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传播模式与传播系统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贪图富贵型(杨 康 )
传播的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5W)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1948年) Who (谁) Says what (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 (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 有什么效果
过分强调了传播者对社会的独立性
传播的系统论模式
1.赖利夫妇模式 2.马莱茨克模式
3.德弗勒的美国大众传播媒介体系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1959年)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较大的社会 结构
讯息
初级群体
C
讯息 讯息
R
初级群体 较大的社会 结构
总体社会系统
马莱茨克模式(1963年)
传播者的 自我印象
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
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止于另一点的单向直线过程。
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重要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
传播的控制论模式
1.德弗勒对香农—韦弗模式的发展 2.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
3.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4.韦斯特利—麦克莱恩大众传播模式
德弗勒对香农—韦弗模式的发展(1973年)
香农—韦弗模式(1949年)
信源
讯息
发射器
信号
接收到 的信号
接收器
讯息
信宿
噪源
未能更多地顾及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 内容、传播的效果等。
直线模式的缺陷:
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作用固化,一方只能是传 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而在实际传 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是经常发生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既 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模式的功能:
构造功能 解释功能 启发功能 预测功能
爱情模式
传播至少需要三个要素:
小张对小李说:明天放假,我们去春游吧?小李点头答应
信源
讯息
信宿
信源
讯息
信宿
媒介
反馈
讯息 传播者 媒介 反馈 受传者
好莱坞电影必修十大模式:
汽车后座藏敌人 图书馆里巧相遇
恐怖要用电话铃 女性开枪标准化 手枪里面没子弹 反面人物死三次
○ △ ○ □ ☆ △
△ □ ○ ☆ ○ △ △ □ ○
△ □ △ ○ ☆ △
标准答案: 5 2 1 3 4 1 5 3 2 5 4 5 4 3 4 1 5 4 2 1 5 3 2 3 2 1 2 3 1 3 4 5 2 4 1 5 3 4 3 5 2 4 3 1 3 2 5 2 5 3 1 4 5 1 5 2 1 5 3 1 1 4 2 5 1 2 3 1 5 4 2 5
1 4 16
2.14 2.88 3.22
情绪与理解
态度与理解
日本队犯规次数
中国队犯规次数
中国观众
日本观众
9
3
2
8
选 择 性 心 理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孩子:妈妈,长大了我要娶你做老婆。(天真) 蒋雯丽:什么?(惊讶) 孩子:我要娶你。(很认真) 蒋雯丽:那爸爸呢?(逗小孩) 孩子:我长大了,爸爸就老了。(幸福拥抱) 孩子:妈妈永远也不会老! 画外音:XX化妆品让妈妈永远年轻。
假定与理解:
文化期待与理解:
墨西哥图像占优势 的试验次数
美国图像占优势的 试验总次数 试验次数
墨西哥男性(6) 墨西哥女性(6) 美国男性(6) 美国女性(6)
44 45 7 12
16 15 53 48
60 60 60 60
动机与理解:
未进食的时间(小时)
与食物相关反应的平均次数
传播者的 人格结构
接收者的 自我印象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择加工
媒 介
传播者的 人员群体
C
M
内容的效果 或体验 来自媒介的 压力或制约
R
接收者的 人格结构
来自讯息的制约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
对媒介的印象
接收者所 处的受众 群体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传播者的 组织 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 C=传播者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M=讯息 R=接收者
传播者
讯息
媒介
受众
效果
意义: 第一次把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 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 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就是沿着这一模式形成的。
缺陷: 单向直线模式 虽然考虑到效果,但是没有提供反馈渠道 高估了传播效果 没有提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
洗手间里常打斗
楼顶天台决生死 夜间巡逻总短命
主角不能中间死
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模式: 相濡以沫型(黄药师) 一见钟情型( 段 誉 ) 阴差阳错型(神龙教主 ) 用情专一型(不 戒) 机缘巧合型(虚 竹) 死打烂缠型(韦小宝)
有缘无份型(乔 峰 )
坎坷波折型(小龙女)
金庸小说中的爱情模式: 一厢情愿型(仪 琳) 用情不专型( 段正淳 ) 因爱成仇型(李莫愁 ) 玩世不恭型(周伯通) 移情别恋型(岳灵珊) 始乱终弃型(公孙止)
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从传播者的角度转到受众的角度
传播过程中
受众如何理解所接收的信息
(如何解码)
编码
记 忆 测 试
1
2
3
图例
4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宏观
社会
各系统
(如政治,经济,娱乐)
组织
(如运动,社团,协会)
人际网络
(如家庭,同事,朋友,邻居)
个人 微观
德弗勒的媒介系统依赖关系变化波纹图(1970年)
线性模式 提示了传播过程最表象、静态的元素
控制论模式 指出了传播过程的双向流动特征 系统论模式 关注传播过程的宏观社会背景
传播过程的特点:
在大众传播中,所谓前馈就是在进行大众传播之前, 事先对受众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其构成、需要、行为等, 以改进传播、增强针对性、提高传播效果。
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1954年)
讯息 编码者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讯息
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者
译码者
编码
译码
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与实际传播过 程中传、受双方往往不对应、不平等相出入。
第四节
传播模式
与传播系统结构
1. 传播的基本过程 2.传播的线性模式 3. 传播的控制论模式 4. 传播的系统论模式
过程
事物运动的程序与状态 过程观认为客观事物都可以表述为一个运动过程
任何事物都是过程
1. 传播的基本过程
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我们研究的基本 单元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1954年)
大量的受众 每个接收者都 扮演着译码、 释码和编码的 角色 个人从属于群体, 在群体内讯息得 到再解释或加工
大量同一讯 息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 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 大众传播看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向。
F BA X1 F CA
X2
A
X/
C
X//
B
X3
F BC
X4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1957年)
意义:
它指出大众传播过程是经过选择的
而且选择是经过若干阶段进行的 说明了大众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及其多重把关性
指出了反馈的重要性
不足:
它认为三个参与者之间是平衡的、互利的 认为整个系统完全自我调节,事实上三者之间很少平衡 夸大了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体化程度,在现实中,每一方都会 追求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目的
传媒设施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噪音
信宿
接收器
信道 反馈设施
发射器
信源
反馈的作用: 从传播者的角度 检验传播效果,并据此调整和规划目前和未来的 传播行为。
从受众的角度 是受众意见、需要、态度等信息的流通方式,受 众据此可以更积极主动地介入传播过程中。
前馈: 尽可能在系统发生偏差之前,根据预测的信息,争 取相应的措施。
接收者的 社会环境
美国社会的外部社会和文化条件
立法机构、管理机构 和民间社团 媒介的制作者 和分布者
财政支持人、广告机构 市场研究及商店信用 评价机构
广告内容
保护 投票等
有 高度文 化修养的人 中等文化 素养的人 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商品和服务
有关受众爱好 的信息收集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德弗勒的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1970年)
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 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传播过程的多种研究视角:
历时性研究
按照时间序列 考察传播活动 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
共时性研究
对传播活动的 结构、环节和要素 进行解剖和分析
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
模式
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 是理论的简化形式 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