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情感的品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奶奶让坐位,我也要给爷
爷
、
奶奶让坐位。”但由于孩子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让坐”的真正含义并不十分理
解,常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与表面性。这就使他们可能在一种踢合给老人让坐,而在另一种场合又会与小朋友争坐,因此从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的关系来看,我们仍不能忽视道德认识在道德情感中的作用。特别是幼儿对外界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及时给予他们一些简单的知识,满足他们的惊奇感,则无疑对情感的事实是有积极作用的
(一
事实给人们的启发:
某幼儿园规定:小朋友进教室后,应将大衣、
帽子、围巾、手套等物挂在(放在
一定的地方。一天早晨,一个小朋友戴着一顶非常好看的新帽子来到了班上,其他小朋友也都十分羡慕。突然谁说了一句: “快把帽子取下来挂到钉子上吧”。这下可惹恼了这位小朋友。
他捂住帽子不放,有的小朋友则要从他头上取下他心爱的帽子,于是僵局
变,、“冲动”的掩盖或左右
。例如,当幼儿正处在情绪状态时,成人某些抑制性的指
示、
要求
、
命令,如“不许闹”、“不许抢”、“不能出去”、“不能站起来”等等,
都会很快从幼儿道德认识中被排斥出去。
前文所举新帽子的风波一例,就正是这种情
况,当孩子正处在特别喜爱自己的帽子的情绪中时,如果你说: “现在不许戴! ”那是无济于事的,对他来说,新帽子比服从常规要求要重要得多,所以在新帽子面前,幼儿园的常规早已被他抛到脑后去了。同样,当幼儿缺乏某种道德激情时,即使成人用强化性的指示、要求去命令幼儿完成某一行为,这种行为也只能是被动的
要爱惜公共财物,这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次,某幼儿园的两
位小朋友为了一本新画书而互相争抢,结果书被撕坏了。事情发生后老师很快走到他们身边,只是把书拿过来面对全体小朋友说: “我给大家讲讲这本书的故事吧
。”小朋友们
都非常高兴。但讲到最有趣的地方时停了下来,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不能讲了,因为画书已经破烂,看不清楚了。这时,孩子们埋怨,争书的两个小朋友羞愧地低下了头。、
他们成功的全部诀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从爱出发的,在这里,爱不仅会成为道德情感教育的内容,而且也会成为进行品德教育的媒介和手段
。
诗人白居易说: “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教育家颜之推在他的著作《颜氏家训》中也告诫家长: “父母威严而慈”、“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古人的这些佳言,都
是群众长期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符合幼儿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的,依然值得我们今天借签。
当老师和孩子们共同补好图书,再接着往下讲时,其他小朋友也都小心翼翼地整理自己6 5
桌上的图书。
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幼儿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一次,有
个孩子在吃饭时把菜中的肉片都挑拣出来,趁老师不注意时悄悄地把肉片一块一块地摆在桌面下的横档上,他满以为这样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满不在乎地继续吃饭
、软弱无力的。苏
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 “道德情感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这是道德信念
、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中,道德情
感的培养不能不放在首位。
第三,幼儿迫切需要成人对自己的抚爱和温暖
。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得十分
清楚
。教师及家长每一次赞许的目光,满意的微笑,轻轻的点头,亲切的谈话以及一切抚爱的动作,都会使幼儿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感到自信和自豪,并逐渐克服一些不良行为,出现一些有利于集体或别人,符合教育要求的行为习惯。一个大班的孩子高兴地告诉妈妈说: “今天老师说我进步了,她还摸了一下我的头
加强情感交流,在当前幼儿教育中更有着现实意义
。一是教育对象
多是独生子女,若从小就生活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受到溺爱,这样的孩子一般表现都比较自私,缺乏初步的同情心
、友谊感和义务感,同时在情感上还表现脆弱、波动较大。
因而更需要有较多的情感交流;二是近年充实到幼教战线的师资,大多是刚走上社会的年青同志,缺乏母爱,又少于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常常表现出简单急躁, ’
“自我中心”阶段即我们所说的幼儿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的不是取决于孩子对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客观认识和比较,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时对个体情绪满足的程度,凡是能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认为是好的,也容易发生共鸣,否则,就认为是坏的,甚至产生消极抵制的情绪。这种情况在幼儿初期表现尤为明显突出。
。”教师这一极为普通的鼓励话语,这一极为平常的爱抚举动,在幼小的心灵中都会留下深刻
、愉快的印象,对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优秀教师在培养幼儿
良好品德的活动中,其所以收效显著,他们的共同经验就是:要教育好孩子,必须首先要热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难以启迪孩子们稚嫩的心扉
。这些就是
。但强调道德认识的作用,是不是与突出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矛盾呢?并不矛盾。
从
培养道德情感着手,是指选择幼儿品德教育的突破口问题,而不忽视道德认识的教育,则是着眼于幼儿道德情感与整个品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情”在“理”中和“情”中有“理”的观点,寓“理”于“情”之中
。
例如有的幼儿园为了培养幼儿
。这时老师不是自己包办代替,顺手拿回,也不是简单地指定小朋友去搬,而是
引导孩子们看到椅子欲乱扔的情境,然后激起他们争搬椅子的愿望。这就使幼儿的情感经历了从不安、羞愧
、
着急再到搬回椅子而高兴满足的发展变化过程
。这种以“境”激
“情”的做法收到了品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
(三重视行为训练,以巩固道德情感
。一定的道德情感可以促使产生一定的道德
便发生了。
怎么办?懂得幼儿心事和教育方法的老师心平气和地来到了孩子身边,询问
是谁给他买的?夸奖他的帽子与众不同,并在自己头上也戴戴试试,然后又表现出非常珍惜的感情,并告诉他:教室里热,出汗以后会弄脏帽子的,把它挂在钉子上,放学后再旅,帽子还是新新的,那样多好呀!于是,这位小朋友非常乐意地把帽子挂到了钉子上。
浅
、
析道德情感的培养
在幼儿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王启革于小文
(陕西师大
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是由紧密相关的一定的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构成
的。所谓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这三种基本成分的形成发展过程。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有各种开端
。可以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可以从培养道德情感入手,可以从养成
道德行为习惯做起,也可以同时并进,相互促进
。
但采取何种方式或途径才能收到更好
的效果,这并不是随意可以确定的,而要视其教育者的经验、
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教育对
象的不同特点。
仅从对象的年龄特点来看,一般是年龄越大,始于道德认识的越多,年
龄越小,则始于道德情感的成分越重
。幼儿则多属于后者。
本文试图就道德情感的培养
在幼儿整个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作一些初步分析和探讨。
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接受知识,形成概念,在接受知识、
形成概念中加深情感,
这样,热爱幼儿园、
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渐得到提高,为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打下良好的
基础。
(二以“情”育“情” ,以丰富道德情感
。幼儿的道德情感不仅比较肤浅,而且
也比较贫乏单一,涉及的范围也多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件。因而在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中,大力提倡教师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缺乏耐心,提
倡情感交流不仅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也有利于这些同志自我锻炼与自我提高。
幼儿情感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这就是情感产生的情境性。也就是说情感总是在一
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易于触景生情。
因此感的良好环境与气氛。例如参观游览,把幼儿带到特定的环境中,或组织表演朗读,为幼儿创设所需要的良好环境。除此之外,还应利用日常生活环境来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如有位老教师曾处理了这样一件事:吃晚饭前小朋友都忙着洗手准备进餐。院子里还有两把椅子没拿回来,不少的孩子匆匆忙忙从椅子边走过,但谁也没有想到要把它搬进去
(三
培养道德情感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通过哪种途径,都应该从认识上明确以下几点:
(‘寓“理”于“情” ,以加深道德情感
。任何情感都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
的。幼儿阶段特别是幼儿晚期已经能够通过模仿成人而掌握一些浅显的道德概念,从而产生一定的道德情感。例如“雷锋叔叔在公共汽车上给爷爷
6名
对65名要求入党的大学生
信念的形成和特点的研究
张嘉玮
东北师范大学
一
、
研究目的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重视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是关系到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它对于改善我们党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世界观日趋成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世界观的结构包含着认识、观点、信念和理想诸因素,其中信念又是一种关键的因素。正如B · A ·克鲁捷茨基所说: ,’A口果信念组成一定的体系,它们就成为人的世界观”。¹本调查研究,试图揭示要求入党的大学生信念形成的特点;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信念发展水平的异同点和在信念发展水平上学生干部和一般学生的差异;着重探索信念发展水平和入党动机的相互关系。以便为研究当代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特点积累资料、为有的放矢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做好大学生的建党工作,提供科学的心理依据。行为,但不少道德情感又是在道德行为的多次反复训练中产生并逐渐加深巩固的。对于幼儿来说,尽管易于触景生情,但对于一些距自己习惯了的生活较为疏远或较为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判断,并不是认识了再去做,而是在做中去体验、去认识,重复多了,时间长了,就会有“习惯成自然”的感觉,逐渐由不舒适到舒适,由不愉快到愉快。例如刚入园的孩子,一开始过不惯集体生活,见到玩具总喜欢一人霸占,但当老师多次组织他们轮流交换玩具后,就会逐渐习惯起来,不仅不霸占,还会在自己玩后愉快主动地交给别的小朋友玩。又比如开始不习惯在幼儿园睡觉的孩子,一上床就感到紧张、恐俱,悄悄地流泪或公开的哭闹,但在老师的陪伴照顾下睡上几次以后,不仅不把睡觉当成思想负担,而且还会劝说、安慰新采的小朋友,帮助他们安静地入睡。加强行为训练,这从生理角度来看,就是促使动力定型的建立。而动力定型恰恰正是良好情绪产生的生理基础,因而这样做也是有科学道理的。不过对缺乏情绪控制能力的幼儿来说,行为的训练活动应当注意形式的新颖变化,切忌单调重复,以防孩子产生厌烦情绪。
热爱祖国的情感,他们除了坚持在室内讲故事、说儿歌、
看幻灯等传统的方法外,还利
用节假日、春游以及其它户外活动等,把孩子带到社会上
、
自然界,参观游览绿化的园
地
、新建的楼房以及近处的名胜古迹,在实际活动中讲解有关的知识,使“祖国”这个抽象的概念在幼儿的头脑中具体化
、形象化,使认识活动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
可以说这时他们的道德意识还处在低级萌芽水平或
前道德意识的水平。
到孑幼儿末期,虽然已经向权威阶段发展,开始根据自己或同伴对
成人的命令、
要求等态度和服从程度,根据成人对自己或同伴的奖惩来区分好与不好、
乖与不乖,但还谈不上道德概念、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真正理解,缺乏客观标准作牢靠的基础,因而仍带有很大的个人情绪色彩,比如,对爱表扬自己的老师,总觉得他什么都好,都对,是心目中的权威者,而对爱批评自己的老师则容易产生相反的看法,掺杂着不顾客观事实的个人情绪的干扰。一定的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发生的。在幼儿阶段,这种动机的主要成分往往不是来自道德认识,而更多的是出于道德情感
在桌子上。这时老师站在他的身后亲切地问道: “是不是你也要长得又高又胖呀? ”他点了点头,还不好意思地看了看桌上的肉片,并轻轻地告诉老师:我再不挑食了。
类似事例,举不胜举。这都是广大幼教工作者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在塑造一代新
人品德中的宝贵经验。仅从上述几例,就突出地告诉我们:幼儿品德的教育,首先应突出道德情感的教育
。因
此,首先着眼于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实为促进幼儿品德形成的最佳途径。
其次,又取决于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幼儿的情感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有很大的多变性
、冲动性。俗话说: “孩子脸,六月天,说变就变”。对情感的控制能力较差
。出
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由于幼儿认识能加勺限制,缺乏足够附知识经验作为倩感的基础,二是由于幼儿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皮层调节功能较差,神经过程不够平衡,兴奋强于杯制等特点所致。幼儿情感上的这些特点,使得幼儿对道德行为的封断也经常受到一“易
。
(二
从道德情感的培养入手去促使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这也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首先,是由幼儿的道德情感在品德形成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曾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将儿童道德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2一一5岁为“自我中心”阶段, 6一一8岁为权威阶段; 8一一10岁为可逆阶段; n一一12岁为公正阶段。
。
情感交流主要是指教师对
幼儿的情绪感染,也就是说,主要不是靠语言,而是靠教师模范地用社会道德准则与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作比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去影响幼儿,丰富幼儿的道德情感
。
在教育实
践中我们常常看到,凡是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教师,班上的孩子也多是热情、
友好、感情
丰富,相反若教师缺乏情感,甚至表现粗暴,则幼儿对周围事物就会显得冷漠,情绪受到压抑,表现低沉。
。
但他的行
为并没有逃出老师的细心观察,老师轻轻地走到离他不远的地方,
一面向全体小朋友,用
富有情绪色彩的语调述说不挑食的孩子,将来能长得又高又胖,长大还能当解放军、当司机、当老师,如果从小不爱吃这,不爱吃那,这样身体就长不结实,长大什么也干不成。
还没等老师讲完,挑肉片的孩子早已把桌子横档上的肉片又悄悄地拿了上来,堆放
爷
、
奶奶让坐位。”但由于孩子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让坐”的真正含义并不十分理
解,常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与表面性。这就使他们可能在一种踢合给老人让坐,而在另一种场合又会与小朋友争坐,因此从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的关系来看,我们仍不能忽视道德认识在道德情感中的作用。特别是幼儿对外界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如果教师能及时给予他们一些简单的知识,满足他们的惊奇感,则无疑对情感的事实是有积极作用的
(一
事实给人们的启发:
某幼儿园规定:小朋友进教室后,应将大衣、
帽子、围巾、手套等物挂在(放在
一定的地方。一天早晨,一个小朋友戴着一顶非常好看的新帽子来到了班上,其他小朋友也都十分羡慕。突然谁说了一句: “快把帽子取下来挂到钉子上吧”。这下可惹恼了这位小朋友。
他捂住帽子不放,有的小朋友则要从他头上取下他心爱的帽子,于是僵局
变,、“冲动”的掩盖或左右
。例如,当幼儿正处在情绪状态时,成人某些抑制性的指
示、
要求
、
命令,如“不许闹”、“不许抢”、“不能出去”、“不能站起来”等等,
都会很快从幼儿道德认识中被排斥出去。
前文所举新帽子的风波一例,就正是这种情
况,当孩子正处在特别喜爱自己的帽子的情绪中时,如果你说: “现在不许戴! ”那是无济于事的,对他来说,新帽子比服从常规要求要重要得多,所以在新帽子面前,幼儿园的常规早已被他抛到脑后去了。同样,当幼儿缺乏某种道德激情时,即使成人用强化性的指示、要求去命令幼儿完成某一行为,这种行为也只能是被动的
要爱惜公共财物,这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次,某幼儿园的两
位小朋友为了一本新画书而互相争抢,结果书被撕坏了。事情发生后老师很快走到他们身边,只是把书拿过来面对全体小朋友说: “我给大家讲讲这本书的故事吧
。”小朋友们
都非常高兴。但讲到最有趣的地方时停了下来,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不能讲了,因为画书已经破烂,看不清楚了。这时,孩子们埋怨,争书的两个小朋友羞愧地低下了头。、
他们成功的全部诀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从爱出发的,在这里,爱不仅会成为道德情感教育的内容,而且也会成为进行品德教育的媒介和手段
。
诗人白居易说: “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教育家颜之推在他的著作《颜氏家训》中也告诫家长: “父母威严而慈”、“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古人的这些佳言,都
是群众长期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符合幼儿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的,依然值得我们今天借签。
当老师和孩子们共同补好图书,再接着往下讲时,其他小朋友也都小心翼翼地整理自己6 5
桌上的图书。
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幼儿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一次,有
个孩子在吃饭时把菜中的肉片都挑拣出来,趁老师不注意时悄悄地把肉片一块一块地摆在桌面下的横档上,他满以为这样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满不在乎地继续吃饭
、软弱无力的。苏
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 “道德情感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这是道德信念
、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中,道德情
感的培养不能不放在首位。
第三,幼儿迫切需要成人对自己的抚爱和温暖
。这一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得十分
清楚
。教师及家长每一次赞许的目光,满意的微笑,轻轻的点头,亲切的谈话以及一切抚爱的动作,都会使幼儿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感到自信和自豪,并逐渐克服一些不良行为,出现一些有利于集体或别人,符合教育要求的行为习惯。一个大班的孩子高兴地告诉妈妈说: “今天老师说我进步了,她还摸了一下我的头
加强情感交流,在当前幼儿教育中更有着现实意义
。一是教育对象
多是独生子女,若从小就生活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受到溺爱,这样的孩子一般表现都比较自私,缺乏初步的同情心
、友谊感和义务感,同时在情感上还表现脆弱、波动较大。
因而更需要有较多的情感交流;二是近年充实到幼教战线的师资,大多是刚走上社会的年青同志,缺乏母爱,又少于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常常表现出简单急躁, ’
“自我中心”阶段即我们所说的幼儿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孩子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的不是取决于孩子对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客观认识和比较,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时对个体情绪满足的程度,凡是能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认为是好的,也容易发生共鸣,否则,就认为是坏的,甚至产生消极抵制的情绪。这种情况在幼儿初期表现尤为明显突出。
。”教师这一极为普通的鼓励话语,这一极为平常的爱抚举动,在幼小的心灵中都会留下深刻
、愉快的印象,对品德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优秀教师在培养幼儿
良好品德的活动中,其所以收效显著,他们的共同经验就是:要教育好孩子,必须首先要热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难以启迪孩子们稚嫩的心扉
。这些就是
。但强调道德认识的作用,是不是与突出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矛盾呢?并不矛盾。
从
培养道德情感着手,是指选择幼儿品德教育的突破口问题,而不忽视道德认识的教育,则是着眼于幼儿道德情感与整个品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当坚持“情”在“理”中和“情”中有“理”的观点,寓“理”于“情”之中
。
例如有的幼儿园为了培养幼儿
。这时老师不是自己包办代替,顺手拿回,也不是简单地指定小朋友去搬,而是
引导孩子们看到椅子欲乱扔的情境,然后激起他们争搬椅子的愿望。这就使幼儿的情感经历了从不安、羞愧
、
着急再到搬回椅子而高兴满足的发展变化过程
。这种以“境”激
“情”的做法收到了品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
(三重视行为训练,以巩固道德情感
。一定的道德情感可以促使产生一定的道德
便发生了。
怎么办?懂得幼儿心事和教育方法的老师心平气和地来到了孩子身边,询问
是谁给他买的?夸奖他的帽子与众不同,并在自己头上也戴戴试试,然后又表现出非常珍惜的感情,并告诉他:教室里热,出汗以后会弄脏帽子的,把它挂在钉子上,放学后再旅,帽子还是新新的,那样多好呀!于是,这位小朋友非常乐意地把帽子挂到了钉子上。
浅
、
析道德情感的培养
在幼儿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王启革于小文
(陕西师大
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是由紧密相关的一定的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构成
的。所谓品德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这三种基本成分的形成发展过程。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有各种开端
。可以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可以从培养道德情感入手,可以从养成
道德行为习惯做起,也可以同时并进,相互促进
。
但采取何种方式或途径才能收到更好
的效果,这并不是随意可以确定的,而要视其教育者的经验、
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教育对
象的不同特点。
仅从对象的年龄特点来看,一般是年龄越大,始于道德认识的越多,年
龄越小,则始于道德情感的成分越重
。幼儿则多属于后者。
本文试图就道德情感的培养
在幼儿整个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作一些初步分析和探讨。
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接受知识,形成概念,在接受知识、
形成概念中加深情感,
这样,热爱幼儿园、
热爱家乡的情感逐渐得到提高,为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打下良好的
基础。
(二以“情”育“情” ,以丰富道德情感
。幼儿的道德情感不仅比较肤浅,而且
也比较贫乏单一,涉及的范围也多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件。因而在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中,大力提倡教师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缺乏耐心,提
倡情感交流不仅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也有利于这些同志自我锻炼与自我提高。
幼儿情感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这就是情感产生的情境性。也就是说情感总是在一
定的环境中产生的,易于触景生情。
因此感的良好环境与气氛。例如参观游览,把幼儿带到特定的环境中,或组织表演朗读,为幼儿创设所需要的良好环境。除此之外,还应利用日常生活环境来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如有位老教师曾处理了这样一件事:吃晚饭前小朋友都忙着洗手准备进餐。院子里还有两把椅子没拿回来,不少的孩子匆匆忙忙从椅子边走过,但谁也没有想到要把它搬进去
(三
培养道德情感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通过哪种途径,都应该从认识上明确以下几点:
(‘寓“理”于“情” ,以加深道德情感
。任何情感都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
的。幼儿阶段特别是幼儿晚期已经能够通过模仿成人而掌握一些浅显的道德概念,从而产生一定的道德情感。例如“雷锋叔叔在公共汽车上给爷爷
6名
对65名要求入党的大学生
信念的形成和特点的研究
张嘉玮
东北师范大学
一
、
研究目的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重视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是关系到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它对于改善我们党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世界观日趋成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世界观的结构包含着认识、观点、信念和理想诸因素,其中信念又是一种关键的因素。正如B · A ·克鲁捷茨基所说: ,’A口果信念组成一定的体系,它们就成为人的世界观”。¹本调查研究,试图揭示要求入党的大学生信念形成的特点;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信念发展水平的异同点和在信念发展水平上学生干部和一般学生的差异;着重探索信念发展水平和入党动机的相互关系。以便为研究当代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特点积累资料、为有的放矢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做好大学生的建党工作,提供科学的心理依据。行为,但不少道德情感又是在道德行为的多次反复训练中产生并逐渐加深巩固的。对于幼儿来说,尽管易于触景生情,但对于一些距自己习惯了的生活较为疏远或较为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判断,并不是认识了再去做,而是在做中去体验、去认识,重复多了,时间长了,就会有“习惯成自然”的感觉,逐渐由不舒适到舒适,由不愉快到愉快。例如刚入园的孩子,一开始过不惯集体生活,见到玩具总喜欢一人霸占,但当老师多次组织他们轮流交换玩具后,就会逐渐习惯起来,不仅不霸占,还会在自己玩后愉快主动地交给别的小朋友玩。又比如开始不习惯在幼儿园睡觉的孩子,一上床就感到紧张、恐俱,悄悄地流泪或公开的哭闹,但在老师的陪伴照顾下睡上几次以后,不仅不把睡觉当成思想负担,而且还会劝说、安慰新采的小朋友,帮助他们安静地入睡。加强行为训练,这从生理角度来看,就是促使动力定型的建立。而动力定型恰恰正是良好情绪产生的生理基础,因而这样做也是有科学道理的。不过对缺乏情绪控制能力的幼儿来说,行为的训练活动应当注意形式的新颖变化,切忌单调重复,以防孩子产生厌烦情绪。
热爱祖国的情感,他们除了坚持在室内讲故事、说儿歌、
看幻灯等传统的方法外,还利
用节假日、春游以及其它户外活动等,把孩子带到社会上
、
自然界,参观游览绿化的园
地
、新建的楼房以及近处的名胜古迹,在实际活动中讲解有关的知识,使“祖国”这个抽象的概念在幼儿的头脑中具体化
、形象化,使认识活动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在一起,
可以说这时他们的道德意识还处在低级萌芽水平或
前道德意识的水平。
到孑幼儿末期,虽然已经向权威阶段发展,开始根据自己或同伴对
成人的命令、
要求等态度和服从程度,根据成人对自己或同伴的奖惩来区分好与不好、
乖与不乖,但还谈不上道德概念、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真正理解,缺乏客观标准作牢靠的基础,因而仍带有很大的个人情绪色彩,比如,对爱表扬自己的老师,总觉得他什么都好,都对,是心目中的权威者,而对爱批评自己的老师则容易产生相反的看法,掺杂着不顾客观事实的个人情绪的干扰。一定的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发生的。在幼儿阶段,这种动机的主要成分往往不是来自道德认识,而更多的是出于道德情感
在桌子上。这时老师站在他的身后亲切地问道: “是不是你也要长得又高又胖呀? ”他点了点头,还不好意思地看了看桌上的肉片,并轻轻地告诉老师:我再不挑食了。
类似事例,举不胜举。这都是广大幼教工作者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在塑造一代新
人品德中的宝贵经验。仅从上述几例,就突出地告诉我们:幼儿品德的教育,首先应突出道德情感的教育
。因
此,首先着眼于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实为促进幼儿品德形成的最佳途径。
其次,又取决于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幼儿的情感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有很大的多变性
、冲动性。俗话说: “孩子脸,六月天,说变就变”。对情感的控制能力较差
。出
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由于幼儿认识能加勺限制,缺乏足够附知识经验作为倩感的基础,二是由于幼儿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皮层调节功能较差,神经过程不够平衡,兴奋强于杯制等特点所致。幼儿情感上的这些特点,使得幼儿对道德行为的封断也经常受到一“易
。
(二
从道德情感的培养入手去促使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这也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首先,是由幼儿的道德情感在品德形成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曾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将儿童道德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2一一5岁为“自我中心”阶段, 6一一8岁为权威阶段; 8一一10岁为可逆阶段; n一一12岁为公正阶段。
。
情感交流主要是指教师对
幼儿的情绪感染,也就是说,主要不是靠语言,而是靠教师模范地用社会道德准则与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作比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去影响幼儿,丰富幼儿的道德情感
。
在教育实
践中我们常常看到,凡是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教师,班上的孩子也多是热情、
友好、感情
丰富,相反若教师缺乏情感,甚至表现粗暴,则幼儿对周围事物就会显得冷漠,情绪受到压抑,表现低沉。
。
但他的行
为并没有逃出老师的细心观察,老师轻轻地走到离他不远的地方,
一面向全体小朋友,用
富有情绪色彩的语调述说不挑食的孩子,将来能长得又高又胖,长大还能当解放军、当司机、当老师,如果从小不爱吃这,不爱吃那,这样身体就长不结实,长大什么也干不成。
还没等老师讲完,挑肉片的孩子早已把桌子横档上的肉片又悄悄地拿了上来,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