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习作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习作的快乐
《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习作。”如何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作文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呢?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观点,强化“体、察、读、写、改”实践环节,训练学生作文技能,让习作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察中悟学法,体中获真知
小学作文教学要着眼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关键是要解决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让学生作文“有米可炊”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实践之中。
1、“体”——积极参与,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自然、社会、家庭等体验生活,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劳动,正如“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从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得到直接的理性认识,在作文时就“有米可炊”,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写出生动逼真,具体形象的文章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二字。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真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各类活动之中,去获取实践资源,亲自去调查研究,去进行各种操作,去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去感受语文课程的博大和无穷的魅力。比如:我校黄存源老师经常在课间和中午带着学生到寄宿生菜地劳动,并教给一定的劳动知识。为配合教学,黄老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好这一劳动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由课内延伸课外的活动。活动(1):分小组丈量土地;活动(2):分小组购买种子、化肥;活动(3):分小组种植、管理;活动(4):定期观察蔬菜的生长情况,作好记录;活动(5):把收获的蔬菜拿到市场上卖;活动(6):卖后核算,全班讨论规划再投资;活动(7):写实践活动后的系列习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一劳动资源得到全面开发和利用,学生丰富了经历,增加了见识,增长了才干。使学生习作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一分小小的种植地,竟开出五颜六色的语言之花。
2、“察”——教给方法,仔细观察。
记叙文写作的起点是观察和形象思维,从指导观察入手,有利于训练学生观察、表达和想象的能力。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注重在指导学生观察人物、事物、景物上下功夫,教给观察方法,学会观察本领。一是激发观察兴趣。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
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才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渴求,而不是看作负担。为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身边的人、事、物、景。二是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着重从六个方面学习观察:(1)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听、鼻闻、口问、手摸、舌头尝,这样才能观察好事物;(2)按顺序观察。只有观察有序,叙述才能条理清楚,给人深刻的印象;(3)选角度观察。选择一、二个侧面仔细观察,观察出与同类事物不同的地方,这才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4)按特征观察。写动物的观察作文,要注意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抓住某种动物的特点,才能把动物写活;(5)观察要有科学依据,写作文才能真实感人。(6)发挥联想。由这件东西产生丰富、合理的联想,使文章更生动、感人。
二、读中引活水,练中提素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只有实践,才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只有强化实践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体验生活、观察事物、认真读书的实践中去,才能从实践中获得写作素材,掌握写作的第一手材料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有米可炊”,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体、察、读、写、改”五个环节的整体训练,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过程,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作文的技能技巧,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1、“读”——博览群书、吸取精华。
“读”是学习作文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博览群书,可以从书中吸取知识精华,学到写作技巧,丰富写作内容,写起作文来方可得心应手。
(1)、精读课文。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名家名著,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还有阅读提示、学法指导,单元作文训练。涉及的内容广、知识非常丰富。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对精彩的片断、优美的词句摘抄、背诵,结合课文进行仿写或片断练习,不断提高写作技能。
(2)、读课外书。课外阅读是小学生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丰富知识,积累作文材料,还可以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坚持做到三点:(1)组织学生读课外书;(2)班级办好图书角;(3)发动学生有选择地订阅报刊杂志。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吸取丰富的科学知识。
(3)、教给方法。如何发挥书籍的效益,读好书呢?我主要教给学生五种读书方法。(1)摘录式。读书时,把书籍、报刊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优美词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2)体会式。把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联系自己实际写下来,并写出真情实感。(3)提纲式。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4)批注式。在阅读自己订阅的报刊和购买的书籍时,可以边读边在书报上写写画画,把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符号勾画出来,在空白
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或意见。(5)卡片式。用厚纸剪成大小一样的卡片,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地摘记下来。
2、“练”——积累素材,写活作文。
在“体验生活、仔细观察、精读书籍”的基础上,丰富写作内容,积累写作素材。如观看一处景物,开展一次活动,做一次小实验,参加一次家务劳动,参观、访问、旅游……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都可以写,在写作指导过程中,采取“四不限”的形式,即:写作形式不限,篇幅不限,篇数不限,题目不限。让学生写作训练具有广阔的空间。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学生的内因发生变化。训练学生获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扎实实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点亮航灯,指明路径;授之以渔,提供渔场,让“羊羔”不在迷径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