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①聚落的概念与特点:
-重点知识点:聚落的概念、类型(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特点(环境特点、规模大小、规划原则)。
-关键词:集中居住、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环境特点、规模大小、规划原则。
-板书设计:标题“聚落的概念与特点”,分别列出聚落的定义、类型、环境特点、规模大小、规划原则,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阐述。
2.聚落的特点: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聚落的环境特点,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
3.聚落的分布:让学生了解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等。
4.聚落的发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如乡村变成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大等。
5.聚落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如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与聚落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城市的起源》、《乡村聚落的发展与变迁》等,以加深对聚落的理解。
-视频资源:鼓励学生观看与聚落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乡村聚落的文化传承》等,以增强对聚落的认识。
2.拓展要求: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通过阅读材料和观看视频资源,深入了解聚落的各个方面。
介绍与聚落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聚落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聚落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聚落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形式,即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和城市,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认识聚落。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形式和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聚落吗?聚落有哪些类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展示乡村和城市两种典型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聚落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家乡聚落的发展图,展示聚落的变化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3、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师:活动一、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1、展示 材料一 展示图片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材料一,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和课本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班级
科目
地理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1)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
2) 为什么会出现在大河的冲击平原上?
生:1、阅读地图《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2、分析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出现城市?说明了什么跟聚落的发展也有关系?
生:学生通过所展示材料分析结果,总结出影响聚落形成于发展的有利条件。
师总结: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一个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环境需要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当然,有些时候交通,宗教,政治等人文因素也影响到了聚落的发展。
生:分析丽江古城保护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为丽江古城的发展出谋划策。
〖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1、城市和乡村
2、聚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2、聚落形成的因素、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景观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举例分析聚落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说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读书法、指导读图法、填表对比法、多媒体展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想一想:你居住的环境与下面哪幅景观图更相似?这组图片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中高楼林立,充满了现代化气息;也看到了乡村之中平房小屋,田园静谧,充满了自然之美。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将其称之为聚落。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一份美丽的心情进入今天的课程学习。
究竟何为聚落呢?首先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聚是聚集的意思,落是村落的意思。
在象形文字之中更加生动直观的给予了解释,聚是人们集中在一起,在有树、有河流的地方安定下来,形成了人们最初的居住地。
因而我们将人类各种各样居住地的总称叫聚落。
任务 1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感受,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能够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下面通过观察图片,比较乡村和城市的区别。
观察: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别。
1.这两幅图中的道路情况有什么区别?2.这两幅图中的房屋建筑有什么区别?3.这两幅图中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区别?归纳总结讨论:你愿意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任务2 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请选择聚居地的地形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请选择土壤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请选择气候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补充因素1:交通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曾经是河北省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后因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恰好建在了石家庄。
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从这里经过,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
现如今,它已成为河北省省会,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而正定县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教师总结】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很大,城市聚落一般也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聚落
规模
建筑物
道路
生产方式
乡村
小
矮
稀疏
农业
城市
大
高
稠密
工业、服务业
2.影响聚落分布的条件
在下图的横线上填写适合聚落分布的条件。
答案:①充足 ②肥沃 ③平坦 ④便利 ⑤丰富
板
书
设
计
当
堂
检
测
1.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乡村交通发达B.城市建筑高大、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小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
2.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乡村聚落的规模一般比城市聚落的规模小
B.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服务业,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
C.乡村聚落的道路要比城市聚落密集
2.导致乡村和城市聚落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3.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答案: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
4.聚落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答案:在一些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厚墙,小窗
降水少,节约建筑材料,防止外面热量进入
D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在黄土坡上挖掘而成
黄土直立性好,就地取材造价低,冬暖夏凉
【精讲点拨】各地的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风格迥异,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
教
学
过
程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聚落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2. 课程平台:人教版地理教材、教学课件、教案、学生作业模板等。
3. 信息化资源:网络搜索引擎、在线地图服务(如谷歌地图、地图等)、地理相关教育网站和视频资源。
4. 教学手段:讲解、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实地考察、互动游戏等。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出改进聚落发展的建议。
(3)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制作聚落模型、设计理想城市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撰写研究报告:鼓励学生针对感兴趣的聚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5)分享学习心得: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拓展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促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复杂因素感到困惑,特别是在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地理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困难。在实践调查环节,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挑战。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地球仪、地图、白板、黑板等。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作者留言: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课后拓展名言名句: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华罗庚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陈景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徐特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今天你所翻的一页页书,就是你明天你所数的一张张钞票。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2. 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人口较少,市场需求小,不利于城市聚落的发展;
3. 城市聚落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功能完善;
4. 城市聚落之间的联系加强,有利于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形成。
4.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不同类型的聚落,亲身感受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 学生可以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总结等方法,深入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6. 学生可以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如地图绘制、数据分析等,提高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聚落知识的理解。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 书籍推荐:
- 《人类居住地的演变》:详细介绍了人类居住地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聚落、古代城市、现代城市等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与演变。
- 《聚落与环境》:深入探讨了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 地理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4.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地图绘制、数据分析等,增强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地理基础知识框架,对地图阅读、地理环境因素等有了基本认识。但在具体学习本节课内容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 聚落的类型:区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分析两者在景观、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3. 聚落的分布:探讨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如何影响聚落的选址和布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授课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景观上的差别;根据收集到的聚落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判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难点:聚落与环境
三、教学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小明:我来自农村,家乡周围有农田、池塘。
夏天可以去池塘里摸鱼捉虾------里有小路通往附的小镇。
【过渡】根据两位同学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能否试着总结出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时间2min.那么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由于乡村或城市的人们劳动生产方式差异,导致乡村和城市景观出现差异。
一般来说,现有乡村后有城市,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
学习二 聚落与环境【过渡】聚落往往形成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假使我们能历史重演,回溯到远古时期,让你为我们临沂选址你会选择甲、乙、丙哪一处?原因是什么?(出示:亚洲文明发祥地)看来大家的选择与古代的人们一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例如金融发达的上海形成金融城市,资源丰富的攀枝花形成钢铁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风景优美的威尼斯形成旅游城市。
【过渡】环境因素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会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等。
请大家阅读课本82-83页,说说环境是如何影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的?时间2分钟1.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 目前世界上的聚落集中地分布在地区,而、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2.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落常呈状。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河流延伸成状。
【过渡】一些有特色的民居往往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请大家组内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的关系。
【合作探究】民居与聚落:西亚民居 东南亚民居1.西亚的房屋具有、的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2.东南亚的民居常见,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学生举手回答: 选择乙,沿河平原地带。
这里地形平坦…这里土壤肥沃,适于耕种… 这里水源充足… 这里交通便利…学生阅读课本82-83页,了解环境对聚落形态和分布的影响,总结答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设计

课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目标:1、了解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了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3、聚落的分布与形态4、保护好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重点: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难点:如何保护好聚落方法:启发等教具:多媒体等班时: Array教学流程一、温故知新5′二、明确学习目标1′三、讲授新课:30′(引入)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板书)城市与乡村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是以怎样的形态呈现的?1、自主学习学生读书,画出有关的文字教师板书(一)聚落与环境2、点拨答疑3、归纳形成板书4、生记,教师检查5、活动题分析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1、自主学习为什么要保护聚落?怎样保护?如果你是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聚落做些什么?2、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四、达标检测5′1、我们一般把聚落分为两大类,它们分别是( ):A.乡村和城市B.工业和农业C.农田和村庄D.工厂和城市2、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居,下列表示东南亚民居特点的是()3、读下面的“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A、B、C三处聚落属于聚落;(2)、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一个共同点是(3)、三处聚落都有可能发展为聚落,而最优先发展起来的地点是(填A、B、C中的一个)聚落,理由是五、总结3′六、布置作业1′板书设计(一)、聚落与环境1、聚落的分类乡村和城市2、劳动生产的差异3、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4、聚落的分布形态(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威尼斯城皖南古村落丽江古城平遥古城教学反思本节课堂的双边互动的比较好,多媒体的运用对本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效,讲乡村和城市聚落差异对比的表格设计的过细,超过了景观图显示的范围,学生回答有困难。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表格式)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习者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是通过对前三章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世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有所了解,这为学习本节课的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打下了知识基础,授课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发思考,进行知识联系,促进学生学科技能的提升。
学生的心理特征: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重点:1.认识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明确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形成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
师端。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评测练习1.2020年6月,新疆伊犁牧民开始向夏季牧场转场,牧民赶着牛羊逐水草而居。
如图为山坡牧场季节转场示意图。
伊犁牧民转场至夏季牧场,是因为夏季牧场()①牧草茂盛②气候凉爽③水源充足④地势陡峭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在转场过程中,伊犁牧民居住的典型民居是()3.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半坡原始村落属于乡村聚落B.半坡原始村落属于城市聚落C.半坡村落遗址有多种研究价值D.半坡村落遗址应开发与保护并重4.小宁同学到欧洲部分国家游历后发现,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从英国南部往东至俄罗斯西部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如图四所示,导致墙壁厚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降水量B.温度C.地形D.河流5.傣家竹楼,为“人”字型屋顶的两层高脚楼,傣家竹楼反映出当地自然环境特征为()A.酷寒B.冷湿C.干热D.湿热6.下列做法利于传统聚落保护的是()A.拆除老旧民居,建立居民新区B.建立督查机制,严控环境污染C.外迁原住居民,兴建影视基地D.努力发展经济,加大商业开发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后反思。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然而,对于聚落的具体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聚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乡聚落特色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聚落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与聚落相关的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4.3 人类的聚居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师: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乡村聚落还可以分为以下那些类型。(生答)
课件展示景观图片:农田、牧场、渔场、林场。
师:在乡村人们住要从事什么工作呢 哪城市呢?
师: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话村这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如:中国第一村华西村。
课件展示华西村图片。
过渡: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先有乡村聚落还是先有城市聚落?(生回答)
师:聚落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假如时光倒流,我们是第一批原住居民,该如何择地而居呢?
课件展示:
请同学分别从每组的不同环境条件中选出你认为最适宜居住的地方,并说明原因。
(生答)(利用多媒体展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图片。)
(抽两组同学,分别派代表发言。
生答)
自
主
学
习
合
作
共
建
知
能
应
用
巩
固
小
结
诊
断
评
价
作业布置
与
预习提纲
板
书
设
计
聚落与环境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教
学
札
记
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把人们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在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在高山、荒漠的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生答)
1、第一组材料:地形条件。
提供图片:雪域高原、长江中下平原、横断山区。
2、第二组材料:水源条件。
提供图片:荒漠、河流、湖泊。
3、第三组材料:土壤条件。
提供图片:盐碱地、荒漠土、黑土地。
4、第四组材料:气候条件。
人教2024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举例:以课本中的案例为依据,如沙漠地区聚落的水资源利用、江南水乡的防洪措施等,解释聚落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3)聚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学生可能对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际案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基本概念、类型、形成因素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聚落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珍视聚落文化遗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聚落的概念与特点:理解聚落是人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居住的地方,掌握聚落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举例:通过课本案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土楼等,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及不同地域的聚落文化。
(2)聚落的类型与形成因素:区分乡村与城市聚落,分析聚落形成的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对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聚落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聚落文化的课外阅读和实地考察活动,以提高学生们对聚落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此外,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聚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的观点较为片面。为了拓宽他们的视野,我将在教学中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聚落的特点、类型和形成因素。对于难点部分,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主题设计:学情分析:本校初一学生在天津市各类中学里属于程度较好、水平较高的一类学生。
他们经过半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聚落就相对简单。
但由于本节内容范围广、问题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地图、材料等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我们的家乡”、“爱我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2)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以及“保护家乡”的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意识,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热爱家乡;(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天津地形简图、世界最早城市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图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通过图片、资料、观察和分析,了解聚落的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聚落的形态,即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聚落。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聚落是人类为了生活而创造的场所,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那大家了解我们的家乡吗?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师: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建筑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小结)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然后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
观察图片,分组讨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与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
)师:(总结)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不同的地区有着各异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地区,社会环境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6.17、6.18中房屋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沙特阿拉伯的民居“墙体厚、窗子小”与当地降水少、风沙大、气温日较差大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东南亚地区的民居“长屋”,反映了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而墙厚、窗小、色浅则是北方冬季寒冷的气候特色。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反映出当地降水多、气温高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的窑洞则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而开凿;日本由于地震多,多建筑木结构房屋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概念自然环境的关系。
3.我们要保护聚落。
4.通过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1.学会分析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2.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3.懂得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对比、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来防寒暑避风雨,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二、新课学习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
定义:人们集中居住的地区
形式:乡村和城市(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乡村与城市的区别
劳动生产方式: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城市规模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观察填表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
你会选择哪种地形?(平原)你会选择哪种水源条件?(河流)
你会选择哪种气候?(全年温和而湿润)你会选择哪种土壤?(黑土地)
归纳:易形成聚落的地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比较容易形聚落。
)
聚落的分布特点: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
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的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
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当地的气候
西亚厚墙小窗:当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这样的房子防晒又凉快。
东南亚双层木楼或竹楼:东南亚位于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而这样的房子楼上住人避免
潮湿,而且风大凉爽。
北极冰屋:北极地区属于终年寒冷的寒带气候,冰屋由冰块构筑,墙体较厚,利于保温。
(2)当地的资源
黄土高原窑洞: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房屋多以窑洞为主,因为黄土具有起立性,厚厚的黄土经挖掘整理后成为房屋,冬暖夏凉,干湿宜人。
因纽特人的冰屋:北极圈附近生活着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造成冰房子,房外冰天雪地,房内却很温暖。
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它们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蒙古包:蒙古包是在做好的骨架上,覆盖毛毡和布装配而成的牢固的帐篷,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拆卸。
这种结构很适合草原地区游牧民族的需要。
树屋:在炎热的热带雨林地区,人们在树上搭建房子,这样既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聚落的发展
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逐渐消失,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也被一些高楼大厦所代替。
2.聚落的保护
原因: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世界各地的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不同的聚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聚落文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这些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刻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例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多,桥也多,一百多条运河纵横全市,运河两侧多棕红色屋顶的矮楼;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
视频:山西省的平遥古城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还有澳门历史城区;安徽的皖南古村落,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
拓展延伸: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万里长城、颐和园、故宫、天坛、秦始皇陵兵马俑、周口店古人类遗址
三、课堂练习
1.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正确的是(D)
A. 北极因纽特人---冰屋
B.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 东南亚---高架屋
D. 中国南方---平顶房
2.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名歌词描述的乡村聚落是( B )
A.农场 B.牧场
C.渔村 D.林场
3.下列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D )
A.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B.云南的丽江古城
C.澳门历史城区
D.张家界的奇山异水
4.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五、作业布置
1..聚落分为哪两类?
2.聚落与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
3.说出5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4.P85活动。
【板书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聚落与环境(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聚落聚落的发展
聚落与环境聚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