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德国公民道德教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德国公民道德教育

为了解核心价值观在民众中的认可情况,德国政府机构每年的六七月进行一次“德国价值观调查”。2013年“德国的核心价值观”排名为:和平、人权、民主、个人自由、尊重人的生命、法治、容忍、尊重其他文化、团结和援助、平等、自我实现、宗教。这些“价值观词汇”是经过近200年漫长曲折的摸索才被德国人认同的,特别是经历上世纪的那段纳粹统治后,战后的德国人更把这些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内政治和外交的原则。为巩固本国核心价值观,德国政府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投入了足够多的重视。

德意志民族具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德国的道德教育也被赋予了深厚的传统和底蕴,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国民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德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它能跻身世界工业强国之列,与国家对教育的高额投入密切相关。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一方面为世界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另一方面又曾多次给人类带来沉痛灾难。但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战争历史,反省人性的野蛮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为防止悲剧的重演,德国甚为重视对下一代的道德教育。

如同德国的历史一样,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长期处在不断分裂与融合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服务于统治者特定的政治目的,导致其伴随着每一次社会政治变革与政治秩序的更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彻底清除纳粹主义的影响和对德国社会进行民主化改造,在占领当局的推动下,西占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非纳粹化”和“再教育”运动。这场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之后联邦德国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在联邦政府的主导下,以德国《基本法》为依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开展了持续、系统的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民主政治观念开始在德国扎下根来,这也是德国真正的新开端。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公民道德教育,认为“公民道德教育投资并不是非生产性投资,它会很快得到经济偿还的"。所以,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仍拿出可观的经费来资助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德国人认为德育使人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一致,所以德育通常又被称为思想行为教育,这种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在《联邦德国教育总法》中,对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培养学生在一个

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 “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而德国中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大致可归纳为: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行为方式,使他们了解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意义,唤醒和促进他们的宽容意识和民主意识,懂得尊重他人、重视生命、尊重人格、保障人权,具有责任心和评判是非的能力,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各种行为准则,具有团结友爱的精神,懂得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乐于为国献身。

德国始终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中。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高等学校总法》中规定:“教与学应当使大学生对某一职业领域活动有所准备,并根据所学课程的要求,向学生传授未来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方法,以使大学生能够胜任将来的科学和艺术工作,并能在一个自由、民主、法治的国家中具有负责的态度。”德国高校德育的内容包括以个人主义为根基的自由主义思想教育;诚实、尊严、责任感的道德教育;民主、自由、平等、和平统一的政治教育;道德与心理集一体的健全人格教育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由于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德国大学在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上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德国大学德育目标充分反映了其固有的民族道德传统,迄今为止,宗教教育仍是德国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这反映了学校德育与宗教教育联为一体的历史传统。德国德育目标还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色彩。德国德育目标在设定上是以人性、人道主义原则为依据的,其实质和核心是个人主义为本位的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思想价值观念的体现。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促进青年个性自由、个性发展、自我完善,其核心在于培养与社会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1949年制定的《基本法》中被规定下来,如自由、民主、法制以及国家体制的联邦制等。

总的来说,德国道德教育大体可以归纳为几点。1.目标:培养具有爱国心和民族精神的好公民。爱国心和民族精神是一种激励人向上的动力,是人类群体间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精神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热爱劳动,具有勤业思想;讲认真,对工作一丝不苟,遵守纪律;有信念,不管在顺境中还是逆境中都具有乐观精神,为信念而执著追求。总之,德国教育通过各种途径让民众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继承民族文化

传统,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2.内容:主要是崇尚自由与责任,突出健全人格教育。德国教育家鲍勒夫曾提出“朴素道德观”,主张重视人格教育,提倡负责任、坦诚、正直、同情他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举止端正等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德国教育思想家布贝尔也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塑造人格远比传授知识和技能重要。3.价值取向:倡导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的根基,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能够探寻和感悟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同时,生活世界能够帮助公民确立生活信念,也是构成人们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德国道德教育的内容注重同生活紧密联系,在面向生活中不断扩充、拓展,以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回归生活世界,走出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相剥离的误区,提高生活质量,正是德国道德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向。4.实施:突出道德实践能力的多元渠道渗透。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中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的结合与渗透来进行民主自由价值观等教育,同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对民众进行生活、学习、心理和就业指导相结合。

德意志民族被称为“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是一个令世人难解的民族。有人说,德国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并时而会出其不意地创造出奇迹。曾经极力崇尚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的国度和国民在二战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脱离不了战后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大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其内部力量的推动。其中,教育带来的变革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随着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公民教育重要性、紧迫性的日益凸显,对德国公民道德教育经验的研究和借鉴对我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安洲,阮一帆,彭涛.德国政治教育研究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汪宗田,傅安洲,阮一帆.德国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 (4): 53-56

[3]靳怡.德国公民教育的历史进程及其实现途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 (468): 118-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