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肛裂临床诊治指南(2023版)

肛裂临床诊治指南(2023版)
1. 背景
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主要表现为肛门及直肠黏膜裂口。
患者常常在排便时感到剧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肛裂诊治指导,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2. 诊断
2.1 症状
肛裂的主要症状包括排便时剧痛、便血、大便不规则等。
部分患者还有排便困难和肛门瘙痒等不适症状。
2.2 体格检查
肛裂的诊断主要通过直肠指检和肛门检查,以确认病变部位和性质。
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肠镜检查以排除其他病变。
3. 分类
根据肛裂的位置和程度,可将肛裂分为急性肛裂和慢性肛裂。
急性肛裂常见于产后、便秘等情况下,通常治疗后可以很快愈合;慢性肛裂病变部位更大,愈合较慢,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
4. 治疗
4.1 保守治疗
对于急性肛裂,可以通过改变排便习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措施缓解症状。
局部热敷和局部麻醉药物也可以缓解排便疼痛。
4.2 手术治疗
对于慢性肛裂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选择。
常用手术包括括约肌松解术、裂口切除术等。
手术后需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避免感染和并发症。
5. 康复与预防
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护理,如避免便秘、保持局部卫生等。
定期复诊也很重要,以评估疗效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6. 结语
肛裂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本指南提供了最新的诊治指导,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以上是肛裂临床诊治指南(2023版)的内容摘要,详细内容请参考医学文献和专家意见。
优势病种肛裂诊疗指南

优势病种肛裂诊疗方案一、概述肛裂是肛肠科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传统认为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临床上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为主要特点。
中医讲本病称为“钩肠痔”、“裂痔”等。
本病多与湿、热、瘀有关,病久易致血虚津亏,肠道失于濡养,大便秘结而成.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
(2)主要体征: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
多见于初期肛裂。
有反复发作史。
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于陈旧期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七版《外科学》(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疼痛、便血或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沾血,鲜血,量少。
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短,裂创新鲜,色红,底浅,边缘整齐有弹性,疼痛剧烈。
2、慢性期:病程长,反复发作,裂创底深,边缘不整,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裂创底部栉膜变厚变硬,形成栉膜带。
(三)证候诊断1、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烟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裂诊疗及护理常规

肛裂诊疗常规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发生纵行全层裂开,深达肌肉,形成梭形溃疡,引起排便性周期性肛门剧烈疼痛者。
1.诊断依据1.1.病史有排便性周期性肛门剧烈疼痛。
1.2.体征见肛管纵行裂口,深达肌肉。
1.3.指检见肛门收缩紧,疼痛明显。
2.辨证论治2.1.中医辩证治疗2.1.1.阴虚肠燥症状:大便干燥,排出困难,大便干涩,出血不多,口干咽燥,饮而不多,小便黄少,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则:养阴增液,润肠通便。
方药:增液汤加槐花、白茅根、元胡。
2.1.2.湿热下注症状:大便不爽,干或不干,肛门坠胀而疼痛,疼痛持久,便中带血或滴血,肛门潮湿。
身倦神怠,口苦,口干欲饮,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
止痛如神汤加减2.1.3.热结肠道症状:。
大便干结,排出困难,肛门疼痛如刺如割,便血鲜红,或多或少,肛门灼热。
口干喜饮,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脉滑或数。
治则:泄热通便,养阴凉血方药:凉血地黄丸合麻仁丸加减。
2.1.4.血虚肠燥症状:大便或可干燥,肛门疼痛,痛而不甚,持续时间不长;便血量少;可见面色无华,唇甲苍白,头晕心悸;或便后乏力。
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养血补血,润肠通便。
方药:润肠丸加减。
2.2.其他疗法可采用中药油膏外敷疗法、直肠给药法、坐浴法、封闭法及针灸疗法等。
2.3.手术治疗2.3.1.手术指征2.3.1.1.陈旧性肛裂,反复疼痛或贫血,症状明显,内科治疗无效。
2.3.1.2.查见肛管梭形溃疡的明确指征。
2.3.1.3.无大肠严重炎症性疾病。
2.3.1.4.全身性疾病稳定。
2.3.1.5.愿意手术治疗。
2.3.2.术前处理2.3.2.1.术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排粪造影,必要时行结肠运输试验。
2.3.2.2.向病员及家属交待病情,签手术同意书。
2.3.2.3.术前备皮、灌肠或清洁灌肠。
2.3.2.4.酌情使用抗生素、甲硝唑、庆大霉素等。
2.3.3.手术方式选择2.3.3.1.肛裂切除术2.3.3.2.纵切横缝术2.3.3.3.改良纵切横缝术2.3.4.术后处理2.3.4.1.中医护理仰卧两小时,流质饮食两天,控制大便两天。
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肛裂是指肛管的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溃疡的炎症性疾病。
其特点是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
其发病率仅次于痔疮。
中医称“钩肠痔”或者“裂肛”。
肛裂多见于 20-40 岁的 X 壮年,好发于肛门齿线下截石位 6 点和 12 点,男性多发于 6 点,女性多发于 12 点处。
主要症状为疼痛,出血,便秘。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 ZY/T001.7-94 )。
( 1 )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肛门先后正中部位。
( 2 )主要体征: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
多见于初期肛裂;有反复发作史。
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者有脓性分泌物,上 X 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者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于陈旧期肛裂。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者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者手纸染血,鲜血,量少。
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病程短,裂创新鲜,色红,底浅,边缘整齐有弹性,疼痛剧烈。
2.慢性期:病程长,反复发作,裂创底深,边缘不整,或者有脓性分泌物上 X 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者有皮下瘘管形成,裂创底部栉膜变厚变硬,形成栉膜带。
(三)证候诊断1 .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者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 .阴虚 X 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者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裂的中医诊疗方法

肛裂的中医诊疗方法
肛裂是指直肠末端或肛管黏膜及皮肤发生裂口,临床上以肛门区疼痛、便血和排便困难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肛裂多属于痔疾范畴,治疗上可采取中医中药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 中药内服治疗:常用的中药有槟榔、牡蛎、白花蛇舌草、苦楝皮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
2. 中药外用治疗:可采用中药浸泡、煎煮后敷盖在患处,如采用生大黄、盐酸戊硝唑、苦参等,具有消炎止痛、收敛止血的作用。
3. 中草药熏洗:可以用中草药煎剂进行熏洗患处,如采用柴胡、苦参、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4. 针刺疗法:包括穴位刺激和艾灸治疗,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舒筋活络、消炎止痛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肛裂的中医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施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对于严重的病例,还需结合西医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治疗肛裂:敷药疗法效果佳

治疗肛裂:敷药疗法效果佳摘要肛裂是指直肠与肛门交界处的粘膜或皮肤发生纵向裂伤的疾病。
敷药疗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肛裂的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肛裂的病因、症状、诊断以及敷药疗法的操作方法和效果评估。
1. 肛裂的病因与症状肛裂往往是由于大便过硬、便秘、肛门扩张困难等原因造成肛门周围组织受损而引起的。
常见的症状包括:•肛门疼痛:患者常感到肛门附近有灼热疼痛或剧痛,尤其在大便后明显加重。
•出血:由于肛门裂伤,患者在排便时常有明显的鲜红血迹。
•排便困难:由于疼痛的影响,患者排便时常出现紧闭,导致排便困难或便秘。
2. 诊断肛裂的方法诊断肛裂的常见方法主要包括:•详细病史询问:询问患者关于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触发因素等,有助于排除其他肛门疾病的可能性。
•肛门检查:通过肛门检查,医生能够观察到裂伤部位,了解裂伤的程度和长度。
•直肠镜检查:适用于疑似肛裂且肛门检查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
直肠镜检查可以进一步了解裂伤部位,同时排除其他直肠疾病的可能性。
3. 敷药疗法的操作方法敷药疗法是治疗肛裂的一种非手术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清洁肛门:使用温水轻柔地清洁肛门和肛周皮肤,确保清洁干净。
•局部麻醉:可以使用肛门湿热敷物预先麻醉,以减轻疼痛。
麻醉后,用纱布或棉签蘸取药物涂布在肛裂处。
•药物选择:一般使用含有局部止痛和促进伤口愈合的药膏,如含有局麻药、抗生素和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
•敷药的频率和时长:一般情况下,每天敷药1-2次,持续3-4周。
在敷药期间,患者需保持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效果评估: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定期检查患者的病情,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和症状缓解程度。
如果症状明显改善,伤口愈合良好,即可停止敷药治疗。
4. 敷药疗法的效果评估敷药疗法是治疗肛裂常用的非手术方法,具有以下优点:•无创伤:相比手术治疗,敷药疗法无需进行手术切口,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痛苦。
•简便易行:敷药操作简单,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治疗,避免了住院治疗的不便。
肛裂手术方案

肛裂手术方案在遇到肛裂问题时,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患者摆脱痛苦,并恢复正常的生活。
然而,肛裂手术方案千差万别,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术方案是患者应该重视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肛裂手术方案供读者参考。
一、扩肛术扩肛术是最基本的肛裂手术方案之一。
这种手术通过扩大肛门和肛周组织的裂口,减轻裂口周围的压力,促进愈合。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使用特殊的扩张器扩大肛门,使之适应正常排便。
相比于其他手术方案,扩肛术的创伤较小,恢复期较短,适合肛裂症状较轻或初次发作的患者。
然而,扩肛术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对于肛门括约肌痉挛严重的患者,扩肛术可能效果不佳。
此外,由于扩肛术只是解除了肛裂的症状,而未解决病因,因此可能存在复发的风险。
二、内括约肌切开术对于肛门括约肌痉挛引起的肛裂,内括约肌切开术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方案。
这种手术通过切开内括约肌,减轻肌肉痉挛,促进肛裂的愈合。
相比于扩肛术,内括约肌切开术可以更直接地解决病因,提高手术成功率。
然而,内括约肌切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的肛裂患者。
对于肛门括约肌功能损伤严重的患者,手术可能无法取得理想效果。
此外,手术后可能出现排便困难、失禁等并发症,需要患者在手术后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
三、皮瓣移植术在某些情况下,肛裂较大或恶化严重,传统的手术方案可能无法满足治疗需求。
此时,皮瓣移植术可以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这种手术通过取用患者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组织,覆盖在肛裂处,促进伤口的愈合。
皮瓣移植术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手术,需要进行切口、移植和缝合等多个步骤。
手术后的恢复期较长,需要患者密切关注伤口的愈合情况,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护理和康复。
总之,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案是肛裂患者迈向康复的重要一步。
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需要结合自身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决策。
在手术前,患者应该充分了解各种手术方案的优缺点,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共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同时,手术后的康复和护理也非常重要,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做好恢复工作,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主要体征: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
多见于初期肛裂: 有反复发作史。
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
多见于陈旧期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
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短,裂创新鲜,色红,底浅,边缘整齐有弹性,疼痛剧烈。
2.慢性期:病程长,反复发作,裂创底深,边缘不整,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裂创底部栉膜变厚变硬,形成栉膜带。
(三)证候诊断1.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案(一)肛裂切除内括约肌松解术1.适应症:慢性期肛裂2.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位,骶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在距肛门后位距肛缘约1.5cm的5点或7点处做一梭型切口,食指伸入肛内触到括约肌间沟部位,持弯钳自切口进入,沿皮下进到括约肌间沟部肛管皮下,在食指引导下,挑起切断部分内括约肌,指诊肛门松弛,括约肌间沟上方可及明显裂隙即可;肛裂部分行病灶切除暴露新鲜创面;加压包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裂病肛裂诊疗方
案
重点优势病种
裂肛(肛裂)优化诊疗方案
肛裂是指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慢性溃疡的炎症性疾病。
以肛门周期性疼痛、便血、便秘为主要临床症状,其发病率仅次于痔疮。
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是肛管处剧痛的常见原因。
好发于肛门齿线下前后正中(截石位6点和12点),侧方极少见。
男性多发于后正中(6点)位,女性多发于前正中线(12点)位。
中医经典文献中无肛裂病名记载,将肛裂归属于“痔”的范畴,肛裂中医又称“钩肠痔”、“裂肛”。
西医也叫肛裂。
病因病机:过食辛辣、炙博之品,实热内生,热结肠腑或久病体弱,阴血亏虚,津液不足,肠失濡润,粪便秘结粗硬,排便努挣,擦破肛门皮肤,复染邪毒,长久不愈,形成慢性溃疡。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钩肠痔、裂肛、肛裂
西医病名:肛裂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OO1.7—94)。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
(2)主要体征: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初期肛裂。
有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多见于陈旧期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依据:
(1)症状: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
①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疼痛,排便时肛门疼痛,便后数分钟疼痛可缓解(减轻或消失),称疼痛间歇期,随后又因括约肌痉挛而再次发生剧烈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
每次排便时这一疼痛过程称周期性疼痛。
疼痛特点为,疼痛发生与排便有直接关系,可放射至骶尾部,大便干结时更甚,典型疼痛者,便时痛轻,便后痛重,先轻后重,中有间歇,呈一特殊的疼痛周期。
②便血时有时无,一般量不多,表现为手纸染血或便后滴血,色鲜红。
③瘙痒,由于肛裂溃疡的分泌物或因并发的肛窦炎、肛乳头炎等所产生的分泌物刺激所致。
④便秘既是肛裂的病因之一,肛裂反过来又可引起便秘,因排便时剧烈疼痛,患者常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人为地控制排便,致
使大便在直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份吸收过多而更加干燥,排便愈困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体征:肛裂检查取适宜体位以视诊为主,检查者用双手拇指将肛缘皮肤轻轻向两侧分开,可见肛管皮肤梭形裂开、溃疡(潜行瘘道),如用探针轻触溃疡面,可引起明显疼痛。
陈旧性肛裂溃疡面颜色灰白,底深、边缘增厚,下端可形成裂痔(哨兵痔)与溃疡上端肥大的肛乳头合称肛裂三联征,指诊可发现肛门紧缩。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早期肛裂):病程短,裂创新鲜,色红,底浅,边缘整齐有弹性,创面无硬结,尚未形成慢性溃疡,无肥大乳头和裂痔,疼痛剧烈。
(2)慢性期(陈旧性肛裂):病程长,重复发作,裂创底深,边缘不整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管形成,裂创底部栉膜变厚变硬,形成栉膜带。
裂口、栉膜带、赘皮性外痔(哨兵痔)、肛乳头肥大、单口内瘘、肛窦炎、肛乳头炎7种病理改变,为陈旧性肛裂的病理特征。
(三)症候诊断:
1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溲黄。
裂口色红。
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
裂口深红。
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
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
舌质紫暗,脉弦或涩。
三、综合治疗方案
肛裂早期经硝矾洗剂熏洗坐浴,服用滑润剂或缓泻剂。
排便前溃疡局部涂以表面麻醉剂或用含麻醉剂的坐药等非手术疗法,有可能痊愈。
如肛裂久不愈合或短暂愈合后又反覆发作者需手术治疗。
肛裂的治疗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
非手术保守疗法目的是促进裂口修复,减轻便秘等发病诱因,适用于急性期肛裂或拒绝手术者。
手术治疗是根治方法,特别适用于慢性期肛裂。
1一般治疗:
(1)饮食调摄:合理饮食,多进含纤维食物,如蔬菜和水果等,忌嗜食辛辣煎炸之品,防饮酒过度,防止大便干燥,避免粗硬粪便擦伤肛门。
(2)起居调整:生活规律,起居有时。
符合生理要求的排便时间是早晨起床或饭后。
晨起和饭后排便,能够不增加腹压,顺利地将粪便排出,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及时治疗便秘。
保持肛门清洁,可于便后及睡前温水坐浴,清洗肛门,以减少对肛门的刺激。
(3)治疗它病:患有肛隐窝炎、肛门湿疹、皮炎者,应及时治疗,避免诱发肛裂。
积极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肛管上皮损伤,防
止其继发感染,形成溃疡。
2中医辨证论治选择中药口服
内治法:适应于各期肛裂。
根据不同的致病因素和病变轻重,可采用相应的内治方法。
单纯的内治法,仅适用于不愿意手术,而且便秘较重的病人,睡前口服经过中药口服达到缓解症状,减轻疼痛的目的,促进新鲜肛裂愈合。
适合门诊病人。
(1)血热肠燥证:
治法:清热泻火,增液润肠通便。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2)阴虚津亏证
治法:凉血养血,养阴增液通便。
方药:增液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润肠通便。
方药:方用秦艽苍术汤、止痛如神汤
3手术疗法:
适应症:除没有括约肌痉挛的I期肛裂外,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的早期肛裂可考虑手术治疗,慢性陈旧性肛裂保守疗法难以根治主要靠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
(1)伴有恶性肿瘤病人应以治疗肿瘤为主、避免遗误病情。
(2)妇女妊娠或临产期应慎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