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礼仪制度

合集下载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它起源于西周时期,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发展。

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历史文化、规范社会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是礼乐,它是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旨在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

在西周社会,人们通过礼乐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社会的尊重。

这些活动包括庙会、祭祀、音乐演奏等,通过这些活动人们互相交流,加强社会联系,塑造社会形象。

西周礼乐制度还与政治和国家管理息息相关。

西周时期,贵族阶层通过礼乐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通过制定礼仪规范来展示自己的权威和威严。

同时,政府也通过制定礼制来管理国家的官方活动和仪式,维护社会的秩序。

毕竟,礼乐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于社会文明和道德风尚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西周礼乐制度中,音乐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音乐在西周时期被广泛运用于宗教仪式、祭祀活动以及各种庆典活动中。

同时,音乐也被用作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

西周时期,政府会通过音乐来传达政策和决策,以便让人民了解政府的工作和政治动态。

因此,在西周时期,音乐被视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它既可以表达情感,又能够传递信息。

除了音乐,西周礼乐制度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仪式和活动。

例如,祭祀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西周时期,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纪念。

这些祭祀活动包括丰盛的祭品、舞蹈和音乐表演等,通过这些仪式,人们能够感受到祖先的存在和境界。

此外,周礼制度也规定了贵族阶层和平民百姓的行为规范和礼仪。

贵族阶层拥有一系列特殊的礼仪和权力,平民百姓则需要遵守特定的行为准则。

这些规范既包括了个人的行为,也包括了社会交往中的各种礼仪。

通过遵守这些规范和礼仪,人们能够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西周时期扮演了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角色。

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礼乐制度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一种政治文化制度,它是周朝在政治、宗教、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礼乐制度严格区分等级,以尊卑有序为原则,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权威和统治地位,并通过礼乐制度来稳定国家,凝聚民心。

首先,西周礼乐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官制等级。

周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将各个官职分为不同等级,确保了封建统治的稳定。

在这个制度下,天子为最高统治者,其下逐级分为三公、九卿、诸侯、卿、大夫等等。

各个官职都有相应的职责和权力,组成了一个严密的官僚体系,对国家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西周礼乐制度以祭祀礼仪为核心。

西周重视祭祀活动,将其作为一种尊崇祖先、社会和谐的表达方式。

周官制定了详细的祭祀仪式,包括祭祀神灵的时间、地点、礼节等方面的规定。

在祭祀活动中,封建统治者扮演重要角色,展示了封建统治者的权威地位,并借此巩固封建统治的合法性。

此外,西周礼乐制度注重培养君子和教育的重要性。

西周注重人文教育,对于下一代的培养给予了重视。

官方设立了师友之职,由贵族子弟和贵族女子担任,负责教授士子礼仪、音律、乐舞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制定了《乐府》和《诗经》等经典,成为后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教育方式塑造了西周贵族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形成了封建统治士人阶层的特色。

总的来说,西周礼乐制度在政治、文化和教育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严格分等级,体现尊卑有序,稳定了封建统治的地位。

通过祭祀仪式,展示了封建统治者的权威地位,巩固了统治的合法性。

此外,西周礼乐制度注重教育和文化的传承,培养了封建统治士人阶层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礼制:西周礼制是以周公制定的《周礼》为基础的,其主要
内容包括官制、宗法、婚姻、葬礼、祭祀等方面。

周礼规定了官职等级、官员考核制度、礼仪规范、祭祀仪式等,对于推动社会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作用。

2. 乐制:西周乐制是以周公制定的《乐经》为基础的,其主要
内容包括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

周公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和文化传统,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乐律体系,推动了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发展,并且在各种场合中广泛应用。

3. 宗教信仰:西周时期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以天、地、祖先为中
心的,其信仰内容主要包括祭祀、神话传说、牺牲仪式等方面。

周代人民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因此祭祀天是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

4. 社会制度: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主要是以宗法制度为主,即
以家族和宗族为单位,实行严格的血缘关系和继承制度。

此外,还有奴隶制度和分封制度等。

5. 文化传承:西周时期的文化传承主要是以《周礼》和《乐经》等经典为基础,通过宗教信仰、社会制度、教育等方面的传承,推动了周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之,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其基本内容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它开启了中华文明黄金时期的阶段,也是中国音乐和礼仪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仪王道”为核心,对民众进行教育和社会文化管理的一种制度,它不仅在当时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代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概述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化制度,它集合了当时的音乐艺术和礼仪法规,并通过王室、贵族和祭祀等渠道,对整个社会进行宣传和传承。

据史书记载,在统治期间,周王朝依靠礼仪制度和音乐艺术,成功地维持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同时也在宏扬尊卑等级观念、增强人民凝聚力和维护道德伦理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西周时期的乐制西周时期的乐制包括音乐的分类、规格、演奏等内容。

它以器乐为主,有ce、yu、xun、bo、lü、qing、gu、zhong、shang、yu、shao等十种,器乐演奏是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所有官方场合中的音乐演奏基本上都是器乐,而且在礼乐制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器乐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西周时期的礼制西周时期的礼制是指以礼仪为中心的一系列规范和制度,它包含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规范、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

礼仪制度对于当时的周王朝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管理机制,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通过礼仪的规范和教化,让人们懂得如何处事、如何持之以恒地做事、如何遵守社会规范等,同时也构建了一种正义、公平和尊严的社会观念。

四、西周时期乐仪的相互融合西周时期的乐仪是指乐和礼两个方面相互融合的一种制度。

在礼制度中,乐是一种形式,作用是增强礼仪的气氛,使礼乐制度更具仪式感。

而在音乐制度中,礼仪则是其演奏过程的必要环节,无礼仪则音乐演奏失去其本质意义。

因此,在整个礼乐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乐仪的相互融合以及它们共同的维护、传承和发扬,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问题。

五、西周时期礼乐对于后代文化发展的影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对后代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周的礼乐制度

西周的礼乐制度

西周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在西周时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又不断增补后形成一种十分严格而又繁琐的制度。

礼乐制度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施的礼乐。

如规定王使用的乐队可以排列在东西南北四方,诸侯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大夫可以排列两面,士只可以排列一面。

乐舞规模的大小也有规定,如王的乐舞队列可以有八行,每行八人,共六十四人;诸侯则可以六人一行,排六行,共三十六人,逐级递减。

至于庶人是没有享受礼乐权利的,即所谓“礼不下庶人”。

周代制定了很繁琐的典礼,在贵族的政治、外交、军事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有着各种礼节仪式,其中很多场面都有音乐配合。

如“郊社”、“尝祭”、“食祭”、“乡射”、“王师大献”、“行军田役”等仪式、活动中都用音乐。

与典礼相配合的具体音乐形式规定的也很严格,在某种典礼唱什么歌,演奏什么乐曲,甚至每一部分的调性都规定的十分细致。

从音乐体裁看,当时已形成歌舞音乐、声乐(群唱、独唱)、器乐(合奏、独奏)等类别。

礼乐制度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周王朝礼乐制度

周王朝礼乐制度

周朝的礼乐制度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西周时期。

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

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备并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于《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赞扬他的忠诚与认真。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物饥”“乐”的完善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

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承。

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

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

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坦裤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的优秀青年。

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

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让蚂简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
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制度,它是周文王在建国初期通过改革制定的,是历史上最为完美、科学、成熟的一种礼乐制度。

西周礼乐制度着重强调礼仪、乐曲、音乐等,其中有许多具体细节,下面结合西周社会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重点介绍一下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

一、礼仪1.王者礼仪:西周的王者是大礼仪的主持者和执行者,他要定期举行各种祭祀和宴会,以表示对上天和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王者还要举行巡游,拜访其它国家,以表示友好和互助的精神。

2.宗庙礼仪:宗庙是周朝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在宗庙中,会举行各种隆重的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祭祖”、“祭宗庙”、“宗教仪式”等。

所有的祭祀活动都要按照周礼规定的程序和礼仪进行。

3.官吏礼仪:周朝的官员倡导谦虚、恭敬、守规矩、廉洁奉公等美德。

周礼规定了官员履行职责和管理人民的礼仪标准。

官员必须出席公开宴会和祭祀活动,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穿着朝服礼制,以示尊重。

4.婚姻礼仪:周礼规定了结婚的礼仪程序。

首先是订婚,然后是赠送婚房、彩礼等,接着是交换相信物,最后是进行婚礼,宴请亲朋好友。

5.丧葬礼仪:丧葬是成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周礼规定,除了殷商时期留下来的一些葬礼习俗外,其他的拘泥陋习的丧葬习惯都被取缔了。

周礼规定的丧葬礼仪,不仅尊重了死者,而且也防止过度丧葬危害家庭的财产和繁荣。

二、乐曲1.礼乐原则:在周朝,乐曲是礼仪的组成部分,礼乐合一是周朝乐曲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当时,乐曲的演奏和歌唱是为了祭祀天地、祖先以及庆祝胜利、丰收等。

2.乐种:周朝有许多乐曲,包括“雅乐”、“颂乐”、“舞乐”等。

雅乐是祭祀天地、祖先以及王者登位等场合使用的乐曲,颂乐是庆祝功绩、胜利、和平等场合使用的乐曲,舞乐包括舞剧、酬唱等。

3.乐器:在演奏乐曲时,周朝用了许多乐器,包括“钟”、“鼓”、“磬”、“瑟”、“琴”等,其中“钟鼓”是周朝宗教祭祀场合中的主要乐器,王者登位时富有震撼力的钟鼓声,让人们感到郑重庄严。

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礼乐制度

西周礼乐制度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中最为完备、系统、规范的一个阶段。

此期间,周王朝政权以礼制之势,渐渐稳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地位,同时,也在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西周期间,礼乐制度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和完善。

首先,礼乐制度的目的是用于统治和管理民众,使人们习惯尊重和遵守规范,增强中国古代社会的凝聚力和秩序。

其次,礼乐体系主要由 rites(礼)和 music(乐)两部分组成,由王室权威主持,辅以巫师、官员等人士实施,其中礼教贯穿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乐则作为官方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在国家礼仪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礼教中,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之间的关系都有特定的礼节,从而建立了一套官方的社会制度。

比如,天子与文武百官间的关系有一定规范,天子对百官的尊重与爱护、百官对天子的忠诚与效力,都已经被礼教教化成了常规行为,使政治制度更加稳定和有序;二是在家庭、婚姻和个体方面,同样也制定有详细的礼教规范,这些礼教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家庭、婚姻等诸多关系中的稳定性,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品德和行为表现。

而在乐制方面,周朝的各项乐曲以齐声和谐,端庄肃穆、曲调优美而闻名,使得乐在礼乐制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被广泛用于庆祝各种祭祀和婚嫁仪式等社会活动,也逐渐成了代表君主和王室活动的特有文化形式,从而在周朝发挥了重要的官方意义与文化价值。

总的说来,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和文化形态上的重要并发展的历史阶段之一。

它不仅在直接影响到当时的国家命运,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历史演变,成为了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尊重人伦的思想及维系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文化特征。

同时,它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国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西周的礼乐制度

西周的礼乐制度

西周的礼乐制度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凝聚力极强的礼乐制度而闻名于世。

西周的礼乐制度不仅在当时达到了高度的繁荣,而且对后世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西周的礼乐制度为主题,从多个角度介绍其特点、功能和意义。

一、礼乐制度的历史背景西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次形成和秩序稳定的时期,也是贵族阶层日益壮大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贵族在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方面都享有巨大特权,但在文化方面则注重礼仪、音乐的培养与传承。

礼乐制度的形成则是对贵族阶级的地位和权力的进一步巩固,同时也是饱含教育和文化素养的一种体现。

二、礼乐制度的内涵与功能(一)礼制的内涵与作用礼制是指一种规范行为、稳定秩序的制度,它包括了各种规定的礼仪、礼节和规范。

西周的礼制强调社会等级、尊卑有序的原则,通过制定各种礼仪和礼节,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增强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同时,礼制也具备一种教化的功能,通过严格的礼仪教育,培养贵族阶层优雅的风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乐律的内涵与作用乐律是指一种具有和谐美感的音乐体系。

西周的乐律主要以雅乐为主,通过礼器上的铭文以及后世的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乐律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乐律的目的是通过音乐表达美和情感,同时也起到团结人心、助于治理和增强族群凝聚力的作用。

三、西周礼乐制度的体系结构(一)礼制体系在西周的礼制体系中,礼以官职等级作为衡量标准,礼仪礼节以各种朝拜、出行、丧葬等仪式为核心。

同时,礼制还规范了亲民政策、婚嫁礼仪以及生活礼节等。

这种礼制的核心是尊崇君主及其子弟、对贵族进行尊崇和奖励。

(二)乐律体系西周的乐律体系是以乐律作为基础,通过乐器、乐舞、乐歌等多个元素的相互配合来达到审美和情感的目的。

乐律体系在当时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乐律体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西周礼乐制度的意义与影响在西周的时间范围内,礼乐制度对于社会及个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及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是指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之间,周文王建都洛邑,开始了周朝的历史阶段。

在西周时期,礼乐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西周时期的礼制西周时期的礼制,是指周朝的统治者出于治国之需而制定的各种制度和规章,包括各种仪式、礼节、礼仪等。

在西周时期,礼制的制订和实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手段,它有助于统治者保持社会秩序,确立君主制度,并且有利于增强统治者的威信和声望,提升国家的文化和精神层面。

西周时期的礼制,主要包括四种形式:一是祭祀制度,它是指周朝各种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的规定和制度;二是朝贡制度,指周朝与各周边诸侯国之间的朝贡制度;三是世袭制度,指周朝的官职、封爵和颁赐制度;四是婚姻制度,指周朝的婚姻仪式和婚姻制度。

在这些制度和规章中,祭祀制度是最为重要的。

在周朝时期,祭祀是一项宗教仪式和信仰活动,它举行的目的不同,如祈求丰收、祭祀祖先、祭祀天地等。

祭祀制度的实行,有助于维护了周朝君主制度的权威,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二、礼乐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礼乐思想,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源于先秦时期,发展至战国时期和汉朝时期。

而在西周时期,礼乐思想的初步形成,为其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西周时期,礼乐思想主要是通过礼制和音乐两方面的实践运作而得以体现。

礼制规定了社会中各类人群之间相互之间的礼节身份,礼仪合法和不合法的区别,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仁义道德和家国情怀,进步为崇高精神,备受后世人尊崇和效仿。

而音乐则在实际生活中的异常普遍,它诞生于狩猎、祭祀等民间活动,表达人们对神灵、自然、生活的感悟和期许。

音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工具,它不仅承载了社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礼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

首先,它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它传承了传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基因,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文明素质。

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

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

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礼乐制度也是非常完备的。

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将礼制和音乐相结合,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内涵。

下面将分步骤阐述西周的礼乐制度。

第一步:礼的制度在西周时期,礼制是相当成熟和完备的。

古代的礼制是国家的基础,也是民众的道德准则。

在西周的礼制中,大规模的礼节活动通常是一些祭祀和宴会。

而这些活动中的礼仪、礼节等规定都是非常详尽和具体的。

比如,祭祀时必须要用特定的祭器、燃特定的香火,并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同时宴会也有明确的礼仪和排场。

另外,西周时期也有一些特殊的礼仪规定。

例如,犯禁律者被处死后,其家人必须要进行哭礼,而且必须要哭到一定程度才算哭好。

西周的礼制是相当严谨的,因此被认为是中国礼仪之母,对于后代的礼仪制度影响和影响非常深远。

第二步:乐的制度在西周时期,音乐也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在中国文化中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被视为一种精神、人性和物质的结合体。

西周时期的音乐种类繁多,有舞曲、戏曲、雅乐等。

不过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雅乐。

西周时期的雅乐是走进普通百姓家庭的,它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音乐,也是朝廷宴会、祭祀等高级活动中的必备音乐。

当时的雅乐曲目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是总体的抒情、奔放、清慎和婉转的特点一直都是非常鲜明的。

第三步:礼乐制度的意义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当时中国文化的精髓,它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内涵。

西周的礼乐制度更是为后代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

它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让我们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自身的文化魅力,让我们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滋养和文化的历史渊源。

因此,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精神源泉。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7篇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7篇

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7篇古代礼乐制度篇一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释名》曰:“礼,体也。

言得事之体也。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西周乐的定义在西周,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征、羽。

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磐、钟、柷等。

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

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

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

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

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

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

《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

西周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西周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礼乐制度是西周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西周的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礼仪制度:礼仪制度是指规范人们各种社交场合中的行为举止,包括宴会、婚礼、丧葬等。

西周时期,礼仪制度已经相对系统化,例如宴会要按照宾主有别的等级进行分席,以及举行祭祀活动等。

2. 音乐制度:西周音乐制度是指对音乐的歌唱、演奏、乐器制
作等方面的规范。

西周的音乐活动常常与祭祀、宴会等社交活动联系
在一起,同时也有专门的音乐学校和官员进行管理和教育。

3. 周礼制度:周礼是一部详细规定国家官职、社会等级、禁令、法律等方面的文献。

这个制度在西周时期形成,它将官方行政管理系统、宗教信仰、礼仪教育系统、审判机构等方面有机地综合在一起,
对后代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西周礼乐制度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它对中国文化
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周朝礼乐制度(经典)

周朝礼乐制度(经典)

周朝礼乐制度(经典)周朝礼乐制度(经典)周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本身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礼乐制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

下面是我为大家推举的关于周朝礼乐制度的内容,感爱好的网民们可以看看哦!中国古代的乐器浩如烟海,周朝时有记载的就有80多种,仅《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就有29种之多,周朝以制作乐器的材料的不同而进行分类,依照这种方法乐器被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亦称八音。

金乐居八音之首单纯从乐器进展史来说,最早显现的乐器应当是石乐,可为什么金乐在周朝却高居八音之首呢?我们所讲的金乐,最出名的代表乐器就是钟。

钟能代表金乐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这还得从商周两朝音乐的区分及周朝的礼乐制度说起。

周人玩音乐与商人玩音乐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分。

《周礼》对此曾有认真比较: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而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商朝时,人们对自然认得不足而敬畏鬼神,有全职的巫师负责人与神之间的沟通,商朝的巫师的工作职能就是娱神与媚神,换句话说就是让鬼神们快乐欢乐心情愉悦以便让它们施福人间。

所以商朝巫师的工作更像是一台演唱会的总导演,人们在巫师的带领下一起娱神和媚神,每个人都手拿两根牛鞭跟着音乐的节拍起舞。

所以在甲骨文中,巫与舞其实就是同一个字,其字形就是一个人手拿两根牛鞭跳舞的样子。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商朝的音乐是一种歌舞结合的艺术,一种真正的万民同乐,算是一项公益活动。

而到周朝,音乐的功能与目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更改。

周朝由于农业的`发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感消失了很多,而富起来的少数统治者已经不充足于与民同乐,于是他们订立了特别严格的礼乐制度。

而在当时全部乐器当中,钟由于是用金属冶炼而成的,属于当时的高科技产品,钟的生产从来都是限量版的,因此钟渐渐成为统治阶层所独享的乐器。

为此周朝的礼乐制度当中,就特意为钟量身定做了一套制度悬。

在周朝什么人听什么级别的音乐,那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宫悬,即四周都挂上编钟,此为王之特权;次之,为轩悬,即三面挂上编钟,这是赐给诸侯们的;再次为判悬,即二面挂上编钟,这是赐给大夫们享用的;特悬即一面挂上编钟,这则是给士所享用的。

西周的礼乐制度

西周的礼乐制度

西周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

周武王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西周乐,在西周,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等。

礼作为阶级分化的象征,自部落时期的贫富差距就已有所形成,这里按下不表。

单谈一下乐。

早在部落时期,中国的古代人民就发明了诸如骨笛等乐器,还创造了音律,为音乐的出现作出了巨大贡献。

山海经中就有夏后启得天乐改九招的神话记载。

到了商朝,乐作为祭祀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贵族之间也开始盛行音乐。

到了周王朝,周公为了巩固统治,集前朝之大成。

从礼巩固阶级分化,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舆论,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的阶级区分。

乐则被升华成了一种待遇,对于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待遇,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巩固阶级统治。

礼乐制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正式定型。

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对于当代的意义和影响

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对于当代的意义和影响

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其对于当代的意义和影响摘要:一、西周礼乐制度的概述1.礼乐制度的起源与发展2.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观念二、西周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1.礼仪制度2.音乐制度三、西周礼乐制度对当代的意义和影响1.文化传承与历史认知2.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3.艺术与审美观念的传承正文:西周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礼乐制度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深入了解西周礼乐制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更能从中发掘出对当代社会有益的启示。

一、西周礼乐制度的概述1.礼乐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礼乐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到了西周时期达到了巅峰。

礼乐制度作为一套完整的社会规范体系,既包括礼仪制度,又包括音乐制度。

2.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观念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观念是“礼”,强调等级制度与尊卑秩序。

礼的作用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而乐则起到了教化人民、陶冶性情的作用。

二、西周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1.礼仪制度礼仪制度包括婚丧嫁娶、宗庙祭祀、朝见宴享等各种仪式。

这些仪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体现了等级制度和尊卑秩序。

2.音乐制度音乐制度包括雅乐、颂乐、淫乐等,主要用于祭祀、宴享等场合。

音乐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起到了教化人民、陶冶性情的作用。

三、西周礼乐制度对当代的意义和影响1.文化传承与历史认知西周礼乐制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西周礼乐制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我国古代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2.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西周礼乐制度强调等级制度和尊卑秩序,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礼乐制度中的道德规范对于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艺术与审美观念的传承西周礼乐制度中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艺术形式在当代依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于培养人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西周礼乐制度及其具体表现

西周礼乐制度及其具体表现

西周礼乐制度及其具体表现
西周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规定了社会各个阶层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是维护西周社会等级制度和稳定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一般认为的西周礼乐制度的具体表现:
1. 礼仪:礼仪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它规定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他们的行为规范。

例如,贵族有贵族的礼仪,农民有农民的礼仪。

2. 音乐:音乐在西周礼乐制度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它被用来表达感情,调节情绪,以及维护社会秩序。

例如,宫廷音乐用于表达对天子的尊敬,而民间音乐则用于表达人们的情感。

3. 诗:诗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用来表达思想,传播知识,以及教育人民。

例如,《诗经》是西周时期的一部重要诗歌集,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4. 舞:舞在西周礼乐制度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它被用来表达敬意,庆祝胜利,以及娱乐人民。

例如,宫廷舞用于表达对天子的敬意,而民间舞则用于娱乐人民。

以上就是西周礼乐制度的具体表现,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的礼乐制度与统治秩序

西周的礼乐制度与统治秩序

西周的礼乐制度与统治秩序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西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对于维护统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西周的政治形势、礼乐制度的基本概念、礼乐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及礼乐制度对统治秩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西周的政治形势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

为了恢复社会秩序,西周建立了以礼乐制度为核心的统治体系。

二、礼乐制度的基本概念西周的礼指的是以王室为中心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乐则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用来传播礼的精神和价值观念。

三、礼乐制度的运作方式1. 礼乐的立法与制定:西周王室通过颁布命令、发布政令等形式,制定和修改礼乐制度。

2. 礼乐的教化与普及:西周王室通过宫廷教育以及各种仪式活动,向社会普遍推广礼乐制度,使其成为全社会遵守的准则。

3. 礼乐的执行与监督:西周君主通过官员和官署的设立,实施礼乐制度的执行和监督。

四、礼乐制度对统治秩序的影响1. 统一思想意识:礼乐制度的普及使人们有了共同的道德准则,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2. 彰显君主威权:礼乐制度将王室的权威嵌入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君主威权的象征,维护了王权的稳定和统治秩序。

3. 提升社会道德观念: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强调尊卑有序、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从而塑造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4. 促进社会发展:礼乐制度对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催生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综上所述,西周的礼乐制度在维护统治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礼乐制度的建立与推广,西周君主成功地实现了对社会的统一和治理,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这为后来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乐制度的确立及实施

礼乐制度的确立及实施

礼乐制度的确立及实施西周礼乐制度广泛流传,你知道它是怎么确立的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礼乐制度的确立礼乐制度盛行于中国的商周时期,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在举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丧葬等宗教和政治活动时,均使用礼乐器。

礼乐器是表明器主身份、权位的标志物。

正如《左传·成公二年》所云:“器以藏礼,礼以行义。

”又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丧葬礼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死者入葬时所享受的待遇,依生前的品级而有所不同。

古代墓葬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随葬品和有关遗迹,因而为研究古代的礼乐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已有学者提出礼乐制度形成于龙山时代的新见解①。

早在大汶口文化中期(约当公元前 3500 年至前 2800 年),该文化墓葬的型制就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趋势,礼乐制度亦初现端倪。

少数大墓的墓扩面积可达10 平方米左右,并常见木质葬具。

随葬品多至60 余件,除玉、石、陶器之外,还有精致的象牙雕筒、象牙梳、象牙琮等。

大汶口文化中期墓葬出土的木质葬具,有长方形和井字形等样式。

山东邹县野店第 51 号墓使用双层木质葬具②,井字形椁框,内套木棺,随葬品多置于棺、椁之间或二层台上。

这种原始的棺椁伴随着贫富分化现象,显露出等级制度的萌芽。

①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载《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9 年版。

② 《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 年版。

净的白陶,乌亮的黑陶和精美的彩陶,陶瓶数量多达 38 件。

最引人注意的是,大汶口文化晚期(约当公元前 2800 年至前 2400 年)墓葬型制所反映的贫富分化现象愈加明显。

如大汶口 10 号墓,墓圹东西长 4.2 米,南北宽 3.2米,面积为13.44 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礼仪制度古代有很多礼仪制度流传了下来,西周也不例外,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西周礼仪制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礼,是“周人为政之精髓”,“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1]。

在“以礼治国”思想的指导下,西周王朝对夏商礼制加以损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被孔子赞为“郁郁乎文哉”[2],是我国奴隶社会礼制史上的鼎盛时期。

西周灭亡后,其礼仪制度的主体和精神被儒家学者所继承,并随着儒家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学说的广泛传播而备受重视,影响极为深远。

西周之所以能在礼制建设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圣贤的制礼作乐之功外,完善、有效的礼仪教育制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西周实现“以礼治国”目标的重要条件。

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迄今除一些教育史著作中略有提及外,学术界尚无专文论及。

笔者不揣浅陋,撰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西周礼仪的发端在西周时期,“礼”和“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抽象的,是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定及社会共识构成的,既作为人际交往时应遵守的伦理道德标准,又作为社会的一种观念和意识,约束着人们的言谈举止。

而‘仪’则是‘礼’的具体、有形的表现形式,严格遵循和依据‘礼’的规定及内容,形成了一套系统且完整的程序和形式”,“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

周人的礼仪教育,早在灭商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在豳(今陕西旬邑县西)“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尝到甜头的熏育又来进攻,“欲得地与民。

民皆怒,欲战。

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

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

此举实际上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礼让教育”,其结果是“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于是,古公亶父“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而且古公亶父还“作五官有司”,以处理政务,教化百姓。

“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文王继位后,“笃仁,敬老,慈少。

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等人即在此时投奔周。

由于文王公正廉明,连诸侯们也“皆来决平”,即请文王评理。

如“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

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

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

’遂还,俱让而去。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

乃相谓曰:‘西伯仁人,盍往质焉。

’乃相与朝周。

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入其邑,男女异路,班白不提挈。

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

二国君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之庭。

’乃相让所争地以为闲原。

”文王礼仪教育的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武王即位,“祭于毕”,“观兵至于盟津”,又先后举行了泰誓与牧誓,这些既是盟誓礼典,同时也是对民众的礼仪教育。

而灭商之后的大规模献俘礼和分封诸侯,更是声势浩大的礼仪演示会。

当时,周人按照名位、官阶品级制定了一整套礼仪等级制度,相应配套有一系列的礼节规范和仪礼容态,统称为礼数。

正如《左传?庄公十八年》所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二、西周礼仪的形式(一)家庭教育周人对家庭教育极为重视,认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家庭教育主要是针对学龄前婴幼儿及青少年的,教育的主体是父母、祖父母及兄长、家庭教师等。

对于这类教育活动,《礼记?内则》有详细记载,书中说:“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于门右。

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

对青少年在家中的日常行为礼仪也有明确规定:“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

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若已食,则退,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

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父母、舅姑将坐,奉席请何乡。

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

少者执床与坐,御者举几。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

”“凡男拜,尚左手。

……凡女子拜,尚右手。

”女孩的教育与男孩相比有很大不同。

《内则》云:“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

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

”这里,“十年”是指十岁,“姆”是指女教师。

郑玄注《仪礼?士昏礼》云:“妇人五十无子,出不复嫁,以妇道教人者,若今时乳母矣。

”“婉娩听从”之类就是所谓的“妇道”,后世更明确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从行为修养、性格脾气、语言谈吐、穿着打扮到生活操作等方面都对女性做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周人还注意到胎教的重要性。

如文王之母大任,“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以胎教也”[4];成王之母“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不踞,虽怒不詈”[5];孟子之母“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6],等等。

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和学习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注意的焦点。

在礼仪方面,家长遵礼守仪,孩子才会遵礼守仪。

《礼记?文王世子》云:“文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

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及日中又至,亦如之。

及莫(暮)又至,亦如之。

……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

’应者曰:‘诺。

’然后退。

”这里,“末”犹“勿”,原即“再”。

“末有原”,即不要把剩下的食物再进献给王。

受文王身教的影响,“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

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

句中“说”通“脱”。

由武王的做法,足见文王身教的效果。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礼记?内则》载:“(子生后)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于子室。

”三个月后,父亲为孩子举行命名仪式,然后“子师辩告诸妇、诸母名”。

这里,辩通“遍”,“师”即家庭教师。

此外,家庭中经常举行的各种礼仪活动,如冠、婚、寿、丧、飨以及节庆、祭祀等,也都是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

(二)学校教育1. 西周的学校文献记载,三代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如《孟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史记?儒林列传》载:“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教、序、庠都指的是地方学校。

《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

”夏代的学校,尚未得到实物证实。

至于商代的学校,则“不仅有文献上的记载,而且得到地下出土文物特别是殷墟甲骨文的佐证。

商朝的学校名称,除‘庠’、‘校’、‘序’以外,还出现‘学’、‘大学’、‘瞽宗’等称谓”。

关于“学”,这在甲骨卜辞中已得到了证实,该字的构形意义是师生双方“在特定的房屋;;‘介’中进行有关筹算知识;;‘爻’的教学活动”。

此外,卜辞中还发现了“大学”二字[7]。

西周的学校教育在商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

当时,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小学分两种:一种是设在宫廷附近的贵胄小学,另一种是设在郊区的一般小学。

西周时期的“大盂鼎”等青铜器上都有关于宫廷小学的记载,证明《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的说法不无道理。

西周的大学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周天子都城所设的大学,称为“辟雍”,又叫“学宫”、“射庐”、“西雍”等,建于京城南郊(一说西郊)的开阔地上,四面环水,在中间岛形陆地上建学宫。

学宫的四面还有4座教学建筑: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北为上庠,南为成均。

这些建筑都在辟雍的四门,所以又叫四门学,是辟雍的组成部分。

大学同时是养老、祭祀和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

天子有时也来这里射箭或泛舟,所以又叫“射庐”或“大池”。

另一种情况,是诸侯国都城中所设的大学,称为“泮宫”,即《王制》所说的“诸侯曰泮宫”,形制与辟雍相同而略小。

关于西周的乡学,有多种说法。

如《周礼》提到“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间有塾”;《礼记?学记》提到“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而《孟子》只提到“周曰庠”。

无论历史的真实情况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西周时期在天子、诸侯国都和郊区都设有各级学校。

2. 西周学校礼仪教育的主体;;教师西周时,由于实行“学在官府”的制度,教师均由官员兼任。

“国学中的教师由大司乐、乐师、师氏、保氏、大胥、小胥、大师、小师、龠师等官吏担任。

”[7] (P139)如《周礼?地官司徒?师氏》称“师氏掌以美诏王”,同时“以三德教国子”。

乡学的教师,主要由各级行政长官兼任,包括大师徒、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父师、少师等,而致仕居乡的乡老、乡先生等人,则可能带有专职教师的性质。

3. 西周学校礼仪教育的客体与教育内容西周时期的各级学校,基本上都是供贵族子弟读书学习用的,也就是说,教育的客体主要是贵族子弟(包括所谓的世子与国子),以及部分平民子弟。

有时,天子也要到大学“承师问道”[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