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课课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春秋到汉代,了解儒学的发展历程?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为什么说它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使儒学在 汉代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的坎坷发展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评 价
4 .汉武帝赏识的原因与实行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
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 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 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 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 议,并付诸实行。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天人感应”学说(新儒学的基础) :“天人合 一”“君权神授” 加强君权的需要 (3)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君为臣纲”“父 为子纲”“夫为妻纲”;礼、义、仁、智、信。
糅合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 想,
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3、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作用
a 新儒学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 到了关键性作用。
与先秦儒学的关系: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 等思想。 (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儒学垄断教育 (2)规定专门的教材和教师(五经、博士)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教育被儒家所垄断 ——凭儒学入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详解

2.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复习
• 回答问题: • 1.秦朝治国理念是什么?“焚书坑儒”的实
质是什么? • 2.汉初治国理念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那样
的理念? • 3.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当
时国家面临哪些问题?
焚了哪些书,又保留了哪些?手段如何?
鲁壁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
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
一、秦汉时期治国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汉初汉武帝时重法轻儒 道家“无为”思 (焚书坑儒)想
2、汉初的“无为”
汉 初
战争 破坏
“无为”
与 民 宽松
形 势
社会 凋弊
黄老之学 (道家)
休 息
面汉对兴汉,初接秦如之此敝形,势诸侯,并如起果,民你失是作刘业邦而大,
——顾颉刚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
、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 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从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2、汉 代 教 育 状 况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 政治,写了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 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 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 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 他。——《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 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学案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案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要求】(1)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考点分析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和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主张。

2.内容:(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和“”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提出“”和“”学说,宣扬“”。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核心要点突破】对董仲舒的新儒学的理解。

(1)从产生背景看: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从主要内容来看: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3)从特点及实质看: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某程度上增强了它的生命力。

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从影响看: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神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考点分析二: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一)汉武帝兴办太学:1.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

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做官。

2.作用:太学的兴办,打破了的规矩,使也可凭太学资格入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

(太学的建立,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二)汉武帝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1.思想上: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

2.政治上:起用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1)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2)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体系。

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学以致用】1.2009年7月22 ,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历史③必修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A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影响?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2.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春秋时期,孔子创立3.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1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2 孔子、孟子、荀子等4.简述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5.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归纳导入自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之后,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善,也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并付诸实施,从此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由此导入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z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z

D.梁启超
诊断补偿:①本题考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根据题干信息 “奉天承运”分析,说明具有一定的君权神授思想,该思想 主要是西汉时期儒家学者董仲舒创立。老子属于道家创始人, 其思想主要是无为。CD两人的思想主要是反对封建专制。② 纠正此类错误需要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文献材料的阅读和 获取信息的能力。 【答案】B
解析:选D。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 思想,其中D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 儒家“仁政”思想。
尝试命题2 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 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
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材 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 解析:选C。选项中唯一可以称为道德准则的 就是“三纲五常”。
汉武帝选拔治国安邦的人才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
主父偃
桑弘羊 赵过
推恩令
政治 大
经济
一 统
卫青 击败匈奴,开疆拓土 军事
霍去病
阴阳五行学说
汉代画像砖上的 “伏羲氏和八卦”;
易错知识点
1.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儒 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它还吸取了 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2.战国至秦汉治国思想变化:战国至秦法家法治— —西汉初道家无为而治——西汉汉武帝独尊儒术
2、提出: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天 人三策》,受到重用
3、代表作:《春秋繁露》 4、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
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 新儒学体系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识记汉初的无为而治,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概念。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理解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回顾儒学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1、汉初实行“无为”的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坏破严重,汉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武帝时实行“有为”的政策的原因A、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汉经济实力增强,社会繁荣。

B、但也存在许多问题:(1)、南北边境不宁。

(2)、王国威胁中央。

(3)、阶级矛盾激化。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历史贡献他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著有《春秋繁露》。

贡献:他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A、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B、政治方面:用文人、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C、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为儒学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

【答案】C2014年题组2.【考点】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生前并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A项错误;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他生前也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B项错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成了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朱熹是生活于宋朝,儒学成为官学在西汉时期确立的,故D项错误。

【答案】C3.【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恭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恭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答案】D4.【考点】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析】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较”,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题中的话题主要是原始儒学和董仲舒思想关于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到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
(1)提问: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激发课堂氛围。
(2)讨论:教师与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生生互动: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网络资源、互动白板等,方便学生实时获取信息,提高课堂互动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互动方式
4.最后,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内容及影响,分析其历史意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这一政策。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内容和影响,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2.案例分析:分析一个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设计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课学习目标】1、认识汉代儒学思想成为传统主流思想的史实。

2、掌握西汉时儒学思想的内容和教育制度的兴起。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董仲舒的儒学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难点:理解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预习要点】1、汉初时,统治者在社会生产上吸取家的“”思想,在政治上推行“”;初始有利于国力增强,但西汉社会内部也存在着危机:、、匈奴为患,因此成为时代的需要,思想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提出的“”和“”;为加强君权提出“”;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三纲为“”、“”、“”,五常为“”。

3、儒家思想和教育的携手发展: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事;2)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成为儒学五经,设博士教习,教育被入学所垄断;4)设和地方学校教习儒学,非贵族子弟也可通过此途做官,提高儒学的地位,成为独尊和历代的正统思想。

【小组合作探究】1、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对于统治目的而言儒学思想是否存在不足?(请指出)2、课本《学习延伸》部分的材料,请分析其对应的是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对其进行评价。

【课程同步练习】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的关系: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下面对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描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A.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汉朝内外松弛的局势B.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其它非儒学说遭到禁绝D.儒法并用成为后世封建统治的常态3、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下面各项主张与唐太宗的认识比较接近的一项是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民贵君轻 D.以法治国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旳体
政现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使王国越分越小;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
秘书工作旳人任尚书令、侍中,参加军
国大事,以减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P17
汉武帝刘彻 克制富商大贾旳势力,稳定物价。实施
(公元前156 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 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古代旳太学
•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旳思 想,根据董仲舒旳提议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 以养天下之士”旳提议 ,在长安兴办太学。
• 要求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 学旳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 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时讲经, 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能够做官。
上述材料中包括了董 仲舒旳哪些观点和主 张? 汉武帝为何会接 受他旳思想?
•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五行学说以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 五种原素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克
•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
•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 木
• 可用以阐明宇宙万物旳起源和变化
根据材料说出汉初“无为”旳作用有哪些?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 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 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 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 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 间成群,乘牸牝(母马)者而不得会 聚。” —《后汉书.食货志》
汉武帝旳“有为”涉及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等, 想一想此前所学内容有何体现?
年~前87年)
军事: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 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 人物。生活在文帝、景 帝、武帝时代,大学问 家,三次应对汉武帝策 问,得到武帝赏识。 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董仲舒(前179—前104)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 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 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3、独尊儒术的结果
正统思想 文化主流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 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学习思考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①历史原因:秦朝采用法家思想短命而亡,汉初无 为而治出现社会问题的教训。 ②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面临一些社会问题,需要加 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
结合课本董仲舒新儒学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项目
董仲舒新儒学内容
针对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 针对土地兼并
“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 君权神授 ”
循天道,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三纲五常”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
三、儒学成为正统
五经书影
汉代熹平石经
阶级矛盾尖锐
威胁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②目的
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
③措施
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 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 列侯归郡统辖。)见必修一第3课。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 北击匈奴 卫青、 霍去病 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建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点导析】1. 考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重点: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难点: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方法导拨】1.如何理解西汉初年“无为而治”?首先要知道道家的“无为”指的是什么,然后要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情形看实施“无为而治”的历史必然性,最后看“无为而治”对西汉所产生的影响。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它并不是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统治政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这里的儒学“新”在哪里;“独尊儒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然而,汉武帝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还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

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

【要点导学】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的政策,使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国力日盛。

2.有为:西汉初年,尽管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但是仍然潜伏着危机,如: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北部边境的______为患等。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学指导汉武帝之前儒学发展状况:1.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战国:经过孟子、荀子总结和改造,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秦朝:秦统一后,采用法家思想治国,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书坑儒”,儒家学派受到打击。

4.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思想”治国,但儒学逐渐复苏。

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黄老学说的简单定义: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

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自主学习1】阅读材料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

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

——班固《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及教材1回答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因、目的、表现:原因:目的:表现: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班固《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及教材2回答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影响:影响: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材料三:元朔元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

元朔二年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

元朔三年夏,匈奴入代,杀太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

元朔四年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杀略千余人。

——班固《汉书·武帝纪》材料四: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 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 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 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 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 (陆贾): “居马上得之,宁可 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 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 也……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 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史记·陆贾列传》
(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
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
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
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国库充实,人民富足。
汉武帝时的政治经济形势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政治)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6/21/2024
1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政治上:
①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 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君权、防止暴政
思想文化上: ③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 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推动了汉代的教育发展 ⑤抑制了其他学说的发展,不利于思想文化 的多样化发展;助长迷信色彩,为了维护专 制统治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人教版历史高二上学期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1张PPT)

人教版历史高二上学期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21张PPT)
二、董仲舒为何能让汉武接受“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三、汉武帝落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 施?
一、为何要从“无为”到“有为”?
1、何为“无为”?
老子
汉初“无为”思想又称“黄 老之学”。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 子为创始人。黄老之学始于战国 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 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 而成。主要内容:主张治身、治 国 方面“无为而无不为”,是一 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
一、为何要从“无为”到“有为”?
2、为何 “无为”?
“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齐民无藏盖”。
——《史记》 “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汉书》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形势所需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 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 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 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 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 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顾颉刚(1893一1980)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本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为何要从“无为”到“有为”?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 “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对君主实行限制,实行仁政
二、董仲舒为何能让汉武接受“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2、董仲舒对儒学改造之三: 大一统思想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 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 可明,民知所从矣。

2课1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课1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 (3)教育: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汉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教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 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 的政治经济发展。
(2)三次参加对策 (3)晚年著《春秋繁露》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
(4)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主张限田、 薄敛、省役
——儒学在民间独尊
三.影响:儒学成为正统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 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积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极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评源自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消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极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连,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
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2、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汉初:
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战国后期,xx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xx初年,逐渐复苏。
讲授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备课资料1】“无为而治”
无为:
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
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
《论语•xx》: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③本课测评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提示:
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学习延伸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材料略)
(2)表现:
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xx;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xx的“有为而治”:
(1)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
xx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xx的xx问题解决经过:
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七个异姓王。
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3)教育方面:
兴办太学,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前124年,又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3)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各xx设立学校。
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
正统思想文化主流
【学思之窗】
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答案提示:
①②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
《尚书·xx》“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
3、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中央集权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
xx
【备课资料3】xx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出生年代(前179~前104)中国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下了一道诏令,要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著有《春秋繁露》。
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九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2)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需要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备课资料2】xx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萧何死。曹参为汉相国,仍以治齐之术治汉,施政办事。
曹参日夜饮酒,不治事。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
“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答案要点提示: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2、xx的儒学教育状况:
(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五经”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
《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
《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
2、特点:
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备课资料4】xx家
“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到战国时代,阴阳和五行渐渐合流,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便是以“阴阳消息,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阴阳家以阴阳五行为其基本线路,所以称为“阴阳家”,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先秦学派之一。
他还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
他在应对中还说:
“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3)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为人处世标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