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合集下载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一)什么是优美?定义:审美主体在欣赏具有审美价值旳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旳和谐统一旳美。

1.优美结识旳发展历程:A.西方美学旳优美论:(1)古希腊旳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旳美学思想。

而数旳最美旳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旳比例关系,(2) 古希腊旳苏格拉底“形式旳美”,是形式上旳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觉得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旳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

”旳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出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旳特性,由于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旳性质有下列几种:①比较来说是小旳.....................;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必.......;②是光滑旳....;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须溶成一片......................;⑥颜色鲜明,但不强烈耀...............;⑤构造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明显而又强健有力旳外表眼.;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旳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伴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旳变化.....................................。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旳一种“鉴赏力判断”。

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旳形式,这种有限旳形式不会给人导致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增进生命旳感觉,并且因此可以结合着一种活跃旳游戏旳想象力旳魅力刺激。

”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产生积极旳快乐。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觉得优美是一种无意识旳美,不带刚性、锋利而又粗犷型旳美.B.中国古代美学旳优美论:(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旳概念,中国是“阴柔”旳范畴浮现旳,是有关宇宙哲学旳范畴。

古代中国人觉得宇宙旳是由“阴”、“阳”两极构成旳,《易传》是最早浮现旳“阳刚”与“阴柔”旳概念。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优美与崇高的比较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

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

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

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常常运用“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来描述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虽然这两个词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它们在西方美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个词。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用来形容作品的审美特点,指的是艺术作品表达出的美感和形式上的完美。

在视觉上,这种完美可以体现为线条的流畅、比例的和谐、色彩的新鲜和融洽的构图等。

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就展现了一种经典的优美,女性形象以完美的比例和光滑的线条展示出来,给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我们来探讨一下“崇高”这个词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意义。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往往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深刻和庄严。

崇高的作品常常通过表现宏大、庄重的场景、强烈的情绪和引发人们深思熟虑的主题来体现。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达维德》展示了对英雄形象的崇尚和尊敬,强烈的力量感和庄严的姿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崇高和壮丽的气势。

我们也要注意到“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在西方美术中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同时存在和表现的。

很多优美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崇高的主题和情感,反之亦然。

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不仅体现了女性形象的优美和典雅,同时也通过深邃的目光和微笑表达了一种内敛和神秘的崇高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既可以是审美的标准和形式上的完美,也可以是对思想、情感和主题的深刻表达。

它们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创作的高度,同时也带给观者们一种审美和情感的享受。

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能够感受和欣赏到这些优美和崇高的作品,也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指其艺术风格和主题所呈现出的高雅和尊贵之美。

在西方艺术史上,“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审美概念,它们代表着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

通过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从而对西方美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让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高雅、精致和典雅之美。

这种美是以柔和、静谧、温柔、明亮的形象来表现。

古希腊雕塑中的《维纳斯雕像》,以其典雅优美的形象,被认为是“优美”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被人们所推崇,其姿态高雅、神情深沉,展现出了极致的优美之美。

“优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服饰、器物等。

比如古罗马建筑中的万神殿,以其雄伟庄严、高雅精致的建筑风格成为了西方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优美”的代表之一。

18世纪的法国宫廷服饰,被世人广泛传颂,其精致、繁复的工艺和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优美之美。

我们来谈谈“崇高”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庄严、威严和高尚之美。

这种美是以庄严、雄伟、恢宏的形象来表现。

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崇高”之美的典范。

其庄严庄重的外观,展现出了人们对于神圣和永恒的崇敬之情。

“崇高”的表现形式也广泛存在于西方艺术作品中,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宗教绘画等。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以其宏伟壮丽的场景和神圣庄严的气氛,被视为西方宗教绘画中的“崇高”之作。

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也被认为是“崇高”的典范,其庄严、高雅的建筑风格,展现出了古希腊人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这两种审美概念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做严格的界定。

一些艺术作品既具有“优美”之美,又具有“崇高”之风,比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中描述的英雄形象,既有优美之姿,又具有崇高之德。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意思不同:1、优美:(1)美好。

(2)美学名词。

婉约柔和的美。

壮美或崇高的对称。

例句:优美的歌声在草原上随风飘荡。

2、崇高:(1)最高的;最高尚的。

(2)地位特殊;优越。

例句:志愿军给罗盛教追记特等功,表彰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出处不同
1、优美:刘白羽《日出》:“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


2、崇高: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二:“生意也并不是什么好崇高的营业,只是做了一个卖瘟猪肉的小食物的贩子罢了。


侧重点不同
1、优美:在于审美和谐的主客体统一。

2、崇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含义优美作为美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蕴含的理性内容上呈现为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感性显现。

崇高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主体被客体暂时性的压倒,经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显示实践主体巨大的力量所体现出的美。

英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博克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对美的特性进行了感官性的分析,而他的分析恰切地说是对狭义的美——优美特性的分析:“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尽管博克的描述带上了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其所阐释的优美情态中包含着优美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小巧、柔和、协调、均衡等。

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

“小”是相对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

一般说来,优美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

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从本质来看,优美都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静中之动。

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

试举例说明崇高与优美的异同

试举例说明崇高与优美的异同

试举例说明崇高与优美的异同与子成说(000000000)(SY,GZ DY 000000)摘要:崇高和优美是人类实践活动中逐渐产生的一种审美体验,是人类特有的审美形态,两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和相同点,又有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相区别。

关键词:崇高;优美;审美形态崇高和优美是人类特有的什么形态,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也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

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和若干相同点,又拥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将它们区别开来。

一、相同点崇高和优美都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都是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以及在各种社会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者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并反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的“阳刚之美”给人以健康、有力、豁达的审美体验,而“阴柔之美”则给人以轻柔、婉转、和谐的审美体验。

两者从两个方面丰富了人类的情感和精神,并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种参照。

在美学发展史上,人们首先意识到的是“优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优美等同于没,也就是较早地产生了优美的概念。

但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单一的优美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笼统的“美”的概念便产生了分化,细化为优美与崇高两个部分。

也即是说崇高这一审美概念的出现,为单一的优美作了补充,并且提供了一种参照对比,进而丰富了美的内涵。

二、区别崇高和优美这两种审美形态既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和相同的特点,但二者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两者的内涵不同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①它是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一定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通过这种对立冲突,产生一种以痛感为基础的审美体验,博克说:“如果处于某种距离之外,或者是受到了某些缓和,危险和苦痛也可以变成愉快的。

”②而崇高既包含了形式上的粗犷有力度,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是人的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与人生的理想境界。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一直是艺术研究的重要话题。

在西方艺术中,美术作品常常通过表现主题的优美和崇高来向观众传达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浅析,探讨它们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体现和影响。

我们需要明确“优美”和“崇高”在西方美术中的含义。

在美学上,优美一般指具有美感、美好、优雅的艺术作品。

优美的作品通常给人以愉悦、舒适的感受,它们所表现的形式美、色彩美、结构美等都能够引起观众的美感与情感共鸣。

而崇高则是指具有超越常人认知和情感范围的伟大、高尚、庄严的作品。

崇高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敬畏、敬重、庄重的感受,它们所表现的主题、情感、精神都能够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与震撼。

在西方古典艺术中,优美和崇高往往相辅相成,艺术家们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追求展现出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古希腊雕塑家菲迪亚斯的作品《帕提农神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座神庙的建筑结构优美、建筑比例协调,展现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而神庙所供奉的女神雕像则具有崇高的意蕴,她的庄严、神圣、高贵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神灵的崇敬和信仰。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也充分展现了美的追求和崇高的表现。

他的作品《蒙娜丽莎》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优美、神秘,她的微笑、眼神都展现出一种迷人的优雅和美好;而《最后的晚餐》中的主题和情感则具有极其庄重的崇高意味,它展现了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一餐的场景,表现了人类灵魂的超脱与救赎。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并不仅仅局限于古典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

在浪漫主义艺术中,这两个概念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和表现。

浪漫画家特纳的作品就展现了对自然的优美和崇高的追求。

例如他的作品《雨、蒸汽与速度》中,所表现的火车和自然风景虽然具有美的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蕴含的力量、运动和生命的崇高意蕴,这些都是超越人类认知与情感的。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不仅仅是对形式美和主题崇高的追求,更是艺术家对于自身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的表达。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美学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这两个概念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一、“优美”“优美”是指一种美的感受,它与美的主观感受以及艺术作品本身的表现形式密切相关。

在西方美术史中,最早提出“优美”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优美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由于它具有对称、比例、节奏等美学元素的合理组合所产生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们开始追求“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主张将艺术作品的细节、线条和色彩处理得尽可能完美、和谐,这通常与人体的构造和比例有关。

例如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就被认为是一个“优美”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精致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呈现了一位高贵典雅、优美感人的女性形象。

这种追求“优美”的艺术风格在欧洲艺术史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现代艺术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崇高”“崇高”是指在超越人类自然感官和理智能力的领域内所产生的美的感受。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个将“崇高”这一概念系统地阐述出来的人。

他认为,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除了感受到“优美”的美感外,还能体验到一种“崇高”的美感。

这种美感超越了人类自身的感官和理性能力,它是来自于人们对超然、圣洁、威严等抽象概念的思考和感受。

在西方美术史中,有很多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崇高”感。

例如,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世纪》就被认为是具有“崇高”美感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极富雕刻感的线条和场景的宏伟气势,将上帝与人类的关系呈现出来,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神圣和崇高的氛围。

三、总结“优美”和“崇高”是西方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都与艺术作品的求美性质有关。

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概念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例如,一幅艺术作品既体现了“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处理,又具有“崇高”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这种作品既能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又能让人们在思考和反思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感。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化属性,分别强调着美学领域中的两种不同想象——美和崇高。

优美与崇高被认为是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之一,也是文艺创作中常常探讨的话题。

“优美”是美学的基本属性之一,指的是物体本身的美丽、流畅、娇媚、和谐等。

这种美学体验强调着感官上的美好,追求形式的和谐与完美,以此营造和谐的效果和美好的心理感受。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最明显的表现是在风景画以及静物画中。

如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这些画作表现了水面上绿沉沉的荷叶与浅粉色的花朵,画面轻盈流畅,肆意飘扬,给人留下一种极为美好的感觉。

而“崇高”则指的是心灵上的高峻、伟大、庄严、神圣等品质。

这种美学体验强调着超越感官的境地,触及人类精神的深处。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崇高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历史画以及宗教画中。

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画作展现的是在圣经中描述的最后的晚宴,达芬奇通过对色彩、构图、光照等元素的异常处理,表现了故事中所表现的高崇、神圣、慷慨陈词。

优美和崇高虽然在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在实际创作中是密切关联的。

在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领域中,这两种美学体验的融合与重构是创作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不断地试图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达到美感的最高状态。

在美的表现上,优美更多地强调形式与色彩的和谐、流畅、动感,以及鲜明的个性;而崇高更多地追求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和高尚的情感,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

在表现主题的方面而言,优美更偏向风景、生活等一些更为实际的主题,崇高则更多地关注历史、神话、宗教等具有超越性的主题。

总的来说,优美与崇高都是美的表现方式,同时也都是文化与时代背景的反映,并相互关联与交织。

无论是优美还是崇高,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追寻和表现都是厚重而意义深刻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品读。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
崇高就包含于生活现象当中。 崇高就包含于生活现象当中。 “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 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我们觉得崇高是事物本身,而不是这事 我们觉得崇高是事物本身, 物所唤起的任何思想……我们觉得崇高的 物所唤起的任何思想……我们觉得崇高的 东西常常绝不是无限的, 东西常常绝不是无限的,而是完全与无限 的观念相反。 的观念相反。”
康德论优美
优美带给人的快感属于“鉴赏判断” 优美带给人的快感属于“鉴赏判断”,而 不是“智力的情感” 不是“智力的情感”; 优美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压抑,因为它“直 优美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压抑,因为它“ 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 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 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 力的魅力刺激。 力的魅力刺激。”
席勒论优美
“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 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 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各自 安分守己, 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 持其力量。 持其力量。” “理想的美,尽管是不可分割的和单一的, 理想的美,尽管是不可分割的和单一的, 但在不同的关系中却显示出融合性和振奋性。 但在不同的关系中却显示出融合性和振奋性。 在经验中存在一种融合性的美和振奋性的 美。”
崇高的本质特征
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 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 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 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 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西方美学史上的优美
近代以前,“优美”常常被看作 近代以前, 优美” 是美的本质,与美划等号;与节奏、 是美的本质,与美划等号;与节奏、 和谐、对称等紧密相连。 和谐、对称等紧密相连。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摘要:本文从探究优美与崇高的来源出发,探究西方美学家的理论。

进而对优美与崇高进行比较,在内容上和谐与冲突、平衡与矛盾的区别,在形式上,一小一大,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在美感上,优美能给人和谐与愉悦的美感,而崇高给人以恐惧、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

然后比较维纳斯和掷铁饼者两尊雕像,她们分别是优美和崇高的象征,是柔与刚的诠释,静与动的塑造。

接着联系中国美学中的概念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援引古代经典诗词,不同的风格展现不同的美学意识。

其实,优美与崇高在自然界,在社会生活中,在艺术领域里,都有广泛而生动的体现。

它们各尽其妙、异彩纷呈,举例来比较不同妙处。

最后,强调人们对崇高的追求日渐淡漠的时候,提倡人们更应重视“崇高之美”。

关键词:优美崇高阴柔之美阳刚之美西方美学精彩纷呈,浩瀚似海,在此,仅选择优美与崇高进行浅微的探讨。

一.“优美”与“崇高”的来源“优美”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美的形态,平时我们说的美,在大部分情形下就是指的优美。

“美这个概念来自希腊语“bellus”,原意是“漂亮”。

其引申涵义是指姿态、动作的轻盈、优美。

美是哲学家努力要发现的一种特质,它是可以使人的感官和理智感到快乐和愉悦的一种特性。

”①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窄到广、先易后难、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崇高之美也逐渐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与优美同样重要的审美形态。

“崇高”这一范畴是由古罗马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崇高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西方美学家认为,优美与崇高分别源起于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

“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交错互动,构造了西方美学的基本概念——美与崇高。

双希精神的巨大钟摆,从理性的人和完善的人的理想,到信仰的人和超越的理想,塑造了美和崇高的基本特性。

” ②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者博克,详尽研究了崇高与美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崇高感和美感的起源。

博克把崇高的根源直接归诸于人内心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实际上就是人在和自然、社会的对立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安和焦虑。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一、自然风光的优美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美丽。

那些高耸入云的峰峦,如画的湖泊和流淌的河流,都展示着自然之美的独特魅力。

当我站在山峰之巅,眺望着四周的风景时,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白云飘过,阳光照射下来,整个世界都变得如此绚丽多彩。

这种自然景观的优美令人陶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崇高。

二、人类智慧的优美人类的智慧是一种崇高的存在。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伟大的成就。

伟大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创作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崇敬。

他们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触动。

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出了人类的心灵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人类智慧的优美,让人感到无比的敬畏和赞叹。

三、人与人之间的优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一种优美的表现形式。

当人们彼此关心、理解和帮助的时候,人的心灵得到了满足和安慰。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个陌生人帮助了你,一位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支持你,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快乐和困难。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优美让人感到温暖和幸福,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伟大。

四、追求真理的优美追求真理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

人类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

哲学家们通过思辨和探索,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追求真理的优美让人感到无尽的兴奋和激动,让人感受到智慧的力量和人类思想的伟大。

总结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自然风光的优美、人类智慧的优美、人与人之间的优美以及追求真理的优美。

这些优美的表现形式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敬之情。

让我们珍惜和保护这些优美的存在,让它们在人类的生活中继续闪耀光芒。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优美”和“崇高”是两个在西方美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它们既有着相似的含义,又存在着一些区别和差异。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两种审美特征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了艺术家们所追求的目标。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一、“优美”的含义“优美”是指一个事物的美丽、和谐、协调、舒适等当时,是一种柔和的、平衡的美感,通常会给人以愉悦、轻松、愉快的感觉。

在西方美学中,优美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美的表现,它跟艺术品的感官美、形式美、构图美等方面密切相关,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的一种方式。

优美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人物的形态和举止,或者是景观的色彩和构图等。

无论表现的是人物、物体还是场景,优美的特征都是相同的,它们都必须要具备一种和谐的平衡感,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感性的享受。

“崇高”,意为高尚、卓越、超然、伟大等。

在西方美学中,崇高是指那些让人惊叹不已的、令人钦佩的东西,这种美感不仅具有感性的吸引力,也有一定的理性价值。

崇高是一种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关的审美体验,它不仅引起了人的感性反应和心灵共鸣,也涉及了人类普遍的道德和哲学思考。

崇高的形式可以是壮观的自然景观、伟大的历史事件或者是人类理性和智慧的体现。

尽管“优美”和“崇高”在西方美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别。

1、情感优美的感性情感较为平和、柔和,通常给人以温馨、轻松、愉悦的感觉;而崇高的情感则是一种强烈而复杂的感受,往往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具有一定的理性意义。

2、主体优美的主体可以是万物,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人物形象都可以表现优美;而崇高的主体则更多的是人类文明、历史事件和人类理性等方面。

3、线性优美的审美体验是一种线性的感性体验,主要关注形式美和构图美;而崇高则是一种多维的审美体验,涉及到人类普遍的道德和哲学问题,并激发出人类理性和智慧的思考。

综上所述,优美和崇高在西方美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美术作品和艺术创造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个重要的审美概念。

优美与崇高是相对的,前者强调审美体验的感性愉悦,后者则强调审美体验的精神兴奋和敬畏。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感性韵味和感官美。

它们追求形式的美感和审美的愉悦。

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画作《圣母子》就是一幅典型的优美的作品。


幅画中,人物形象优美、体态优美、构图优美、色调优美、笔触优美,以及表现了平和、
安详、温馨、柔美的氛围,使人赏心悦目,感官上获得愉悦。

因此,优美是与感性、感官
有关的审美概念。

而崇高则是与精神和心境有关的审美概念。

崇高作品的审美体验往往给人一种精神上
的兴奋和敬畏,追求大气磅礴、庄严肃穆、高贵崇高、深刻内涵。

比如,英国文学家雪莱
所写的诗《希腊神殿的破坏》中,作者感叹雕刻在废墟上的神柱和雕像,表达了对古代文
明的赞美和对历史的尊重,同时还展现了一种宏伟、壮丽、庄严、深邃的境界,犹如敬畏
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优美与崇高是两个相对又联系的美学概念。

它们都是描述美的不同角度和
层面。

优美和崇高的审美体验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我
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审美体验的相互交融和碰撞。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含义优美作为美‎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蕴含的理‎性内容上呈‎现为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感性显现‎。

崇高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主体被‎客体暂时性‎的压倒,经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显示实践主‎体巨大的力‎量所体现出‎的美。

英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博克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对美的特性‎进行了感官‎性的分析,而他的分析‎恰切地说是‎对狭义的美‎——优美特性的‎分析:“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尽管博克的‎描述带上了‎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其所阐‎释的优美情‎态中包含着‎优美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小巧、柔和、协调、均衡等。

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

“小”是相对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

一般说来,优美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

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论优美与崇⾼的区别优美与崇⾼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现象形态,⼆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

⾸先,⼆者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不同,⼴义的美是在社会实践上形成的⼈与⼈之间的关系⾃由关系,即主体实践的⽬的性和客观规律的⾃由统⼀,在感受上是⼀种⽆功利⽽普遍令⼈愉快的、轻松的体验,在审美主体上与对象关系上是⼀种和谐的、契合的关系,⽽不是抵触的或者⽭盾的关系,或者说是真与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由性的统⼀。

优美偏重于主客体对⽴中的统⼀,真与善融为⼀体,⼈已从必然王国解脱出来进⼊了⾃由王国。

孔⼦所说的“随⼼所⼼所欲不逾矩”便是优美。

优美是⼈的本质⼒量在和谐中的肯定与实现;崇⾼也是美,但它偏重于主客体统⼀中的⽭盾对⽴。

崇⾼所展现的不是⼈的活动⼀开始就符合规律,⽽是⼈的主体实践活动与客观规律相对⽴,真压倒善,客观规律压倒感性活动,但主体⼜不屈服于客观必然性的强⼤压⼒。

因此,对于崇⾼⽽⾔,⼈的本质⼒量是在冲突对⽴中通过客体主体实践的否定和精神的⾼扬⽽实现的。

如唤起崇⾼感的形式,则往往是巨⼤的、粗犷的、⽆限的、甚⾄是恐怖的;崇⾼的对象所引起的是情绪的恐惧,在这种惊惧的⼼情中,⼼灵的⼀切活动都由于这种惊惧⽽凝固、停顿。

博克对崇⾼感的分析中,明确的将崇⾼与美对⽴起来,崇⾼感远不如优美那么单纯,平和。

其⼆,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看,⼆者具有极⼤的不同。

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则是内容压倒形式。

美作为真与善的⽭盾统⼀,美的内容是感性对善的肯定,美的形式是善的感性对象。

优美不但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且要求内形式的和谐。

这种和谐,是⼈与对象,⼈与⾃然、⼈⾃⾝内部都处于和谐状态的⼀种美感经验。

没有任何⼈与⾃然、⼈与对象或⼈⾃⾝内部的冲突、争⽃的痕迹,⽽是⼀种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在这种和谐中,⼈⾃⾝的存在得到了⼀种最直接的、也是最单纯的肯定,因此它伴随着舒畅、轻松、欢快明朗的感觉。

崇⾼则不同,它不是以静⽌的⾃由和谐形态体现真与善、合⽬的性的与合规律性的统⼀,⽽是以真压倒善,客观规律压倒实践活动,内容压倒形式,事物激烈动⼒的形态表现这个统⼀。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对艺术品质的两个重要评价标准,这两个词在欧洲哲学和美学中具有深厚的内涵,是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精神内涵的高度赞誉。

本文将从西方艺术史和哲学角度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浅析。

首先是“优美”(beauty),“优美”是西方艺术作品中最常被提及的词之一,它与形式美密切相关。

优美的艺术作品给人以愉悦和赏心悦目的感觉,它追求符合人类审美心理的规律和原则,具有和谐、统一、规则性的特征。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优美的艺术作品是对现实世界中真理和美的一种反映,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智慧和幸福。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已经超越了直接的物质世界,成为显现于感性层面的形而上的美的化身,折射出永恒的真理和美。

优美并不仅仅是对表面形式的追求,西方艺术中对于美的理解往往超越了表面的装饰和华丽,而是更注重内在的精神内涵。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壮丽庄严、巴洛克时期绘画的豪华绚丽,都是通过形式美来传达一种宗教情感和信仰上的虔诚。

而后印象派和现代主义艺术则摒弃了传统形式的束缚,更加注重色彩、线条的表现,追求感觉和情感的直接传达。

例如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尽管形式简约,但却能给人以纯粹而深刻的美的体验,将艺术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与“优美”相对应的是“崇高”(sublime)。

崇高是指那些伟大、庄严、超越想象力的事物或理念,它超越了人类的感官和智力范围。

崇高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常常是通过大规模、庞大、壮丽等形式来呈现,例如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巨型雕塑的高耸壮丽,以及历史和宗教题材中所表现的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通过这些庄严的形式,艺术作品能够引发观者内心的敬畏和震撼,产生一种超越感知和感情的惊叹和忧伤。

崇高与优美相比更具有挑战和迫使观者反思的力量。

虽然崇高的形象具有吸引力,但它还包含着探讨人生命运、揭示世界本质等深层次的哲学和伦理问题。

由于崇高具有不可捉摸和超出人类理解的特质,它常常会引起观者内心的不安和迷茫,因而崇高的艺术往往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优美与崇高的审美差异

优美与崇高的审美差异

优美与崇高的审美差异优美和崇高一向被美学家看作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

由于审美客体的特征的不同,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受和差异,使优美和崇高成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对美学范畴。

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其特点是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它的本质属性就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崇高: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崇高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

一、优美与崇高作为美学中两种不同的形态,它们的区别是它们各自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般说来,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谐平衡状态,也就是“在具有曲线、圆形、小巧、光滑的形体,舒缓轻柔的节奏,柔和协调的色彩,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中显示出来的美”。

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

这种优美在自然界中表现为鸟语花香、山明水秀、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在现实生活中,那眉清目秀、表情恬静、线条柔和的脸蛋,那苗条的身腰、秀雅的动作、轻盈的体态也都是优美的表现;优美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鲜明,如拉斐尔的油画《椅中圣母》、《西斯廷圣母》;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宋代婉约派的词……这些都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统一的凝静均衡、和谐的特点。

崇高的美就是在巨大的体积、激烈的动作、惊人的速度、辉煌的光彩、磅礴的气势、强烈的对比、刚劲的力量。

尖锐冲突等等事物、现象和矛盾中体现着的美。

它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发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崇高与优美是艺术审美的两种核心形态,它们的审美特征也有所不同。

从这两种形态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审美的深度与丰富性。

首先,崇高与优美在审美特征上有明显差别。

崇高是一种高尚深远、博大精深的美,它展现在视觉上是一种宇宙观念,体现出人类的精神崇拜。

在艺术上,崇高的审美特征总结为“信仰观念”,表现手法有“幻想想象”、“崇拜宏伟”。

崇高的审美作用是引发人们对精神诗性的敬畏之心,也可以激发文明精神。

优美是一种柔和、富有诗意的美,它具有一种动态、自然和人文几何的审美形态,唤起观者一类柔美而优雅的空灵感受甚至一种圣洁焕发的心情。

艺术中,优美的审美特征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表现手法有“精细神秘”、“恬淡自然”。

优美的审美作用是引导观者由诗意的物象转向现实的通透,从而像传统的“天人合一”一样沉浸在一种天地融合的平静沉醉中。

此外,崇高与优美在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

崇高以“博大精深”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梦境领域、宗教神话、宇宙观念以及人文精神等为主题,以古典、宏伟抽象、浩瀚雄伟、神秘庄肃为主要艺术表现空间,以能够传达空灵之感的手法来进行审美表现。

优美则以“恬淡自然”为主要表现手法,主要探讨生活中的小景小物。

通常以自然之美,如大自行、人文熏染之美为媒介,使用光影的变换、物象的重组、细节的点染与折射,来形成一种妩媚而凝重的审美风格,以涤除苦楚,引发温馨而安全的感受。

总之,崇高与优美是艺术审美中重要的两种形态,它们在审美特征上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也有所不同,作用也有所不同。

这两种形态的审美都可以影响观者的心理,激发其情绪反应。

艺术作品应兼具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以期追求最完美的审美效果,才能表达艺术审美的深度和丰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从探究优美与崇高的来源出发,探究西方美学家的理论。

进而对优美与崇高进行比较,在内容上和谐与冲突、平衡与矛盾的区别,在形式上,一小一大,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在美感上,优美能给人和谐与愉悦的美感,而崇高给人以恐惧、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

然后比较维纳斯和掷铁饼者两尊雕像,她们分别是优美和崇高的象征,是柔与刚的诠释,静与动的塑造。

接着联系中国美学中的概念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援引古代经典诗词,不同的风格展现不同的美学意识。

其实,优美与崇高在自然界,在社会生活中,在艺术领域里,都有广泛而生动的体现。

它们各尽其妙、异彩纷呈,举例来比较不同妙处。

最后,强调人们对崇高的追求日渐淡漠的时候,提倡人们更应重视“崇高之美”。

关键词:优美崇高阴柔之美阳刚之美西方美学精彩纷呈,浩瀚似海,在此,仅选择优美与崇高进行浅微的探讨。

一.“优美”与“崇高”的来源“优美”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美的形态,平时我们说的美,在大部分情形下就是指的优美。

“美这个概念来自希腊语“bellus”,原意是“漂亮”。

其引申涵义是指姿态、动作的轻盈、优美。

美是哲学家努力要发现的一种特质,它是可以使人的感官和理智感到快乐和愉悦的一种特性。

”①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窄到广、先易后难、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崇高之美也逐渐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与优美同样重要的审美形态。

“崇高”这一范畴是由古罗马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崇高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西方美学家认为,优美与崇高分别源起于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

“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交错互动,构造了西方美学的基本概念——美与崇高。

双希精神的巨大钟摆,从理性的人和完善的人的理想,到信仰的人和超越的理想,塑造了美和崇高的基本特性。

” ②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者博克,详尽研究了崇高与美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崇高感和美感的起源。

博克把崇高的根源直接归诸于人内心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实际上就是人在和自然、社会的对立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安和焦虑。

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这就是自我保全和相互交往。

属于自我保全一类的感情,主要是与危险和痛苦相关。

它不能产生积极快感,相反,倒会引起一种明显的痛苦或恐惧的感觉,由于危险和痛苦的消失,也会产生一种愉悦。

这种愉悦是由痛苦转化而来的,这就是崇高感的起源,产生这种感情的东西就被称为崇高的东西。

幽暗不明、体积巨大和永恒无限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痛苦可怖的崇高感。

属于相互交往的一类感情主要与爱联系在一起,所产生的是积极的快感,这就是美感的起源,凡能产生这种积极快感的东西,就是美的。

而那些体积比较小的、平滑光亮的、没有棱角的、娇弱的事物就是美的,它使人产生近似于爱的交往的愉快。

康德继承了美与崇高相分的传统,认为美带给人们一种单纯的快感,是想象力和知识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

它直接引起一种有益于生命的感觉,所以和吸引力及游戏契合;崇高却是由痛感转化而成的间接快感,其间存在一种生命遇阻到生命力洋溢爆发的过程。

崇高感在想象力的运作上与游戏截然不同,它是严肃认真的,是想象力和理性互相矛盾的斗争,产生比较激动、震荡的审美感受。

康德认为美在对象,崇高则不在自然的任何事物中,而仅仅在人类的心灵里: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性,使我们认识我们自己作为自然存在物的软弱无力,但心灵却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与之较量,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的喜悦。

因此,崇高比美更具有主观性。

并且,博克认为崇高而伟大的对象引起我们的惊讶情绪,并带有某种程度的痛苦和恐惧之感。

但不是随便哪一种使人产生痛苦或恐惧之感的事物都是的有当危险或痛苦与人隔着一定距离,不能加害于人,从而使人的痛苦和恐怖能够较快地消失,并从自己战胜、经历恐怖感中获得喜悦的时候,才能产生崇高感。

相似的,康德认为审美有一个饱和点,是感观所能掌握的极限,如果对象的体积超过了这个体来思维,我们的想象力就不再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理性却要求一个整体来思维。

崇高就是理性功能弥补想象力不足的一种动人的愉悦。

如果对象威力无比,如“高耸而下垂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闪电、雷鸣、火山、飓风、荒墟和无边无际的海洋等等,其巨大的无比的威力作用于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无从适应而感到恐惧可怕,因而要求理性概念来战胜它和掌握它,从而发现我自己“是在安全地带”,由想象的恐惧痛感转化为对理性的尊严和勇敢的快感。

其中,崇高产生的一个前提是,自己即审美主体在安全地带,也就是说,巨大恐怖的对象没有伤害到自己。

二.“优美”与“崇高”在内容、形式和美感上的区别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类型,在本质上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显现,但是,正如叮咚山泉与惊涛骇浪,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一样。

这两种形态的美,它们在表现特征和给人的美感方面有显著区别,给鉴赏者的审美体验也不同。

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两种美作一分析。

首先,在内容方面,“优美”表现为审美对象与主体感受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关系,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一般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一种内外关系的和谐,它是现实对主体实践的单纯肯定关系,且容易被人接受和欣赏的一种美的形态。

当我们驻足在西湖湖畔,眼前山明水秀、波平如镜、倒影清澈,面对“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仿佛我们心中的恬淡、和谐而温暖的感觉被释放了,形象化成了满眼的胜景。

我们说,西湖是优美的。

而“崇高”则是现实肯定主体实践的严重形式,崇高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它表现的是主体与客体间的对立、冲突与抗争,是通过矛盾运动达成的一种壮美情感形态。

曾经有一位著名登山家胜利登顶珠穆朗玛峰后说道:绝不能说是我们征服了她,只是她向我们显现出慈祥的一面。

那是因为他切身感受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险恶而被雄伟的山峰征服后的真情流露,是他与珠穆朗玛峰对立、冲突与抗争的结果。

无疑,珠穆朗玛峰在这位登山家甚至所有人的心中都是崇高的。

但我们不会说,西湖是崇高的。

显然,西湖自然美景和人们心中的美丽相吻合,进而会处于一种和谐平稳的状态,没有冲突,没有矛盾,因而被大众接受认同和欣赏。

而险峻、阴森、雄伟的珠穆朗玛峰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与主体人是对立而强大的。

其次,在形式方面,优美的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柔和、淡雅、细腻、光滑、圆润、精致、轻盈、轻缓、秀美和嫩弱的特征,如和风习习、杨柳依依、芳草萋萋、流水潺潺或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自然景色等等,这些景色都是优美的。

美不仅在于对象形式的和谐,还在于对象与主体(无害)的和谐。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国语,楚语》)。

再说崇高,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崇高的分析》中,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崇高是“一件事物较之与他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一件东西在量上大大超过我们拿来和它相比的东西,那便是崇高的东西;一种现象较之我们拿来与之相比的其他现象都强有力的多,那便是崇高的现象”。

“更大得多,更强得多——这就是崇高的显著特点”。

崇高对象的感性形式一般都是对美的形式原则的某种违背与破坏,这种破坏美的形式展示着真对善、形式与内容等种种激烈矛盾冲突。

这与优美的柔顺、秀丽等形象特征正相反,体现的恰恰是种种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

古代哲人曾经指出,崇高的对象不会是小溪和烛光,而是大江大河,是火山爆发,是那些引起我们惊叹的宏大对象。

崇高的对象往往表现为一种巨大、粗犷、险峻、辽阔、粗壮、厚重、笨拙、浩翰、阴森、激荡、刚健、雄伟、壮丽的特征,如惊涛骇浪,狂风暴雨,雷鸣闪电,排山倒海,大漠孤烟或是崇山峻岭等都是崇高。

优美是事物的完美、和谐和统一的,多静态的,而崇高是充满力度冲突的,多动态的。

就如两幅画,《唐代仕女图》线条柔和,持扇的仕女在百花丛中仪态大方,娴静温和,优美至极,而徐悲鸿的《八骏图》中,骏马撒腿奋蹄,更显的崇高可叹。

再有,从美感上看,优美能给人以平缓、亲切、轻松、随和、舒坦、闲适、恬静、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从根本上说,优美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使人产生和谐与愉悦的美感。

崇高是让人感到痛快的,给人以恐惧、惊慌、动荡、痛苦或是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往往调动起人的赞叹与惊心动魄之情,从根本上说,崇高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激烈矛盾状态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

” ③如果说优美的事物主要通过外在的感官来感受的话,那么,崇高的对象更需要领略在心。

恰如,我们在欣赏音乐江南小调时,仿佛自己游身于青山绿水中,轻松愉快自然舒心的感受溢满全身,当我们听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时,却感受到了憾人心魄的力量,进而就有了崇高的感受。

进而像珠穆朗玛峰这样巨大的事物,对人产生一种威胁而让人感到恐惧,但她又唤起人的尊重和崇敬。

我们来看看优美和崇高在西方艺术中的体现。

譬如维纳斯和掷铁饼者两尊雕像,她们分别是优美和崇高的象征,是柔与刚的诠释,静与动的塑造。

据说当年德国诗人海涅叩拜在维纳斯雕像脚下,激动的满眼热泪。

这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表情沉静安详,仪态大方,线条柔和,充满活力,展现了女性的妩媚和优美。

而雕像掷铁饼者充满力量,富有动感,显露了男性的刚健和雄壮。

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刻就了优美和崇高的典型之作。

三.中国的“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优美和崇高,在中国被称为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两种说法极其相近。

作为古文家,姚鼐运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来解释其特点:“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

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复鲁絜非书》)在我国古代著作中,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可以找到许多词语来说明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

比如,“纤侬”、“典雅”等较为接近阴柔之美;而“雄浑”、“豪放”、“劲健”等又更接近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正如《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其本质上是主客体的谐调,心物的交融。

这样,能使人生发一种如沐春风、轻快舒展、“我见犹怜”的亲切感。

而提及阳刚之美,人们很容易想到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蜀道难》,苏轼的《赤壁赋》,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罗丹的《掷铁饼者》、《巴尔扎克》雕像:而书法作品则会让人联想到颜真卿的正书,张旭、怀素的狂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