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符号的结构与事件

图形符号的结构与事件
图形符号的结构与事件

(全英文论文)结构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分析《等待》的悲剧 2、(英语毕业论文)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3、(英语毕业论文)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开题报告+论文) 4、(英语毕业论文)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现代性意识(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5、(英语毕业论文)The Tragic Life of Blanch and its Cause in A Street Car Named Desire 6、(英语毕业论文)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7、(英语毕业论文)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 8、(英语毕业论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9、(英语毕业论文)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开题报告+论文) 10、(英语毕业论文)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浪漫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1、(英语毕业论文)《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 12、(英语毕业论文)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13、(英语毕业论文)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14、(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15、(英语毕业论文)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ilm Title 16、(英语毕业论文)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 17、(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 18、(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19、(英语毕业论文)追寻荆棘的女人——浅析《荆棘鸟》中梅吉的形象 20、(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的叙事技巧

结构性隐喻论文:结构性隐喻与句法语义搭配

结构性隐喻论文:结构性隐喻与句法语义搭配 【中文摘要】结构性隐喻作为概念隐喻的一个基本类型,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认知语言学认为,在结构性隐喻框架下,始源域的概念结构向目标域的映射是呈系统性的。本文从词语搭配的角度出发,依托配价理论,在俄语、汉语内部和俄汉语两系统之间,探究结构性隐喻下的始源域与目标域间的映射在语言形式上是否也呈系统性(或一一映射)。本文将对隐喻和结构性隐喻、配价理论和句法语义搭配的理论及其成果进行梳理,重点考查结构性隐喻下始源概念语词和目标概念语词的搭配能力是否一致。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俄汉语间结构性隐喻在语言系统的映射方式上的差异。本文的基本结论是:概念系统的自由转换不等同于语言系统的自由转换,因而不能用语言系统的事实去证明概念系统的事实。结构性隐喻仅仅指出了语词跨越概念域搭配的可能性,说明的也只是思维属性,语言事实对此的证明能力是有限的。本文由绪论、主体四章和结语组成。第一章绪论中将指出本文研究的、方法、内容、意义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三章主要对与本研究相关的结构性隐喻的来源和发展,以及结构性隐喻的典型特征作介绍。第四章分别考察俄汉语中“时间—金钱”结构性隐喻,分析俄汉语两个概念域下的语词搭配的对应关系并对俄汉语词搭配的方式进行对比,观察俄汉语的概念映射方式是否存在区别。第五章,以同样方式分别考察俄汉语中“教学—旅行”结构性隐喻。最后一部分为结语。

【英文摘要】 【关键词】结构性隐喻配价理论句法语义搭配俄汉对比 【英文关键词】 【目录】结构性隐喻与句法语义搭配摘要7-8РЕФЕРАТ8-10第一章绪论10-15一、问题的提出 10-11二、研究对象与目的11-12三、创新之处 12四、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2-13五、研究方法及论文的结构13-14注释14-15第二章课题的研究现状 15-27一、隐喻理论与结构性隐喻研究15-19(一) 隐喻理论背景15(二) 隐喻理论与结构性隐喻的研究现状 15-19二、配价理论与句法语义搭配19-24(一) 配价理论背景19(二) 配价理论与句法语义搭配研究现状 19-24三、结构性隐喻与配价理论的关系24-25注释25-27第三章关于结构性隐喻的几个理论问题27-32 一、结构性隐喻的来源和发展27-29(一) 结构性隐喻的来源27(二) 结构性隐喻理论的发展27-29二、结构性隐喻在思维框架下的映射特征29-31(一) 单向性29(二) 系统性29-31注释31-32第四章ВРЕМЯ—ДЕНЬГИ/ 时间-金钱32-53一、“ВРЕМЯ—ДЕНЬГИ”概念域下的搭配研究32-46(一) 支配деньги的动词集合Vд33-36(二) Vд和время的搭配情况36-46 二、汉语中“时间—金钱”概念域下的搭配研究46-50(一) 支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 结构方程建模(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简称SEM) 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和确认型因子分析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统计数据分析工具,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得一种统计方法,也称为协方差结构分析。它既能够分析处理测量误差,又可分析潜在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 特点: 1.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 结构方程分析可同时考虑并处理多个因变量。在回归分析或路径分析中,即使统计结果的图表中展示多个因变量,在计算回归系数或路径系数时,仍是对每个因变量逐一计算。所以图表看似对多个因变量同时考虑,但在计算对某一个因变量的影响或关系时,都忽略了其他因变量的存在及其影响。 2.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测量误差 态度、行为等变量,往往含有误差,也不能简单地用单一指标测量。结构方程分析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均含测量误差。变量也可用多个指标测量。用传统方法计算的潜变量间相关系数与用结构方程分析计算的潜变量间相关系数,可能相差很大。 3.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 假设要了解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每个潜变量者用多个指标或题目测量,一个常用的做法是对每个潜变量先用因子分析计算潜变量(即

因子)与题目的关系(即因子负荷),进而得到因子得分,作为潜变量的观测值,然后再计算因子得分,作为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这是两个独立的步骤。在结构方程中,这两步同时进行,即因子与题目之间的关系和因子与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 4.容许更大弹性的测量模型 传统上,只容许每一题目(指标)从属于单一因子,但结构方程分析容许更加复杂的模型。例如,我们用英语书写的数学试题,去测量学生的数学能力,则测验得分(指标)既从属于数学因子,也从属于英语因子(因为得分也反映英语能力)。传统因子分析难以处理一个指标从属多个因子或者考虑高阶因子等有比较复杂的从属关系的模型。 5.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 在传统路径分析中,只能估计每一路径(变量间关系)的强弱。在结构方程分析中,除了上述参数的估计外,还可以计算不同模型对同一个样本数据的整体拟合程度,从而判断哪一个模型更接近数据所呈现的关系。

建筑事件的映射关系

建筑事件的映射关系 发表时间:2018-06-14T10:44:17.04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4期作者:周干杰 [导读] 探寻事件发生条件、发展依据及事件结果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一种普适性、可描述与可量化的建筑事件“关系”。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41 摘要:建筑事件作为事件的一种类型,在时间、空间上依照建筑法则,运用“映射”原理,探寻其发生条件、发展依据及客观实物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一种普适性、可描述与可量化的事件关系。 关键词:建筑事件原象映射象建筑法则关系普适性可量化 事件,于时间、空间特定条件下呈现的状态。建筑事件,作为事件的一种类型,其对于时间、空间要素的把握是完全一致的,评判一座建筑的好坏、优劣,离不开时间、空间的背景条件。屈米在“空间与事件”中指出:“就建筑学的社会性和形式创造的关联而言,建筑无法与‘发生’在其中的事件相脱离”。文丘里提出:“当内部与外部不同时,墙作为关键所在就成为一个建筑事件。”时间与空间是建筑事件的外在因素,促进与反作用与建筑的全过程,然而建筑发展的源动力还是其内在逻辑关系,该种关系,借用数学概念“映射”作以说明,探寻建筑事件复杂的内部关系,以清晰的、明确的主线贯穿建筑事件的始终。 在数学概念中,映射是指两个元素集之间,元素的相互“对应”关系。假设A、B为两个非空集合,如果存在一个法则F,使得对A集合中的每个元素a,按照法则F,在B集合中有唯一确定的元素b与之对应,则称F为从A到B的映射,记作F:A→B。其中,b称为元素a在映射f下的象,记作:b=f(a);a称为b关于映射f的原象。 一、原象 A 就建筑领域而言,原象(A)主要为:建筑的环境条件、功能要求、空间要求、技术指标、建筑性格、建筑法规等建筑组成的基本要求与限定条件,以及满足功能需求的、符合预期效果的建筑设想。 二、象B 象(B)主要体现为:建筑功能与形式、建筑表皮肌理、色彩、类型、形状、大小等建筑元素的最终载体,满足原象集合中各项要求的预期建筑。 三、建筑法则 F 建筑法则F,是介于建筑设想与建筑实物间的建筑行为的引导线,它是一条自由的、多拐点的曲线,是空间质点元素在设计过程中的动态轨迹。建筑法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建筑与环境、形式与功能二元属性、建筑受众与社会属性、文化要求以及建筑创作中的基本手法:主与从、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重复与再现、渗透与层次、空间与序列、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虚与实…… 映射,即建筑法则在建筑领域中“原象”到“象”的映射呈现多元性,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映射关系。建筑师旨在建筑设计的法则F 中探寻A、B集合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一种普适性、可描述与可量化的“关系”。由原象A到象B的建筑法则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建筑与环境 环境,可分为地域物理环境与地域人文环境,其中地域物理环境是最为直接的对于环境的思考;地域人文环境,是对地域文化、意识形态的解读,具有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是建筑融于环境的升华。建筑犹如大众世界中人的个体,有其共性的属性与独特的内涵。摒弃千城一面的粗鄙复制,让建筑真正融入环境。 2. 形式与功能的二元属性 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提出表皮与结构二元对立的理论,将建筑表皮作为建筑结构的“结果”,表皮是假定的外在附着物,结构则是内在支撑物。结构隐喻硬朗的男子,表皮暗喻瘦弱的女子;现代主义时期,以工业社会的理念指导建筑行为,强调建筑功能的实用,提出“装饰即罪恶”。“形式追随功能”的信条。格罗皮乌斯提出“功能决定形式”,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建筑设计更明确了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以功能为核心,形式处于次要位置;后现代主义时期,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过于单一,缺乏时代与地域特征,缺乏与环境的对话,并将“传达建筑意义”作为自己的“战斗檄文”。后现代主义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既重视建筑功能空间的使用,又重新赋予建筑历史文脉与人文精神与地域环境的内涵;信息化时代,介于对个性化、差异化、地域化的追求,形式与功能、结构的对应关系若即若离,在不同展示媒介中,建筑形式先于建筑功能进入视线,对于建筑形式的追求过于片面、偏激,乃至出现脱离功能或与功能不吻合的形式。 3. 建筑的受众 建筑的服务对象,简分为面向儿童与面向成人的,如幼儿园与成人学校;面向大众与面向小众、特殊群体的,如演艺厅与专业体操训练室;面向当代与面向历史的,如现代科技馆与历史博物馆;面向个体与公共的,如私人住宅与公共会所……;以上是基于不同的建筑受众与其社会属性而言,在建筑事件中,事件的发生、发展应以其受众为主角,匹配相应的社会属性。 4. 社会参与度 信息化时代,不同人群、不同思维、不同设计导向涌入设计的过程中来,建筑法则的动态轨迹不断出现拐点,突变、偏离、纠正、折返等状况屡屡出现,延伸与拓展了建筑的维度。广泛地参与性,尤其使用者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来,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建筑的初衷,让建筑真正适用于适用者。设计层面的不断深入、专项化、专业化的分工,如幕墙、景观、室内、机电及专业性技术条件的导入,建筑师参与设计的面域更广、参与度更深,由单体设计延伸为群体设计,需协调、解决更多的问题,如此境况下,建筑法则适时出现,利于掌控建筑事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5. 建筑元素的内在关系 就建筑自身而言,建筑是美的,内部构成是稳定、协调的,是可以正常运转的“机器”,具备一定功能,而非零散拼装在一起的零件。建筑自身要素间的关系有:对比、统一、均衡、稳定、比例、尺度、韵律、序列、规则、不规则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元素间的基本关系。 6. 建筑表皮 建筑表皮不是简单的附属物,已然超脱于维护结构的范畴,从其浅层次的物理热工要求到建筑性格的体现、建筑艺术的表达、建筑信息的展示,表皮具有更多的外在属性。表皮遵循众多的建筑法则,并与之在不同维度上发生映射关系。建筑是凝固的史书,表皮最直接地

“士绅”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

鲁迅小说中“士绅”形象 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 [摘要]晚清民初的士绅在鲁迅小说中的形象内涵,一直缺乏认真研究。士绅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实际担负着隐喻传统文化“规训”力量、文化控制的意义。同时,作为“他者”,士绅在鲁迅小说中起着形成“平民”形象内涵的对照物、结构小说模式的独特功能。从对士绅形象的研究,我们将发现鲁迅作为“平民文学”的主创者之一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和洞察力度。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小说士绅形象 [中图分类号] [文章表示码] [文章编号] 中华帝国的士绅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他们具有人们公认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权,并有着特殊的生活方式。士绅们高居“蚁民”之上,支配着中国民间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他们是由儒学教义确定的纲常伦纪的卫道士、推行者和代表人,这些儒学教义规定了中国社会以及人际关系的准则。士绅大都在本县承担其职责,他的地位的上升往往与移居更重要的市镇有关[1]。其主要职责有充当政府与老百姓的中介,主持地方福利事务,作为仲裁人调解纠纷,执行“圣谕”宣讲制度、编纂地方志、兴办书院、水利等。把这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曾经起着重大历史作用的社会集团留在文学中的首先也是最多的作家是鲁迅。对照士绅的这一社会形象,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鲁迅乡土小说中的士绅形象与此具有很大的不同:一、小说中的士绅远没有这样重要,而且具有如此积极的社会作用。二、小说中的士绅基本上被我们评价为“反面形象”,甚至被认为是主人公悲剧的“罪魁祸首”,比如鲁四老爷之于祥林嫂。三、士绅形象在小说中着墨最少,以至于研究者很少把他们作为一种“形象”来单独分析。这样以来,对这个形象在鲁迅乡土小说中的“面目”的确认就显得格外有意思了。 在市镇社会结构中,士绅是市镇的“头面人物”,是人际关系中的上层,是

建筑结构图例与符号

第四章建筑结构图例及符号一、建筑结构制图图例

二、结构平面图应按下图的规定采用正投影法绘制,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仰视投影绘制 用正投影法绘制预制楼板结构平面图 节点详图 三、桁架式结构的几何图可用单线图表示,杆件的轴线长度尺寸应标注在构件的上方

对称杆件几何尺寸标注方法 四、结构平面图中索引剖视详图、断面详图编号顺序表示方法 结构平面图中索引剖视详图、断面详图编号顺序表示方法 五、制图比例 在同一张图纸中,相同比例的各图样,应选用相同的线宽组。 绘图时根据图样的用途被绘物体的复杂程度,应选用表中的常用比例,特殊情

基础平面图 圈梁平面图,总图中管沟、 地下设施等 1:200;1:500 1:300 详图1:10;1:20;1:50 1:5;1:30;1:25 六、钢筋的一般表示方法 1、一般钢筋表示方法 序号名称图例说明 1 钢筋横断面 2 无弯钩的钢筋端部下图表示长、短钢筋投影重叠时,短钢筋的端部用45°斜画线表示 3 带半圆形弯钩的钢筋端部 4 带直钩的钢筋端部 5 带丝扣的钢筋端部 6 无弯钩的钢筋搭接 7 带半圆弯钩的钢筋搭接 8 带直钩的钢筋搭接 9 花篮螺钉钢筋接头 10 机械连接的钢筋接头用文字说明机械连接的方式2、预应力钢筋表示方法 序号名称图例 1 预应力钢筋或钢绞线 2 后弦法预应力钢筋段 面无粘结预应力钢筋 断面 3 预应力钢筋断面 4 张拉端锚具 5 固定端锚具

6 锚具的端视图 7 可动连接件 8 固定连接件 3、钢筋网片 序号名称图例 1 一片钢筋平面 图 2 一行相同的刚 筋网平面图 用文字注明焊接网或绑扎网片 4、普通钢筋种类、符号和强度标准值 5.钢筋配置表示法 序号说明图例 1 在结构平面图中配置双层钢筋时,底层钢 筋的弯钩应向上或向左,顶层钢筋的弯钩 则向下或向右 (底层)(顶层) 种类符号直径/mm 强度标准值/(N/mm2) 热扎钢筋HPB 235 (Q235)80~20 235 HRB 335 (20MnSi) 6~50 335 HRB 400 (20MnSiV、 20MnSiNb、 20MnTi) 6~50 400 RRB 400 (K20MnSi) R 8~40 400

论中西方爱情中的结构隐喻

Contents Abstract (2) Ⅰ. Introduction (3) Ⅱ. Literature Review (3) A. The cognitive study of metaphor (3) B. Conception of structural metaphor (4) Ⅲ. Homogene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4) A. Love is a journey (4) B. Love is war (5) C. Love is a physical force (5) D. Love is fluid (5) E. Love is plant (5) Ⅳ. Heterogen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6) A. The difference caused by the diversity of ecomomic structure (6) B. The difference caused by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6) C.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a different way (7) Ⅴ. Conclusion (7) Notes (8) Bibliography (9) Acknowledgements (10)

Abstract: Love, one of human's deepest and strongest passions, is expressed in hundreds of ways in human civilization.The abstract concept of love can not be fully elucidated without metaphors. Structural metaphor is a mapping from one conceptual structure to another.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share a similar central conceptual system because of the cognitive similarity. However, the diversity of national cultures mak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omogene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and meanwhile it expatiate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m through comparing the cultural diversities. Key words: love; structural metaphor; cognition; culture 摘要: 在人类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爱情是人类最厚重久远的感情之一。没有隐喻,爱情这一抽象概念就得不到充分阐释。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由于人类认知的相似性,中英文惯用的爱情结构隐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而中英不同的民族文化又导致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的差异性。本文分析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表达的趋同性; 同时通过对中英文化背景异的比较, 阐述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表达的异质性。 关键词: 爱情; 结构隐喻; 认知; 文化

从隐喻看文化

从隐喻看文化:英汉俗语修辞审美观对比 张令千*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212) 摘要:英汉俗语的隐喻修辞对比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本文试图从无生物、有生物、爱情观和宇宙观的角度进行英汉隐喻修辞的对比,以求由一斑而窥全豹的修辞审美效果。 关键词:隐喻;俗语;修辞;审美观 A Culture Appreciation from the Angle of Metaphor: An Aesthetic Contrac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olloquialisms Zhang Ling-qi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ingbo University, Zhejiang, Ningbo 315212) Abstract:There are numerous ways and angles to contract Chinese and English metaphor.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cont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metaphors from the angle of nonliving matters, living matters, view of love and view of the world to fulfill the purpose of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metaphors. Key Words:metaphor; colloquialisms; rhetoric; aesthetics 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隐喻(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orn),意为‘a transfer of a meaning’,在汉语修辞学中它又被称作暗喻。陈望道先生(2010)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说过:“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譬喻”。其实迄今为止所讨论的“隐喻”,“实际上是不同层面的语言现象”(徐鹏,2007)。传统修辞学主要将修辞看作是词汇的转用,故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主要指词汇层面上的语言使用现象。“相互作用理论”则是在句子层面上讨论本体与喻体之间在词义上的相互迁移和相互影响。“认知隐喻理论”则从认知的角度将隐喻放置在文化层面上予以探讨,试图说明一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所独到的隐喻性的认知方式。“语法隐喻理论”似乎同样关注隐喻文化属性,但与认知隐喻理论不同的是,语法隐喻理论更多的是从语 *作者简介:张令千,男,湖南武冈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英语语言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教育学与心理学。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形符号标准

附件一: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形符号标准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形符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的图形符号。 本标准适用于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记录图、现场平面图等图纸的手工制图和计算机制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A17.4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信息代码第4部分:道路路面类型代码 GA17.5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信息代码第5部分:道路路面情况代码 GA24.4 机动车登记信息代码第4部分:机动车类型代码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 the scene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地点及其相关的空间范围。 3.2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记录图 the rough drawing for the scene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时,按标准图形符号绘制的记录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情况的图形记录。 3.3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平面图the ichnography for the scene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 按标准图形符号、比例绘制的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情况的平面图形记录。

4 交通元素图形符号 3.4机动车图形符号 机动车图形符号见表1。 表1 机动车图形符号

3.5非机动车图形符号 非机动车图形符号见表2。 表2 非机动车图形符号

商务报刊英语中“战争”概念隐喻探析

商务报刊英语中“战争”概念隐喻探析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对自选语料进行例证分析,解读“战争”概念隐喻在商务报刊英语语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结果表明,商务报刊英语中的概念隐喻主要以名词、动词和介词等方式出现,用来映射经济学的概念和经济现象,不但为人们认知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得商务报刊英语文章变得通俗易懂,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有利于学生培养隐喻思维意识、提高商务英语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标签:商务报刊英语“战争”概念隐喻商务英语阅读能力 一、引言 商务报刊英语中含有大量的概念隐喻表达方式,加之报刊英语所特有的专业性和时效性,使得商务报刊英语阅读的难度系数加大。因此,将概念隐喻理论和报刊英语阅读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意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对自选语料的例证分析,解读“战争”概念隐喻在商务报刊英语语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培养隐喻思维意识,从而提高其商务英语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商务语篇中的隐喻研究 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隐喻学研究大多局限于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范畴,真正具有颠覆性革命意义的研究却是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的隐喻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我们的许多经验和活动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我们的概念系统大多数都是由隐喻建构的。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即人们用一个具体的概念域中的词汇来描述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隐喻概念与概念隐喻表达方式不同。隐喻概念是我们用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机制,而概念隐喻表达方式是隐喻概念的具体表现方式,是隐喻概念在语篇中的具体实例2。对概念隐喻的正确解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对已知概念或已知事物的认知,即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易于理解的源域的概念的充分理解; 2.寻找新概念或新事物与已知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或相似性; 3.选择源域中的一个或多个语义要素,将其映射到目标域中某个语义范畴的某个词语上。 三、商务报刊英语中的“战争” 概念隐喻探析 “战争”概念隐喻由来已久,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常规隐喻。大量的经济新闻语篇的隐喻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国家的人们谈论经济和贸易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贸易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战争这个历史概念范畴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认知之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运用对战争这种有形的、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理解和体验无形的、陌生的和抽象的商务概念。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

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概念

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概念 1-1 1、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分析、判断一个体系是否几何可变,或者如何保证它成为几何不变体系,只有几何不变体系才可以作为结构。 几何可变体系:不考虑材料应变条件下,体系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改变的体系。几何不变体系:不考虑材料应变条件下,体系的位置和形状保持不变的体系。 2、自由度:描述几何体系运动时,所需独立坐标的数目。 平面内一个动点A,其位置要由两个坐标 x 和 y 来确定,所以一个点的自由度等于2。平面内一个刚片,其位置要由两个坐标 x 、y 和AB 线的倾角α来确定,所以一个刚片在平面内的自由度等于3。 3、刚片:平面体系作几何组成分析时,不考虑材料应变,所以认为构件没有变形。可以把一根杆、巳知是几何不变的某个部分、地基等看作一个平面刚体,简称刚片。 4、约束:如果体系有了自由度,必须消除,消除的办法是增加约束。约束有三种: 5、多余约束:减少体系独立运动参数的装置称为约束,被约束的物体称为对象。使体系减少一个独立运动参数的装置称为一个约束。例如一根链杆相当于一个约束;一个连接两个刚片的单铰相当于二个约束;一个连接n个刚片的复铰相当于n—1个单铰;一个连接二个刚片的单刚性节点相当于三个约束;一个连接n 个刚片的复刚性节点相当于n—1个单刚性节点。如果在体系中增加一个约束,体系减少一个独立的运动参数,则此约束称为必要约束。如果在体系中增加一个约束,体系的独立运动参数并不减少,则此约束称为多余约束。平面内一个无铰的刚性闭合杆(或称单闭合杆)具有三个多余约束。

6、瞬变体系及常变体系:常变体系概念:体系可发生大量的变形,位移。区别于瞬变体系:瞬变体系概念:体系可发生微小的变形,位移。 7、瞬铰:两刚片间以两链杆相连,其两链杆约束相当(等效)于两链杆交点处一简单铰的约束,这个铰称为瞬铰或虚铰。 2-2平面杆件体系的计算自由度 1、体系是由部件(刚片或结点)加上约束组成的。 2、刚片内部:是否有多余约束。内部有多余约束时应把它变成内部无多余约束的刚片,而它的附加约束则在计算体系的约束总数时应当考虑进去。 3、复铰:连接两个以上刚片的铰结点。连接n个刚片的铰相当于(n-1)个单铰。 4、单链杆:连接两个铰结点的链杆。 5、连接两个以上铰结点的链杆。 连接 n 个铰结点的复链杆相当于(2n-3)个单链杆。 6、平面体系的计算自由度 W :W=3m-(2n+r) m:钢片数 n:单绞数 r:支座链杆数上面的公式是通用的。 W=2J-(b+r) J:结点个数 b:链杆数 r:支座链杆数上面的公式用于完全由铰接的连杆组成的结构体系。 7、自由度与几何体系构造特点: 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

必备冲刺名解19 拟态环境、媒介依存症、传播仪式观、媒介事件

必备冲刺名解19 | 拟态环境、媒介依存症、传播仪式观、媒介事件 01拟态环境 提出+定义及特点+解释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提出) 拟态环境即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 ?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定义及特点)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 ?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解释) 02 媒介依存症 提出+定义+解释 媒介依存症又称媒介依赖症。媒介依赖理论最初由德弗勒和鲍尔·基洛奇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提出) 媒介依存症是指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的行为,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传播的信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而人们也加重了对信息的依赖,对于媒体介质的过分依赖,失去了与某媒体介质的接触后便出现心理或生理问题产生生活障碍的症候,这就是媒介依存症的一部分体现。媒介依存症是伴随着媒介技术

请举出三种隐喻类型的例子

作业3 12外汉1班陈倩倩12043020 请举出三种隐喻类型的例子。 1.结构性隐喻 1.1“爱”的结构性隐喻,爱可以被视为高山,山有高度,有气势,爱是崇高的,也可能是沉重的爱。所以爱有了一下的一些特征。例如: 父母是孩子的爱是以中国崇高的爱。 她的爱我高不可攀。 爱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爱同样也可以是大海,把大海的特征赋予给了爱,于是就有了: 心死了,爱也枯竭了。 幸福的人儿沐浴在爱河里。 他的爱深不可测。 1.2“学习”的结构性隐喻,我们可以将学习知识认为是烹饪食物,学习犹如烹饪食物慢慢从冷到温热最终被煮熟,例如: 学完后再温习一遍会记得更清楚。 2.方向性隐喻 2.1“爱”的方位性隐喻,在形容爱情时,我们认为爱情时美好的,必须努力追求才可得的,因此经常有这样的语句: 他的爱高高在上。 我深深地爱着你。 2.2“情绪”的方位性隐喻,在描写人的情绪是,一般高兴、喜悦、兴奋等积极的情绪我们一般用表示向上方位的词,而悲伤等消极的情绪的方位是向下的。这事引起了我的兴致。 他垂头丧气的,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3.本体性隐喻 3.1无形——有形 3.1.1“爱”的本体性隐喻,爱本来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抽象概念,而人们利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实体或物质来隐喻它,赋予它实实在在具体有形的概念。例如: 我不能接受你的爱。 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3.2无界——有界 3.2.1“爱”的本体性隐喻,我们可以将爱看成容器,人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他陷在爱中不可自拔。 3.2.2“心”的本体性隐喻,我们也可以把心看成一个容器,里面有喜怒哀乐。例如: 喜悦之情犹如泉水涌入她的心里。 她满心欢喜。 总结:事实上,这三种隐喻方式有各自独立的成分,但也相处交叉的部分,彼此之间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截然分开的。比如“时光流逝”,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把时间当作流水一样的结构性隐喻,也可以认为是用流水来形容时间的本体性隐喻。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 (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和文化: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 第三章概念隐喻理论我们为什么要把概念隐喻理论单 独摘出来讨论呢?这是因为,这种理论最方便应用。不论用什么观点和理论来谈论隐喻,最终都要借助概念来讨论它们。并且,概念隐喻理论与现代认知科学研究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已经是认知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以及组成 部分。最重要的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基本隐喻”方面。基本隐喻具有元认知性。一旦深入到基本隐喻层面,大量的新颖隐喻就能得到最彻底的揭示,会令人耳目一新。虽然,也有不少人指出概念隐喻理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它的解释力和实用性是有目共睹的。在实际的隐喻理解和分析中,概念隐喻理论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本章主要对概念隐喻理论做一下简要的介绍。第一节概念隐喻及 其基理论发展一、认知隐喻研究的发展过程在西方,人们 长期以来并没有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只是认为隐喻属于类比。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人们逐渐关注隐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指出:隐喻是“真实的”。 美国思想家派帕(1948)认为所有伟大的科学与哲学思想无不源于根隐喻,并在此基础上类推地构想和认识世界。当代解构主义哲学进一步挖掘了哲学的隐喻本性,认为“思维或曰主体实为隐喻中的隐喻、中心的隐喻”。当代隐喻的认知研究

在西方经历了大致三个发展阶段:1)以古德曼(Nelson Goodman)为代表的康德主义“创造现实”(world-making)论;2)皮亚杰的“建构论”(constructivism);3)莱考夫—约翰逊的“经验论,也即概念隐喻论。“创造现实论”和“经验论”分别主导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进程。二十世纪60到70年代,研究者致力于认证和辩护隐喻的认知价值,同时也探讨了若干可能的隐喻认知模式。古德曼在《艺术的语言》中宣称“ 隐喻可以视为一种改变观察世界万物的模式”。波普尔(Karl Popper)指出人类根据某些“内在先天的预期”隐喻地映射现实,并通过试误筛选(trial-and-error elimination)获取外界知识。利科提出分裂指涉“悬搁”论,强调隐喻是“指谓”与“命名”相争的产物,认为与“情感”、“想像”结下不解之缘的隐喻同时具有间接指涉现实、“内化”(interiorize)思想和重新描述世界的功能,隐喻的意义即在于否认“意义”(sense)与“表达”(representation)之间的固有划分而突破旧有范畴、建立新的逻辑联系。奎因指出“隐喻的要义即通过类比方式创造性地向外扩展”。对隐喻认知机制与原理成系统的有效的研究是由两个美国人共同完成的。1980年,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其标志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莱考夫和约翰逊两人合作著成的《我们赖以生存了隐喻》。在书中,他们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一面世,就引起了世人强烈关注,也在隐喻研究领域引发了革命性的变革。二、

隐喻造词

隐喻造词 大纲: 1、引言 2、隐喻的概念 3、构成新词的隐喻 引言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隐喻的实质是通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某一事物。隐喻具有普遍性,人类各民族、各种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因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一些相同的文化积累,从而产生共识文化。共识文化反映在语言中便凝结为共同的文化语义。有共识文化就会产生相似的隐喻。然而,由于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相当悠久的历史,它们负载了大量有关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学典籍等方面的独特内容。隐喻对汉语词义的影响与英语有诸多共同之处,同时汉语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隐喻的概念 隐喻,最通俗的话讲,就是打比方,是与明喻借喻平列的一个比喻类型。隐喻的修辞观将隐喻视为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是语言运用中对正规语言的偏离和变异,是润饰辞藻的一种修饰手段,主要起语言装饰作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莱考夫等人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的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被人们称为隐喻的认知观。隐喻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把不同的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在联系的过程中,把事物的意义抽象出来,从事物的诸多特征中选择其中一种。 目前对词汇隐喻的归类分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究其实质不外乎莱考夫的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加上通感隐喻,共四类。这些类型汉语中均有,且数量很多,说明隐喻概念(有人称隐喻观念)同样适合汉语。 (一) 隐喻观念已经形成词义的一个义项进入词义。 1、结构隐喻中一部分形成词义,固定于词义中。 如“风雨”,原型指风和雨:风雨大作。而汉语有以下表达方式: (1)经风雨,见世面。 (2)你没经受过什么风雨。 (3)青年人要在大风大雨中锻炼成长。 (4)五年风雨,你我一同走过。 由此可见,“艰难困苦”是一个隐喻观念。而这个观念形成的风雨的比喻义“艰难困苦”已进入词典意义。 又如“花”,原型指种子有性繁殖器官,有一比喻义为“女子”。汉语中有下列表达式: (5)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6)她已是残花败柳。 (7)他是个浪荡子,到处拈花惹草。 (8)她长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

基于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分析

基于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分析 基于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投资力度、技术复杂程度都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和要求也在不断增多。本文通过阐述建筑概念设计的内涵,探讨将概念设计应用于建筑结构设计中应该把握的若干要点,希 望能够给予建筑结构设计者一些工作上的借鉴及帮助 关键词:现代建筑结构设计;概念设计;工程实例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scale, investment, technical complexity continues to increase, especially the influence of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factors and requirements are also increas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notation of architectural concept design, to explore the key points of application of conceptual design in structural design should grasp, hoping to give designers building structure of some work experience and help Key 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conceptual design; engineering example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概念设计是结构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它贯穿于结构设计的全过程。概念设计运用得合理,能使结构满足建筑要求并以最快的方式将荷载传递到基础、地基中,创造更为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节约材料和资金,概念设计是一名设计工作者进行创新设计的基础。 1、概念设计简述 概念设计就是运用清晰的结构概念,依据整个结构体系与分体系

第六讲 语法隐喻

第六讲语法隐喻 1、书面语与口语体的区别 判断书面语的复杂程度的两个重要的指标是看语法复杂程度和词汇复杂程度。词汇密度和语法复杂程度是两个重要的语言特征。这两个特征与名词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口语体和书面体的主要区别。在书面语中,词汇比较复杂,密度大,语法结构简单;在口语体中,词汇密度小,语法结构复杂。然而,国内的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名词化这一特征并没有在外语学习者的作文中体现出来。 2、词汇密度 词汇密度指的是一个语篇中小句实义词的平均值。提高词汇密度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减少虚词,减少小句。 3、名词化 名词化是口语体向书面体转变的主要手段。所谓名词化,就是将不是名词的词(如动词和形容词)变为名词,并引起句子中其他成分的相应变化。名词化是产生语法隐喻的惟一之最重要来源。

4、名词化的功能 名词化能使我们避免很多拖泥带水的表达,因为它表达的是本来需要用很多小句才能表达的意义。名词化的使用使句子词汇密度加大、语言简练了。它为简化句子结构,避免复杂冗长创造了条件。例115:She became powerful and popular in a phenomenal way, and she became powerless and unpopular in a fantastic way and then she was made politically powerful and popular again even more rapidly and remarkably less than four years before she was assassinated in the autumn of 1984. (Halliday &Matthiessen, 1999: 280) 这个句子属于口语体,其中包含了四个小句,中间用and连接。它的语法复杂程度为4,词汇密度为9.3。把这个句子用书面语表达: 例116:Her phenomenal rise to power and popularity was followed by a fantastic fall and then by an event more rapid and remarkable political resurrection less than four years before her assassination in the autumn of 1984. 整个句子只有一个小句,中间没有连词连接,其语法复杂程度为1,词汇密度为22。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口语体的语法复杂程度明显高于书面语。第二个句子进行名词后句与句连接更加紧密,小句的数量相对减少。 例117:On the fifth day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