 保持联系,增进人际关 系,提高生活质量
谢谢
1
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2
针对病因, 选择合适的 抗真菌药物
3
联合用药, 提高疗效
4
控制感染, 预防并发症
5
加强护理, 提高患者生
活质量
真菌性腹膜炎的 护理
饮食护理
饮食原则:高 热量、高蛋白、 高维生素、易 消化
食物选择:瘦 肉、鱼、豆腐、 蔬菜、水果等
避免刺激性食 物:辛辣、油 腻、生冷等
饮食方式:少 食多餐,避免 暴饮暴食
影像学检查:腹部CT、B 超等
病原学检查:腹水培养、 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诊断依据: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 查和病原学检查结果,排除其他疾病,确诊为真菌 性腹膜炎。
真菌性腹膜炎的 治疗
药物治疗
F
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疼痛,如非甾体抗炎药等
E
营养支持:补充营养,提高患者抵抗力
D
免疫调节剂:提高机体免疫力,如胸腺肽等
诊断方法
A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病 史、症状、体征等
B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腹部 情况,如腹胀、压痛等
C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 化指标、腹水检查等
D
影像学检查:X光、CT、 MRI等
E
腹腔镜检查:直接观察腹 腔内情况,进行活检等
确诊标准
临床表现:腹痛、腹胀、 发热、恶心、呕吐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 化指标、腹水检查等

腹膜炎诊断标准

腹膜炎诊断标准

腹膜炎诊断标准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临床上既有特异性又有非特异性表现,因此对其诊断需要严谨的标准。

腹膜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下面将详细介绍腹膜炎的诊断标准。

一、病史。

患者的病史是诊断腹膜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腹痛的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放射情况,以及伴随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等。

特别要询问有无腹部外伤史、手术史、消化道疾病史等,这些信息对腹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腹膜炎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面色、精神状态等,然后进行腹部检查。

在腹部检查中,应注意观察腹部肌肉紧张、压痛、反跳痛、叩击痛等体征,这些体征对腹膜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腹膜炎的诊断也具有重要作用。

常规血液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是腹膜炎的常见表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也常常升高。

此外,腹部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腹膜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还可以进行腹腔穿刺、腹膜摄片等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腹膜炎的诊断。

五、综合分析。

在获得上述检查结果后,医生应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腹膜炎的诊断。

在此过程中,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腹痛的疾病,如胃肠道疾病、泌尿系疾病等,以避免误诊。

总之,腹膜炎的诊断需要全面、综合地分析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并及时进行治疗。

希望本文所述的腹膜炎诊断标准,能够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

腹膜炎诊断标准

腹膜炎诊断标准

腹膜炎诊断标准
腹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腹部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及时准
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腹膜炎的诊断标准主要
包括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三个方面。

首先,腹膜炎的常见症状包括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腹部不适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肌肉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等
体征。

这些症状和体征的出现需要引起医生的高度警惕,但单凭这
些症状和体征并不能确诊腹膜炎,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
综合分析。

其次,实验室检查在腹膜炎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液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和 C 反应蛋白的升高是腹膜炎的常见表现,但并非特异性指标。

腹部超声、CT 或 MRI 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
腹部脏器的情况,发现腹腔积液、腹膜增厚等腹膜炎的特征性改变。

腹腔穿刺术可以获取腹腔积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明
确病原体和选择抗生素治疗方案。

最后,腹膜炎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
查结果和影像学特征。

在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基础上,医生可以根据
腹部剧烈疼痛、腹部压痛、白细胞计数升高、影像学检查显示腹膜炎特征性改变等诊断标准来确定腹膜炎的诊断。

总之,腹膜炎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征,以及排除其他可能性,最终确定诊断。

及时准确的诊断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医生在诊断腹膜炎时应当严格按照诊断标准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综述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综述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综述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一种严重且常见的腹部感染疾病。

该病病因复杂,诊断和治疗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和综述是非常必要的。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指没有明显外源性感染来源,且腹腔内存在广谱耐药细菌引起的腹腔感染。

该疾病常见于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等患者,并且容易发生腹部内脏感染,如肝脓肿、脾脓肿等。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腹痛、腹胀等,严重时可导致腹腔脓肿、败血症等并发症。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如肝硬化患者常出现腹腔感染。

体征包括腹部压痛、反跳痛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培养等指标,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和液体支持治疗。

抗感染治疗是关键措施,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的发展。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液体支持治疗主要通过输液和营养补充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全身情况。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腹部感染疾病,其病因复杂,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的研究和综述,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治疗这一疾病。

未来可以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室实验等方法来提高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认识,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腹膜炎诊断标准

腹膜炎诊断标准

腹膜炎诊断标准
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其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膜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腹膜炎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并及时治疗患者。

首先,腹膜炎的诊断需要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

典型的腹膜炎症状包括剧烈的
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

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体征。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腹部肌肉紧张、腹部肌力减弱等表现。

这些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腹膜炎。

其次,实验室检查在腹膜炎的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白
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的升高也有助于腹膜炎的诊断。

此外,腹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
观察腹腔内脏器的情况,发现腹膜炎的病变。

最后,腹腔穿刺术是确诊腹膜炎的重要手段。

通过腹腔穿刺可以获取腹水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帮助确定腹膜炎的病原体和抗生素敏感性。

此外,腹水的化验也可以发现蛋白质含量的增加、白细胞计数的增多等异常情况,有助于腹膜炎的诊断。

综上所述,腹膜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这些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尽早确诊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希望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能够进一步完善腹膜炎的诊断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

腹膜炎治疗方案

腹膜炎治疗方案

一、引言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腹部疾病,是指腹膜壁层和脏层由于感染、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根据病因不同,腹膜炎可分为原发性腹膜炎和继发性腹膜炎。

原发性腹膜炎是指腹膜本身感染,而继发性腹膜炎则是指其他部位感染后细菌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侵入腹膜。

腹膜炎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整体状况密切相关。

以下将详细介绍腹膜炎的治疗方案。

二、腹膜炎的诊断1. 症状和体征(1)腹痛:腹膜炎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弥漫性腹痛,可伴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

(2)恶心、呕吐:由于炎症刺激胃肠道,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

(3)发热、寒战:感染性腹膜炎患者常伴有发热、寒战。

(4)其他症状:如腹泻、便秘、乏力等。

2.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腹水检查:如有腹水,可进行腹水常规、生化、细菌培养等检查。

(3)影像学检查:B超、CT等检查可帮助判断腹膜炎的部位、程度及病因。

三、腹膜炎的治疗方案1. 抗感染治疗(1)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在病原菌未明确的情况下,可根据患者病情、感染部位及可能的病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如:广谱青霉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

(2)针对性抗生素治疗:在病原菌明确后,根据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择万古霉素、利福平等。

2. 病因治疗(1)手术治疗:对于继发性腹膜炎,如肠穿孔、胆囊炎等,需进行手术治疗。

(2)非手术治疗:如感染性腹膜炎,可根据病情进行非手术治疗,如:禁食、补液、营养支持等。

3. 症状治疗(1)止痛治疗:对于疼痛较重的患者,可给予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

(2)补液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补液方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 支持治疗(1)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

(2)心理治疗: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四、腹膜炎的预后腹膜炎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及患者整体状况密切相关。

腹膜炎诊断标准

腹膜炎诊断标准

腹膜炎诊断标准腹膜炎(Peritoniti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感染,影响大量患者的健康。

美国有20%的婴儿死亡率可以归因于腹膜炎。

腹膜炎有两种类型,即源于院内和社区的感染。

对腹膜炎的诊断和治疗都非常重要,所以医生必须熟知其诊断标准。

腹膜炎的诊断标准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客观性标准,也称为临床诊断标准,二是定性性标准,也称为实验室检测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指的是在一般检查和检验之后,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检查和检验的结果进行的诊断。

而实验室检测标准则是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如血液检查、腹腔穿刺液检查等,来判断是否发生腹膜炎。

首先,临床诊断标准是一般检查和检验,如体温、心脏节律和呼吸频率、腹部检查、细菌培养等。

一般而言,腹膜炎的临床症状包括急性腹部疼痛、腹膜增厚、按压疼痛、发热、恶心和呕吐等。

其次,实验室检测标准包括血液检查,此项检查可以检测出血清肌酐水平的升高,因为腹膜炎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进而引起血清肌酐水平的升高。

此外,还可以通过胸部x光片检查贴出腹膜炎的病变,这对诊断腹膜炎也有很大帮助。

最后,腹腔穿刺液检查也可用于诊断腹膜炎,其原理是通过腹腔穿刺抽取的腹腔清液,然后进行细菌培养和分析,以检测腹腔内的细菌类型和数目,并对确诊腹膜炎有很大帮助。

总之,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感染,其诊断标准有客观性标准和定性性标准两大类,分别为临床诊断标准和实验室检测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可以通过一般检查和检验,如体温、心脏节律和呼吸频率、腹部检查等来判断;而实验室检测标准则包括血液检查、胸部x 光片检查和腹腔穿刺液检查。

通过对腹膜炎诊断标准的了解,可以为腹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菌
G-菌 无菌生长 真菌
48-96 hour
根据药敏调整药物或考虑停透或拔管
24-48 小时 培养结果为革兰氏阳性菌
肠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其它革兰氏阳性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停用 头孢菌素 改用 氨苄青霉素 125mg/L, 考虑加用氨基糖甙类药物
停用头孢他定或氨基糖 甙类
继续使用头孢菌素, 加用 利福平600 mg/d p.o.
特殊的腹膜炎治疗指南
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推荐治疗方 案:1996、2000年更新
重新评估原来的推荐方案 对原有方案进行了细化 对保护残存肾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考虑 耐万古霉素菌株问题受到重视
Keane et al PDI 1996;16:557-73 Keane et al,ISPD 2000 Guidelines
– 约占17% -30%,常见为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
真菌
– 约占2% -10%,大部份为酵母菌和念珠球菌
中山一院CAPD腹膜炎病原体调查(109例)
致病菌
例数
革兰氏阳性球菌
10.1%
金黄色葡萄球菌
3
表皮葡萄球菌
1
溶血性葡萄球菌
1
肠球菌
4
链球菌
2
革兰氏阴性杆菌
17.4%
大肠杆菌
3
肺炎克雷白氏杆菌 6
不动杆菌
10
塑料袋装
5
0
瓶装
1970
1980
1990
2000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假单胞菌 - 真菌
CAPD相关性腹膜炎
为什么会发生? 怎样诊断? 怎样预防和治疗?
腹膜炎的危害
严重影响腹膜超滤和透析效能,成为病者退出腹 透的主要原因。
导致蛋白丢失增加,严重者导致腹腔脓肿形成、 败血症及腹腔粘连。
导致死亡率增加。
约占20% : 因肠道疾病,如便秘或腹泻引起肠道通 透性改变。 经血路感染,如结核病、肺炎、上呼吸 道感染等。 上行性感染,如泌尿道、阴道感染。 內脏器官发炎,如胰腺炎。
CAPD 腹膜炎感染途径
途径 管腔内 管周
肠道 血源性 上行性
致病菌
%
表皮葡萄球菌
30- 40
不动杆菌属
表皮葡萄球菌与金葡菌 20- 30
防御机制的破坏
腹透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腹腔中细胞的 组成及其对入腹微生物的吞噬和杀灭能 力。
透析液的低PH 透析液的高渗透压 增加更换透析液的频度,可使腹腔中上
述防御成分随透析液的更换而丢失 透析液中颗粒性物质,有可能削弱巨噬
细胞的吞噬功能
腹膜炎临床症状出现前 进行透出液微生物与细胞学分析
疗程 14 days
如果培养阴性,继 续抗生素治疗,考 虑是否为不常见致 病菌和/或拔管
疗程 14 days
0 hour
抗生素选择的流程
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24-48 hour
G+菌
G-菌 无菌生长 真菌
48-96 hour
根据药敏调整药物或考虑停透或拔管
24-48 小时 培养结果为酵母菌或其它真菌
抗生素治疗原則
– 给药方式:IP – 视症状轻重而给予一种或两种抗生素,
再依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 – 治疗时间约10-14天 – 大部份病人在给药后2-3天,症状应改
善 – 当抗生素治疗无效时, 应考虑拔管
ISPD推荐的治疗方案
1987腹膜炎治疗指南 1989腹膜炎治疗指南 1993腹膜炎治疗指南 1996腹膜炎治疗指南 2000腹膜炎治疗指南
或可使用Teicoplanin(替考拉宁)15mg/kg 每5-7 天用药一次。
0 hour
抗生素选择的流程
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24-48 hour
G+菌
G-菌 无菌生长 真菌
48-96 hour
根据药敏调整药物或考虑停透或拔管
24-48 小时 培养结果为革兰氏阴性菌
单一革兰氏阴性菌 (大肠杆菌等)
鉴别诊断
应用此标准时,应注意除外腹腔脏器的活动性炎症如活 动性结肠炎、阑尾炎、女性盆腔炎等 诊断为真菌性腹膜炎,必须具有微生物学证据 结核性腹膜炎虽白细胞计数>100/mm3,但分类则以单 核细胞为主,>50%,确诊需要有细菌学证据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腹膜炎,引流液亦混浊,细胞数亦 >100/mm3,但透析引流液中性粒细胞<50%,嗜酸粒 细胞>20%(可为20%~70%),而多次的细菌学检查无 致病微生物 月经/排卵/出血性、纤维素、便秘、腹腔内病变
为什么会发生?
病原体的侵入 防御机制的破坏
腹腔病原体侵入途径
血源性 肠道
换液过程
Titaneum/连接短管 腹透管
造成病原体侵入的外在原因
占80%以上:
植管时污染 透析液过期、透析液袋破损 换液技术造成污染 护理人员更换输液管时污染 导管破裂或管路接头松脱 加药过程污染 导管出口处或隧道感染
造成病原体侵入的内在原因
腹膜炎诊断标准
1. 症状与体征 2. 腹透液混浊,白细胞数>1× 108/L,其中中
性粒占50%以上 3. 检出致病菌 以上三条标准中符合两条诊断可成立
完成抗生素疗程后4周内,由同一种属的致病菌导致的腹 膜炎再次发作称为复发性腹膜炎。
几种特殊的腹膜炎的特点
真菌性腹膜炎:潜伏期较长(数周至数月),特点是持 续性发热和肠梗阻,较常见于长期接受多种抗生素治疗 者。一般抗菌药物治疗无效,而抗真菌药可控制,常被 迫拔管停透。 绿脓杆菌性腹膜炎: 本病易形成腹膜上微脓肿而导致腹 膜超滤功能降低,预后差。 结核性腹膜炎: 少见,传播途径可能由于血源感染。透 析液变浊,细胞数增加,分类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结 核菌培养阳性,一般的抗生素治疗无效。一旦确诊应尽 早拔除透析管停止CAPD 化学性腹膜炎和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腹膜炎:临床表现酷 似细菌性腹膜炎,但一般发热较轻,发热时间也较短, 亦可无发热。透出液培养常无致病菌,常于同一批透析 液有多个病人同时发病。常发生在 CAPD 治疗的早期, 无需治疗。
实验室检查
腹水常规:白细胞往往迅速增多,常大于1X108/L,其中中性粒细胞 50%以上。后者更具诊断价值。 涂片: 离心标本行革兰氏染色。本法检出细菌的阳性率低,约9%~ 37%,但简便、快速,对早期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细菌培养: 早期细菌培养阳性率低,如能采用透析液细菌浓缩技术(如 引出液离心或微过滤等),然后进行培养,则阳性率可达90%。 玻片培养法: 我们曾报告改良的浸片法用于监测腹透流出液,阳性率 为83.4%,且可在24小时内得到结果,能及时提供细菌性腹膜炎的早 期依据,可作为腹膜炎的监测方法之一。 必要时还同时作厌氧菌培养、真菌培养和结核菌培养。病情重者,血 培养。
0 hour
抗生素选择的流程
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24-48 hour
G+菌
G-菌 无菌生长 真菌
48-96 hour
根据药敏调整药物或考虑停透或拔管
抗生素
头孢唑啉或 头孢噻吩
头孢他定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耐替米星 丁胺卡那
经验性抗生素治疗
残余尿量 < 100 ml/day
残余尿量 >100 ml/day
CAPD相关性腹膜炎
为什么会发生?
病原体的侵入 防御机制的破坏
怎样诊断?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标准
怎样预防和治疗?
怎样预防和治疗?
治疗步骤/ISPD治疗指南 预防措施
治疗步骤
Step 1 初步诊断: 症状和体征: 透析液混浊与腹痛 细胞计数/分类; 革兰氏染色与培养 取第一袋透出液送检(停留4小时以上)
CAPD腹膜炎的临床过程
细菌入侵腹膜
细菌
腹壁
繁殖
24 - 48 小时内无症状
进入腹透液中
腹痛 + 透析液混浊 = 腹膜炎
CAPD相关性腹膜炎
为什么会发生?
病原体的侵入 防御机制的破坏
怎样诊断?
怎样预防和治疗?
怎样诊断?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腹膜炎的症状
潜伏期约24-48小时 透析液混浊(占97%~100%) 腹痛, 压痛及反跳痛(80%~95%) 发热(<30%) 恶心,呕吐(7%~30%) 腹泻
停用头孢他定或氨基 糖甙类药物 继续使用头孢菌素
如氨苄青霉素耐药,改用万 古霉素或克林霉素, 如为万古霉素耐药, 考虑使用 quinupristind/dalfopristin
(奎奴普丁/达福普汀 )
(riluzole,利鲁唑)
如为甲氧西林抵抗菌株, 如为甲氧西林抵抗菌
改用万古霉素或克林霉 株,且临床无改善,

改用万古霉素或克林
霉素
疗程 14 days
疗程 21days
疗程 14 days
革兰氏阳性菌的治疗
96小时后如无改善,需再行细菌培养及评估是 否存在出口处或隧道感染,管内菌落生长。并 根据药敏决定最终治疗方案
万古霉素的用量为:2 g (30 mg/kg) IP ,每7天 一次。如果残存肾功能 > 500 ml/day,可每5 天给药一次。
G+菌
G-菌 无菌生长 真菌
48-96 hour
根据药敏调整药物或考虑停透或拔管
24-48 小时 培养阴性 继续经验性治疗
如临床症状改善
停用头孢他定或氨基 糖甙类药物 继续使用头孢菌素
如96小时时,临床 症状仍无改善
再行细胞计数,革 兰氏染色及培养
如培养阳性,根据 药敏调整治疗方案
疗程 14 days
假单孢菌(绿脓杆菌)
革兰氏阴性菌
混合感染和/或 厌氧菌
尿量 >100 ml , 头孢拉定 尿量 <100 ml , 氨基糖甙 类 或根据药敏选择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