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课件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昔者--者,wenku.baidu.com词。以为--把 · · ·· · · 作为。
是--这。 何以· · ·· · · 为:表反问的句式。
第一段语言知识点
• 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 • 两个“于”字:见于孔子曰 有事于颛臾 • 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 • 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 错——责备] • 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 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 两个宾前句:
xià ng 相( ) 戈( gē )
bì )
季氏将伐颛臾 [①季氏,鲁国权臣。②将,表时间的副词。③伐,攻打。④本 句话是事件的起因,是孔子阐释自己政治观念的背景。]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①冉有、季路,冉求、子路,孔子弟子,季氏的家臣。②见,
拜见;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③本句话表现两弟子把季氏 动武的消息通报给孔子 ,而语言中透露出 冉有、季路 对动武的
跌倒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 辅助盲人走 相矣? 路的人 不稳定 摆出来、 施展 才能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 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之 曰 子 今 冉 患患有 “ 臾 少 不不国辞‘求孙不,有 憎恨 安均者。欲!忧取固曰 。,,丘之 君。,而: 托词、辩 如今 解之词 子 不不也’ ” 后 “ 近 回避说 一定成为 平均 患患闻而疾孔世于今 贫寡有必夫子必费夫 而而家为舍曰为,颛 :
• 1.“修文德以来之” 三处均动词的使用 动法,使……来 “既来之” “而不能来(之)” (归顺)
• 2.“既来之,则安之。”——安,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 3、“相夫子”——相,名词活用为动词。 帮助季氏 • 4、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忧——指忧患的事。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②吾恐季孙之忧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 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 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 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 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 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 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 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 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 也· · ·· · ·
何以伐为?
孔子在此指出了反战的 三条理由,并且用反问的形 式得出了结论。
孔子的意思是:
(1)颛臾为先王封国,不可伐;
(2)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3)同为社稷之臣,不应伐。
结论:何以伐为?(为什么攻打它呢?) 文字意义:
问:
• 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 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 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 • 并非真的“不欲”。 • 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 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 说明冉有口是心非。
问:
• 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
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 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 达到什么目的? • 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 • 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 • 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
孔子在此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 张——即对均、和、安的追求; 强烈批评冉有、子路既无所作 为,又“谋动干戈”的错误。
问:
• 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 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 哪三个错误?
• 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 • 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 • 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
问:
• 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 锐的政治洞察力?
归纳总结——
• 思想内容方面
表现孔子的文德治国的仁政思想; 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 写作技巧方面

对话体; 以理服人、层层深入、先破后立的 辩驳艺术。
• (甲)判断句
• ①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
• (乙)疑问句 • ①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 • 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 ③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还要辅助者干什 么呢? • ④是谁之过与?——这是谁的过错呢? • ⑤如之何其废之?——怎么可以废除它呢?
十二问:
• 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 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 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 样做? • 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 之。
文字理解
丘也 丘,孔子自称;也,句中助词。 有国有家者 诸侯、大夫。 寡、不均 (东西)少、(分配)不均匀。 贫、不安 贫困、不安定。 盖 因为,连词。 和 夫、是 句首助词和近指代词。 远人
担忧 攻取 坚固
辅佐 使动用法 而季动析不 相安以远安盖 使动用法, 之 来 均 在孙干 而 能 无 夫 人 使 …… 来 军事 萧 之 倾 。 无 之 不 来 戈 子 不 倾覆 指鲁国内部 墙忧于能也,今;服。贫 之,邦守,远由既,夫, 内不内也邦人与来则如和 修 也 在 , , 分 不 求 之整治、治理, 是 无 意为施行 。颛吾而崩服也,文,寡 ”臾恐谋离而,则德故,
• 有国有家者 • “国”、“家”,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 的地方叫“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 “家”。“国”也指“国都、京城”, 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 师以来,国可得也”,“客有歌于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 者数千人”两例中的“国”都指此义。 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 在萧墙之内也。 • 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 墙”。
小结
力伐争利
文德治国
阅读、思考、讨论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对话: 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
季氏将伐颛臾
第二次对话: 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
第三次对话: 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A)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过尔与?
“无乃……与?” 是个文言固定句式
相当于“恐怕……吧”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
B)何以伐为? 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
“呢”]
规则:[疑宾前: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
语须前置]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 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 职位 居、充任 不就职 力就列,不能者止。’
本国以外的人。
修文德 实施文教和德政。
来、安
均为使动用法。 相夫子
辅佐季氏。
谋动干戈 策划动武。
(上下)和好。
萧墙之内
国内。
怎么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

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 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 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 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 “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 灭贫穷的主义。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 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 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赞同。]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①求,冉有。无乃· · ·· · · 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含推断语气,
相当于“恐怕· · · · · · 吧”。②尔,你们(两人)。③过,责备, 动词。④本句表达了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 观点。]
问:
•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 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 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 是冉有说的。 • 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 证。[求!无乃尔是过与?]
冉有的狡辩
夫子欲 之,吾二 臣皆不 欲也。
问: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 不欲也。”冉有说这话 想干什么? •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问:
• 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 么方法驳斥? • 下一张幻灯片
• 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 • 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 • 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
柙中,谁辞其咎?
孔子对冉有辩解的批驳
(1)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2) 危而不持 , 颠而不扶 。 (3)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谁之过与?
文字、语句理解:
◎周任语: (能)施展才能, (才可)就任其职 , 没有才 能就不要任其职。 ◎危:不稳; 颠:跌到。持:扶,扶持,搀扶。 虎兕:猛兽,喻季 氏;兕,独角犀牛。 柙:关猛兽的笼子。 椟:匣子。 过:前一个是形容词,错了;后一个是名词,过错。 ◎则将焉用彼相矣:那么那些辅助的人又有什么用? 彼 相,指冉有、子路。
? ? 解题:季氏 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是:将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 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 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生字正音
颛臾(Zhuānyú )冉( rán )稷( 兕(
费(
sì)
jì )
柙( xiá) 椟( dú )
冉 有 • 责
•先王以为东蒙 主——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
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
吾二臣者皆 不欲也。 今不取,后世 必为子孙忧。
晓 之 以 礼
驳 • 斥
引用名言

晓之以理
设比喻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德
中心概括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 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 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 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 人”归服的主张。
• • • •
(丁)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②谋动干戈于邦内 (2)宾格前置
• ①无乃尔是过与?(“是”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 (戊)被动句 • ①龟玉毁于椟中
• (己)固定句式 • 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 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 • 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 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冉有第二次狡辩
分析: 冉有要作辩解 , 表明冉有仍然坚 持对颛臾动武 。
这必将受到孔子 进一步批评,由 此也将进一步显 示孔子的思想。
冉有的辩解: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忧。”
———————————
今夫--句首语气词。 固 --城郭坚固。 今--现在。 必--必定。为--成为。 子孙--季氏的子孙。 忧--忧患,名词。
问:
• 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 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 颛臾? • 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 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 • 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 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 岂能露骨地表白?
问:
• 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 列举了什么理由?
•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 责攻伐颛臾。
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
正确之举: · 丘也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
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 ,则修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冉有、子路的三点错误: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 · · ·
•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以:介词,用。“以”后省略了代词 “之”(颛臾)。 • 为:做。 • 今义,以为:认为。
• (丙)否定句 • ①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两个都不想(这么) 做。 •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面对险境(你)却不抱 持,将要跌倒(你)却不搀扶。 •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东西少而怕分不均匀。 • ④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 ⑤远人不服。——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从。 • ⑥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远方的人不归服,(你 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 • ⑦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国家四分五裂,(你 们)却不能把守、保护(它)。
冉有啊!君子痛恨那种(嘴上) 不说(我)“要这样做,却一 定要编造借口(的做法。)”
哼!
求!君子疾夫舍 “欲之” 而必 为之 辞。
问:
• 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 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 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 编造借口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文 德属于治国之本,前轻后重,孔子当然 要避轻就重。 • 表明孔子谈话善于撇开枝叶,紧抓主干, 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