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1讲 第1课时.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区域环境问题及开发与保护第1课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梳理知识体系]

[再现基础知识] 一、水土流失

读黄土高原区域图,回答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水土流失的危害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疑难辨析1】(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 )

(2)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 )

(3)不同的社会阶段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不同。( √ )

(4)黄土高原是我国唯一水土流失的地方。(× )

二、土地荒漠化

读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1.认识荒漠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植被景观:图中①为温带草原,②为荒漠草原,③为荒漠。

年降水量:图中A为400,B为200,C为50。

本区自东向西随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①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②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疑难辨析2】荒漠与荒漠化有什么区别?

提示荒漠是一种自然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是指在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使本来的耕地、林地、草地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

【疑难辨析3】什么是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提示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蒸发旺盛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疑难辨析4】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考点一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

【例1】(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尝试自解]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审设问,明确思考方向

(1)要准确说出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需准确判断出该区域的名称,还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描述一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2)要回答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分别采取的措施,需明确两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2步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耕地和牧草地。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持。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二是水土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三是水土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1.成因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3.主要的治理措施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冶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技法点拨]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问题分析模型

该类生态环境问题多从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着手分析,而成因与防治措施又是重心所在。

温馨提示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素养一人地协调观:水土流失与河流特征

1.(2018·全国卷Ⅱ,9~1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