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试析翻译准则-苗菊 王少爽

合集下载

翻译质量研究的新视角_职业化翻译中的质量_评估与改进_述评_王少爽

翻译质量研究的新视角_职业化翻译中的质量_评估与改进_述评_王少爽

2017年1月第40卷第1期外国语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January2017Vol.40No.1文章编号:1004-5139(2017)01-0108-05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翻译质量研究的新视角———《职业化翻译中的质量:评估与改进》述评王少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广州510420;河北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QualityResearch:Review of Quality in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Assessment and ImprovementWANG Shaoshuang(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LanguageResearch and Servic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510420,China;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GEO 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31,China)1.引言自人类翻译活动出现以来,翻译质量就一直为人们所热议,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项饱经争论的核心课题。

时至今日,翻译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领域无所不在的活动,翻译的内容、方式、工具和手段,以及翻译研究的对象和队伍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翻译已进入职业化时代(谢天振2014:4)。

面对职业化新形势提出的挑战和要求,翻译的本质、规律、标准等基本范畴需要重新界定(黄忠廉2014:10),翻译质量的内涵和范畴亦发生重要改变,表现出动态性和多元化的新特征。

翻译质量研究与翻译批评具有颇深的历史渊源。

上世纪70年代,Holmes(1972)将翻译批评列为应用翻译研究的下属分支,其中就涉及翻译质量评估问题。

翻译项目管理报告

翻译项目管理报告

翻译项目管理报告——以出版翻译项目《敢冒险,你就是最大的赢家》为例院 系 高级翻译学院专 业 英语笔译年 级 2013级课 目 翻译项目管理姓 名 杨倩倩学 号 Y130270摘要:在本文中,作者结合自身的经验,详细描述了利用网站平台Fibread 进行的一次出版翻译项目管理过程,分析了这种新型翻译管理模式的优点与不足,书写了自己在项目中的体会,并对当今的翻译项目管理现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翻译项目管理;过程;翻译术语一引言进入二十一世纪,翻译行业从传统的纸笔形式过渡到电子形式,进入了产业化。

随着翻译行业的产业化进程, 翻译公司也开始注重翻译项目管理和译文质量控制,以提供更好的翻译服务。

【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翻译活动从传统的实体店移转移到了虚拟平台,如云翻译、语联网等。

虚拟平台汇集了形形色色、水平不一、各有专长的译员及各种领域的项目,通过网络征集合适译员,进行远程培训和筛选,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或YY语音沟通,高效率地完成了许多大型和小型项目。

这是互联网发展、人们追求更快捷、更有效的工作方式的结果。

当然,这种远程操控难免有其弊端,比如译员翻译质量的稳定性难以保证以及对整个项目的掌控力度不足等。

在本文中,笔者选取了一个专注译著出版的虚拟互联网平台——Fibread为例,并结合自己在此平台上参与的项目经验,介绍此类平台上项目管理的方法,分享参与的体会,并对这种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思考。

二项目背景《敢冒险,你就是最大的赢家》(The Achievement Factory)是安德里·赛德涅夫(Andrii Sedniev)所著的一本关于如何实现梦想的书籍。

原版书籍于2014年5月15日出版,而本书的中文版翻译项目于2014年的7月份启动,至2014年11月底校对修改完毕,后经编者润色,出版接洽等程序于2015 年1月15日在亚马逊官网正式发售,前后历时半年的时间。

此次翻译项目参与人员有五人——作者,充当翻译咨询,解答疑难;责任编者,主要负责项目的进度控制、督促以及后期的润色工作;编者作为译者之一与另外三名通过试译的译者负责译文翻译及互校。

翻译实证研究方法论

翻译实证研究方法论

4 5 6
东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4卷 第 1 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 这将使 的速度将会加快 , 被试难以口述出头脑中的思维过程 。 由于长时间 的经验积累 , 职业 译 者 的 翻 译 过 程 中 存 在 大 量 的 这 时 的 信 息 加 工 为 无 意 识 过 程。因 自动化现象 , 此, 自动化过程将不会由被试通过言语表达出来 。 ( 这一 假 设 被 称 为 “ 自 动 化 假 设” a u t o m a t i c i t y ) 。 早期的 有 声 思 维 翻 译 过 程 研 究 , 确 h o t h e s i s y p 实证实了这一假 设 , 学生译者能够提供更为丰富 的口述报告数据 , 而职业译者的翻译速度较快 , 不 能够提供充分的口述报告数据 。 但后来有学者却 发现了与此截然 相 反 的 现 象 : 与非职业译者或学 职业 译 者 在 翻 译 任 务 上 花 费 了 更 多 生译者相比 ,
[ 1 1]
E r i c s s o n和 S i m o n认为口述报告可以提供 并指出口述报告的准确性 认知过程的直接 证 据 ,
] 7 8 - 。但有学者认为口述 取内容只是 思 维 过 程 的 结 果 , 而不是思维过 程本身 。T o u r y 指出有声思维能够提供心理过 程 的直接接触的观 点 是 错 误 的 , 口述报告作为分析 , 的对象 , 依然是一种 “ 产品 ” 是译者翻译思维的结 果, 但研究者假定这种结果与内在心理过程相关 ; 然而 , 他并未因此 而 否 定 有 声 思 维 在 翻 译 过 程 研 究中的作用 , 而是 进 一 步 指 出 尽 管 有 声 思 维 数 据 但可被视为与 不应被视为思维 过 程 的 直 接 反 映 , 是对思维过程的有力 内 在 思 维 过 程 非 常 相 关,

试论职业翻译能力建构

试论职业翻译能力建构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试论职业翻译能力建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付林艳摘 要:翻译职业化时代的来临催生了翻译人才的巨大需求,那么如何提高职业翻译能力成了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基于前人有关翻译能力的相关研究,结合翻译职业化的特点,探究职业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以期为职业译者提供方向和指导,同时也使译者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化翻译市场的需求,满足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职业翻译能力 职业能力 翻译能力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5-07-0026根据ABI(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Inc.)的统计报告,2005年中国大陆翻译市场规模为210亿元人民币。

翻译的职业化时代已然来临,翻译职业化随即催育了一个新的概念——职业翻译能力。

本文将结合前人对于翻译能力的研究以及翻译作为职业对于译者能力的要求,探究职业翻译能力的构成,以期为广大翻译者提供指导,同时也使译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社会对于翻译人才的急切需求。

一、翻译能力研究现状对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历史已达十余年,国内外学者都较为关注翻译能力这一合力的构成。

Albrecht Neubert提出了5项翻译能力。

2003年,PACTE提出了翻译能力的修正模式:双语能力、非语言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心理生理因素。

沙夫纳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文本能力、语域能力、研究能力和转换能力。

刘宓庆将翻译能力分为5个维度。

文军将翻译能力细分为三大“分力”,即语言文本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

苗菊、王少爽归纳了翻译人才应具备的15项职业能力。

纵观国内外学者就翻译能力的探讨,很少有学者关注作为职业译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翻译能力。

二、职业译者的能力建构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各类翻译公司已达数万家之多,因此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是相当巨大的。

由于职业翻译能力涉及到翻译行业的相关要求,同时又对译者的翻译能力有所要求,故职业翻译能力=职业能力+翻译能力。

功能目的论与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

功能目的论与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

功能目的论与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功能翻译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都打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从认知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为翻译研究开启了新视角。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关联翻译理论;认知角度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交际语言不同的是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源语和译语),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如何进行翻译,以及哪种翻译原则更为合适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兴盛,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从语言学派到文化学派,译者们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时代。

超越语言层面、突破学科界限、从规范化翻译转向描写式翻译的飞跃是这一时期翻译研究的特点(薄振杰,孙迎春,2007)。

而伴随着人们对交际活动认知心理层面的进一步探索,译者们也开始从这一角度审视翻译研究。

其中兴起于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Nord,2001)和Earnst-August Gutt结合关联原则提出的关联翻译论(Gutt,2004)为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

二、功能翻译理论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目的准则,即“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这种目的性在翻译实践中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Nord,2001: 29)。

其核心理念即翻译行为的总体目的是翻译过程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它将翻译作为一种基于原文的文本处理过程,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的目的决定原文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

“原文仅仅是译者使用的多个信息来源的一种” (Nord,2001: 25) 。

而“目的”可分为基本的两类,即“意图”和“功能”。

“意图”是指信息发送者希望译文在译语语境中取得某种效果,这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出发的;“功能”则是说从信息接受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已有知识和环境来理解译文,这是从接受者角度出发的。

“意图”和“功能”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两种效果都能实现并且达到一个平衡。

面向译者信息素养的教程-《计算机辅助翻译》述评-王少爽

面向译者信息素养的教程-《计算机辅助翻译》述评-王少爽
WinAlign、SDL MuhiTeYlll 2007 Convert、Au—
toSuggest等界面的操作说明。操作方法和
步骤的讲解语言清晰,逐层深入。条理分
操作性很强。对于每一类工具的使用,编者
都会以某一具体工具为例,详细讲解该工 具的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例如,在第四章 讲解ParaConc软件使用时.作者首先介绍 了该软件的操作基础:软件的运行环境、对 齐与切分的概念、语料的预处理、软件启动 方法、语料文件的导入、语言信息的选择、
第二.贴近职业。内容全面 在当前的翻译行业中,计算机辅助翻 译工具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作为一本教 材.不可能把所有此类工具都囊括其中,况 且仍不断有新的工具被开发出来。该书根 据翻译职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职业翻译
工作中最常用的翻译辅助工具进行详细介
绍,如SDL Trados、D6ja Vu、Wordfast、雅信 CAT、SDL Passolo、FrameMaker等。所涉内 容基本涵盖了职业翻译工作中所有工具类 型,包括语料库工具、术语管理工具、翻译 记忆软件、译文质量控制工具、本地化工 具、桌面排版工具等。对每种工具的功能介 绍亦比较全面.涵盖了翻译工作中的常用 功能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三,图文并茂.语言清晰 由于该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 点,其重点在于培养翻译学习者对计算机 辅助工具的操作技能,提升翻译职业能力, 书中关于各种翻译工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的讲解皆配有软件界面截图.每个主要步 骤都配有相关图例。只是介绍SDL Trados 2007软件操作部分就涉及91幅图示.内 容涉及翻译记忆库、术语库、Workbench、
明,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
第四,编排合理.易于学习 该书在内容编排上亦颇具特色。一方 面,该书的理论和实践内容设置合理.前三 章的理论性较强,后八章更加注重实践性, 重点教授各类翻译软件的具体操作。另一 方面,各章内容的编排特点突出.每章开始 都有一部分作为本章内容的引言,章末设 有“小结”,对本章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每章 正文结束后,设有“拓展阅读推荐”,其中包 括相关学术论文、专著以及网络资源.并附 有简短说明介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对相 关主题做深入学习和研究。此外。每章末尾 的“思考与练习”部分还设计有若于思考题 或操作任务,紧密联系该章所讲内容.启发 学生深入思考,发挥动手能力。从而巩固学

以发展翻译能力为取向的翻译教学研究

以发展翻译能力为取向的翻译教学研究

第36卷第4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7月V o l.36N o.4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J u l.2019以发展翻译能力为取向的翻译教学研究赵俊(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周口466001)摘要:由于传统翻译观念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的翻译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对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视程度较低㊂从翻译能力的定义及特点出发,结合我国本科高校翻译教学的现状,对发展翻译能力取向下的翻译教学模式及具体手段进行论述与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在提升高校学生翻译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翻译行业的应用化及专业化,进而为我国对外交流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㊂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教学;教学取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9)04014204D O I:10.13450/j.c n k i.j z k n u.2019.04.29一㊁翻译能力概述(一)翻译能力的概念分析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翻译能力逐步作为翻译领域内的基础性概念而为人们所接受㊂从定义上看,翻译能力一词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和意会性,很难对其进行简单的规范性界定,为此,学界一般基于不同的理论范式来对翻译能力的概念进行探索,以期从理论上对翻译能力的本质属性和基础内容进行论述,进而为高校翻译教学提供支持㊂虽然目前对翻译能力的定义并不统一,但是学界已经对其基本特征达成共识,即翻译能力是由一系列相关联的成分能力构成的㊂目前,国外对翻译理论以及翻译能力理论的研究以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P A C T E小组为代表㊂该小组认为,翻译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双语交际能力㊁非语言能力㊁心理 生理能力㊁职业 工具能力㊁转换能力和策略能力等部分,其中以转换能力为基础和前提㊂而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以苗菊的理论为主,认为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主要分为三部分,即认知㊁语言和交际能力㊂其中,译者对于文本和背景知识的认知能力在翻译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发挥着根本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给予充分重视㊂语言能力主要是指译者在不同层次对多种语言的掌握水平,尤其强调对于不同语言的对比能力㊂而交际能力则是指译者在对前两种能力进行应用的基础上,在跨语境活动中将所了解的知识成功运用到交际之中的能力㊂概括来看,这种以三个范畴为切入点的分类是对抽象翻译能力系统化㊁关联化㊁阶级化的更为明显的界定,涵盖了对翻译能力的宏观审视与微观探究㊂三种能力之间彼此关联㊁相互联系,并集中体现于译者的翻译活动之中㊂通过对国内外的主要观点进行论证可知,尽管由于翻译能力概念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较为明确的目的性,目前对于翻译能力的具体构成尚无定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翻译能力的背后主要是知识表述和操作两大体系的结合运行㊂为此,笔者认为,翻译能力主要是指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所需要和储备的潜在性知识系统,包括表述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两大部分㊂其中,表述性知识是翻译知识与交际活动参加者的集中表述,而操作性知识则是译者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概括㊂(二)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中的意义作为翻译教学的重要内容,翻译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翻译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㊂首先,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的基础㊂由于翻译能力是由一系列相关成分所构成的,而这些成分均是翻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翻译能力的正确界定,不仅能够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更有助于相关翻译原收稿日期:20181228作者简介:赵俊(1979-),男,河南淮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翻译㊂则的确立,并在此基础上将原则融入高校翻译教学大纲,进而推动翻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㊂其次,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对翻译教学进行整体规划㊂由翻译能力的概念分析可知,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机械性的知识传授,更应当将操作性知识作为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习到翻译教学技巧,培养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最终推进内在知识与具体交际情景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翻译水平㊂翻译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突出的动态性,是译者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的不断积累,因此,提高翻译能力不仅是翻译水平的短期性提升,而应在学生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翻译教学进行合理性规划㊂二㊁我国高校翻译教学的现状分析(一)高校翻译教学的理论状况分析我国的翻译理论起源较早,最初以翻译家的个人议论为基础,包括古代佛经翻译时期的鸠摩罗什㊁玄奘及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严复㊁郭沫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对较为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得一大批专职翻译家开始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有茅盾㊁傅雷及钱钟书等㊂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求,高校外语教师的翻译理论研究逐步为人们所重视,高校外语教师成为翻译理论的主要研究者,与其他翻译群体相比,他们具有人数众多㊁以服务翻译教学为主要目的等突出特征㊂近年来,翻译教学研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在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不清㊂虽然大部分高校教育者将研究目标集中在翻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但是对其概念却尚无清晰的界定,这使得很多相关文章的论述往往过于宽泛㊂文章主题不明,这种研究的宽泛性和模糊性,大大减弱了研究结论的精确性和可使用性,使得翻译教学无法得到明确的指导㊂第二,对国外翻译教学的经验介绍较为欠缺㊂目前,对于国外教学经验的介绍大多局限于几个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文化差异和理念差异的存在,印欧语系内部的翻译经验对于我国翻译教学的适用和借鉴度较为有限,不应该对其模式进行机械套用㊂为此,应当加强对国外翻译教学经验的借鉴,客观地对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其与我国翻译教学的结合㊂第三,翻译教材的独创性较低㊂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翻译教材仍然以以前的翻译理论为主要对象进行赞同或批判,而编者自身的独创性思想较少㊂同时,许多翻译教材的内容多为翻译技巧的列举,而对实践中的应用则较少谈起,这不仅降低了翻译教材的可用性,也使得学生有了思想误区,认为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之间是平衡或对立关系,而不能做到将其视为一个整体,不利于学生翻译水平的提升[1]㊂(二)高校翻译教学的实践状况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翻译教学以提升学生的翻译技巧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对其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及学生综合翻译能力的培养㊂20世纪70年代,译论家霍姆斯在‘翻译学的名与实“中说,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为此,我们应在传统课程要素的基础上,增加翻译教学中的实践环节㊂2007年9月,国家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了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地位进行了认定[2]㊂尽管国家从宏观上对翻译教学的目标做了较为明确的分析,但是在实际的翻译教学操作中仍然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翻译教学的整体规划性和设计性较弱㊂目前,高校翻译教学均以课时或者是学期为标准,各学习阶段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规划,这对于学生的整体性学习十分不利㊂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大纲对翻译能力的培养要求仍然过于概括,使得授课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无法精确把握课程教学目标;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高校教材的不统一,使得各类教材的知识点较为杂乱,缺乏必要的系统性㊂这种无序的授课规划和安排,不仅浪费了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同时也过度挥霍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㊂第二,学校对于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翻译实践难以操作㊂在中国目前的英语专业教学课程和教材编写中,往往将阅读理解作为教材编写的中心内容,而对于其他课程要素则较少涉及,使得本科阶段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技能方面得不到足够的训练㊂同时,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要内容,对于读和写的要素过于重视,而对于以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翻译教学,则往往很少提及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更引发了很多学生对英语翻译的不当轻视㊂第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㊂一方面,高校翻译教学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㊂尽管国家不断强调教学过程中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构建,341第36卷第4期赵俊:以发展翻译能力为取向的翻译教学研究但是这些理念在翻译教学中的贯彻程度却不尽如人意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都过于强调课堂教学,而严重忽视课外实践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以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为主要形式,将翻译教学局限于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在翻译基础教学阶段更加普遍㊂此方面,可以在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其他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借鉴㊂如香港浸会大学的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前两年学生对基本的翻译技巧进行学习,在第三年走出校园,进行全职实习,并在第四年重新回到学校,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再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丰富,更实现了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有效提升㊂另一方面,高校翻译教学的教学手段过于陈旧,与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结合明显不足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等设施的出现为营造高效㊁友好的教学环境创造了条件,也为翻译教学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更多的选项㊂但是,在实际的翻译教学中,这些技术手段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㊂笔者对所在省市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后发现,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仅有40%左右的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引入翻译教学,而且,很多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仅仅表现为以电子板书代替传统板书,即仅将其作为课程内容展示的工具,这样不仅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影音与文本等因素与仪器的优点,也没有对其信息搜索与共享功能进行有效利用㊂因此,各高校应当不断将传统翻译手段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结合,尝试电子翻译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信息传输与共享的优势,并扩大范围模拟与测试功能的应用,进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实践翻译水平的目的㊂第四,教学评估方式不够科学㊂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学评估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㊂一般而言,我们所指的教学评估主要以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为主要内容㊂正如我国学者穆雷和郑敏慧所指出的,翻译教学的评估由四部分组成,即对学生翻译能力和过程的评估㊁对翻译课效果及课程设置的评估,其中,前两者主要以学生在课堂中所展现出的翻译能力和翻译过程为对象,而后两者则主要针对教师对翻译课程的设置及效果㊂通过对翻译教学活动的分析可以发现,很多教师都倾向于使用终结性的课程评价,而对于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则较为缺乏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在翻译领域的各种资格考试中,如在行业内有较高认可度的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和上海市口译资格证书考试中,对学生翻译实力的考核较为局限,在不同地域,这些证书的难易程度和含金量也存在不小的差异㊂因此,如何推进试题类型的客观性和考试程序的合理性,也是提高翻译行业整体水平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㊂另一方面,在日常翻译教学的测试环节中,过程性评估的比例较少,在终结性测试中也同样存在着题型单一和主观性过强等问题,无法对学生的真实翻译水平做出客观评价㊂三㊁以翻译能力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改进措施(一)优化翻译教学模式1.明确翻译教学课程的设立价值课程的设立价值是课程设置所必备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课程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㊂正确把握翻译教学课程的设立价值,不仅有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翻译行业的快速有效发展㊂整体来看,翻译课程的价值主要可以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大部分㊂从社会角度来看,翻译的价值在社会的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等各个方面均有突出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㊂当代社会对翻译的需求主要分为人才㊁产品㊁功效和质量需求等四个方面,而这些需求的满足都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㊂从这个角度看,翻译课程的社会价值要大于翻译本身,因此,如何通过翻译课程实现翻译人才的有效培养,进而使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是翻译课程和整个翻译界面临的重大任务㊂从个人角度看,翻译的价值主要在于对个人技能的培养,但同时其价值又在个人的认知和情感领域进行体现,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实现的自我认知的分析与完善等㊂2.完善翻译教学课程的理论模式理论模式是课程设置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翻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㊂目前,主要的课程理论模式分为三种[3]:第一种为 目标模式 ㊂该模式以树立明确的课程目标为内容,旨在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提供具体的㊁能保证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操作方法,该模式以可预测性为主要特点㊂第二种为 过程模式 ㊂该模式以教学过程为主要调整对象,强调用学来指导教,着重于教学过程的审查与评估㊂第三种模式为 情景模式 ,即通过对具体情景的模拟来达到教学目的,其特点是并无明确的教学步骤㊂这三种模式均有其独特的优点,在语言训练中应综合运用㊂翻译课程具有自主性㊁能力性和认知性三大441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7月特点,这是我们确定教学模式的基础和前提㊂翻译教学模式应当着眼于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翻译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培养其在翻译行为和翻译思想上的专业性,进而达到专业译者的翻译水平㊂3.建立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与其他教学因素相比,教学模式具有突出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㊂笔者在对翻译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教育理论,对翻译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给予简要论述㊂第一,应当培养以学习者为本的自主式教学方法㊂该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关注整体性的教学目标,同时更要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状态进行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㊂具体而言,应当在翻译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任务,实现整体性教学与个体性教学的有效结合,进而推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㊂第二,应当培养以教学任务为中心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㊂即在教学活动中,以某个教学目标为基础,将学生进行分组,按照一定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并以合作结果作为学生成绩的部分评判标准㊂第三,应当对互助性的教学方法予以重视㊂该方法是指在翻译教学中,应当尽量优化教学和学习环境,努力营造出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师生之间㊁生生之间的互助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㊂(二)提升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发展其翻译能力的基础,也是翻译教学开展的基本前提㊂一般而言,双语能力由语言㊁语法及相应的词汇知识等内容构成[4]㊂目前的高校翻译教学实践显示,尽管绝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都经过了初㊁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对于英语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距离翻译教学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㊂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学生的语法错误和表达错误较为严重,成为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一大阻碍㊂因此,应当注重基础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对不同语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加深学生对于语言表达差异性的认识,减少基本的语法错误㊂只有不断提升基础英语教学质量,才能保障良好的翻译课堂教学效果㊂(三)丰富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汇,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这就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更要对两国的文化有初步的了解㊂因此,翻译课程必须不断地更新和调整其教学内容,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翻译教学的持续性发展㊂为此,应当注重译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断加大课堂教学中跨文化知识的输入㊂虽然课堂内容所涉及的文化知识相对有限,但是可以培养学生从文化差异看待翻译活动的初步意识,从而鼓励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㊂当前,许多高校的翻译课程还局限于课本知识和传统的翻译教学内容,以中英文互译的基本策略作为主要讲解对象,要求学生对其进行重复性练习,这种教学方法和内容虽然有助于学生对基本翻译技巧的掌握,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㊂因此,应当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之外,适当开设文化交际类㊁翻译辅助工具类以及翻译实践类的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㊂参考文献:[1]邓于祁.中国翻译教学发展与改革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4143.[2]杨雄琨.基于能力培养的多元化翻译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2(7):4750.[3]郜鸿春.基于翻译能力培养的翻译教学模式初探[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3738.[4]刘锦晖,刘晓云.基于翻译能力研究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索[J].青春岁月,2013(2):144145. [5]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3745.ʌ责任编辑:曹丽华ɔ541第36卷第4期赵俊:以发展翻译能力为取向的翻译教学研究。

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英翻译研究

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英翻译研究

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英翻译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目的论翻译理论概述 (2)1.2 汉英翻译研究现状 (3)1.3 研究目的与意义分析 (5)二、目的论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 (6)2.1 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7)2.2 翻译过程中的目的论视角 (9)2.3 目的论与翻译策略选择 (10)三、汉英翻译的目的论视角分析 (11)3.1 汉语与英语的特点对比 (11)3.2 汉英翻译的目的与策略选择 (13)3.3 目的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14)四、目的论视角下汉英翻译的研究方法 (15)4.1 文献研究法 (16)4.2 实证研究法 (18)4.3 对比分析法 (19)五、目的论视角下汉英翻译的策略探讨 (20)5.1 直译法与意译法的选择与应用 (21)5.2 文化因素考虑的翻译策略调整 (22)5.3 翻译中的语言转换策略探讨 (24)六、目的论视角下汉英翻译的实践研究 (25)6.1 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的选择关系研究 (26)6.2 翻译实践中的目的论运用案例分析 (27)6.3 翻译实践的反思与总结 (29)七、结论与展望 (30)7.1 研究结论总结 (31)7.2 研究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与展望 (32)一、内容概括从目的论视角看汉英翻译研究,主要关注翻译过程中的目的与目标。

本文首先回顾了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其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从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分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理,强调了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汉英翻译的目的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文化传承、信息传递、交际功能等方面。

本文还分析了汉英翻译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如译者的主观意识、翻译目的的多样性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总结了汉英翻译研究的目的论视角的主要贡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1 目的论翻译理论概述目的论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南开大学翻译硕士主要导师介绍:苗菊

南开大学翻译硕士主要导师介绍:苗菊

南开大学翻译硕士主要导师介绍:苗菊各位考研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才思的一名学员,现在已经顺利的考上研究生,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专业的真题,方便大家准备考研,希望给大家一定的帮助。

苗菊,女、汉族、1955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2年获南开大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实证性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究教学科研:在专业领域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编著1部,具有理论基础和前沿探索。

多篇论文以独特视角和建树而著称,对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02年获南开大学翻译学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系作研究学者,完成博士后项目研究。

2008年在加拿大约克大学翻译学院作访问学者,进行认知翻译研究、翻译专业教学研究。

2016年考研专业课复习安排及方法问题一:专业课复习的复习进度及内容安排回答一:专业课的复习通常在9月或者更早就要开始了,集中复习一般放在11月-12月左右。

在复习的初期主要是对课程的大致内容进行了解,大概要拿出一个月的时间对所有的内容进行一下梳理,最好所有的章节的大概内容都在脑中留有印象,然后再结合历年试题,掌握命题的重点,把考过的知识点以及考过几遍都在书上做出标记,把这些作为复习的重点。

接下来的就是熟记阶段,这个阶段大概要持续两个月的时间。

在这段日子里要通过反复的背记来熟练掌握专业课的知识,理清知识脉络。

专业课的辅导班也通常会设在10月初或者11月,如果报了补习班,可以趁这个机会检验一下自己的复习结果,并且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点的印象。

在面对繁多的复习内容的时候,运用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考研最后冲刺的一个月里,要对考试的重点以及历年试题的答题要点做进一步的熟练。

并用几份历年试题进行一下模拟,掌握考试时的答题进度。

专业课的命题非常灵活,有的题在书上找不到即成的答案,为了避免所答非所问,除了自己总结答案之外,还要查阅一下笔记或者辅导书上是否有答案,或者直接去找命题、授课的老师进行咨询,这样得来的答案可信度也最高。

我国翻译教学发展历程与展望(2000-2020)———基于CiteSpace 的文献计量分析

我国翻译教学发展历程与展望(2000-2020)———基于CiteSpace 的文献计量分析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科研园地General Serial No.1152021No.61马如骏,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2施慧敏,副教授,研究方向:话语分析,语用学我国翻译教学发展历程与展望(2000-2020)———基于CiteSpace 的文献计量分析马如骏1施慧敏2(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摘要:随着中国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发展,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成为一大问题。

本文基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收录期刊所刊发的翻译教学研究论文,利用CiteSpace 5.7.R5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当前翻译教学研究正趋于成熟,领域内作者有359位,核心作者28位,研究热点集中在翻译能力和语料库的应用等方面。

根据分析,本文对翻译教学发展提出展望,旨在对翻译教学未来之路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翻译教学;口笔译教学;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1.引言自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对外贸易和人文交流不断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培养翻译人才成为了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翻译大国”,但从学科建设、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来看,离“翻译大国”显然还有一定的差距(穆雷,2010:141)。

而历经多年发展,翻译专业学位教育仍存在问题,在新冠疫情的冲击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冲击下,翻译教学的未来之路任重而道远(赵军峰、魏晋,2021)。

翻译教学究竟发展如何,接下来又该朝着何种方向前进,需要对当前翻译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回顾。

本文借助Citespace 分析了21世纪以来的翻译教学研究论文,探讨了翻译教学所取得的成就与未来的展望。

2.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CSSCI收录期刊发表的学术成果是国内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准。

本文以“翻译教学”“笔译教学”“口译教学”和“翻译专业”作为篇名和关键词检索,发文年代设定为2000-2020,文献类型设定为论文,共收集到466条引文数据。

詹姆斯·霍姆斯的翻译理论观综述

詹姆斯·霍姆斯的翻译理论观综述

詹姆斯霍姆斯的翻译理论观综述程可;谢职安;王英伟【摘要】从语言视角和文化视角分析翻译的概念及界定问题.介绍詹姆斯·霍姆斯及其翻译研究理论,分析霍氏翻译理论的特点,并评介其理论对翻译研究学派和翻译学学科的贡献.阐明埃文·佐哈尔、吉迪恩·图瑞、安德烈·勒菲弗尔、苏珊·巴斯内特等人不同的翻译观,综述后续研究对詹姆斯·霍姆斯翻译理论观的继承和发扬.认为霍氏理论确立了翻译研究的学科地位,具有奠基和引领作用.【期刊名称】《英语教师》【年(卷),期】2017(017)009【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詹姆斯·霍姆斯;翻译研究学派;翻译学构想;翻译理论【作者】程可;谢职安;王英伟【作者单位】100101,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100101,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100101,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离不开“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等北欧国家)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以色列等国的翻译研究。

可以说,翻译学是从荷兰、比利时和以色列等国兴起的。

西方翻译理论家詹姆斯·霍姆斯(James S.Holmes)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低地国家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是西方公认的翻译研究学派创始人。

詹姆斯·霍姆斯把“独立学科”的概念引入翻译研究领域,他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创见在观念和方法论方面促使翻译研究从理论上和学科上都步入新的领域(谭载喜2004:287)。

关于翻译一词的定义,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观点。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同时保持原意不变。

而英国学者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则认为翻译是用意义等值的语言(目的语)的文本去替换源语的文本。

约翰·卡特福德(J.C.Catford)和尤金·奈达(Eugene A.Nida)都推崇“语言对等”思想。

翻译能力研究_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

翻译能力研究_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

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苗 菊(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翻译教学研究是否需要一个新的视角?当前,西方翻译理论开展了对翻译能力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引入翻译教学研究之中。

本文分析了翻译能力的成分构成,探讨了在翻译教学中发展翻译能力的途径以及翻译教学的过程教学法,论述了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翻译教学的研究发展应建立在研究翻译能力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教学;过程教学法Abstract :Could we open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has made efforts in un 2derstand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order to incorporate the results into translation instruction.In light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the West ,the pre 2sent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mponents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pro 2cess Οoriented approach in translation instruction.It posits research on competence tha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ranslation instruction.K ey Word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process Οoriented pedagogy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4-0047-04 1.关于翻译能力的分析翻译教学研究的切入点是什么?正因为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培养翻译人才,研究翻译教学应该建立在研究译者翻译能力的基础之上。

探讨目的论视角下的英语翻译策略

探讨目的论视角下的英语翻译策略

- 216-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探讨目的论视角下的英语翻译策略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李瑾【摘要】在目的论视角下翻译英语和传统的翻译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般来说,传统的英文翻译的中心是以原文为主,而目的论翻译是以翻译目的为主进行翻译,翻译原则和方法都要考虑到全文的目的性。

本文首先让读者了解什么是目的论,然后阐述了目的论翻译的有关要求,为了促进目的论翻译方式的应用,探究分析了一些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视角 英语翻译 原则 策略翻译既要包含技术性,又要包含艺术性。

在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使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能来达到翻译的要求,这体现了技术性要求。

从译入语文化背景出发,满足受众群体的需要,这就需要翻译中包含艺术性。

翻译目的论时就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到文化背景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一、目的论概述1.引入阶段。

凯瑟琳娜提出的理论是功能派理论体系建立的基础,主张把功能范畴与翻译批评融合在一起,使得语言功能运用与翻译方法紧密联系起来,使之进入了翻译批评的发展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该翻译批评是在原文与翻译文的基础上进行的。

凯瑟琳娜发现理想的翻译和实际的翻译存在着一定差距,实际翻译更加注重译本的功能性,达不到理想翻译中各功能都完全原文对等的状态。

2.提出阶段。

汉斯是凯瑟琳娜的学生,在老师提出的理论启发下,汉斯提出了以翻译目的为翻译出发点的目的论。

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把目的性原则放在首要位置,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性和结果性的翻译。

除此之外,“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这两个原则也是必须要遵守的。

第一个原则就是说译本语句要通顺,能让受众者理解。

第二个原则是指要把译本和原文连接在一起。

在此之后,翻译的评价标准就由实现原文和译本的完全对等变成了译本满足实现翻译目的性要求。

在汉斯看来,在翻译中首先要考虑到的不是原文内容,而是翻译的目的,因为翻译的目的的不同会改变翻译采取的方法。

“目的论”在理论上都对中西翻译史上存在争议的问题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翻译的目的不同就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应对。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

《中国翻译》2000年第4期王斌摘要: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交际理论,揭示了单元文化内语言交际的本质属性。

但它对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翻译的解释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它无法解决最佳关联赖以存在的缺省模式之一的文化缺省的移植问题。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交际Abstract: Relevance theory, a theor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epicts the inherent propert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within a culture. Yet, it fails to give an adequate explanation of translation as a cross cul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on account of its incompetence in showing how to transplant the cultural default, one of default models from which optimal relevance generates.Key Words: relevance theory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1.关联理论的认识Sperber和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是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它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 rocess,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某种思维规律进行推理的认知活动。

关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 relevance为准则,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为取向。

他们的陈述如下: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概念整合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概念整合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 29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概念整合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防灾科技学院外语系/朱洁【摘要】概念整合理论具体阐述了心理空间的构成及互相之间的反应机制。

这一概念表明了语言和大脑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阐明了语言转换的实质过程。

翻译是典型的语言和思维转换活动,因而,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和翻译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大学英语教学 心智空间一、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及内涵1985年,著名语言学家弗科尼耶(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智空间》(Mental Space)一书中提出 “心智空间理论”。

该理论集中阐释了“说话者构建的各种心理模态的成分之间的微妙关系”。

随后,弗科尼耶与语言学家特纳(Turner)将心智空间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了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也称作“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该理论具体阐述了心理空间的构成及互相之间通过映射和合成而形成的具有连续性的网状关系。

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包含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 (Blending Space)。

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共同信息和结构形成了呼应,并投射到类属空间归纳整合。

在类属空间的制约下,两个输入空间里形成对应的结构因子分别投射到合成空间;而未形成跨空间对应的信息则保留原本结构直接投射到合成空间里。

在合成空间中,投射的对应信息与两个输入空间中的部分保留信息经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elaboration)三种操作,融入原有的背景知识、社会准则和文化元素的影响,形成了全新的层创结构。

二、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翻译教学的启示概念整合理论科学而又直观地表明了语言和大脑思维之间的紧密关联;清晰地阐释出语言转换如何在一个整合的网络结构中得以完成。

叙事“隐性进程”层创性实时意义的建构

叙事“隐性进程”层创性实时意义的建构

作者简介:胡杨,在读硕士,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文章编号:1672-6758(2016)08-0099-4叙事“隐性进程”层创性实时意义的建构胡 杨(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摘 要: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动态地揭示了语言的深层建构过程,其层创结构为叙事“隐性进程”的解读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阐释层创结构在叙事“隐性进程”中的认知运作机制发现:(1)概念整合在文学研究领域具有普适性;(2)该机制对文学作品中语言、人物行为、人物心理的叙事“隐性进程”发挥建构作用。

从概念整合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且可深刻揭示叙事语篇背后的认知机制,并极大地深化文学文本的显性及隐性主题。

关键词:概念整合;层创结构;叙事“隐形进程”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叙事“隐性进程”(covertprogression)与情节发展并置前行,是一种具有高度“隐蔽性和间接性”的叙事运动。

发现并深入分析叙事隐性进程有助于读者挣脱枷锁,更真实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概念整合理论对语言交际者建构话语意义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认知活动有着很强的解释力。

[1]117层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作为概念整合的核心,在解读语言创造性的同时,动态阐释了语言建构的生成机制。

概念整合中生成的层创结构能够实时建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为作品人物内心世界的解读提供新理据;[2]198-206与此同时,概念整合模型为阐释叙事文本中情绪表达的认知机制提供可能;其多域性为叙事诗的合成度提供了支配机制,二者相互作用有助于作品“叙事升华”。

[3]26-31本文尝试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的层创结构探讨叙事“隐性进程”的建构,以期揭示文学语篇背后的认知机制,深化文学文本的显性及隐性主题。

一 概念整合视阈下的叙事“隐性进程”1.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又称概念融合理论或概念合成理论,由美国加州大学认知语言学家GillesFauconnier提出,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完善和概念隐喻理论的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