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
初中语文_4 灯笼 吴伯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4-5)慈母之爱
(6)乡俗还愿
(7)元宵张灯
(8)族姊远嫁
(9)朱红描字
(10)献帝灯笼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灯笼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A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B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母亲的头发全白了。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C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默默高兴起来吧。
评测练习
自由读3---10节,用简洁的小标题概括各段内容
(3)祖父夜行
(4-5)慈母之爱
(6)乡俗还愿
(7)元宵张灯
(8)族姊远嫁
(9)朱红描字
(10)献帝灯笼
教学反思
问题设计恰到,较好地贯彻了以学为主和个性化阅读的思想,恰到好处的评价和引导,缺点是课堂激情欠缺了点。
课标分析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托的复杂感情,认知文章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分析文章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品味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训练语感,积累词语。
效果分析
1,入题简洁,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2,品味语言,捕捉语句背后的真挚的情感。3,创设思考和表达的平台,发掘学生的真实生活情感和体验。4,老师恰到好处的评价、点拨,及时积极地给予学生鼓励、赞赏。
教材分析
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围绕灯笼写了他关于灯笼的记忆和联想,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文章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表现出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寄托了亲人们的慈爱和牵挂,作者的感激之情;美好的回忆;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2.第1节在文章中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为下文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 灯笼 (八年级下册语文)
天津七中姬佳佳《灯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研读文本的重点段落和文句,使学生们切实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设计与文本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使学生得到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激发他们的语言和思维的潜能,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通过对文本内涵的挖掘,感受吴伯箫先生以“灯笼”为线牵引出的成长之路上的思与悟,在领略其人格风采的同时,于润物细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境界。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作者寄托的情思,激发学生语言和思维的潜能。
体悟散文以“情思”为核心来构架、选材、传情、达意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深入研读文章中有关作者思绪飞扬和沉淀的7-10段,感受作者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独特的思与悟。
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课前两分钟学生第一课时思维导图展示,用ppt循环播放,展示优秀作业,以期达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效果,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欣赏中温故而知新。
)一、导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民族危矣的关键时刻,根据革命形势,把人分成三大类: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
显然吴老是个有知觉的人,他在将近而立之年,面对内忧外患,结合个人成长经历,以“灯笼”为线将个人对人生的知觉记录和传承下来。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字词,对文章脉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赏读大家的作业,感慨良多,大家的知觉能力真是超乎想象,然而吴老是这样一位创作风格的散文大家:(课件展示吴老的创作风格)吴伯箫有一个写作习惯,就是一般不即兴成文,而是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感情之后,再回过头来追述从前的经历。
这样写成的散文作品,经过一番回味、洗练之后,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确,片面感受便汇成了完整的印象。
吴伯箫散文善于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内涵,促人积极向上。
显然,一课时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这节课希望大家带着已有的“觉悟”,从“心”出发,深入研读文本,体悟吴老在文中寄寓的情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灯笼吴伯箫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灯笼/吴伯箫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灯笼的起源和传统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灯笼》。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灯笼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灯笼是什么样的物品,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什么样的灯笼?你觉得灯笼有什么作用?Step 2 学习课文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灯笼的种类或形状,例如:花灯、红灯笼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种类或形状的灯笼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Step 4 思考与表达1. 教师提问:你觉得灯笼对人们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可以用自己的话或者引用课文中的句子。
Step 5 拓展延伸1. 学生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灯笼的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换短文,进行修改和润色。
3. 学生选择一篇优秀的短文进行朗读。
第4课《灯笼》课件 (共25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词语解释
7、斡旋: 调停、调解。 8、静穆: 安静而严肃。 9、锵然: 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10、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
灯。
11、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 地的奢华。
整体感知
1、细读全文,说说“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①“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的几个 故事都是由“灯笼”串连起来的。
课文赏析(四)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
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
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
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运用动作、外貌描写,“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
递给自己的”,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细心周到的关爱; “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写出岁月的无情以及我 对母亲变老的伤感。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 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 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 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 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感情得 到升华。
课堂小结
《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 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 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 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 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深入探究
1、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和光的情景,说说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 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 爱灯笼做铺垫。 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 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 情有独钟。
4 灯笼 课件PPT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 中期,当时正值抗日战 争时期,作者以散文的 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 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 不同的方面表达了灯笼 对于他乃至中华民族的 重要意义。这些关于灯 笼的记忆,既有文化上 的,也有感情上的。作 者顺着自己的思绪来写, 意绪纷繁。
重点字词: 争讼 sòng 领域yù 斡旋 wò 静穆 mù 怅惘 wǎng 锵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 熙熙然xī 马前卒zú
合作探究一
全文围绕灯笼, 都写了作者的哪 些回忆和联想? 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二
结合全文内容, 点评文章结尾的 妙处
品读课文
找出自己喜 欢的语句, 读一读,品 一品,体会 作者感情。
拓展延伸:
本文,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来写,孩童心性,往昔经历, 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地流淌出来。结尾处,情绪 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 “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升华为家国情感的表述, 可见作者具有一种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担当精神”的理解。
(黔东南)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4 灯笼 》说课稿
(黔东南)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4 灯笼》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灯笼》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散文作品,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经历,通过描述一个小女孩手中的灯笼,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被安排在第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的文章,了解并感受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但仍然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来深入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此外,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经验不同,对于课文中的某些细节和寓意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好和善良。
2.掌握沈从文散文的特点和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认识到文化差异和多元文化的存在,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好和善良的理解。
由于课文中的描述比较细腻和含蓄,学生可能对于其中的一些细节和寓意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引导。
2.重难点:沈从文散文的特点和风格的掌握。
沈从文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优美,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掌握其特点和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对于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采用讲授法进行讲解和分析。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好和善良。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4.读后感的写作: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引入课文《灯笼》,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沈从文。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4 灯笼
4 灯笼【学习目标】1. 深入朗读课文,细细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领悟散文所营造的优雅意境。
2. 细致品味文章将叙事、写景与抒情巧妙融合的写作手法,深入赏析文本的独特写作特色。
3. 珍视并热爱传统文化,细细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感。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系我国当代杰出文学家与教育家的双重身份。
他于1906年3月13日在山东省莱芜市的吴花园村出生,而后在1938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的征途,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深造,成为抗战时期一位卓越的文学巨匠。
2.灯笼文化灯笼,亦称灯彩,乃是中国悠久历史中璀璨的传统工艺品之一。
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余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值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之际,家家户户皆高悬红灯笼,寓意团圆美满,以此装点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
后来,灯笼逐渐演化为中国人喜庆节日不可或缺的标志性符号。
历经世代灯彩匠人的匠心独运与技艺传承,灯笼的品类日益繁多,工艺水平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
就种类而言,有典雅庄重的宫灯、轻盈飘逸的纱灯、以及悬挂于高处的精美吊灯等;而就造型而论,更是千姿百态,既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图案,也不乏供人玩味欣赏的走马灯,展现了中华民族无尽的创造力与审美情趣。
【自主学习】1.基础字音岁梢()神龛()斡旋()怅惘()静穆()【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合作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拓展延伸】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4 《灯笼》希沃课件-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ppt课件丨希沃课件(部编版)(共23张PPT)
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 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 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 式及其作用。
明确:以第③段和第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 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 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字词积累
焚身(fén) 恐吓(hè)
神龛(kān) 皎洁( jiǎo)
犬吠(fèi) 争讼(sòng) 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wǎng) 锵然( qiāng ) 官衔(xián) 褪色(tuì)
可悯(mǐn) 领域(yù) 思慕(mù) 燎原(liáo)
熙熙然(xī) 暖融融(róng)
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
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 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 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 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 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 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 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 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特色二:结构严谨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 的作用。
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 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 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
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 火”,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 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 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 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4灯笼-(共32张PPT)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课件
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完成如下任务:
点我放课文朗读
文章以“灯笼”为题,围绕“灯笼” 回忆和联想了哪些事?
“灯笼”在课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整体感知
文章以“灯笼”为题,围绕“灯笼”回忆和联想了 哪些事?
挑着灯笼,迎回祖父
纱灯上用朱红描字
接过纱灯,上下灯学
宫灯的想象
村口红灯高照
誓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再读课文
内容
相关描述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 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
历史 文化
“《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 十人” “‘……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 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 ,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 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 耳目的”
再读课文
“乡俗还愿,孤客心暖”这部分在文中起到怎样 的作用?
作者通过回忆中家乡“常在村头高 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 柏枝叶做点缀”等细节,给“黑夜摸路, 正自四面虚惊”的孤行客以“去村不远” 的慰藉,深切地表达了对给人温暖的乡 俗的怀念。
再读课文
文中关键句“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 就都是”概括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国家的情感。“记忆的网 里挤着”怎样的一些“缘”?这些缘“结”着怎样的“情”?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有改动。20世纪30年代中期, 国内形势严峻,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其妄 想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抵抗 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坚定,老百姓要求抗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 浪。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散文《灯笼》,含蓄地表达 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
第4课 灯笼 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灯笼(long)领域(yù)焰火(yàn)马前卒(zú)B.皎洁(jiǎo)褪色(tuì)斡旋(wò)熙熙然(xī)C.宫灯(gōng)点缀(zhuì)锵然(qiāng)暖融融(róng)D.怅惘(wǎng)幽悄(qiāo)焚身(fén)滴滴金(dī)2.下列含有“灯”的对联中与元宵节无关的一项是()A.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B.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C.有能有热,小小晶球点燃万家灯火利国利民,支支虹管放出满室光明D.乐事无边,万户春灯传五夜太平有象,一天晴雪兆三丰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①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②马呜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③原的一把烈火!(1)依次给文段中加粗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塞(sài)角(jué)B.塞(sāi)角(jiǎo)C.塞(sài)角(jiǎo)D.塞(sāi)角(jué)(2)在文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阑②班③燎B.①斓②班③缭C.①斓②斑③缭D.①阑②斑③燎4.结合语境,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却是人们生活的__________品,__________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4 灯笼教案q
4*灯笼【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对家国社会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教学难点:(1)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的角度感受“灯笼”对作者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深沉而丰富的语言。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候,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作者的情怀。
板书课题:灯笼。
(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展示形式展示作者“吴伯箫”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
散文家、教育家。
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等文集。
代表作有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2)写作背景(出示课件5)教师讲解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略有改动。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第4课《灯笼》课件(共25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 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 马懿探山》。
短句 口语化的表达 简洁含蓄 声韵之美
品味语言
吴伯箫的语言别具一格,读来饶有趣味,吟咏品味语言风格。 第③段: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小林
通过写将小灯悬在床头这样一个表现孩童天真烂漫的细节 传递出细腻的情思 道尽“我”
心中的美好、憧憬与回味
品味语言
吴伯箫在文中却很少有直抒胸臆的语句,但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 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课堂上,小文和小林就本文的抒情语言展开 了讨论,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文章,帮助他们完成对话。
预习检测
nì hè kān gū lū sòng
wò xuán xī
chàng wǎng zhuì qiāng
tuì qiǎo biāo yáo liáo
创设情景
说起灯笼,同学们会想起什么?
也许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盏灯笼,或是孩提时 的新奇,或是奔波中的慰藉,或是元宵灯节的流连……
那盏灯火点亮了往昔岁月 光耀于历史长河
为什么作者由如此美丽的宫灯联想到如此哀痛的画面呢? 探究主旨
中华民族 汉献帝
飘摇之际 沦陷之时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保家卫国 抵御外辱
身先士卒
团结起来 共御外辱
课堂寄语
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生活中细碎的小事入手, 以灯笼做媒介,用质朴自然含蓄雅致的语言,表达了难忘温 馨的亲情缘、流淌遐思的民俗缘、痛击心灵的家国缘。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阅读《4灯笼》听课记录
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阅读《4 灯笼》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展示不同种类和样式的灯笼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灯笼吗?在哪些场合见过?灯笼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3.简要介绍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灯笼》这篇课文的背景。
学生活动:•观看灯笼图片,对灯笼产生兴趣。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关于灯笼的经历和感受。
•聆听教师的介绍,对《灯笼》这篇课文的背景有所了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和提问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灯笼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述灯笼的关键词句。
•提问:“课文是如何描写灯笼的?灯笼在作者心中有何特殊意义?”2.深入阅读:•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作者通过灯笼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3.情感体验:•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灯笼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灯笼所传达的情感。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
4.拓展延伸:•引入与灯笼相关的其他文化元素,如灯谜、灯会等,供学生拓展阅读。
•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理解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或现象。
学生活动:•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述灯笼的关键词句。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对灯笼的理解。
•认真听讲,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学习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特点。
•分组讨论灯笼的象征意义,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
•拓展阅读相关材料,了解与灯笼相关的其他文化元素。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拓展延伸,通过分段讲解、情感体验和拓展延伸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习和成长。
三、提纲式板书设计《灯笼》阅读提纲•课文概述:•灯笼的描写和象征意义。
4 灯笼 同步精练(含解析)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社火迎春
乔忠延
①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古老的年俗却桃花依旧笑春风,鲜活在临汾大地上。
②闹社火,就是临汾不变的风俗。如果说年夜饭是一家人欢聚的大团圆,那闹社火就是全村人欢聚的大团圆。大年初一,放过亮响响的鞭炮,吃过香喷喷的煮饺,穿新戴洁的后生,穿红挂绿的姑娘,还有天真可爱的孩童,都欢聚到村中的广场上。银须老爷爷、白发老奶奶脚步虽然不如年轻人灵动,却也赶来了,或拱手揖礼,或脱帽鞠躬,团拜一过,社火即闹腾开来。打起锣鼓,扭起秧歌,跑起竹马,舞起狮子,老老少少的欢声笑语也飞扬开来。
③当玻璃窗外凛冽的风撩动红纸吊钱敲打着窗户,或是性急的小孩子提前零落地点响爆竹,或是邻人炖肉煮鸡的香味蹿入你的鼻孔时,大年将至,让人甚至有种幸福的逼迫感。如果此时你还有几样年货未备齐,少四头水仙或两斤大红苹果,不免会心急不安,跑到街上转来绕去,无论如何也要把年货买齐。圆满过年,来年圆满。年意竟如此深厚、如此强劲!如果此时你身在异地,急切盼望着回家,看到那一列列火车被返乡过年的人满满实实挤得变了形,你生怕误车而错过大年夜的团圆,也许会不顾挨骂、撅着屁股硬爬进车窗。
⑨临汾春烂漫,春天欢笑着到来了。
12.根据文章第①段写的“古老的年俗却桃花依旧笑春风,鲜活在临汾大地上”,说说临汾人喜欢闹社火这个年俗的原因。
13.文章描写了临汾大地上闹社火的几个年俗场景,并通过侧面描写来突显其特征,请依据文本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活动(事物)
侧面描写的句子
活动(事物)特征/作用
跑鼓车
2.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B.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核心素养目标 八下4灯笼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八下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笔谈琐碎心怀壮烈——自读课文《灯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八下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主题是“民俗",所选课文或展示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灯笼》写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作者以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本文注重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思。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该年段的学生对于对散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了散文的特点。
灯笼这种物件学生生活中常见但是历史意义却并不了解,在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基础上已经初步了解了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相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毕竟相隔时代久远,学生想要深入把握作者情感还是有一定难度。
核心素养目标:根据单元导语和本课的阅读提示,围绕“民俗文化、语言、情感”三个关键词,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情,目标设定如下:思维发展与提升:感知与“灯笼"有关的事件,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寄予灯笼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寄予灯笼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由于是自读课文,在学习中坚持学生的主体位置,教师当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将采取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文家吴伯萧写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文章《灯笼》。
小小的灯笼载满作家的记忆和情思,正如文中所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解读吴伯萧与灯笼的缘。
二、学生自主学习1.寻灯笼事缘“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4 灯笼共22页文档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4 灯笼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4 灯笼
静穆 思慕 怅惘 褪色
熙熙然 暖融融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部编新教材自读课文教学策略探究
4灯笼
吴伯箫
1. 梳理作者 围绕“灯笼”叙写的小事。
状元成才路
2. 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的深情。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要求: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2、用简洁的语言,以状元成才路“灯笼”为关键词 概括课文叙写几件小事。
旧时在马前吆作者 仅仅在写灯笼吗? 步骤: 1、自由读,可加批注; 2、合作读,小组分享; 3、汇报读,全班展示。
( 提示:可自读课后的阅读提示 )
七年级上册《春》《济南的冬天》——“停” “连”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 喜欢亮光,却仿佛 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 点亮了灯 哭声 就止住了。岁梢 寒夜,玩火玩灯,除夕 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 少有例外的事。尽管 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 “玩火黑夜溺炕” 那 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要在神龛里 点起烛来。
手下的兵士见他射中老虎,拿着刀枪跑上去捉虎。走近一瞧, 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块大石头,而且这支箭陷得很深, 几个人想去拔也拔不出来。大伙儿真是又惊奇,又佩服。
材料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 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 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
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犹如骨
鲠在喉,不吐不快。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 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 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 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 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 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 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 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 吸的担当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预习
自主解决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灯笼图片展示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二、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聆听
先自主学习试着归纳
展示补充
讨论探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课堂环节设置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四、揣摩语言
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明确: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2、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课堂环节设置
预习检测或展示
方式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环节设置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知识达成练习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A级
B级
C级
教学反思
海子沟乡中心学校新授课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重、难点
课前准备
课堂环节设置
预习检测或展示
方式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授课内容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重、难点
课前准备
课堂环节设置
预习检测或展示
方式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环节设置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知识达成练习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A级
B级
C级
教学反思
三、感知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2、作者围绕灯笼,回忆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事件?
1、长工李老五和我提着灯笼去接祖父。
2、小时候在村里挑着灯笼上灯学。
3、乡俗还愿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4、元宵节在几处山城小县里看灯笼。
5、族姊远嫁看满街的灯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环节设置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知识达成练习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海子沟乡中心学校新授课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重、难点
课前准备
课堂环节设置
预习检测或展示
方式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环节设置
海子沟乡中心学校八年级语文下新授课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灯笼》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
关秀珍
授课时间
2018年3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文中生字词。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重、难点
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板书设计
灯笼
作业布置
A级
1、收集关于爱国的诗句。
B级
2、抄写喜欢的句子并赏析。
C级
4、抄写喜欢的句子。
5、造句
教学反思
海子沟乡中心学校新授课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重、难点
课前准备
2、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三、讨论探究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6、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的喜悦。
7、由宫灯联想到汉献帝有灯笼做伴的可悯处境。
8、联想到将军在挑灯看剑的壮观。
欣赏谈感受
课件出示自主学习
读文理清文章思路
合作学习交流补充
课堂环节设置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四、总结归纳
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课前准备
课件
课堂环节设置
预习检测或展示
1.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2.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
3、提到宫灯有何作用?
方式
课前预习
自主解决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些事,如一阵清风,过去了就过去了;有些事,逝去了,便成为永恒;而有些事,如散落在记忆深处的珍珠,永不褪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吴伯箫的《灯笼》
明确: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知识达成练习
积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谈收获
知识达成练习
1、课件出示字词自主完成
2、作者围绕灯笼,回忆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事件?
板书设计
灯笼
一(1-2)、由小孩子喜欢火、光引出灯笼。
二(3-11)、回忆小时候与灯笼有缘的事。
三(12)、由灯笼联想到火把,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
作业布置
A级
小练笔《童年趣事》
B级
作者围绕灯笼,回忆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事件?
C级
抄写词语,优美句子
教学反思
海子沟乡中心学校新授课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灯笼》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
关秀珍
授课时间
2018年3月
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
3.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难点
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
Ppt课件
课堂环节设置
预习检测或展示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争讼(sòng)领域(yù)斡旋( wò)静穆(mù)思慕(mù)幽悄( qiǎo )霍骠姚( piào )怅惘( chàng wǎng )锵然(qiāng)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马前卒(zú)神龛(kān)
犬吠(fèi)庞大(páng)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知识达成练习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A级
B级
C级
教学反思
海子沟乡中心学校新授课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重、难点
课前准备
课堂环节设置
预习检测或展示
方式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环节设置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知识达成练习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A级
B级
C级
教学反思
海子沟乡中心学校新授课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重、难点
课前准备
课堂环节设置
预习检测或展示
方式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堂环节设置
教学内容(导学交流展示)
知识达成练习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A级
B级
C级
教学反思
海子沟乡中心学校新授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