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单元说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说课讲稿(实验创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说课讲稿(实验创新)

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验是在教科版九年级物理十三章第二下面我将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目标、节《内能》这节课中。

实验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是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现象中的一种重要实例,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而,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灵活地应用这个规律,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

由于“内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九年级学生在学习这一段知识时,普遍感觉比较生硬。

做好这个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做功与内能的关系,也为学生学习内燃机的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做了很好的准备。

二、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与内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2)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3)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和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活动和演示实验,提升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实验设计思路本节内容先由一系列的学生体验活动和教师的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小,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说明做功与内能改变的关系。

但是课本中给的两个实验有一些不足。

甲实验成功率低,实验室配备有空气压缩引火仪,有硝化棉就不用说了,如果没有硝化棉怎么办?现制取来不及了,用什么代替效果好?乙实验,主要是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但不能直接的显示出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现象,只能通过有白雾说明内能降低,可信度低。

实验改进:实验中我将教材中常用的硝化棉改为火柴头。

不仅材料更易获得,实验现象也更加的明显。

我的自制教具(它使用了一个1.5L的矿泉水瓶;在瓶盖处安装有气门芯,它能使气体进得去出不来;瓶盖用绳子与瓶身相连起到保护作用;在瓶的侧壁上放入一个感温探头,用玻璃胶密封,感温探头连接数字温度计,温度计可时时显示瓶内气体温度的变化,也反应瓶内气体内能的变化;为了加强实验的效果,事先放入几滴酒精。

2【核心素养】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 第2节《内能》教案

2【核心素养】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 第2节《内能》教案
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收获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类比法”和“转换法”.我们通过把内能与机械能进行类比,大家知道了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而且还知道了影响内能的因素.我们通过转换法,知道了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内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不知不觉地利用它.大家深深体会到,物理是一门有趣有用的科学.只要大家平时多关注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勤于思考,就会轻松地学好物理.好,谢谢大家!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
(1)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2)内能还与物体的体积(或质量、状态)有关,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体积(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例题2(多媒体展示)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质量越大,内能越小
B.物体举得越高,内能越大
教师可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指出运动的物体因运动而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因被举高且受重力而具有重力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因有弹力而具有弹性势能.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分析.
师我们知道宏观物体运动时具有动能,那么微观物体分子具有什么能呢?
生: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那么分子也具有动能.
师对物体做功,会使物体的内能增大,那反之,如果物体对外做功,内能有何变化?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实验.(师演示:教材P9页《演示》中的实验2.)
提示:用饮料瓶代替大口玻璃瓶进行实验(更安全,现象更明显).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瓶盖跳起说明了什么?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水雾起了什么作用?
生2: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因此,内能应该每时每刻,不论何种状态都具有;但物体的机械能不是每时每刻都有.

人教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单元说课

人教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 内能单元说课

物理十三章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内能》,是人教版的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教材的内容和意义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是是人教版的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的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的的第一单元。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为抽象的能的形式,也为后面学习电热器打基础,也是学生从前面研究宏观物体到本单元研究微观分子的转变,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

因此本节在整本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说学情初三学生经过之前2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

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本单元主要是从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对微观的分子进行讨论,进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题的。

三.说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对内能的初步了解、及内能的改变途径。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扩散现象,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使学生深刻体会内能及比热容的概念,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1.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法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新课改的要求可谓三管齐下:知识传授、过程方法和情感培养。

要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贯彻“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的原则。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内能》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内能》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内能》说课稿《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分子热运动》是人教社新课标九年级物理全册中第十六章《热和能》的第一节。

从所在位置来看,它被直接安排在《机械能》之后,作为内能的基础知识,讲述了内能的本质,引出一种区别于机械能的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

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验证物质微观世界的分子热运动本质,二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材一开始复习了本册教材第十一章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

接下来,以香皂的香味引出扩散现象,再由扩散现象引出分子的热运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接着用一个简单易懂的演示实验说明了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然后,用一句“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导出分子间的作用力。

整节内容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根据教材安排及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同时参考初中生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初步认识分子动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验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重点是分子的热运动,因为他揭示了内能的本质,将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前提;教学难点:难点让学生明白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如何同时存在的。

二、教学方法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制定的三维目标,以及所针对的不同知识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安排:对于“分子热运动”,主要以转换法为主;而在“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类比法。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 内能【全章】》精品PPT优质课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 内能【全章】》精品PPT优质课件

3. 学习了分子动理论之后,欣欣同学总结了很多生活
中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现象,下列总结中不正确的 是( C )
A.腌制鸭蛋就是通过扩散使盐进入蛋中 B.人造木板粘接剂中的甲醛扩散到空气中造成 环境污染 C.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 与纸之间有相互的斥力 D.“破镜不能重圆”是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 用力变得十分微弱
内能与机械能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 作用情况有关。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因为所有的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连接中考
例 关于内能和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0℃的冰块内能为零

微观特征
宏观特征

分子间距 离
分子间作用力
有无固定形 状
有无固定体 积
固 体
很小
很大


液 体
较大
较大


气 体
很大 很小(几乎为零)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1 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 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物理方法总结
转换法 分子的世界我们无法观察,但是却能 通过实验,得到分子在运动和分子间存 在作用力的事实,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 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是物理学 中常用的方法——转换法。
4.【多选】在下列选项中,物体内能的改变是通过 做功实现的是(CD )
A.在炎热的夏天,在啤酒中 B.太阳能热水器水箱中
放入一些冰块,啤酒变凉
的水被晒热
C.行驶的汽车,轮胎会变热
D.划火柴,火柴燃烧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复习说课稿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内能、热量计算等基本概念;
2.开展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热传递现象,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2.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五)作业布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能源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板书风格将采用图示结合文字,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以增强视觉效果。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强化对重点知识的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准备,明确板书内容和顺序;
2.在课堂上及时更新板书,避免信息过载;
3.使用不同颜色和符号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识别;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内能的定义,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热传递的实质和方式;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说课稿 第13章 第2节 内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说课稿   第13章  第2节 内能

第2节内能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内能》。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内能》,《内能》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是前面所学《分子热运动》的延伸,又为后面其他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利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内能的概念,通过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明白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

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由于本章的知识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所以内能是本章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物体的内能。

知道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向学生生动形象的介绍本节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改变的实质。

因为内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需要通过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内能的这种观念,以及理解内能是什么?4.教学难点: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识掌握。

三、说教法、学法:(1)通过情景式导入新课,播放神七升天的视频,引入了新课。

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2)放慢语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稍许停顿。

在利用板书把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层次感,突破难点。

(3)利用课堂小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使知识点形象化,达到抓住关键的目的。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准备大胆放手,开展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我发展,我做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分享者。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2节+内能+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第13章第2节+内能+说课稿
(3)能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同伴评价:组织同伴互评,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建议和鼓励。
3.教师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提供改进意见。
2.针对实验操作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提高实验效果;
3.针对课堂互动问题,改进提问技巧,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参与度。
1.实验器材:用于进行内能相关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内能的变化。
2. PPT:展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辅助讲解。
3.教学视频:通过视频资料展示内能的微观机制和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理解。
4.互动白板:实时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便于师生互动和讨论。
(三)互动方式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解答、指导实验等方式,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反馈,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2.提出问题:在视频结束后,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内能是什么?”“内能与我们生活中哪些现象有关?”等,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概念讲解:首先介绍内能的定义,阐述内能与能量的关系,解释内能的组成,如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等。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3章第2节《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内能的概念及其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虽然接触过热量和温度,但对于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可能仍感陌生。因此,教师需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解释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能的本质。
2.重难点二: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热传递是内能变化的重要方式,但学生对热传递的规律和条件理解可能不够深入。教学中应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使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基本规律。
4.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条件和规律。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几道关于内能、热传递和温度计使用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3.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习惯。
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4.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内能的概念,为后续学习热力学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打下坚实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举例说明。”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实例。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3. 内能与质量的关系: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4.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5.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改变方式,即做功和热传递。

3.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如烧水过程中水温升高,引导学生思考水温升高的原因,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

2. 讲解内能的概念:解释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3. 讲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4. 讲解内能的改变方式:介绍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对内能的影响。

5. 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物体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

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内能的改变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和。

《做功改变内能》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做功改变内能》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做功改变内能》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做功改变内能二、实验器材温度传感器,注射器,传感器终端,计算机,改进的打气筒,玻璃瓶,普通打气筒,胶塞(打孔),细绳,气针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一)实验一、温度传感器研究对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的变化,实验二、改进的白雾实验(二)实验三、打气筒升温的秘密、实验四、探究对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变化的情况四、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总结归类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2)通过实验得出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增大或减小内能从而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内能变化量和做功多少之间的量化关系,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时能量变化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学生试验、气体做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法在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2)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能量及其转化的理解;(2)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五、实验教学内容”得出结论: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法:热传递和做功。

得出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热传递。

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例子中,热传递可以增大或减小内能,我们对铁丝做功,铁丝的内能增大,如果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它的内能又会如何变化呢?我们用注射器封住一段气体并用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以此来研究对气体做功和气体对外做功时内能的变化的情况。

如何实现对气体做功。

教师提问:怎么用这个仪器检验气体对外做功时能量的变化的情况?图1图2师:温度确实下降了,并且末温低于室温。

向学生提问这个温度的变化可能是由热传递引起的吗?类 起分析,得出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内能上是等效的缩活塞。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二节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介绍内能的定义、单位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转化: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内能的转化过程。

3. 内能的传递:介绍内能的传递方式,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

4. 内能的利用:探讨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内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掌握内能的转化原理,能够分析内能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3. 理解内能的传递方式,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认识内能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内能的转化原理和内能的传递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取暖等,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让学生掌握内能的基本知识。

3. 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通过实例说明内能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

4. 介绍内能的传递方式,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规律,让学生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讲解内能的实际应用,如热机、散热器等,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内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内能1. 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单位:焦耳(J)3. 测量方法:通过热量传递的方法测量。

内能的转化1. 原理:内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实例:烧水时,热量从火源传递给水,水的内能增加。

内能的传递1. 方式:热传递2. 原理: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3. 规律:热量传递的方向与温度差有关。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三章 内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三章 内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一、提出问题如何研究分子的运动?利用小组“讨论法”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知道研究这类问题的科学方法提出问题:分子太小,无法用肉眼看到它的运动情况,该如何研究?汇总学生讨论情况回忆思考小组讨论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转换法、模型法、类比法等二、研究方法类比法选用类比的方法将不容易研究的问题简单化,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探究分子的运动规律确定研究方法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打开香水瓶盖,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在弹簧的两端各系两个小球,当两只小球之间的距离被压缩和拉伸时具有弹性势能.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还可能具有势能。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展示实物:一杯大米、有一条小鱼的一杯水、有许多条小草鱼的一杯水,引讨论回答生活中大量温度影响扩散现象发生快慢的实例。

三.得到结论通过假说推断的正确性来证明假说的正确,这是物理、教学常用的方法。

引导学生得出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正确关系,给出结论和本节课的课题:分子热运动并解释为什么称为“热运动”分析理解评估与反思1.在研究分子运动规律的过程中,经历的思维探究程序:提出问题─类比─形成假说─进行推断─实验检验─得出结论2.用到的研究方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内能》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内能》课件

正确的是( )
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 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A.“花气袭人知骤暖”说明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B.人造木板黏结剂中的甲醛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污

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黏合 剂中的甲醛也会有扩散到空气中,从而造成
环境污染
练能力
12.(2019・娄底中考)学习了分子动理论之后,小明总结
A.扩散现象只有在气体间进行
B.固体之间不能发生扩散现象
C.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D.固体之间只有在高温下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学知识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
规则运动。
4.(2019 ·铜仁中考)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
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B )
A.水中放糖后变甜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 动;分子间存在间隙。
学知识
7.(绵阳中考)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 净,紧紧压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这个实验事实说明( C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因为铅柱的分子之
间存在引力
B.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D.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了很多生活中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现象,下列总结中不
正确的是(C )
C.用透明胶带揭下纸上写错的字,是因为胶带与纸之间
有相互的斥力 胶带分子和纸分子之间存在
相互作用的引力
D.“破镜不能重圆”是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
十分微弱
分子间距离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小;当分子间的 间距大于分子直径10倍时候,分子间的作用力已经
导入新课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的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可以通过热量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4. 内能的转化:物体内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2. 让学生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内能变化。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2.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3. 内能的转化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内能变化,如烧水过程中水温升高,内能如何变化。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一个苹果的内能。

5. 内能转化讲解:讲解内能的转化原理,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转化的过程。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实验测量物体的内能。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内能的单位和测量: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可以通过热量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内能的转化:物体内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什么是内能?(2)内能的单位是什么?如何测量内能?(3)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4)内能是如何转化的?2. 估算一个苹果的内能,并说明你的估算方法。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精品课堂(人教版)13.2《内能》说课稿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精品课堂(人教版)13.2《内能》说课稿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精品课堂(人教版)13.2《内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是《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精品课堂(人教版)》第13章第2节《内能》。这一节内容在课程体系中处于能量转换与传递的核心部分,是学习热学、热力学的基础。主要知识点包括:
1.内能的定义:物质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2.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内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精炼、风格清晰。板书布局分为三个部分:标题区、内容区和总结区。标题区位于黑板顶部,标注本节课的主题《内能》。内容区采用提纲式板书,左侧列出主要知识点,右侧记录关键公式和实验数据。总结区位于黑板底部,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内能的定义、内能与温度质量的关系、热量传递的实质等。风格上,板书简洁明了,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重要程度,确保学生能够快速识别关键信息。板书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提前规划板书内容,边讲边写,适时擦除不必要的部分,保持板面的整洁。
3.在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并在班级内分享探究成果。
4.在课后作业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作业,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这些互动方式旨在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通过讨论和交流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与内能相关的趣味实验或生活现象,如将冰块放入热水中,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
2.提出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如“为什么物体加热后会变热?热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整体说课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内能单元整体说课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三章内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

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

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十三章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内能》,是人教版的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教材的内容和意义
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是是人教版的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的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的的第一单元。

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为抽象的能的形式,也为后面学习电热器打基础,也是学生从前面研究宏观物体到本单元研究微观分子的转变,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

因此本节在整本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说学情
初三学生经过之前2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已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掌握了一定学习物理的方法。

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大多数学生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本单元主要是从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对微观的分子进行讨论,进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之后,学生学习是不存在题的。

三.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对内能的初步了解、及内能的改变途径。

3.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扩散现象,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使学生深刻体会内能及比热容的概念,并培养了
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1.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新课改的要求可谓三管齐下:知识传授、过程方法和情感培养。

要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贯彻“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的原则。

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学生居于主体地位。

这绝对不可动摇。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单元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设疑激趣引出课题——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试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点拨解疑释疑——创意设计应用实践——总结评估交流感受——课后实验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五.说学法
本单元老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

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

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
验成功的愉悦。

六.说教学过程
本单元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第二环节:设计实验,合作探究。

第三环节:得出结论,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在分子热运动这节课中,通过生活实例引发思考,如屋内某角落滴几滴香水,一开始闻不到住一会便闻到香水味。

学生提出猜想,结合课本引发学生设计实验,如在烧杯中盛入清水并滴几滴墨水,分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使学生思考、引发得出结论。

在通过题练结合使学生巩固掌握。

在比热容这节课中,通过海边海水与沙滩的温度差别大,引起学生兴趣,引入比热容新的概念,并通过分组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比热容这一概念。

讲解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加固学生理解。

使学生动手实验既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也更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内能”这单元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