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集合》导学案

1.1《集合》导学案
1.1《集合》导学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预习指导】

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 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哪些概念? (2)有哪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课堂探究】 一、问题1: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方程2

560x x -+=的所有实数根; (8)不等式30x ->的所有解;

(9)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观察上面的例子,指出这些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分组讨论,得出集合的概念)

问题2:

你还能给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学生自己举例子,得出集合元素的特性)

二、1、任意给定一个对象和一个集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用符合如何表示?

2、常用的数集(自然数集、整数集、正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的专用符号你记住了吗?

3、要表示一个集合共有几种方式?

4、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5、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 【课堂练习】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2,{}2,1是两个集合 B.{}(0,2)中有两个元素 C.6|

x Q N x ??

∈∈????

是有限集 D.{}

2|20x Q x x ∈++=且是空集 2.将集合{}|33x x x N -≤≤∈且用列举法表示正确的是 ( ) A.{}3,2,1,0,1,2,3--- B.{}2,1,0,1,2-- C.{}0,1,2,3 D.{}1,2,3

3.{},0.3,0,00R Q N +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方程组2

5x y x y +=??-=?

的解集用列举法表示为____________.

5.已知集合A={

}

2

0,1,x x -则x 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取哪些值___________.

6.(创新题)已知集合{},,S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是ABC ?的三边长,那么ABC ?一定不是 (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尝试总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N ∈2

1

B.2∈{x ∈R|x ≥3}

C.|-3|?N*

D.-3.2?Q

2.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1)很小的实数可以构成集合;

(2)集合{y |y =x 2

-1}与集合{(x ,y )|y =x 2

-1}是同一个集合; (3)1,

23,4

6

,21-,0.5这些数字组成的集合有5个元素;

(4)集合{(x ,y )|xy ≤0,x ,y ∈R}是指第二象限或第四象限内的点的集合. 以上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0

B.1

C.2

D.3

3.下列集合中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 A.M={(3,2)},N={(2,3)} B. M={3,2},N={(2,3)}

C.M={(x ,y )|x +y =1},N={y |x +y =1}

D.M={1,2},N={2,1}

4.已知x ∈N ,则方程2

20x x +-=的解集为( ) A.{x |x =-2}

B. {x |x =1或x =-2}

C. {x |x =1}

D.?

5.已知集合M={m ∈N|8-m ∈N},则集合M 中元素个数是( ) A.6 B.7

C.8

D.9

二、填空题

6.用符号“∈”或“?”填空:

0_______N ,5______N ,16______N .

7.用列举法表示A={y |y =x 2+1,-2≤x ≤2,x ∈Z}为_______________. 8.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方程x 2-2x +3=0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 9.集合{x |x >3}与集合{t|t >3}是否表示同一集合?________

10.已知集合P={x |2

11.已知集合A={0,1,2},集合B={x |x =ab ,a ∈A ,b ∈A}. (1)用列举法写出集合B ;

(2)判断集合B 的元素和集合A 的关系.

12.已知集合{1,a ,b }与{-1,-b ,1}是同一集合,求实数a 、b 的值.

13.(探究题)下面三个集合:①{}2|2x y x =-,②{}2|2y y x =-,③{}

2(,)|2x y y x =- (1)它们是不是相同的集合? (2)试用文字语言叙述各集合的含义. 附:

集合论的诞生

集合论是德国著名数学家康托尔于19世纪末创立的.十七世纪数学中出现了一门新的分支:微积分.在之后的一二百年中这一崭新学科获得了飞速发展并结出了丰硕成果.其推进速度之快使人来不及检查和巩固它的理论基础.十九世纪初,许多迫切问题得到解决后,出现了一场重建数学基础的运动.正是在这场运动中,康托尔开始探讨了前人从未碰过的实数点集,这是集合论研究的开端.到1874年康托尔开始一般地提出“集合”的概念.他对集合所下的定义是:把若干确定的有区别的(不论是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合并起来,看作一个整体,就称为一个集合,其中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人们把康托尔于1873年12月7日给戴德金的信中最早提出集合论思想的那一天定为集合论诞生日.

康托尔的不朽功绩

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戈洛夫评价康托尔的工作时说:“康托尔的不朽功绩在于他向无穷的冒险迈进”.因而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康托尔在对无穷的研究中究竟做出了些什么结论后才会真正明白他工作的价值之所在和众多反对之声之由来.

数学与无穷有着不解之缘,但在研究无穷的道路上却布满了陷阱.因为这一原因,在数学发展的历程中,数学家们始终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无穷,并尽可能回避这一概念.但试图把握无限的康托尔却勇敢地踏上了这条充满陷阱的不归路.他把无穷集这一词汇引入数学,从而进入了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开辟出一个奇妙无比的新世界.对无穷集的研究使他打开了“无限”这一数学上的潘多拉盒子.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盒子打开后他释放出的是什么.

“我们把全体自然数组成的集合简称作自然数集,用字母N来表示.”学过集合那一章后,同学们应该对这句话不会感到陌生.但同学们在接受这句话时根本无法想到当年康托尔如此做时是在进行一项更新无穷观念的工作.在此以前数学家们只是把无限看作永远在延伸着的,一种变化着成长着的东西来解释.无限永远处在构造中,永远完成不了,是潜在的,而不是实在.这种关于无穷的观念在数学上被称为潜无限.十八世纪数学王子高斯就持这种观点.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反对将无穷量作为一个实体,这在数学中是从来不允许的.所谓无穷,只是一种说话的方式……”而当康托尔把全体自然数看作一个集合时,他是把无限的整体作为了一个构造完成了的东西,这样他就肯定了作为完成整体的无穷,这种观念在数学上称为实无限思想.由于潜无限思想在微积分的基础重建中已经获得了全面胜利,康托尔的实无限思想在当时遭到一些数学家的批评与攻击是无足为怪的.然而康托尔并未就此止步,他以完全前所未有的方式,继续正面探讨无穷.他在实无限观念基础上进一步得出一系列结论,创立了令人振奋的、意义十分深远的理论.这一理论使人们真正进入了一个难以捉摸的奇特的无限世界.

最能显示出他独创性的是他对无穷集元素个数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用一一对应准则来比较无穷集元素的个数.他把元素间能建立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个数相同,用他自己的概念是等势.由于一个无穷集可以与它的真子集建立一一对应――例如同学们很容易发现自然数集与正偶数集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无穷集可以与它的真子集等势,即具有相同的个数.这与传统观念“全体大于部分”相矛盾.而康托尔认为这恰恰是无穷集的特征.在此意义上,自然数集与正偶数集具有了相同的个数,他将其称为可数集.又可容易地证明有理数集与自然数集等势,因而有理数集也是可数集.后来当他又证明了代数数[注]集合也是可数集时,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无穷集是清一色的,都是可数集.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在1873年证明了实数集的势大于自然数集.这不但意味着无理数远远多于有理数,而且显然庞大的代数数与超越数相比而言也只成了沧海一粟,如同有人描述的那样:“点缀在平面上的代数数犹如夜空中的繁星;而沉沉的夜空则由超越数构成.”而当他得出这一结论时,人们所能找到的超越数尚仅有一两个而已.这是何等令人震惊的结果!然而,事情并未终结.魔盒一经打开就无法再合上,盒中所释放出的也不再限于可数集这一个无穷数的怪物.从上述结论中康托尔意识到无穷集之间存在着差别,有着不同的数量级,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他所要做的下一步工作是证明在所有的无穷集之间还存在着无穷多个层次.他取得了成功,并且根据无穷性有无穷种的学说,对各种不同的无穷大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序列,他称为“超限数”.他用希伯莱字母表中第一个字母“阿列夫”来表示超限数的精灵,最终他建立了关于无限的所谓阿列夫谱系,它可以无限延长下去.就这样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超限数理论,描绘出一幅无限王国的完整图景.可以想见这种至今让我们还感到有些异想天开的结论在当时会如何震动数学家们的心灵了.毫不夸张地讲,康托尔的关于无穷的这些理论,引起了反对派的不绝于耳的喧嚣.他们大叫大喊地反对他的理论.有人嘲笑集合论是一种“疾病”,有人嘲讽超限数是“雾中之雾”,称“康托尔走进了超限数的地狱”.作为对传统观念的一次大革新,由于他开创了一片全新的领域,提出又回答了前人不曾想到的问题,他的理论受到激烈地批驳是正常的.当回头看这段历史时,或许我们可以把对他的反对看作是对他真正具有独创性成果的一种褒扬吧.

公理化集合论的建立

集合论提出伊始,曾遭到许多数学家的激烈反对,康托尔本人一度成为这一激烈论争的牺牲品.在猛烈的攻击下与过度的用脑思考中,他得了精神分裂症,几次陷于精神崩溃.然而集合论前后经历二十余年,最终获得了世界公认.到二十世纪初集合论已得到数学家们的赞同.数学家们为一切数学成果都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的前景而陶醉了.他们乐观地认为从

算术公理系统出发,借助集合论的概念,便可以建造起整个数学的大厦.在1900年第二次国际数学大会上,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就曾兴高采烈地宣布“……数学已被算术化了.今天,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已经达到了.”然而这种自得的情绪并没能持续多久.不久,集合论是有漏洞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数学界.这就是1902年罗素得出的罗素悖论.罗素构造了一个所有不属于自身(即不包含自身作为元素)的集合R.现在问R是否属于R?如果R属于R,则R满足R 的定义,因此R不应属于自身,即R不属于R;另一方面,如果R不属于R,则R不满足R的定义,因此R应属于自身,即R属于R.这样,不论何种情况都存在着矛盾.这一仅涉及集合与属于两个最基本概念的悖论如此简单明了以致根本留不下为集合论漏洞辩解的余地.绝对严密的数学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这就是数学史上的第三次数学危机.危机产生后,众多数学家投入到解决危机的工作中去.1908年,策梅罗提出公理化集合论,后经改进形成无矛盾的集合论公理系统,简称ZF公理系统.原本直观的集合概念被建立在严格的公理基础之上,从而避免了悖论的出现.这就是集合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公理化集合论.与此相对应,在1908年以前由康托尔创立的集合论被称为朴素集合论.公理化集合论是对朴素集合论的严格处理.它保留了朴素集合论的有价值的成果并消除了其可能存在的悖论,因而较圆满地解决了第三次数学危机.公理化集合论的建立,标志着著名数学家希耳伯特所表述的一种激情的胜利,他大声疾呼:没有人能把我们从康托尔为我们创造的乐园中赶出去.从康托尔提出集合论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在这一段时间里,数学又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包括对上述经典集合论作出进一步发展的模糊集合论的出现等等.而这一切都是与康托尔的开拓性工作分不开的.因而当现在回头去看康托尔的贡献时,我们仍然可以引用当时著名数学家对他的集合论的评价作为我们的总结.

它是对无限最深刻的洞察,它是数学天才的最优秀作品,是人类纯智力活动的最高成就之一.

超限算术是数学思想的最惊人的产物,在纯粹理性的范畴中人类活动的最美的表现之一.

这个成就可能是这个时代所能夸耀的最伟大的工作.

康托尔的无穷集合论是过去两千五百年中对数学的最令人不安的独创性贡献之一.

注:整系数一元n次方程的根,叫代数数.如一切有理数是代数数.大量无理数也是代数数.如根号2.因为它是方程x2-2=0的根.实数中不是代数数的数称为超越数.相比之下,超越数很难得到.第一个超越数是刘维尔于1844年给出的.关于π是超越数的证明在康托尔的研究后十年才问世.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学习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预习指导】

1.集合间有几种基本关系?

2.集合的基本关系分别用哪些符号表示?怎样用Venn图来表示?

3.什么叫空集?它有什么特殊规定?

4.集合之间关系的性质有哪些?

【自主尝试】

1.判断下列集合的关系

①{}{}1,2,3,2,1,3A B == ②{}{},,,,A a b B a b c == 2.判断正误

① {}0是空集

{}5的子集的个数为1

【课堂探究】

一、问题1

我们知道实数有大、小或相等的关系,哪么集合间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关系呢? 1.{}{}1,2,3,1,2,3,4,5A B ==

2.设集合A为新乐一中高一(2)班全体女生组成的集合,集合B为这个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

3.设{}{}

|,|C x x D x x ==是等边三角形是三角形. 4.{}{}|,|213A x x D x x =≥=-≥2.

观察上面的例子,指出给定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关系? 问题2

你还能举出有以上关系的例子吗? 问题3

①{}{}1,3,5,5,1,3A B ==

②}|{D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x x x x C == ③{}{}1,|10A B x x ==-= ④131(,)|,(,)222x y A x y B x y ?+=????

==-??

???-=?????

上面的各对集合中,有没有包含关系?(归纳出集合相等的概念) 问题4

①{

}

{}

2

|10,|5A x x B x x =+==是身高在米以上的人

观察上面给定的两个集合,归纳出空集的概念 ②总结以上规律,归纳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ⅰ任何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ⅱ对于集合A,B,C,如果A?B,且B?C,都有A?C(传递性) 【典型例题】:

1.写出下列各集合的子集及其个数 {}{}{},,,,,,a a b a b c ?

2.设集合{|12}M x x =-≤<,{|0}N x x k =-≤,若M ?N,求k 的取值范围.

3.已知含有3个元素的集合,

,1b A a a ??

=????

,{}

2,,0B a a b =+,若A=B,求20102010a b +的值.

4.已知集合{}|03A x x =<<,{}|4B x m x m =<<-,且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课堂练习】:

1.下列各式中错误的个数为( )

①{}10,1,2∈ ②{}{}10,1,2∈ ③{}{}0,1,20,1,2? ④{}{}0,1,22,0,1= A 1 B 2 C 3 D 4

2.集合{}{}|12,|0A x x B x x a =<<=-<若A B,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 3.已知集合{}

{}2

|560,|1A x x x B x mx =-+===,若B

A 则实数m 所构成

的集合M=__________.

4.若集合{}

2|30A x x x a =++=为空集,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已知{}

|22,M x R x a π=∈≥=,给定下列关系:①a M ∈,②{}

a M ③a M ④

{}a M ∈

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④ C③ D①②④ 2.若,x y R ∈,集合{}(,)|,(,)|

1y A x y y x B x y x ??

====????

,则A,B的关系为( ) A A=B B A?B C AB D BA 3.若,A B A

?C,且A中含有两个元素,{}{}0,1,2,3,0,2,4,5B C ==则满足上述条件

的集合A可能为( ). A

{}0,1

{}0,3

{}2,4

{}0,2

4.满足{}a M ?{},,,a b c d 的集合M共有(

)

A6个 B7个 C8个 D9个 二、填空题

5.已知{}{}{}

A B C ===菱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则集合A,B,C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

6.已知集合{}

{}2|320,|10A x x x B x ax =-+==-=若B A ,则实数a 的值为__. 7.已知集合{}{}|40,|12A x R x p B x x x A B =∈+≤=≤≥?或且,则实数p 的取值集合为_______.

8.集合{}|21,A x x k k Z ==-∈,集合{}|21,B x x k k Z ==+∈,则A与B的关系为____________.

9.已知A={},a b ,{}|B x x A =∈,集合A与集合B的关系为_________. 三.解答题

10.写出满足{},a b A ?{},,,a b c d 的所有集合A.

11.已知集合{}{

}2

2,,,2,2,A x y B x y A B ===且,求,x y 的值.

12.已知{}{}|25,|121A x x B x a x a =-≤≤=+≤≤-,B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预习指导】

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集合有哪些基本运算?

2.各种运算如何用符号和Venn 图来表示.

3.集合运算与实数的运算有何区别与联系. 【自主尝试】

1.设全集{}|110,U x x x N =≤≤∈且,集合{}{}3,5,6,8,4,5,7,8A B ==,求

A B ?,A B ?,()U C A B ?.

2.设全集{}{}{}|25,|12,|13U x x A x x B x x =-<<=-<<=≤<集合,求

A B ?,A B ?,()U C A B ?.

3.设全集{}{}{}

2

2

|26,|450,|1U x x x Z A x x x B x x =-<<∈=--===且,求

A B ?,A B ?,()U C A B ?.

【典型例题】

1.已知全集{}

|U x x =是不大于30的素数,A,B 是U 的两个子集,且满足

{}{}()5,13,23,()11,19,29U U A C B B C A ?=?=,{}()()3,7U U C A C B ?=,求集合A,B.

2.设集合{}{}

22|320,|220A x x x B x x ax =-+==-+=,若A B A ?=,求实数

a 的取值集合.

3. 已知{}{}|24,|A x x B x x a =-≤≤=< ① 若A B φ?=,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② 若A B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③ 若A B A B A φ?≠?≠且,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4.已知全集{}

2

2,3,23,U a a =+-若{}{},2,5U A b C A ==,求实数a b 和的值.

【课堂练习】

1.已知全集{}{}{}0,1,2,4,6,8,10,2,4,6,1U A B ===,则()U C A B ?=( ) A

{}0,1,8,10 B {}1,2,4,6 C {}0,8,10

D Φ

2.集合{}{}

21,4,,,1A x B x A B B ==?=且,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 的值为 ( ) A 1或0 B 1,0,或2 C 0,2或-2 D 1或2 3.若{}{}{}0,1,2,1,2,3,2,3,4A B C ===???则(A B)(B C)= ( ) A {}1,2,3 B

{}2,3

{}2,3,4 D {}1,2,4

4.设集合{}{}|91,|32A x x B x x A B =-<<=-<

你能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个总结吗?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集合的运算应注意些什么?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设集合{}{}|2,,|21,M x x n n Z N x x n n N ==∈==-∈则M N ?是 ( ) A Φ B M C Z D {}0

2.下列关系中完全正确的是 ( ) A {},a a b ?

{}{},,a b a c a ?=

C{}{},,b a a b ? D {}{}{},,0b a a c ?=

3.已知集合{}{}1,1,2,2,|,M N y y x x M =--==∈,则M N ?是 ( ) A M B {}1,4 C {}1 D Φ

4.若集合A,B,C满足,A B A B C C ?=?=,则A与C之间的关系一定是( )

A A C B C A C A C ? D C A ?

5.设全集{}

{}|4,,2,1,3U x x x Z S =<∈=-,若u C P S ?,则这样的集合P共有( ) A 5个 B 6个 C 7个 D8个 二、填空题

6.满足条件{}{}1,2,31,2,3,4,5A ?=的所有集合A的个数是__________. 7.若集合{}{}|2,|A x x B x x a =≤=≥,满足{}2A B ?=则实数a =_______. 8.集合{}{}{}0,2,4,6,1,3,1,3,1,0,2U U A C A C B ==--=-,则集合B=_____. 9.已知{}{}1,2,3,4,5,1,3,5U A ==,则U C U =________________. 10.对于集合A,B,定义{}|A B x x A -=∈?且B ,A⊙B=()()A B B A -?-, 设集合

{}{}1,2,3,4,5,6,4,5,6,7,8,9,10M N ==,则M⊙N=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1.已知全集{}|16U x N x =∈≤≤,集合{}

2|680,A x x x =-+={}3,4,5,6B = (1)求,A B A B ??,

(2)写出集合()U C A B ?的所有子集.

12.已知全集U=R,集合{}{}|,|12A x x a B x x =<=<<,且()U A C B R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3.设集合{}{}

22

|350,|3100A x x px B x x x q =+-==++=,且13A B ???=-????

A B ?.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集合的三种运算.

2.灵活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典型例题】

1.已知集合{}

{}2|15500,|10A x x x B x ax =-+==-=,若A B ?≠Φ,求a 的值.

2.已知集合{}{}|23,|15A x a x a B x x x =≤≤+=<->或,若A B ?=Φ,求a 的取值范围.

3.已知集合{}{}

22|340,|220A x x x B x x ax =--==-+=若A B A ?=,求a 的取值集合.

4.有54名学生,其中会打篮球的有36人,会打排球的人数比会打篮球的多4人,另外这两种球都不会的人数是都会的人数的四分之一还少1,问两种球都会打的有多少人.

【课堂练习】

1.设集合{}{}|32,|13M x Z x N n Z n =∈-<<=∈-≤≤,则M N ?= ( ) A

{}0,1

{}1,0,1-

{}0,1,2

{}1,0,1,2-

2.设U为全集,集合,M U N U N M ???且则 ( ) A U U C N C M ? B U M C ?N C U U C N C M = D ()U U C M C ?N 3.已知集合{}3|

0,|31x M x N x x x +??

=<=≤-??-??

,则集合{}|1x x ≥是 ( ) A N M ? B N M ? C ()M N ?U C D ()M N ?U C 4.设{}

{},A B ==菱形矩形,则A B ?=___________.

5.已知全集{}

{}{}22,4,1,1,2,7U U a a A a C A a =-+=+==则_______.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满足{}{}1,31,3,5A ?=的所有集合A的个数 ( ) A 3 B 4 C 5 D 6

2.已知集合{}{}|23,|14A x x B x x x =-≤≤=<->或,则A B ?= ( ) A {}|34x x x ≤>或 B {}

≤x|-1

1≤<-x|-2x 3.设集合{}

{}|23,|8,S x x T x a x a S T R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31a -<<- B 31a -≤≤- C 31a a ≤-≥-或 D 31a a <->-或 4.第二十届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若集合

{}

A =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

B =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男运动员,

{}C =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女运动员,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 A B ? B B C ? C A B C ?= D B C A ?= 5.对于非空集合M和N,定义M与N的差{}|M N x x M x N -=∈?且,那么 M-(M-N)总等于 ( ) A N B M C M N ? D M N ? 二.填空题

6.设集合{}

{},(,)|1A B x y x y ==-=-(x,y)|x+2y=7,则A B ?=_______. 7.设{}{}

2,|20,U A x x x N +==<∈x|x 是不大于10的正整数,则U C A =____. 8.全集U=R,集合{}{}|0,|1X x x T y y =≥=≥,则U U C T C X 与的包含关系是__. 9.设全集{}{},|U A x ==x|x 是三角形x 是锐角三角形,{}

|B x =x 是钝角三角形,则

U C A B

?()=______________. 10.已知集合{}

{}|2,M N y y x x R =∈==-∈y|y=-2x+1,x R ,则?M N =___. 三.解答题

11.已知{}{}

222190,|560A x ax a B x x x =-+-==-+=x|, {}

2280C x x =+-=x| ①.若A B A B ?=?,求a 的值. ②.若A C C ?=,求a 的值.

12.设U=R,M={1|≥x x },N={50|<≤x x },求U U C M C N ?. 13.

{}{}

2|(2)()0,,|560A x x x m m R B x x x =--=∈=--=,求

A B ?,A B ?.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课堂练习】

1.D 2. C 3.B 4. 73,22????-?? ?????

5. 15

0,1,x ±≠ 6.D 【达标检测】 选择题 1-5 BADCC

填空题 6. ∈ ? ∈ 7. {}2,4,5 8. {}

2|230x x x -+= 9.是 10. 6 解答题

11.}4,2,1,0{=B 集合A 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 中。 12.(1)若1,0a b b =-=-=

(2)若,11a b b a =-=-=则(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1,0a b =-= 13.(1)不是

(2)集合①是指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集合②是指函数值y 的取值范围,与集合{}|2y y ≥-相等 集合③是抛物线2

2y x =-上的点所构成的集合。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自主尝试】 A=B A B

,??

典型例题: 1. ?,1

个; {}

,a ?,2

个; {}{}{},,,,a b a b ?,4

个;

{}{}{}{}{}{}{},,,,,,,,,,,,a b c a b a c c b a b c ?,8个

2. 2k

3.∵0a ≠ ∴2

1,,a a b a =+=得0b =,2010

2010a

b +=1③ 4.①若B =Φ,4,2m m m ≥-≥

②若B ≠Φ,4043m m m m ->??

≥??-≤?

解得12m ≤<

综上m 的范围为{}|1x m ≥。 【课堂练习】:

1.A

2. 2a ≥

3. 110,,23??

????

4. 94a >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ADDB 二.填空题

5 .B A C 6. 0,1或1

2

7. {}|4p p ≥- 8. A=B 9.B A ? 三.解答题

10. {}{}{},,,,,,,A a b a b c a b d =

11. 10411

2

x x y y ?=

?=????=??=??或 12.①若B φ=,121,2a a a +>-<

②若B φ≠,21121512a a a a -≥+??

-≤??+≥-?

,23a ≤≤

综上3a ≤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一课时) 【自主尝试】

1. {}{}{}3,4,5,6,7,8,5,8,()1,2,9,10U A B A B C A B ?=?=?=

2.

{}{}{}|13,|12,()|2125U A B x x A B x x C A B x x x ?=-<

3. {}{}{}1,1,5,1,()0,2,3,4U A B A B C A B ?=-?=-?= 【典型例】

由Venn 图可得{}2,5,13,17,23A =,{}2,11,17,19,29B = 提示:{}1,2A =,∵A B A ?= ∴B A ? 44a -<≤

3.①2a ≤-; ②4a ≤; ③24a -<≤

2235a a +-=,4a =-或2a =,3b =

【课堂练习】 1-4:ACAA 【达标检测】 选择题 1-5:ACACD 填空题

6. 8

7. 2

8. {}3,1,3,4,6A =-

9. φ 10. {}1,2,3,7,8,9,10 三.解答题∵

11.(1)∵{}{}2,4,3,4,5,6A B == ∴{}{}2,3,4,5,6,4A B A B ?=?= (2) ∵{}{}1,2,3,4,5,6,2,4U A == ∴{}(){}1,3,5,6,3,5,6U U C A C A B =?= ∴()U C A B ?的所有子集是:{}{}{}{}{}{}{},3,5,6,3,53,6,5,6,3,5,6φ 12.①当1a ≤时,(){}

|12U A C B x x x R ?=≤≥≠或,∴1a ≤不合题意; ②当12a <<时,(){}

|2U A C B x x a x R ?=<≥≠或,∴12a <<不合题意; ③当2a ≥时,(){}|U A C B x x R R ?=∈≠符合题意 所以实数a 取值范围是2a ≥

13. ∵13A B ???=-????

,∴13

-是方程2350x px +-=和2

3100x x q ++=的解,

代入可得14,3p q =-=,∴{

}

2

1|31450,53A x x x ??=--==-????

{}21|31030,33B x x x ??=++==--????,1,3,53A B ??

?=--????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第二课时) 【课堂探究】

若B φ=,0a =,A B ?=Φ不合题意

B φ≠,1B a ??=????,1

15,5a a

==或1110,10a a ==

2. ①若A φ=,32,3a a a +<>

②若A φ≠,32121,2235

a a a a a +≥??

≥--≤≤??+≤?

综上:3a >或1

22

a -

≤≤ 3. 提示:{}1,4A =-,因为A B A ?=所以B A ?, 44x -≤<

4. 设54名同学组成的集合为U,会打篮球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为A ,会打排球的同学组成的集合为B ,这两种球都会打的同学的集合为X ,设X 中元素个数为x ,,由Venn 图得:

()()136401544x x x x ??

-+-++-=

???

,解得28x =,所以两种球都会打的有28人。 【课堂练习】

1-3:BDD 4. {}

正方形,5. 3a =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5:BDADC 二.填空题

6. 58,33??

???? ?????

7. {}5,6,7,8,9,10 8. U C X U C T 9. {}直角三角形 10. R

三.解答题

11. (1)因为 ??A B=A B 所以A=B={}2,3所以2

5196

a a =??

-=?得5a =

(2)因为A C C ?=,所以C A ?,又因为{}2,4C =, 22

198a a =-??-=-?

无解

所以不存在实数a 使A C C ?=。

12. {}{}

|1,|05U U C M x x C N x x x =>=<≥或,{}

|01U U C M C N x x x ?=<>或

新课标高一数学人教版必修1教案全集

课题:§1.1 集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阅读课本P-P内容 23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 思考1:课本P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3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

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案例

集合的运算——交集与并集教学案例

新课例2(2)已知A={x | x 是奇 数},B={x | x 是偶数},Z={x | x 是整数},求A ∪Z,B∪Z, A∪B. 解A∪ Z={x | x 是奇数} ∪{x | x 是整数}={x | x 是整 数}=Z; B∪Z={x | x 是偶数} ∪ {x | x是整数}={x | x 是整数} =Z; A ∪B={x | x 是奇数} ∪{x | x是偶数}={x | x 是整数} =Z. 三、综合应用 例3已知C={x | x≥1},D= {x | x<5},求C ∩ D,C∪D. 解 C ∩ D={x | x≥1} ∩ {x | x<5} ={x | 1≤x<5}; C∪D={x | x≥1}∪{x | x< 5}=R. 练习1 已知A={x | x是锐角三 角形}, B={x | x 是钝角三角形}. 求A∩ B,A∪B. 练习2 已知A={x | x是平行四 边形},B={x | x 是菱形},求A ∩ B,A∪B. 练习 3 已知A={x | x 是菱 形},B={x | x 是矩形},求A∩ B. 例4 已知A={(x,y) | 4 x +y=6},B={(x,y)| 3 x+2 y= 7},求A∩ B. 解A∩ B={(x,y)| 4 x+y 师:出示例 1(2),例2(2) 生:口答. 师:请学生对 比交、并运算定义 的不同,强调定义 中“公共元素”与 “所有元素”的不 同含义. 师:引导学生 画图、讨论、解答, 在黑板上写出各题 答案. 师:订正答案,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 给以纠正、讲解. 例4教师首 先引导学生分析得 出:A∩ B的元素是 集合A与集合B中 通过综合应用,使学 生进一步掌握求交集、并 集的方法,并与前面学过 的知识结合,使学生对学 过的集合有更新的认识. 在板书例4的过程中, 使学生明确初中方程组的 解的含义.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数学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Union ) 记作:A ∪B 读作:“A 并B ” 即: A ∪B={x|x ∈A ,或x ∈B} 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intersection )。 记作:A ∩B 读作:“A 交B ” 即: A ∩B={x|∈A ,且x ∈B} 交集的Venn 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 与B 的并集与交集 A B A(B) A B B A A ∪B B A ?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 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 ),通常记作U 。 补集:对于全集U 的一个子集A ,由全集U 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相对于全集U 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 ),简称为集合A 的补集, 记作:C U A 即:C U A={x|x ∈U 且x ∈A} 补集的Venn 图表示 A U C U A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 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 ∩ B ?A ,A ∩B ?B ,A ∩A=A ,A ∩?=?,A ∩B=B ∩A A ?A ∪B ,B ?A ∪B ,A ∪A=A ,A ∪?=A,A ∪B=B ∪A ( C U A )∪A=U ,(C U A )∩A=? 若A ∩B=A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A ∪B=B ,则A ?B ,反之也成立 若x ∈(A ∩B ),则x ∈A 且x ∈B 若x ∈(A ∪B ),则x ∈A ,或x ∈B ¤例题精讲: 【例1】设集合,{|15},{|39},,()U U R A x x B x x A B A B ==-≤≤=<< 求e. 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 、B ,如右图所示: {|35}A B x x =<≤ , (){|1,9U C A B x x x =<-≥ 或, 【例2】设{|||6}A x Z x =∈≤,{}{}1,2,3,3,4,5,6B C ==,求: (1)()A B C ; (2)()A A B C e. 解:{}6,5,4,3,2,1,0,1,2,3,4,5,6A =------ . (1)又{}3B C = ,∴()A B C = {}3; (2)又{}1,2,3,4,5,6B C = , A B B A -1 3 5 9 x

经典教学案例集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夏青峰经典教学案例集 5、怎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数学新课标在其前言中,就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本人愿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同行。 一、尊重 [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教学 讲台上放着三个透明杯子,里面分别放了10克、20克和50克的水。老师用汤勺向三个杯子里加糖,糖的数量依次为2克、3克和5克。 师: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个杯子里的糖水更甜些呢 (生说。) 其中有一个学生:让我上来喝喝就知道了。 教师A:你就知道喝。老师是让你用数学的方法去判断。哪位同学来说 教师B:很好!这种方法最简单易行了。除了用口尝外,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哪个杯子里的水更甜些呢 [案例2]《找规律》教学 屏幕上出现一幅图画。商店门口挂了很多灯笼,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地排列着。其中一部分被一辆停在商店门口的汽车给遮住了。 师:你能知道被汽车挡住的灯笼,分别是什么颜色吗 (生说) 其中有一个学生:只要把汽车开走就知道了。 教师A:(没理睬这位学生)哪位同学再来说 教师B:对啊!只要把汽车开走,不就都清楚了吗!在汽车还没开走之前,我们也能看出来吗

两个案例都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但是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A教师与B教师对生活经验的认识还是有差距的。A 教师注重的还是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状态以及经验状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我们牢牢记住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一句话吧:“儿童回答教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自己的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性。” [案例3]《除法的初步认识》 A教学: 师:把6个桃子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该怎样分呢 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你能用小棒代替桃子,也试着这样分分吗 (生用小棒分) 师:同学们看,把6个桃子平均放到三个盘子里,要一个一个地分。先拿3个桃子分别放到3个盘子里,然后再拿三个桃子…… B教学: 师:这有6个桃子,要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你会放吗 用小棒代替桃子,试试看! (生用小棒放)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放的 生1:我是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拿2个放在第二个盘子里…… 生2:我是拿起6个小棒,然后一个一个地放到盘子里去…… 生3…… 师:放的方法,我们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结果都应是怎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精品文档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 ,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我国的小河流; 非负奇数; 1 / 3 精品文档 方程x210的解; 某校2007级新生; 血压很高的人; 著名的数学家;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 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 “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 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2 / 3 精品文档 非负整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 ; Z; 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印度A, 英国 A。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1,m,m23m3, 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集合教学案例

集合教学案例 南郑中学代香军 §1.1.1 集合(—)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1.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集合的元素特征 3.有关数的集合 (=)能力训练要求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集合的概念。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 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2.数集与数集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学生自主学习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记作§1.1.1 A)第二张:(记作§1.1.1 B) 第三张:(记作§1.1.1 C)第四张:(记作§1.1.1 D)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师生共同回顾初中代数涉及“集合”的提法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初中代数第六章不等式的解法一节中提到: 一般的说,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解集的定义中涉及到“集合”。 二.讲授新课 下面我们再看一组实例 投影片:(§1.1.1 A)通过以上实例,教师指出: 1.定义 一般地,某些指定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 师进一步指出:

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师]上述各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生]例⑴的元素为1,3,5,7。 例⑵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的和等于两定点尖距离的点。 例⑶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x+3的实数x 例⑷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另外举出两个例子,并指出其元素。 [生]⑴高一年级所有女同学。 ⑵学校学生会所有成员。 。 其中例⑴的元素为高一年级所有女同学。 例⑵的元素为学生会所有成员。 [师]一般地来讲,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师生共同完成上述例题集合的表示。 如:例⑴{1,2,5,7}; 例⑵到{两定点距离的和等于两定点尖距离的点}; 例⑶{3x-2}x+3的解} 例⑷{直角三角形}; 投影片:(§1.1.1 B) 生在师的指导下回答问题: 例⑴ 3是集合A的元素,5不是集合A的元素。例⑵由于素质好的人标准不可量化,故A不能表示为集合。例⑶的表示不准确,应表示为A={2,4}。例⑷的A 与B表示同一集合,因其元素相同。 由此从所给问题可知,集合元素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⑴确定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其元素的意义是明确的。 如上的例⑴,例⑵,再如{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年龄较小的人}也不能表示为一个集合。 ⑵互异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如例⑶,再如A={1,1,2,4,6}应表示为A={1,2,4,6} ⑶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是无先后顺序,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可以交换的。如上例⑴ [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如A={2,4,8,16} ,4∈A,8∈A ,32不属于A 请同学们考虑: A={2,4},B={{1,2},{2,3},{2,4} ,{3,5},A与B的关系如何? 虽然A本身是一个集合。但相对B来讲,A是B的一个元素。故A∈B。 投影片:(§1.1.1 C) [师]请同学们熟记上述符号及其意义。 三.课堂练习 1)(口答)下面集合中的元素。

高一数学 集合 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数学 集合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子集、全集、补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1,1}M =-,{1,1,3}N =-,2{10}P x x =-=,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 、集从集P 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 中元素3与集M 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 中元素与集N 有何关系.集M 中元素与集P 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 和集合N ;(口答) 2.集合P ;(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 中元素有-1,1;集N 中元素有-1,1,3;集P 中元素有-1,1.(口答) 5.1M -∈,1M ∈,1N -∈,1N ∈,3N ∈,1P -∈,1P ∈,3.M ?(笔练结合板演)

6.集M 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 的元素.集M 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 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 与集N ;集M 与集P 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习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 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包含集合A 。 记作:A B B A ??或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 B A B x A x ?∈?∈,则若任意 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不包含集合A 时,则记作:A ?/B 或B ?/A . 性质:①A A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A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 是B 的子集解释成A 是由B 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 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 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 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 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 是B 的子集解释成A 是由B 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 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任何.. 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记作A=B 。 例:{}{}1,11,1-=-,可见,集合B A =,是指A 、B 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B A ?,并且B A ≠,我们就说集合A 是集 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 是B 的子集,并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那么集合A 叫做集合B 的真子集.” 集合B 同它的真子集A 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 ,B . 【提问】 (1) 写出数集N ,Z ,Q ,R 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高一数学集合课程教案

1.1.1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过程】

新 课 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 (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 (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 注意:(1)自然数集合与非负整数集合是相同的集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含0; (2)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其他数集{如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内排除0的集,也可类似表示,,; (3)原教科书或根据原教科书编写的教辅用书中出现的符号如,,…不再适用. 例1 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小于10 的自然数的全体; (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 英文的26 个大写字母; (4) 非常接近1 的实数. 练习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 如果a ∈Q,b ∈Q,则a+b ∈Q. 2.选择题 ⑴以下四种说法正确的( ) (A) “实数集”可记为{R}或{实数集} (B){a,b,c,d}与{c,d,b,a}是两个不同的集合

(完整)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陈梅

关于数学课堂上数学思维方法训练的思考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 武昌复兴路小学陈梅 “数学广角”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例题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以前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集合的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探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维方法。课后,感慨颇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韦恩图各部分的含义。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投影、画好的韦恩图、红、蓝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出示例1:这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1)仔细观察,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参加踢毽的有多少人?(出示人数)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追问:有不同意见吗?说说你的理由 2、自主探究,推导韦恩图 师:看来这个统计表没办法让我们看清楚重复的部分,请你们想一想,怎样表示能既能看出重复的人数,又能明显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 请大家在小组能讨论;听清要求 (1)小组探究研讨:小组内商量,分工完成 (2)小组汇报: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 引导:你是怎样找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的?怎么表示的?

高中集合教学计划

1.1.1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1.引入 (1)章头导言 (2)集合论与集合论的创始者-----康托尔(有关介绍可引用附录中的内容) 2.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一)有关概念: 1、集合的概念 (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 a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 4、集合分类 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注:应区分Φ,} {Φ,}0{,0等符号的含义 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课堂练习:教材第5页练习A、B 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集合论的发展,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课后作业:第十页习题1-1B第3题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1.1.1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⒈定义: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 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5.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N内排除0的集. 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 6.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 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 ⑵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如:方程(x-2)(x-1)2=0的解集表示为{1,-2},而不是{1,1,-2} 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教学目的:(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我家有爸爸、妈妈和我; 我来自燕山中学; 省溧中高一(1)班; 我国的直辖市。 分析、归纳上述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二、建构数学: 1.集合的概念: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set )。集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集合A 、集合B …… 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element ),简称元。集合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 、b 、c 、p 、q …… 指出下列对象是否构成集合,如果是,指出该集合的元素。 (1)我国的直辖市; (2)省溧中高一(1)班全体学生;(3)较大的数 (4)young 中的字母; (5)大于100的数; (6)小于0的正数。 2.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 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 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 的元素,或者不是A 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 3.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 4.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的概念: 5.常用数集的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 ,3,2,1*=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整数与分数 =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 的=R

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案例集

我的教育理念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 临川三小黄平平 两个月来的劳累国培,两个月来的埋头苦记,使我重新拾起教师职业的记忆,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此“传导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一直被历代教师所接受和遵循,并培养出了一代代出类拔萃的优秀的中华儿女,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也一直深入在我们当今的广大教师心中。可是时代在前进,教育需要发展,特别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新形势下,这种教育思想就逐渐显露出了它的狭隘性,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通过这次在南昌市的国培,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下面我就“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思想的狭隘性及改进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难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传导授业解惑”是一种权威式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间定位于长幼关系,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过分强调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教师头上似乎有顶“圣者光环”,对学生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式,学生慑于教师的威严,不敢与教师亲近,更不会与教师沟通,使得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活泼不足严肃有余,使得学生精神压抑、思维迟缓,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来,放下架子,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不在意自己的教师

地位,也不以展示自己的渊博学识为荣,敢做陪衬,敢为人梯。平时教师要多深入学生生活,多了解学生的需求,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全方位关怀学生。课堂中教师要实施民主化教学,要想方设法创设宽松、温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心理放松、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教师还应有长者风范,对学生宽宏大度,充分理解,特别对后进生和性情怪癖的学生更应如此。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心灵相通,心理相容,彼此信任,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智能得不到有效地开发。“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思想,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教育权、控制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自始至终主宰着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这种教学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智能也得不到有效地开发。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获得发展的内因和决定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现代教育共同追求的一种理念,也是教育成功的法宝,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乐做配角,彻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学生推向获取知识的前台。其实,课堂内教师好象是一名导演,应起到指导、启发、诱导等作用,而学生则象演员,是“表演”的主体,教师应设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表演”。

人教版数学高一-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案

课题:§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材分析: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 了解空集的含义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4)了解与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 、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以下空白: (1)0 N ;(2 ;(3)-1.5 R 2、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宣 布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A={1,2,3},B={1,2,3,4} 集合A 是集合B 的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我们说集合B 包含集合A ;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 )。 记作:)(A B B A ??或 读作:A 包含于(is contained in )B ,或B 包含(contains )A 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 用Venn )(A B B A ??或 (二) A B B A ??且,则B A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B A = 即 ??????=A B B A B A 练习 结论: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三) 真子集的概念 若集合B A ?,存在元素A x B x ?∈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

人教版集合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集合问题》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集合问题”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体会集合图的好处,学会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前不久我们学校举行了运动会,谁参加了运动会呀!你参加了什么项目?有没有参加两种比赛的同学?说说你参加了哪两项?你能用上“既……又……”说一说吗?还有谁也是参加了两种比赛?你也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好极了!正巧,森林里小动物也要举行运动会了。我们一起到球类赛场上去看看,好吗?上课! 一、激趣引入(找图片) 师:在这次球类比赛中有三支代表队,他们是勇敢队、必胜队、开心队,让我们先来看看比赛要求。 课件出示(通知) 你觉得每个队会有多少种动物参加这两种比赛呢?(11种) 还有其他的结果吗?(可能会有小动物参加两种比赛) 师:你的意思是说会有小动物既参加篮球赛又参加排球赛,它就会重复出现在报名单上。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重复现象叫做重叠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有趣地重叠问题。(板书)师:这是勇敢队的报名单,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1:小狗参加了2种比赛。 生2:老虎也参加了2种比赛。(哪两种?它们既参加了……有参加了……比赛)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学生讲集合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设置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所感悟。这里选择了贴近于学生实际生活的例题来创设情境,同时,例题当中出现了重复参加的现象,这位下一环节设置冲突埋下伏笔。】 二、探究新知 1、激发探究欲望,明确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从这张报名表中你能很快并准确地告诉我一共有多少种动物参加比赛吗? 生:猜测。答案不一。 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 生:因为有重复的动物,只能算作一种动物。 师:就是因为有的动物既参加了篮球赛又参加排球赛,它重复出现在报名表中,才使我们不能很快准确判断出共有多少种动物参赛。如果这份报名单在你手中,在不改变它们参赛项目的前提下,你会怎样设计呢!集体的力量更强大,我们小组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谁来读一读合作要求? 1、想一想怎样设计能更清楚地表示出共有多少种动物参赛,有几种动物重复报名? 2、小组内先说一说,再用学具摆一摆、画一画,重新设计报名单。

经典诵读教学案例

经典诵读教学案例 明集一小孙月梅 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道德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鉴于上述的认识,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经典诵读活动。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直面经典,诵读经典,感受经典,对丰富民灵、培育人文精神、弘扬积极的人生理念、提升人的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诵读的意义在于诵读的过程,而不在于诵读的结果。 我们班就在学校倡导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开展了阅读古诗的课外阅读活动,现将活动开展经验总结如下: 1、营造氛围。 我们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的名言佳句装点教育墙壁。教育环境体现班级特色,重在展示学生阅读论语的活动成果,包括论语读后感、手抄报等等。 2、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经典诵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师只有变换各种方法指导学生熟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

兴趣,那朗朗上口的“论语”才能吸引学生。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劲头十足。常用的方法有: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一小组领读,其他小组跟读,“小老师”指黑板,学生全体齐读。也可以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3、晨韵对歌。 每天早晨,孩子们一来到学校,就让他们手不释卷,接受古诗的熏染,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让孩子们深切感受“最是书香能致远常吟清词愈馨香”的无穷乐趣。教师在检查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诵读的有效性。 4、持之以恒,贵在坚持。 将古诗诵读贯穿于学习生活中,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每天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抄写一首古诗,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古诗。同时,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采取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提倡每个孩子在课间以论语背诵比赛为游戏,提倡每个孩子睡觉前背诵一条论语等等。 5、成立读书小组。要求由学生自由组队,力求兴趣相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案例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讲授新课1、体会生活中的集合的问题。 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 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 名单。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怎样表示能清楚地看出来呢? 2、用集合图表示。 用图表示就更清楚了。跳绳的有9人, 踢毽的有8人。 一共有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 比赛的没有17 人呀? 这是怎么回事 呢? 我发现有的人两 项比赛都参加 了。 我把两项比赛都 参加的人连起 来,有3个重复 的。 杨明、刘红、李 芳这两项比赛都 参加了。 通过发现 问题引起 探索的兴 趣。

也可以用△代替学生。 课件演示: 3、分析集合图中每部分所表示的意思。红色的三角表示 两项都参加的学 生。 参加跳绳的学生 有9人。 参加踢毽的学生 有8人。 既参加跳绳比赛 又参加踢毽比赛 的学生有3人。 只参加跳绳比赛 的学生有6人。 用集合图 来表示更 清楚更明 确。 读懂集合 图,使学生 知道每一 部分所表 示的含义, 加深理解。

4、列式计算。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解答? 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汇报交流,课件演示。只参加踢毽比赛 的学生有5人。 先把跳绳的和踢 毽的学生人数加 起来,这里面有 3名同学参加了 两项,是重复加 的,所以再减去 就可以求出参加 这两项比赛的人 数了。 9+8-3=14 (人) 答:参加这两项 比赛的一共有 14人。 也可以用只参加 跳绳比赛的人数 加上两项都参加 的人数,再加上 只参加踢毽比赛 的人数。 6+3+5=14 (人) 答:参加这两项 比赛的一共有 14人。 在读懂集 合图的基 础上列式 计算,会更 容易些。

小学数学经典教学研修案例集锦资料

小学数学经典教学研修案例集锦资料 1、数学是什么? 夏青峰 相信很多数学老师都这样问过自己:数学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如果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好象有点说不过去。但是谁又能真正说清楚数学是什么呢?美国数学家柯朗在他的《数学是什么》的书中说道:“……对于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数学经验,而不是哲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数学是什么?”的确,我们很难给数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就让我们在对一些案例的思考中去慢慢地揣摩数学的内涵吧。 一、是客观,还是主观? [案例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判断错误,应把“式子”改为“等式”才对,我们一直这样教学生、考学生。可这样改,就是绝对真理了吗?我们从未思考过。张奠宙先生曾在《小学数学教师》上撰文说:“其实,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也并非是方程的严格定义,它仅是一种朴素的描写,并没有明确的外延,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改成‘等

式’二字也未必准确,实际上应是‘条件等式’才对。因为含有未知数的恒等式不是我们要研究的方程,例如,x-x=0,对一切x都对,何必解呢?反过来,把解‘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称之为‘解不等式方程’,也可以说得通,无非是大家约定俗成而已。”看了这段话,我们有何感想? 1、数学是什么? 夏青峰 相信很多数学老师都这样问过自己:数学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如果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好象有点说不过去。但是谁又能真正说清楚数学是什么呢?美国数学家柯朗在他的《数学是什么》的书中说道:“……对于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数学经验,而不是哲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数学是什么?”的确,我们很难给数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就让我们在对一些案例的思考中去慢慢地揣摩数学的内涵吧。 一、是客观,还是主观? [案例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判断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