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训方式
□授课 □讨论 √授课+讨论 □其他(请注明)
培训课时
2学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以往我国此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高,近20年来发病率明显下降。
(三)保护易感人群
(四)其他监测工作
(五)区域联防
(六)监督检查
六、调查报告撰写
七、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与培训
(三)加强疫情应急处理的组织领导
(四)确保Biblioteka Baidu苗等应急物资的储备与供应
八、附件与附表
技术要点
思考题
培训目的
了解流脑基本知识、严重危害和菌群变迁,掌握流脑预防控制措施和流脑疫苗的免疫策略,掌握流脑监测要点。
(五)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抗菌素抗菌治疗为主,辅以一般疗法、对症治疗。
二、发现与报告
(一)发现
通过常规疫情(网络直报)监测、流脑监测系统、主动监测、应急监测和社会信息等渠道发现病例和疫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
(二)报告
1、个案报告及要求
(1)常规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报告。
④ 流脑菌群变迁
我国以往以A群为流行菌群,B、C、Y、W135群有散发病例报告。近20年来,有B群、C群等脑膜炎奈瑟氏菌检出增多的现象,并出现C群流脑的暴发流行。
⑤ 耐药的Nm菌株增多
由于滥用抗生素,耐药的菌株不断增加,我国近年来,A群、C群抗生素耐药性极为严重。国家级实验室检测表明,对复方新诺明完全耐药;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药物具不同程度耐药;尚未发现耐氨苄西林、美洛培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阿奇霉素、利福平的流脑菌株。
4、流行特征
(1)全球的流行情况
世界大部分地区流行性脑膜炎疫情比较罕见,流脑主要表现为散发或小范围爆发。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除疫情外,脑膜炎球菌造成50万脑膜炎病例,其中5万例死亡。不同人群和国家中脑膜炎球菌感染风险不同。
(2)中国的流脑流行特征
① 全国发病率
中国是流脑高发的国家,历史上曾经有5次流脑大流行,分别为1938年,1949年,1959年,1967年和1977年,流行周期为8~11年,其中以1967年春季最为严重,发病率高达403/10万,发病超过304万,病死率为5.49%,流行范围波及全国城乡。流脑疫苗使用前,我国流脑的发病率较高,非流行年是3/10万~10/10万,小流行年是30/10万~50/10万,大流行年是100/10万~500/10万,但自1985年开展大规模流脑A群疫苗接种之后,流脑的发病率持续下降,1990年起<1/10万;从1996年起,全国的流脑发病率在0.5/10万以下,2000年以来发病率一直稳定在0.2/10万左右,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
本菌含自溶酶,如不及时接种,在数小时内易溶解死亡。本菌对环境的抵抗力低,对寒冷、干燥、高温、日光及紫外线都很敏感。化学药剂如1%酚、0.1%升汞、0.1%新洁尔灭、0.01%杜灭芬、75%酒精等处理很快死亡。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10d,一般为2d~3d。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或)感染中毒性休克。约70%患者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
一、概述
(一)病原学
1、流脑的病原菌为脑膜炎奈瑟菌,俗称脑膜炎双球菌,为肾形或豆形革兰氏染色阴性双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成分为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出现皮肤瘀点或瘀斑和微循环障碍,严重败血症时大量内毒素释放可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中毒性休克。
荚膜多糖为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抗原,分为A、B、C、D、X、Y、Z、29E、W135、H、I、K、L13个血清群。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概述
(一)病原学
(二)临床表现
(三)流行病学
(四)诊断标准
(五)治疗原则
二、发现与报告
(一)发现
(二)报告
三、流行病学调查
(一)个案调查
(二)密切接触者调查
(三)暴发疫情调查
四、样品采集与检测
(一)样品采集
(二)样本保存及运输
(三)样本检测
五、防控措施
(一)隔离治疗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四)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流脑流行季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者,实验室检查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或脑脊液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颅内压力增高。以上病例作为流脑疑似病例报告。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皮肤、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者为临床诊断病例。
② 流脑流行周期
在流脑疫苗广泛应用以前曾大约3年~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 8年~10年出现一次较大流行。广泛使用疫苗后,流行周期不明显。但流行季节高峰依然存在,大约在2~4月份。
③ 流脑发病年龄后移
以中小学生发病为主。疫苗使用前6月~2岁婴儿发病率较高。疫苗使用后,<1岁儿童发病率最高,13岁~18岁人群发病率较高,<15岁病例占65%~75%,部分地区,民工等职业人群发病率较高。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传染源是带菌者和患者。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大于病人。
2、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年龄从2个月~3个月开始,6个月至2岁时发病率最高,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易感人群受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后,60%~70%成为无症状带菌者,25%表现为皮肤出现瘀点,7%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仅1%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
3、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具有下述任一项者作为确诊病例:
(1)病原学: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见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或脑脊液或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或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断。
(2)免疫学:急性期脑脊液、血液检测到Nm群特异性多糖抗原;或恢复期血清流脑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