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1《蜡烛的变化》教案
1《蜡烛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3. 探索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蜡烛的性质和特点。
2. 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3. 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2. 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蜡烛样品若干。
2. 实验仪器和工具。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样品,让学生描述蜡烛的外观特点。
2. 提问:你们对蜡烛有哪些了解?蜡烛有什么作用?二、探究蜡烛的性质和特点(10分钟)1. 讲解蜡烛的成分和性质,如石蜡、蜂蜡等。
2. 实验: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记录蜡烛的燃烧速度、火焰形状等。
3. 提问:蜡烛为什么会燃烧?蜡烛的火焰有哪些特点?三、学习蜡烛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10分钟)1. 讲解蜡烛的制作方法,如模具制作、手工制作等。
2. 演示蜡烛的制作过程,让学生观看并学习。
3. 学生分组实践,尝试制作蜡烛。
4. 提问:你们制作蜡烛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四、探究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0分钟)1. 讲解蜡烛的变化过程,如融化、凝固、燃烧等。
2. 实验:将蜡烛放入水中,观察蜡烛的融化过程;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
3. 提问:蜡烛的变化过程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减少这些影响?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蜡烛的性质、制作方法、变化过程等。
2. 提问:你们认为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合理使用蜡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的性质、制作方法、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得当。
在课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蜡烛的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1蜡烛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1蜡烛的变化(教案)教案名称:小学科学1《蜡烛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2. 掌握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原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蜡烛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的了解;2. 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原理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蜡烛、点火器、实验台、手套、实验杯等实验器材;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火的形态,并与蜡烛的关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30分钟):a) 图片展示: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蜡烛的形状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蜡烛的基本组成。
b) 实验过程:教师向学生展示蜡烛实验,并指导学生一起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i. 将蜡烛放在实验台上,点亮蜡烛。
ii. 学生观察蜡烛的变化,记录下观察结果。
iii. 学生猜想蜡烛的变化原因,并进行讨论。
iv. 温馨提示:学生需要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以免烫伤。
c) 实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蜡烛的变化原因,并解释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原理。
3. 总结(10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蜡烛的变化过程及原理,并复习学生的笔记。
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4. 拓展(10分钟):a) 图片展示: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不同材质的蜡烛,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蜡烛的特点和用途。
b) 学生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小实验,探究不同材质蜡烛的燃烧特性,并记录实验结果。
c)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和结果。
六、教学延伸:1. 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蜡烛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燃烧特性;2. 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进行更多的科学探究活动;3. 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释身边其他现象。
《蜡烛的变化》学设计3篇
《蜡烛的变化》学设计3篇《蜡烛的变化》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第16课《蜡烛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一课。
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溶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形态。
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变化,第二部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那一种变化。
第三部分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得出属于那一种类型的变化。
这些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物质变化知识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物质的变化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如停电时家家户户都点燃蜡烛照明,用面团做馒头,折纸,用木棍取暖、做饭,捏泥人等。
因此,学生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察,就已经有了一定生活经验。
这是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现象的重要基础。
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观察这些现象,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却很少。
所以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物质变化现象,并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所获得的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表达出来,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我们对学习方法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从蜡烛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4、认识物质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根据物质的变化特征对物质进行分类。
(二)能力目标1、能对物质变化现象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测,并亲历探究加热、切割、燃烧蜡烛发生变化的实验过程。
2、能够实事求是、规范、有条理的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由现象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3、会查阅书刊和网络等其他信息源。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级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具准备:蜡块、酒精灯、蒸发皿、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盖玻片、干抹布、生鸡蛋、碱块、白醋、可乐罐、澄清的石灰水、烧杯、塑料管、白糖。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像今天今天的课堂,就和以往不同,那位细心的同学观察到了,有什么不同?(举起手中的粉笔,)像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
)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
)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
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一一生:身高增长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
(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我们就先从蜡烛开始来认识物质的变化。
(板:蜡烛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出示课题)1.加热蜡烛的实验研究:①展示加热蜡烛的实验图②问:“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生观察后回答(蜡烛、酒精灯、三角架、白瓷碗、火柴……)③师提醒注意点:酒精灯使用要小心,边做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
④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师巡视。
⑤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⑥小结:加热蜡烛,蜡烛由固体变为液体(形态发生了变化)⑦冷却后,蜡烛有什么变化?2.点燃蜡烛的实验研究①师:怎样来研究点燃蜡烛后的变化现象呢?(依次展示书30页的三个实验)②提出注意点,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实验并认真填写实验记录。
③学生分组实验④汇报交流⑤小结:通过点燃蜡烛的三个实验,我们发现点燃的蜡烛在燃烧时产生了小水珠、二氧化碳、黑色的物体,说明蜡烛已经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
2023年《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2023年《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蜡烛的改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觉两种改变的主要特点;2、会用试验的方法收集物质改变的证据,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3、、物质的改变有两类:(1)仅仅是形态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产生,(2)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从蜡烛一些改变现象中发觉两种改变的主要特点;难点:找寻证据推断物质改变,知道物质的改变有两类。
教学打算:蜡烛(小块),酒精灯,烧杯,三脚架,湿抹布,玻璃片,碱,白醋,蛋壳,石灰水,火材,吸管,培育皿。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蜡烛的改变师:(出示一盒子)在老师手中有一盒子,猜猜里面是什么?嫩似藕,白似葱,樱桃小口一点红。
陪伴郎君过一夜,泪水汪汪到天明。
(幻灯出示)师:(答案:蜡烛)它师我们比较熟识的物件。
你探讨过它吗?其实它里面包含了很多科学道理。
今日这节课我们来探讨蜡烛的改变。
(板书课题:蜡烛的改变)师:假如要使这支蜡烛发生改变你有什么方法?生:(点燃、折断、刀切,加热)老师依据学生的汇报,演示折断,刀切。
它们发生了什么改变?生:(变小了变碎了)师: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呢二、探讨蜡烛加热的改变师:假如给这块蜡烛加热,你猜它会有什么改变呢?(熔化)冷却后又会有什么改变呢?老师演示试验并讲解试验过程:1)、放上三脚架,石棉网和小烧杯(蜡快)2)、点燃酒精灯;(火材梗放在试验盘中的培育皿里)3)、调整火焰,用外焰加热(可将火材盒垫在酒精灯下面)4)、试验结束先移开酒精灯,并将其熄灭师:刚才你看到蜡块是怎样改变的?(板书:蜡烛蜡液)师:蜡烛加热后会变成液体,冷却后会变成固体的蜡,这是蜡烛的形态发生了改变。
三、探讨蜡烛点燃后产生的物质师:点燃蜡烛会有什么改变?生:发光、发热、会化师:下面请同学们点燃蜡烛,视察有什么改变?(学生点燃蜡烛,视察其改变)学生汇报。
师:假如在蜡烛的上方罩一只烧杯,你觉得会有什么改变呢?(出示幻灯)学生试验,老师指导。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蜡烛的变化》一、教学背景与目标蜡烛作为火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手创造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烛光的特点,以及蜡烛的燃烧现象。
2.向学生提出问题,“蜡烛是通过哪个部位燃烧的?有没有想过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3.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实验操作(30分钟)1.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实验所需的材料:蜡烛、点火器、透明玻璃杯和水。
2.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实验所需的材料。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a.点燃蜡烛,观察燃烧产生的火焰。
b.将一个透明玻璃杯倒扣在点燃的蜡烛上,观察玻璃杯内的变化。
c.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水中,观察火焰的变化。
4.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三)实验讨论与总结(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向学生提出问题:a.玻璃杯在蜡烛上倒扣时,玻璃杯内会有什么变化?b.点燃的蜡烛从空气中消耗什么?蜡烛为什么熄灭?2.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总结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
(四)拓展实验(20分钟)1.教师介绍进一步的拓展实验:a.使用不同材料的蜡烛进行实验比较。
b.使用各种不同条件(如大风、吹气、放入空气密闭容器等)下的实验比较。
2.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观察。
3.学生通过实验记录和讨论,对比不同实验结果,总结蜡烛的变化原因。
(五)实验报告(20分钟)1.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2.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结构和要点。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和变化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2.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的理解和运用。
2. 科学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蜡烛多根、火柴、盘子、计时器等实验器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蜡烛,引发学生对蜡烛的兴趣,进而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2.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理和分析。
4. 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和蜡烛的变化。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可以与同事交流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 教师评价: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教学拓展1. 邀请蜡烛制作工匠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蜡烛制作的历史和流程。
2. 组织学生参观蜡烛制作工厂,亲身体验蜡烛制作的过程。
九、教学资源1. 教材:《蜡烛的变化》相关章节。
2. 网络资源:关于蜡烛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3. 教具:蜡烛、火柴、盘子、计时器等。
十、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蜡烛的变化》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蜡烛的成分、结构和燃烧原理;(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及熄灭技巧;(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蜡烛的燃烧过程;(2)设计实验,观察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3)运用科学方法,分析蜡烛燃烧的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团队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蜡烛的成分、结构和燃烧原理;(2)蜡烛的制作方法及熄灭技巧;(3)蜡烛燃烧过程的观察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蜡烛燃烧原理的阐述;(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3)对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
1. 教具:蜡烛、火柴、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2. 教材:课本、PPT;3. 场地:实验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蜡烛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蜡烛;(2)提问:“你们对蜡烛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蜡烛的成分、结构和燃烧原理;(2)讲解蜡烛的制作方法及熄灭技巧。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2)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蜡烛燃烧的影响因素。
4. 总结与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蜡烛燃烧的特点;(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环保意义。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相关习题;2. 调查蜡烛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及环保意识;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拓展知识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3. 加强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敌军周旋的。
2 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周旋时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3 通过朗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沉着、镇定,抓住文中的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等,并用课本剧形式表演出来。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有感情的朗读,感悟伯诺德夫人一家的镇定、沉着。
三教学准备:课件(重点段落、重点词句)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说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装着情报的、关系到一家人的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利益)2 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居然牵涉到这么大的利益,而它却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搜查,我们不得不佩服伯诺德夫人聪明的才智和过人的胆识。
3 然而,一天晚上,这半截蜡烛却成了所有人特别是伯诺德夫人一家关注的焦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3~7自然段,读的时候思考,为什么在这天晚上这半截蜡烛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2 学生自由朗读。
3 交流:(晚上会用到蜡烛,蜡烛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
他们一家三口人的姓名也会结束)4 蜡烛随时会熄灭,情报会暴露,伯诺德夫人一家在这关键的时刻就会想尽办法拯救这半截正在燃烧的蜡烛。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3~7自然段,看看这一家人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其中你最佩服谁?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动作,体会人物的心理:1 学生浏览2 交流:⑴伯诺德夫人你最佩服她的什么?(沉着、镇定)你从文中哪里读到的能给大家读读吗?(她看着)读得好吗?谁再来试试?“急忙”是她慌张吗?(抓紧时间)为什么不迅速吹熄蜡烛呢?“轻轻地”体会到什么?(临危不乱)⑵杰克你最佩服他的哪里?(镇定、不露声色)齐读重点句子(在斗争的)为什么搬木柴?被夺回后还有意义吗?为什么还去搬回?(不露声色)放到句子里再读!的确,在蜡烛被夺回后,杰克搬回木柴已经失去了意义,他只能装作若无其事地坐待着他在等什么呢?谁能用“要是”的句式说说他当时心里想的话?而同学们所说的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这半截燃烧着的蜡烛也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⑶杰奎琳为什么佩服她?(解除了危机)如果危机不是她解除的,你还佩服她吗?为什么呢?佩服她什么呢?(道晚安)她在最关键的时刻,把装着情报的蜡烛捧到了敌人面前,向敌人说晚安,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她的确让人佩服!四表演:1 这一家人凭着沉着、镇定、勇气战胜了敌人,保住了情报,让人不得不由衷的佩服,同学们想不想把这些令人佩服的人物来演一演?2 学生准备、表演。
《蜡烛的变化》优秀教案
62
63
64
65
1014
1014
1013
1013
1013
课 题
1 蜡烛的变化
课 型
实验课
课 时
1
教
学
目
的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回顾
导
入
新
课
1.出示生日蜡烛,谈话:同学们过生日时蛋糕蜡烛是种什么样的物体?
2.提问:生活中见过蜡烛的变化吗?有哪些变化?
学
习
新
课
一、研究蜡烛的变化
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
2、用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3、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4、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
5、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
6、小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紧紧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是生成了新的物质,可以从颜的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找到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讨论并回答
●小组讨论汇报。
科学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物质的变化》这一课依据建构主义和探究教学的思想,从学生生活中的变化入手,从孩子的视角来展开研究,在四十分钟的活动中,教师着力引导儿童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1 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设计理念1、学习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课中研究蜡烛的变化时,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本课教学,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
教师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发现科学。
设计思路:科学课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具有层次性,注重科学课前后的衔接,也是我设计教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课前后的衔接就好像一个连环套一样,一环套一环,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具有了一定的层次性。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归纳法,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
我便将第一部分重点设计为实验探究,从简单的形状、形态变化,到较复杂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大烧杯,瓷片、蒸发皿、实验记录单等。
自选材料:醋,鸡蛋、烧杯、火柴、生鸡蛋、澄清石灰水、白糖、吸管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件展示单元前面的科学小诗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举起手中的粉笔,)你们看,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
)如果老师不小心把这支粉笔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
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在点燃前后的变化,以及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
教材以蜡烛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物质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要加强指导。
此外,学生对蜡烛并不陌生,但对其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可能缺乏深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成分,通过实验观察蜡烛燃烧前后的变化,掌握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学会使用酒精灯等实验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蜡烛燃烧前后的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
2.难点: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变化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酒精灯、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玻璃片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点燃一支蜡烛,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蜡烛的特点,引发学生对蜡烛燃烧过程中变化的好奇心。
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现象:将点燃的蜡烛放入一个容器中,使蜡烛燃烧产生的烟雾充满容器。
然后学生观察烟雾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烟雾的成分。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前后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燃烧产生的物质。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蜡烛燃烧产生的物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进行一个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雾,并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去除烟雾。
苏教版六年级11册科学《蜡烛的变化》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11册科学《蜡烛的变化》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变化,了解燃烧需要氧气,明白蜡烛燃烧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描述蜡烛的燃烧过程,分析燃烧需要氧气对实验的影响,学会合理应用物质的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观察实验现象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燃烧需要氧气,明白蜡烛燃烧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描述蜡烛的燃烧过程。
3.教学内容:•燃烧需要氧气•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燃烧与环境4.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引入课题,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
2.让学生描述蜡烛的燃烧过程,并画出化学反应式。
第二步:实验环节1.发送燃烧需要氧气实验指导书。
2.分组完成实验操作,要求认真记录实验数据3.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分析实验数据,提出问题,引出“燃烧与环境”的问题。
4.分析实验现象,引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概念。
第三步:知识延伸1.教师以PPT方式展现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让学生口述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并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引出“蜡烛燃烧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5.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比较成功,学生们非常喜欢实验环节。
经过实验和讨论,学生们基本掌握了“燃烧需要氧气,蜡烛燃烧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这些知识。
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验指导书过于简单,应该添加更多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避免出现安全故障。
1.1《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2023秋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蜡烛的变化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知识点梳理
《蜡烛的变化》是2023秋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知识点:
1.蜡烛的燃烧现象:观察蜡烛的燃烧过程,了解燃烧的现象和特点,如火焰的形状、颜色、温度等。
2.蜡烛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了解蜡烛的熔点、沸点等性质,探究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3.蜡烛的制备方法:了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熔化、灌注、冷却等步骤。
4.实验器材和材料:准备蜡烛、显微镜、实验仪器等器材和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5.评价工具:设计评价表格和问题卡片,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及时反馈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进展。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实验和实践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勇于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这表明学生们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心和热情,他们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和解决问题。然而,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实验现象。
4.蜡烛的用途: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照明、熏香、装饰等。
5.蜡烛的环保问题:探讨蜡烛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如烟雾、碳排放等,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难点: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验证。
三、教学准备:1. 蜡烛多支(长短、粗细不同)、火柴、澄清石灰水、试管、烧杯等。
2. 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外观特征,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吗?它为什么会燃烧?2. 实验一:观察蜡烛的燃烧(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蜡烛火焰的分层、熄灭时的现象等。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二: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澄清石灰水滴在蜡烛火焰上方。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
(2)学生交流讨论,总结蜡烛燃烧的原理。
5. 拓展与应用:(1)学生思考:蜡烛燃烧还有什么有趣的现象?(2)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蜡烛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变化,掌握了蜡烛燃烧的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 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蜡烛,尝试进行不同的实验,如:蜡烛浮水、蜡烛吹灭等,记录实验现象,并与家人分享。
2.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蜡烛燃烧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蜡烛燃烧过程的理解。
七、课程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观察现象的准确性。
2. 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积极性。
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学会用语言归纳发现变化的主要特点。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3、会判断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所属类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感知物质的两大变化类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蜡烛的熔化和燃烧的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教师:蜡烛、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蒸发皿、火柴,A4纸。
学生分组实验:蜡烛、火柴、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PPT图片——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
(师生交流)这些事物的变化,隐藏着深奥的科学奥秘,值得我们去探究。
引出蜡烛并揭示课题:这是一支蜡烛,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蜡烛,探究它的秘密。
(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二、新授:1、观察蜡烛的特征。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蜡烛,说说它有什么特征?(可以点燃、切割、易碎、硬的、光滑的……)(过渡)刚才同学们做得真不错,真棒!如果要让蜡烛发生变化,你有什么方法?(切割、加热、点燃……),引入实验探究。
2、实验探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环节: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加热蜡烛。
(交待实验注意事项:加热蜡烛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灼伤自己和他人。
)步骤:(1)把蒸发皿安放在三脚架上;(2)把蜡块放在蒸发皿内,点燃酒精灯对蒸发皿进行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3)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观察并记录现象。
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并试着进行归纳、总结。
小结:同学们做得真好!蜡烛在加热后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寿阳县东关小学张建平【教材分析】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教材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蜡块实验、火焰烘烤涂与不涂澄清石灰水烧杯壁的实验和蜡烛火焰熏烤白瓷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二部分是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第三部分拓展探究,在六个实验中,选择几个来做一做,通过动手做,来判断是属于哪类变化。
由此看出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编排。
我讲的是第二课时内容:由第二部分—辨析判断和第三部分—拓展探究。
第二课时的思路是辨别-解释-应用-拓展【三维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两类变化的本质区别和代表现象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2、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形态的变化和生成新的物质变化。
养成认真观察,并作实验记录的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三、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10个:铝饮料罐、食用碱,石灰水吸管,鸡蛋,。
10个:蒸发皿、铁架台、酒精灯烧杯白醋两瓶教师准备材料:烧杯三个,白醋,碱面,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5)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板书)。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蜡烛的变化》,进一步探究这两类变化的奥秘。
二、辨别:观察探究变化(13)1、辨一辨填一填这是一枚鸡蛋,不借用任何外物,谁能让这个鸡蛋立起来?你真聪明,通过让鸡蛋发生变化解决了这个问题。
你认为炒鸡蛋过程中鸡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师:生鸡蛋在变成熟鸡蛋的过程中,颜色发生了变化,它的性质也改变了,什么是性质改变呢?就是说它再也变不回生鸡蛋去了。
小学科学《蜡烛的变化》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3)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蜡烛若干支、火柴、生鸡蛋、白醋、白糖、小刀、彩纸、橡皮泥、水。
教师准备:试管夹、干玻璃片、烧杯、抹布、三脚架、澄清石灰水、吸管、酚酞、食用碱、酒精灯、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老师学了一个小魔术,现在想在同学们面前露一手,想看吗?展示实验:3个烧杯里装的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将2号烧杯的液体倒入1号烧杯,轻轻摇晃,1号烧杯液体变成红色。
再将3号烧杯液体倒入1号烧杯,1号烧杯液体由红色变为无色。
(这是因为酚酞遇碱变红,又遇酸成无色。
)2.怎么样,这个魔术神奇吗?等学完这节课,咱们就来个“魔术大揭密”好不好?3.魔术的变化是神奇的。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风雨交加、草木生长、生米煮熟饭、平地起高楼,沧海成桑田,海枯石会烂……这些都是变化,可是这些变化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呢?我们这节课将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物质“变化”。
(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二)我们来观察蜡烛的变化1.出示蜡烛。
如果让你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会有哪些方法?集体交流。
(点燃、加热、切割)2.看看桌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蜡烛若干支、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三脚架、酒精灯。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让学生学会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让学生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杯、铁片、刀片、蜡烛、石灰水、火柴等。
学生准备:折叠纸盒、湿毛巾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类型:实验探究课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蜡烛的变化1.(出示一个盒子)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你们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那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猜一猜。
幻灯片提示:嫩似藕,白似葱,樱桃小口一点红。
陪伴郎君过一夜,泪水汪汪到天明。
2.学生猜测、回答3.到底同学们猜的对不对呢?现在老师来揭晓答案(蜡烛)。
(神秘兮兮)打开盒子,慢慢拿出蜡烛。
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东西,但是,你们知道吗,它里面包含着许多的科学道理,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蜡烛的变化。
(板书:蜡烛的变化)4.(出示一根蜡烛)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手中的蜡烛,要使这支蜡烛发生变化,你们能想到哪些方法呢?折断、刀切、加热、点燃等。
(板书:选择性板书学生的方法)5.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许多使蜡烛发生变化的方法,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方法来研究一下蜡烛的变化。
下面同学们拿出抽屉中的蜡烛,用刀子在纸张上切一切,观察一下蜡烛在切碎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在操作之前,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上的友情提醒,大家齐声朗读一下。
(提示学生,在一张纸上切蜡烛,切碎蜡烛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切的太多)大变小、整变碎了、蜡烛的颜色变浅了6.同学们刚才做的非常认真仔细,做的非常好,那么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蜡烛由大变小、由整变碎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除了蜡烛和烛芯之外的其它东西?蜡烛在切碎之后,依然还是蜡烛,仅仅是形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刘凤杰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二)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三、教学准备:
蜡烛、蜡块、烧杯、火柴、酒精灯、白醋、生鸡蛋、白糖、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等
四、教学过程:
(一)加热和点燃蜡烛,认识物质的两种变化。
1、师: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描述的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
生:(齐声说道)蜡烛!
2、师: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奇妙变化,好吗?
3、师:大家一定都见过蜡烛,蜡烛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观察并描述一下我们桌上的蜡烛,看看谁观察到蜡烛最多的特点。
4、学生进行观察蜡烛的活动,汇报蜡烛的主要特点。
(观察方法:看、闻、摸等)
5、师:刚刚同学们观察得真不错,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蜡烛在同学们的眼中竟有这么多的特点。
但是,今天我们想要来研究蜡烛的变化,你觉得光凭我们刚才的观察能发现蜡烛身上的变化吗?那么你们准备怎么来研究呢?
生1:将蜡烛进行点燃来进行研究。
生2:将蜡烛进行加热。
师:点燃和加热是一回事吗?
生:不是,点燃要用到火去烧;加热并不直接接触到火。
师:还有什么方法来研究蜡烛的变化吗?
6、师:既然同学们有许多的方法来研究蜡烛的变化,那么今天我们就选择“加热”和“点燃”蜡烛这两种方式来研究,看看蜡烛是不是真的有变化?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7、加热蜡烛的实验研究:
①展示:加热蜡烛的实验图。
(实验材料每个实验桌上都有准备)
②师提问:你们觉得做这个实验需要些什么材料?
生(观察实验图后):需要蜡烛、酒精灯、一个小锅子。
③师(提示注意点):酒精灯使用要小心,特别是熄灭时要用灯帽。
④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⑤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师:蜡烛加热前是固体状态,加热后成了液体状态,这说明加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蜡烛的形态(形状)发生了变化。
⑥小结: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蜡烛的加热,发现蜡烛加热前是圆柱形的固体,加热后已经变成了液体,这说明加热蜡烛后,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8、点燃蜡烛的实验研究:
①师提问:“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的是蜡烛燃烧时在渐渐耗尽,是不是点燃的蜡烛真的到了最后就变成灰了呢?最后烧尽的蜡油又变
成什么了呢?下面,就让我们亲手点燃蜡烛,看看蜡烛变化的究竟。
②师:怎样来研究蜡烛点燃后的变化现象呢?(依次展示:书本P30上的三个实验图。
)
③师提问:需要什么材料?注意些什么问题?实验小组选择最喜欢做得一个实验。
(学生根据三幅图的提示,分别说出需要准备的材料及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④师提示:A、每小组只要选择一个实验来进行研究。
B、及时填好“点燃蜡烛”的实验现象这部分内容。
⑤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分组实验。
⑥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同学刚刚都进行了实验研究,点燃蜡烛后进行了不同的研究,下面就将你们的研究结果向我们大家汇报一下吧!
师:这些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⑦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点燃蜡烛所产生的变化。
师(板书):蜡烛燃烧:产生小水珠、二氧化碳、黑色的物体
师:蜡烛点燃后越来越少,而点燃的蜡烛又会产生小水珠、二氧化碳、黑色的物体,这说明点燃的蜡烛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产生了新的物体。
⑧小结:通过刚才点燃蜡烛的三个实验,我们发现点燃的蜡烛在燃烧时产生了小水珠、黑烟、气体等,这说明了蜡烛已经不仅仅是形态在发生变化了,还产生了一些与蜡烛本身不同的新物质。
9、比较“加热”和“点燃”蜡烛变化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两种变化类型。
①师(让学生讨论):加热和点燃蜡烛时发生的变化现象是否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加热蜡烛后,蜡烛只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点燃蜡烛后,蜡烛会产生小水珠、二氧化碳、黑色的物体等,说明产生了新的物体。
②归纳:像加热和点燃蜡烛发生的变化一样,我们周围的许多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二)观察现象,学会判断两种类型的物质变化,巩固新知。
多媒体出示树叶变化、火柴燃烧、衣服晒干、木头做家具等画面生:分析汇报。
(三)走进生活,拓展延伸
1、说说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它们属于那一种变化。
2、课堂小结:师小结,并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面性。
(四)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
加热固体液体
没有新物质产生
冷却液体固体(物理变化)
发光发热气泡
点燃有新物质产生
水二氧化碳黑烟(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