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性资源有效处理的策略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有效处理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有效处理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有效处理摘要:在数学课堂上关注生成性问题并进行有效处理这个以往被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以期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问题新课标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可见,有效筛选和利用课堂学习活动中瞬间生成性问题,发挥其有效作用对课堂教学是很重要的。

一、什么是生成性问题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成”、“既定”的概念。

课堂教学的生成就是相对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而言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这个概念与教学相连,就构成了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上,即使对同一个筒单问题也很难使学生的认识、感受整齐划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有成功、有失败;有突发奇想,甚至猜想;有赞同,有反对;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思维方式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我们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种种现象称为生成性问题。

生成性问题表现形式非常复杂,有预设内的,也有预设外的;有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也有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也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方面的;有有价值的,也有无价值的;有显见的,也有隐含的……这些形式往往交错呈现,共同作用,一起构成了小学数学课堂丰富多彩的生成性问题。

二、为什么要有效处理生成性问题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都决定了我们教师必须针对不同形式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有效处理。

当前数学教学中仍存在的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生成的意识淡薄。

备课时,我们教师习惯于对自己怎样教设计很多,却常常忽视了学生应该怎样学。

课堂上,我们的教师也喜欢以预设的教案来教,喜欢为学生画一个教师能驾驭的“圈”,希望学生在设定范围内进行学习,便于教师的调控,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让生成,不敢生成的现象比比皆是。

案例: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一课教学片段。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解决生成性问题的教师指导策略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解决生成性问题的教师指导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解决生成性问题的教师指导策略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

”生成性的信息也是一种资源,它们和各种预设性的生成资源共同构成精彩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很大一部分指向课堂中的非预设性生成,在面对这些资源时,更要以积极的态度与科学的策略真诚应对。

策略一:以退为进,伺机而动劳伦斯·斯滕豪斯说:“当课堂上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应秉持中立的原则。

”课堂中出现有争议的问题绝大部分是非预设的,也是无法避免的,此时教师加入争议的任一方,都会导致结果的倾向,与另一方形成对立。

而一旦师生处于争论状态,教学效率将大打折扣,甚至陷入“动态不生成”的状态。

例如,笔者在执教《葡萄是酸的》一课后,就记录下课堂中“以退为进”的一幕:当我出示“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句话时,黄婷婷站起来,字正腔圆地展示读。

我们班的陈先锋马上就说:“老师她读错了,这句话应该用生气的语气读。

”“不是的,应该是像黄婷婷一样用难过的语气读。

”这时,教室里议论声响起,有的说用着急的口气读;有的说用可惜的口气读;有的说用骗人的口气读;有的说用惭愧的口气读。

显然,这几种理解仅有一点点合理成分,有的基本是错误的。

怎么办?若不置可否,学生无所适从;若赞赏肯定,显然违背文旨;若断然否定,又伤学生自尊心。

于是,我沉默了几秒,伸手示意学生安静,然后以退为进:“大家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但仅仅争论没有根据,到底该用什么语气读?只有联系下面的内容,想想狐狸当时的情景,才能下结论。

”一听我这么说,学生马上开始重新走进文本,寻找依据。

不久,生1举手回答:“我觉得该用故意的语气说,因为狐狸是吃不到葡萄才说的。

”“还把原因说出来了,真不错!”我马上表扬。

生2:“我觉得是用嫉妒的语气读好,狐狸很想吃但又吃不到,就说葡萄不好吃。

”生3:“我用不屑的语气读,吃不到就不吃呗!”生4:“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酸,他这话更酸,应用酸溜溜的语气读。

“生成性教学资源”及其处理策略

“生成性教学资源”及其处理策略


‘‘
生成 性教 学资源 " 及 其 处 理 策 略
王 素 英
在 科 学 课 堂 上 往 往 会 出 现 一 发 事件 或 学生 的奇思 妙 想 , 也 表 现 高低 。
些生 成性 教 学 资源 , 如果 对这 些 资 源置 之 不理 , 就会 使 课堂 变 得机 械 生硬 , 打 消学 生 的积极 性 。如果 处 理得当 , 课堂就会精彩纷呈 , 高 潮 迭起 。 我 们 应 该 怎 样 认 识 并 妥 善
的 教学 理 念 , 以学生 发 展 为本 的 目
《 燃烧 和 灭火 》 一课 中 , 许 多孩 子谈
了 对 生 活 中 的学 生 谈 到 : 我 们人
等) 。 凡 事 预则 立 , 不 预则 废 。预 设
是教学 的基 本要求 , 教 学是有 目 标 、 有计划的活动 , 教 学 的 运 行 也 需 要 一 定 的程 序 , 并 因 此 表 现 出 相 对 的 封 闭 性 。 凡 事 不 能 绝 对 执 行 预设 , 要考 虑 生成 , 即考 虑 “ 生 成 性
处理 这些 生成 性教 学资 源 呢?

在与教师预设“ 有 出入 ” 的地 方 ,
从 对其 处 理 与利 用 的角 度考 虑 , 也
二、 “ 生成 性教 学资 源” 的 特 点 1 .新 颖 性 。 “ 生 成 性 教 学 资 源” 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 一 种 新
可 以称 其 为 资 源 , 即“ 生成 性 教学 资源” , 可 分 为两 种类 型 : 预设 生 成 和 随机 生 成 。其 来 源 有 : 1 .学 生 的原 始 认 识 ; 2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主 观 意识 的 “ 灵感 ” 内容 ; 3 .学 具 材

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有效运用

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有效运用

数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有效运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生成。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优秀的教师总能及时地捕捉、合理地利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高效又灵动。

如何有效运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一、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

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二、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的学生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

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而是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

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地吐露出来。

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我们追求的也许正是这一点。

三、不拘预设,灵活应变生成“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的设计,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做了设想,然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真实水平往往无法准确估计,更多的时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富有灵性。

镜头一:在学习“因数与倍数”时,“我还有更简便的方法!”一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教室里原有的宁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探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探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探讨一、引言生成性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或挖掘出来的一种教学资源。

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生成性资源的定义、生成性资源开发与运用对策的意义以及具体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三、生成性资源开发与运用对策的意义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成性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创造和挖掘,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激发学习动力。

生成性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和探究,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3.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4. 个性化教学。

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能够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得到有效的教育。

四、生成性资源开发与运用对策1. 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表达。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其整理为成文,形成生成性资源。

2.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任务,通过讨论和合作产生的成果可以作为生成性资源。

3. 鼓励创新与创造。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允许学生在作文、演讲等形式中进行创意表达,形成生成性资源。

4.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设置一些情境,例如故事情节、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表达,也可作为生成性资源的一种。

5. 注重资源的保存和共享。

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进行保存,并在适当的时候与其他学生共享,使学生不仅仅是作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够为他人提供参考和借鉴。

课堂中生成性问题解决策略

课堂中生成性问题解决策略

课堂中生成性问题解决策略
课堂中生成性问题解决策略如下: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成性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氛围,甚至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教学效果。

因此,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智慧应对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随机出现的教师预期之外的超出预设方案的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行为的即时信息。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自主性不断增强,课堂变得更加自主、更加开放,生成的问题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类生成性问题。

这些生成性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成性。

例如,师生、生生之间在课堂对话中因思维融合、思想碰撞、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总结反思而即时生成的新情境、新发现、新思维、新方法、新疑问,这些问题的生成是即兴的,是随机的,是来自课堂自身的。

二是动态性。

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会随着教师应对方法的不同而发展,有的可能会衍生出新的问题,从而使生成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动态性。

三是多样性。

课堂中生成性问题的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

课堂生成性资源有效处理的策略

课堂生成性资源有效处理的策略

高兴地说 :张 老师 , “ 这个 课 桌 面其实 不需 要 围一 圈, 只要 围出一条 长和一 条宽就 可 以了, 因为还有一条长 和一 条宽加起 来和它 是一样
长 的。 在 全班交 流 时 , ” 我让 这个 学生 把 自己
的想法 展示 出来 , 生们 都点 头赞 同。我 顺 学
教 育研 究 与 评 论 . 、 教 育 教 学 ,学 J
的每一次“ 打岔” 纠缠” 抓住不放 。在 面 与“ 都 对 和处理课 堂 生成性 资 源 时 , 以采 取哪 些 可 有效 的教学策 略呢?笔 者结 合教 学 实践 , 谈 谈对这一 问题 的思考 。

二、引导学生及时关注的助推策略 有 时生成性 资源最初 只出现在某 一个或
几个学 生 身上 , 师 应 该 迅 速判 断 、 锐捕 教 敏

鼓励学 生表达 想法的展 示策 略
学生在课堂上 的参 与度是教学 成功与 否 的重要标志 。学生在数学课 堂 中不 仅要有 行
捉, 对有利 于推 进 数学课 堂 教 学 的资源 要 因 势利导 , 让其 他学 生 都来 关 注和 思考 。很 多
为参与 , 更要有认知参 与和情感 参与 。因此 , 教师要重视 在教 学 中营 造平 等对 话 的氛 围 ,
悦 。这样做 , 既可以提升学 生 的学 习参与度 , 使数学学习越来越 有效 、 刻 , 深 又能很 好地捕
捉有价值 的生成性 教学资源 。

位教师 教学《 数对 确定 位 置 》 , 用 时 让
然后放 到尺上量 出周长 。学生 们有 的围铅笔
盒 , 的围数学 书 , 的围三 角尺 , 有 的 围 有 有 还 自己的头 ……有一个 女生正在 用线 围课桌面

开发和利用道法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策略

开发和利用道法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策略

·165·理论博览摘 要:在新课程体制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加强数学教学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本文详细阐述了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具体分析前言: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不受束缚,不按部就班的执行别人思想的能力,学生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后会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和分析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正确解答数学问题。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中存在的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为后续数学学习打基础的重要阶段,目前我国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刻,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教学中心,没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一)没有尊重学生思想,教学思想缺乏合理性目前我国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仍然将应试教育作为主流教学思想,过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单纯的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没有尊重学生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错误的认为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全面指导和讲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过分重视数学知识的讲解,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在设计教学环节方面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这会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无法主动思考,这对学生今后数学知识的学习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生成性资源有效处理的策略
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已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课堂经常生成各种资源。

所谓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即时由师生互动引发的、来自学生的、对数学学习有积极意义的认知成果。

有效的生成性资源,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认知结构的扩展、重组与建构。

在教学中,我们既不应一次次地与生成的教学资源失之交臂,也不能对来自学生的每一次“打岔”与“纠缠”都抓住不放,身陷其中。

在面对和处理课堂生成性资源时,可以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鼓励学生表达想法的展示策略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如果学生噤若寒蝉,那样的课堂肯定是效果不佳的。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不仅要有行为参与,更要有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因此,教师要重视在教学中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让学生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同伴与老师的认可和肯定。

这样做,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使数学学习越来越有效、深刻,又能很好地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一位教师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让学生尝试创造一种更为简约的方式来表示小军所在的第4列第3行这个位置。

学生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4列3行、4.3、4/3、4∶3、4,3……还有的学生迟迟没有落笔。

对于这几位没有落笔的学生,教师给予了关注,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中一位学生指着黑板上罗列的几种方法说:“我觉得4列3行这种写法肯定不是最简洁的。

我也想写第三种,可又觉得这样写搞不清哪个数代表行哪个数代表列。

”显然,学生没有写出最终的表示方法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想法。

教师接过学生的话茬说:“是啊,数学不仅要简洁,还要清晰。

我们既想只用4和3这两个数来表达小军的位置,又要非常清晰,那该怎么办呢?”正是那个迟迟不肯落笔的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使学生对最终的表示方法既要简洁,又要清晰产生了共鸣。

二、引发学生及时关注的助推策略
有时生成性资源最初只出现在某一个或几个学生身上,教师应该迅速判断、敏锐捕捉,对有利于推进数学课堂教学的资源要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都来关注和思考。

很多时候就因为这一资源的出现使得学生的认知进程和探索态势发生逆转,少数人的认知成果最终化成大家共同的关注对象。

在《认识周长》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自己选一个物体的某一面用线围一围,然后放到尺上量出周长。

学生们有的围铅笔盒,有的围数学书,有的围三角尺,还有的围自己的头……有一个女生正在用线围课桌面的周长,可是线太短了,她在那里比画了一会儿,突然点点头,若有所悟。

我走了过去,她高兴地说:“张老师,这个课桌面其实不需要围一圈,只要围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了,因为还有一条长和一条宽加起来和它是一样长的。

”在全班交流时,我让这个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学生们都点头赞同。

我顺势留下悬念:“桌面是一个长方形,下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到时看看这个同学的想法对我们有没有什么启发。

”显然,学生在解决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的问题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而这样的方法虽然是个别人的想法,但其普遍意义却不容忽视,因此,我及时引导其他学生加以关注,为后继学习作了初步的孕伏。

三、澄清学生真实想法的解释策略
有时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不能够恰当地表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思维进程,导致其他学生理解困难。

教师要认真倾听,读懂学生,并用其他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加以澄清,使学生之间的认识能够有效流动。

在《认识时、分》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观察分针从12走到9走了几分钟,一个学生回答说:“有3刻钟,所以是45分钟。

”显然,这个学生知道在生活中人们经常将15分钟说成
一刻钟,但很多学生并不能理解。

这时,教师需要进行澄清:“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15分钟叫做一刻钟,12到3是15分钟,3到6 也是15分钟,6到9也是15分钟,三刻钟就是3个15分钟的意思。

小朋友们,你们看出3个15分钟来了吗?”教师的解释,使某个学生的认识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资源,丰富了学生判断经过时间的方法。

四、强化学生观点的阐述策略
当生成性资源呈现之后,教师要予以鼓励、肯定和强化,通过适当的阐述,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从而彰显生成性资源的价值。

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学中有一个摸球活动:袋中放了1个红球和3个黄球,每次摸出1个球,再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

笔者在组织教学时9个小组中有3个小组摸球的结果与事先的猜测有很大出入:有两组都是摸到红球8次,黄球2次,一组是摸到红球5次,黄球5次。

面对这样略带偶然性的结果,很多学生感到困惑。

这时有个学生说:“因为摸的次数太少了,可以继续摸。

”另一个学生也抢着说:“如果摸的次数多一些,那么摸到黄球的次数肯定会比红球多。

我们可以把各个组摸的情况加到一块儿算。

”显然,这两个学生的回答可以消除学生理解上的困惑。

因此,教师及时强化了他们的观点:“因为袋中有红球,在每次摸球的时候都有可能摸到红球。

由于摸的次数少,这种红球比黄球被摸出次数多的现象有可能出现。

但随着摸的次数增多就一定会是黄球摸到的次数比红球多了。

那我们就把9个小组的结果相加起来吧。

”教师的进一步阐述,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清晰。

五、放大学生想法的聚焦策略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典型性的错误。

类似的错误一般是教学绕不过的坎,但有时却不一定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如果呈现出来,则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不应回避或遮掩,而应放大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聚焦,深化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在放手让学生解决“西安大雁塔高64米,比小雁塔的2倍少22米。

小雁塔高多少米?”这道题时,大多数学生都是用方程解答的,有几个学生却列出了这样的关系式:大雁塔的高度÷2-22=小雁塔的高度。

在全班反馈时,学生们先汇报了正确的方程解法,然后我鼓励写出上面关系式的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面对这个错误的关系式,竟然有少部分学生表示赞同或感觉无法判断,大部分学生虽然认为是错的,但是提不出具体的反驳意见。

毫无疑问,类似这样的想法并不只是少数学生的想法,因而具有进一步聚焦的价值。

于是,我请学生画线段图来思考上面的数量关系式错在哪里。

学生对照线段图很自然地发现大雁塔的高度并非恰好是小雁塔的2倍,添上22米才是小雁塔的2倍,所以不能用“大雁塔的高度÷2”。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取评价、争辩、验证等方式来放大学生的想法,把看起来细小的思考放到全班关注的显微镜下,凸显生成性资源的价值。

教学过程的乐趣在于,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新的问题,感受学生思维的律动,捕捉有意义、有价值的想法,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而要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模拟学生的认知进程,提高预见性,减少盲目性;在课中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鼓励和激发学生展开思维,为课堂的即时生成。

对教学中学生的一切表现都要以发展的眼光、积极的意义去评价、引导和欣赏。

当然,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处理策略还有很多,如暂时搁置、延迟处理等。

怎样做才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是策略选择的主要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