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策士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策士形象分析

摘要:《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艺术特色,在人物形象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全书中出现的人物大约有六百多个,涉及到战国时期各个阶级人物其中有一类着墨最多的形象的策士有特别的形象。

关键词:《战国策》策士形象

一、能言善辩

战国之间的战争虽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力国力的强弱,却不能否认在权衡与攻守之间,谋臣策士的筹划与计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策士的“能言善辩”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了各国之间的实力消长。

(一)善用比喻、寓言

战国时代,君德浅薄,多庸主暴君,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具有特色的寓言故事能够更轻易地打动对方。

这些多姿多彩的寓言故事使得《战国策》其书更加瑰丽隽永。在众多寓言中,诸子寓言多用于阐明见解,《战国策》寓言则同当时的内政外交密切联系,更注重实用性,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向世人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2]

(二)以退为进

齐国将求九鼎,周王再次使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

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以退为进,先表明东周愿意献上九鼎的诚心,随即将矛盾转移,使齐王自己弃之。此乃二辩。

战国时代风云激荡、群雄逐鹿,作为日渐衰弱的东周忠臣颜率,为了应对混乱的局势,在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和对游说即能的熟练驾驭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两语就挽救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三)以史为镜

唐太宗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2]历史是一面镜子,史实可供人们借鉴,同时也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在《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秦策一)中,他便用到了大量的史实来作为论据。

这一连串的史实充分说明了战争对于大业的重要性。苏秦游说秦惠王的奏章上呈了十次之多,但终究未被采纳。这是一次失败的案例,却不能否认苏秦在这次游说中,成功运用史实来增强了说服效果。

相比之下,蔡泽的游说更为有力。在秦策三中,蔡泽被赵国驱逐,后决定西行入秦,在拜见秦昭王以前,他发出豪语激怒范雎,自称能取代范雎的地位。范雎与蔡泽对话中,蔡泽说,“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坚强,耳目聪明,而心圣知,岂非士之所愿

与?”、“质仁秉义,行道施德于天下,天下怀乐敬爱,愿以为君王,岂不辩智之期与?”。

随后蔡泽列举了商鞅遭车裂、白起被赐死、吴起为肢解、文种迫被杀的四个历史事件来说明自己提出的“功成身退”的主张是正确的。范雎听完蔡泽这一番有理有据的阐述后,对他极为赏识,而后蔡泽亦取代了范雎,成为了秦相。

二、才智超群

战国时期的人物大多是足智多谋的,他们具有非凡的才华,不少策士除了为自己保全利益,逢凶化吉。还能为君王提供奇谋良策,让他们能够转危为安。我们暂且不论这些策士的动机和心理,但是他们具有聪明的头脑,细致的谋略是毋庸置疑的。这些远见卓识,为战国策士添上了智者之范。

在《汗明见春申君》(楚策三)中,汗明则是一位很有打算的策士,他拜见春申君,却足足等了三个月才得以接见,他先是以尧舜的实例来为论据,后又讲述了一个“服盐车而上太行”的千里马遇伯乐的寓言故事,其最终目的却是要春申君做自己的伯乐。而其结果就是汗名以雄辩的才华被春申君赏识,从而得到重视。

三、左右逢源

战国说客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在各种利害关系中,在各种矛盾冲突里,既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又要保全自己的利益。他们要比常人更会揣摩、更能把握物的整体性、联系性、关联性。《战国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东周策中的《东周欲为稻》了。“东周欲为

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这是东周所忧虑的事情。而西周要做的也正是抑制东周的发展。

说话需要谋划,脱口而出的东西是最没有价值的。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一定要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前要深思熟虑、谋局排篇。像苏秦一样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觉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这恰恰落入了苏子的整体战略安排之中。

这件事情最终以西周放水作为结局,而苏秦亦得两国之金也,实在是左右逢源的典范。

四、功利性质

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由分离趋向统一的时期。社会动荡是会引起思想上的触动的,在《战国策》中,笔者是宣扬追求功利的。《战国策》中强调着一种通过智能的发挥来求取财富的过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3]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并不为怪。

参考文献:

[1]杜鹃,《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新闻爱好者,2009年4月上半月,语言文字版

[2]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500页

[3]刘昫,《旧唐书·魏徵传》,吉林出版社,2005年版,卷七十一,列传第二十一[6]刘向,《战国策箋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