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域下文学经典的重读与重评
论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屠场》解读
043厄普顿·辛克莱是著名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擅长书写“揭发黑幕”的小说。
他的代表作《屠场》讲述了尤吉斯一家移民至芝加哥的悲惨遭遇,书中对肉类食品加工的描写推动了美国食品卫生检查法的制定,同时揭示了美国社会进入工业时期后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生态危机爆发,世界对生态给予更加迫切的关注。
由此出现许多反映生态系统破坏的环保小说,国内外学者对此类小说中生态危机的揭示,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做了许多探究,但这些研究比较宏观,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鉴于此,本文从鲁枢元的生态三分法出发,对文本进行细读,探究《屠场》所反映的生态意识与生态思想。
一、生态批评的内涵世界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生态环境恶化,尤其是1970年末出现了许多环保小说,越来越多的人对其进行研究,于是逐渐演变成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是对文学或者对生态危机的批评,探究人与自然以及文学的关系,而后与学科交叉,继续深化。
与此同时,世界上对生态批评的研究也随之而来,欧美西方生态批评主要以深层次生态批评中的整体主义为核心,而中国本土生态批评主要分为中国本土理论构建派、欧美生态批评理论阐释派,以及文学文本理论阐释派。
其中,以中国本土理论构建派为代表的鲁枢元将生态批评与文学相结合,形成了文学生态学,并且在此基础上,将文学生态学划分为以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经济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这三个维度实际上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三者相互依赖,但是不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
二、生态批评视域下对《屠场》的生态解读(一)人类中心主义:自然关系失衡对于自然生态,鲁枢元有自己的见解,他将独立的自然界看作自然生态研究对象,而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但随着人类工业社会的发展,人类不加节制地向有限的自然索取,人与自然的矛盾越发尖锐,导致自然生态失衡。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小说《白鲸》-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小说《白鲸》-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美国着名小说家,散文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很多作品都与海洋有关,因而也被人们称为海洋文学家。
《白鲸》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宏伟的海洋史诗。
随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小说的层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
生态批评的主要理念是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面对当今全球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现状,就需要人类深入思考。
一、由《白鲸》着作解读当今环境自然观(一)海洋环境在着作中的自然观体现《白鲸》这本着作所描绘的就是以海洋为背景而创作的。
小说的作者之所以以海洋为背景主要是因为其对于自然的热爱。
因此才会将海洋描绘得既纯净又富有生命力,为了那种他认为有意的操劳和船上的纯净空气以实玛利来到心缘已久的海上体验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认为,海洋具有大自然独特的魅力和神奇的治愈功能。
在甲板上他享受船头的健康运动和洁净空气;在桅杆上了望,他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自然和白鲸的美。
同时,麦尔维尔也描述了海洋的凶险。
它那些令人类最害怕的生物多数是在人眼看不见水底游来滑去,狡猾的躲在平静的海面之下。
种种描述都反映了作者那种对于自然的喜爱敬畏之情。
( 二) 海洋生物白鲸所体现的麦尔维尔的自然观白鲸作为海洋中独特的生物,它是海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在该部小说中,作者描写的白鲸是一种善良的代表,是自然之美的体现。
例如在小说的第87 章,以实玛利把白鲸人性化了,在以实玛利眼中他们是夫妻母子,而不是简单的动物,麦尔维尔给予他们人的美德。
通过对白鲸种种的描述,让主人公意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在以实玛利心目中,人与白鲸应该平等和谐相处,但这种平静与和谐却被人类毁坏了。
二、从人与自然关系解读小说自然观(一)《白鲸》中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的同时自信心膨胀过头,人类相信自己可以征服自然并付诸行动---到深海猎杀。
以生态批评视角重释经典作品
以生态批评视角重释经典作品作者:徐筱虹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6年第11期|摘要:生态批评理论作为全新的文学批评现象广受关注,它以鲜明的生态意识对文学文本进行有别于传统的研究与批评。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生态视角对文学经典作品进行再解读、再阐释,有其鲜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重释经典《飘》《外国文学》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外国文学》课程因其得天独厚的人文学科优势,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然而,《外国文学》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从而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智慧、感情、经验、原创力、生命思想以及审美意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渐渐丧失。
这种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如何将学术热点、前沿观点融入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更大的探究空间,提高学生分析文学问题和文学现象的能力,成为《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生态批评是把文学文本和现实的生态问题结合起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批评方法。
笔者以美国小说《飘》为例,运用生态批评视角,指导学生解读这部关于南北战争的经典作品,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学案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显现,文学领域掀起了生态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生态批评的热潮,它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探寻生态危机根源为目的,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同时,这个阶段也产生了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和罗尔斯顿的“生态整体主义”等观点。
《飘》以南方女性作家特有的视角和观点,对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进行了独特的反映,通过一系列人物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不同经历和命运,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取代奴隶制度的历史趋势,同时表明了人应该顺应历史潮流而动的思想。
《飘》是20世纪通俗文学的代表作,再现了气势磅礴的美国南北战争,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取代奴隶制度的历史趋势,揭示了蕴藏在青年男女身上美好的爱情理想,展示出缠绵悱恻的人情美和爱情美,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态思想。
读书心得——生态批评视域下对《野性的呼唤》的解读
读书心得——生态批评视域下对《野性的呼唤》的解读杰克·伦敦是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创作了许多反映美国社会矛盾的文学作品,被誉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他于1876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自幼生活艰辛。
1897年阿拉斯加发现金矿的消息传来,贫困的他远涉阿拉斯加,踏上淘金之旅,但结果一无所获,反而得了坏血病。
他于1903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小说的背景就源自他在阿拉斯加的淘金经历。
《野性的呼唤》讲述了一条名叫“巴克”的家犬重获野性,变成野狼的故事。
巴克原是米勒法官家的爱犬,但被佣工拐卖给了狗贩子,之后又被辗转卖到了阿拉斯加,成了雪橇犬。
巴克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学会了欺骗和狡诈,并战胜了领头犬斯匹茨。
后来疲惫不堪的巴克被约翰·桑顿所救,获得了短暂的温暖,但桑顿被印第安人杀害,巴克为他报仇之后,走向荒野,成了狼群的一员。
一、生态批评的发展与内涵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人类文明的空前繁荣,人类在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之后,对于自然生态的攫取越演越烈,由此导致了很多生态问题,“生态危机”一词也进入了人们的眼帘。
生态批评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人们开始思考生态保护和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生态批评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欧美,是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其著作《沙乡年鉴》中提出了土地伦理学说,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直到60年代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才开始关注生态保护的问题。
1962年美国生态文学家雷切尔·卡森出版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轩然大波,使人们开始思考生态保护,推动了世界范围生态运动的开展。
1978年美国生态批评家威廉·鲁克尔曼在其《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践》中首次提出“生态批评”这个术语,通过“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乌鸦》
2016.10泰德·休斯是英国当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是一位有良知的文人,更是一位开拓创新,敢于担当的诗人,是英国二战后重振诗坛的功臣。
他热爱自然,喜欢以动物题材入诗,有“自然诗人”,“动物诗人”之美誉。
在休斯看来:诗只有一个目的,即记录宇宙如何倾其所能恢复人类的失误造成的自然失衡]。
这一理念不仅表达了诗人作为文人对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也成为了休斯诗歌创作的源动力。
1970年休斯推出力作《乌鸦》,奠定了他在英国诗坛领军人物的重要地位。
诗集《乌鸦》以寓言故事的形式、丰富的内含、激烈的表现形式吸引着读者和批评界。
虽然批评界对《乌鸦》的品评百家争鸣,但诗歌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观念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分析和解读诗集《乌鸦》是一个较好的切人点。
一、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中心,人的需要和利益高于一切,芸芸众生中只有人类才是至高无上的造物。
人类中心主义评判宇宙中所有事物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只有人类,对人类以外的实体的关注仅仅限于那些对人类有价值的事物,而自然则完全是从属于人类的,完全为人类的利益服务。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开始,就是促进西方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
从积极的角度来说,它对于提升人类的主体地位,改变人在自然面前原始的被动接受一切的消极生存状态有非凡的意义。
但随着历史发展,人类中心注意价值观慢慢走向了极端,追求控制和主宰自然,而不是和自然平等和谐相处。
人类要成为世界中心这一思想最初来源于古希腊。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未泾渭分明之时,古希腊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斯芬克斯的故事中得到了充分地表达。
“自觉意识形成了古希腊人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又决定了他们以征服与主宰外部世界为目的的人生价值观。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欲壑难填的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的大规模改造,而过程中最初所取得的成功和利益又进一步刺激了人类日益膨胀的物欲,从而导致人类更加肆无忌惮地过度掠夺自然。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白鲸》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白鲸》解读摘要:《白鲸》是19世纪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该书为读者展现了大海的博大恢宏、捕鲸业的惊险刺激,以及人与自然的纠葛。
本文将从生态批评视角重新解读这一作品,即通过对亚哈和以实玛利价值尺度的探讨,重新分析小说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从而探寻小说中蕴含的生态意义以及小说中内含的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
《白鲸》不仅是对海洋问题的警告,同时也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思考。
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白鲸》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越发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白鲸》;生态批评;大海;人与自然;和谐一、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被认为是当代文学作品研究中的重要学派。
生态批评理论第一次实现了把生态理论与文学作品的结合。
文学来源于时代,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中往往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
而生态问题的反应也必然被会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生态批评理使人们开始以新的视角,分析文学作品,结合生态理论,分析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文学作品能达到呼吁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重视生态的目的。
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迅速,特别是在七十年代,生态批评理论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而逐渐受到了重视,在生态批评理论出现的二十年以后产生了很多以此为主题的文学。
对于生态批评目前学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理解,本文所使用的生态批评理论指的是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主要从文学的角度探讨,我们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与我们自身发展出来的文化存在一定的联系。
这个人认为只有从人类自身的思想深处寻找原因才能够找到目前的自然环境发生危机的原因。
人类最深刻的思想最多的体现就是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所以还是要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去寻找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生态批评理论最重要的任务是从文学当中寻找到人类与自然的答案。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息息相关。
在当今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首的时代,我们是否能正确的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不和谐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是生态批评理论想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想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生态批评视域下小说《流浪地球》分析
收稿日期:2020-6-18电影《流浪地球》作为2019年新春贺岁片,也作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获得了超高票房和众口称赞。
电影中描述末日灾难的宏大场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笔者将该电影和原著《流浪地球》进行了比较,认为不管是在情感方面还是在生态视角方面,小说《流浪地球》都给读者呈现了更丰富的内容。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的作品之一。
其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叛乱时代和流浪时代。
它讲述了一个由于全球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人类在生死关头组建“联合政府”,并计划由一百代人来进行“流浪地球”计划以拯救人类的故事。
作为一部科幻小说,《流浪地球》其实并未脱离现实,而是把我们生存家园中现实存在的生态问题以夸张而科幻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在深深打动读者的同时也开始让读者重视并深思生态问题,进而呼吁全人类要携手共建一个花红柳绿、碧海蓝天的美丽家园。
1 《流浪地球》中的生态灾难呈现《流浪地球》细致地描写和呈现了生态灾难。
生态灾难不仅仅是指自然生态所遭受的破坏,也包括社会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所受的摧生态批评视域下小说《流浪地球》分析□ 张 雯 周淑莉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的佳作,该小说以地球末日灾难为背景,讲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流浪地球”的故事。
虽说是一部科幻小说,但该作品中人与人、人与生态之间的矛盾问题引人深思。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小说《流浪地球》进行分析,进而剖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人类社会精神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生态批评;《流浪地球》;生态意识[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0)26-0043-04残(鲁枢元,2000)。
1.1 自然生态自然生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该小说描写道,在地球这个家园,人类失去了很多,失去了地球自转,失去了昼夜之分,失去了大海和城市,甚至失去了欣赏美的勇气。
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评析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评析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摘要:海明威所著的《老人与海》是一部传世名著,拥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其“冰山原理”的鲜明注脚。
各方面的评论家对其都进行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评论,而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对《老人与海》进行重新解读和审视,则是近年来文学批评界经常采取的方式,更是生态文学批评的积极尝试。
从生态文学的角度来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也流露出针对人类与自然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等诸多生态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活在海平面之下八分之七的真谛,促使人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自然生态的观念。
关键词:生态文学文学批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全球环境危机呈现出日趋严重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人类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质量的优劣。
在上述情况下,生态文学批评的模式和理论应运而生,著名的生态文学批评家格罗费尔蒂和弗洛姆曾经对于生态文学批评进行过定义,即:简言之,生态批评研究的是文学和物质环境的关系。
生态文学批评源自于欧美国家,重点是从生态、自然的角度来评析当代文学作品,并且积极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鼓励和引导广大读者尽可能多地与大自然进行零距离接触,进一步唤醒人类的环境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生态文学批评发展迅速与全球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全球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各种因素导致全球的环境问题日趋恶化等问题是息息相关的。
在此期间,人们更多地把目光转向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态,更加关注环境的变化,是形成生态文学批评的推动力。
一从生态文学批评角度看《老人与海》崇敬生态思想1 海明威坚持生态意识近年来,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更加重视,从生态的角度来审视各类现象也愈加频繁,其中,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评析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生态意义。
从该作品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在其作品中也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暴风雨》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生态批评视野下的《暴风雨》肖芳 苏州大学摘 要: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新的文学批评理论,以深层生态学为基础,以社会生态学为支撑,在文学研究中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为解决每况愈下的生态危机提出一些独特的视角。
本文通过研究莎士比亚的极具生态意识的《暴风雨》,领悟到莎士比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表明了人类不仅仅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也打破了原生社会关系,反映出自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缺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启迪人类再思考这一层关系,呼唤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生态批评;生态危机;《暴风雨》作者简介:肖芳,1993年出生,女,汉族,江西景德镇人,苏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114-02《暴风雨》中,故事里的孤岛与大地之母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从隐喻的角度来说就是活的地球。
在有人类居住以前,这座孤岛有自我调控的能力,保持着生态平衡。
这与詹姆斯 洛夫洛克提出的雏菊世界有共通之处,生态的自我调控的理想模型。
莎士比亚带着对人文主义的关怀,在《暴风雨》作品中建立了这么一个模型,人类拥有超能力并能操控自然。
我们看见孤岛上的生态变得不平衡,有了生态危机。
孤岛与该亚假说具有相似性。
20世纪70年代,詹姆斯•洛夫洛克提出盖亚理论:生物体促进了自调节的反馈机制的发展,这个机制可以维持适宜生物居住的,稳定的地表环境。
地球具有生命的属性,它内部的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协调,创造出一个稳定和能够自我调节的系统。
《暴风雨》中的孤岛就如原始的该亚一样,本是完整独立的生物区,在普洛斯彼罗和他的女儿米兰达到达这座岛上之前,岛上生长着自己的各类生物。
如果他们没有对该岛进行过多的人为干预,而是让其按照原来的生长模式发展的话,小岛的生态平衡也不会被打破,引发一系列生态危机。
莎士比亚以森林砍伐预知了生态危机:从普洛斯彼罗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安东尼奥变得习惯于发号施令,“how to grant suits/ How to deny them, who t’advance and who/ To trash for over-topping”。
生态美学批评视域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生态美学批评视域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作家丁玲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额尔古纳河流域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了生态问题与人性的关联。
在生态美学批评的视域下,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和批评,可以从自然环境的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以及生态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拓展。
首先,在生态美学批评视域下,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描绘自然环境的方式进行分析是重要的。
小说中,丁玲通过对额尔古纳河的描写,展现了其壮丽的景色和不可思议的力量。
她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狂野,使读者对这片原始自然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生态美学批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描绘自然环境时要注重对其独特之处的呈现,以引发读者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之情。
其次,生态美学批评视域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还可以从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展现出对自然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他们尊重自然、崇拜自然,将自然视为生命的源泉和灵感的源泉;另一方面,他们在与自然环境的争夺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破坏和剥夺。
生态美学批评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应该是和谐的、平衡的,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对自然的互动,既反映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又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最后,生态美学批评视域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还可以从生态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批评。
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道德责任,主张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与自然的相处,展现了不同的道德选择和行为。
一些人物表现出对自然的保护和关爱,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思想;而另一些人物则表现出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暴露出道德的缺失和人性的弱点。
综上所述,在生态美学批评的视域下,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分析和批评,可以从自然环境的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以及生态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拓展。
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批评,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所揭示的生态问题,引发对生态保护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上层林冠》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上层林冠》摘要:伊恩·麦克伊早期小说《上层林冠》对于当代生态文学批评有着明显的理论意义,其在小说内容和结构层面上体现出的环境意识、文化批评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于生态批评视角的拓展和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主要理论探讨入手,其次结合小说故事情节和作者意图,从环境意识、文化批评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深入解读小说生态批评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最后,本文在总结结论中提出对《上层林冠》生态批评的启示和借鉴,从而为当代生态文学批评提供新的思考和方法。
关键词:生态批评;上层林冠;环境意识;文化批评;未来展望正文:第一章绪论一、生态批评的基本概念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其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生态意识的兴起,由美国研究生态学的学者爱克·卡拉克(Joseph Mee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
生态批评主要是研究文化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
生态批评将环境视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文学、哲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
二、《上层林冠》概述《上层林冠》是伊恩·麦克伊于1984年出版的小说,描写了一个由神话、科幻和生态主义构成的奇幻世界。
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史丹利的小男孩,他离家出走到了一个神秘的国度——蓝星(Bluestar)上,蓝星是一个被大树、森林和植物所覆盖的世界,小说展现了蓝星生态和文化的多样性,强调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
第二章环境意识的生态批评一、史丹利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小说中,史丹利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感知和亲近,他在蓝星的生态环境中逐渐理解自然,与之亲密相处。
这不仅反映了作为儿童主人公的史丹利对自然的直觉感受,也强调了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大树的生命周期与人类文化的转移在小说中,大树代表了蓝星人类文化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代表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批评视角下解读《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与《葡萄牙的高山》中的生态意蕴》范文
《生态批评视角下解读《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与《葡萄牙的高山》中的生态意蕴》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日益破坏,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文学作品作为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类思想的重要载体,其生态意蕴的解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和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葡萄牙的高山》中的生态意蕴,探讨这两部作品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思考。
二、生态批评视角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旨在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意蕴,揭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以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本文将从这一视角出发,分析两部作品中关于生态的叙述与思考。
三、《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生态意蕴《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以少年Pi的生存经历为主线,描绘了他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的冒险故事。
作品中,作者通过Pi与虎的共存经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首先,Pi在与虎共处的过程中,学会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这种尊重不仅体现在对虎的敬畏,也体现在对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爱。
这种观念的传达,对于我们反思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具有启示意义。
其次,作品通过海上漂流的冒险经历,揭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无助与渺小。
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无度地掠夺和破坏。
四、《葡萄牙的高山》中的生态意蕴与《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不同,《葡萄牙的高山》更侧重于通过描述自然景观来反映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
在作品中,高山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
这些高山不仅美丽壮观,更是生物多样性的家园。
通过对高山的描绘,作者呼吁人们关爱自然环境,珍惜生物多样性。
同时,作品中的高山也象征着人类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向往。
五、结语《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与《葡萄牙的高山》这两部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们不仅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更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蕴。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老人与海》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老人与海》摘要:《老人与海》是一个简单但蕴含着深刻哲理的故事。
这一个伟大的作品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老人与海》中的社会、自然和精神生态,让读者欣赏到小说独特的生态之美,也激发人们对现实生态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老人与海》;生态批评;人类;自然;社会一、引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叫圣地亚哥的老渔民在海上的冒险故事。
小说出版于1952年,其中海明威对生态的哲学思考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在国外,Glotfelty 认为《老人与海》体现出了海明威生态意识和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
对立中体现着统一,统一中包含着对立。
这就是海明威自然观的辩证法[1]。
在中国,陈茂林通过分析《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自然观,胜赞其“实现了从自然价值论到自然本体论的飞跃”[2](p.102)。
另一位学者王诺指出海明威对自然的态度是“实现了从自然价值论到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复杂的、矛盾的”[3](p. 56)。
本文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视角,通过对小说中自然和精神的生态分析,探讨小说中的生态意识,体会海明威所流露出来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
二、自然生态:老人与海生态批评(Ecocriticism)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进而又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迅速在世界各国流行[4]。
美国著名的生态主义批评家Glotfelty把生态主义定义为“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1](p.4)。
二十世纪中期,生态批评的焦点从社会关系转移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个人看作既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又是社会中的一员。
它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试图改善此关系。
在现代生态学中,自然生态对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一连84天都毫无收获。
为证明自己,他只身一人冒险进入深海。
终于在第85天,他钓到了一条罕见而硕大的马林鱼。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老人与海》
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老人与海》摘要随着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的到来,随即也产生了把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问——生态批评,这门学问在解读《老人与海》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崭新的视角。
本文基于生态批评理论,把《老人与海》中的有关生态意识、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着重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长期以来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的错误性,倡导了爱好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全新理念。
关键词:生态批评《老人与海》视野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威廉·鲁克特是美国著名的评判学家,他于1978年在《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批评这个概念。
所谓生态批评,其中心就是要保护生态。
它的批评理论就是建立在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促使了有关对生态批评研究的逐步深入。
在当前,已经有许多世界名著、经典作品被重新解读,之所以把这些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就是为了能够找到其中的生态意义、能够把人类有关生态保护的意识再次唤醒的目的。
在《老人与海》这部著作中,有关悲剧意识、硬汉形象等等艺术特色已经被很多中外文艺评论家着重阐述过,但是,迷恋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这是海明威一生的执著追求,因而海明威在进行创作过程中一定会跟这个他所钟爱的大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大自然一定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纵观海明威的一生,他不仅非常热爱大自然,同时也厌恶人类之间的相互残杀,担忧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强加干预,担忧因为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强烈干预,致使自然环境因此而出现种种严重灾害,从而对人类造成威胁,对自然环境带来破坏。
正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了海明威越来越失望于人类文明;因而那些一点也没有遭受到人类破坏和污染的、尚未被人类所开发的自然就是海明威穷尽一生努力所要寻找的心灵慰藉。
基于此,本文将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对《老人与海》这部著作中所体现的有关生态环保意识进行探讨。
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探析
· 73 ·作家作品论【摘 要】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提高,生态保护成为当前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要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研究也开始从生态文学批判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用,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肆意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深刻批判。
本文选取具有浓厚生态意识的《老人与海》为研究对象,对小说中人与自然的冲突、和谐以及小说中的生态批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生态文学 批评视角 《老人与海》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探析马焕然《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小说着重描写了人类与自然相处的状态。
很多学者从生态文学批判视觉来解析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认为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十分矛盾,一方面要求人们要热爱自然,不能一味征服自然;一方面又积极宣扬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政府自然。
在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探析《老人与海》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生态保护的重视,而且对文学批评与文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老人与海》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冲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是硬汉的代表,他积极与自然抗争,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追求生命的尊严。
虽然小说中的老人也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是,随着年两的增长,老人的劳动能力越来越弱,打到的鱼越来越少,生活十分贫困。
为了维持生活,他只能继续打鱼,与自然界抗衡。
小说着重描写了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抗争,并在搏斗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痛苦。
虽然老人十分想放弃,但是,为了生存,他只能咬紧牙关,战胜马林鱼。
然而,在回家的时候,老人所捕捞的马林鱼引来了鲨鱼,即使老人最后赶走了鲨鱼,但是,马林鱼已经被鲨鱼全部吃光,老人最后得到的只是鱼骨架。
这个结局暗示了自然秩序对人的约束,表明,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要遵循自然法则,不能一味强求政府自然。
同时,老人的马林鱼虽然被鲨鱼吃光了,但是老人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他准备重新出海打鱼,以获得生活来源。
老人的这一精神提示我们人生难免遇到挫折和是失败。
文学经典重读作为生态批评的方法
境 运 动 。生态 文 学 相 信 文学 和 文 化 研 究可 以为 理 解 及 挽救 环 境 危 机 做 出 贡献 。 2 ” ]1世 纪最 紧迫 的 问 题 无 疑 是 伴 随 着 发 展 带
来 的 地球 环 境 的 承 受力 的 问题 , 我 们 要 解决 这 些 问题 , 一 切 人 文科 学 的 责 任 。作 为一 种 文 学 和 文 化 批 评 , 态 批 评 有 着 而 是 生
工 大 学 人 文 社 会 平 发 展 基 金 项 目“中 西 文 论 与 生 态 批 评 研 究 ” 项 目 编 号 : O O 斗学 ( 2 1 GGTD ) O1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者 简介 ] 高 曼 , , 作 女 山东 理 工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传 播 学 院 2 0 0 8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文 艺 学 研 究 l 光 (9 6 主 盖 15
要 研 究对 象 及 批 评 资源 : 一是 由于“ 学 经 典” 文 自身 的 品 性及 其 内蕴 的 丰 富 的生 态 思 想 ; 由于 生 态 批 评 作 为 一 种 批 是 评 方 法其 视 角 的 独特 性 , 如批 评 视 域 的扩 大 , 烈 的 现 实 干 预 性 以及 批评 方 法 的 多样 性 、 学 科 性 。 生 态批 评 对 文 强 跨 学 经典 的 阐释 有 其独 特 的策 略 , 过 生 态批 评 的 深度 挖 掘 和 揭 示 , 仅 有 助 于 保 持 文 学 经 典 的地 位 , 文 学研 究 注 通 不 为 入 新 的方 法 、 度 、 维 , 来 新 的 活力 , 可 以从 人 的 意识 和 精 神 活 动 方 面 , 节人 与 自然 生 态 和谐 关 系 。 角 思 带 还 调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幸存者回忆录》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幸存者回忆录》作者:王菲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3期摘要: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批评也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比较热门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
《幸存者回忆录》是莱辛后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自始至终贯穿了莱辛对当今社会自然生态的忧患意识。
因此,从生态批评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生态批评[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011、引言被誉为英国文坛常青树的多丽丝·莱辛是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作家。
自从1949年处女作《野草在歌唱》问世以来,她就笔耕不辍,共著有50多部小说。
她最有影响力的小说《金色笔记》、《暴力的儿女们》、《又来了,爱情》以及《幸存者回忆录》等均已稳居西方现代小说经典作品的行列。
《幸存者回忆录》讲述的是在一场无法避免的灾难即将到来时,城市生活陷入瘫痪、各种资源日益短缺、生活在无政府状态下的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做出的种种反映。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有生态预警意义的预言式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莱辛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并触发了人们对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的思考。
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英美文学界的生态批评浪潮,是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
它把文学批评放在地球生物圈这个广阔的语境下,结合切实的生态问题和文学文本,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1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也给出了类似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2本文作者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幸存者回忆录》进行剖析,以期展现莱辛的忧患意识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内涵。
2、人类中心主义下的自然人类中心主义把人放在第一位,认为人是万物之主宰,可以征服和控制自然。
相对地,自然界则被边缘化,处于客体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批评视域下文学经典的重读与重评摘要:文学经典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最为震撼人心、最具永恒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在生态批评视域下对文学经典进行重读与重评,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思维范式,并以其独特的策略促进对文学经典的重塑,对文学史的重写。
关键词:生态批评;文学经典;重读;重评生态批评不同于以往的文学批评,它“研究的重点是自然(物理环境)与文学乃至文化的关系,这是生态批评最关键的特征”[1]6。
生态批评把生态思想作为核心判断标准来探讨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挖掘文学文本中的生态意义,通过文学文本,研究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是如何受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影响等问题。
因此,生态批评不仅要研究生态文学作品,还要研究所有文学作品中具有生态意义的部分,并对之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读和重价。
文学经典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最为震撼人心、最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因而,在生态批评视域下对文学经典进行重读与重评,就成了生态批评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征服和统治自然的思想根源。
在古希腊文学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人类按照类比思维的方式,用人的形象塑造神灵,人性附着于神性之中,使它们成为具有人的形象的诸神。
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雷、河、海、土地等人类学属性都变成了相应的神,如太阳神、月神、正义之神等等。
由此可见,诸神的形象中投射和放大着人的形象,敬畏神灵就成为了敬畏人类的尺度,人在敬畏诸神的同时开始以神的名义为事物划定等级。
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植物的存在就是为了动物的降生,其它一些动物又是为了人类而生存。
”[2]17在他眼里,万物都是有等级、隶属关系的,如果把这个等级比做一个金字塔,人则处于这个金字塔的最顶层。
苏格拉底在《泰阿泰德篇》中也有类似的思想,他记载了普罗塔戈拉的一句话:“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物不存在的尺度。
”[3]21他认为,物的地位是不能与人的地位平等的,对万物来说,人处于主宰、支配的地位。
在古希腊文学里,鼓励人们以主宰、支配的态度对待自然,这是人类中心主义最深远的思想根源。
文学作品中,人类中心主义还可以追溯到另一个源头——《圣经》。
它鼓励人们征服自然、统治自然,它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古希腊文学一起,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危害极大的、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们在重读和重评它时,也要辩证地看到《圣经》里复杂而丰富的思想。
它有征服、统治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也有敬畏与爱护自然万物、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等生态思想。
它既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源头,又是生态批评重要的生态思想资源。
然而,我们对生态危机思想根源的挖掘,就自然要溯源到《圣经》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圣经》宣称,人的出现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化身。
上帝对人类情有独钟,赋予人类支配自然、统治自然的权力。
《创世纪》第一章中说,“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圣经》中的这段话包含2层意思:第一,只有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其它事物则不是,理所当然地,人的地位高于上帝的其它创造物;第二,上帝赋予了让人类管理世界上其它事物的权利,所以人类在上帝创造之际就是世界上其它事物的管理者。
由于上帝是通过人发号施令的,所以对自然万物的实际统治者、支配者是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圣经》中已凸显出来。
类似的思想,《圣经》中还有多处表达出来。
卡森是美国的生态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最早批判《圣经》中的反生态思想的。
卡森认为:“犹太——基督教教义把人当作自然之中心的观念统治了我们的思想”,于是“人类将自己视为地球上所有物质的主宰”[4]。
卡森呼吁人们深入批判和彻底抛弃发源于《圣经》的征服、统治自然的观念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二文艺复兴运动因其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帷幕的有力号召,掀起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革命风暴。
拉伯雷是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作家。
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生态批评视域下重读拉伯雷的《巨人传》,作品中所渗透的反生态思想也是显而易见的。
拉伯雷以赞赏的口吻描写了巨人卡冈都亚不可抑制的强烈欲望。
格朗古杰国王的儿子卡冈都亚人生第一快事就是满足口腹之欲,他一出生就高喊:“喝呀,喝呀!”小说结尾处神瓶的喻示也是“喝”。
他要喝17 000多头母牛的奶,他做一件衣服要用12 000多尺布。
《巨人传》里的另一个人物庞大固埃,他还在摇篮里,就能撕开一头奶牛,并连皮带骨吞下,没吃够,还要跑到宴席上胡吃海喝。
这些巨人们的巨大生理需求在小说中是被夸张和肯定的,巨人们还津津乐道、理直气壮地大谈特谈饮食男女之大欲。
应当说,拉伯雷描写的这些现象都象征着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渴求,以及人们探索自然、开创未来的理想。
作品的进步意义在于,正是这些生理需求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表现出了现代文明的面貌,如果一味忽视或压抑人们的物质需求,则社会不会发展,经济不会进步。
我们应该看到,小说中反抗禁欲主义和张扬人性是具有进步性、值得肯定的。
然而,如果我们从生态角度来审视这部小说,它的巨大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巨人的贪婪、自私,永不满足的欲望,彰显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随心所欲的、疯狂掠夺的态度,人类由大自然的敬畏者变为大自然的主宰者、掠夺者。
正是巨人们疯狂地、毫无限制地满足无尽的欲望,酿成了后世严重的生态危机。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家笛福根据真人真事写作的小说,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实主义回忆录式冒险小说。
笛福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敢于面对自然挑战的新型人物鲁滨逊。
他不守成规,敢于开拓,在出海闯天下时遭遇海难流落到一个荒岛上,他有一种不屈不饶的精神,没有房子自己造,没有粮食自己种,他还运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制造器具,缝纫衣服,驯养家畜,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这个荒岛几乎变成了世外桃源。
可以说,正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的资本家这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在生态批评家眼中,《鲁滨逊漂流记》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鲁滨逊的所有成就都是建立在征服、占有、开发、践踏大自然的基础之上,他对自然自始至终采取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
他认为自然仅仅是开发、占有的对象。
28年的荒岛生涯,他历经了采集渔猎、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和初步的制造业,他探索了园艺、建筑、航海诸方面,他对居住的小岛进行了全面勘探,充分发掘和利用了岛上的所有资源,并使这些都成为了他的财富。
在他所做的一切中,他是自然的主宰,自然自始至终扮演着配角,一个被改造和征服的对象。
鲁滨逊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人们: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劳作和生产中获得财富,才是真正的和最高的快乐。
因此,从生态思想的角度来看,鲁滨逊是整个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缩影,是生态批评视域下重读重评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对象。
三人类征服自然是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
工业文明时期,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征服自然的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日益彰显,人已“将人类帝国的界限,扩大到一切可能影响的事物”[5]51。
这个时期,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也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作家创作的具体文学作品之中。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重点描写的是以亚哈船长为代表的人类不惜一切代价猎杀白鲸、征服自然的过程。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亚哈船长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代表,人类中心主义的坚定实践者,而白鲸象征着被人类肆意践踏的大自然。
人们看到的白鲸,只有商业价值、实用价值,白鲸作为自然的自然性、自在性却完全被人们忽视。
作者多次描写了船员们对鲸的残杀,鲸的鲜血染红了大海。
的确,白鲸咬掉了亚哈的一条腿,也攻击过很多过往船只,以至有人认为它是摧残人、毁灭人的力量。
然而,人们却不会去思考,白鲸为什么要攻击人类?白鲸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海中,如果不是人类在海上横行、残酷而灭绝性的捕杀鲸鱼,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吗?亚哈船长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然是人类任意宰割、掠夺的对象,怎么能跟人类对抗?这条凶恶的鲸鱼竟敢跟人类作对,就得死。
亚哈船长甚至说:“如果太阳侮辱我,我也要戳穿它!”他的态度表明,人与白鲸相比,白鲸是不可怕的,人才是真正疯狂的、可怕的。
亚哈船长与白鲸的对抗,也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对抗,最后只能是同归于尽的悲剧结局。
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展示人类对动物的暴行,对自然的征服,因而它是反生态的。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因塑造了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震撼了世界文坛,并于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出现了对这一文学经典的重读和重评。
解读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其实也蕴含着人类“人定胜天”的信念。
作为工业文明时代的英雄,圣地亚哥能到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捕捉到别人无法捕捉到的大鱼。
他不甘做自然的奴隶,他要做征服自然的主人!作者描写在那场人与鱼的殊死搏斗中,老人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他杀死那条鱼是人维护尊严的必然和必需,是要让人们和他自己相信“你永远行的”。
然而,圣地亚哥捕鱼的快乐在经历过马林鱼对他的折腾、鲨鱼对他的攻击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其结果也只能是悲剧性的。
大海及其女儿本来是人类的朋友,老人却把它当成了征服对象,甚至当成了敌人。
重读和重评这部文学经典,它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是:《老人与海》不仅表现了“硬汉子精神”,还探讨了要如何用好“硬汉子精神”,如果把这种精神用于与自然的对抗上,去掠夺、征服自然,人类最终会尝到自然报复的苦果。
四文学经典是整个文学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因而,对文学经典的解读,是任何一种文学批评的根本任务及方法。
生态批评也不例外,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文学经典进行重读与重评,并以其独特的策略促进对文学经典的重塑,对文学史的重写。
生态批评在文学研究领域内引入生态视角,并以鲜明的生态意识对文学作品进行视角独到的研究与批评,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思维范式,特别是在生态批评视域下对文学经典的重读和重评,摆脱了以传统为中心的形而上学模式,多角度、多层面来解读文学经典,重新阐释新的意义,能使文学经典跨越时空的界限,历久而弥新,永保其文学经典的地位。
参考文献:[1] 戴桂玉.后现代语境下海明威的生态观和性属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 戈伊科奇.人道主义问题[M].杜丽燕,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4] Rachel Carson. Of Man and the Stream of Time[M]. Commencement Address, Scripps College, Clarement, Calif. 1962, CarolB. Gartner:Rachel Carson,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New York,1983.[5] 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