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说(1)-寻根小说-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寻根小说
(2)得益于当时学术界出现的“文化热”
(3)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文学家越来越不满意
文学单一的价值属性,开始寻求更为多元 1980年汪曾祺就以他的《受戒》等一系列具有
鲜明民间色彩与价值取向的文化风俗小说给小说 创作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
第四节 寻根小说
第四节 寻根小说
2、“杭州会议”——“寻根小说”得名 1984年12月,《上海文学》与《西湖》杂志社
在杭州召开了一次题为“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 测”的讨论会,其核心话题就是“文化与寻根”。
第四节 寻根小说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 第4期
郑万隆:《我的“根”》,《上海文学》 1985 年第5期
(4)异域文化的影响 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这激活了中国作家参与世界文学交 流的愿望和信心,给中国作家以极大的启示和鼓 舞。 “拉丁美洲风暴 ”——魔幻现实主义
第四节 寻根小说
陈思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富有现代 感,同时又融会了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文艺创作, 无疑为主张‘文化寻根’的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 的经验……马尔克斯的获奖,至少表明了一种古 老民族文化被现代世界的承认,表明了世界多种 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平等互渗的可能性”。
小鲍庄是个仁义之乡,但与仁义并存的是贫穷和 愚昧,它们的结合形成了小鲍庄人冷漠、封闭、 排外的行为方式。
在这个人人都为仁义名声自豪的村子里,小翠子 活泼开朗的天性很快被压抑;
拾来与二婶“伤风败俗”的恋情遭到全村甚至孩 子们的仇视和欺负;
第四节 寻根小说
鲍秉德家的因不孕而常遭丈夫毒打,甚至被流言 蜚语逼疯……
第四节 寻根小说
(2)文化寻根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
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而我们的责任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
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 “我们绚丽多姿的楚文化哪里去了 ”
第四节 寻根小说
3、何谓“寻根小说”? 80年代中期出现的旨在追溯民族传统文化渊源,
陈忠实《白鹿原》 眷恋和忧伤
第四节 寻根小说
《最后一个渔佬儿》(李杭育“葛川江系列小 说”)
葛川江 福奎
第四节 寻根小说
《神鞭》(冯骥才) 傻二
第四节 寻根小说
几年后的一天,傻二和菊花突然出现在玻璃花面 前,这次是他们主动会玻璃花而来。傻二手抢双 枪,发发命中,使玻璃花称好叫绝。当傻二摘下 围巾,露出“神鞭”已荡然无存的光头时,玻璃 花惊呆了。傻二告诉他:祖宗的东西再好,到了 该割的时候也得割,辫子剪了,神留着,一变还 得是绝活。然后,飞身上马,消失在一片金色的 树林中。
同态度。他们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感受到危机 的存在,那便是现代人道德感的丧失以及精神价 值的失落,他们在返回传统中寻找“种族之根” 和“道德之气”,用以解救当代城市文化的堕落 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第四节 寻根小说
重新认识与阐释民族文化,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 化内核,如阿城的《棋王》等;
对古朴、原始的生活的眷顾和原始生命强力的肯 定,如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等
阿城认为:"五四运动在社会变革中有着不容否定的进步 意义,但它较全面地否定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加上中 国社会一直动荡不安,使民族文化的断裂延续至今,'文化大 革命'更其彻底,把民族文化判给阶级文化横扫一遍,我们甚 至差点连遮羞布也没有了。"
韩少功也认为:"五四以后,中国文学向外国学习,学西洋 的,东洋的,俄国的和苏联的;也曾向外国关门,夜郎自大地 把一切'洋货'都封禁焚烧。结果带来民族文化的毁灭,还有 民族自信心的低落。"
“最后一个仁义之子的死”
第四节 寻根小说
3、持辩证态度(挽歌型) 郑义、李杭育、贾平凹等对传统持一种矛盾态度:
他们在情感上对太行山、葛川江、和商州等地所 保留的那种古朴醇厚的儒风乡情以及趋于消逝的 “最后一个”的生存方式表示眷恋和悲挽;但在 理性上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对古朴遗风的“破坏” 及“最后一个”的消逝却是一种社会和时代的进 步。
第四节 寻根小说
(三)“寻根小说”主要特征 1、文化思考: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 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或民间文化 阿城——儒道尤其是道家文化 韩少功——楚文化 张承志——伊斯兰 王安忆——儒家仁义 李杭育——越文化 郑义——儒家
郑万隆“异乡异闻系列”
第四节 寻根小说
2、持否定态度(批判型) 韩少功、王安忆等对传统文化基本上持批判态度。 他们的寻根小说力图挖掘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
心理的影响,探究民族“劣根性” 形成的历史根 源。 王安忆《小鲍庄》 (1984)
第四节 寻根小说
王安忆用反讽的笔调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核心——儒家仁义精神。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第十章 80年代小说(一)
本章要点
1
80年代小说概说
2
伤痕反思小说
3
改革小说
4
寻根小说
第四节 寻根小说
一、“寻根小说” 的出现及主要特征 (一)“寻根小说”的出现 兴起于80年代中期的“寻根小说”,是中国当代
文学中带有强烈冲击意味的文学现象,可以说是 当代文学开始向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文学运 动。 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或承继的小说(文 学)创作潮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代表 人物阿城、韩少功。是新时期文学转折的标志— —由政治代言向文化、审美追求转化。
第四节 寻根小说
(二)“寻根小说”的主要类型(文化取向) 1、持肯定态度(回归型) 张承志、阿城、乌热尔图、郑万隆等基本上持认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文艺报》 1985 年7月6日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文艺报》 1985 年7月13日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 1985年第9期
第四节 寻根小说
以韩少功的 《文学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 类》最具代表性。
(1)“文化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