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主要作品
审判卡夫卡夫读后感
审判卡夫卡夫读后感《审判》是奥地利犹太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作品。
卡夫卡于1883年生于布拉格的一个商人家庭,于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化学、文学和艺术史,之后改学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
卡夫卡从1908年起供职于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一直到之后因肺结核离职休养。
他一生经历了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
1924年,卡夫卡因肺结核而去世。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很少发表作品,去世以后,他的作品却引来了全世界的轰动,被视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与大师,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美国》《审判》、未完成的《城堡》以及《变形记》等短篇小说,作品里充满了象征意味,色彩荒诞而夸张。
父子矛盾与家庭矛盾、小职员生活中的荒唐、现代人所经历的孤独与异化都是他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审判》首版于1925年,小说讲述了一家银行的高级职员约瑟夫·K经历了一场荒唐审判、并最终因此丧命的故事。
在约瑟夫·K三十岁生日的早晨,他一醒来,就发现有几个陌生人闯进了自己的出租屋,并突然无缘无故地宣布他已经被捕了,但他却想不出自己有过任何值得受到控告的过失,也想不出是谁控告了他。
被捕以后,他的行动自由并没有受到限制,他可以继续自己的正常生活,继续日常的工作、恋爱。
但被捕的念头依然给他造成了困扰,认定自己必须解决这一难题,在法庭上,他坚持声称自己无罪,并控诉在法庭的行动后面有一个庞大的机构在活动着,这个机构腐朽愚蠢,草菅人命,它的存在只是为了诬告清白的人们,对他们进行审讯。
之后,K得知,只要开始审判就意味着自己被认定为有罪,无法得到宽恕。
于是他不断试图反抗法庭,四处求人,他们都承诺要帮助他,但一切都被证明为徒劳的。
最后,K在自己三十一岁生日的前夕,在依然不清楚自己犯了什么罪的前提下,被两个刽子手带到采石场,像一条狗一样被处死了。
《审判》以充满象征和荒诞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作者对国家法制机器的不满与批判,展现出了小人物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异化与荒唐困境。
历史上的卡夫卡是谁
历史上的卡夫卡是谁卡夫卡是著名的小说作家,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作品曾风靡整个欧洲。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的卡夫卡,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卡夫卡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
卡夫卡是个怎样的人卡夫卡是怎样的一个人并没有太多人知道,他一生孤独,也很少与外界联系,朋友也不多,性格内向孤僻,只能通过他的作品来深入了解他。
卡夫卡的作品大都是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无时无刻不感到恐慌,遭受了压迫但是从不敢反抗,对于这样的小人物来说,反抗也是徒劳的。
卡夫卡就像是他小说里的人物一样,时时刻刻都生活在恐惧中,而他这种恐惧主要是来自于父亲的影响。
卡夫卡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话曾出现在他写给他的朋友马克斯·勃罗德的信中,在同一页纸上卡夫卡还写下了“我的路一点都不好,我必将像一只狗一样完蛋”。
这样悲观的言辞,也许只有卡夫卡能写出来,再加上他那些阴暗的作品,许多人认为,卡夫卡必定是一个病态而怪癖的人。
卡夫卡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为“我是完全无用的”,就像他悖谬的作品一样,这句话用在卡夫卡身上也具有一种悖谬的效果。
这个经常能给朋友帮助的人,却说自己是一个无用之人,这完全体现了他的自卑与孤僻。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绝望、荒诞、受难等景象,这并非他所说的无用,而更多的是想表达他内心的那种绝望。
卡夫卡的历史成就卡夫卡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上,他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
他的作品对以后各种各样的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过强烈的影响。
01753_《变形记》卡夫卡PPT课件
昆虫的行为与人的心理反应
03
通过对昆虫行为的描写,如甲虫的爬行、觅食等,反映人在异
化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和挣扎。
12
梦境、幻觉等心理描写分析
1 2
梦境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多次出现梦境描写,这些梦境不仅是对现 实世界的反映,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象 征。
幻觉与心理现实的交织
小说中人物经常出现幻觉,这些幻觉与心理现实 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01
02
03
早期经历
童年经历不幸,成年后从 事保险工作,业余时间进 行文学创作。
2024/1/26
创作高峰期
20世纪初开始发表作品, 逐渐受到文坛关注,创作 出《变形2岁,留下大量未竟之作 和文学遗产。
4
《变形记》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欧洲工业化和现代化进 程加速,人们面临巨大生活压力
2024/1/26
21
独特叙事结构和语言特点
内聚焦叙事
作品采用内聚焦叙事方式,通过格里高尔的视角展现他的内心世界和变形后的生活,使读 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遭遇和心境。
简洁明快的语言
卡夫卡的语言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2024/1/26
象征性意象的运用
作品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性意象,如甲虫、门、窗户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也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变形记》对异化现象的揭 示
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 的异化现象,即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被社会异化 为非人的存在。
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反 思
现代社会应该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 ,避免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化,从而减 少异化现象的发生。
简介卡夫卡及《变形记》
• 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 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 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 学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对斯宾诺莎、尼采、达尔 文等产生极大兴趣。大学时代,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 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并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 在1902年结识同样爱好文学的马克斯· 布洛德,并在他的 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马克斯· 布洛德对他后来 文稿发表贡献巨大写成了他后来发表的首篇短篇小说《一 场战斗纪实》(1904)。在法院实习一年,在“通用保险 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 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咳血。1922年6月辞职。养病 期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恶化, 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近郊的基尔灵疗养 院。
卡夫卡--孤独的思想者
• • • • 卡夫卡的生平 卡夫卡的作品 卡夫卡的写作风格 《变形记》的内容概要
制作者:杨燕君
卡夫卡的生平
• 弗兰兹· 卡夫卡(1883-1924):20世纪德语文学 的代表人物 ,表现小说的经典作家。生于曾奥匈 帝国首都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由于受国家、 家庭中父母亲以及社会工作等各方面的影响,卡 夫卡形成了比较孤僻忧郁内向的性格,一直生活 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卡夫卡全身心的投入写作 中,用自己内心的独特方式去认识和解读世界。 其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就是这样一位一直都 追求着内心的独立的伟大思想家,也无法摆脱当 时社会道德的羁绊。卡夫卡生前是一位普普通通 的业余写作者,而死后却成为了“20世纪最优秀 的作家之一”.
卡夫卡作品
• 卡夫卡共创作了78个短篇小说 和3部长篇小说。短篇作品有 《在流放地》(1914)《乡村医 生》(1917)《伪科学院做的 报告》(1917)《万里长城建 造时》(1918-1919)《饥饿 艺术家》(1922)《地洞》 (1923-1924)等等。长篇小 说《美国》(1912-1914)、 《审判》(卡夫卡的成名作) (1914-1918)和《城堡》 (1922)都没写完。其中《变 形记》(1912)是卡夫卡中短 篇小说的代表作。《变形记》 和《判决》是其艺术风格形成 的标志。《城堡》是卡夫卡生 平的最后一部作品,被看做最 具代表性的“卡夫卡式”小说, 也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本文导读: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人物经历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商人家庭。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
1901年,卡夫卡入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德语大学,先攻读化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艺术史,后改学法律。
1902年夏天去利勃赫(易北河畔)度假。
初次与布洛德相遇。
1903-1904年开始创作《一场斗争的描写》第一稿。
1907年开始创作《乡村婚事准备》以及其他早期作品(已遗失)。
1908年,开始任职于工伤事故保险公司。
3月在《希佩里昂》杂志上首次发表作品。
1909年,在《希佩里昂》杂志上发表《一场斗争的描写》中的两个部分。
开始记日记。
9月与布洛德兄弟同去意大利里瓦和布雷西亚,观看飞行表演。
1910年,在《波希米亚德文报》上以《观察》为题发表一组短篇散文作品。
10月与布洛德兄弟去巴黎。
1911年,夏天与布洛德游历苏黎世、卢加诺、梅腊诺和巴黎。
之后卡夫卡独自在苏黎世附近疗养。
创作《旅游日记》。
1912年,开始创作长篇《下落不明的人》(即《美国》)。
夏天与布洛德去莱比锡和魏玛。
之后,独自留在哈尔茨山中的一个山城疗养。
8月13日与费莉丝相识;8月14日将《观察》手稿寄给罗沃尔特出版社。
弗兰兹卡夫卡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 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
布拉格街头的卡夫卡铜像 卡夫卡是个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家,几乎每一部作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
人物影响
卡 夫 卡 与 法 国 作 家 马 赛 尔 ·普 鲁 斯 特 , 爱 尔 兰 作 家 詹 姆 斯 ·乔 伊 斯 并 称 为 西 方 现 代 主 义 文 学 的 先 驱 和 大 师 。 卡 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 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卡夫卡笔下的白描艺术特征是运用冷漠、客观、简洁并暗含着讽刺意味的语言表现作者的焦灼而忧虑的心灵。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者外冷内热的性格不无关系。有两个卡夫卡,一个是写小说的寓言的卡夫卡,另一个是写格 言、日记的卡夫卡。前者把灰暗的现实和梦魔般的主观意识,孤独、恐惧、悲苦的情绪表现在创作中;后者将锐 利的斧头击碎心中的冰海,向人们倾诉他的心声和希望,言辞间闪烁着理想的火花。这矛盾对立的两方面构成了 卡夫卡这个复杂的统一体。因而,在叙事艺术上也是矛盾统一的。他一方面用冷峻的语言作“利斧”劈开蒙蔽人 们眼睛的生活假象,另一方面在这冷峻的语言下又跳跃着一颗灼热的心,于是形成了这外冷内热悲喜交加的叙事 风格。
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征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上。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 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
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
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一、本文概述《试论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异化的主题》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弗朗茨·卡夫卡经典作品《变形记》中异化主题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变形记》的简要介绍、异化主题的提出、以及文章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其异化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重要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而闻名。
该作品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经历,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生存的困境。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一异化主题,探讨卡夫卡如何通过这一主题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知识。
接着,我们将详细阐述异化主题在《变形记》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主人公萨姆沙的异化过程、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以及人性的异化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异化现象,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卡夫卡对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将总结《变形记》中异化主题的重要性和意义,指出卡夫卡通过这一主题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类困境的普遍性。
本文还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卡夫卡作品和异化主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二、《变形记》概述《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15年。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言,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变成甲虫后的荒诞遭遇。
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个旅行推销员,他忠诚于工作,勤勉于家庭,然而突如其来的身体异化使他从一个有社会地位和职责的人变成了一只无法被社会接纳的甲虫。
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个人身份的颠覆,更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的讽刺。
在这部小说中,卡夫卡巧妙地运用了现实与幻想、荒诞与逻辑的结合,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卡夫卡简介
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 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 与祈祷者的对话》 《与祈祷者的对话》 (Gespräch mit dem Beter) 与醉汉的对话》 《与醉汉的对话》(Gespräch mit dem Betrunkenen) 《巨响》 巨响》 桶骑士》 《桶骑士》(Der Kübelreiter)
• 值得注意的是,整部小说的倒数第二章是K 与教士的对话,然后,在最后一章,K在31 岁生日那天被秘密处决。与生一样,远离 上帝,现代人的死也变成了一种”横死”。 古人一般都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鬼者, 归也。死亡是一种回归,对有永生信仰的人 来说,死亡是一种判决,或者入地狱,或 者进天堂。但是对于祛魅后的现代人来说, 死亡没有意义,死亡是诸种偶然性中的一 种,死亡不再是一种判决,死亡下面是无 尽的虚无,死亡是对人生无意义的最深佐 证. 小说的最后,K仍然想着是否有改判的可 能,秘密处死是不是必然的命运,黑夜里对面 楼里的灯光昏暗,黑衣人的刀插进K的胸膛, 并转动了两下,灯光逐渐模糊.
卡夫卡
生平介绍
•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 年6月3日),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语小说家。 • 弗兰兹 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
•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 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 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 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 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 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 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 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 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 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 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世界著名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生平及作品介绍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艺术特色
卡夫卡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如荒诞、象征 、隐喻等,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 感染力。
文学价值
《城堡》是卡夫卡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不 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深刻地反映了现 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扭曲。这部小说 成为了世界文学经典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05
世界著名作家弗朗茨·卡 夫卡生平及作品介绍
01
CATALOGUE
卡夫卡生平简介
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
家庭背景
弗朗茨·卡夫卡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其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尽 管家境小康,但卡夫卡的内向、害羞和敏感的性格使他与家人关系紧张。
成长经历
卡夫卡从小就热爱文学和艺术,并经常在日记中记录他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内 向的性格和对文学的热爱使他在学校时期就展现出了对写作的兴趣。
创作局限与不足
1 2
晦涩难懂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被认为晦涩难懂,语言简练而 含蓄,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挑战。
缺乏人物塑造
卡夫卡的作品中人物常常是抽象的、模糊的,缺 乏具体的人物塑造,使得读者难以产生共鸣。
3
主题单一
卡夫卡的作品中主题常常围绕着孤独、恐惧、异 化等展开,缺乏多样性,容易使读者感到单调。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与启示
求学与工作经历
求学
卡夫卡曾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学习法律,但很快就放弃了法律专业,转而追求文学 创作。
工作经历
毕业后,卡夫卡曾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但他的主要兴趣仍然是在文学创作上。 尽管他曾尝试过几次写作,但都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
社会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
社会背景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尤其是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爆发,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社会背 景对卡夫卡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卡夫卡文学作品的深度剖析[权威资料]
对卡夫卡文学作品的深度剖析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卡夫卡一生主要创作了4部短篇小说和3部长篇小说。
本文就卡夫卡典型的两个时期作品来进行深度的剖析,分别是:《判决》、《变形记》、《城堡》。
他的作品常用寓言赋予的手法,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永无定论。
本文将探索卡夫卡文学作品背后的内心孤独世界和深层精神矛盾。
关键词:卡夫卡;作品内容;精神世界;表现手法卡夫卡分别在1913年、1915年、1926年完成《判决》、《变形记》、《城堡》三部作品。
卡夫卡的生活环境和内向阴暗的性格造就了这几部作品相似的风格,但又有其不同的写作特点。
一、《判决》的“向死而生”卡夫卡的成名作《判决》讲述的是主人公格奥尔格写信告诉远在俄国的朋友自己订婚的消息,他将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他的父亲非常气愤,并对他冷嘲热讽。
在这场争执中,格奥尔格顶撞了他的父亲,父亲非常愤怒,于是判处他的儿子立即溺死,于是主人公只能选择跳河自尽。
这场看似荒诞至极的“判决”引发了一场惨案,可以说父权的执拗、压制以及儿子的软弱和善良造成了这一幕悲剧,儿子对父亲的顺从、胆怯正表现出他的恐惧感。
卡夫卡将社会现实的荒诞、非理性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痛苦的原罪感展现得淋漓尽致,畸形的社会会把人们心理扭曲。
当然,在20世纪初卡夫卡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之深,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可以知道:每个男人都有一种弑父情结,作为表现主义的集大成者意在表达一种潜意识效应来突出人类内心的懦弱和无能为力。
卡夫卡的父亲在家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对儿子毫无理性可言,作风专横,凶狠粗暴,这也为卡夫卡的童年留下了阴影,也许文中“把他盖上”寓意正是卡夫卡想要埋葬父亲,而获得家庭权利的地位,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叛逆是人类无法控制对欲望和权利的追求而将自己套上繁重的枷锁而无法净化自己的心灵。
这或许是卡夫卡内心负罪感的写照,儿子的唯命是从、屈服是父亲的判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
尽管儿子死了,但是他对父亲的反对一刻也没有停止。
卡夫卡《审判》
卡夫卡在《审判》中通过一个荒诞的故事,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限制。这种对个体 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使得人们开始深入思考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对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影 响。
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贡献
01
独特的叙事方式
卡夫卡的《审判》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
模式。它采用非线性叙事、多重视角和意识流等手法,使得故事呈现
自由意志的困境
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被一系列偶然事件所决定,揭示了自由 意志的困境,探讨了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奈与挣扎。
03
人物塑造与心理描绘
主人公约瑟夫·K的人物性格分析
1 2
积极向上、乐观自信
约瑟夫·K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 未来充满着希望和期待。
理性冷静、善于思考
约瑟夫·K具有深刻的思考能力和冷静的分析能 力,能够在面对困境时迅速作出决策。
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个人与家庭的对立
故事中主人公与家庭的对立关系,反映了 个人追求自由与家庭传统束缚之间的矛盾 。
VS
个人与社会权威的对立
主人公与社会权威之间的对立,揭示了个 人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无助与困境。
存在主义与自由意志的探讨
存在的荒诞性
卡夫卡通过《审判》展示了人类存在的荒诞性,主人公面临 的困境和无助感是荒诞性的表现。
的反思和关注。
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
社会对个体的压迫
卡夫卡在《审判》中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限制。他认 为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对个体自由和权利的限制是荒诞的,这 种荒诞性使得个体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个体对社会的反抗
卡夫卡在《审判》中展现了主人公约瑟夫·K.在面对社会压迫 时的反抗精神。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来对抗社会的 荒诞和不公,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 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考。
卡夫卡及其作品
《变形记》细读
• 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一
串不安旳梦中醒来时,发觉自己 在床上变成一只硕大旳虫子。
(《变形记》,谢莹莹译)
• One morning, as Gregor Samsa was waking up from anxious dreams, he discovered that in bed he had been changed into a monstrous verminous bug.
• 当我躺在床上时,我相信自己具有一只大 甲虫,一只鹿角虫或者金龟子旳形态。
• …………
• 一只硕大旳甲虫,不错。于是,我装出 正在冬眠旳样子,把我旳细腿贴在我旳鼓 起旳肚子上。接着,我吱吱地说了几句话 ,这是对我那悲哀旳躯体发出旳命令,它 紧靠我站着,弯着腰。我不久就吩咐完毕 ——— 它鞠了一躬,然后急忙离去,在我 卧床休息期间,它将妥善处理一切。
地窖中旳穴鸟
卡夫卡及其《变形记》
Franz Kafka
• 1883-1924 • 生于布拉格,犹太
人 • 保险企业职员 • 结核病 • 与爸爸关系紧张 • 挚友布洛德,未尊
遗嘱烧毁手稿,而 是整顿出版
情感经历
菲莉斯:企业职员, 两次订婚,两次取消 婚约
密伦娜:翻译家
朵拉:公益服务人员
菲莉斯将卡夫卡了解为
• 4. 萨姆沙工作了()。
A. 三年 B. 四年 C. 五年 D. 六年
• 5.萨姆沙旳爸爸破产()。
A. 三年 B. 四年 C. 五年 D. 六年
• 6. 萨姆沙旳房间有()扇门。
卡夫卡与表现主义
《推销员之死》(1949) 742场
(Death of a Salesman)
主题:探讨当代美国旳社会问题,同情小人物 “一种被悲剧所困惑旳马克思主义者” “一枚被巧妙地埋藏在美国精神大厦下面旳定
时炸弹”
《推销员之死》
作品内容 主人公旳现实经历(外部情节) 主人公旳心理历程(内心情节)
“我”究竟是谁?
不被认同旳处境 当代人“自我”旳丧失 家庭环境 爸爸是白手起家犹太商人,性情暴躁专制 严重压抑卡夫卡个性旳发展 父子俩从体格到气魄天壤之别 自惭形秽 恐惊感、负罪感、内疚感 所受教育 本专攻文学,后屈从父命改读法律 法学博士
工作经历
正职──律师事务低档职员 业余──全情投入文学创作
结局,“消灭自己旳决心比妹妹还强烈” 临死“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旳一家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变形记》旳“异化”主题
何谓异化? 德国古典哲学术语
本意是指主体在一定旳发展阶段,分裂出 其对立面,变成外在旳异己力量与主体相对 抗。
上帝造人? 人造上帝? 人把自然“类”旳本质异化为一种全能旳 和无限旳上帝 一切权威都是异化
《法律门前》主题
1、体现当代西方人深刻旳思想危机,无从把握自 我旳精神困顿,欲求真理而不得旳苦恼和彷徨
2、嘲讽与揭发现存制度尤其是司法制度旳罪恶与 腐败。
《法律门前》艺术特色
1、变形、荒诞旳体现方式
2、比喻、象征旳体现手法
多义性
K、乡下人:
作者本身旳写照
一类人(弱势群体)、全人类旳象征
卫士:
法律、执法者、国家机器、恶势力
把往事化为详细、直观旳场面 打破时空限制、打破舞台界线 幻景 – 与现实场面相联 对“本”旳幻影 自语 心理外化 丰富了戏剧旳体现力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主要成就是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和一些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美国》(1912-1914年写成),描写16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因受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放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
作品所侧重的是人物在美国忧郁、孤独的内心感受。
长篇小说《城堡》(1922)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小说《城堡》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
谁知堡内层层机构,没有人知道这项聘任,K遇上重重的阻挠,只好孤军奋战,和官僚权贵不懈地进行斗争,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进入城堡,也无法见到城堡最高当局《变形记》(1912)是卡夫卡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变形记》(1912)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
这部中篇小说讲述一个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出现代人自我丧失,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故事的开始非常平淡:“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个终日辛劳的小职员非常焦虑,害怕因此失去工作,无法承担养家重任。
但随着时光流逝,家人从一开始的惶恐关切到后来逐渐习以为常,并且对他日益厌倦。
家人因为失去经济支柱,因此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
而他的存在也日益使家人感到不便甚至厌恶,在房客被他吓走后,连最亲近的妹妹亦叫嚷着一定要把他弄走.格里高尔彻底绝望了.一天晚上,他怀着对家人的爱恋不舍,主动告别了人世.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判决》(1921)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
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是个商人,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就和父亲一起生活,现在生意兴隆。
他在房间里给一位多年前迁居俄国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
写完信来到父亲的房间,意外的是父亲对他态度非常不好,怀疑他根本就没有迁居到俄国的朋友,指责他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着自己早死。
卡夫卡 一次斗争的描述
卡夫卡一次斗争的描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卡夫卡的小说《一次斗争》是一部充满哲思的作品,展现了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他在自己力不从心的生活中经历了一场与自己的斗争。
小说的开篇就描绘了主人公在一天早晨醒来的情景。
他感觉自己身体有些不适,但仍然坚持起床去工作。
在他的工作中,他面临着领导的挑剔和同事的冷漠,整个环境让他感到压力山大。
主人公开始感到自己的存在变得毫无意义,他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质疑。
他感到自己像是一个被束缚的奴隶,被压迫被剥削,看似无力改变现状。
这种绝望的情绪逐渐膨胀,像一种无形的压力将他逼到绝境。
在主人公的心中,又有一种力量在悄然滋长。
他开始反抗那些束缚自己的枷锁,他试图挣脱压迫、寻找自我。
尽管在现实中他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小人物,但他渴望有一天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在日常琐事中,主人公展开了一场内心的斗争。
他试图在平凡的工作中寻找一点生活的意义,努力为自己争取一丝尊严和自由。
尽管他明知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抗争,但他不愿轻易放弃,他不愿沦为社会的一颗灰尘。
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虽没有取得明显的胜利,但他却并没有被打败。
他在斗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一点尊严,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忘初心。
这是一场孤独的斗争,是一场默默无闻的对抗,但这对抗却是坚定而有力量的。
《一次斗争》通过描绘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顽强的抗争,展现了一个普通小人物的伟大。
在这个充满压力和挑战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一次属于自己的斗争。
关键在于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忘初心,努力寻找一丝尊严和自由。
这正是卡夫卡的《一次斗争》所要告诉我们的。
第二篇示例:卡夫卡是20世纪著名的捷克作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一次斗争》堪称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以一个充满双关含义的标题开始,描绘了一个普通的小官僚与系统间的斗争,让人感慨万千。
故事发生在一个卑微的小职员身上,他是一个名叫S的男子,一天清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床缝里的甲虫。
卡夫卡《变形记》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卡夫卡《变形记》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卡夫卡《变形记》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变形记》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奥地利]卡夫卡类型:小说北京搜索本书成书于1915年。
卡夫卡《变形计》
奥匈帝国前身是奥地利帝国,版图包括现在的奥地利、匈 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国以及意大利、波兰、 罗马尼亚的一些地区,民族构成因此极为复杂。1866年普奥 战争结束后,奥地利与前属国匈牙利组成二元君主国。
2. 反犹太主义思想:以犹太人为主的企业主阶层或者发展空 间,犹太人控制着经济命脉,遭到其他种族人的排斥。
3. 资本主义思想:利益至上,资本最大。以金钱为衡量一切的 标准,人的价值就是创造财富。金钱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的 纽带。不能创造价值的人是无用的。
宗教种族
奥匈帝国由于面积广大,所以种族众多,在这片土地 上住着德国人,奥地利人,匈牙利人,捷克人,俄国人, 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兰人,在这些不同种族之 间,在末日将近、阴影笼罩的多元文化的奥匈帝国,更是 加剧了互相之间的矛盾。
父亲与卡夫卡
主要作品
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 《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 瑟芬,或耗子之流》 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 还有很多散文、随笔、书信、日记等 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
创作特点
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能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 负担。妹妹终于提出要把他赶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 最后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爱意死去。
表现主义文学特点:
1. 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 种激情
2. 舍弃细节描写,追求事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
3. 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 替有个性的人。
4. 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
5. 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 和无穷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
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主要成就是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和一些中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美国》(1912—1914年写成),描写16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因受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放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
作品所侧重的是人物在美国忧郁、孤独的内心感受。
长篇小说《城堡》(1922)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小说《城堡》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
谁知堡内层层机构,没有人知道这项聘任,K遇上重重的阻挠,只好孤军奋战,和官僚权贵不懈地进行斗争,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进入城堡,也无法见到城堡最高当局
《变形记》(1912)是卡夫卡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变形记》(1912)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
这部中篇小说讲述一个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出现代人自我丧失,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故事的开始非常平淡:“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个终日辛劳的小职员非常焦虑,害怕因此失去工作,无法承担养家重任。
但随着时光流逝,家人从一开始的惶恐关切到后来逐渐习以为常,并且对他日益厌倦。
家人因为失去经济支柱,因此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
而他的存在也日益使家人感到不便甚至厌恶,在房客被他吓走后,连最亲近的妹妹亦叫嚷着一定要把他弄走。
格里高尔彻底绝望了。
一天晚上,他怀着对家人的爱恋不舍,主动告别了人世。
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
《判决》(1921)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
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是个商人,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就和父亲一起生活,现在生意兴隆。
他在房间里给一位多年前迁居俄国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
写完信来到父亲的房间,意外的是父亲对他态度非常不好,怀疑他根本就没有迁居到俄国的朋友,指责他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着自己早死。
突然,父亲又转了话题,嘲笑格奥尔格在欺骗他朋友,而父亲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并早已把格奥尔格订婚的消息告诉他了。
格奥尔格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便判独生子去投河自尽。
于是独生子真的投河死了。
作品所描写的在父子两人的口角过程中,清白善良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有罪和执拗残暴,在父亲的淫威之下,独生子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以致自尽。
主人公临死前的低声辩白—“亲爱的父母亲,我可是一直爱你们的”,则是卡夫卡最隐秘心曲的吐露。
这种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
然而作品的内涵显然不在于仅仅表现父子冲突,更在于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威和凌辱之下。
《饥饿艺术家》(1922)中国歌唱艺人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竟把绝路作为出路,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宣称可以40天不进食而引吭高歌表演,进而发展到为绝食而绝食的“艺术”境界,仿佛饥饿真的就与人的肉体感觉离开了一样。
40天过去了,他仍坚持要绝食表演下去,后被经理强迫进食。
艺术家深为他的饥饿艺术未达佳境而遗憾,更为人们对他的艺术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备感孤独,他把原本作为生计手段的挨饿,当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艺术”而孜孜以求,最后被送进马戏团,关在笼中与兽类一起供人参观,无异于真正的动物。
骨瘦如柴的艺术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异化、精神展品化和
艺术异化的象征,是现代人痛苦悲哀现状的写照。
《地洞》(1923—1924)是卡夫卡晚期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
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鼹鼠类动物。
作品采用第一人称自叙法,描写了“我”担心外来袭击,修筑了坚固地洞,贮存了大量食物,地洞虽畅通无阻,无懈可击,防御退逃自如,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惶惶不可终日。
“我”又常年不断地改建地洞,辗转不停地把粮食从地洞的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做好防御工作以防外界强敌前来袭击。
它说:“即使从墙上掉下来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
”它向一种未知的危险、向它周围无穷的一切发动了一场殊死的战斗:“我离开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冲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经很幸福了”。
然而它永远在挖掘新的地道,在这个没有尽头的迷宫里,面对“一种我始终应该担心的东西,一件我始终应该有所防备的事情:有个人来了”。
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一次大战前后,普通小人物失却安全感、生活与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惧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