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营养学-课程标准
临床营养学

《临床营养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临床营养学》课程代码:130029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二学期课程总学时:62学时理论学时:50学时适用专业:护理及康复护理专业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临床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的影响的科学。
是护理专业以及康复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随着临床营养学和医学的发展,临床营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已经认识到,营养素摄入不足、过剩或者结构不合理,都会引起与营养有关的疾病,例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痛风及肿瘤等均与临床营养学密切相关,通过营养干预、营养治疗可能达到减少发病、减轻症状、控制与稳定病情的目的。
通过平衡膳食、合理营养、营养支持与营养护理可以满足人们促进健康、加快疾病康复的迫切愿望。
因此,在整个临床营养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把握疾病的营养干预、营养支持、营养治疗与营养护理这个重点。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临床营养学的教学、实习,要使学生掌握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碳水化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大营养素生理功能与膳食来源;掌握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营养特点与常见的营养问题;掌握糖尿病患者能量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和营养护理;熟悉平衡膳食及医院的基本膳食、试验膳食、治疗膳食;熟悉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全方位的治疗、护理。
(三)课程设计思路1、总体设计(1)《临床营养学》课程设计方案的制定,主要依据护理大纲并结合历年来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
本标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全程渗通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
临床营养学第二版课程设计

临床营养学第二版课程设计1. 课程背景和目的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对于适宜饮食和合理营养需求的认识和重视越来越高。
因此,营养学作为一门学科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临床医学也越来越需要营养学的知识。
这门课程旨在介绍适宜饮食、营养需要和临床营养治疗。
本课程的目的是:•介绍正常和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解释特定病情和治疗的饮食和营养干预•分析营养和关键病理生理学过程的关系•评估和规划个人的营养和健康管理2. 教学内容和安排2.1 第一周:营养学基础•营养学的定义及分类•膳食营养素、功能和作用•能量代谢和营养素吸收2.2 第二周:营养评估和监测•营养不良的定义和分类•营养评估工具和方法•体重管理和客观评估2.3 第三周:营养和疾病关系•慢性病和饮食的关联•营养和心血管疾病关系•营养和代谢综合征关系•营养和癌症关系2.4 第四周:营养和消化道疾病•消化吸收和饮食•营养和胃肠溃疡关系•营养和炎症性肠病的关系2.5 第五周:营养和免疫系统•营养和免疫系统的关系•营养和感染的关系•营养和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2.6 第六周:营养和药物治疗•药物和饮食的交互作用•营养和抗生素的关系•营养和生命维持治疗的关系2.7 第七周:营养和特殊人群•营养和孕产妇•营养和小儿健康•营养和老年人健康2.8 第八周:临床营养治疗•临床营养治疗的概述•营养干预和急性疾病的关系•营养干预和慢性疾病的关系3. 教学评估•期末考试:占总成绩70%•课堂小测验和互动:占总成绩30%4. 教学参考资料1.吉村光一郎. 营养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2.杜金鹏, 卞顺德, 舒翠英. 临床营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3.美国营养学会. 健康营养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 教学反馈欢迎学生在任何时间对本课程提出建议和意见。
每周抽取1次课堂小测验,可以帮助学生做好复习和准备期末考试。
同时,可在课堂上和教师进行交互,以便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营养学知识。
《临床营养学》教学大纲

《临床营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临床营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在掌握基础营养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营养治疗和护理的基础理论知识,营养治疗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营养素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临床营养学主要研究营养与疾病的关系,并根据病人的心理、生理特征及疾病的病理特点将营养学知识用于治疗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康复的科学。
通过本大钢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不仅要解决营养性疾病的,同时还要解决其他各系统疾病状态下的营养问题,提高全方位的治疗、护理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营养、食品与人体健康、疾病的关系,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和患病人群的合理营养及其护理,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及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并能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从理论上加以提高,为改善人民营养水平,促进患者康复,增进人民体质做出贡献。
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和了解临床营养学的最新国内外进展。
(三)课程教学改革临床营养学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讨论、自学、考核等。
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法的应用,达到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目的。
通过课堂具体病例的讨论,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帮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护理人才的目的。
通过某些章节的自学及根据临床病例进行食谱编制考核,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概括、消化吸收的能力,以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阅读参考书籍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领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营养学基础8学时第一节能量 0.5学时知识点:营养素分类;DRIs四项指标;能量系数;能量消耗途径。
临床营养学教学大纲(护理本科)

《临床营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代码: 1110128612.课程中文名称:临床营养学3.课程总学时数: 274.课程学分数: 1.55.授课对象:护理本科专业6.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为护理本科专业必修课,是护理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临床营养学是营养学的重要组成成份,是运用营养学知识来治疗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的科学。
营养治疗在临床综合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合理平衡的营养,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发生和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医疗成本,缩短住院时间,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营养日益倍受重视。
掌握和运用营养学知识对所有医学生都是必要的,更是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整体护理所必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通过《临床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营养学的基础知识、不同人群的营养和膳食需求、食品营养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医院膳食的种类和制备、熟悉各类常见疾病的膳食治疗,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护理工作实践,有效地促进病人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选取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内容为教学重点,选取针对四年制护理本科专业编撰的教材。
三、学时分配四、课程内容第一章营养学基础【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 掌握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营养学意义。
2. 掌握人体热能需要量及简易计算方法。
3. 掌握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维生素C 的主要生理功能。
4. 掌握钙、磷、铁、碘、锌、铜的主要生理功能。
5. 熟悉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的主要表现。
6.了解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主要食物来源。
7.掌握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生理功能。
8.熟悉水的生理功能和常见的水的种类。
9.掌握膳食纤维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临床营养学》教学大纲全套

《临床营养学》教学大纲全套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Clinical Nutrition总学时:38讲授学时:26实验学时:12学分:2.0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与医院感染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涉日护理方向)开课单位:医学院一、课程简介临床营养学是医学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理论在临床医学的实际应用。
本课程采用讲授和实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熟悉健康人群的营养及与健康的关系,理解临床营养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熟悉不同系统疾病的营养需求、防治及膳食治疗,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疾病提出适宜的营养治疗方案。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营养学基础(8学时)教学目标:通过"营养学基础”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六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和能量的来源与参考摄入量,理解六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 维生素和水)和膳食纤维的营养学意义。
教学要求:识记:(1)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的概念、分类、来源与参考摄入量。
(2)能量的应用单位,换算关系,来源与参考摄入量。
(3 )人体能量消耗的三个方面。
(4)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概念。
(5 )维生素的概念和分类。
(6)脂溶性维生素的特性,营养状况评价与缺乏症,来源与参考摄入量。
(7)水溶性维生素的特性,营养状况评价与缺乏症,来源与参考摄入量。
(8 )矿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9)常见重要元素(钙,磷,镁,铁,碘,锌,铜)的食物来源与参考摄入量。
(10 )水的种类和需要量。
(11)膳食纤维的概念,种类,来源与参考摄入量。
理解:(1)六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 的营养学意义。
(2 )脂溶性维生素的生理功能。
(3 )水溶性维生素的生理功能。
(4 )矿物质的生理功能。
(5 )常见重要元素(钙,磷,镁,铁,碘,锌,铜)的营养学意义。
临床营养学教学大纲

临床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
饮食对于个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临床营养学的教学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临床营养学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进行探讨,以及课程的设计和评估,以满足学生对于临床营养学知识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1. 简介与基本概念- 临床营养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营养需求与营养不足的影响- 营养素的分类与作用2. 营养评估与监测- 体质指数(BMI)的计算与评估- 营养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与解读- 饮食调查的方法与分析3. 营养与疾病- 营养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营养与糖尿病的关系- 营养与肿瘤的关系- 营养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4. 营养支持治疗- 人工营养的原理和方法- 营养支持治疗在不同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 营养不良与康复的关系5. 营养与特殊人群- 儿童与青少年营养需求- 孕产妇与哺乳期妇女营养管理- 老年人营养与健康三、教学目标1. 知识层面- 理解临床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常见疾病与营养之间的关系- 了解营养评估和监测的方法2. 技能层面- 能够进行体质指数的计算和解读-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饮食调查- 能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3. 情感层面- 培养对于个体营养需求的关注和重视- 提高对于营养和健康的责任感- 培养同理心,关注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四、课程设计1. 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传达知识和技能-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进思考和交流- 实践:安排实践课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际案例分析2. 课程安排- 基础理论:第一周至第三周,讲授临床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疾病与营养:第四周至第六周,讲授营养与常见疾病的关系- 营养支持治疗:第七周至第九周,讲授人工营养和支持治疗的方法- 营养与特殊人群:第十周至第十二周,讲授儿童、孕产妇和老年人的营养需求- 课程总结:第十三周,总结与复习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 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质量- 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课程中的合作表现- 学习态度: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2. 作业评估- 营养评估报告: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完成的营养评估报告的质量和独立性- 疾病营养方案:学生针对某一疾病设计的营养干预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营养支持案例分析:学生对于营养支持治疗案例分析的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结语通过临床营养学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的规划,以及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评估的确定,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临床营养学知识的需求。
《临床营养学》教学大纲

《临床营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临床营养学英文名称:Clinical Nutrition课程编号:121104学时:18学分:1适用专业:非预防医学各专业先修课要求:医学基础和内、外科课程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性质:必修课临床营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临床营养学是医学营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营养学知识在预防疾病、控制疾病、治疗疾病上有其独特的见解,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学科。
现代社会,人们为了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减少与控制慢性病、减少医疗费用的开支,渴望得到医学营养学知识,减少疾病,促进健康。
许多疾病的发病、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与营养学都有密切的关系。
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症、痛风、冠心病及肿瘤等,经过营养干预、营养治疗可以预防发病,减轻症状,控制和稳定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通过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和营养治疗与护理达到促进健康、加快疾病康复的目的。
因此,学习和掌握临床营养学知识是对医学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整体护理所必需的。
本大纲的内容部分讲授,部分由学生自学和讨论。
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了解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掌握临床营养的主要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常见营养相关疾病的膳食指导。
教学大纲所列课程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都要在课堂内教授的,教学大纲按其重要程度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可以在课堂讲授或通过电化教学方式教给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学。
本教材主要包括三章二十八节。
总学时数为36学时。
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二、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营养素概论一、碳水化物与膳食纤维【目的要求】掌握:碳水化物的分类,碳水化物在膳食中的比例,碳水化物和膳食纤维的主要生理意义和食物来源。
熟悉:碳水化物与蛋白质、脂肪代谢的关系。
临床营养学课程大纲设计

《临床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临床营养学是关于食物中营养素的性质,分布,代谢作用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的影响的一门科学,是在掌握基础营养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营养治疗和护理的基础理论知识,营养治疗与疾病的关系,以及营养素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掌握医院的基本饮食,常用的治疗饮食和试验饮食,应用范围,饮食治疗原则,以便更好地进行临床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加快疾病康复的目的。
《临床营养学》课程主要介绍机体能量需要,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来源和需要量,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合理膳食的构成,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营养需求,医院营养膳食和饮食治疗等内容。
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四年制护理专业学生不仅能应用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配合医嘱和病人病情提供切实可行的营养实施指南,配制简单的膳食,以利于病人恢复健康,而且能面向社区所有的服务对象,为增强他们对疾病的免疫能力和延年益寿,实施有效的整体护理。
《临床营养学》是高等院校护理专业新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在培养临床护理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直接影响着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达到基本知识教学目标包括:掌握人体所需各种营养素及其代谢的基本理论;理解合理营养的卫生要求与膳食要求;掌握不同生理与病理情况的营养需求。
达到能力培养目标:包括能够从事社区营养咨询、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能够胜任医院营养科的一般工作;具有继续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达到思想教育目标:包括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制定的有关营养政策;热爱本职工作,对本专业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具有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课程教学目标《临床营养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性特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它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营养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临床营养学》课程代码:130029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四学期课程总学时:20学时理论学时:14学时适用专业:护理专业先修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临床营养学是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和有益影响,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和康复的影响的科学。
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随着临床营养学和医学的发展,临床营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已经认识到,营养素摄入不足、过剩或者结构不合理,都会引起与营养有关的疾病,例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痛风及肿瘤等均与临床营养学密切相关,通过营养干预、营养治疗可能达到减少发病、减轻症状、控制与稳定病情的目的。
通过平衡膳食、合理营养、营养支持与营养护理可以满足人们促进健康、加快疾病康复的迫切愿望。
因此,在整个临床营养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至终把握疾病的营养干预、营养支持、营养治疗与营养护理这个重点。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临床营养学的教学、实习,要使学生掌握临床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碳水化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大营养素生理功能与膳食来源;掌握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营养特点与常见的营养问题;掌握糖尿病患者能量营养相关因素、营养治疗和营养护理;熟悉平衡膳食及医院的基本膳食、试验膳食、治疗膳食;熟悉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基本方法,提高全方位的治疗、护理。
(三)课程设计思路1、总体设计(1)《临床营养学》课程设计方案的制定,主要依据护理大纲并结合历年来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
本标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全程渗通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
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员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走信息化教学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也要注意不能丢弃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2)课程标准力求更新、拓展课程内容。
通过课堂讲授、观看教学图片、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入理解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研究营养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在疾病状态下营养素的代谢紊乱,各种疾病对营养素的需求和供给方法的一门科学。
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及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并能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从理论上加以提高,为改善人民营养水平,促进患者康复,增进人民体质做出贡献。
(3)课程标准要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达到既有前瞻性、科学性,又实事求是,便于操作与管理。
2、具体设计《临床营养学》课程的学习包括理论课、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课14学时,实验课时4学时;理论课的安排,一般是先学习总论,从总体上学习营养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平衡膳食、特殊生理阶段的营养、营养状况评估、医院基本膳食。
再分系统学习各种临床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临床营养学在临床各科室各种疾病中的重要性,为后续临床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必需的知识基础。
学时分配的建议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对《临床营养学》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人体所需各种营养素及其代谢的基本理论,理解合理营养的卫生要求与膳食要求,掌握不同生理与病理情况的营养需求。
能够从事社区营养咨询、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能够胜任医院营养科的一般工作,具有继续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人体所需各种营养素及其代谢的基本概念。
2.理解合理营养的卫生要求与膳食要求。
3.掌握不同生理与病理情况的营养需求。
[能力目标]1.能够从事社区营养咨询、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
2.能够胜任医院营养科的一般工作。
3.具有继续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素质目标]1.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制定的有关营养政策。
2.热爱本职工作,对本专业有较深层的理解。
3.具有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课程教学内容标准理论部分第一章营养学基础第一节碳水化合物[目的和要求]1.掌握碳水化合物分类、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2.熟悉碳水化合物营养学意义。
3.了解碳水化合物与健康。
[教学内容]一、碳水化合物分类与组成。
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学意义。
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四、碳水化合物与健康。
第二节蛋白质[目的和要求]1.掌握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方法、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2.熟悉蛋白质组成、氮平衡概念。
[教学内容]一、蛋白质组成、氮平衡必须氨基酸。
二、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三、蛋白质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第三节脂类[目的和要求]1.掌握脂肪分类、营养价值评价、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2.熟悉必须脂肪酸概念及营养学意义。
3.了解脂肪与健康。
[教学内容]一、脂类的营养学意义。
二、必须脂肪酸。
三、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四、脂类与健康的关系。
第四节能量[目的和要求]1.掌握能量单位与能量系数。
2.熟悉能量的供给及能量消耗。
3.了解能量与健康。
[教学内容]一、能量单位及能量系数。
二、人体的能量消耗。
三、能量的来源与供给。
第五节维生素[目的和要求]1.掌握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叶酸,尼克酸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2.熟悉维生素的分类及食物来源。
[教学内容]一、脂溶性维生素。
二、水溶性维生素第六节矿物质[目的和要求]1.掌握:钙、磷、铁、碘、锌的营养学意义、食物来源及缺乏症*。
2、熟悉矿物质的概述。
钙、磷、镁、铁、锌、铜、、碘、的体内分布;食物来源及缺乏症。
[教学内容]1、矿物质的概述;2、钙、磷、镁、铁、锌、铜、、碘、的体内分布;食物来源。
第七节水[目的和要求]1.熟悉水的生理功能,水的供给量。
2.了解水的种类及水体内分布。
[教学内容]一、水的生理功能二、水的种类三、水的需要量第八节膳食纤维[目的和要求]1.掌握膳食纤维的营养学意义、食物来源及供给量*。
2.熟悉膳食纤维的种类。
[教学内容]一、膳食纤维种类。
二、膳食纤维营养学意义、食物来源及供给量。
第二章健康人群的营养[目的和要求]1.掌握食物的分类、营养特点、膳食结构。
2.熟悉《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内容及应用时注意的问题。
3.了解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营养特点及常见的营养问题。
[教学内容]一、食物的分类、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
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其应用。
三、平衡膳食。
四、婴幼儿的营养、儿童的营养、青少年的营养、成年人的营养、老年人的营养、孕妇和乳母的营养。
第三章临床营养基础第一节营养调查与营养评价[目的和要求]1.掌握膳食调查目的、膳食调查的方法及膳食调查的结果整理与评价。
2.熟悉几种常用的人体测量指标及人体测量指标的各种评价指数。
3.了解营养调查结果分析与评价内容。
[教学内容]一、营养调查二、膳食调查*三、人体测量四、临床体征检查五、临床生化检测六、营养评价:BCA评价法、SOAP评价法、SAG评价法。
第二节医院膳食[目的和要求]1.掌握医院基本膳食的种类及膳食要求*。
2.熟悉常见治疗膳食的种类、适用的对象及膳食要求*。
3.了解试验膳食试验目的与膳食要求[教学内容]一、基本膳食。
(一)普通膳食(二)软食(三)半流质膳食(四)流质膳食二、治疗膳食(一)高能量膳食(二)低能量膳食(三)高蛋白膳食(四)低蛋白膳食(五)限脂肪膳食(六)低饱和脂肪低胆固醇膳食(七)限盐膳食(八)少渣膳食(九)高纤维膳食(十)低嘌呤膳食三、试验膳食(一)胆囊造影膳食(二)肌酐试验膳食(三)葡萄糖耐量试验膳食(四)潜血试验膳食第三节肠内肠外营养[目的和要求]1.掌握肠内营养制剂、肠内营养途径及灌注方法、掌握肠外营养制剂2.熟悉肠内营养适应症、熟悉肠内营养并发症、肠内营养护理要点。
3.熟悉肠外营养适应症、熟悉肠外营养并发症及处理、熟悉肠外营养护理要点。
[教学内容]一、肠内营养制剂(一)肠内营养制剂(二)肠内营养途径与灌注方法(三)肠内营养适应症(四)肠内营养并发症(五)肠内营养护理二、肠外营养(一)肠外营养制剂(二)肠外营养适应症(三)肠外营养并发症及处理(四)肠外营养护理第四章常见疾病的营养糖尿病[目的和要求]1.掌握糖尿病营养治疗原则、膳食制度、食谱设计与膳食计算及饮食的注意要点*.2.熟悉糖尿病临床表现、分型及相关营养素.[教学内容]一、相关营养素二、营养治疗* 三、营养护理实验部分本课程的实验部分是通过实习,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应用的能力。
实习课的重点是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营养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膳食评价;病人营养状况评价;各种疾病的膳食治疗,今后能够指导病人开展健康教育和进行合理营养。
实验项目设置、内容与学时分配四、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课程负责人组织先进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撰写相关教学研究论文,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合格课程建设。
1.在讲课前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认真备课。
对重点、难点和新的教学内容,要用简单、通俗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解,以保证教学质量。
重视启发式教学,注意运用总论的知识指导各论的学习,通过各论的学习,以加深对总论内容的理解。
2.授课期间,每一章节可以设计典型的营养素缺乏的病案,使学员们带着问题进入本章节的学习;或者在课程之后,及时跟进典型病例进行讨论。
通过病例引导以及老师教员指导下的课堂讨论、资料查询、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有关临床营养学问题。
3.教学方法可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4.实习课与理论课同步进行,主要的实验方式和要求建议如下:(1)临床现场实习:结合授课内容,在教学医院进行临床现场实习,通过对病人食堂参观,病历中关于饮食医嘱的翻阅和对病人现场的调查、访问,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内容,作出客观评价,写出实习报告。
(2)课题讨论与练习:由带教老师给出实习课题或病案,通过提示、演示、课堂讨论、练习等形式完成实习报告。
如:营养素的计算、膳食调查结果的分析评价,病人治疗膳食的食谱编制等。
(3)实验操作:通过学生具体的动手操作完成如人体测量、食物营养成分分析、匀浆膳的配制等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目的、原理、方法、应用及实验注意事项。
(4)本实验课程实习1和实习2为必做内容,选修实验不计在总学时内,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使用,其中医院食堂或营养科的参观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今后的实习内容可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与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实验设备的配备情况,不断进行更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争取多开设设计性实验项目与课题,给学生增加动手的机会,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