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疗处置指南药物处置部分
中国0—5岁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药物处置部分) ppt课件
5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退热剂不能有效预防高热惊
厥发生。 不能从退热剂的退热效果来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6
2岁以下(最小为1个月婴儿)患儿短期用药(3d) 对乙酰氨基酚12mg/kg,布洛芬5—10mg/kg,消化 道出血的危险约为17/10万。患儿低血容量下用布 洛芬退热增加肾功能损坏机会,发生水痘时使用 布洛芬,A组链球菌感染的危险有所增加。
3
单次应用常规剂量的布洛芬,其退热作用比对乙 酰氨基酚强且维持时间久,特别是用药后4—6h, 但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体温下降的速度在服药后 0.5h比布洛芬更明显。
4
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是否使用退热剂:没有RCT研 究,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
对乙酰氨基酚用于新生儿止痛的RCT研究表明:75 例新生儿,研究期间(3d)未发现不良反应。布 洛芬用于早产儿和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RCT研究 和系统评价,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12
鉴于缺乏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的任何国内外研 究证据和文献报道,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
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13
物理降温
急性发热时推荐选用温热擦身和(或)减少衣物等物理降
温方法。 冰水灌肠造成患儿寒战、血管收缩、能量消耗及常有较严 重的不适感,不推荐使用冰水灌肠退热,除非临床出现超 高热。 物理降温退热效果不及退热剂,可作为辅助退热方法,物 理降温与退热剂联合应用时,体温下降速度快于单用退热 剂,高热时推荐应用退热剂同时联合温热擦身的物理降温 方法。
7
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与超剂量有关,超剂量 一般指6y以下儿童单次剂量超过200mg/kg或 150mg/kg.d超过2d, 100mg/kg.d,超过3d,
超剂量、脱水和营养不良情况下肝功能损害风险 增加,可造成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
眇%有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61%有惊厥部分性发作,52%有意识改变 气促(RR=7.73):0—5个月:呼吸频率>60·min~,一12个月:呼吸频率>50·min~,>12 个月:呼吸频率>40·min-。,吸气性凹陷(RR=8.38)、湿哕音(RR=4.38)、鼻翼扇动(<12个 月:OR=2.2)、发绀(RR=4.38)、血氧饱和度≤95%(RR:3.5)
测温方法不可靠,不建议采用m瑚1(II a,Ⅱb)。 2.1.4发热程度不能以发热程度预测发热病因及疾病 严重程度‘鲳埘3(II a)。但当<3个月的患儿体温≥38℃、 ~6个月婴儿体温≥39。C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细菌感 染"叫(Ⅱb)。 2.1.5发热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不作为预示严重疾 病的危险因素。眠65朋川川(II b)。 2.1.6腋温与肛温腋温与肛温至少相差0.5℃【lt驯 (Ⅱ),耳温与肛温相差0.74~1.34%【l叫(I b),前额化学 测温与肛温相差1.2℃【7刈(Ⅲ)。 2.2临床评估对5岁以下儿童急性发热的临床诊断,应 首先详细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结合临床辅助检查.对疾病 进行早期评估和预警。根据研究证据,本指南中所指的严 重疾病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单纯疱疹脑炎、肺 炎、尿路感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川崎病。
苍白或肢端发绀 皮肤和眼睛正常,嘴唇稍千
苍白或发绀、皮肤发灰或有瘀斑 皮肤干燥,黏膜干燥,眼睛凹陷
微笑或警觉 微笑或<2个月的儿童有警觉 性(YOS)
刺激后微笑或变得警觉 刺激后微笑或<2个月的儿童刺激 后,变得警觉(YOS)
无笑容、淡漠、躁动,对刺激反应弱 无笑容、淡漠、躁动或<2个月的儿童 无警觉(YOS)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_标准版_
作者单位 1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 成都,610041; 2《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 上海,201102 通讯作者 万朝敏,E-mail: wcm0220@ sina. com; 张崇凡,E-mail: xt211311@ aliyun. com
电子体温计测得儿童腋温与水银体温计测得儿童肛温 低约 0. 2℃ ( 1C) ,电子体温计测得儿童口温比水银体温计 测得儿童肛温低约 0. 5℃ ( 2D)
推荐说 明: 纳 入 < 6 岁 儿 童 的 3 篇 横 断 面 研 究 文 献[10 的 ~ 12] Meta 分析( n = 904) 结果显示,电子体温计测得 的平均腋 温 比 水 银 体 温 计 测 得 的 平 均 肛 温 低 约 0. 23℃ ( 95% CI: - 0. 27 ~ - 0. 19℃ ) ; 其中 1 篇 663 例新生儿[胎 龄( 36 ± 3. 6) 周,日龄( 11 ± 7. 4) d]体温测量横断面研究文 献 [10]显示,电子体温计测得的平均腋温比水银体温计测 得的平均肛温低约 0. 22℃ ( 95% CI: - 0. 26 ~ - 0. 18℃ ) 。 1 篇 81 例 < 2 岁儿童体温测量横断面研究文献[13]显示,电 子体温计测得的平均口温比水银体温计测得的平均肛温低 约 0. 47℃ ( 95% CI: - 0. 57 ~ - 0. 37℃ ) 。
问题 3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持续时间是否与 严重疾病相关
< 3 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时间≥2 d 泌尿系 统感染的风险较高( 1C)
推荐说明: 基于 3 篇病例对照研究[22 ~ 24]的 Meta 分析 ( n = 2 499) 结果显示,< 3 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 时间≥2 d 与发热时间 < 2 d 相比,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增 加 2. 3 倍( OR = 2. 30,95% CI: 1. 56 ~ 3. 33) 。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_解读版_发热的处理
Ch in J E vid Based P ed iatr May 2009, V ol 4, No 3
#标准 指南#
DO I: 10. 3969 / j. issn. 1673-5501. 2009. 03. 012
中国 0至 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 诊断处理指南 (解读版 ): 发热的处理
4. 3 高热不退时, 是否可以联合应用退热剂? 方法一: RCT 研究 [ 13] ( Ñ a)显示 , 对于严重高热的患儿
应用 布洛 芬 10 m g# kg- 1, 4 h 后 应 用 对 乙 酰 氨 基 酚 15 m g# kg- 1, 与单用 布洛芬 10 m g# kg- 1相 比, 布 洛芬 + 对乙 酰氨基酚 组用药后 6 h 的退热有效 率为 83. 3% , 而单 用布 洛芬组为 57. 6% 。布 洛芬 + 对乙 酰氨 基酚组 用药 7~ 8 h 后的退热人数多于单 用布洛芬组 (P < 0. 001)。
虽然常用的退 热剂 (对 乙酰 氨基 酚和 布洛 芬 ) 不良 反 应轻微, 在儿童中应用较为安全, 不良反 应的发生与年龄无 关 [ 16] ( Ò b), 但由 于退 热剂 在临 床上 应用 非常 广泛, 家 长 及儿科医生 应特 别重 视退 热剂 的不 良 反应。系 统 评价 显 示 [ 17] ( Ñ b), 对乙 酰 氨基 酚 的 不良 反 应与 超 剂量 关 系 最 大, 超 剂 量 一 般 指 < 6 岁 儿 童 单 次 剂 量 超 过 200 mg # kg- 1 [ 18] ( Ò a), 或 150 mg# kg- 1 # d- 1超过 2 d, 100 mg# kg- 1 # d- 1超过 3 d( Ó a)。对乙 酰氨基 酚不良 反应主 要是 反复多次的应用, 超剂量所致, 同时由于 混合了病毒感染的 因素, 易引起肝炎。治疗剂量的反复多次使用, 可引起肝转 氨酶增高, 但未见肝功能衰竭和死亡的报道 [19] ( Ò a); 超剂 量应用后肝酶升高 明显, 有造成 肝功能 衰竭甚 至死亡的 报 道 [ 20] ( Ó a)。如对乙酰氨基酚 > 150 mg# kg- 1# d- 1, 在患 儿脱水和营养不良 的情况 下, 造 成肝功 能损害 的危险性 明 显增高 [ 20] ( Ó a)。
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PPT课件
儿童发热临床评估预警分级及诊断建议
1.
2.
3.
出现橙色警戒:全血检查、血培养、CRP和尿液检 查,同时考虑性腰椎穿刺、胸片、水电解质和学气 分析。 出现黄色预警:尿液检查、查血(血常规、CRP和 血培养)、腰椎穿刺(特别是<1岁)和胸片(体 温>39℃、WBC >20*109/L) 绿色状态:血尿常规、评估临床症状或体征。
本课件根据2008年发表的
《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
理指南(标准版)》结合心外科术后实际工作
制定
教学目标
1、发热的定义与体温测量标准 2、发热对心脏术后的影响 3、临床发热的评估 4、发热的处理
直肠温度≥38℃
一般
心外术后中心高热 低心排 休克
腋下(比肛温低0.5°C)、 口腔、额部、耳道
5、对严重持续高热建议采用退热剂交替使用方法: ①先用布洛芬10mg/kg,4h后对乙酰氨基酚 15mg/kg,每4小时交替使用,疗程不超过3天; ②先用对乙酰氨基酚12.5mg/kg,4h后用布洛芬 5mg/kg,每4小时交替使用,疗程不超过3天。 6、不推荐使用安乃近和阿司匹林作为退热剂应用于 儿童。 7、高热时推荐应用退热剂与温水擦身物理降温法联 合退热。 8、反对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应用于儿童退热。
退热的目的是减轻儿童发热引起的烦躁和不适感, 并减轻家长对儿童发热的紧张或恐惧情绪;由于儿 童对发热的耐受程度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专家共识 意见为:当儿童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 适时,建议采用退热剂。
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每次<600mg),口 服,间隔时间≥4h,每天最多4次,用药不超过3天; 布洛芬5-10mg/kg(<400mg/d),口服,每6小时 1次,每天最多4次
1例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中医用药分析
1例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中医用药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治疗思路,为临床治疗不明原因发热积累经验。
方法:辨证论治,分析致病因素对症治疗。
结果:该例病例好转出院。
结论:对于此类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治疗把握住阴液不足,阳气内盛的病机,以滋阴清热治疗会有好的疗效。
关键词:午后潮热;滋阴清热;清骨散;蒿芩清胆汤;不明原因发热在临床比较常见,因其病因比较复杂,表现迥异,缺乏特异性,涉及科室比较广泛,如内、外、妇、儿等科,特别是在儿科,小朋友又不善表达,给临床诊疗带来较大困难。
病例介绍:陈某某,女,13岁5个月,入院前曾多次门诊治疗,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期间予中西药治疗。
门诊多次诊治,低热发热症状未见缓解,于5月28日晚以“发热原因待查”收治入院。
入院查体时体温37.9℃,伴乏力,无其余不适,各项检查指标亦无异常。
女患童症见:午后低热,夜热早凉,盗汗,舌淡红,苔薄黄腻,舌体润,略有齿痕,脉细滑数。
入院后以布洛芬颗粒对症治疗发热,但每日午后至傍晚仍发热,后医师予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同时以柴胡达原饮加减调畅气机,透达膜原治疗发热。
3剂方药(中药全成分颗粒剂)用后,患童仍以午后低热为主,但舌苔黄厚腻转轻为苔薄黄腻,食欲增强,但不思饮,口苦,咽干,胸膈痞闷,吞咽受阻,有异物感。
后中药以清骨散合蒿芩清胆汤加减,服用5剂后,低热痊愈。
分析:柴胡达原饮出自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由吴又可《瘟疫论》卷上的达原饮化裁而来。
柴胡达原饮由小柴胡汤去参、夏、姜、枣,加枳壳、桔梗、荷梗、厚朴、草果、青皮、槟榔衍化而成。
本方主治间日疟者,系瘟疫痰湿所致,但湿重于热。
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胃腑不实,不宜攻下[1]。
医师使用该方,患儿症状有所好转,但午后低热仍在。
中医认为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大致分为两类:⑴感受外邪。
如感受风寒,入里化热,太阳阳明合并或阳明热盛、少阳湿热,或感受温热之邪,如风温、春温、暑温,热入营血等。
⑵脏腑虚损,阴阳失调。
发热不明原因应急预案流程
发热不明原因应急预案流程1. 背景介绍发热不明原因是指患者出现体温升高,但无法确定导致发热的病因的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在应对发热不明原因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预案流程,以确保快速、高效地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2. 应急预案流程2.1. 第一步:病情评估当发现患者出现发热不明原因的情况时,首先需要进行患者病情的评估。
这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2.1.1. 询问患者症状:询问患者的发热情况,包括发热的开始时间、体温的变化情况、是否有其他症状等。
• 2.1.2. 进行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皮肤、喉部、淋巴结等,以寻找其他可能的病因线索。
• 2.1.3. 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慢性疾病、是否有过敏史等。
2.2. 第二步:初步处理在完成病情评估后,需要采取一些初步处理措施以稳定患者的病情。
这些包括:• 2.2.1. 给予适量的液体:提供充足的液体以防止脱水,同时提供患者所需的能量。
• 2.2.2. 降低体温:如患者体温过高,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给予冰敷或使用退热药物。
2.3. 第三步:进一步诊断在完成初步处理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以明确发热不明原因的病因。
这包括:• 2.3.1. 实验室检查: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病毒学检测等,以寻找异常指标或病原体。
• 2.3.2. 影像学检查:如有需要,进行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扫描等,以寻找器官的异常情况。
2.4. 第四步:制定治疗方案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对患者进行治疗。
这可能包括以下措施:• 2.4.1. 给予抗生素:如患者发热原因为细菌感染,则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 2.4.2.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退热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 2.4.3. 病因治疗:如果明确了发热不明原因的病因,需要采取相应的病因治疗措施。
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疗处置指南药物处置部分
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疗处置指南药物处置部分
第5页 5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退热剂不能有效预防高热惊 厥发生。
不能从退热剂退热效果来判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第10页10
安乃近可致中性粒细胞数降低,儿童不推荐应用。
阿司匹林与其它退热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退热效果相当,但增加胃溃疡和胃出血风险,同 时可影响血小板功效,增加出血概率。儿童患病 毒感染性疾病时增加Reye综合征风险,不推荐阿 司匹林作为退热剂在儿童中应用。
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疗处置指南药物处置部分
第7页 7
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与超剂量相关,超剂量普 通指6y以下儿童单次剂量超出200mg/kg或 150mg/kg.d超出2d, 100mg/kg.d,超出3d,
超剂量、脱水和营养不良情况下肝功效损害风险 增加,可造成肝功效衰竭甚至死亡。
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疗处置指南药物处置部分
第8页 8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退热剂不会增加儿童喘息发 作,哮喘患儿用退热剂不会增加哮喘发作。
➢ 物理降温退热效果不及退热剂,可作为辅助退热方法,物 理降温与退热剂联合应用时,体温下降速度快于单用退热 剂,高热时推荐应用退热剂同时联合温热擦身物理降温方 法。
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疗处置指南药物处置部分
第14页14
谢 谢!
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疗处置指南药物处置部分
第15页15
儿童不明原因发热诊疗处置指南药物处置部分
第1页
急性发烧退热处理: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 芬为患儿最常见退热剂,体温≥38.50C和 (或)出现显著不适时,提议采取退热剂退热 治疗.
儿童发热的规范化处置
1 69%(95%CI:61-77)
2 29%(95%CI:25-34)
特异度 89%(95%CI:87-90) 95%(95%CI:94-96)
急性发烧小朋友疫苗接种与隐匿性菌血症旳发生 风险 一般情况良好旳急性发烧小朋友,接种过肺炎球菌结合疫苗 (PVC),其隐匿性菌血症(肺炎球菌)旳发生率比未接种过PVC 旳小朋友发生率低(1A)。
发烧小朋友中哪些人群具有泌 尿系统感染旳高风险
≤1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烧小朋友推荐常规进 行尿常规检验(2D)
因为发生率高,平均危险性增长2.2倍
女婴比男婴泌尿系统感染旳发生率高3.8倍
Hoberman A, 1993, 123(1): 17-23
急性发烧小朋友行尿常规检验诊疗泌尿系统感 染旳检验措施选择
Uslu 2023,57(6):418-423. S,
体温测量:
小朋友 电子体温计测腋温比玻璃水银体温计测肛温低约0.2℃(1C) 电子体温计测口温比水银体温计测肛温低约0.5℃(2D)
体温测量:
电子体温计是替代玻璃体温计测量体温旳理想工具之一 (1B) 玻璃体温计缺陷: (1)玻璃碎片损伤 (2)汞暴露
• 对于3月龄至3岁旳一般情况良好旳急性发烧小朋友,假如已经接 种过肺炎疫苗发生肺炎链球菌感染旳几率就很低了 • PVC接种前隐匿性肺炎链球菌菌血症汇总发生率1.9%,
PVC接种后隐匿性肺炎链球菌菌血症汇总发生率0.4% 。
Waddle E, 2023, 94(2): 144-147;Hernandez‐Bou S, 2023, 104(2): e76-e81;Wilkinson M, 2023, 16(3): 220-225; Mintegi S, 2023, 16(4): 199-205;Benito-Fernández J, 2023, 26(8): 667-671
中国0至5岁儿童不明急性发热处理指南
中国0-5岁儿童不明急性发热处理指南长安医院儿科曹军一、体温测量:建议采用腋下电子测温计或红外线测温仪,国外不主张用玻璃水银体温计。
二、发热评估:1.发热程度与持续时间不作为严重疾病危险因素。
但当<3月婴儿体温≥38℃或3-6月婴儿体温≥39℃即作为严重细菌感染危险因素之一。
2.常规需测量记录T、HR、R、CRT(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评估SIRS。
CRT≥3s,需监测血压。
<3月发热根据病情给予三大常规、培养、胸片、CSF检查。
3.降钙素原(PCT)是鉴别病毒和细菌感染的理想指标,优于CRP和WBC计数,临界值为2Mg/L-1三、发热处理1.3月以上儿童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
3个月以下建议物理降温。
2.最常用退热剂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病程<4天,对乙酰氨基酚比布洛芬退热快,但布洛芬作用强而持久。
安乃近与布洛芬退热及持续时间相近,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过敏性休克,美国已不使用。
阿司匹林与它们效果相当,因增加Rege综合征风险,不推荐为退热用,仅作为风湿热、川崎病首选。
尼美舒利效果与之相当,不良反应有低体温、肠出血、肝酶升高,作为退热剂还需进一步研究。
3.避免同时服用多种退热药,严重持续性高热建议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每4小时交替应用,不超过3天。
4.高热时推荐联合应用退热剂与温水擦身;除非临床出现超高热,不推荐使用冰水灌肠。
5.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
6.腰穿:<3月婴儿一般情况不佳者,WBC<5x109/L或>15x109/L,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前做。
抗炎免疫药一、非甾体抗炎免疫药NSAIDs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前列腺素(PGs)由环氧酶调节控制,生理性PG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调节正常组织细胞生理活动所必需的。
炎症反应对PG大量产生,作为主要炎症介质可扩张血管、促进炎性渗出,增强痛觉阈产生红肿热痛表现。
NSAIDs可抑制环氧酶COX活性,干扰炎症细胞的花生四烯酸代谢,阻止其合成前列腺素,产生抗炎、镇痛作用,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PG减少使外周血管扩张,散热加强,而不抑制产热,不降低正常体温。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1. 本文概述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和儿童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诊断和处理已经成为儿科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综述当前关于这一课题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首先分析了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定义、流行病学特点和可能的病因,然后系统评价了现有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最后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本文的目的是为儿科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以优化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保护儿童健康。
2. 文献综述在《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中,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该指南主要针对0至5岁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儿童,其应用人群包括儿科医生、护理人员、急诊科医生和护理人员以及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
关于发热的定义,文献中指出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5定义为发热。
儿童发热以急性发热为主,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持续高热可能导致热性惊厥、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
引起宝宝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感染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
在退热处理方面,文献中提到了药物退热和物理降温两种方式。
对于药物退热,2016年版的指南指出,当肛温0(口温5,腋温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对于物理降温,减少穿着衣物、保持环境凉爽以及温水擦浴等方法被推荐使用。
文献还强调了早期识别和处理不明原因发热的重要性,以减少可能的并发症和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对于3个月以下体温38的婴儿,由于其免疫功能不完善和感染时临床表现不典型,建议发热时立刻就医。
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PPT精品医学课件
本指南背景
计划目标人群:0-5岁儿童急性不明的急性 发热(肛门测温≥38℃,发热时间≤1周。
计划应用人群:儿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和护 理人员
制定单位: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 儿科学分会,有《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 部组织实施
教学目标
1、掌握发热的定义与体温测量标准 2、掌握临床发热的评估 3、掌握发热的处理
发热的定义
正常体温在1天中有波动,并随不同年龄和 不同体温测量方法而有所不同。
有几种不同发热定义,本指南采用的发热定 义是指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 上限。目前大多数采用直肠温度≥38℃;腋 温与肛温至少相差0.5 ℃,耳温与肛温相差 0.74-1.34 ℃,前额化学测温与肛温相差 1.2 ℃。
四、关于退热处理的常见临床问题
6、发热时单纯采用物理降温是否有效? 单纯物理降温的疗效较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差。 7、物理降温与退热剂联合应用,退热效果是否更好
? 物理降温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应用优于单用对乙酰 氨基酚。 8、物理降温中,乙醇擦身、冰水灌肠和温水擦身, 哪种退热此熬过更好? 冰水灌肠快于温水擦身,但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温水 擦身,乙醇擦身1h的退热例数多于温水擦身,但 2h后无差异,但乙醇擦身不良反应明显高于温水 擦身组。
2、物理降温:包括直接和间接降温法,直接降温 有冰水灌肠、乙醇擦身、冰袋降温、洗冷水澡、 冷毛巾擦身、温水擦身及减少穿着的衣物等;间 接降温有风扇和降低室内温度等。冰水灌肠可引 起患儿寒颤、血管收缩、能量消耗及较严重的不 适感,故不推荐使用。
二、儿童退热剂应用的体温标准
退热的目的是减轻儿童发热引起的烦躁和不 适感,并减轻家长对儿童发热的紧张或恐惧 情绪;由于儿童对发热的耐受程度存在个体 差异,因此专家共识意见为:当儿童体温 ≥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 采用退热剂。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简化版)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简化版)发热是儿科医生临床工作需要处理的常见问题之一,占儿科急诊的比例非常之高。
近日发布了《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南针对21个临床问题,采用GRADE标准提出了31条推荐意见,指南适用于儿科、急诊科、全科及相关护理人员,以下为指南主要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及说明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基于有相对普遍指导意义的证据,临床医生可不拘泥于指南的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对急性发热的个体儿童进行诊断和处理。
推荐意见采用GRADE标准,标注在推荐意见后的括号内;1表示推荐或不推荐,2表示建议或不建议;A、B、C、D依次为高、中、低、极低证据质量等级。
1A代表高质量证据推荐或不推荐,2D代表极低质量证据建议或不建议。
问题1:适合0—5岁儿童的体温测量工具和测量部位1、儿童测量肛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小(2D);儿童测量腋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很小(1D)2、新生儿测量腋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很小(2C)3、电子体温计测得儿童腋温与水银体温计测得儿童肛温低约0.2℃(1C),电子体温计测得儿童口温比水银体温计测得儿童肛温低约0.5℃(2D)4、儿童元素汞暴露主要来自于水银体温计使用中的破碎(1B),并且可导致玻璃碎片损伤(1D)。
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1B)5、虽然红外线体温计测得耳温与水银或电子体温计测得肛温的差值不大(0.2℃),但差值范围达1.8℃(1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能提高测量准确性问题2: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的体温高低是否与严重疾病有相关性6、1月龄至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2D)问题3: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持续时间是否与严重疾病相关7、<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时间≥2d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较高(1C)8、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婴幼儿,发热时间长短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2D)问题4: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对解热镇痛药治疗的反应是否与严重疾病相关9、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应用解热镇痛药的反应,不能确定对严重细菌感染有预示作用(1D)问题5: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指征或时间10、一般情况良好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发热12h之后较12h之前行血常规检查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更优(1D)问题6: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行血常规检查诊断严重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11、<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WBC<临界值15×109•L-1或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临界值10×109•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小(1B)问题7: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中哪些人群具有泌尿系统感染的高风险12、≤1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推荐常规行尿常规检查(2D)问题8: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行尿常规检查诊断泌尿系统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13、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尿常规检查和尿试纸筛查诊断泌尿系统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好(1B)问题9: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进行CRP检查的指征和时间14、一般情况良好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发热12h之后较12h之前行CRP检查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更优(1D)问题10: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进行CRP检查诊断严重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15、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取CRP>临界值20mg•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小;取CRP>临界值40mg•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取CRP>临界值80mg•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1B)问题11: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进行降钙素原(PCT)检查的指征和时间16、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8h内行PCT检查较CRP和血常规检查诊断严重细菌感染价值更大,可作为预测严重感染的指标之一(2C),但不作为常规筛查早期严重细菌感染的指标问题12: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进行PCT检查诊断严重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17、<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取PCT>临界值1ng•m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取PCT>临界值2ng•mL-1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1B)问题13: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进行PCT检查的临床经济学评价18、PCT+WBC+CRP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脑膜炎准确率,从而降低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总体人群治疗费用(无证据分级)问题14: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疫苗接种与隐匿性菌血症的发生风险19、一般状况良好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接种过较未接种过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VC)隐匿性菌血症的发生率低(1A)问题15: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中哪些人群有发生隐匿性菌血症高风险20、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常规行血培养检查(1D)21、1—3月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婴儿必要时行血培养检查(2D)22、3月龄至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不建议常规行血培养检查(2D)问题16: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中哪些人群有颅内感染高风险23、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1D)24、1—3月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婴儿伴一般状态不佳或实验室指标(尿常规、血常规、CRP或PCT)阳性时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1D)问题17: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早期进行胸部X线检查的必要性25、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不推荐常规行胸部X线检查,特别是无下呼吸道疾病症状和体征时(1D)问题18: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行血常规联合CRP检查诊断严重疾病敏感度和特异度未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
0~5岁儿童急性病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处理
4h
对乙酰氨基酚 12.5mg/kg
布洛芬 5mg/kg
王艺, 万朝敏.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8,3(6):449-457
对乙酰氨基酚的主要副作用
常规剂量短时间服用该药,不良反应很少,但如果大剂量或较长 时间应用,则有可能发生肝毒性。
资源消耗也在持续增加3 医护人员在对儿童家长的疾病健康教育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3
1. 王艺, 万朝敏.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8,3(6):449-457 2. Feverish illness in children. NICE Clinical Guideline 2007 3. 闵鹏.发热儿童家长处置发热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17(5):604-605
王艺, 万朝敏.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8,3(6):449-457
小于3个月的发热患儿的临床评估建议
观察和记录体温、心率、呼吸频率 进行血常规、血培养、CRP 尿常规用于除外泌尿道感染;对于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
者予以胸片检查;腹泻病行粪常规及大便培养 所有发热超过38℃的新生儿需要住院,进行细菌培养 腰穿检查适应于:
6.9)
颈项强直,<6个月婴儿:55%出现前囟隆起,意识改变,惊厥持续状态,17%以 热性惊厥持续状态起病,~12个月婴儿:25%缺少颈项强直,前囟隆起
89%有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61%有惊厥部分性发作,52%有意识改变
气促(RR=7.73):0-5个月:呼吸频率>60 ·min-1,~12个月:呼吸频率>50 /min,>12个月:呼吸频率>40 /min,吸气性凹陷(RR=8.38)、湿罗音(RR =4.38)、鼻翼扇动(<12个月:OR=2.2)、发绀(RR=4.38)、血氧饱和度
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
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
李世玲;黄延风
【期刊名称】《儿科药学杂志》
【年(卷),期】2013(19)8
【摘要】儿童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大多数儿童FUO经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基本及针对性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其中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性疾病,其次为结缔组织疾病及肿瘤性疾病。
FUO患儿除长期发热以外,常常缺乏突出的定位症状及体征,常规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发现,加之患儿家长提供的病史不可靠等各种因素导致诊断困难。
儿童FUO明确诊断时间长,误诊率高,甚至找不到确切病因。
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儿童FUO相关的文献,从定义、诊断方法及病因三个方面对儿童FUO进行阐述,为儿童FUO的诊断思路提供参考。
【总页数】4页(P58-61)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时间;儿童;实验室检查;结缔组织疾病;临床症状;患儿家长;FUO
【作者】李世玲;黄延风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
【相关文献】
1.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 [J], 孟庆义
2.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 [J], 胡冰; 刘钢
3.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思路归纳 [J], 刘海燕
4.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辨析 [J], 辛天宇
5.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辨析 [J], 辛天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
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背景•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急诊与住院原因•对5岁以下儿童急性发热*的病因判断与治疗有利于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国内,尚缺乏完整的与儿童发热相关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和诊治规范制定指南的目的•2008年11月,在中国循证儿科杂志上发表了《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本指南拟通过制定以临床研究证据为基础的儿童急性发热诊断治疗指南:–有助于早期有效判断发热儿童是否有潜在的、患严重发热性疾病的可能–并就发热的病因诊断、诊断性检查选择和发热处理提出建议指南的目标人群和应用人群•目标人群:5岁以下急性发热儿童(发热≤1周)的发热诊断与疾病鉴别诊断路径•应用人群:为各级儿科医师、急诊科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发热诊断及常规处理提供循证依据制定单位和人员组成•受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儿科学分会委托•由《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实施•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和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监制•制定人员:–主要制定人员:•王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万朝敏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部分儿科专家、医生、儿科护理和药剂等相关人员参与制定指南制定方法•文献检索引用的证据均来自于英文和中文有关儿童发热及退热治疗方面的研究文献•检索:OVID 数据库;MEDLINE(1966,1 -2008,8)Embase(1980,1-2008,8)Cochrane 数据库(2004,1-2008,8)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SunSearchTR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1997年1月到2008年8月)•未包括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制剂的研究文献•文献评阅:–由2位评价者对纳入的2412文献的阅读标题和摘要,确定入选652文献(篇)阅读全文,并按证据分级原则对文献进行分级(表1),确定最终入选134篇–当2位评价者意见不同时,征询第3位评价者,讨论后确定–本文最后部分列出参考文献149篇证据评价等级–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本指南分为4个部分:–发热及体温测量发热定义•发热是指体温(通常采用肛门测温法)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肛门测温≥38℃体温测量的方法体温测量建议•玻璃水银体温计或电子体温计检测口腔或肛温经济有效(II)•但水银测温计易断裂,发生水银泄漏,用于婴幼儿应慎重•新生儿可采用腋下电子温度计测体温(IIa)•1个月-5岁儿童可采用腋下电子测温、化学标点测温或红外线测温(III)•前额化学测温方法不可靠,不建议采用(IIa,IIb)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不能以发热程度预测发热病因及疾病严重程度(IIa)•当<3个月的患儿体温≥38℃、~6个月婴儿体温≥39℃时,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细菌感染(IIb)•发热持续时间不作为预示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IIb)腋温与肛温•腋温与肛温至少相差0.5℃(II)•耳温与肛温相差0.74-1.34℃(Ib)•前额化学测温与肛温相差1.2℃(III)早期评估与严重疾病预测•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临床辅助检查,对疾病进行早期评估和预警•本指南中所指的严重疾病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单纯疱疹脑炎–肺炎–尿路感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川畸病严重细菌感染的症状和体征•严重细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嗜睡、吸气性凹陷、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痰鸣音、湿罗音、肿块>2cm、面色苍白、前囟饱满(IIa)•<6个月的婴儿与严重疾病相关的主要症状:–嗜睡、活动减少、面色苍白、喂养困难、尿量减少、胆汁样呕吐(IIa、IIb)发热患儿的常规评估指标•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当出现不能用发热解释的心率增快、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秒,提示存在严重疾病的可能,并需监测血压(II)•发热时出现心率减慢或不齐建议作为严重疾病的预警因素之一(IV)与儿童发热相关的严重疾病和危险因素评估•采用耶鲁观察评分(YOS)和与耶鲁婴幼儿观察评分(YIOS)茨相结合的方法评估,有助于3个月-3岁儿童危重疾病的早期评估和预警(IIa)(见下表)•结合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则能使危重病人的检出增加,YOS的敏感度由86%增至89–93%,阴性预测值由85–97%增至96–98%•对于3个月-3岁YOS评分≥6分的儿童,其发生细菌感染阴性预测值(NPV)为97.4% •当YOS评分为10分、~15分和>15分时,严重疾病发生率分别为2.7%,26%和92.3%•病人情况应不断评估,根据单一结论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严重疾病的可能性耶鲁婴儿观察评分(YIOS)根据评分等级对临床表现进行预警分级•建议对不同等级采取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和重复评估(见下表)–黄色警戒在内包括症状、体征再次评估时间为3h(IV)–橙色色警戒在内包括症状、体征再次评估时间为1h (IV)–不存在黄色和橙色预警因素情况下再次观测体温时间为4h (IV)儿童发热临床评估预警分级与诊断建议常见重症疾病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WBC):–细菌性感染时WBC的临界阈值为<5×109/L或>15 -17.1×109/L)–敏感度(SEN):20-76%,特异度(SPE):58%-100% ,RR=1.5–5.56(III)•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甄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其临界阈值分别为9.6×109/L ~10.6×109/L–敏感度:50-71%,特异度:76-83%,RR=1.5–6.4(II)•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和尿培养•血培养:建议不同部位采血,避免假阳性实验室检查(续)•CRP:–对于≤1岁的婴儿而言,CRP值为40 mg/L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95%和86%,RR=31.5(II)–在>1岁的儿童中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0%-59%,RR=4.0–CRP提示严重细菌感染的验后概率为•CRP < 40 mg/L时为10% ;CRP > 100 mg/L时为86%•降钙素原(PCT)–>3个月患儿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脑膜炎,PCT优于CRP和血WBC计数–在发热起病12h内预测细菌感染优于CRP(Ia)–PCT也是鉴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理想指标,临界值为2 µg/L(Ia)•儿童发热期间CRP、PCT重复检测时间为专家意见,认识不一致,差别很大,但间隔3d 为相对多数(IV)腰椎穿刺检查•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之前行腰椎穿刺检查•腰椎穿刺检查适用于:–新生儿–1~3个月婴幼儿一般情况不佳者–1~3个月婴幼儿WBC<5×109/L或>15 ×109/L对于<3个月的发热患儿的临床评估建议(Ia)•进行血常规、血培养和CRP检查•尿常规用于除外泌尿道感染•对有呼吸道症状和体征者进行X线胸片检查•腹泻患儿行常规及粪培养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本指南分为4个部分:–发热及体温测量–临床评估•发热患儿的常规临床评估•严重疾病的预警分级•对于<3个月的发热患儿的临床评估建议–急性发热的退热处理3个月以上儿童常用退热剂及其剂量•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为患儿常用退热剂,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剂退热治疗(IV)•3个月以上儿童常用退热剂剂量:–对乙酰氨基酚:10-15 mg/kg (每次<600mg),口服,间隔时间≥4h,每天最多4次(最大剂量为2.4g/d)(II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谢 谢!
14
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退热剂不能有效预防高热惊 厥发生。
不能从退热剂的退热效果来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5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岁以下(最小为1个月婴儿)患儿短期用药(3d) 对乙酰氨基酚12mg/kg,布洛芬5—10mg/kg,消化 道出血的危险约为17/10万。患儿低血容量下用布 洛芬退热增加肾功能损坏机会,发生水痘时使用 布洛芬,A组链球菌感染的危险有所增加。
9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安乃近可致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儿童不推荐应用。 阿司匹林与其他退热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退热效果相当,但增加胃溃疡和胃出血风险,同 时可影响血小板功能,增加出血概率。儿童患病 毒感染性疾病时增加Reye综合征风险,不推荐阿 司匹林作为退热剂在儿童中应用。
2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单次应用常规剂量的布洛芬,其退热作用比对乙 酰氨基酚强且维持时间久,特别是用药后4—6h, 但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体温下降的速度在服药后 0.5h比布洛芬更明显。
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是否使用退热剂:没有RCT研 究,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 对乙酰氨基酚用于新生儿止痛的RCT研究表明:75 例新生儿,研究期间(3d)未发现不良反应。布 洛芬用于早产儿和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RCT研究 和系统评价,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11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鉴于缺乏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的任何国内外研 究证据和文献报道,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 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12
物理降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或)减少衣物等物理降 温方法。
➢ 冰水灌肠造成患儿寒战、血管收缩、能量消耗及常有较严 重的不适感,不推荐使用冰水灌肠退热,除非临床出现超 高热。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等退热剂不会增加儿童喘息发 作,哮喘患儿用退热剂不会增加哮喘发作。
8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对严重持续性高热建议采用退热剂交替使用方法, 包括: (1)先用布洛芬10mg/kg,四小时后用对乙酰氨基 酚15mg/kg (2)对乙酰氨基酚12.5mg/kg,四小时后布洛芬 5mg/kg,每4小时交替使用,疗程不超过3天。
1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尼美舒利的退热疗效仅限于个别地域的研究文献, 剂量每次1.5—2.5mg/kg,一日三次,用5天。 研究表明,尼美舒利与对乙酰氨基酚单用、对乙 酰氨基酚与布洛芬的联用退热疗效相当,但研究 的样本量较少,22—140个月患儿使用尼美舒利后 短期内(10天)不良反应有低体温、胃肠出血和 无症状肝酶升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急性发热的退热处理:对乙酰氨基酚与布 洛芬为患儿最常用的退热剂,体温≥38.50C 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退热剂退 热治疗.
1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个月以上儿童常用退热剂剂量为: 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每次<600mg), 口服,间隔时间≥4h,每天最多4次(最大剂量 为2.4g/d)用药不超过3d。 布洛芬5—10mg/kg(<400mg/d),口服,每6 小时一次,每天最多4次。
6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与超剂量有关,超剂量 一般指6y以下儿童单次剂量超过200mg/kg或 150mg/kg.d超过2d, 100mg/kg.d,超过3d, 超剂量、脱水和营养不良情况下肝功能损害风险 增加,可造成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7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