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

合集下载

供应链管理—马士华 (2)

供应链管理—马士华 (2)
如图2-2所示。
平衡的供应链可以实现各主要职能(采购/低采购成本、生产/规模效益、分销/低运输成本、市场/产品多样化和财务/资金运转快)之间的均衡。
3.有效性供应链和反应性供应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根据供应链的功能模式(物理功能和市场中介功能)可以把供应链划分为两种:有效性供应链(Efficient Supply Chain)和反应性供应链(Responsive Supply Chain)。有效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理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市场中介的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两种类型的供应链的比较见表2-1。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例如,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菲利浦(Phillip)则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 信息系统落后。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采用手工处理方式,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工具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Internet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准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库没有集成起来。

供应链理论基础

供应链理论基础

成本和质量
速度、灵活性和质量
性能最大化,成本最小 模块化设计,以尽可能延长

产品的差异性
2、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功能性产品 革新性产品
有效性供应链 匹配
不匹配
反应性供应链 不匹配 匹配
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有效性供应链流程适于功能性产品,反 应性供应链流程适于革新性产品。
3、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
(1)分析市场竞争环境。 (2)分析企业现状。 (3)提出供应链设计。 (4)建立供应链设计目标。 (5)分析供应链的组成。 (6)设计供应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供应
链的成员组成;原材料的来源问题;生产设计; 分销任务与能力设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物 流管理系统设计。 (7)检验供应链。
功能性产品
创新性产品
>2年
3个月~1年
5%~20%
20%~60%
少(每类中有10~20 多(每类中有数
个)
百)
10%
40%~100%
1%~2%
10%~40%
0% 6个月~1年
10%~25% 1天~2周
判断企业供应链是具有物质效率的,还 是对市场反应灵敏的!
基本目的 生产焦点
有效性供应链
反应性供应链
当公司为供应网上最终用户服务时,它的 业务本质上是订单和客户驱动的。在制造、 组装和总装时,他们遇到一个相反的问题, 即为了满足相对少数的客户需求和客户订单 时,需要从大量的供应商手中采购大量的物 料。这种企业是一种典型的会聚型的供应网, 即形成“A”字形状。
(3)“T”型网结构
公司采购大量的物料和给大量的最终用户和 合作伙伴提供构件和套件时.
划分为平衡的和倾斜的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2.Heide象征论
根据Ursula Y. Alvarado和Herbert Kotzab的研究成 果,将Heide象征论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1)Heide理论 经济学和组织理论的交叉学科。在Heide象征论框架中,
当企业选择使用供应链管理战略时,它能够在新的市场环境 中,与网络中的其他企业建立关系。
基于这个假设,Heide框架能够用来研究供应链管理。 Heide框架最具有吸引力的特征之一,是它考虑了不同阶 段的供应链伙伴关系。Heide称这些阶段为维,它们由关 系初期、关系维持和关系终结三个阶段组成。
➢第一个阶段,关系初期指的是关系的开端,它揭示了在 管理非市场阶段应考虑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比第三阶段时间更长或至少相当,因为它是 关系的核心活动,即关系维持。维持组织形式的许多要求, 不仅应该在渠道系统的开端进行详细说明,而且还应该随 着关系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 ➢最后阶段,在关系的末端和终端结束这个框架。
1.约束理论
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 TOC)在项目管理和 供应链管理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TOC是一种用于开发特殊管 理技术的哲学,该理论观点认为:“任何系统都存在一种限 制产能的约束”。TOC试图回答与生产组织相关的如下三个问 题:
1)变化什么?2)用什么去变化?3)如何引起变化? 可见,TOC关注的焦点问题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 出发点相吻合,而且提供了业务流程创新和组织结构创新的 思想。
物流管理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当供应链管理得到广泛应用时,很少有人提出有效的 理论解释,有关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理论还很少,但随着供 应链管理渠道中不同角色的出现,以及有效实施所涉及到 的伙伴关系的增多,供应链管理呼唤更深的理论基础。因 此,在实际工作中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理论、开发标准工具 和方法来成功地实现供应链管理。

基础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应用

基础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应用

基础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应用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它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协同管理。

简而言之,【供应链管理】是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经销商和零售商等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实现对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运输、销售等全过程的管理。

为了达到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企业需要在供应链内部建立一套协同管控机制,包括资金、物流、人员和信息等多个方面。

其中,基础供应链管理是实现供应链目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合理的规划、组织、执行和监控,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效沟通和协同配合。

一、基础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1. 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基础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指的是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供应计划,实现对供应链整个过程的有效管理。

需求管理包括需求预测、需求计划、需求执行和需求调整等多个方面。

企业通过需求管理,可以更好地掌握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库存水平,从而提高供应链效率和效益。

2. 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基础供应链管理的另一个理论基础。

它是指通过合理的库存控制,实现对生产、采购及配送等环节的协同管理。

库存管理的内容包括库存规划、库存控制、库存定期盘点和库存分析等多个方面。

通过库存管理,企业可以更加直观地掌握库存情况,避免过多库存带来的资金浪费和资源浪费,减少库存不足带来的损失。

3. 生产管理生产管理是基础供应链管理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它是指通过合理的安排生产计划、生产调度和生产监控等多个方面,实现对生产线上下游环节的协同管理。

生产管理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多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

4. 货物流转货物流转是基础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通过物流运作,实现对商品的采购、生产、仓储和销售等整个过程的有效掌控。

货物流转包括运输计划、物流单证管理、仓储管理和货物跟踪等多个方面。

通过货物流转,企业可以合理调配运输资源,确保产品及时到达各个销售点,提高交货速度及配送质量。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在当今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供应链协同管理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

供应链不再是简单的线性结构,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多个环节。

有效的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够整合各方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论基础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管理学、运筹学、信息学等。

其中,系统论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通过协同合作,可以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性能。

交易成本理论指出,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协同合作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例如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等。

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提高交易效率。

资源依赖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在供应链中,每个企业都拥有独特的资源和能力,通过协同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此外,博弈论也为供应链协同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供应链中,企业之间存在着博弈关系。

通过协同合作,可以实现合作博弈,达到共赢的局面,而不是非合作博弈下的零和竞争。

二、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协同层次供应链协同管理可以分为战略协同、战术协同和操作协同三个层次。

战略协同是在企业高层决策层面上的协同,涉及供应链的长期规划、目标设定和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等。

例如,企业在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时,需要与主要供应商和客户共同商讨,确保供应链战略与企业整体战略的一致性。

战术协同则侧重于中期的计划和决策,如生产计划、库存管理和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协同。

比如,制造商和供应商共同制定季度的生产计划和原材料采购计划,以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库存的合理控制。

操作协同是在日常运营层面的协同,包括订单处理、发货和收货等具体业务的协同。

例如,零售商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实时向供应商发送订单信息,供应商根据订单及时发货,实现高效的物流运作。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马士华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马士华

•供应链基本概念与结构•供应链管理策略与方法•采购与供应商关系管理•生产计划与物流管理优化目录•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绿色供应链与可持续发展•总结与展望01供应链基本概念与结构供应链定义及特点供应链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供应链特点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交叉性。

供应链结构类型链状结构网状结构一种更为复杂的供应链结构,由多个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构成,各环节之间呈网状连接,形成多个交叉点和互动关系。

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企业,负责保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和供应的稳供应商消费和使用产品的个人或组织,是供最终用户将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工成最终产品的企业,负责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质量控制。

制造商分销商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的企业,负责产品的展示、销售和服务等职责。

零售商0201030405供应链中角色与职责02供应链管理策略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目标与原则目标原则协同计划预测补货策略030201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策略库存优化及风险管理方法库存优化风险管理03采购与供应商关系管理需求分析策略制定策略实施市场调研采购策略制定及实施过程供应商选择、评估与激励机制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评估激励机制通过加强沟通和合作,建立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基础。

建立信任共享信息共同解决问题持续改进加强信息共享,包括市场需求、生产计划、库存情况等,以便更好地协调双方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当出现问题或纠纷时,双方应积极协商解决,共同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双方应不断寻求改进的机会和方法,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与维护04生产计划与物流管理优化生产计划编制和调整方法基于需求预测的生产计划编制通过收集历史销售数据、市场趋势等信息,运用统计分析和预测模型,制定初步的生产计划。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2.2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2.2.1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Keith Oliver与Skf、Heineken、Hoechst、Cadbury-Schweppes、Philips等客户在合作交流中形成的观点。

Michael E.Porter1985年提出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该定义指在满足一定的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让整个供应链成本降到最低,使供货商、仓储、制造商、配送中心与渠道商等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进行的产品制造、运输、分销和销售的一种管理方式。

集成化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在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其实施的是从供应链的最前端供应商至最后的消费者的物流计划与管理等职能。

站在企业的角度,即公司从改善供应链前端和后端的关系,集中并合理配置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界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管理,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流通速度快的物品,甚至是食品连锁企业也在研究供应链管理。

大家慢慢的了解到供应链管理不只是简单的计划、生产与物流配送,而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的有效途径和竞争武器。

许多企业家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企业把公司的重点放在了建立本公司的供应链并进行优化。

应该说,这是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策略的必由之路。

2.2.2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思想逐渐产生,它的核心主要是由需求客户化——计划集成化——重组业务流程——面向对象进行管理构成的工作路径;由客户化策略——共享信息——对适应性进行调整——团队的创造性构成的策略路径;各作业回路能够对自己进行作业性能评价和改进回路,使回路不断的得到完善。

供应链管理正是以这些回路为中心进行展开的,并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12】。

通过对集成化理论的整理和分析,建立了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图,如图2.1所示【13】。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概述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概述
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市场中介功能, 即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 作出快速反应等。
1.2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
1.2.1 供应链管理产生的必然性 1.市场需求的变化 2.竞争环境的变化 3.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
1.2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
1.2.2 供应链管理产生的可行性 1.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 2.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形成 3.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的发展 4.企业内部管理观念的转变
1.1 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1.1.2 供应链的特征 1.复杂性。 2.动态性。 3.市场性。 4.相对性。 5.增值性。 6.风险性。
1.1 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1.1.3 供应链的分类 1.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
内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内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 所涉及的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仓储部门、销售部门 等组成的供需网络。
不匹配 匹配
2.3 供应链的设计
3.设计步骤
(1)分析市场竞争环境(2)分析、总结企业现状 (3)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确立供应链设计目标。 (4)分析供应链的组成 (5)分析和评价供应链设计的技术可能性 (6)设计供应链(7)检验供应链
Hale Waihona Puke 2.3 供应链的设计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概述
路漫漫其悠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第一章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1.1 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1.2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 1.3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1.1 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1.1.1 供应链的概念 1.国外关于供应链的定义
(1)美国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教 授
(2)美国供应链协会 (3)全球供应链论坛 (4)美国的史蒂文斯
外部供应链是指涵盖企业的并与企业相关的产品 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供应商、生产商、储运商、 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所组成的供需网络。

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

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

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针对整个供应链网络进行规划、协调和管理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它旨在实现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高效协同,以优化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和业务绩效。

本文将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1.供应链整合理论供应链整合理论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通过协调和整合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资源、能力和信息,实现供需平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

供应链整合理论通过研究供应链中的各种关系和交互作用,探索供应链合作、协同和协调的机制和方法。

2.风险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需要面对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理论提供了对供应链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和应对的方法和工具。

供应链管理者需要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供应链中的风险水平,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持续改进理论持续改进理论是指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实现供应链的长期发展和提高。

这一理论强调供应链管理者应该持续地对供应链进行评估和改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

二、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和工具1.供应链网络优化通过建立供应链网络模型,运用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等数学方法,对供应链中的生产、配送、库存等各个环节进行优化。

这一方法可以帮助供应链管理者实现供需平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供应链协同平台建立供应链协同平台,集成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信息和数据,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这一方法可以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度,降低信息传递成本和误差。

3.供应链绩效评估通过制定合适的供应链绩效指标和评估方法,对供应链的运作和业务绩效进行评估和监控。

这一方法可以帮助供应链管理者发现问题和瓶颈,提出改进措施,优化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4.供应链风险管理开展供应链风险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这一方法可以帮助供应链管理者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各种供应链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供应链管理如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一、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1. 跨国企业制造商跨国企业制造商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这些公司通常拥有全球制造能力和多种制造选项,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生产。

跨国企业制造商还可以从全球范围内选择供应商,并从供应商那里获取更多的材料和组件。

2. 建立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协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核心。

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协作伙伴关系是产生高效率的关键因素。

这可以通过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共享信息和通信等方式实现。

3. 信息技术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另一个核心。

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和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等方式将信息共享给与之有关的人员和组织。

这可以使企业在管理上更加灵活和高效。

二、供应链管理的实践1. 约瑟夫·波,高钙工厂和供应链管理约瑟夫·波是高钙工厂的CEO。

高钙工厂生产面包、饼干和不同类型的烤面包。

波使用供应链管理系统来优化生产和销售。

波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制造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加快产品上市时间。

波发现,如果高钙工厂能够推迟订购供应商的材料,就可以减少原材料储备和相关成本。

另外,如果企业采购的产品可以在工厂进口时就进行安装,那么可以节省组装人工和货物运输费用。

此外,高钙工厂还可以使用供应链管理系统来实现预测和生产计划,以便在市场上提供正确的产品。

2. 亚马逊和供应链管理亚马逊拥有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业务。

亚马逊的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将供应商直接连接到产品展示页面,从而使过程更加透明和高效。

该系统还可以为亚马逊提供销售数据和供应链运作等信息,以便进行分析和优化。

亚马逊的另一个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是Fulfilled by Amazon (FBA)。

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

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

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供应链成本管理虽然是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但追求其理论渊源,与前人关于成本管理的各种研究理论是分不开的。

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间成本管理理论等等。

(一)价值链理论价值链概念由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倡导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规划和管理,以帮助企业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

价值链分析思想认为,每一个企业所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都是价值活动,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

比如,每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至到达最终消费者手中,要经历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作业环节——作业链。

这种作业链既是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价值创造和增值的过程,从而形成竞争战略上的价值链。

价值链分为三种: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前两种价值链。

企业内部在运作过程中可以分解为多个单元价值链,每个单元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也会消耗成本。

某一个价值链单元是否创造价值,关键是看它是否提供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所需,是否降低了后续价值链单元的成本。

同时,任何一个企业均处于某行业价值链的某一段,价值链的上游是它的原材料或产品的供应商,下游是其分销商或最终顾客。

这种价值链的相互联系成为降低价值链单元的成本及最终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价值链分析对于成本管理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拓展了成本管理的视角,将成本管理的重心延伸到了组织边界,不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包括了价值链伙伴。

(二)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问题,即代理问题,包括提高代理效果和降低代理成本。

从广义上说,存在合作的地方就存在委托代理关系,而供应链成本管理强调的就是关系管理,也就是合作与协调,因此委托代理理论为其提供了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框架。

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v.ppt

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v.ppt
实现供应链的协调是解决双重边际效应的关键
供应链的协调要以实现双赢或多赢为目标。 供应契约(Supply Contract)是一种能够实现供应链协调的
有效机制
© 2011 Chen,Jianling. All Rights Reserved
22 22
案例:HP打印机供应链
HP公司成立于1939年,1988年打印机进入市场,销 售部门分布在110个国家,总产品超过22000类。
其它不确定性因素,如供应商的交货质量、内部业务 流程等
© 2011 Chen,Jianling. All Rights
23
Reserved
案例:HP打印机供应链
效果:服务水平为98%, 各成品配送中心保持5周 的库存量,节省3000万 美元

供应商
© 2011 Chen,Jianling. All Rights
3
Reserved
作业:请查阅有关资料,比较和体会供应链的 不同定义?供应链和物流的关系是怎样的?
© 2011 Chen,Jianling. All Rights
4
Reserved
二、模型 1.结构模型
© 2011 Chen,Jianling. All Rights
Deskjet打印机是HP的主要产品之一。过去由位于5 个不同地点的分支机构负责该打印机的生产、装配和 运输。生产周期为6个月。
为保证顾客订单98%的即时满足率,各成品配送中心 要保持7周的库存量
采用订货型(Make-to-Order)生产组织方式,制造中 心采用JIT方式,目标是满足分销中心的安全库存
© 2011 Chen,Jianling. All Rights
16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一、概述现代企业面对日益复杂、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如何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交付周期,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成为关键问题。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供应链为基础,通过综合协调、优化供应链活动,实现企业的整合和协同发展的管理方法。

二、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是指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用户销售的整个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和多个参与方。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以供应链整体为基础,以协同合作、信息流动、资源共享、价值优化为特点的管理模式。

其目标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二)供应链管理的原则1. 客户为中心原则: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求,实现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2. 信息共享原则:在整个供应链中,各参与方之间应该实现信息共享,合理调配资源,消除信息壁垒。

3. 合作共赢原则:通过互相协作、资源整合、成本分担等方式实现供应链各参与方共赢的目标。

4. 持续改进原则:通过不断地改善和创新,提高供应链效率、质量和竞争力。

(三)供应链管理的流程1. 计划流程: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计划、物流计划和采购计划等,保证供应链的顺畅。

2. 采购流程:从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和物流服务,保证物流信息的交流、货物流动的顺利。

3. 生产流程:完成生产任务,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交付周期。

4. 物流流程:完成发货、装配和配送等流程,保证产品的即时性和物流效益。

5. 销售流程:满足客户需求,实现销售目标,保证客户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

三、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一)供应链管理的策略1. 供应商管理策略: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优化供应商的整个生命周期,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控制。

2. 库存管理策略:通过对库存的减少和控制,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风险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

3. 物流管理策略:优化物流网络,提高物流效益和快速响应能力。

4. 信息管理策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流通、共享和协作,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和效率。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第一节现行企业运作模式与供给链管理思想的冲突如前所述,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横向思维正成为国际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热门话题和新的追求,供给链管理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供给链管理是新的管理哲理,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新的管理哲理与传统管理模式之间也必然存在着许多有冲突的地方,因此,应用供给链管理首先要认清传统管理模式在当前环境下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讲,传统的企业管理与运作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供给链管理的要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企业生产与经营系统的设计没有考虑供给链的影响。

现行的企业系统在设计时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本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 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链"。

供、产、销是企业的根本活动,但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根本上是各自为政,相互脱节。

※ 存在着部门主义障碍。

鼓励机制以部门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片面追求本部门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被扭曲、变形。

※ 信息系统落后。

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采用手工处理方式,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工具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Internet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准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库没有集成起来。

※ 没有建立有效的市场响应、用户效劳、供给链管理方面的评价标准与鼓励机制。

※ 系统协调性差。

企业和各供给商没有协调一致的方案,每个部门各搞一套,只顾安排自己的活动,影响整体最优。

※ 没有建立对不确定性变化的跟踪与管理系统。

※ 与供给商和经销商都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且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给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给商的信任与合作根底。

供应链 管理 介绍

供应链 管理 介绍

第一讲供应链介绍(上)供应链的基本理论供应链是近几年来备受企业家关注的一个管理概念和内容,正是由于理论界和企业界的热切关注和研究、讨论,使得大家普遍认为它是一个很抽象的、学术性的课题。

而实际上,供应链所指内容是我们每天都可能要遇到的,更确切地说它应该归结为一类管理经验,只是在不同的产业及行业中有不同的重点而已。

1.供应链的定义在经济市场化、市场一体化和竞争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不同产业之间、相关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供需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了产业关联、企业间合作、企业不同部门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供需关系,而由供需关系连接起来的网络结构则被称为供应链(Supply chain)。

在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其基本含义如下:供应链中既包括制造商和上游的零件/原材料供应商,也包括下游的批发/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本身;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有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一切业务活动;在供应链活动中,反映了不同经营主体间的合作、竞争和利益关系;体现客户价值链增值是供应链运作的意义所在。

2.供应链存在的意义今天的很多企业已经将它们最为关注的焦点转移到了“如何去了解企业的一个消费者”、“是什么样的消费者会购买企业的产品”以及“为什么这些消费者要购买这些产品”等问题上。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的idea如何转变为一种产品或服务来提供给消费者”的过程的思考。

事实上,供应链存在的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连接“企业的idea”和“消费者”,(详见图1-1)。

图1-1 连接idea与消费者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在了解了有关供应链的基础知识之后,我们来看看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也叫价值链管理(Value Added Chain Management)或需求链管理(Demand Chain Management),是美国管理学会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极大复杂化的需要,从生产实践中抽象出来并提炼而成的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

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
供应链协同技术: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响 应速度。
供应链集成技术:将供应链中的各种技术和流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和 效益的最大化。
供应链协同与集成技术的优势: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 客户满意度等。
供应链协同与集成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制造业、物流、零售、电子商务等领域。
供应链预测与决策技术
预测技术:利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需求 决策技术:基于数据和算法进行决策,如库存管理、运输方式选择等 风险管理:识别和评估潜在的供应链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对其进行评估,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时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背景:全球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开始寻求新的管理方式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起源地:美国 起源行业:制造业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阶段
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 形成期:20世纪90年代 发展期:21世纪初 成熟期:现在
供应链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提升企业竞争力 降低运营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产业升级
未来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数字化与智能化趋势
供应链管理将更加依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决策支持。 物联网技术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的透明化和实时监控,提高对异常情况的响应速度。 区块链技术将应用于供应链管理,实现更安全、可信的数据交换和协作。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将推动供应链预测和优化的发展,提高库存管理和物流效率。
添加标题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对供应链 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 行计划、协调和控制,实现供 应链的高效运作。
添加标题
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包括采购 管理、库存管理、物流管理、 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旨在提 高供应链的效率和可靠性,降 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32
以福特公司1996年开发的名为Taurus的新车型为例,当 时,福特公司试图改变以往的采购策略,即不再通过多轮 的招投标来选择供应商,而是与少数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 的合作伙伴关系。福特公司打算把这一新车型的车座全部 外包给一家名为利尔的公司,该公司当即承诺为福特公司 的两款轿车和一款货车设计并生产车座。尽管严重缺乏技 术人员,但是利尔公司还是和福特公司签了一份他们自己 完全清楚无法完成的供货合约。后来,利尔公司不但没有 按时交货,而且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也没能达到合约要求, 并且有大部分的产品根本无法使用,为此,福特公司蒙受 了巨大的损失,并导致新车型上市的延期。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防范机制
供应链管理通过风险防范机制,能快速地应付无法预 测的风险的发生,以最低成本、最有效地保证供应链依然 能正常运行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 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 对所有相关企业采用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强调在企业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管理的成功更加依赖协调与激励机制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要素及结构体系框架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
供应
生产作业
订单交付
需求管理 回流
供应链全程物流管理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全球信息网络
各种技术支持
图2-1 供应链管理涉及的领域
六个主要领域: ➢ 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 ➢ 计划-Planning ➢ 订单交付-Fulfillment ➢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 ➢ 供应-Sourcing ➢ 回流-Return
第2章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目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史
供应链其实并非什么新鲜事,只要存在分工就存在供应链。

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或者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从其萌芽到相对的成熟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然而,无论是供应链管理的理念,还是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技术都有很大的发展。

分析起来,目前一般认为供应链管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3.1供应链管理的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

在这一阶段,在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其管理理念基本上都集中在“为生产而管理”,市场的竞争表现为企业产品的数量与产品实体质量的竞争,企业之间虽然也存在某些方面的协作,但基本上是一种本位主义的状态,即便是同一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也是如此,其组织结构以各自为政的职能化或者区域性的条条框框为特征。

在这一阶段,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之间合作关系极为松散。

“为生产而管理”的导向使供应链成员之间常常存在利益的冲突,链上供方与需方之间更多的是彼此的讨价还价,阻碍了如今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的形成。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部分企业已经采用了物料需求计划(MRP)这一技术来管理业务,但也只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分别在相互隔离的环境下制定和执行计划,数据的完整性差,甚至在企业内部也很难做到信息上的统一与集成,更谈不上业务链上的标准化与数据流。

无法形成如今意义上的供应链运作。

在理论的研究上,供应链管理也只仅仅停留在开始探索和尝试阶段,此没有出现一种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及指导思想。

应该说在这一时期,供应链管理仅仅处于一种萌芽状态。

1.3.2供应链管理的初级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理论界的不断探索下,学术研究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已具雏形,并开始指导企业进行初步的实践。

实际上,“供应链管理”一词的提出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由咨询业提出来的,后来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1]。

在这一时期,企业竞争的焦点已由过去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转向生产效率的竞争。

企业内部的职能划分及相应的组织结构也发生了转变,大多数企业开始进行组织机构的精简与改革,从分散式职能化和部门化转变为集中计划式的,并更加关注业务流程的变革。

其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企业认识到其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存在于企业之外。

换句话说,企业已认识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仅仅依靠自身资源的推销是很困难的,更多的是要依靠企业以外资源的充分利用。

导致这一思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分工越来越细,而分工的细化造就了企业各自的核心能力,把不同企业的核心能力集成起来可以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

1989年G.C.Stevens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包括了在企业内外部集成的思想,这标志着供应链管理的萌芽阶段已经结束,进入了供应链管理的初级阶段。

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始于供应链上末端的零售行业,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资源极大的丰富,处在供应链末端的、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零售行业的竞争也变得异常的激烈。

为了生存与发展,如何降低销售的费用(诸如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分布等)以赢得更多的顾客及获取更多的利润,在零售商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中发现:零售商与其
1
2
上游的供应商共享销售和市场的资料,利用零售商所获取的第一手产品的销售资料和客户的需求信息,与供应商共同确定消费需求并进行市场定位,依据资料的分析报告来确定库存量的多少与安排其上游企业的生产与配送,能更好地做到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浪费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同时又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供应链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供应链策略与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于功能性(实用性)产品的有效客户响应(ECR);另一种是针对创新性(时尚性)产品的快速响应(QR)。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大量的应用为供应链管理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的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和精益管理(JIT)模式和系统的引入与应用,逐渐使企业的内部实现了信息集成,为企业内部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业务提供了同步处理所需的信息。

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方式也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使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之间传统的业务连接,在市场竞争(需求)的驱使下逐渐向供应链运作方式转变。

但在供应链管理形成的初期,供应链管理主要还是集中在企业内部的供应链运作上。

1.3.3供应链管理的形成阶段
供应链管理的形成阶段大致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

进出20世纪90年代初,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供应链管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上都有了快速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学术界试图给出一个供应链管理的框架,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并推断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社会的一个巨大挑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场的竞争已由过去成本与质量的竞争演变成为时间的竞争[2]。

在新的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企业将竞争的重点转向市场与客户,更加注重在全球范围内利用一切能为自己所用的资源,以在成本、质量及时间等多种维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企业纷纷将眼光从管理企业内部生产过程转向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到将产品送到最终客户的整个供应链周期。

企业管理的实践者逐渐认识到客户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是供应链增加生存与获利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许多企业惊奇发现在供应链的销售端与生产制造商和供应商有着同样多减少成本或增加利润的机会。

供应链管理因此逐渐受到重视。

与此同时,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应用,使企业的信息与业务都实现了高度的集成,企业流程再造(BPR)使企业领导逐步认识到把企业的组织结构与主管人员的相关业务目标和绩效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可以获得良好的效益。

这一认识进一步推动跨职能部门团队合作向“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供应链管理的范围与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财务管理被引入供应链管理中,ABC成本法和产品及服务交付的净交货成本法受到重视及被广泛推荐使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益加强,出现了跨区域甚至跨国的合作趋势。

随后高级计划安排(APS)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物流信息系统(LIS)、知识管理(KM)、数据库(DW)、供应链决策(SCS)、数据挖掘(DM)等管理技术竞相问世,使得企业在内部管理上从计划、执行到优化与决策,都在ERP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有限的资源基础上合理、有效、及时地开展业务;在企业的外部供应链上,人们更加重视
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与技术,以市场和客户的满意度为供应链运营的出发点,共同挖掘和分享知识与价值,企业的资源与客户的需求得到较好的平衡。

特别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协同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供应链管理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与支持,使供应链管理的实践实现了新的飞跃。

随着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供应链业务运作也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企业利润的源泉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与外部交易成本的节约、库存的控制和内部物流的梳理上。

企业尝到了供应链管理的甜头。

为进一步挖掘降低产品成本和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各行各业的领头企业都认识到把需求预测、供应链计划和生产调度作为一个集成的业务流程看待对提高供应链效益的重要性。

1.3.4供应链管理的成熟和全面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后,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系统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创新的结果,它彻底改变了供应链上原有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及商流的交付方式和手段。

全球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区域之间、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度进一步的提高,由于各种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客户也把以前梦寐以求的功能当成现在理所当然应该提供的服务而对供应商提出要求。

这就要求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必须采用专门的技术以解决和满足这些新的需求。

许多企业开始将其努力更多的集中在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同上,一些新的业务协同模式与技术应运而生,如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协同预测与供给(CFAR)、协同计划、预测与补给(CPFR)、分销商集成(DI)、第三方物流(3PL)、第四方物流(4PL)以及第五方物流(5PL)等;同时,供应商关系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计划和供应链执行等系统的运用,使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更加协同化。

该阶段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协同运作的系统化管理;
2)生产两端的资源优化管理;
3)快速的分布式决策管理;
4)不确定性需求信息的共享管理;
5)供应链实时的可视性与向前的可预见性管理;
6)供应链流程处理及事件处理的监控与能力管理;
[1]周艳军编著,《供应链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中国上海
[2]一般认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最早是成本,后来是质量,而现在是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以质量为竞争焦点的时代不等于不要考虑成本。

同样,现在以时间为竞争焦点并不等于不要成本与质量。

因此,客观的说法或者说比较完整的说法,现在的竞争是成本、质量与时间的综合竞争。

现在的消费者也往往从成本、质量与时间的综合分析中去权衡产品供应商的客户服务水平。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