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评课稿

合集下载

【配套K12】苏教版《螳螂捕蝉》板书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配套K12】苏教版《螳螂捕蝉》板书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苏教版《螳螂捕蝉》板书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螳螂捕蝉》课后反思1语文教学,要以同学实践为主,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

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就进行了这样大胆的尝试。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他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同学阅读心理动身,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以听写词语导入学习,然后根据词语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同学基本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一起研讨“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和“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这两个关键的问题,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布置了听、说、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同学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在教学时,虽然细节掌握得还不够到位,但总的学习目标还是达到了。

同学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当然,设计总是完美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方,在理解文章第一小节时,虽然我也知道应该让同学读透文章,在读中体悟吴王的固执、在读中了解“不可思议”的后果,可在同学稍微遇到一点挫折时,我总忍不住急着去告诉他答案;当同学的答案与我的预设有偏差时,我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同学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吧。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同学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同学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同学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同学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同学对自身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一等奖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一等奖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一等奖说课稿1、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得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诗文精粹,要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训练。

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4、能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体会寓言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二、说学情由于农村六年级的学生都认识螳螂、蝉、黄雀,也有些甚至玩过它们,对之觉得有趣,只要上课时出示有关图片、课件,他们会有跃跃欲试的心理,就容易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和方法:1、重组课文,落实重点。

我打破了文章的序,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看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

再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议故事、演故事。

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板块,力求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2、训练语言,注重创造。

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复述、表演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 点评螳螂捕蝉_苏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 点评螳螂捕蝉_苏教版

语文展示课《螳螂捕蝉》教学实录及评析师:今天很有意思,一个穿蓝马甲的老师和一群穿灰马甲的同学在一起上课。

你们身上有个牌,我的身上也有一个牌。

是吧?今天呀,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寓言故事。

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举起右手的食指,书空。

(板书:螳螂捕蝉)师:来,一起读一下这个故事的题目。

预备,齐——生:(齐读)螳螂捕蝉。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螳螂捕蝉。

师:今天呀,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生:(答)螳螂捕蝉。

师:故事的题目是——生:螳螂捕蝉。

师:有点讲故事的味道了。

那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出声地、响亮地读一读这个故事。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

(生读课文)师:大点声。

(放幻灯: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螳螂捕蝉恍然大悟)师:孩子们,摇头晃脑认真读书的样子,那是课堂上最美的样子。

不知道字音读准了没有?大屏幕上有四个词语,大家练习一下。

(生练读)师:谁来读读?(生读)师:一字一顿,很有节奏感。

有一个字读得不太正确,听出来了吗?生:应该是乘(chéng)虚而入。

师:对,乘虚而入。

你教大家读一遍。

生:乘(chéng)虚而入师:嗯,很好。

我们一起再读一下这四个词语。

横着读。

预备,齐——(生齐读)师:好极了!那么词语放到句子里,能不能读出这种味道呢?我们试一下。

(放幻灯)师:这是第一句,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读)师:谁来试试?这位女同学。

(生读)师:嗯,下一次小喇叭选播音员,我推荐你去!看下一句。

(放幻灯)来,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读)师:谁来试试?这位女同学。

(生读)师:嗯!吴王英明。

谁再来试试?(生读)师:有吴王的样子。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

(生默读课文)师:谁来说?(生答)师:三句话,把起因、发展、经过干净利索地告诉了大家,是吧?谁能不能用上刚才的四个词语,概括地说一下这个故事?还记得那四个词语吗?试一试?(生答)师:你看,用上了四个词语,故事就有了故事的味道了。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_教案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_教案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第一次见面,我姓张.知道张老师爱好什么吗生:不知道.师:告诉大家,我喜欢唱歌.同学们想不想听张老师唱歌生:想!师:好!那张老师就给大家唱上一段.2002年的第一场雪(生鼓掌)师: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生:《2002年的第一场雪》.师:对.谁的歌生:刀郎.师:看来大家都是追星族.好,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刀郎的名字.(师板书:刀郎)师:同学们,我们在"郎"字的左边加上"虫"字旁就成了另外一个字———"螂".生:刀螂.师:对,"刀螂"就是"螳螂","螳螂"是"刀螂"的学术名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和"螳螂"有关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二)精读感悟1.品读课文9—11节,直奔重点.师: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老师这里有一些词语(出示大屏幕),谁愿意读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生举手,师指名一生读)师:读得正确流利,声音洪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词语,横行看,边看边想每一行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再读读这些词语,这样你会读得更好.自己先试试.(生自由读)师:谁愿意读(指名一生读),你这么一读,张老师仿佛看见了一只自由自在的蝉.看来弄清了词语之间的关系,词语照样可以读得———有感情(生接).就像这个同学这样,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生齐读)师:这样一读,我们的头脑中呈现出了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这幅图(出示大屏幕),尽可能用上刚才我们读过的这些词语,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自己先练习一下.生:清早,一只蝉悠闲地趴在树枝上自由自在地唱着歌,师:"唱歌"这个词用得好,讲下去.生:谁知道,蝉身后有一只螳螂要吃它,这只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一幅凶猛的样子,师:很紧张,好听.生:谁又想得到,就在这只蝉的背后,有一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这只螳螂呢.师:非常感谢你,你让我们享受了一个美妙的故事.你一定读了很多书,可以称得上故事大王了.(生很高兴)师:同学们,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其实是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接).课文中的少年给吴王也讲了这个故事,打开课文,快速找找,哪几节直接写了故事请同学们大声朗读9—11节.边读边想,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用笔划下来.(生大声朗读9—11节)师:同学们有一个很好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生:我找的句子是: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师:这句话给老师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看这句话(大屏幕出示).师:联系刚才所读的故事,请你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边板书"蝉,螳螂,黄雀,眼前利益,身后祸患"边指导学生把字写对写好)找出具体的句子来说明.生:(读)"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这句话可以看出蝉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喝到露水,背后的祸患是螳螂要捕捉它.生:(读)"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这句话可以看出螳螂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吃到蝉,背后的祸患是黄雀要啄它.生:(读)"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这句话可以看出黄雀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吃到螳螂,背后的祸患是少年拿着弹弓要打它.师:是的.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关系可以这么来表示:捕啄蝉←螳螂←黄雀师:蝉和螳螂之间用什么动词好生:捕或捉.师:螳螂和黄雀之间呢生:啄师:这句话正是故事的寓意所在.谁来读这句话(生有感情地读.)师:有一个词他读得很好(生答:一心),谁再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你把一个标点符号读得很到位.什么标点符号生:感叹号!师:对!像他那样,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生齐读)2.品读课文1—8节,感悟中心.师:"听了少年一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想到了什么而"恍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请联系课文第1节想一想.生:我想这时候吴王可能会想到自己将要攻打楚国的事,自己就像蝉,螳螂,黄雀一样,攻打楚国的事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没顾到身后隐伏的祸患,所以这个举动是冒险的.师:你这里提到了一件事.就是———生:吴王攻打楚国的事.师:对.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还不知道这件事呢!第几节写了(生不约而同地读了第一节)师:请同学们看看这句话(大屏幕出示):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师:吴王打算攻打楚国,大臣们怎么想生:大臣们会想,吴王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较大,但其他诸侯国可能会乘虚而入,那后果会不堪设想.师:我们就来设想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生:我认为吴王攻打楚国会两败俱伤,而这时诸侯国如果来攻打吴国,吴国的兵力会大大减少,会抵挡不住的.生:吴国的百姓会流离失所,甚至会家破人亡.师:正所谓"兴,百姓苦"———生:"亡,百姓苦"啊.生:士兵会战死在疆场,永远见不到自己的亲人,让人感到很凄凉.师:是啊,醉卧沙场君莫笑———生:古人征战几人回.师:能打吗生:不能.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读这句话.师:能不能仿照老师写"蝉,螳螂,黄雀"之间关系的样子,把吴国,楚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写.(生写,师巡视指导后指一生到黑板补充板书)生:其他诸侯国←吴国←楚国师:下面的同学想想他写得对不对,有改进的地方吗生:应该把他诸侯国和楚国调换过来.师:(对着板书的同学说)你认为有道理吗你觉得有道理就改过来.(生完善板书)。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及反思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要上的课文是——螳螂捕蝉,(教师板书课题)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声旁准确地读出读音了,咱们大声地念念它,好吗?读“螳螂”二字——齐读课题过渡:螳螂捕蝉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中蕴藏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吗?二、自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轻轻地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读课文,碰到生字,对照着文后的生字表认认、记记,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

读完后啊,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认真地读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完后,试着用简要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巡视指导。

3、评价学生朗读情况:刚才,高老师巡视了一番,发现咱们六(1)的同学读书可认真啦!想必,你们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了吧?4、指名学生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但吴王固执己见,决心已下,不容劝说。

在大臣们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吴王恍然大悟,从而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指名两生说,第一生说完后要给予明确地肯定,指出更清楚的要求。

一定要说出“固执”和“恍然大悟”两词)评价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一)第一自然段(出示)1、教师手指文字,叙述:你们看,起初,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是极力劝阻,认为这样做的后果会——不堪设想(着重号点出),你怎样理解“不堪设想”呢?(不敢去想象,说明后果非常之严重!)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设想的后果吗?(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将造成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是啊,尽管后果这么严重,可吴王却固执己见,(着重号点出“固执”)你又怎样理解“固执”呢?——坚持自己的观点,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并且他还说——引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2、你能把第一段读好吗?自己去练练,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练读——指名读、评——齐读)(二)第十二自然段如此固执的吴王后来是——呈现文字——恍然大悟(着重号点出)最后,打消(着重号点出)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案】苏教版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

【教案】苏教版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

【关键字】教案苏教版《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1第一课时师:板书课题:23 螳螂捕蝉今天我们学习————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生: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师:什么是寓言?生:通过一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导入中复习什么是寓言,我们已经学过的寓言有哪些。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

我们先来学习课题中的两个生字:螳螂。

生:齐读。

师:螳螂是什么?生:昆虫、益虫。

师: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生:形声字。

都是虫字旁。

师: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

你们也找找看?生: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师: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生:蛇、蚯蚓。

大局部昆虫的名称中带“虫”字旁,但不是名称中带有“虫”旁的动物就是昆虫,这个练习让同学明白了这个知识。

师:螳螂的作用可不小。

甚至改变了一段历史。

下面来学习课文。

听录音,发现生字把它画下来。

师:自身去读一读,注意课文里的生字和一些多音字该怎么读?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师:及时纠正同学读错的字音:乘机趁机与乘机比较衣裳读轻声。

爪:zhua 一般动物的脚。

zhao鸟兽的脚,如鹰爪。

生自由读课文。

师:出示三个句子1假如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可思议。

师:指名读成语。

同学字:“侯”与“候”比较,有什么不同?分别组一个词。

生:侯比候少一竖,侯(诸侯)候(时候)师:不的变调,这里读第几声?生:第四声。

师:什么时候读第四声?生:“不”在非去声前读第四声。

师: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会有什么后果?生:事情的后果很危险,很难想象。

师:不可思议的意思就是不能想象最后的结果,那“堪”什么意思?生:“堪”的意思是能。

读一读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师:指名读成语。

师:“自由自在”什么意思?句中哪一个词可用来理解。

生:悠闲。

师:指名读句子。

师:用自由自在说一句话,模仿第二句,前半句写样子,后半句写怎么做。

《螳螂捕蝉》教案及说课稿、反思.doc

《螳螂捕蝉》教案及说课稿、反思.doc

《螳螂捕蝉》的教学设计、说课稿及课后反思大同小学周颖2013.3.18 教学要求: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正隐伏着祸患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 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

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3、指一名同学讲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4、小结,引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

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1)自由读,(2)指名读,再评议(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四、明理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1)出示词语,指名读(2)说说词语的意思(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1)固执(2)知错就改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评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评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0《螳螂捕蝉》评课稿《螳螂捕蝉》评课稿1李燕(先拥抱了一下钱芳了梅华):我抛砖引玉,第一个说说。

《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我对它怀有深深的感情。

记得06年的时候,去听江苏省的青年教师阅读教学会课,其中,我的学长杨冬作过此课。

我还写过个小文章表达了看法。

后来,我在邱老师听课活动中也上过这一课,怎么上忘记了,但是评课时我跟邱老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落脚点在文本解读上:邱老师认为重点应该体会人物形象,理解少年的热爱祖国,所谓机智勇敢都是爱国之情影响下的一种表达。

当时我极其不认可她的说法,我认为:首先,《螳螂捕蝉》这篇文章,重点不在于理解少年的形象,而在于文章蕴涵着的那种机敏和智慧。

少年的“毫不介意”“三个早晨”并不是为了表现他对国事的操劳,而是他虚张声势,引起吴王注意的一种方法,只能说明他非常的智慧。

教学本文,应该是引导学生理解,少年和群臣的观点完全是一样的,吴王为什么对群臣大发雷霆,单对少年的意见言听计从呢?在这种思考之中让孩子明白语言的艺术、交流的智慧。

而少年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完全不应该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其次,就算一定要讨论,那么“机智勇敢”就完全已经足够了。

热爱祖国,不应该是一个大标签。

时隔这么几年,当我再来看钱芳老师的课的时候,我依然没有改变我的看法。

说说这堂课吧。

一、钱老师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让学生讲好一个故事、领悟一个道理、感受一种艺术,认识一位人物。

为了讲好这个故事,她从道理入手,由分到总,零存整取;抓动作、想心情、练语气,读出故事的波折感。

为了领悟这个道理,她设计了填空,引导学生找到故事和现实的可比性;设计了板书,将事理清晰呈现;设计了“八字成语”的杜撰:吴国攻楚,诸侯在后。

为了感受这种艺术,她引导学生去发现少年劝和大臣劝的不同,从三个感叹号去体会劝谏之巧。

为了认识这位人物,她将学生的目光又一次引至文章中,学生从字里行间找到了散落其间的谋略和智慧。

目标明确,策略得当,这大概是有效课堂最重要的内核。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表+教学反思表+说课稿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表+教学反思表+说课稿
2.板贴田字格:老师范写,强调门字框的写法。笔顺,口字的占格,学生跟着书空。
3.学生在书上描红、练写,并用平板拍照上传。
4.优学派随机对比学生上传的照片,并反馈。
四、指导朗读
(一)读问句
1.“问”字可以组什么词?用抢答功能。
2.板贴:?
谁认识它?(问号)问号是什么时候用呢?
3.咱们的课文里就有这样的问句,看看第2自然段,你能找到问句吗?(课件演示,勾画问句。)像老师这样,用一条横线把问句勾出来。会读吗?要读出向别人提问题的感觉哦。(指名一人读)学生自由练读。
四、布置作业
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去过的地方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小朋友们回家以后,自己读一读第5自然段,并完成平板作业。
下课。
注:此模板可另附纸,为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
附件3:
观摩活动教学反思表
学校
课名
8雨点儿
教师
学科
语文
年级
一年级
1.应用了哪种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
师生的平板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师生的教学用电脑、电子书包、优学派系统、互动课件等。有了新媒体新技术的支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更大地提高,可以当堂完成练习、检测,即时统计完成情况,老师可以马上知道学生的知识点薄弱环节,便于突破学生学习重难点。新媒体、新技术的介入,丰富了学习资源,提高课堂互动效率,增强教学实效性。
4.通过优学平台随机选学生读句子。
5.第3自然段里还有问句,找找看!学生反馈。(课件演示)也勾下来。怎么读?(优学平台随机选学生读)
(二)练习分角色朗读
学会了读问句,咱们再去读一读其他句子。看到书上的2、3、4自然段,指导分角色朗读。
(三)分角色展示读
指名上台,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2.3.4自然段。

【2018-2019】螳螂捕蝉评课-word范文 (4页)

【2018-2019】螳螂捕蝉评课-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螳螂捕蝉评课篇一:螳螂捕蝉评课《螳螂捕蝉》教学评课记录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可以说是故事中套着故事,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配以图画,学生应该很感兴趣。

尹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较生动的课,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王凤成抓住课文矛盾之处,激发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尹老师没有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进行教学,而是在教学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后,通过抓住关键句品味——吴王的语言,在学生脑海中树立一个固执的帝王形象,紧接着又抛出一问:面对这样一个固执己见的吴王,还有谁敢去劝阻吗?随后出示课文最后一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结果,如此固执的、下了死命令的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叶玉虎少年的一番话改变了吴王的主意,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呢?运用课文一前一后两个自然段的教学,引发了认知冲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朱春花抓住主要段落,把握细节,领会寓意。

课文的2——11自然段是文本的主体,有效把握这段内容,既能很好地把握故事内容,又能明白寓意,从而感悟人物品格。

既然是寓言,我觉得课文的重点还是应该把它定位在理解寓意上。

尹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加以想象它们的心情,并通过填表格明白它们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分别是什么。

到此学生基本明白了这则故事中的寓意。

蔡辉凤在这个环节的把握上还可以处理得更细一些,因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几个小节是课文的精华之处。

首先,可以指名学生感情读这两小节,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情景,然后请学生描述情景,实为复述故事。

再让学生透过螳螂、蝉、黄雀这些活灵活现的动作,想象一下它们各自在想些什么吗?在此基础上指导读好这几句话。

张鹂最后引导到明白寓意:多么美好的想法呀,但它们都能如愿吗?蝉、螳螂、黄雀都犯了什么错误呢?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蝉、螳螂、黄雀都觉得自己过一会儿可以享受美食了。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及反思螳螂捕蝉苏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及反思螳螂捕蝉苏教版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
2.接着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
3.然后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词语卡片、实物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寓意。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首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如播放螳螂捕蝉的动画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以此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再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创作自己的寓言故事,或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故事中的智慧;最后,通过奖励机制,如小奖品或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提高学习动机的目的。
(2)寓言故事寓意较深,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哲理。
(3)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六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初期,具有以下特点:年龄特征上,他们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课文内容,但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学习兴趣上,他们对于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富有哲理的内容较为感兴趣,对于传统的寓言故事有一定的接受度;学习习惯上,他们已经养成了基本的课堂纪律,能够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学习,但个别学生可能还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从生活中汲取智慧。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螳螂捕蝉评课稿

螳螂捕蝉评课稿

《螳螂捕蝉》评课稿工农中学小学部:谢静《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开门导入,精读课文,分析课文”、,感悟寓意”等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开门见山导入课题,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螳螂捕蝉的段落,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了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

然后再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蝉、螳螂、黄雀。

神态动作的词。

①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学生透过螳螂、蝉、黄雀这些活灵活现的动作,想象一下它们各自在想些什么吗?在此基础上指导读好这几句话。

最后引导到明白寓意:多么美好的想法呀,但它们都能如愿吗?蝉、螳螂、黄雀都犯了什么错误呢?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埋伏的祸患是指什么?学生对寓意理解得很深刻。

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少年表面是对吴王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讲的,实际上是在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让学生明白少年他的聪明,冒着杀头之罪来劝说吴王,可见少年的勇敢,爱国。

大臣们也劝说了吴王是是直劝,吴王非但不听,还下了死命令,可见吴王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

通过少年的一番话。

吴王明白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一部分看出来吴王明白了,以问题的方式带学生进入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先想想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亮点进行点拨、引导、深化,使学生明白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感悟课文的寓意。

这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是揭示寓意的关键之处。

为此,及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精读并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最后谈谈:联系现实生活,对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危险的。

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10课《螳螂捕蝉》教学实录及点评

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10课《螳螂捕蝉》教学实录及点评

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10课《螳螂捕蝉》教学实录及点评(十月的南京,稍有些凉意,学生们校服外都统一套了一件灰色马夹。

)课前谈话:今天很有意思,一个穿蓝马夹的老师和一群穿灰马夹的孩子一起上课;你们身上都戴着一个牌牌,我身上也有个牌牌,看来我们还真是有些缘分。

(笑声)【师生初次见面,老师抓住学生与自己穿着的相似之处——“马夹”、挂在身上的“牌子”,机智寻找话语点,瞬间拉近师生距离。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大家举起右手的食指书空。

(师板书,生书空:螳螂捕蝉。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生齐读。

)师:再读一遍。

(生声音洪亮地再读。

)师(模仿讲故事的语气):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生1(较急促):螳螂捕蝉。

生2:(较有韵味地接读)——螳螂捕蝉。

师:这样读,就有点儿讲故事的味道了。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就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响亮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ok?【师生接读课题,进入文本,形式简洁明了;教师示范引领,学生心领神会,合作默契,将故事轻松带入课堂,课堂氛围安全,令人心情愉悦。

】(生自由读课文。

)师:孩子们在课堂上摇头晃脑认真读书是课堂上最美的样子。

不知道字音读准了没有,屏幕上有四个词语,自己练练。

(生自由读大屏幕上词语——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螳螂捕蝉恍然大悟)(指名一生读。

)师:一字一顿,很有节奏感。

有一个字我觉得不太准确,谁听出来了?生:乘虚而入中的“乘”应该读第二声。

师:正确,请你教大家读一遍。

(生带读,大家跟读。

)师: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这四个词语。

(生齐读。

)师:好极了!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能否也能读出好感觉呢?看着大屏幕自由练练。

(大屏幕出示含有四个的句子。

)(学生练习朗读词语。

)(指名一女生读第一句——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读得真好听,下一次“小喇叭”选播音员,我推荐你去。

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评课稿今天听了六年级梁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一课,他那种“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教学风格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新的理解。

他的课堂亲切简约,可是又能做到以简驭繁,让我耳目一新,颇有启迪。

梁老师的《螳螂捕蝉》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淳厚的语文气息,而又自自然然地融合在几个便教利学的听说读写板块之中。

这节课梁老师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大胆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点一一落实解决。

1、理清层次设计巧妙,引导学生找出直接讲述这个故事寓意的段落,弄清楚涉及到这个故事的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完整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讨论:少年是怎样用这个故事达到劝阻吴王的目的的?这是个怎样的少年?由此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3、跳出课本,走进历史。

吴王为何要不顾后果执意攻打楚国?这“不堪设想”的后果是什么?梁老师给学生讲了当时的吴国面临的国际形式,吴国的实力,以及吴国与其他各国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不战”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

把课文放到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使课文内涵更加厚重。

最后让学生为吴王草拟诏书,表演第二天上朝吴王会怎样向大臣们宣布他的决定。

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对教材的重组使教学流程简明流畅,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活动,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表演等整合成几个活泼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整体的发展。

一点不足:关于朗读。

感觉上课时朗读的量较少,读的面不够广,对个读的点评和指导也略显不足。

学生朗读后,老师的点评应该更有针对性,这样读得也就会更加到位了。

充满思考的课堂就是不断惊喜的课堂,充满智慧的课堂就是不断成长的课堂,应该说,梁老师朴实无华的课堂是简单的,却也是智慧的,给处在新旧交替中的我们最真实的启迪。

《螳螂捕蝉》课堂录评

《螳螂捕蝉》课堂录评
维普资讯
中国J ,学语文教学论坛 、
名鼻一对■本主/国 版持师俊
《 螂 捕 蝉 》 堂 录 评 螳 课
@张敬义/执教
读 书 批 注
于永正/评 析
师 : 国你 是 从 哪 儿 看 出来 的 ? 爱 生 :少 年 在 王 宫 花 园 里 转 来 转 去 。一 连 转 了 三 个早 晨 , 多 么 辛 苦 呀 !“ 水 沾 湿 了他 的 衣 裳 和 鞋 子 , 露 师 : “ 来 转 去 ” 了 能 看 出 从 转 除 生 : 出少 年 有 耐 心 , 恒 心 。 看 有 生 : 他 拿 着 一 只 弹 弓 ,在 王 宫 “ 花 园里转 来转 去 ” 我认 为少 年 “ 。 转 来 转 去 ” 是 真 的 为 了 打 鸟 , 是 引 不 而 点 , 认 为 他很 聪 明。 我 师 : 会 咬 文 嚼 字 ! 一 个 “ 来 很 转

下 读 书 心 得 。谁 来 谈 谈 自 己 的 读 少 年 “ 国 ”, 还 能 看 出 什 么 ? 爱 你 生 :我 觉 得 吴 王 是 一 个 既 有 野
书感 受 ? 心 。 十 分 幼 稚 的人 。 又 师 : 说 你 的理 由。 说
师: 特点 被你抓 住 了 。 还有 别 谁
的 相 似 点 来 。 两 个 词 语 是 :吃 饭 ” 这 “ “ 书 ” 读 。 生 : 饭需 要 咀嚼 品味 ; 书需 吃 读 要 咬文 嚼字 。
二 、 息 交流 信
师 : 同学 们 在 书 的 天 头 地 尾 留 他 也 毫 不 介 意 ” 。 下 了 思 维 的痕 迹 ,下 面 我 们 来 交 流
师 : 同意 你 的 观 点 。 我
错就 改 的人 。
意义 的事 ” ,板 着面孔 来 教育 吴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评课稿
城关小学:聂海霞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谭老师设计了“开门导入,精读课文,分析课文”、,感悟寓意”等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开门见山导入课题,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螳螂捕蝉的段落,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了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

然后再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蝉、螳螂、黄雀。

神态动作的词。

①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学生透过螳螂、蝉、黄雀这些活灵活现的动作,想象一下它们各自在想些什么吗?在此基础上指导读好这几句话。

最后引导到明白寓意:多么美好的想法呀,但它们都能如愿吗?蝉、螳螂、黄雀都犯了什么错误呢?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埋伏的祸患是指什么?学生对寓意理解得很深刻。

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少年表面是对吴王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讲的,实际上是在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让学生明白少年他的聪明,冒着杀头之罪来劝说吴王,可见少年的勇敢,爱国。

大臣们也劝说了吴王是是直劝,吴王非但不听,还下了死命令,可见吴王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

通过少年的一番话。

吴王明白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一部分看出来吴王明白了,以问题的方式带学生进入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先想想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明白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亮点进行点拨、引导、深化,使学生明白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感悟课文的寓意。

这一段与开头首尾呼应,是揭示寓意的关键之处。

为此,及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精读并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最后还让学生以演一演,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总之,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精彩不断,令人眼前一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