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古代的自主学习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古代的自主学习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的学习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自主学习思想。

本文从自立、自求、自知、自勉、自律、自省和善问、善思这八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自主学习思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代;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

(余文森等,1999)。

它包括学习者对自己学习活动的计划、监察、控制、反馈、调节等过程。

自主学习是当代教育研究的—个主题。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丰富的研究。

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早就蕴含着丰富的自主学习思想。

本文将以“六自一二重”来对其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六自”
(一)自立
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的一面上,而他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依赖性的一面上。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摆脱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由自己做出选择和控制,也就是要求自立。

陆九渊认为。

自立在学习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他根据“道不外索”,“非由外铄”的理论,十分强调学习要自立自得,自求自学。

他认为,自立对人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人生于天地间,如何不植立。

”自立,就意味着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可盲目地随从他人。

“若但随人言语转,却是自家更无主人,何以为学?”(《陆九渊集·与吴叔有书》)在他看来,随人言语转的人,从根本上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更谈不上什么是学习了。

因此他认为,自立者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

同时,一定要自成自得,不要依赖于书本知识和师友指点,“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

”(《陆九渊集·语录下》)
自立也包括自己确立学习目标。

唐宋的学者非常注重学习目标的自我确立。

诚如张载所说:“敬思有立,有立斯有为。

”(张载《正蒙·至当》)学习者想要获得进步,必须对所做的事情先产生敬佩的心情,然后确立学习目标。

只有确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希望。

“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张载《经学理窟·义理》)
(二)自求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各种形式的他主学习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学习者的能动性。

先秦学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应该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而不能总靠别人来督促自己,让老师或父母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这就是要求人们在学习上必须作主观的努力,具有不断地要求深造的意志,又能积极自觉。

以求自得,这样才能对所学知识透彻理解,牢固掌握,逐步积累起来,使之变成自己的知识财富。

一旦运用起来,便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荀子说:“可学而能,可事而成,在人者,谓之伪。

”又说,“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都含有能动的学习之意。

是指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就能学好本领,成就事业,没有谁是例外的;反之,舍掉学习,就与禽兽没多大差别了。

(三)自知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对于学习者确立学习目标和制订学习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三十三章》)了解别人叫智慧,而能自我认识自我则就是明白了。

而一个人如果硬要以自己的不知去冒充知,那就是一切祸害的根源了。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吕氏春秋》卷十三)
在学习的过程中。

对自己的学习要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才能进步。

“知不知,让;不知知,病。

”(《老人·七十一章》)人知道自己还有什么知识不知道,这是聪明的表现;不懂却要装懂,那就是愚蠢的表现了。

虽然,后人将孔子、孟子奉为天生的圣人。

可是,他们自己却坚决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的。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古人也认识到了学习对人性的塑造作用。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

”(《荀子·儒效》)这里指出人性有善恶但并非注定不可改变。

只要通过人为的努力,就可改造它;学习达于成功就是“化性一起伪”的结果。

认为没有生而知之者,懂得人性具有可塑造性,这也是一种自知的表现。

(四)自勉
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克服。

这就需要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勉励。

古代学者十分强调一个人在修德修业过程中个人的决心的毅力。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上》)韩愈认为,学业的成功,在于勤奋。

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要想取得学业的长进,就必须刻苦用功,勤奋好学。

反之。

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就会使学业荒废。

颜之推在《勉学》中也说,“有尚志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清贫之业),元履立(操行树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荀子认为,圣人是由常人一点点地加以改变而成的。

人只要善于学习,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用知识武装自己,就有成为圣贤之可能。

“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荀子·儒效》)“注错习俗。

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

”(《荀子·儒效》)凡人只要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人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而成为君子。

这其实就是对学习者的一种强有力的勉励。

(五)自律
学习是一项需要付诸持久注意和情绪努力的活动。

学习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不能心不在焉。

古代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孟子在揭示这个道理时说:“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管子对此的体会是:“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征。

”(《管子·心术下》)注意力集中,耳朵过细听,眼睛过细看,这是深刻认识事物的依据。

这证明意志与注意力统一起来,对学习与智力发展起重要作用。

如二程说:“涵养须用敬”,所谓“敬”就是“专一”,就是“系心于一事”,(《二程集·粹言》),既不一会儿东—会儿西,也不能顾此失彼,而是集中注意力关注一件事,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专一”呢?张载主张要“清心”。

—个人如果心清,那么他的感觉就会格外敏锐,达到“视明听聪”的地步,这样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得很快;反之,心乱时情形正好相反。

朱熹则主张学习必须做到“专静纯一”,把一个人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业上,才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取得学习的进步。

(六)自省
自主学习十分注意学习中元认知的参与,强调学习者只有在元认知参与和监控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学会学习方法。

中国古代学者也非常注意这一点。

孔子主张内省是日常必要的修养方法之一。

并在孔家私学中推广。

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荀子劝导学习者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地用道德知识来检验自己的行为,那么。

才智就会增长,而行为也就不会有过失了。

内省并没有复杂条件,随时都可进行。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朱熹认为—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应当“无时不省察”。

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

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

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

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

”(《性理精义》)因此,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二、“二善”
(一)善问
管子曾说过,“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邪也。

”(《管子·戒》)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不能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必然将导致走上错误的道路。

好问使人的观察力更进一步地深入到深层次去,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人自身的观察力。

学生只要认真地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通过不同形式的解问答疑。

学生不仅增长知识,而且能养成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就是一个愿意多问的人,“子入太庙,每事问。

”他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治长=》)纵观王充终身治学的过程,其突出特点就是在审问中渡过的。

王充敢于大胆质疑问难,具有彻底的批判革新精神。

王充主张“距师”,“问难”,反对“信师是古”,这是他敢于批判革新的思想基础。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每当遇到“圣人之盲,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时,就要发迹质疑,究其根源。

(二)善思
重视思维在学习中的重大意义,强调在学习中培养思维力,是古代学者一贯的主张。

墨子认为,思虑即是思索探求道理,“虑,求也。

”(《墨子·经上》)“虑: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

”(《墨子·经说上》)所谓思虑,是
人们用已经知晓和认识事物的事理,通过思虑来探求道理。

探求不一定就得到,这正像斜着眼腈巡视物体不一定能看得到一样。

虑求,是指人的求知欲望即求知动力(同现代心理学的意向活动相当),不属于认识活动,而是获得知识的前提。

如果没有这种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尽管在用眼斜视着,也会视而不见。

就是说,又必须将虑求作为求知的活动,人们才能认识客观事物。

司马迁的体会是:“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困难为浅见寡闻者道矣。

”(《史记·五帝本纪》)学习中,只要能好学深思,真正领会到知识的真谛。

就能克服面临的一切困难,掌握规律性的知识。

朱熹也说,“学是仿效见成底事,故读诵咨问躬行者皆可名之。

非若思之专主乎探索也。

”(朱熹《答吴伯丰》)朱熹认为,学习是仿效已经完成的事。

如果学生以仿效为主。

被动地接受,所获得的印象自然不会深刻,也不会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更谈不上分析和解决问题了。

而“专主乎探索”的思考则不然,要探索就得根据事实去分析,这是学习者主动性、自觉性与独立性的表现。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学习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自主学习思想。

这些思想是前人对学习理论与方法的实践和探索经验,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等待我们进一步的挖掘和发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