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测量学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测量学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B 观测者的误差
C 测量误差
D 外界条件的变化
难度系数 c
若观测量的真值为X,观测值为li(i=1,2,…,n),其算术 平均值为L,则描述观测值的(真)误差的正确表达式是 (A )
A 观测值的(真)误差为 i= li -X; B 观测值的(真)误差为 i = X-L; C 观测值的(真)误差为 i = L-X; D 观测值的(真)误差为 i= li -X;
难度系数 A
L1、L2、L3为一组等精度观测值,其误差分别为-7mm, -2mm, +7mm,则它们的精度为( A )
A L1、L2、L3的精度相同; B L1最高、L3最低; C L3最高、L1最低; D L2最高、L1与L3相同 。
难度系数 B
丈量了D1、D2两段距离,其观测值及中误差分别为: D1=105.53m±0.05m,D2=54.60m±0.05m,这说明 ( A B ).
A D1和D2的中误差相同, B D1的相对精度高于D2的相对精度 C D1和D2的中误差不相同 D D1的相对精度低于D2的相对精度 E D1的相对精度与D2的相对精度相同。
难度系数 B
难度系数 B
精度指标
衡量精度的指标有:( A C D )
A 中误差
B 对中误差
C 相对误差
D 容许误差
E 偶然误差
难度系数 C
若水平角测量的中误差为6,则其极限误差可以取 值为( C E )
A 3
B 6
C 12
D 15
E 18
难度系数 C
观测值L1、L2为同一组等精度观测值,其含义是( C D E ) A L1、L2的真误差相等 B L1、L2的改正数相等 C L1、L2的中误差相等 D L1、L2的观测条件基本相同 E L1、L2服从同一种误差分布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水准测量的高差中误差 、 两点间高差, 设水准测量测定A、B两点间高差,中间共设n站,则 A、B间高差等于各站高差之和,即 、 间高差等于各站高差之和, h AB =h1+h2+···+h n 设每站高差中误差均为m站,则有 m = ± n ⋅ m h 站 • 若为平坦地区,测站间距离S大致相等,设A、B间 若为平坦地区,测站间距离 大致相等 大致相等, 间 的距离为L,则测站数n=L/S,代入上式,并设每公 的距离为 ,则测站数 ,代入上式, 里高差中误差µ=m站/√S,得 里高差中误差
如经纬仪测角的照准误差 水准仪在水准尺上的估读误差
对358个三角形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观测了全 个三角形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观测了全 部内角,三角形内角和的真误差∆ 三角形内角 部内角,三角形内角和的真误差∆i=三角形内角 和测量值-180˚ 其结果如表 分析三角形内角和 其结果如表, 和测量值 的误差∆ 的规律。 的误差∆i的规律。
m L m =± ⋅ m = ± 站 ⋅ L = ±µ ⋅ L = ± L ⋅ m h km 站 S S
误差传播应用示例—角度测量 误差传播应用示例 角度测量
1、菲列罗公式—由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 、菲列罗公式 由三角形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 设在三角网中等精度观测各三角形内角, 设在三角网中等精度观测各三角形内角,其测角中误差 均为mβ, 各三角形闭合差f i,闭合差的中误差mΣ为
三、容许误差
据偶然误差的第一特性: 据偶然误差的第一特性:在一定观测条件下偶然 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限值。 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限值。
P(−σ < ∆ < +σ) = 68.3% P(−2σ < ∆ < +2σ) = 95.5%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全面实例)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全面实例)

频率直方图
偶然误差具有正态分布的特性
四个特性:有界性,趋向性,对称性,抵偿性:
1 2 n 0 lim lim n n n n
(5-1-2)
y
正态分布曲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
-21 -15 -18 -12
-9 -6
-3 +3 +9 +15 +21 0 +6 +12 +18 +24
第五章第六章
第五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内容提要:
第五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学习要点
◆建立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观测值的中误差 ◆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
内容提要第 六章
——误差传播定律 ◆权的概念
#测量误差的基 本概念
5.1 测量误差的分类
讨论测量误差的目的:
用误差理论分析、处理测量误差,评定 测量成果的精度,指导测量工作的进行。
2
2
2
(5-5-10)
三.几种常用函数的中误差
求观测值函数中误差的步骤:
三.几种常用函数 的中误差
(1).列出函数式; (2).对函数式求全微分; (3).套用误差传播定律,写出中误差式。 例3:已知某矩形长a=500米,宽b=440米。如边长测量 的相对中误差为1/4000,求矩形的面积中误差mp。 解:由题意 ma 500 / 4000 0.125米, mb 440 / 4000 0.11米
平均
表5-3 算
vv

854245[ 0 ]
16算术平均值: 25 l1 l2 l3 l4 l5 x 854245 9 5 1 观测值的中误差: 9 [vv] 60 m 3". 9 n 1 5 1 [ 60 ]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1)仪器误差:仪器精度的局限、轴系残余误差等。 (2)人为误差:判断力和分辨率的限制、经验等。 (3)外界条件的影响:温度变化、风、大气折光等
◆ 测量误差的分类
(1)系统误差:在一定条件下对某量误差的符号和大小保持不 变后按照一定规律变化(累积性)
(2)偶然误差: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一系列观测,误差大小和 符号都表现出随机性
n
n
n n
特性(1)、(2)、(3)决定了特性(4),特性(4)具有实用意义。
偶然误差具有正态分布的特性
当观测次数n无限增多(n→∞)、误差区间d无限缩小 (d→0)时,各矩形的顶边就连成一条光滑的曲线, 这条曲线称为 “正态分布曲 线”,又称为 “高斯误差分 布曲线”。 所以偶然误差 具有正态分布 的特性。
•对于一组不同精度的观测值l i ,一
次观测的中误差为mi ,设某次观测
的中误差为m,其权为P0,选定λ= m2,则有:
P0
m2 m2
1
•数值等于1的权,称为单位权;权
等于1的中误差称为单位权中误差, 常用μ表示。对于中误差为mi的观 测值,其权为:
Pi
2
mi2
•相应中误差的另一表示方法为:
mi
(2) f1x1(2) f2x2(2) fnxn(2)
(d)
有k个式
(k) f1x1(k) f2x2(k) fnxn(k)
对(d)式中的一个式子取平方:(i,j=1~n且i≠j)
2
f12x12
f
2 2
x22
f
2 n
xn2
2 f1 f2x1x2
2 f1 f3x1x3 2 fi f jxix j
对(a)全微分:
dZ
F x1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七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内容:了解测量误差来源及产生的原因;掌握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理解精度评定的指标(中误差、相对误差、容许误差)的概念;了解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

重点: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

难点:中误差、相对误差、容许误差的概念;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

§ 5.1 测量误差的概念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一、系统误差 (system error)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2、特点: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二、偶然误差 (accident error)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特点:(1)具有一定的范围。

(2)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概率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4)数学期限望等于零。

即:误差概率分布曲线呈正态分布,偶然误差要通过的一定的数学方法(测量平差)来处理。

此外,在测量工作中还要注意避免粗差 (gross error) (即:错误)的出现。

偶然误差分布频率直方图§ 5.2 衡量精度的指标测量上常见的精度指标有: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一、中误差方差:——某量的真误差, [] ——求和符号。

规律:标准差估值(中误差 m )绝对值愈小,观测精度愈高。

在测量中,n为有限值,计算中误差 m 的方法,有:1、用真误差( true error )来确定中误差——适用于观测量真值已知时。

真误差Δ——观测值与其真值之差,有:标准差中误差(标准差估值), n 为观测值个数。

[ 例题 ] :对 10 个三角形的内角进行了观测,根据观测值中的偶然误差(三角形的角度闭合差,即真误差),计算其中误差。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m乙 =
=
= 4.3
n
6
12
二、相对误差
l 绝对误差 :真误差、中误差 l 相对误差: 在某些测量工作中,绝对误差不能完全
反映出观测的质量。 相对误差K—— 等于误差的绝对值与相应观测值的
比值。常用分子为1的分式表示,即:
相对误差
=
误差的绝对值 观测值
=1 T
13
l 相对中误差:当误差的绝对值为中误差m 的绝对值时, K称为~,即 k=1/m 。
3
1.系统误差
l 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未知量进行一系列 观测,若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保持不变,或按照一定的规律变 化,这种误差称为~ 。
l 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 : 仪器工具上的某些缺陷;观测者的 某些习惯的影响;外界环境的影响。
l 系统误差的特点: 具有累积性
4
系统误差消减方法 ❖1、在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序上采取一定的措施;
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和容许误差
10
一、中误差
在测量实践中观测次数不可能无限多,实际应用中,以 有限次观测个数n计算出标准差的估值定义为中误差m,作 为衡量精度的一种标准:
m = ±sˆ = ± [ ]
n
在测量工作中,普遍采用中误差来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
11
l 有甲、乙两组各自用相同的条件观测了六个三角 形的内角,得三角形的闭合差(即三角形内角和 的真误差)分别为:
例:经纬仪的LL不垂直于VV对测角的影响
5
2.偶然误差 l 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一未知量 进行一系列观测,如果观测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 明显的规律性,即从表面上看,误差的大小和符号 均呈现偶然性,这种误差称为 ~。 l 产生偶然误差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仪器或人的感 觉器官能力的限制,如观测者的估读误差、照准误 差等,以及环境中不能控制的因素(如不断变化着的 温度、风力等外界环境)所造成。

第6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第6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水准仪:
经纬仪:
⑵采用对称观测的方法 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系统误差,相互抵消 水准测量:前、后视距大致相等 角度测量:盘左、盘右取平均值
⑶测定系统误差的大小,对观测值加以改正 钢尺量距: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倾斜改正
3)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在一定观测条件下的一系列观测值中,其误差大小、 正负号不定,但符合一定统计规律的测量误差。 也称随机误差 偶然误差反映观测结果的精密度。 精密度:在一定观测条件下,一组观测值与其数学期望值接近 或离散的程度,也称内部符合精度。 如:对中误差、瞄准误差、估读误差等
设Z为独立变量 x1,x2, … ,xn的函数,即
Z=f x1,x2, xn
2
2
mZ =
f
x1
m12
f x2
m22
f xn
2
mn2
例1:
在1:500的地形图上量得A、B两点间的距离d=234.5mm,中误差 md=±0.2mm。求A、B两点间的实地水平距离D及其中误差mD。
h值越小,曲线两侧坡度越缓, 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小,精度越低
2.中误差
与精度指数成反比
m n
式中:[△△]——偶然误差平方和 n——偶然误差个数
3.极限误差 由偶然误差的特性“误差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限值”(有界性)
这个限值就是极限误差。
P m 0.683 68.3%
31.7%
P 2m 0.954 95.4% 4.6%
K
D往 D返
D
=
=
1
=1
1
2
D往 +D返
D平均
D平均 D
M
5.相对中误差
观测值中误差与相应观测值之比。

测量学之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测量学之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所谓精度,就是指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的程度,为了衡量 观测值的精度高低,可以用误差分布表、绘制直方图或画出误 差分布曲线的方法进行比较。 衡量精度的标准有以下几种:
中误差 允许误差(极限误差) 相对误差
m 21 22 2n
n
n
例 :对某一距离进行五次丈量,其真误差分别为-6mm 、-5mm、-2mm、+1mm、+6mm,求观测值中误差。 根据上式可知
2. 观测值的和或差函数
函数 Z=x±y 的中误差:
mz2 mx2 my2
或mz
mx2

m
2 y
例2 在三角ABC中,观测了∠A和∠B,其中误差 分别为 mA 6" , mB 8" ,求∠C的中误差?
解: ∵C=180-(A+B) ∴
mc mA2 mB2 62 82 10
2

3

4

5
);
m x2

m 5
3、结论:

Pi mi2 ; (i = 1,2, ……n)
式中:P为权,是任意常数。
水准测量与距离丈量中,各路线的权与该路线的测站数
或距离的公里数成反比。

1 pi Ni

1 pi Si
同精度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的权与观测次数成正比。 即
Pi=Ni
设对某量进行n次观测,其观测值中误差及权分别为: 观测值 l1 , l2 …… ln 中误差 m1, m2 …… mn 权 p1 ,p2 …… pn
则加权平均值为:
x加 p1l1 p2l2 pnln [ pl]
p1 p2 pn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小结
• 正确列出函数式; • 检查观测值是否独立; • 求偏微分并代入观测值确定系数; • 套用公式求出中误差。 思考题: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若测量一边中误差为ml=±1cm,求周长
的中误差?若四边都测量,且测量精度相同,均为ml,则周长中误差是多 少?
§5.4等精度直接观测值
1.算术平均值原理 • 假设对某量X 进行了n次等精度的独立观测,得观测值l1,l2,…ln • 算术平均值为 :L=(l1+l2+…ln )/n=[l]/n • 算术平均值原理:当n→∞时,L=X • 证明:∆i=li-X, [∆]=[l]- nX,
mz
(
f x1
)
2
m12
( f x2
) 2 m22
... ( f xn
) 2 mn2
二、特殊函数的中误差
1、倍数函数:Z=kx
中误差:mz=kmx
2、和差函数 :Z=x1±x2±…±xn
中误差:
3、线形函数 : Z=k1x1±k2x2±…±knxn
中误差:
mz m12 m22 ... mn2
此在测量工作中,我们常常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值(或限差),如果精 度要求较高时,就可以取两倍中误差作为限差,即:
∆容=士 2|m| 或 ∆容=士3|m |
§5.3 误差传播定律
• 误差传播定律:是指描述观测值中误差与其函数中误差之间关系的定律 一、一般函数的中误差
设Z=f(x1,x2,…,xn),其中x1,x2,…,xn属于独立自变量(如直接观测值),他们的 中误差分别为m1,m2,…,mn则函数Z的中误差为 :
• 所以甲组精度高 关于中误差要注意两点 • 中误差(m)与真误差( ∆ )不同,它只是表示某一组

第2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第2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一)解:依题意,则
L l1 l2 l12 360 .000 m mL ml 12 17 .3mm mL 1 L 21000
(二)解:依题意,则
L 12 l 360 .000 m mL 12 ml 60 .0mm mL 1 L 6000
1 2 3 4 5 6 7 8 9 Σ
125.77 125.74 125.72 125.78 125.75 125.73 125.71 125.79 125.76 1131.75
-2 +1 +3 -3 0 +2 +4 -4 -1 0
4 1 9 9 0 4 16 16 1 60
[例]如图,为求未知点F的高程,由已知点A、B、C、 D和E向F布设五条水准路线,构成具有一个节点的水准 网。各已知点高程、各水准路线长度及高差观测值列 于表中,试求算: 1.未知点F的高程最或然值HF及其中误差mF; 2.每公里水准路线高差测定的中误差m公里; 3.各条水准路线的高差观测值的中误差m1、m2、m3、 m4、m5 。 B
p
i
cN i
距离测量中,当单位距离测量的中误差相同时,各
段距离观测值的权与其长度s成反比
c pi s i
三、单位权中误差
其值恰为1的权称为单位权,此时,pi=1. mi= 与之对应的观测值、精度值和中误差分别称为单位 权观测值L,单位权精度和单位权中误差。 设对某量进行n次不等精度观测,观测值为:L1, L2,…,Ln (权为:p1,p2,…,pn),则
piδHi (mm) +16.0 -7.5 -16.0 +140.0 +60.0
vi (mm) +1 +8 +13 -2 -1

《测量学》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测量学》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系统误差的来源与消除方法
总结词
系统误差的来源主要包括测量设备误差、环境因素误差和测量方法误差。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包括校准设备、改 进测量方法和采用适当的修正公式。
详细描述
系统误差的来源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测量设备误差,如仪器的刻度不准确、零点漂移等。此外,环境因素 如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系统误差。为了消除这些误差,可以采用定期校准设备、选择适当的测量 方法和采用修正公式等方法。
相对测量法
通过比较被测量与标准量之间 的差异来得到被测量的值,并 评估误差。
组合测量法
将被测量与其他已知量进行组 合,通过测量组合量来得到被
测量的值,并评估误差。
测量结果的表示与处理
测量结果的表示
测量结果应包括被测量的值、单位、 测量不确定度以及置信区间等。
异常值的处理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如果发现异常值, 应进行识别、判断和处理,以确保测 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量学第五章 测量误差 基本知识
contents
目录
• 测量误差概述 • 系统误差 • 随机误差 • 粗大误差 • 测量误差的估计与处理
测量误差概述
01
测量误差的定义
测量误差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受到测量仪器、 环境条件、操作者技能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实值之 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不确定度的传递
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包括A类评定和B类评 定,其中A类评定基于统计分析,B类评定 基于经验和信息。
在多个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需要将各 个量的不确定度传递到最终的测量结果中 ,以确保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THANKS.
数据修约
根据测量不确定度对数据进行修约, 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第八单元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第八单元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1 2 n lim lim 0 n n n n
特性(1)、(2)、(3)决定了特性(4),特性(4)具有实用意义。
四、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1.中误差(方差与标准差)
由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y
2 2
x
式中
1 e 2
x a 2
偶然误差——误差出现的大小、符号各不相同,
表面看无规律性。
例:估读数、气泡居中判断、瞄准、对中等误差,
导致观测值产生误差 。
几个概念: ● 准确度 ● 精(密)度
● 最或是值
● 测量平差
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
举例:在某测区,等精度观测了358个三角形的内
角之和,得到358个三角形闭合差i(偶然误 差,也即真误差) ,然后对三角形闭合差i 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当观测次数很多时,偶然 误差的出现,呈现出统计学上的规律性。而 且,观测次数越多,规律性越明显。
● 观测条件
● 等精度观测和不等精度观测 ● 直接观测和间接观测 ● 独立观测和非独立观测
三、测量误差的种类
系统误差 —— 误差出现的大小、符号相同,或按
规律性变化,具有积累性。 例: 误差 处理方法 钢尺尺长误差ld 计算改正 钢尺温度误差lt 计算改正 水准仪视准轴误差i 操作时抵消(前后视等距) 经纬仪视准轴误差C 操作时抵消(盘左盘右取平均) …… …… ● 系统误差可以消除或减弱。 (计算改正、观测方法、仪器检校)
测量中,一般取两倍中误差(2m)作为容许误差,也称为 限差: 容=±2m
3.相对误差(相对中误差)
用于表示距离的精度。
用分子为1的分数表示。 分数值较小相对精度较高;分数值较大相对精度较低。

第六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第六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0 . 05 m
,并测得倾斜角
m 3 0 ,
15 0 0 0 0


4其中误差 m 3 0s ,求相应水平距离D及其中误差。05 m .丈量倾斜距离 50 . 00 m , 其中误差 m s 0 .
15 0 0 0 0 ,其中误差
设某未知量的观测值为: l1 , l2 , , ln 该量的算术平均值为:
x l1 l2 ln n [l ] n
则该量的改正数: v i
[l ] n
li x li
[VV ] n 1
m
经推算:观测值的中误差
m

n
证明两式根号内相 等
1 l1 X
m1 L1 1 ,
2

1
,
m1

2
10000
L2
2000 L1
L2
即前者的精度比后者高。 有时,求得真误差和容许误差后,也用相对误差来表示。例如,在 本书以后要介绍的导线测量中,假设起算数据没有误差时,求出的全 长相对闭合差也就是相对真误差;而规范中规定全长相对闭合差不能 超过1/2000或1/15000,它就是相对容许误差。
x
Z x1 x 2
m
2 x1
m
2 x2
Z k 1 x 1 k 2 x 2 ... k n x n k m
2 2 2 x2
2 2 k1 m x1
... k m
2 n
2 xn

丈量了斜距S=50.00m,其中误差 m s
并测得倾斜角 求相应水平距离 解: D s cos D s D cos cos 15

第六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第六章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i
偶然误差的特性:
1、有界性 2、趋向性 3、抵偿性
§6-2 评定精度的标准
一、精度 所谓精度,是指误差分布的集中与离散 程度,表示观测成果的精确程度。 二、中误差 真误差的平方的算术平均值的方根
m [] n
三、相对误差
k D D
K m L
四、极限误差
在实际观测中,大于2m出现的概率,大于3m 误差出现的概率‰,有限次观测,小概率出现的 机会很小,因而以2m或3m为极限误差。
2 2
, m2 , mn
2
得到和差函数的中误差: m
Z
m1 mz mn
例3:分段丈量一直线AC上的两段距离AB、BC,丈量结 果 AB=150.15m , BC=210.24m , 其 中 误 差 分 别 为 m AB 0.12m mCD 0.16m ,求AC全长及其中误差
设每个角度的测角中误差为 m ,则角度闭合差的中误 差为 m m n


如果以2倍的中误差为极限误差,则允许的n边多边形 的角度闭合差为:
2m n
例1:设水平角的测角中误差 m 18" ,则三角形的角 度闭合差的限差应为: 2m n 2 18" 3 60"

三、水准测量的精度
(一)水准仪两次测定高差的限差
假设我们用DS3水准仪进行了一段普通水准测量,求一 次测定的高差中误差和两次测定高差之差的中误差。 (1)设用DS3级水准仪前视或后视在水准尺上的读数中误 差: m 1mm 则一次测定高差的中误差为: h m 2 1.4mm m (2)两次测定高差之差的计算式为 h h 差的中误差为: m m 2 2mm
2 2 2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测量误差的分类
(2)偶然误差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 (2)偶然误差——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 偶然误差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 测时,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测时,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不固定的和 产生偶然误差的原因往往是不固定的 难以控制的 产生偶然误差的原因往往是不固定的和难以控制的。 系统误差能够加以改正,而偶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消 系统误差能够加以改正, 偶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能够加以改正 除不了的。 除不了的。 从单个偶然误差来看, 从单个偶然误差来看,其出现的符号和大小没有一定的规律性 但对大量的偶然误差进行大量统计分析,就能发现规律性, ,但对大量的偶然误差进行大量统计分析,就能发现规律性,并且 误差个数越多,规律性越明显。 误差个数越多,规律性越明显。
(3)容许误差(限差) )容许误差(限差) 在一定条件下,偶然误差绝对值不应超过的限值称 称 容许误差, 为容许误差,也称为限差或极限误差 在实际应用的测量规范中,常以 倍 在实际应用的测量规范中,常以2倍或3倍中误差作为 倍 偶然误差的容许值, 偶然误差的容许值,即 ∆容=2σ≈2m ∆容=3σ≈3m 或 如果观测值中出现了大于容许误差的偶然误差, 如果观测值中出现了大于容许误差的偶然误差,则认 为该观测值不可靠,应舍去不用,并重测。 为该观测值不可靠,应舍去不用,并重测。
三 偶然误差的特性
该组误差的分布表现出如下规律: 该组误差的分布表现出如下规律:小误差比大误差出现的 频率高,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个数和频率相近, 频率高,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个数和频率相近,最 大误差不超过24″。 大误差不超过 。 以误差大小为 横坐标, 横坐标,以频率 k/n与区间 的比 与区间d∆的比 与区间 值为纵坐标, 值为纵坐标,绘制 成频率直方图
由上式可知,当观测次数 无限增大时 无限增大时, 由上式可知,当观测次数n无限增大时,算 术平均值趋近于真值。但在实际测量工作中, 术平均值趋近于真值。但在实际测量工作中, 观测次数总是有限的,因此, 观测次数总是有限的,因此,算术平均值较观 测值更接近于真值。我们将最接近于真值的算 测值更接近于真值。我们将最接近于真值的算 术平均值称为最或然值或最可靠值。 术平均值称为最或然值或最可靠值。
三 偶然误差的特性
几个概念
在测量工作中, 角度和高差等,称为观测 在测量工作中,观测的对象如长度 角度和高差等,称为观测 量。 任一个观测量,客观上存在着一个能代表其真正大小的数值, 任一个观测量,客观上存在着一个能代表其真正大小的数值, 称为该量的“真值” 称为该量的“真值”。 测量所获得的数值称为观测值。 测量所获得的数值称为观测值。 观测值 进行多次测量时,观测值之间往往存在差异。 进行多次测量时,观测值之间往往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实质上 表现为观测值与其真实值 简称为真值 之间的差异, 观测值与其真实值( 真值) 表现为观测值与其真实值(简称为真值)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 真误差,简称误差。 真误差,简称误差。 Δi=Li-X 式中Δ 就是观测误差, 真误差,简称误差。 式中Δi就是观测误差,通常称为 真误差,简称误差。
二 测量误差的分类
根据性质不同, 根据性质不同,观测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两类。 两类。 (1)系统误差——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进行一系列 系统误差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进行一系列 观测时,符号和大小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 观测时,符号和大小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 称为系统误差。 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大。 系统误差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大。
设观测量的真值为X,观测值为 设观测量的真值为 ,观测值为li(i=1,2,3……n), , 则观测值的真误差为: 则观测值的真误差为:
∆ 1 = l1 − X ∆ 2 = l2 − X ⋯⋯ ∆ n = ln − X
将各式两边相加,并除以 , 将各式两边相加,并除以n,得
可以设想,当误差个数 可以设想,当误差个数n→∞,同时又无限缩小误差区间 ,各 ,同时又无限缩小误差区间d∆, 矩形的顶边折线就成为一条光滑的曲线。该曲线称为误差分布曲线 误差分布曲线。 矩形的顶边折线就成为一条光滑的曲线。该曲线称为误差分布曲线。 其函数式为: 其函数式为:
− 2 1 y = f (∆) = e 2σ 2πσ ∆2
(4)相对误差 )
中误差是绝对误差。在距离丈量中, 中误差是绝对误差。在距离丈量中,中误差不能准确地反映出 观测值的精度。例如丈量两段距离, = 观测值的精度。例如丈量两段距离,D1=100m,m1= , = ±1cm和D2=300m,m2=±1cm,虽然两者中误差相等, 和 = , = ,虽然两者中误差相等, m1=m2,显然,不能认为这两段距离丈量精度是相同的,这 = ,显然,不能认为这两段距离丈量精度是相同的, 时应采用相对中误差K来作为衡量精度的标准 来作为衡量精度的标准。 时应采用相对中误差 来作为衡量精度的标准。
相对误差K是误差 的绝对值与观测值 大小的比值: 相对误差 是误差m的绝对值与观测值 大小的比值: 是误差 的绝对值与观测值D大小的比值
|m| 1 K= = D D |m|
上式中当m为中误差时, 称为相对中误差。 称为相对中误差 上式中当 为中误差时,K称为相对中误差。 为中误差时 上面例相对误差为: K1=1/10000; k2=1/3000
二 测量误差的分类
在测量工作中,应尽量设法消除和减小系统误差。 在测量工作中,应尽量设法消除和减小系统误差。方 法有: 法有: 在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度上采用必要的措施, ①在观测方法和观测程度上采用必要的措施,限制或 削弱系统误差的影响。 削弱系统误差的影响。 ②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和规律,对观测值进行系 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和规律, 统误差的改正。 统误差的改正。 ③将系统误差限制在允许范围内。 将系统误差限制在允许范围内。
两组观测值的中误差为: 解 1、2两组观测值的中误差为: 、 两组观测值的中误差为 m1=±3.0″ ± m2=±3.5″ ±
比较m 可知, 组的观测精度比 组高。 组的观测精度比2组高 比较 1和m2可知,1组的观测精度比 组高。中误差所代 表的是某一组观测值的精度,而不是这组观测中某一次 表的是某一组观测值的精度, 的观测精度。 的观测精度。
2 平均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一组独立的真误差为△1、 △2 △3、………… △n 那么平均误差为
∆ θ = lim n →∞ n
当观测次数有限时 计算例5-1的平均误差 计算例 的平均误差
∆ θ =± n
θ1=±2.6″ ±
θ2=±2.6″ ±
我国一般采用中误差作为评判精度的指标
1 = e 2πσ
∆2 − 2 2σ
三 偶然误差的特性
统计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偶然误差具有如下特性: 统计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偶然误差具有如下特性: 特性1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的有限个观测中, 特性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的有限个观测中,偶然误差的绝对值 范围) 不超过一定的限值。 范围 不超过一定的限值。(范围 特性2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频率大,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 特性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出现的频率大, 现的频率小。 绝对值大小 绝对值大小) 现的频率小。(绝对值大小 特性3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频率大致相等。 符号 符号) 特性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频率大致相等。(符号 特性4 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多时,偶然误差平均值的极限为0, 特性 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多时,偶然误差平均值的极限为 , 抵偿性) 即(抵偿性 抵偿性 ∆1 +∆ 2 +L ∆ n [∆]
[∆∆] m = lim n →∞ n
2
[∆]2 m=± n
[∆∆ ]
——真误差的平方和, [∆∆ ] = ∆2 + ∆2 + ⋯ + ∆2 真误差的平方和, 真误差的平方和 1 2 n
1 中误差(标准差) 中误差(标准差)
设有1 两组观测值,各组均为等精度观测, 例5-1 设有1、2两组观测值,各组均为等精度观测,它们的 真误差分别为: 真误差分别为: 甲组:+4″, 2″,0″, 4″,+3″; 甲组:+4″,-2″,0″,-4″,+3″; 乙组:+6″, 5″,0″,+1″, 1″; 乙组:+6″,-5″,0″,+1″,-1″; 试计算1 两组各自的观测精度。 试计算1、2两组各自的观测精度。
lim
n →∞
n
= lim
n →∞
n
=0
5-2 衡量精度的指标
• 一 精度 • 精度:是指对某一个量的多次观测中,误差分布 精度:是指对某一个量的多次观测中, 密集或离散程度 程度。 的密集或离散程度。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 在相同观测条件下 对某一量所进行的 一组观测, 一组观测,虽然它 们的真实误差不相 等,但都对应于同 一误差分布, 一误差分布,故这 些观测值误差是相 等的。 等的。
[∆ ] [l ] = −X n n
式代入上式, 将(1)式代入上式,并移项,得 式代入上式 并移项,
[∆ ] L=X +
n
根据偶然误差的特性,当观测次数 无限增大时 无限增大时, 根据偶然误差的特性,当观测次数n无限增大时,则有
n→∞
lim
[∆ ] = 0
n
那么同时可得
n→ ∞
lim L = X
三 偶然误差的特性
例如某一测区在相同观测条件下观测了358个三角形的全部内角 个三角形的全部内角 例如某一测区在相同观测条件下观测了 由于观测值含有偶然误差, 。由于观测值含有偶然误差,故平面三角形内角之和不一定等 于真值180 于真值
误差区间 dΔ 0″~3″ 3″~6″ 6″~9″ 9″~12″ 12″~15″ 18″~21″ 21″~24″ >24″ ∑ 负误差 个数 k 45 40 33 23 17 13 6 4 0 181 频率 k/n 0.126 0.112 0.092 0.064 0.047 0.036 0.017 0.011 0 0.505 正误差 个数 k 46 41 33 21 16 13 5 2 0 177 频率 k/n 0.128 0.115 0.092 0.059 0.045 0.036 0.014 0.006 0 0.495 个数 k 91 81 66 44 33 26 11 6 0 358 合计 频率 k/n 0.254 0.227 0.184 0.123 0.092 0.072 0.031 0.017 0 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