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在欧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刷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而中国文
学的西传,也给欧洲文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其中最典型的,可
以元杂剧《赵氏孤儿》为代表。
元杂剧的繁盛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赵氏孤儿》
这一怵目惊心的历史大悲剧就是在这个时代,以它强烈的审美形
式、浓稠的鲜血与强悍的生命、铁石般的意志与烈火般的精神;呈
现给了戏剧舞台。
剧情以春秋时代为背景,写了晋国武将屠岸贾在晋灵公面前
诬陷忠良赵盾,使赵盾一家除一个婴儿以外三百口人都被诛杀。作
为赵盾之孙,对屠岸贾是一种极大的威胁,于是发布号令:谁人
盗藏赵氏孤儿,将处斩九族。血的汪洋并不能吞没天地间的一脉
同情之心。孩子被驸马府的民间医生程婴藏在药箱里带了出来,屠
岸贾得知孤儿逃出,竟下令杀光晋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
违抗者抄家灭族。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决定献出自己的婴儿,
并由自己承担“窝藏”罪被处死;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深深赞成
和感佩程婴,但认为他太年轻,于是以自己苍老的身体来代替程
婴,在招认了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后撞阶而死,而被屠氏拔剑砍
死的正是程婴的孩子。二十年后,程婴告诉了赵氏孤儿这一切,赵
氏孤儿就把复仇的烈火喷向了血债累累的屠岸贾。
这一似乎在叙说着春秋旧事的历史剧,其实是借喻和影射着
反元复宋,把大宋的余泽长期保存,百死不辞地争取和等待复仇
的弦外之音。赵,就是那刚刚灭亡了的宋代皇族宗室的姓氏。就
在赵宋王朝尚未最后灭的时候,赵氏孤儿的历史事件已经在许
多具有民族气节的志士仁人的心目中产生了强烈感应。文天祥的
“袒读程婴有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程婴有赵真公志,赖有忠
良壮此行”的诗句,显示了赵氏孤儿的故事已成了一种全社会心
照不宣的共同政治隐语。当它一旦出现在元代的艺术舞台和生活
舞台上,当“赵家枝叶”、“赵家山河”之类的词语不断从演员口
中吐出,当众多的角色为了在血腥气中保存赵氏根苗而前仆后继
的情节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时,可以设想从赵宋王朝生活过
来的观众会是何等的热血沸腾。
1731年,一位名叫马若瑟的法国耶稣会教士,把这个剧本译
成法语,并请一位教士带回法国。1734年2月,巴黎《水星》杂
志上发表了一封未署名的信,信中有几节法文翻译的《赵氏孤
儿》部分内容。第二年,正在搜集资料充实即将付印的《中国通
志》的杜赫德,兴奋地把马若瑟翻译的此剧,全文收入第三卷中。
因而有人认为,《赵氏孤
儿》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就
世纪来说,它又是唯一在欧洲流传的中国戏剧。其重要意义还在
于它就是所谓中国“纯文学”传入欧洲之始。
著名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1755年,把此剧的背景移至成吉
思汗时代,使其散射出理性与人性的热量。余秋雨《中国戏剧文
化史述》中认为,在中国人看来,《赵氏孤儿》所体现的精神要比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所体现的精神更切于实用。《中国孤儿》以
平等观念为武器对忠义思想的否定是大体正确的,但以人情和恋
情为武器对复仇精神的否定则并不见得高明。伏尔泰声称孔子的
道德学说,已包含在他改编的《中国孤儿》这出五幕剧中。并把
这出中国戏剧与欧洲同类戏剧作了有趣的对比研究。他认为,中
国文学同欧洲各国文学一样,虽然因气候、政治和宗教的不同而
存有差异,但总是有许多“合理近情”的原则,有美好的“理情
主义”。并指出《赵氏孤儿》就故事来读,非常离奇,但非常有趣
与清楚,先是14世纪的作品,若与同一时代法国或其他国家的戏
剧相比,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与伏尔泰几乎同时的英国文学批评家理查德赫德于1751
年发表了《论诗的模仿》一文,将《赵氏孤儿》同古希腊悲剧作
了对比,除指出索福克勒斯的名剧《厄勒克特拉》同《赵氏孤
儿》在情节、主题、复仇动机、诗句、结构与布局上的相似处之
外,还进一步分析与探求其原因。他认为,中国古代作家同古希
腊作家一样,都是自然的学生。德国大作家歌德也曾写过一篇题
为《埃尔泊诺》的未完成的戏剧作品,有意摹拟《赵氏孤儿》中
最后一部分情节。并把中国的传奇与小说同法国诗人贝朗瑞、英
国年作家理查生和他自己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1827年1月
他在与爱克曼的谈话中指出:“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
乎和我国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
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就
在这一次谈话中,歌德首次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这一概
念后来被许多西方比较文学研究者看作是这一学科产生的思想渊
源。而这次谈话又恰巧是歌德从中西文学的比较开始的。由此可
见《赵氏孤儿》无论在中国文学、戏剧,还是在欧洲文学、戏剧
史上的地位,都是不能等闲视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