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40年代戏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40年代戏剧

教学要点:

1、主要题材剧作

2、郭沫若的历史剧

第一节概述

一、抗战时期的演剧特点

呈现广场戏剧的特点:政治的、群众的、行动的艺术,充满浪漫主义、英雄主义气息的狂欢的艺术。

出现以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等战争时事为题材的剧作。《咱们要反攻》、《打回老家去》、《打鬼子去》等剧作鲜明表达了爱国情感,号召人民保家卫国。

二、剧场戏剧的繁荣

1、大后方和孤岛:重庆和上海是抗战时期中国的两个戏剧活动中心,迎来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1)历史剧创作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草莽英雄》政治家的眼光和魄力,雄浑阔大的气势。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桃花扇》关注于历史人物精神力量的开掘及对于读者观众的精神感化作用。将旧戏和电影手法融入话剧,表现力丰富。

阿英(钱杏邨):三大南明史剧:《碧血花》(《明末遗恨》《葛嫰娘》)、《海国英雄》(《郑成功》)、《杨娥传》太平天国史剧《洪宣娇》

历史剧出现的原因、意义:重新认识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思潮,国统下失去公开抨击时弊的自由,因而借古讽今,有强烈的现实的政治功利性。因而剧作家们立足现实生活,选取与今人气质相通的历史人物,与今事精神相通的历史政治事件为题材。

(2)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

对知识分子正面主人公历史地位的确认。处于矛盾冲突中的并不高大完美的正面人物。设置歧途中的知识分子作为反衬。抗日背景下浓厚的时代气氛。偏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

夏衍:《法西斯细菌》知识分子面对时代挑战所经历的心理困扰和自我否定的痛苦过程。悲剧的英雄,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剧,时代、民族的悲剧,文明暂时无力战胜“愚蠢和野蛮“的悲剧。

五幕剧中十年的政治风云,人生舞台与戏剧舞台的大转移,史诗性追求。人物心理刻画的历史深度,艺术表现的简洁、含蓄、准确。

《芳草天涯》试图对正面展开政治性主题的创作模式有所突破。知识分子个人感情生活中的困窘和无能,黑暗的现实世界投射到心灵深处的阴影。(心理学教授与其妻、学生之间的感情纠葛,反映国统区知识分子在相持阶段的痛苦。报国无门,压抑、焦躁、孤独、挣扎。

从《上海屋檐下》到《法西斯细菌》,夏衍的剧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隽永的抒情见长;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洗练,在平易亲切中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讽刺喜剧创作

初期讽刺中夹杂愤激,喜剧内含着悲剧,后只剩下辛辣的嘲弄,出现纯粹的喜剧。

陈白尘:《魔窟》暴露沦陷区敌伪丑态。《乱世男女》嘲弄由南京逃难的“都市的渣滓”。《结婚进行曲》借妇女职业问题写国统区社会不合理现象。“悲喜剧”。《后方小喜剧》讽刺官僚机构的腐朽性。《升官图》纯粹的喜剧。手法夸张,人物、情节漫画化,追求痛快淋漓的戏剧效果。反映了特定的时代情绪。

抗战胜利后创作的《升官图》是陈白尘讽刺喜剧的主要代表作。剧作通过两个流氓强盗的梦境,展开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官场现形记”,最后让历史的真正主人——觉醒了的人民群众登场,当众表演了“历史的审判”。剧作借鉴并揉合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中国传统戏曲中丑角戏的经验,在喜剧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大胆而合理的夸张,荒诞而又真实的情节,使作品成为梦境与现实、荒诞与真实的统一,收到了“假中有真”、“情伪毕露”的艺术效果。

老舍:《残雾》嘲讽抗战官僚。

2、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繁荣

(1)职业性剧团涌现,1944“话剧年”。

(2)商业性演出

早期文明戏的影响,舞台演出成为戏剧的中心环节,也有商业化之负面后果。

(3)市民化倾向

①追逐热点题材,市民伦理观的贯穿,体现传统市民理想。

反映宫廷政治为主的历史剧:姚克《清宫怨》、周贻白《天外天》

描写民间艺人悲欢离合:秦瘦鸥顾仲彝等《秋海棠》,“第一出深入民间的话剧”(张爱玲)

抒写都市家庭生活:石华父(陈鳞瑞)《职业妇女》

暴露旧式大家庭罪恶:费穆《浮生六记》

侦探剧、神话剧:陈绵《天罗地网》(《干嘛?》)、顾仲彝《八仙外传》

②话剧与传统戏曲的联姻。题材、手法、表演,穿插戏曲以至同台演出。

③审美趣味。强调喜剧性,悲喜兼具、寓哭于笑。

三、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1、新秧歌剧和传统戏曲改革。

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广泛展开,产生了新型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等。新秧歌剧运动促进了民族歌剧的探索与发展。

传统戏曲的改革在解放区取得突破。平剧《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和新秦腔《血泪仇》等。

2、《白毛女》与其他新歌剧。

新歌剧的崛起与繁荣,是解放区文艺的光辉一页。《白毛女》、《王秀鸾》、《刘胡兰》和《赤叶河》是最著名的几部。它们是在广泛吸收和融汇了秧歌剧及其他地方戏曲和西洋歌剧的优长的基础上,综合创造而成的新型现代民族歌剧。《白毛女》是新歌剧的代表作。剧本通过“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故事,对比鲜明地揭示了新旧社会的本质区别,为受苦受压迫的广大农民指明了翻身解放的道路。《白毛女》成功地塑造了杨白劳和喜儿等典型形象。老一代农民杨白劳的悲惨遭遇,连同他的善良与懦弱,是颇有代表性的。主人公喜儿的性格以反抗性为主导,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她的性格和命运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

《白毛女》的艺术基调是浪漫主义的。这既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表现在情节的安排以及抒情歌唱上。但《白毛女》的浪漫主义并不违背生活的逻辑,与现实主义也不矛盾。作品一开始从写实出发,随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演变而逐步加强了理想、传奇因素。作品既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真实,又表达了人民的理想。“民间+五四+革命”

第二节郭沫若的历史剧

一、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抗战时期的代表剧作:《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

收到了极其显著的政治和艺术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国统区进步戏剧运动。他的历史剧除具有本时期历史剧注重讽喻现实等共同特征外,还表现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个性——主观性和抒情性。他在总结自己历史剧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理论,标志着现代中国历史剧理论意识的成熟。

提出“据今推古”的理论。认为重要的并非史实的真实,而是历史精神的真实。失事:与史实尽可以有出入;求似:精神尽可能准确把握。

以《屈原》为例,战国时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这是与作者所处现实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求似”的具体表现:

战国-人们开始要求生存权,结束人的牛马时代;

现实-抗战大后方的时代悲剧精神与反法西斯的民主要求。

*屈原、如姬、高渐离、聂政等,都是时代塑造的崇高的“人”、民族精英。争取人民生存权、民族的独立进步、国家统一,反对投降、分裂与倒退。一切行为都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悲壮性。

失事:大胆想象、具体史事的运用极为灵活。(浪漫主义历史剧一特点)

大多数场合不违背历史真实。根据主题需要自由虚构与创造:

造历史人物:婵娟、卫士(《屈原》)、酒家女(《棠棣之花》);

编情节:《虎符》中如姬的一系列情节;

改历史文化背景:《棠棣之花》中,剧中人说出现代口语,唱出五言诗甚至白话诗;

曲解主要历史人物面貌:《屈原》中的张仪,《高渐离》中对始皇的毁蔑。

二、艺术个性:强调历史剧的主观性与抒情性

将主观思想、情感、心理、体验,投注到历史人物身上。古人与自己“内部的一致”,表现古人的同时表现自己。例如:《屈原》里的“雷电颂”是郭沫若式的自我倾诉。

戏剧中有浓郁的诗意:戏剧本是诗的一种,我国传统戏剧以曲为主,唱词中有许多好诗。

在抗战时期,曹禺《北京人》、《家》和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为代表,诗剧融合的传统发展到新的水平。

有外在形式的吟诗,歌舞场面的插入。(橘颂、九歌、招魂)

在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内心情感,推向高潮,以长篇抒情独白方式倾泻而出,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以感情震荡观众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