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与《变形记》
卡夫卡《变形记》注释
卡夫卡《变形记》注释《卡夫卡《变形记》注释》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变形记》进行详细的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
首先,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变形记》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姆斯的奇怪经历。
他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昆虫。
故事围绕着格里高利和他的家人之间的关系展开,讲述了他们如何应对这个意想不到的变故以及变形对他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对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进行注释。
格里高利·索姆斯代表了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他的变形象征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他的家人的态度和反应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家庭的力量。
同时,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和事件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格里高利被家人排斥和忽视的情节,反映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我们还将注释小说中的一些重要段落和句子,帮助读者理解卡夫卡的写作风格和意图。
卡夫卡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格里高利的变形以及他与家人的互动。
他的文字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仅限于对《变形记》的注释,不涉及其他作品或作者的版权问题。
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希望读者也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创作成果。
最后,我们将确保文章的结构清晰,段落有序,语句流畅,以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
我们会避免出现缺失语句、丢失序号或段落不完整的情况,以保证读者能够顺利理解文章的内容。
总结一下,本文是一篇对卡夫卡的《变形记》进行注释的文章。
我们将注重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避免任何负面影响的元素,并且注意遵守相关规定,以提供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希望通过本文的注释,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变形记》这部经典之作。
01753_《变形记》卡夫卡PPT课件
昆虫的行为与人的心理反应
03
通过对昆虫行为的描写,如甲虫的爬行、觅食等,反映人在异
化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和挣扎。
12
梦境、幻觉等心理描写分析
1 2
梦境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多次出现梦境描写,这些梦境不仅是对现 实世界的反映,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象 征。
幻觉与心理现实的交织
小说中人物经常出现幻觉,这些幻觉与心理现实 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01
02
03
早期经历
童年经历不幸,成年后从 事保险工作,业余时间进 行文学创作。
2024/1/26
创作高峰期
20世纪初开始发表作品, 逐渐受到文坛关注,创作 出《变形2岁,留下大量未竟之作 和文学遗产。
4
《变形记》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欧洲工业化和现代化进 程加速,人们面临巨大生活压力
2024/1/26
21
独特叙事结构和语言特点
内聚焦叙事
作品采用内聚焦叙事方式,通过格里高尔的视角展现他的内心世界和变形后的生活,使读 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遭遇和心境。
简洁明快的语言
卡夫卡的语言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2024/1/26
象征性意象的运用
作品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性意象,如甲虫、门、窗户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也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变形记》对异化现象的揭 示
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 的异化现象,即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被社会异化 为非人的存在。
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反 思
现代社会应该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 ,避免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化,从而减 少异化现象的发生。
简介卡夫卡及《变形记》
• 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 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 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 学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对斯宾诺莎、尼采、达尔 文等产生极大兴趣。大学时代,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 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并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 在1902年结识同样爱好文学的马克斯· 布洛德,并在他的 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马克斯· 布洛德对他后来 文稿发表贡献巨大写成了他后来发表的首篇短篇小说《一 场战斗纪实》(1904)。在法院实习一年,在“通用保险 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 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咳血。1922年6月辞职。养病 期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恶化, 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近郊的基尔灵疗养 院。
卡夫卡--孤独的思想者
• • • • 卡夫卡的生平 卡夫卡的作品 卡夫卡的写作风格 《变形记》的内容概要
制作者:杨燕君
卡夫卡的生平
• 弗兰兹· 卡夫卡(1883-1924):20世纪德语文学 的代表人物 ,表现小说的经典作家。生于曾奥匈 帝国首都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由于受国家、 家庭中父母亲以及社会工作等各方面的影响,卡 夫卡形成了比较孤僻忧郁内向的性格,一直生活 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卡夫卡全身心的投入写作 中,用自己内心的独特方式去认识和解读世界。 其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就是这样一位一直都 追求着内心的独立的伟大思想家,也无法摆脱当 时社会道德的羁绊。卡夫卡生前是一位普普通通 的业余写作者,而死后却成为了“20世纪最优秀 的作家之一”.
卡夫卡作品
• 卡夫卡共创作了78个短篇小说 和3部长篇小说。短篇作品有 《在流放地》(1914)《乡村医 生》(1917)《伪科学院做的 报告》(1917)《万里长城建 造时》(1918-1919)《饥饿 艺术家》(1922)《地洞》 (1923-1924)等等。长篇小 说《美国》(1912-1914)、 《审判》(卡夫卡的成名作) (1914-1918)和《城堡》 (1922)都没写完。其中《变 形记》(1912)是卡夫卡中短 篇小说的代表作。《变形记》 和《判决》是其艺术风格形成 的标志。《城堡》是卡夫卡生 平的最后一部作品,被看做最 具代表性的“卡夫卡式”小说, 也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卡夫卡《变形记》课件
”“封闭”“弱势”“价值缺失”“无所归属”等 内涵,突显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困境,因此,“虫形人” 成为现代西方人最形象的表征。
(五)如何理解“孤独”?
• 《登幽州台歌》代表古人处在这种孤独境遇之中的想法。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泪 下’。这种孤独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之中,是人面对 无边无际的时空产生出来的怅惘感觉,这种孤独是审美的 孤独。
:“腐烂的苹果,昨天剩的肉,已经变成稠的硬 结的白酱油,葡萄干,杏仁,一块两天前格里高 尔准会说吃不得乳酪。” • 第三阶段,他妹妹决定把他房里的家具全部搬走 ,以便他更好的爬行。完全把他看作动物。
2.人世间的残酷性
• A、格里高尔丧失了挣钱能力,这是他家人对他产生不满 的基本出发点,
• B、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是家庭的耻辱,使整个家庭陷入到 焦虑之中。但焦虑的结果不是帮助格里高尔恢复人的形状 ,而是一步步驱赶他,塑造他,要将他坐实成为一只实实 在在的甲虫。
• 《孤独者》是人的信仰失落的孤独,一个人怀着宏大的理 想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最终发现自己像一只苍蝇一样 飞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他是一种因为追逐自己认定的责任 使命失败而产生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让人产生悲凉感的 ,而是一种悲壮的孤独,而悲壮感往往又是属于英雄的。
• 在《变形记》中,孤独成为一种病症,是现代社会人类的 民族、血缘、文化、伦理、亲情等被割裂、被瓦解后所产 生的彻底的无依无靠的那样一种感觉,是互相隔膜的现代 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普遍化的病症。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US)
•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u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xpressus ,有“抛掷出来”、“挤压出来”之意。德国作家卡斯米 尔·埃德四米特在《创作中的表现主义》(亦被称为表现 主义宣言)中指出:“只有当艺术家的手透过事实抓取事 实背后的东西,事实才有意义。”
卡夫卡与变形记
卡夫卡与《变形记》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有着荒诞的开头、绝望的过程和悲惨的结局。
这就是卡夫卡写的短篇小说——《变形记》。
读书的时候,学过一点《变形记》的节选,记得当时的外国文学老师很慈祥,讲解也很认真,特别喜欢听她的课,所以对《变形记》印象比较深刻。
现在重新看了一遍,我对卡夫卡的这篇荒诞小说《变形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被推崇为作家本人最杰出代表作之一,乃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
它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描写人之异化的杰作。
小说揭露了人在神秘力量控制下的孤独、恐惧与茫然失措。
城堡统辖下的世界是一个直观、神秘而荒诞的世界。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没有交代任何原因,也没有告诉读者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是直接以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来开始故事的。
(幻灯2)主人公变成甲虫了?是的,在这里就是有这么荒诞的怪事。
这样的描写增强了小说的奇幻色彩,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但是这样描写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这样。
理论上,当一个人看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时,应该是十分害怕和恐惧的,然而,格里高尔只是说了句“我出什么事啦”,之后,他又像平常一样想他的工作,想着五点钟要去赶火车,感慨着旅行推销员这一职业的劳苦。
可当他一想到要替父母还债、供妹妹上学时,他又有了工作的动力。
到这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来描写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房间环境、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却始终没有提及格里高尔的变形——他为什么会变形?怎么变的呢?这就给读者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幻灯3)当格里高尔迟迟没有起床时,全权代表本人在第一时间来到了他的家里,不问格里高尔为什么误车,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工作不认真不努力。
这表现出了资本家的冷酷无情,和永远只会向“钱”看起的思想。
当格里高尔以甲虫的模样出现时,母亲看到他是吓得大叫起来,下意识的往后退了几步,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更是紧握着手杖,仿佛每时每刻都会用手杖将他往死里打,最后格里高尔还是被父亲踢回了房间。
《变形记》与卡夫卡
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寓言:《变形记》与卡夫卡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现代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变形记》是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
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小说的创作背景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
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变形记》就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代表。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
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
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
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
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
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
格力高尔是孤独与陌生的存在,在忧郁不安中咀嚼孤独。
格力高尔的孤独来自无路可走的困境,同时来自思想的异常清醒与行为的极端懦弱。
格力高尔变成甲虫后,思维是异常清醒的,但他却并没有为此惊吓,他第一时间想的是要去上班。
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对家固然有着一份责任感。
但更多的,是他思想的固化,工作已成了他生命里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关于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在我们的书本上就有学习到这篇课文,那时候对这本小说就有一些印象,不过现在再一次地读完了这篇小说,也让我自己对这篇小说的印象和感想也加深了许多!小说的,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是一位奥地利的小说家和20世纪德语小说家。
其生前一直是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不过到了死后,才得到了世人的惊叹,人们将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誉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写这部小说的背景是发生在一战期间的,小说里面的思想批判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少的困苦和伤害,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人们和平安静的生活也无法得到保障,以至于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信心!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颓废,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也感到了无比的绝望!同时,在此期间,也产生了许多其他的艺术和文学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黑暗,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冷酷,以及人对社会未来幻想的破灭绝望。
这些作品探索了人的心灵和思想,以及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卡夫卡《变形记》这部小说的总体篇章不是很长,其内容大概有三、四十页纸。
小说总体的内容主要可分成三大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天早晨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心里感到很惊慌和忧郁,不断努力地挣扎着怎样才能爬起床,由于,自己的身体变得很奇怪和没有听到闹钟的声响,因而又生怕自己因误了七点钟的那班火车,而丢掉这份推销员的工作;又怕被家人知道这个情况,而为他担心!因延误了上班的时间,他公司里的秘书主任萨姆沙先生,就跑到他家里去探个究竟。
后来得知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怪物,秘书萨姆沙先生被吓跑了,父亲知道这一事实,也充满了愤怒,家里竟然藏了一只怪物,不让它出来吓人,所以就把它关进了房间里面。
第二部分,在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之后,以至于他的各种行为习惯也发生了改变,除了大脑还留有人的思想外,其他的都演变成了甲虫的习性,甚至连说话也变的含糊不清,总是发出奇怪吱吱的声音,别人根本就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后来,格里高尔失业了,他自己的生活饮食起居也成了问题,一切都得要依靠家里人。
《批判现实主义:卡夫卡的《变形记》》
批判现实主义:卡夫卡的《变形记》简介《变形记》是捷克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突然变成巨大昆虫这一荒诞的情节为载体,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个体面临的绝望、困难和孤立等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变形记》的分析,探讨卡夫卡如何运用批判现实主义来揭示社会中的困境和不公正。
批判现实主义简介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揭示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来反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关注底层阶级的生活经历,并对社会制度和权力结构提出质疑。
《变形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元素悲剧性的个体命运•小说开篇即描述了主人公格雷戈·萨姆萨突然变成了巨大昆虫。
•这个变形使得格雷戈在家庭和社会中变得完全无用武之地。
•他被剥夺了人的尊严和自由,成为一个被遗忘和孤立的存在。
•这种孤独和绝望直接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个体面对困境时所感受到的无力和失落。
家庭关系的冷漠•格雷戈的家人包括父母和妹妹,在他发生变异后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剧变。
•他们不再把格雷戈当作家庭成员看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负担和麻烦。
•虽然这个变形情景是虚构的,但它揭示了家庭关系中冷漠、无情和缺乏理解的问题。
社会机构的压迫•尽管《变形记》没有明确描写出特定的社会背景,但可以推断主人公身处资本主义社会。
•卡夫卡通过描述格雷戈与公司以及其他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暗示社会制度对个体生活所造成的限制和压迫。
•公司代表着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层级严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机构,其对格雷戈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冷酷与无情。
绝望和困境的象征•变形后,格雷戈被囚禁在自己的卧室,并渐渐失去了人类的思维能力。
•这个象征性的设定暗示了现实生活中个体面对挫折、压迫和不公正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困境。
•格雷戈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这使读者产生共鸣并反思现实世界中同样存在的问题。
总结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批判现实主义揭示了社会中个体面临的绝望、孤立和压迫等问题。
简述卡夫卡《变形记》的主旨-定义说明解析
简述卡夫卡《变形记》的主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极具名气和影响力的小说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薇尔的变形来探讨人类存在和社会压力的主题。
故事开始于一个普通的早晨,当格雷戈尔从一个不悦的梦中醒来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这一变形成为整个故事的起点。
《变形记》中的主要人物格雷戈尔是一个普通的商业旅行员,过着平凡的生活,并以对家庭的责任感而自豪。
然而,他的变形使他无法继续参与日常的家庭和工作活动。
这导致了家庭成员和周围社会对他的隔离和排斥。
整个故事中,格雷戈尔试图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面临着对个人身份和社会期望的挑战。
卡夫卡通过描绘这种变形,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格雷戈尔的变形可以被视为一个象征,代表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受困和无法适应的状态。
这个象征性的意象引发了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紧张关系和人类存在的深入思考。
此外,《变形记》通过揭示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探讨了人类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格雷戈尔的家人和雇主对他的变形反应各异,从不接受到漠然置之。
这种态度的变化揭示了人们对他人差异的体察和反应的不同方式,进一步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排斥。
总的来说,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描绘一个平凡人变形后的遭遇,探讨了人类存在和社会压力的主题。
这个故事引发了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人类对差异的态度以及个体面对困境时的自我发现和变通的思考。
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脆弱性和对他人的态度,给读者带来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层思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经典小说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姆斯的奇特遭遇和心理变化,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社会的异化和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等主题。
本文将按照以下几个要点来简要描述《变形记》的主要结构。
首先,《变形记》的故事情节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卡夫卡与《变形记》
卡夫卡的生平
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西部地区)首府布拉 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 “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 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来形成 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 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 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学 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产生极大兴趣。大学时代, 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和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 在爱好文学的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并与布拉格的作家 来往,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写成了首篇短篇小说《一场战斗纪实》。在法院实习一年, 在“通用保险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1921年卡夫卡肺 结核复发。1922年6月辞职。养病斯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恶 化,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
故事表面看来荒诞不经,实则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故事表面看来荒诞不经,实则蕴涵了丰富而深会人的异化。 真实表现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
在这个社会,人被“物”(如金钱、机器、产品、生产方式等)所驱 使、胁迫、统治而不能自主,成为“物”的奴隶,进而失去人的本性, 变为非人。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故事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哲学生 存现状的艺术表现。小说运用意识流手法直接反映“人化”了的小动 物的内心感受,通过虚化、荒诞的情节和荒唐的行为描写人真实的心 理状态,表现那个时代小人物非理性的生存环境。描写非现实生活中 的事件,让非现实的人物生活在现实生活的环境中,其目的是通过格里 高尔的心灵语言和孤苦环境展现西方社会人的异化的普遍本质。
变形记 卡夫卡 简短故事
变形记卡夫卡简短故事
摘要:
1.介绍《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
2.故事主人公格雷戈尔的变形及其影响
3.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
4.总结《变形记》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正文:
【提纲】
1.介绍《变形记》的作者卡夫卡
卡夫卡,原名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著名作家,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荒诞、讽刺和寓意深刻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故事主人公格雷戈尔的变形及其影响
《变形记》是一部讲述荒诞与现实交织的故事。
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莎突然变成了一只臃肿的昆虫,这给他和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格雷戈尔的变形使他从家庭的顶梁柱变成了一个负担,家人逐渐对他疏远,他自己也陷入了孤独和绝望。
3.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
在《变形记》中,格雷戈尔的变形象征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这些困境可能来自于工作、家庭、社会压力等方面,使人们在挣扎中逐渐丧失人性。
故事中的家庭成员对待格雷戈尔的态度也反映了人性的冷漠和自
私。
结合小说《变形记》,简述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
结合小说《变形记》,简述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卡夫卡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以及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
后世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鼻祖。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深刻地反映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情节中带有荒诞色彩“荒诞”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
他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荒诞意识除了引领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派戏剧外,还在现代艺术中形成一种普遍的荒诞观念和意识。
这种荒诞感被现代文学家引入创作,就表现为一种20世纪特有的荒诞风格的荒诞文学。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描述了一个个荒诞的情节,在《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的“变形”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形”后,起初也以为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他殷切地盼望今天的幻觉会逐渐消失,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是重感冒的征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
但“变形”却维持到他的生命的终点,死后仍是只大甲虫。
对卡夫卡而言,采用“变形的”手法并非只在于追求神奇,而是在于以此揭示荒诞。
(2)寓言式小说蕴含深刻的内涵作者在《变形记》中使主人公变形而不是成为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这样就能使人的真实感情暴露无遗。
若是对待一个人,即使对他烦的要命,恨的切肤,至少作为父亲也不可能用烂苹果掷儿子,用脚踩他,妹妹也不可能几天忘了给他送饭。
而现在面对的是一只甲虫,一个不再能用语言表达他的情感的“虫”,所以人就无须用任何虚假的态度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厌恶之感了。
甲虫使他从人的世界里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任何动物没有本质差别的“非人”。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就被鲜明而强烈地揭示了出来。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现象似乎太普遍了,以至于人们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里作者却以一个惊人的事件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日常存在。
(3)使用象征或隐喻的形象来表达他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卡夫卡小说创作极大限度地利用了象征隐喻的意象构筑方式,以之实现外在具体形象与内在意蕴的对立统一。
卡夫卡及其《变形记》
二、《变形记》 变形记》 变形记》 《 变形记 》 是卡夫卡的代表 作品,也是现代派文学表现“ 作品,也是现代派文学表现“异 主题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化”主题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说叙述的故事、 小说叙述的故事、丰富深刻的思 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 变 形 记 》 原 版 封 面
卡夫卡短篇重要作品有《变形记》 卡夫卡短篇重要作品有《变形记》 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除此,他的《在流放地》 除此,他的《在流放地》、《饥饿艺 术家》 判决》 乡村医生》 术家》、《判决》、《乡村医生》、 地洞》等等; 《地洞》等等; 他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 他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 审判》 城堡》 《审判》、《城堡》里面都透射出了 20世纪西方现代人 世纪西方现代人、 20世纪西方现代人、进而也可以看作 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状态。 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状态。
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 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就作 家与其所处的时代关系而论, 家与其所处的时代关系而论,当代 能与但丁、 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 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 们至关重要, 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 代人的困境。 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感受到 时代的复杂和痛苦, 时代的复杂和痛苦,并揭示了人 类异化的处境和现实的作家, 类异化的处境和现实的作家,也 是最早传达出20 20世纪人类精神的 是最早传达出20世纪人类精神的 作家。 作家。 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20 20世 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20世 纪文学的先知、 纪文学的先知、时代的先知和人 类的先知。 类的先知。
卡夫卡及其《变形记》 第三节 卡夫卡及其《变形记》
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是奥地利 ~ ) 的表现主义小说家, 的表现主义小说家 , 被称为西方现 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文学评论《变形记》
文学评论《变形记》:卡夫卡的寓言与现代人的异化《变形记》不仅是弗兰茨·卡夫卡的代表作,更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以奇特的想象和荒诞的手法,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与孤独。
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命运,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运用了“换位思考”的思维理念。
萨姆沙不仅变成了甲虫,而且必须从甲虫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人类世界。
这种“换位”不仅体现在物种的转变,更体现在对人类社会和人际关系的重新审视。
萨姆沙在变形后遭遇到人类的恐惧、厌恶和疏远,这实际上是卡夫卡对人类社会的隐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离,甚至充满了敌意。
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
人们失去了对彼此的关爱和理解,成为了孤独、无助的存在。
其次,《变形记》中的荒诞情节与卡夫卡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紧密相连。
卡夫卡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正值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繁荣,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空虚和失落。
卡夫卡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将个人的恐惧和不安放大,从而触及到整个现代社会的困境和问题。
在荒诞的外表下,《变形记》揭示的是卡夫卡对于“孤独”与“异化”的深刻思考。
萨姆沙的命运正是现代人的命运:被社会所抛弃,成为无家可归的存在。
这种孤独和异化不仅仅是个体的困境,更是整个社会的困境。
再者,《变形记》作为一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
它对后来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萨姆沙的命运与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荒谬”概念不谋而合;同时,它也启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和个体价值的重新思考。
综上所述,《变形记》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部现代社会的启示录。
它通过卡夫卡的独特视角和笔触,展现了现代人面临的异化和孤独问题,并启示我们去思考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重新找回人的价值和意义。
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变形记》是弗兰茨·卡夫卡的一部短篇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突然变成了昆虫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格雷戈尔·索姆斯的遭遇,展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绝望。
读完《变形记》,我被小说中的故事和主题深深打动,也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以下是我对于这部作品的一些个人感受。
首先,我被卡夫卡对于社会压迫的描述深深震撼。
格雷戈尔从一个普通的商务员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昆虫,他的家人、同事和朋友都对他的变化感到恐惧和厌恶,甚至试图将他赶离家门。
小说中的人类社会对于“不同”是非常残酷和无情的,他们无法接受和理解与自己不同的存在,选择将其排斥和遗忘。
这令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社会问题,比如对于同性恋者、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以及身心障碍者的歧视和排斥。
在一个完美主义和利益至上的社会中,人们对于不同的他者往往缺乏宽容和关爱,这让我感到无比的心酸和悲哀。
其次,小说中的主人公格雷戈尔的内心世界和困境也使我深思。
他突然发现自己变为了一个昆虫,但他的意识和思维依然清晰,他仍然保持着人类的意识和情感。
格雷戈尔感到无法融入人类社会,他无法与家人交流,无法工作,无法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成长。
他处在一种孤独和绝望的状态中,对于自己的存在感到深深的悲伤。
这引发了我对于人的价值和命运的思考。
人类的存在有何意义?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一个微小而脆弱的存在,一旦与他者不同或出现了问题,就会遭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忽视。
这让我想到了生命的无常和经历,我们必须要正视自己的存在和离去,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最后,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和象征也让我对于整个作品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格雷戈尔变为昆虫后在自己的房间里度过大部分的时间,他的房间中摆放着一张沉重的家具,这让他无法自由行动和逃离。
我觉得这是卡夫卡对于个体在社会中束缚和限制的象征,我们在社会中往往被各种各样的规则和制度所限制和束缚,无法自由发展和实现个人的价值。
分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异化
分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异化摘要: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用荒诞的叙事手法,描写了主人公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后被家人和社会抛弃的故事,从中展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冷漠的金钱关系下人被异化的现实。
作者用独特的手法揭示现代人自我内心的生存危机,进一步启发我们为破解异化寻求新的出路。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异化一、卡夫卡与变形记(一)创作背景1883年,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卡夫卡生活时期,国家内外矛盾尖锐,物欲横流,底层人在资本中挣扎,社会动荡不安。
卡夫卡的父亲靠自己的努力建立家业,掌握家庭经济命脉,拥有家庭的绝对话语权,所以他的性格专横、偏执,对卡夫卡极为严格苛责。
母亲是一位家庭妇女,照顾卡夫卡的日常起居,但无法为他的人格塑造提供指引。
在卡夫卡的印象里,父亲是暴躁且不近人情的,在其控制下的生活孤独压抑,所以他的性格变得极其内向、自卑、敏感。
卡夫卡热爱文学和戏剧,但是只能从事银行职员的工作维持生计,他感受到无法在社会中实现自我,反而要受到剥削压榨,精神痛苦但无法逃离这样麻木僵硬的生活。
在卡夫卡眼里,自我的发展、与家庭的关系、在社会中的地位,各方面的压力都是巨大无比的,因此他将才情倾泻于《变形记》中,可以说《变形记》是卡夫卡内心自我体验的夸张和变形的写照。
(二)内容简介卡夫卡运用荒诞、抽象、夸张的手法写出《变形记》,描写主人公格里高尔在生活的重压下变成巨大的甲虫后被家人和社会抛弃的悲惨故事,反映了他对人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各种关系的思考。
全书可以大概分为三个部分:1.主人公格里高尔从睡梦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虽然对身体的变化感到不知所措,但他仍心系着手头的工作,与此同时,平时与主人公关系和睦的家人对此现象感到惊恐不安。
2.格里高尔接受变成了甲虫的现实,虽然改变了生活习性,但他还拥有人类的意识,密切关心家庭成员的生活。
但是无法挣钱养家的他逐渐被家人视为累赘,家人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担心变成排斥。
虚构与现实 - 卡夫卡和《变形记》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虚构与现实- 卡夫卡和《变形记》中的身份认同问题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文学中,虚构与现实之间的边界经常被探讨和模糊化。
弗兰茨·卡夫卡是一位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令人不安的作品而闻名的作家。
他的小说《变形记》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充满了关于身份认同的思考。
本文将详细研究卡夫卡及其作品中所探索的身份认同问题,并探讨虚构与现实之间存在的鸠占鹊巢效应对身份建构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了解卡夫卡生平背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身份认同问题感兴趣的原因。
接着,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探讨《变形记》中主角格里高尔所经历的身份转变和失去自我感知。
然后,第四部分将讨论家庭关系和社会排斥对身份认同产生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在第五部分总结并展望文章所揭示出来的有关身份认同问题及其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卡夫卡和《变形记》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探讨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以及鸠占鹊巢效应对身份建构的影响。
我们将解剖卡夫卡作品中所揭示出来的内在冲突和外在压力,以及《变形记》中主角格里高尔面临的社会排斥。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并为读者提供启示和思考。
2. 卡夫卡的身份认同问题:2.1 卡夫卡的生平背景:引言部分提到了卡夫卡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他在20世纪初期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存在主义思想而著名。
在讨论卡夫卡的身份认同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他的生平背景对于塑造他作品中人物和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弗朗茨·卡夫卡于1883年出生在奥地利匈牙利帝国(今日捷克共和国)的布拉格。
他是犹太人家庭出身,并以德语写作。
卡夫卡从小在一个保守且传统观念强烈的家庭中长大,这对于塑造他后来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影响。
2.2 身份认同与社会压力:卡夫卡一直感受到社会压力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犹太人面临着歧视和排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的故事
《变形记》(1912)是现代主义的经典短篇小说。描写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一只大甲虫的故事。小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公司不要他了,全家对他态度顿变。父亲用手杖把他赶回房间。小职员怕手杖打来,拼命向房门爬去,但身子转动很困难,腰扭伤了,脚流着血,他终于进他的房间,砰的一声,父亲用手仗把门关上了。第二部分写小职员爱家人,家人对他越残酷,他越体谅家人。第二天天亮,妹妹偷偷进来了,不给他吃牛奶了,给他吃烂菜、烂肉,还有一盆清水,全放在地上,又出去了,反锁上门。又过了两天,父亲
《变形记》之所以成为20世纪短篇小说的经典,因为它综合性地继承了传统,并且发展了传统。有人只知模仿、依傍,不知将传统化为自己作品的血肉,尤其缺乏综合传统而发展之能力。卡夫卡却不是这样,这就是《变形记》成功之秘诀。《变形记》写于1912年,它在当时是很新潮的,但现在它自己也变成传统的一部分了。迄今为止,世界短篇小说中还没有《变形记》第二,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继承传统并发展传统,是文学史上最艰难的事。卡夫卡知难而进而成功,此乃文学发展之永恒规律。
其次是对比手法的创新。对比法自古有之,不足为奇。卡夫卡的创新表现在哪儿呢?他不是写人的对比,而是写人与甲虫的对比。在《变形记》中,人是一方,“甲虫”是一方,表面上,人恨“甲虫”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它不是人。所以秘书主任、三个房客、父母妹妹都恨它。全家人巴不得它死。卡夫卡着重写的,是“人”的振振有辞,秘书主任逃跑是合情合理的,三个房客退租是合情合理的,父亲打它是合情合理的,妹妹说她不能叫这个怪物是哥哥了是合情合理的。当然,这是表面的层次,事实是不合情不合理。理由就不用分析了。注意,以往作家的对比法,写人对人的压迫,只写了一个层次:不合理。大人物压迫小人物是不合理的,统治者压迫被统治者是不合理的,强者压迫弱者不是合理的,富贵的压迫贫穷的是不合理的,男人压迫女人是不合理的,父母压迫儿童是不合理的。但是,卡夫卡偏偏着重写这些压迫表面上是合理的,卡夫卡写出表面上的合情合理下面的不合情不合理,写出了整个社会道德准则的虚伪性,这就是对比法的创新。以往的作家只写一个层次:不合理,卡夫卡写了两个层次:合理下面的不合理。卡夫卡把传统的“对比法”改了一下,把人与人的关系的对比,化为人与甲虫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衬,便使真善美更真善美,假丑恶更假丑恶,这种“对比法”,是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构思,它剥落这个不合理世道的“合理”的外衣,还它一个虚伪的真正本质,从一个荒诞的环境中赞美善良的人们,这种新的“对比法”便具有前人所未写过的更高的典型意义。
开始为生活发愁,小职员虽然被关在房间,父亲在外面说话却听得清清楚楚,他心中十分难过。心想:怎样才能使家庭免除这场大灾难呢?全家的收入就靠他一个人呀,但他现在变成甲虫了,他又想到妹妹,才17岁,他准备明年让他进音乐学院的。他越想越痛苦,离开门缝,扑倒在沙发上。现在,格里高尔·萨姆沙养成在墙上和天花板上爬来爬去的习惯了。他觉得这比在地上爬要舒服。妹妹马上发现了他的想法,就要把房间的家俱搬出去,母亲也进来了,妹妹想把墙上一幅画像也拿走,这是萨姆沙心爱之物,他急忙从沙发底下爬出来,爬上墙去,用身体贴紧那幅画。母亲看见墙上有团棕色的东西,吓昏过去。小职员又恨自己,又担心母亲,在绝望中从墙上掉下来。这时,父亲下班了,妹妹告诉父亲,大甲虫逃出来了,母亲被他吓昏了。父亲冲进小职员所在的房间,小职员见父亲手中拿着手杖,知道父亲要打他了,就逃。父亲绕着房间追他,他只能在地面上爬,不敢上墙——怕惹父亲生气。爬不了多久,他气喘了,因为父亲每迈一步,他就得动好多下。父亲用苹果扔他,有一只打中他的背,并且陷了下去。小职员挣扎着往前爬,却瘫倒在地,他动不了了。在清醒的最后一刹那,他看见母亲冲出来了,妹妹跟在后面。小职员看见母亲向父亲扑过去,抱住父亲,求他别伤害儿子的生命——可是这时萨姆沙的眼光已经逐渐暗淡了。第三部分写家人对大甲虫的仇恨到了顶点,小职员对家人的爱也到了顶点,一个月后,小职员的伤越来越重。父亲去银行做杂工,母亲给一家时装店做零活,妹妹当了售货员,全家为生活发愁。父亲把房间和饭厅都租给三个客人,全家在厨房吃饭。有一天晚上,妹妹在厨房拉小提,三个房客发生了兴趣,请她到饭厅来拉,父母从厨房出来听了。但三个房客听了一会就不耐烦了,退到一旁抽烟、说话。萨姆沙听到妹妹的琴声,忍不住爬出来了,他觉得妹妹的琴拉得真动听,很气愤房客不尊重妹妹的艺术。他要爬到妹妹跟前,用嘴拉她的裙子,甚至想爬上妹妹的肩膀,吻吻她的脖子。他要让妹妹到自己房间拉琴,他守护在外面,谁敢闯进去打扰她,他就对谁不客气。她要告诉妹妹,一定要送她入音乐学院。但是三个房客忽然发现地板上的大甲虫了,叫喊起来,琴声中断,情势大变,父亲赶紧过来,想挡住房客的视线,妹妹扔下琴,跑去给房客铺床,全家尽力掩饰这丑事。可是三个房客忿怒了,纷纷要退租,因为他们不能和大甲虫住在一起。父亲受不了新的打击,妹妹大哭起来。萨姆沙知道自己又闯祸了,吓得待在原地一动也不动。他听见妹妹哭着对父母说要把他弄走,说她再也没法开口把这个怪物做哥哥了,说全家被他害苦了,对他也仁至义尽了。母亲同情妹妹,但又痛苦地反问妹妹,要拿自己的儿子怎么办才好?父亲认为妹妹说得极对,但是说甲虫根本不懂人的意思,没法和他谈,也就没法让他自己走。萨姆沙很伤心,他要爬回房间。他艰难地用头支撑着身体,在父母妹妹面前经过,全家人眼定定地、阴郁地、默不作声地看着他爬过去(精彩至极)。萨姆沙害怕自己的样子惊吓父母,使劲快爬,但他体力衰弱到了极点,爬了很久,才爬回房间,还努力回转头去(精彩至极),看一眼家人。妹妹飞快地跑过去把门锁上了。萨姆沙爬回房间,小职员很快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不能动弹了。他的整个身子都觉得痛,不过也好像逐渐减轻。他背上的烂苹果还在,周围的肉早已发炎,全身都是灰土,他心里想:现在又该怎么办呢?“他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只要这件事真能办得到。”(甲虫不是人,不能自杀)。萨姆沙在黑暗中深思,一直到钟楼打响了半夜三点,他昏迷过去了。次日,窗外透进来第一道光线,又一次唤醒了他的知觉。他抬了抬头,接着,他的头无力地颓然垂下,他的鼻孔也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他死后,全家反而轻松了。父亲写信给银行、母亲写信给服装店老板、妹妹写信给商店,三人同时写了三封请假信,要出城去玩一天。父母考虑搬家,又用目光打量女儿成熟的身段、考虑给她找个好女婿。女儿呢了也想着自己的未来。生活一切照样,谁也不去想死去了的格里高尔·萨姆沙。
小说的主题
这个问题是可以讨论的。有人说,小说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人被资本主义社会压迫,变成甲虫了。有人说,小说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冷酷无情的关系,萨姆沙的家庭关系就是这样。这些都对。小说有这个批判性的主题。但是,小说有没有肯定性的主题呢?我看是有的,就是爱的主题——萨姆沙对家庭的爱。又是批判,又是肯定,是否半斤八两,平均分配呢?我看不是的,肯定性主题是第一位,批判性主题是第二位。社会、家庭越冷酷,萨姆沙的爱越感动人。不是冷酷压倒爱,而是爱压倒冷酷。人变甲虫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它的寓言意义却有普遍性,首先,萨姆沙不是自愿的,灾祸是突如其来的,无法避免的。谁敢说自己就不会遇到突如其来、无法避免的灾祸呢?其次,世人(包括亲人)又是怎样对待如萨姆沙这样的不幸者呢?第三,当自己成为萨姆沙这样的不幸者时,又应该怎样对待世人(包括亲人)呢?这三个问题,可供我们反思、反省。小说批判性及肯定性的主题就扩大了。这就是我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创新来自传统。《变形记》启发了不少现代派大作家的创作思维:在荒诞的语境中写人间的冷和热,这可以说是现代派文学之总主题。那么,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是来自传统?还是来自创新?还是来自两结合,这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似乎不能用中庸的答案。我个人认为,《变形记》成功的秘诀,还是在于卡夫卡出色地继承了传统。第一,它有一个好故事,有头身尾,十分完整,极具可读性,比诸那些三淡化(故事、人物、主题)的小说,高明得多。第二,小说的“变形”与“对比”手法,来自传统。第三,小说有大量心理描写,有大量细节的逼真性,也是来自传统。第四,小说的主题既明白又富于含蓄性,如冰山之1/8,作者只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后面的7/8,读者去思考吧,这也是来自传统。第五,小说有明显的基督教思想,这当然也来诸传统。所以,传统与创新,传统是第一位的,离开了传统,《变形记》之艺术技巧,《变形记》之思想性,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创新”是以传统为基础,为起点的。这是我们必须掌握之一个基本观点。但是卡夫卡又不囿于传统,他敢于变化它,发展它,如“变形”与“对比”手法,就是变化,就是发展。
小说的艺术
首先是“变形”手法的创新。“变形”手法自古有之,不足为奇。卡夫卡的创新有以下5点。第一,以丑为美,以往文学作品写“变形”,多以美为美,蜜蜂蝴蝶变人,蜜蜂蝴蝶是美的,花草树木变人,花草树木是美的,也有以丑为美,但丑到最后还是美,如丑小鸭、灰姑娘。唯独卡夫卡写一只大甲虫,它无论如何不是美。他对一个画家说:“别画那个,千万别画那个!……这个昆虫本身是不可画出来的,即使作为背景也不行。”小说家可以写“甲虫”心灵之美,而画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画出一只棕色的、多脚的、美的甲虫来。第二,以“甲虫”拟小人物,选物极贴切。“甲虫”丑、笨、不伤人、极易受伤害、缺乏自助与自救能力,太像人世间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了,还有什么比用“甲虫”拟小人物更贴切的呢?第三,同时写出“甲虫”作为人与物两方面的特性。以往文学作品之“拟人化”,重在写“人”,只写一面性,不论什么东西,一变成“人”,就只有人性。而卡夫卡笔下的“甲虫”,亦人亦物,“甲虫”作为“物”之生理属性、特征均极为鲜明。第四,作者把自己借给丑物,“甲虫”就是作者。作者常常把自己借给小说中的人物,但把自己借给“甲虫”,真是闻所未闻。作者写信给未婚妻说:“不错,念给你听是美好的,同时必须握住你的手,因为这篇故事有点可怕。它叫《变形记》。它是从这么一颗心中跑出来的了,而爱就住在大甲虫心中,他把“大甲虫”献给了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