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行为与心理

合集下载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由于学业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
等外部原因造成;也有可能是由于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内部原因所致。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异常行为。

管理与预防相关问题首先要对大学生
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接着,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管理与预防措施。

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心理
咨询中心以及专门的心理辅导团队来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让学生有一个可以
倾诉心声的平台。

学校应该加强对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减
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知
水平,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大学生异常行为的管理与预防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时,学校首
先要及时进行干预,了解学生的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行为管理与规范引导,防止学生出现异常行为。

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心理
问题与异常行为的公共教育活动,让师生都能够加强对心理问题的认知,提高学生良好行
为的自觉性。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的管理与预防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需要学校、家庭、
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
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度过大学时光,迎接未来的挑战。

也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关注自
己的心理健康,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让心理问题与异常行为尽量远离我们的生活。

【2000字】。

异常心理与行为识别试卷

异常心理与行为识别试卷

异常心理与行为识别试卷(答案见尾页)一、选择题1. 在心理学中,异常心理通常指的是:A. 偏离常态的心理过程B. 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C.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短暂心理反应D. 所有人的心理过程都是正常的,不存在异常2. 关于异常心理的识别,以下哪项说法是正确的?A. 异常心理只能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来确定B. 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心理异常,只是程度不同C. 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界限是绝对的D. 异常心理只包括严重的心理障碍3. 在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时,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标准:A. 心理活动的强度B. 心理活动的节律性C.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 个体的智力水平4. 以下哪种情况通常被认为是心理异常的表现?A. 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B. 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感到无比焦虑C. 能够正常工作,人际关系良好D. 经常出现幻觉或妄想5. 在心理评估中,以下哪项方法不属于常用手段?A. 问卷调查B. 心理测试C. 面对面访谈D. 生理测量法6. 对于轻度心理障碍的患者,以下哪项措施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A. 心理治疗B. 药物治疗C. 放松训练D. 隔离患者7. 在异常心理的识别中,以下哪项特征不是神经症性障碍的典型表现?A. 强烈的焦虑感B. 明显的幻觉或妄想C. 持续的疲劳感D. 情绪波动大,但无明显原因8. 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A. 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能够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资源B.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固定不变的C. 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关注D. 心理健康状态可以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波动9. 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教师应该采取以下哪种态度?A. 耐心和同理心B. 排斥和歧视C. 过度关注和溺爱D. 忽视和不干预10. 对于异常心理的预防和干预,以下哪项说法是正确的?A. 异常心理只能由专业人士进行干预B. 预防异常心理比治疗更为重要C. 异常心理一旦发生就无法改变D. 所有人都可能出现心理异常,重要的是学会识别和应对11. 在心理学中,异常心理通常指的是什么?A. 偏离常态的心理过程B. 与社会规范完全不符的行为C.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短暂心理反应D. 所有选项都不正确12.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识别异常心理的常用方法?A. 观察法B. 访谈法C. 心理测验D. 药物治疗13. 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 心理健康的人不会有任何心理问题B.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固定不变的C.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资源D. 所有选项都不正确14. 在异常心理的识别中,以下哪项属于行为异常的表现?A. 持续的情绪低落B. 频繁的幻觉C. 说话语无伦次D. 社交退缩15. 通常,以下哪类人群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A. 身体健康的人B. 有强大社会支持系统的人C. 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的人D. 所有选项都不正确16. 在识别异常心理时,以下哪项因素不需要考虑?A. 个体的生活经历B. 个体的文化背景C. 个体的生理状态D. 个体的经济状况17. 关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A. 规律的身体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B. 均衡的饮食对心理健康没有影响C. 充足的睡眠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D. 适度的压力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18. 在处理异常心理时,以下哪项措施是不恰当的?A. 尊重个体的隐私权B. 给予个体充分的关注和支持C. 立即将个体隔离以避免伤害他人D. 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社交活动19. 心理健康的评估通常包括哪些方面?A. 情感状态B. 认知功能C. 行为表现D. 社会适应能力20. 在异常心理的干预中,以下哪项方法是最常用的?A. 药物治疗B. 心理治疗C. 电刺激治疗D. 所有选项都不正确21. 在下列选项中,哪项不是异常心理的常见表现?A. 情绪低落B. 焦虑不安C. 思维敏捷D. 行为冲动22. 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个体通常表现为:A. 情绪稳定B. 适应能力强C. 社交障碍D. 思维混乱23. 以下哪项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之一?A. 每天感到精力充沛B. 对生活充满乐趣C. 持续的情绪低落D. 经常感到疲劳24. 关于焦虑症,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 焦虑是一种正常情绪反应B. 焦虑症患者的焦虑情绪超出正常范围C. 焦虑症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完全治愈D. 焦虑症患者常伴有心悸、胸闷等症状25. 在心理健康的范畴内,以下哪项不属于心理健康的表现?A. 人际关系和谐B. 情绪稳定C. 认知正确D. 行为异常26. 强迫症患者的典型行为包括:A. 反复洗手B. 喜欢独处C. 害怕黑暗D. 喜欢旅行27. 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以下哪项表述不正确?A. 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而非特质B.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资源C. 心理健康状态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波动D. 心理健康与个人的生理健康密切相关28. 在下列选项中,哪项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A. 智力水平B. 人际关系C. 情绪状态D. 工作效率29. 对于青少年来说,以下哪项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A. 自我认同B. 情绪调节C. 同伴关系D.学业成绩30. 如果一个人经常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下哪项建议可能有助于改善这一状况?A. 学习放松技巧B. 避免接触压力源C. 增加体育锻炼D. 所有以上建议二、问答题1. 什么是异常心理与行为识别?2. 常见的异常心理状态有哪些?3. 如何识别抑郁症?4. 焦虑症的常见表现有哪些?5.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有哪些?6. 如何识别人格障碍?7. 强迫症的主要表现是什么?8. 面对异常心理与行为,教师应如何应对?参考答案选择题:1. A2. B3. D4. B5. D6. D7. B8. B9. A 10. D11. A 12. D 13. C 14. B 15. C 16. D 17. B 18. C 19. ABCD 20. B21. C 22. A 23. C 24. C 25. D 26. A 27. C 28. B 29. D 30. D问答题:1. 什么是异常心理与行为识别?异常心理与行为识别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判断其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或行为障碍,并进行初步评估和干预的过程。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的挑战。

本文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异常行为的表现、影响,以及预防措施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同时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管理大学生的异常行为,推动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异常行为、管理预防、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预防措施、影响、重要性、对策。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导致他们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

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群体中的一员,他们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挑战。

这些挑战往往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情绪障碍、焦虑、抑郁等。

而一些大学生还可能表现出异常行为,如极端行为、自伤行为、暴力行为等,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

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的种类、表现、影响以及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问题意义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不容忽视。

这些问题和行为的存在不仅影响个体的健康和发展,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是指根据人类行为和心理在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普遍表现和期望来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标准化区分原则:
1. 频率和持续时间:异常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行为、情绪或思维的频繁和持续的变化,超出了正常心理范围。

例如,持续的抑郁情绪、频繁的恐慌发作或强迫性行为。

2. 功能障碍:异常心理可能导致个体无法正常履行日常生活中的职能和责任。

例如,无法正常工作、学习、社交或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等。

3. 社会标准和期望:正常心理的表现通常符合特定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普遍期望和行为准则。

异常心理的表现可能超出了社会的正常范围,违反了社会、家庭或职业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4. 个体痛苦和功能受损:异常心理常常伴随个体的痛苦和功能受损。

这可以包括情绪上的苦闷、焦虑、沮丧,以及在工作、学习或人际关系中的困扰、障碍或冲突。

5. 统计数据:通过大规模的统计数据,研究人员可以确定一些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分布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将个体的心理状态与大众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从而评估其是否符
合正常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文化、社会环境、个体历史和生物因素等。

因此,在确定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并且个案分析。

社会心理学及其异常行为分析

社会心理学及其异常行为分析

社会心理学及其异常行为分析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思维的学科,它致力于探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所产生的心理效应。

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群体行为以及群体中个体心理状态来了解人类社会行为,分析人类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以及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交中的行为与思考方式。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正常的社会行为,还包括一些异常的社会行为,如欺骗、虐待、暴力等,这些异常行为通常会造成个体或群体受到伤害甚至破坏。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中的异常行为社会心理学中的异常行为通常指那些不符合社会共识、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规范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比如生理变异、心理障碍等引起的,也可能是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教育体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

社会心理学中的异常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障碍类异常行为:如焦虑、抑郁、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2.侵权行为:如欺骗、虐待、性侵等;3.社交类异常行为:如孤僻、退缩、社交恐惧、社交依赖等;4.暴力行为:如威胁、恐吓、打斗、杀戮等;5.偏执类异常行为:如妄想、嫉妒、自恋等。

第三章:对异常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心理学对异常行为的分析通常从个体发展、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几个层面入手。

其中重要的脉络可以在以下方向展开:1.心理学对异常行为的分类和分析;2.社会因素对异常行为的影响;3.高风险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异常行为因素分析;4.心理测量在异常行为识别和矫正中的应用;5.心理治疗在异常行为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第四章:应对社会心理学异常行为的策略社会心理学异常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危害与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性,社会治理部门将异常行为纳入了日常治理的范畴,靠着系统化和科学化手段,有力量来缓解这种情况。

应对异常行为的策略可以包括以下方面:1.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行为;2.强化社会教育和舆论引导,减少异常行为;3.提高警惕和对异常行为的识别水平;4.强化社会心理治疗手段,帮助异常人群得到矫正,并可提高社会整体素质。

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标准

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标准

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标准
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标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1. 异常感受和行为的频率和强度:异常心理通常表现为频繁、持久或强烈的情绪波动、行为反应或感受。

相比之下,正常心理一般在某种程度上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境,情绪和行为反应相对平衡和稳定。

2. 异常心理对生活或人际关系的影响:异常心理可能会导致个人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例如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

而正常心理则一般不会导致明显的生活功能障碍。

3. 异常心理的病程和发展:异常心理在病程上往往是持续存在或逐渐恶化的,而正常心理在没有遇到极端情况下则一般是相对稳定的。

4. 异常心理的社会文化背景:心理的正常与异常是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的,因此,对于某些心理反应和行为,其在不同文化或社区中的判断和对待有所不同。

如果一个心理状态或行为被社会文化普遍视为不正常或异常,那么它很可能就是被视为异常心理。

需要强调的是,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并不是一件非常明确和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考虑到个体的特定情况和背景,并需要由专业人士(例如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进行综合评估,而不能仅通过一两个方面的判断。

因此,在怀疑自己或他人是否存在异常心理时,最好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

常用的心理异常判断标准
心理异常是指人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不正常的表现,严
重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和社交能力。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 行为异常
行为异常是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常规的社会行为规范不符合,或者出
现了明显的异常行为。

例如,孤僻、退缩、暴躁、自闭等行为表现都
属于行为异常。

行为异常的判断需要结合个体的年龄、性别、文化背
景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2. 情感异常
情感异常是指个体的情感表现与正常人的情感表现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情感淡漠、情感过于激烈、情感不稳定等都属于情感异常。

情感异常的判断需要结合个体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因
素进行综合评估。

3. 思维异常
思维异常是指个体的思维方式与正常人的思维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思维迂腐、思维混乱、思维过于敏感等都属于思维异常。

思维异常的判断需要结合个体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4. 生理异常
生理异常是指个体的生理表现与正常人的生理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体重波动等都属于生理异常。

生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结合个体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总之,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结合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表现来进行判断。

同时,心理异常的判断需要由专业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进行,不能自行进行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了心理异常的表现,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新)

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新)
第一节 心理异常及其成因
一、心理异常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 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 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 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2、分类:变态人格、神经症
其他各类精神障碍等
二 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内省经验标准:经常性莫名其妙的主观 体验或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的判断。
统计学标准:正态分布图中偏离平均值 状态
二、抑郁性障碍(重点)
抑郁性障碍是对前途过度绝望、对 生活失去信心,自杀愿望强烈。 主要症状表现: 1、悲观心境、自身感觉很坏 2、睡眠障碍 3、食欲很差、缺乏活力、兴趣与愉快感丧 失 4、自责自罪、消极想死、体重下降 5、性欲下降
三 人格异常
人格异常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于他人 和社会相悖的,一种长期牢固的适应不良的 情绪及行为反应方式。
病理性赌博
赌博者中有自杀未遂者占13.3%,有 犯罪行为者占26.7%,虐待配偶者占 23.3%,虐待子女者为16.7%,失业者也 较多,常在家庭和工作中遭受挫折。失 去正常生活的快乐,人格改变
人格异常的人行为经常呈现固定型态的异 常反应,不遵循社会行为规范,严重的破坏 个人社交或工作上正常功能。
一般开始于幼年,而持续到终生。
9种类型的人格异常(难点)
妄想型人格异常 分裂型人格异常 表演型人格异常 自是型人格异常 反社会型人格异常
பைடு நூலகம்
边缘型人格异常 回避型人格异常 依赖型人格异常 强迫型人格异常
第二节 常见心理异常
一 焦虑性障碍(重点)
焦虑作为一种情绪体验,人人都 有。
焦虑症是预感到似乎即将发生不 幸时的心境。以紧张,不安,忧 虑,恐惧为主的心理异常。
症状表现
1、紧张不安和忧虑的心境 2、注意困难、记忆不良、对声敏感和易激

异常心理名词解释

异常心理名词解释

异常心理名词解释1、心理异常:是指某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一般常识,也不能用一般的心理活动来解释的行为。

2、正常心理:人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

3、心理异常与心理异常行为:两个相对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没有关系或者区别不大则可视为同义词,比如“你心理有问题”,也可以说“你心理异常”;如果二者有区别,但关系密切,如患了甲状腺亢进病,即使是严重失眠也是心理异常,因此二者不能混淆。

心理异常与异常行为,心理学上习惯于使用“异常心理”这一概念,意思是异于常态的心理活动。

2、正常心理:人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

它反映出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本质的东西。

3、心理异常与心理异常行为:两个相对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没有关系或者区别不大则可视为同义词,比如“你心理有问题”,也可以说“你心理异常”;如果二者有区别,但关系密切,如患了甲状腺亢进病,即使是严重失眠也是心理异常,因此二者不能混淆。

心理异常与异常行为,心理学上习惯于使用“异常心理”这一概念,意思是异于常态的心理活动。

二、正常行为方式与异常行为方式的区别。

1、首先是性质不同。

正常行为的目的在于保护自己,适应环境,完成任务。

异常行为的目的则在于逃避危险,满足自己,发泄情绪。

例如有的同学平时能遵守校纪班规,考试前却作弊,冒名顶替,以为这样就能得高分。

2、其次是社会作用不同。

正常行为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与社会其他成员的交往中,在群体生活中与同伴协调、合作地去完成某种工作,而且其结果一般都是积极的。

异常行为则不然,其社会作用表现在社会其他成员对该行为的看法、评价及所造成的后果。

一般说来,那些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异常行为对社会没有危害,甚至有益,而与社会发展、公共利益有关的异常行为则必须制止和纠正。

三、神经症性异常心理。

神经症是一组心理障碍的总称,神经症性异常心理,是在各种强烈精神创伤、脑器质性损害等作用下产生的,并伴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和精神活动的紊乱。

孩子行为异常的心理学分析

孩子行为异常的心理学分析

孩子行为异常的心理学分析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行为变化和心理状态常常令父母和老师感到困惑,而这些行为异常可能反映出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理解和解析孩子的行为异常需要结合儿童心理学的理论,以及对个体差异、成长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全面认识。

本文将围绕孩子行为异常的可能成因、表现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一、行为异常的概念行为异常原本是医学和心理学领域用来描述明显偏离某种社会和文化规范的行为。

在儿童身上,这些偏离可能体现在情绪、社交、认知或生理等多个方面。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儿童的行为异常可能包括过度焦虑、抑郁、注意力缺陷、攻击性行为、社交退缩等。

二、孩子行为异常的可能成因1. 生物因素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和生理因素对儿童的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

例如,某些心理障碍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在家族中出现的概率较高。

同时,生理因素如脑部发育不正常,也可能导致儿童在情绪控制和冲动管理上的困难。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家庭环境、学校氛围以及同伴关系等都有可能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家庭冲突、父母离异或教育方式不当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或行为偏差。

此外,学校内的霸凌现象也会增加孩子发展心理问题的风险。

3. 发展阶段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具有显著差异。

例如,幼儿期的孩子往往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而随着年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孩子在经历重大生活变故时,例如亲人去世或父母离婚,可能会表现出情绪波动或社交回避等异常行为。

4. 社会文化因素每个社会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规范和期望,这些规范会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

在某些文化中,对男孩和女孩的期望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导致性别角色认同的问题,从而引发相应的心理困扰。

当孩子无法满足这些社会期望时,可能会出现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

三、孩子表现出的行为异常1. 情绪问题许多孩子在面临压力时,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以及暴躁等。

孩子行为异常的心理学分析

孩子行为异常的心理学分析

孩子行为异常的心理学分析孩子的行为异常是指与正常儿童相比,孩子在情绪、思维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与年龄不符或者不适应社会规范的行为。

这些行为异常可能包括攻击性、怠惰、缺乏自控能力、孤独感等。

在心理学中,对于孩子行为异常的分析和解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问题的根源,并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方法。

行为异常的分类1. 外化行为问题外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攻击性、反抗性和冲动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肢体暴力、言语攻击、挑战权威等。

外化行为问题常常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以及个体特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内化行为问题内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害羞、抑郁、焦虑等情绪和心理上的困扰。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孩子的社交障碍、自尊心低下以及学业成绩不佳等后果。

3. 自卑心理问题自卑心理是指孩子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能力感缺乏自信心的问题。

自卑心理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环境中退缩,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行为异常的原因1.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孩子行为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有研究显示,不良家庭关系或者缺乏父母关爱与监护是引发孩子外化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同时,家庭环境中存在过度保护或者忽视,也会引发孩子内化行为问题。

2. 教育方式因素教育方式是孩子行为异常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过度严厉或者过于溺爱的教育方式与外化或内化行为问题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恶性循环可能使得孩子无法正确地认识并处理情绪和冲突。

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孩子的行为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社会压力过大、同伴关系不良或者来自学校环境的不公正待遇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行为异常。

4. 心理健康问题一部分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可能是由于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所致,例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等。

心理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孩子行为异常的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帮助孩子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和情绪调节方式,CBT能够有效地减少相应行为异常的出现。

心理行为异常幼儿定义

心理行为异常幼儿定义

心理行为异常幼儿定义稿子一:嘿,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心理行为异常幼儿这个话题。

啥是心理行为异常幼儿呢?简单说,就是那些和大多数小朋友表现不太一样的小宝贝们。

比如说,有的小朋友总是特别胆小,不敢和别人说话,不敢去尝试新的东西。

还有的呢,特别爱发脾气,一不顺心就大喊大叫,甚至摔东西。

也许有的孩子会过度依赖大人,自己啥都不愿意做。

或者有的总是注意力不集中,没法好好听老师讲故事,做游戏。

但咱可不能因为孩子有这些表现,就马上给他们贴上“异常”的标签哦。

也许只是他们还没学会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和面对新环境。

比如说,那个胆小的孩子可能之前经历过让他害怕的事情。

爱发脾气的小家伙可能是因为还不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咱们得有耐心,多观察,多和他们交流,慢慢去理解他们为啥会这样。

这样才能真正帮助这些小宝贝们变得更开朗、更勇敢、更开心!所以呀,心理行为异常幼儿不是个简单的定义,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爱去帮助的一群小天使!稿子二:亲人们,咱们今天来唠唠心理行为异常幼儿到底是咋回事。

你看哈,幼儿园里那些小朋友,有的活泼可爱,有的乖巧懂事,但也有一些让人觉得有点不太对劲的。

这就是我们说的心理行为异常幼儿啦。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总是一个人待在角落里,不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对啥活动都提不起兴趣。

这可能就是有点异常哦。

或者有的孩子特别好动,根本停不下来,还经常捣乱,影响到别人。

这也可能是心理行为方面有点小状况。

但这可不是说他们就是坏孩子,也许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也许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

就像那个总是一个人待着的孩子,可能家里人陪伴太少,让他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

特别好动的小家伙说不定是精力太旺盛,没找到正确的发泄途径。

咱们当大人的,可不能嫌弃或者批评他们。

要多抱抱他们,给他们温暖,引导他们慢慢改变。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只是有些星星暂时迷失了方向。

咱们要用爱帮他们找到回家的路,让他们也能闪闪发光!怎么样,是不是对心理行为异常幼儿有了新的认识呀?。

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原则

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原则

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原则一、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正常心理的行为一般符合社会规范,不会给他人带来困扰或危害。

正常心理者的行为往往是稳定、适应性强的,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而异常心理的行为则不符合社会规范,可能表现为冲动行为、侵犯他人权益等。

这种行为常常会引起他人的注意和不适。

二、情绪是否稳定正常心理的人在面对一般生活压力时,能够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平衡。

他们能够应对困难和挫折,积极面对生活。

而异常心理的人在情绪方面可能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情绪波动较大,常常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三、认知能力是否正常正常心理的人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事物。

他们的思维能力较强,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而异常心理的人在认知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可能会出现思维混乱、思维缺失等问题。

四、自我意识是否清晰正常心理的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他们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并能够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

而异常心理的人可能存在自我认知的偏差,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评估不准确,可能表现出自卑、自大等心理特征。

五、日常功能是否正常正常心理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常地履行各种角色和责任,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活秩序和卫生习惯。

而异常心理的人可能在日常功能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可能无法正常履行工作或学习任务,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六、是否存在心理症状正常心理的人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心理症状,他们的心理状态较为健康稳定。

而异常心理的人可能存在各种心理症状,如恐惧、幻觉、强迫等。

这些心理症状可能会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总结起来,区分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原则主要包括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情绪是否稳定、认知能力是否正常、自我意识是否清晰、日常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心理症状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原则的观察和判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的心理活动,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帮助那些存在异常心理的人们。

孩子异常行为多与心理问题有关

孩子异常行为多与心理问题有关

咬指甲、厌食、拔头发、小偷小摸等,孩子“小怪癖”行为的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心理问题。

因为孩子在情绪压抑和痛苦时,找不到正确的方式和渠道来发泄,就会用不良的行为来代替。

以下是两位初中生病例,以此提醒家长在生活中应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 文 李艳鸣
孩子异常行为多与心理问题有关
孩子的不良癖好的形成固
然与其性格有一定的关系,但
这些行为往往是由于家长对孩子关爱不够或者采用了错误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的心理未能获得满足造成的。

孩子在焦虑、恐惧、孤独时,常常会以不良行为暂时缓解自己的压力,
获得安慰。

有什么事情让父母操心的。

可自从老师的一个来电之后,妈妈才感觉到小敏的不对劲。

那天,班主任来电,说小敏手伤了,已送医院缝合。

妈妈赶到医院,看到小敏手臂缝了十几针,很是心疼。

一问才知道是小敏自己弄伤的。

原来小敏的同桌丢了笔,怀疑是她拿的,她怎么解释
每次问她都说是不小心弄的。

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得知,小敏自从有了弟弟之后,妈妈对她就不那么上心了。

小敏觉得,在爸妈眼里,弟弟永远比自己重要。

有一次,弟弟独自一人跑到二楼,搬了一张小凳子趴在窗户上玩。

小敏看见了,赶紧把弟弟抱下来。

这一幕被爸。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大学生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阶段,他们需要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困扰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有时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

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管理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预防和管理这些问题成为大学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任务。

心理问题是大学生时期面临的一大挑战。

学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需要面对复杂的学科内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激烈的竞争,这些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处在一个新的社交环境中,需要面对许多陌生人和新的人际关系,这些问题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情感困扰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情感方面的纠葛和挣扎不可避免,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除了心理问题,大学生也容易出现一些异常行为,例如自我封闭、焦虑症状、逃避现实、甚至出现自残、沉溺网络等问题。

这些异常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甚至危害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时,学校和社会应该重视预防和管理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鼓励大学生了解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的识别和应对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测和评估,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分类引导,对存在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的学生及时给予关爱和帮助。

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系统,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和帮助。

通过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群体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之一。

大学生在面对各种生活压力和心理问题时往往显得脆弱和无助,导致一些异常行为的出现。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的表现有焦虑、抑郁、自卑、自卑、孤独等。

焦虑和抑郁是较为常见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交,甚至引发一些不安全的异常行为。

一些学生会出现逃课、自残、自杀等行为,对于这些异常行为的管理预防尤为重要。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的管理预防方法。

学校应该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是正常的,可以接受帮助并得到疗愈。

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服务,提供专业的咨询师给予学生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学校还应该举办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家庭、同学和朋友也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成员应该关心学生的学业和生活,帮助他们排遣压力,解决心理问题。

同学和朋友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家庭、同学和朋友也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去寻求帮助,缓解学生的焦虑和抑郁。

要建立一个健康的校园环境。

学校应该加强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水平。

学校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发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

学校还应加强心理健康信念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消除心理健康恐惧,促使学生勇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的管理预防。

政府可以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投入,促进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

社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健康资源,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政府和社会还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的立法和政策,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权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行为异常的孩子,心理有问题

行为异常的孩子,心理有问题

行为异常的孩子,心理有问题许多年轻父母面对孩子表现出特殊行为时,往往感到怀疑,不知哪些是该重视的,哪些是无关紧要的。

在此,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些6岁以下孩子的常见心理疾病: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另外,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担忧等问题。

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削减。

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消逝。

如不消逝,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消逝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峻者可消逝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

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消逝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进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力气的孩子,由于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缄默不语。

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把握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

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消逝抽动。

表现为刺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仿照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简洁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牵强入睡。

夜惊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苦痛,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

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

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不平衡,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各种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管理和预防,就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异常行为,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及生活。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的管理和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包括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

在外部方面,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都可能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在内在方面,个人性格、家庭教养、基因等也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大学生心理问题多种多样,有的可能只是一时的情绪波动,有的可能是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问题管理和预防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大学生心理问题管理和预防需要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和对心理问题的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理需求,提高心理自护能力,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热线或心理咨询中心,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

大学生心理问题管理和预防需要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的重要环境因素,而家长又是家庭中的主要教育者。

家长应该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家长还应该为孩子提供家庭温馨和和睦的环境,给予他们适当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心理问题的困难时期。

大学生心理问题管理和预防需要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度。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倡导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经验标准
统计学标准 医学标准
社会适应标准
个人经验标准
病人自己的 主观体验 适用于神经症性障碍的病人 适用于缺乏内省力而有行为异常的 病人 太过主观 有主观性 需要专业知识训练
观察者根据 经验判断
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统计学标准
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测量的 结果 以心理特征偏离均数值的程度来决定是 否正常(分布在正态曲线两边者) 比较客观,操作简便 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正态分布 受到社会文化影响 不能普遍适用
医学标准
病理心理现象+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 的根据(脑电变化等) 标准化比较客观 有可测量的生物学标准 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缺少可测量的生 物学指标 心理学改变与生物学改变的不一致、 不平行性
社会适应标准
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估计
行为主义理论
人的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 行为的直接原因是环境刺激 行为是对环境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 变态行为是错误的学习和不适当条件 联系的结果 通过适当的学习也可以矫正,使之变 得正常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

人的自我实现的固有倾向,是人的基本需要 和行为动力 一旦自我实现过程受阻,人将发生心理障碍
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 双生子研究 寄养子研究 遗传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 先天愚型由遗传因素决定
生化改变
情感性精神障碍与单胺类神经递质 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 5-羟色胺 苯丙胺 药物
精神动力学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变态心理是个体无意 识冲突不能得到合理解决的结果。本能的 冲动与内化的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是基本 的冲突, 这些冲突通常会产生焦虑。而焦 虑是变态心理的根源。 “正常”就是精神能量在本我, 自我及超 我三者间的适当分配。
(一)成瘾行为
滥用、耐受、依赖、成瘾
化学物质成瘾:鸦片类物质、酒、致幻剂
活动成瘾:游戏成瘾、网络成瘾
其他成瘾活动:
成瘾行为的共同特点:
心理渴求
指向获得成瘾物质的行为
认知歪曲
人际关系困难
人格改变
社会适应不良
病理性赌博往往有如下的特点:
参赌心切,若不能参赌,则六神无主
高频率、长时间参赌,乐此不疲
增加赌博时间、频率,会感到满足、陶醉
浙江大学医学院
朱婉儿
变态心理的概念
异常心理:又称变态心理(相对而言,与众不 同,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变态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异常心理 研究变态心理和异常行为的发生、发展、临 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科学 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的一门科学 精神病学: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异常心理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恐怖性焦虑障碍 焦虑性神经症 强迫症 躯体形式障碍 分离(转换)障碍(癔症)
心境障碍
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 征 在综合性医院心理门诊中抑郁障碍占病人 总数的20% 欧美国家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20% 双相者发病年龄较早,发作次数较多,家 族遗传倾向更为明显
人格障碍
一组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为特征的,使 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明 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患者自己感到痛苦 适应不良的人格称为不良人格,与社会发生严重冲 突的人格称为病态人格 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或终生 形成原因与遗传和环境有关
常常不顾后果地增加赌注,赌资越来越大
(二)偷窃癖
偷窃癖又称病理性偷窃、偷窃狂,其特征为:
病人有难以控制的偷窃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偷
窃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偷窃的目
的不在于获得经济利益。偷窃癖的主要临床特征
是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一旦冲动出现,
患者即难以控制,并想方设法完成偷窃。
偷窃行为的特点:
到成年后才起病。
拔毛范围可涉及身体的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头发。
(五)搜集癖
一种源于内心的一种不可控制的搜集冲动,这种冲动使
他们感到紧张、焦虑和不安,搜集行为不但可以缓解他们的 这种紧张情绪,而且还可使之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愉快感 和满足感,这些内心的体验又不断促使其反复搜集。
搜集的物品多是一些既无经济价值、又无观赏价值在常


解决心理问题途径在于创造促进成长的条件
社会因素
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 对现代人类的社会适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精神病学 跨文化精神病学 发病前常有心理社会因素 从社会着手,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
将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生物-心理-社 会医学模式,才能对变态心理作出较为全面的解释
变态心理的分类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 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 下,个人的基本需要能适 当满足
客观的看待社会适应标准
与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其行为能否 为常人所理解,有无明显离奇的行为
其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与常态有无明显不同
人看来的废物,这些物品也无任何共性和共同之处,他们的 搜集行为既无计划性,又无目的性。
(六)进食障碍
贪食症
厌食症
不良行为的诊断
对不良行为进行评估
症状的特点
严重性
病程 可能的病因 自知之力、求治的动机
不良行为的治疗
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抗抑郁药、抗焦虑药
心理治疗
疗效评估及随访
社会接纳程度和自我接纳程度评估 症状改变、行为适应、人格成熟 追踪回访:电话、面谈、书信等 他评(家属、周围人、咨询师);自评 评估方法:口头报告、心理测量
天,间歇期从几 的欲望与意想而产生,有些病人一旦面临某种 刺激或情景会立即出现这种冲动 正常购物:需求、计划、与经济能力相当、无 不良后果
(四)拔毛癖
拔毛癖是对体毛厌恶以至于要拔掉的一种冲动控制障
碍。临床特征为有拔除毛发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并 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 多在儿童中期(约10岁左右)起病,6岁以下起病者 极为少见,女性患者占绝对优势,也有起病较晚者,可
《疾病及有关保健问题的国际分类》 《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 《中华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 区分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病性障碍 检验自我和现实能力 丧失 非精神病性障碍 存在
自知力
社会功能 幻觉、妄想
缺乏
严重受损 多见
存在
轻度受损 少见
变态心理的分类
神经症性障碍 心境障碍 人格障碍 性心理障碍
神经症性障碍
无明显的外在目的,多将这些物品丢弃、送人或收藏
行窃前常无预谋
行窃前强烈的行动冲动伴增加的紧张感
通常试图隐瞒偷窃行为,多单独行动
间歇期感后悔、自责,但不能控制下一次的行窃行为
(三)购物癖
购物癖是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强烈的
购物冲动和欲望,并只有通过购物行为才能缓
解紧张、抑郁情绪时可诊断为购物癖。
购物癖通常起病于青年期,女性明显多于男 性,呈慢性发作性病程。发作期从几小时到几
性心理障碍
指在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 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组心理障碍 同性恋 露阴癖 窥阴癖 异装癖 恋物癖 施虐癖和受虐癖 易性癖 其它形式
用加强正常的男女性关系来减少异常的性心理行为
常见不良行为
成瘾行为(药、毒、网、病理性赌博等) 偷窃癖 购物癖 搜集癖 拔毛癖 进食障碍
受到不同时代、地域、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的影响,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
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
生物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变态心理发生的生物因素
人体疾病 遗传因素 生化改变 药物影响
人体疾病因素
脑部疾病

脑炎 脑血管病 脑萎缩 脑电活动改变 感染 中毒 代谢紊乱
癫痫病人

脑功能改变

躯体疾病得到适当治疗,心理障碍往往随之好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