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和过程。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知识整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同光合作用对于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注农业生产、热爱自然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和过程。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2、教学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及二者的关系。

(2)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植物在阳光下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从何而来,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光合作用的概念(1)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光合作用的定义。

(2)教师强调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和能量转化。

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1)教师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6CO₂+ 6H₂O →C₆H₁₂O₆+ 6O₂(2)解释反应式中各物质的含义和反应的条件。

3、光合作用的过程(1)光反应阶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反应的过程,讲解光反应发生的场所、条件和物质变化。

强调光反应中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阶段同样通过多媒体展示暗反应的过程,讲解暗反应发生的场所、条件和物质变化。

指出暗反应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

(3)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总结出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1)列举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如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2)结合实例,讲解各因素如何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

(三)实验探究1、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1)介绍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3.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意义和公式。

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光合作用的动画或图片。

2. 实验材料:绿叶、阳光下、光照设备。

3. 教学卡片:光合作用的公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绿叶在阳光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绿叶在阳光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2. 探究:分组进行实验,将绿叶放在阳光下,观察绿叶的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绿叶在阳光下会产生氧气和葡萄糖。

3. 讲解: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强调光合作用的公式:6CO2 + 6H2O + 光能→C6H12O6 + 6O2。

4. 巩固:分发教学卡片,让学生默写光合作用的公式,并进行讲解。

5.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植物的生长、食物链等。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光合作用的过程图。

2. 写一篇关于光合作用的短文。

3. 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在阳光下的变化。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绘制和应用能力的掌握。

七、教学反思:1. 回顾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考虑如何将光合作用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不同植物在阳光下的生长情况。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光合作用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3. 开展光合作用主题的科学展览,鼓励学生创作相关科学画册或模型。

九、课程延伸:1. 学习光合作用的相关延伸知识,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与生物圈的关系。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能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 光合作用的生活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及能量转换。

2.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3.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光合作用的意义。

五、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6CO2 + 6H2O + 光能→C6H12O6 + 6O23. 光合作用的生活应用: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 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5.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6.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介绍普利斯特利、萨克斯、恩格尔曼等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和贡献。

7. 光合作用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8. 光合作用的实践操作:观察植物叶片,了解叶绿体的分布和功能。

9. 光合作用的检测:学习使用碘液检测淀粉,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

10. 光合作用的拓展:了解光合作用的最新研究领域,如人工光合作用、植物工厂等。

11. 光合作用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利用光合作用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

12. 光合作用的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3. 光合作用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光合作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2024年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七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第三节“光合作用”。

详细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场所和条件;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场所和条件,了解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场所和条件,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光合作用实验装置。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生长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能量来源,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场所和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光合作用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讲解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定义: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公式: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场所:叶绿体条件:光照、二氧化碳、水、适宜的温度2. 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场所和条件。

(2)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

(3)解释生活中一个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现象。

2. 答案:(1)见板书设计。

(2)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

光合作用的原理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教学设计一、导言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CO2)和水(H2O)转化为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和氧气(O2)的过程。

它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地球上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过程。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并加深他们对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原理。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与主要反应。

3. 理解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原理。

(2)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与主要反应。

(3)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教学方法活动一:观察光合作用步骤:(1)准备一盆水培植物(如绿萝)和一个透明的塑料袋。

(2)将塑料袋紧密地覆盖在植物盆上,并用橡皮筋固定。

(3)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塑料袋内的水滴和植物的颜色变化。

(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塑料袋内会有水滴?植物为什么变绿?活动二:模拟光合作用实验步骤:(1)在教室或实验室中设置一个实验台,放置一盏白炽灯和一个水杯。

(2)将一片浸有酚酞指示剂的滤纸固定在水杯内壁上方,盖住杯口。

(3)在光的照射下观察杯内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4)分析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导他们理解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和产物。

讲解与讨论:(1)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原理,解释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2)引导学生讨论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如氧气的生成、二氧化碳的吸收等。

四、课堂练习与总结1. 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以检验学生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程度。

2. 总结与提问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原理和反应过程,并向学生提问:你认为在没有光的情况下,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请说明理由。

五、课后作业布置以下作业:1. 背诵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2. 查阅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提出问题:请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思考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有什么作用?
3.引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和问题引导,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光合作用。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演示光合作用的表达式:6CO2 + 6H2O +光能→ C6H12O6 + 6O2。
二、学情分析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思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绿色植物的基本组成,为学习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础。
1.书面作业:
(1)请简述光合作用的概念、表达式及基本过程,要求文字表述准确、条理清晰。
(2)分析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3)列举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并解释它们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实践作业:
(1)观察身边的绿色植物,了解它们在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光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4.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和互助精神,但分工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5.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普遍具有环保意识,但可能对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5)总结:通过思维导图、小组汇报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5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51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光合作用的实质、过程和影响因素。
2.教师引导: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3.学生回答: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反应和暗反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
4.教师总结:强调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5.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并撰写观察报告。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和过程,尤其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互关系。
2.掌握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能够独立设计简单的光合作用实验,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利用模型、动画等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光合作用的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5.引导学生关注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光反应和暗反应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是什么?
-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学生讨论:组内展开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形成统一意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的观念。
4.通过学习光合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篇一:光合作用教案】【篇二:光合作用教案】(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要讲的是高中生物必修 1 《分子与细胞》第 5 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 4 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 2 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这节课主要讲光合作用的概念、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应用及化能合成作用等这五个方面。

其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这节课的重点。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性实验,初步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对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一定了解,所以,这节课我准备介绍完光合作用的概念后,先讲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讲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要让学生重点掌握两个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发生的部位和条件。

讲完过程后,紧接着把应用稍做介绍。

接下来,讲解这节课的次重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生学习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后,这部分内容会更容易接受。

最后,讲化能合成作用,完善知识体系。

(二)学生分析本节内容较为复杂,难度较大。

因此,对教材重难点的处理,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针对学生情况,本节课在讲解时尽量多重复几遍,并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同时,加强练习,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加深印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2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3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4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对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学习的方法。

2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动态演示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 通过全班叙述光合作用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第二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掌握光合作用的主要步骤:光反应、碳固定反应和呼吸反应。

2、理解气体的组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气体变化的影响。

3、运用光合作用的概念,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实物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引入植物的光合作用如何生产有机物的概念,重点讲解光合反应、碳固定反应以及呼吸反应,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是如何运作的。

2.启发式学习:学习光合作用,再结合现实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如太阳能发电等,引出植物如何利用太阳能来进行光合作用,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3.小组活动: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实验课程,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分析,探究光合作用对气体组成的影响,研究光合作用的原理,观察植物给环境的益处。

4.合作探究:学生自己搜集植物给我们环境的好处,运用自身的认知和思维,根据自己的观点,对光合作用的有效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行深刻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反思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为基础的重要过程。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和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模型构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使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模型构建法:通过构建光合作用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具体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生长和发育的。

(2)提问学生:植物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能量和物质的?讲授新课 (1)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①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②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主要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以及水的光解和氧气的释放。

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和有机物的合成。

③讲解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为:6CO2 + 12H2O → C6H12O6 + 6O2 + 6H2O 。

(2)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①讲解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和矿质元素等。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2. 能够设计并完成光合作用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即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2. 光合作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载玻片、洋葱表皮细胞、碘液等。

2. 教学材料:PPT、实验指导书、实验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对光合作用的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导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教师巡回指导。

2. 每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光合作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设计并完成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光合作用实验。

2. 学生操作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 学生分享总结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应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如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

2. 学生分享应用实例,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总结和反思,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光合作用的现象,并和家长分享光合作用的知识。

2.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设计并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2)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对于生物界和人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关注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2、教学难点(1)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关系。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绿色植物的图片,提问学生植物为什么是绿色的,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与光的关系,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主题。

2、知识讲解(1)光合作用的概念向学生讲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6CO₂+ 6H₂O → C₆H₁₂O₆+ 6O₂(3)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场所:类囊体薄膜条件:光、色素、酶物质变化:水的光解(2H₂O → 4H + O₂);ATP 的合成(ADP + Pi +能量→ ATP)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 ATP 和H中②暗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条件:酶物质变化:CO₂的固定(CO₂+ C₅ → 2C₃);C₃的还原(2C₃+ H +ATP → C₅+(CH₂O))能量变化: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4)光合作用的意义①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②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2)如何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4、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初中数学光合作用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光合作用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式;2. 掌握光合作用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公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认识;2.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合作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式,光合作用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展示一颗绿叶,提问:“绿叶为什么是绿色的?”学生回答:“因为绿叶中含有叶绿体。

”教师继续提问:“叶绿体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数学表达式。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式。

教师提问:“光合作用是什么?光合作用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数学表达式为:有机物 = 光能 × 二氧化碳 × 水。

”3.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光合作用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如何计算光合作用的速率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光合作用的速率可以通过单位时间内有机物的增加量来计算。

例如,如果一个叶片在1小时内产生了10克有机物,那么这个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为10克/小时。

”4. 应用拓展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假设一个叶片在2小时内产生了15克有机物,求这个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

”学生运用光合作用的计算方法,得出答案:“这个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为7.5克/小时。

”5.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光合作用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优秀8篇)

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优秀8篇)

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优秀8篇)光合作用教案设计篇1一、设计思想【设计理念】“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最想突出的处理: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

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①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二章第五节《光合作用》。

详细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及场所;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及场所,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光合作用的特点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认识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及场所。

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光合作用与氧气的关系,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及场所。

a. 演示光合作用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课堂讲解:a. 讲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b.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c. 介绍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2. 内容:a. 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及场所。

b. 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c.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d. 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光合作用的定义,并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

b. 列出光合作用的基本条件及场所。

c.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

但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资料,进行分享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1.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的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在认知上的难点和误区。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和经验,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3.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学习动力。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终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实验报告、小组课题研究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反思与改进:
(1)教师应在课后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光合作用的科普短文,字数在300-500字之间。要求:内容准确、条理清晰、语言生动,能够向他人普及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
2.设计一个简单的光合作用实验,操作步骤明确,实验目的明确。要求:实验过程中能够观察到明显的光合作用现象,通过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
2.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以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为例,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内容: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光合作用的知识。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4)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方案【课题】第三节光合作用【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言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①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入手;②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③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④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⑤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著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光合作用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1)学生做《实验八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作为探究实验,也可作为验证实验,但实验过程都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①“想要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难度较大的一个,涉及的药品多,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操作也较烦琐,而且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

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实验呢?下面就这个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

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关键是速度..。

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因为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因为丙酮易挥发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速度要快,同时提取液要用胶塞塞好,以防止其挥发;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极大的特点,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时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为叶绿素容易破坏,因此需要保护,而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把绿叶剪碎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快研磨速度。

划滤液细线是本实验的结果明显清晰的关键。

滤液细线必须待第一次完全干燥后才能划第二遍,重复次数可多一些,滤液细线要齐、细、颜色深,其中齐更重要一些。

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特别要注意滤液细线一定要处于层析液的上面,否则光合色素会溶解于层析液中,而不会沿层析液向上扩散、分离,这会使实验效果极差,甚至不发生分离,导致实验无效;另外,层析液是石油醚、丙酮、苯等有机溶剂的混合液,具有挥发性且有毒,要注意密闭。

正常的实验现象从上到下应为: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叶绿素(b),一般可看到下面三种色素,最上面的胡萝卜素如果操作不适当效果可能不很明显。

还有这个实验过程用了有毒的有机药品,因此实验后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净。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光合色素的种类、色素颜色、色素的吸收光谱及在滤纸条分布。

②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给学生演示叶绿体的色素吸收光谱的现象。

方法是:用红、橙黄、绿、蓝紫色的薄膜,分别遮住同一光源。

把盛有叶绿体的色素提取液的试管,分别放在红、橙黄、绿、蓝紫色光前、让学生观察这些光透过色素提取液的情况。

可明显地看到红和蓝紫色光透过的较少(暗),橙黄和绿色光透过的较多(亮)。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含义,总结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点。

③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叶绿体结构特点与其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例如: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各种酶集中分布于叶绿体中,有利于光合反应高效地进行;再如,叶绿体内的片层薄膜,垛叠成基粒,每个基粒由10~100个片层结构组成,这样的结构可增大叶绿体内的膜表面,扩大色素的附着面,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效率(2)有条件的学校或班级还可引导学生对色素、光合色素有关的问题做较为深入的讨论,比如可讨论下面几个问题:①学生知道我们平常吃的韭黄和蒜黄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吗?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植物叶绿素合成时的条件问题。

叶绿素是光合色素中最重要的一类色素。

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有四种色素,绿色植物只在光下才能合成叶绿素,这样学生已经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韭黄、蒜黄是在黑暗条件下培育出来的,因为植物此时不能合成叶绿素,只能长成黄化苗,而黄化苗的薄壁细胞比较多,所以吃起来比较嫩,口感比韭菜、蒜苗好一些。

但要注意,植物不能长期处于无光条件下,这个道理学生应该是明白的。

叶绿素的形成除了有光照之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叶绿素是一种较复杂有机化合物,其中心存在一个镁离子,因此叶绿素的形成还与镁这种矿质元素有关,没有镁,叶绿素也是形成不了的。

②如果土壤短期缺镁,植物的叶片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可给学生适当的提示,镁与叶绿素是以不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

学生可以想一想我们在植物矿质代谢中学习的内容,还记得吗?有两类矿质元素可以移动,一是像氮、磷、钾这样以离子态运输的矿质元素,还有一就是像镁这样与不稳定化合态存在的矿质元素;另一类矿质元素不能自由地在植物体内移动,如钙、铁这样以稳定难溶的状态存在的化合物。

能移动的矿质元素才能被重复利用,而且这些矿质元素一般都运输到植物体生长比较活跃的地方,如茎尖、芽尖、幼叶等处。

因此土壤中短期缺乏镁这种可移动的离子时,整个植物体中的叶片受损伤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此时老叶先受损变黄,而幼叶暂时不会受到缺镁的损伤,依然鲜绿。

反之,如果土壤中缺乏的是钙、铁这些不能移动的离子,植物体首先受损伤的则是新叶。

③浅海中自上而下为什么会出现绿藻、褐藻、红藻等藻类植物的分层分布现象?这也是一个和光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我们平常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实际上是这个物体反射的光,如学生看到叶片是绿色,说明叶片反射绿光,而吸收了其它色光;学生看到一个物体是白色的,说明这个物体不吸收任何光,并全部反射回来;学生看到一个物体是黑色的,说明这个物体把所有光都吸收了,没有反射任何光。

这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

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可能已经知道,绿藻反射了绿光;褐藻反射了黄光,而红藻反射了红光。

绿藻中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红藻中有藻红蛋白(藻红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

图1是太阳光的光谱示意图;图2中A是藻红蛋白的吸收光谱示意图。

图1图2通过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知识,知道光子能量E=hυ,光速c =λυ,则:υ=c/λ,从而E=(h c)/λ,即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高。

由此可知,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部分吸收显著多于对蓝、绿部分的吸收,即水深层的光线相对富含短波长的光。

所以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较多的绿藻分布于海水的浅层;含藻红蛋白和类胡萝卜素,吸收由蓝紫光和绿色光较多的红藻分布于海水深的地方。

这是植物在演化过程中,对于深水中光谱成分发生变化的一种生理适应。

④很多植物的叶片到秋天会变红,很多植物的花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学生知道这是什么的原因吗?本题涉及了植物细胞中色素及其比例变化的问题。

一般来说,正常叶片的叶绿体中有两大类光合色素,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的分子比例为三比一,叶绿素a和叶绿素b也约三比一,叶黄素和胡萝卜的比为二比一。

由于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占优势,所以正常叶子总是呈现绿色。

秋天、条件不正常或叶衰老时,由于叶绿素较易被破坏或先降解,数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比较稳定,所以叶片呈现黄色。

至于红叶,不是叶片中叶绿体的色素造成的,而是由细胞液泡中的花色素引起的。

因秋天温度降低,植物体内积累较多糖分以适应寒冷,体内的可溶性糖多了,就形成较多的花色素储存于液泡中。

而花色素类似于酸碱指示剂,从碱性到酸性会呈现从蓝色到红色颜色渐变,具体而言是,pH=7~8 时呈淡紫色;pH<3时,呈红色;pH>11则呈蓝色。

由于秋天时液泡中花色素增多,且细胞液pH值又偏酸性,因此叶子就变红了。

不仅如此,花色素的颜色也会随环境中存在的不同的金属离子而改变,所以同一种花色素在不同的花中,或是同一种花由于种植的土壤不同,都能显出不同的颜色。

学生可以回家做一个小实验,找一朵开红花的牵牛花,用手把花瓣使劲揉一揉,使花瓣细胞的液泡破裂,然后把这朵花放到洗衣粉水中(碱性环境),花瓣的颜色会由红色变为蓝色。

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其中的原因了。

第二课时1、引言教学时可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或从与初中阶段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比较入手,可采用老师讲授,或学生讨论,或学生根据总反应式提出光合作用氧来源假设,即水中的氧是来源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还是共同来源于二者,条件好的班还可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些假设,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在搞清楚光合作用中的全部氧气来自于水中的氧后,让学生回忆初中生物学课本中的光合总反应式,并让学生对该反应式配平,要求尤其要求反应式左右氧原子的配平,通过这个工作,可使学生深切认识到,光合作用的反应物与产物中都需要水这一重要生物学事实。

2、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可以教师讲解为主,可用板图、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尽量把微观的物质变化形象化。

在讲清楚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后,应把重点放在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之后,还可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例如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当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被人为阻断,你认为暗反应会停止吗?反过来,当暗反应过程被人为阻断,你认为光反应会怎样变化?”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是相互联系的,而它们之间的联系纽带是还原力,即A TP和还原性氢。

当光反应停止时(如植物在黑暗条件下),暗反应的ATP和还原性氢的来源被阻断,暗反应会停止;而反过来,当暗反应停止时(如植物在气孔完全关闭,或无二氧化碳),光反应是不是也受到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暗反应停止,光反应也会随之停止,因为光反应产生的ATP和还原性氢没有被暗反应消耗,根据化学平衡的原理,相当于光反应的产物浓度升高,化学平衡会向反向进行,从而光反应就停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