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形态论之四:中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的基本内涵
“和”是“中”的衍生、发展。它是两个或 (主要是)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因 素的融合,比“中”更抽象、更难以把握。
它不仅是一些互相外在的因素在力量和势 能上的均衡,更是这些因素互相渗透进入 对方内部,发生了内在的联系和融合。
“中和”的基本内涵
“中和”既有量的折中、平衡,又 有至的交汇、融合;也就是说,中和 就是一种尺度,一种标准,它强调对 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 的求同存异、平等共生、相互渗透、 融会贯通。
二、中和的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
文化渊源:春秋时期起的重和平、守 信义趋势;孔子的总结与提升。 思想基础:阴阳、五行观念。
三、中和的审美特征
中和的审美特征之一:强调一种合适的
尺度,一种恰当的分寸
1.情感的适中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评 《诗经· 周南· 关雎》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礼记· 中庸》
中国古代的基本 审美形态
中和 气韵 意境
中和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根本, 也是最原初的审美形态,它几乎与中 国传统文化同时产生,也一直贯穿在 中国古代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中。
气韵
气韵是在中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并对中和有所超越的审美形态,它在 中国古代文学、书法、绘画、舞蹈以 及陶瓷、建筑等各种艺术门类中,都 有充分的表现,与其他众多审美形态 和审美范畴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
意境
意境是成熟得最晚、层次最高、 最有总结性质的审美形态,它实际上 蕴涵着一个较为完备的美学思想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标志着独立自足 的美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一、“中和”的基本内涵
“中”的基本内涵
“中”的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对立的两个 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
对“中”的重视反映出这个人最根本 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合二而一、对立 中求统一的思想。
3、中和是一种整体效果, 一种整体上均衡、和谐的状态。 因此,在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中 的中和之美,就是要求注重整体 与局部的协调。
Baidu Nhomakorabea
《周易· 系辞》:“一阴一阳之谓 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 气以为和。” 《尚书· 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 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大都认为:
宇宙中充满了对立因素,理 想的状态乃是自觉认识和把握这 些对立因素的特点与变易,努力 寻求达到这些对立因素的统一。
2.人格精神的和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已!” (《雍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中和的审美特征之二:多样性的统一
《礼记· 乐记》
“大乐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 百物皆化,节故祀天祭地。”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的特征:
天人合一——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认为人在天地之间
的生老病死、福祸凶吉,与宇宙的运行、 季节的轮换、万物的消长乃是息息相通的; 人与天地、万物有着感应关系,能够互相 影响。人可以积极主动地去认识、把握 “天”的种种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来进行 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艺术活动,但是不 能过度,以免遭受“天”的惩罚。
四、中和之美在人生与美学上的 双重意义
1、中和之美不仅是中国古 代审美活动中的理想和基本标准, 而且也是伦理实践中的理想和基 本标准;换句话说,中和之 “美”,同时也就是中和之 “善”。
2、中和之美在认识和美学 上的意义表现为在这两方面的活 动领域,都善于容纳、吸收新出 现的、外来的对立因素和有差异 的因素,不断进行调整,达到新 的中和状态,使之焕发出新的生 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