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第 5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1·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的形成
(1)220年,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2)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
(3)孙权称帝,定都,国号吴。
2.西晋
(1)建立:266年,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贵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
长的分裂时期。
知识点2·东晋与南朝
1.东晋
(1)东晋建立:317年,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崛
起
2.南朝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
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
”
随堂演练
1.阅读教材P30“思考点”:导致东汉以降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试答:
2.阅读教材P31“历史纵横”: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影响是什么?
试答:
1.阅读教材“三国蜀墓彩绘陶屋”(见教材P29)
信息解读:图片反映了三国时期蜀地彩绘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
3.江南开发
(1)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
现(3)影响: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交融。
4.南北对峙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
南岸附近。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
处于明显劣势。
知识点3·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
,合称“十六国”。
(2)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民族隔阂:4世纪下半叶,
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后来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
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2.北朝
(1)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①时间:5世纪后期
②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③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以
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政权更替
教材剖析
2.阅读教材“‘晋归义羌侯’印”(见教材P30)
信息解读:图片是晋朝颁发给内迁少数表现长期定居,互木民族首长的印章,是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实物见证,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阅读教材“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见教材P30
)
信息解读:上图表明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并同汉族人交错杂居在一起。
这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交流。
4.阅读教材“鲜卑旧墟石室嘎
仙洞及祝文”(见教材P33)信息解读:从“史料实证角度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
探究一
史论要点
多元视角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
1.下列各项中,概括表述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含义最佳的一项是
()
A.扬长补短,共同发展
B.共同反抗阶级和民族压迫
C.物质、文化交流不断
D.迁移、杂居、共处、通婚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
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D.社会生活的逼迫
探究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史论要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江南经济发展的原
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4)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江南经济发展的启
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
证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点训练
1.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
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
量南迁
③国家统—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
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
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探究三(核心素养)北魏孝文帝改革
素养解读
1.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史料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选自《魏书》)
解读:孝文帝改革中提倡说汉话,有利于民族交融日常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进步性: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局限性: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对点训练
1.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
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2.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
A.《北魏统一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学习目标:
一、秦朝的统一
(一)疆土统一
1.条件(表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战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3.秦灭六国后,积极开拓边疆。
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二)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巩固统一的措施)(表2)
二、秦朝的暴政
秦始皇的暴政主要表现有:⑴大兴土木,兴师动众;⑵开拓边疆和修建大型工程;⑶“焚书坑儒”,等等。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密织刑网,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激化,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号为“张楚”。
陈胜失败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2.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 4 年的楚汉战争。
思考点:刘邦为什么能够战胜项羽?
提示:从刘邦和项羽两个方面去分析。
一、秦朝统一与速亡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
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
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楚人,入秦为客卿)亦议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八七材料三:战国后期,楚国学者荀子到秦国访问。
他对人讲述访问观感时说:
(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污)其服不挑(轻佻,奇异),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kǔ,滥、恶),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
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
古之士大夫
也。
观其朝廷,其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必然性)也。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一《强国篇第十六》
⑴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10分)
材料一中,嬴政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土地得到灌溉;(2分)
材料二中,“除逐客之令”(不采纳“逐客”建议),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2分)材料三中,①(秦)“其固塞险”,地理位置优越;(2分)②经商鞅变法,秦国实行法治,吏治良好,民风淳朴;(2分)③四世秦王励精图治。
(2分)
综合上述因素,秦国日益强盛,具备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
材料四: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
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⑵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帝国道路修建的作用和影响?(8分)
作用和影响:①加强了首都与(北部、东北、东面和东南)边郡的联系;②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往来;③促进了秦对边远地区的开发和治理;④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⑤为汉代道路系统建设打下基础;⑥加重徭役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任答4点8分)
材料五: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六: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各重千石”;“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实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⑶材料五中,贾谊认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六谈谈你对贾谊观点的认识。
(6分)
贾谊认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其政不改……孤独而有之”(他的政令没有变,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这里指秦王没有沿着商周行分封的道路来“制御其政”)。
(2分)对贾谊观点的认识:贾谊对秦二世而亡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实际,(2分)据材料五可知,秦朝的暴政才是导致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
(2分)
二、秦朝制度建设
材料一: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
秦皇负扆(yǐ,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
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
……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
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
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
……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
⑴仔细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6分)
特点: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
(4分)
观点:肯定秦始皇功绩。
(2分)
材料二: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⑵分析材料二,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4分)
变局: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
(4分)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4分)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四: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⑶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8分)
王夫之:从国家角度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2分)
顾炎武:郡县制的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分)
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4分)
『认知结构』
『质疑与反思启示与认识』
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总分30分,限时15分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16分。
1.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郡县……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B)
A.周
B.秦
C.汉
D.唐
2.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
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
秦王政的做法(D)
A.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确保了秦国统治的延续
C.限制了三公权力的行使
D.突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3.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此“组织精神”(C)
A.能够实现中央集权
B.保证了民主决策
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D.防止了官员腐败
4.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
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
由此可以推知(B)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
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
C.秦朝重视巩固国家统一
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
5.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据此可知,李斯主张(A)
A.推行郡县制以实现天下安宁
B.仿效西周分封诸侯以巩固天下
C.宣扬“君权神授”实现一统
D.利用国家赋税增加官员的收入
6.《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
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D)
A.进一步完善秦朝法律制度
B.促进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
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
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
7.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C)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8.《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苦秦”的表现有(D)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苛④大兴土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唐]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
⑴柳宗元认为秦、汉的过失分别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6分)
秦的过失:滥用民力,严刑酷法;(2分)
汉的过失: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
(2分)
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肯定郡县制: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秦朝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分)
⑵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2分)
相同点:两人都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2分)
⑶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6分)
差异: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2分)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实质是皇权过分专制。
(2分)
原因: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 顾炎武所处的明清之际皇权专制日益强化,弊端日益凸显。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